新史学九十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新史学九十年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3-9
ISBN:9787806653333
作者:许冠三
页数:602页

内容概要

许冠三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致力于史学研究,1974年起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历史学部,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的研究尤为深入,揭示“多元史络分析方法”的治史新途径,在海外史学界独树一帜。主要著作有:《史学与史学方法》、《王船山的历史学说》、《王船

书籍目录

自序
卷一 史学新义
第一章
梁启超:存真史 现活态 为生人
第二章
张荫麟:既得科学亦是艺术
卷二 考证学派
第三章
王国维:以通人之资成专家之业
第四章
陈垣:土法为本洋法为鉴
卷三 方法学派
第五章
胡适:注重事实服从证据
第六章
顾颉刚:始于疑终于信
卷四 史料学派
第七章
傅斯年:史学本是史料学

作者简介

许冠三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始致力于史学研究,1974年移席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全心投入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的研讨,揭示“多元史络分析法”的治史新途径,在史学界独树一帜。长达四十四万言的《新史学九十年》,则是其多年研究心得的总结,详析“新史学”名家的成败得失,运思深微,立论公允,为近年同类论著所少见。
许冠三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致力于史学研究,1974年起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历史学

图书封面


 新史学九十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两年前,读完许冠三这本《新史学九十年》,认为若将书名易为《新史学点将录》,如此似乎更为妥帖。至于为并非史家且对于史学无甚影响的殷海光专辟一节,以对自身史学述评为终章,并将自己和殷氏标举“史建学派”,都让人微感厌烦。以下是因为本书引发的一些关于新史学史编纂的一些想法,其中的批评,未必皆针对许氏的写作策略,仅仅是对于本人所读过的一些学术史著作的泛泛思考。学术史研究是否可以简化和压缩为优秀学者的评传合集,并且通过这种策略得到展现呢?将九十年的新史,简化为史料派和史观派两大阵营的对立分析,以及这两派的变迁,并且进一步将这两个理路不同的所谓学派指认为傅斯年陈寅恪等人和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常乃惪,这样的描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建构起我们对于新史学变迁脉络的理解呢?二十世纪史学研究中,存在一个观察对象由上层精英向普通大众的演变过程。那么,如果我们将学术史理解为对学术变迁的一种重构,是否也该在学者这一群体内部,进行一次类似的转移过程呢?将眼光稍稍从傅斯年郭沫若等人身上挪开,去关注那些日渐沉默的学术参与者们。我当然不是否认傅斯年郭沫若们的示范意义和学术价值。但是,如果试图获取对于新史学演变更为丰富的理解,或者按照许氏的分类,考察史料派和史观派的分歧与变迁。那么,那些在学术价值并不突出,但是同样亲身参与了这个时段新史学生成的学者,也应该被纳入到我们的考察视野中。新史学不仅仅是乾嘉学人和兰克以及马克思的徒子徒孙们的战场,它是一个由众多学者参与,具有丰富细节的历史过程。譬如,能否就其中某一个时段,作一个史学论著的目录索引,追踪其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关键词频,并且进一步考察这一时期的史学版图以及相关史学思想的具体影响和实践。这样,才能为许氏的史料史观二分法的论断提供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或者证伪这个论断。当然,证伪和证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伴随着考察视野的扩大,新史学能够以更为丰富立体的面貌呈现出来,至少也可以减损过于概念化的诠释模式所带来的失真。又如,唯物史观的输入对于新史学的变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它如何由郭沫若陶希圣等学者的个人选择,演变成为一种风潮呢?撇开外缘性的社会原因来说,30年代陶希圣主持的《食货》杂志,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社会经济史的青年学者,对于这一时段《食货》杂志进行梳理和考察,无疑会丰富我们对于唯物史观参与到中国的学术实践的认知。现在那么多学者致力于发觉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和成就,多少有些狭隘吧。第二,学术并非生成于密闭的真空,它必然是发生在各种制度和权力支配的具体空间之中。这些机制如何影响和制造学术,似乎也应该作为新史学的一个面相加以考察。具体来说,二十世纪大学在中国的出现和扩展,各种学术基金的运作,以及学术机构的创设,无疑都将极大的影响着学术本身的生成和演变。譬如傅斯年主导的史语所,和胡适控制的庚款基金,这些机制的存在,是如何渗透和影响到新史学的变迁之中呢?之前曾有学者注意到,许多马克思主义史学学者在40年代普遍分布在一些不甚知名的学校,而北大清华和史语所这些学术机构主持人的学术背景和偏好,无疑极大的影响着当时的史学版图。这种渗透和影响,具体如何呈现,似乎未见有相关论述。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读了一部分,还未能全部读下来,现在特别想看台湾学者刘龙心对本书的评论。
  •     居然自己给自己设一章节,笑屎我了。并没有什么高见。
  •     分别讲述了数位新史学历程上的重要史家及其思想、史观、方法等等,对于了解史学史帮助尤大。
  •     新史学问题
  •     饱受诟病的“史建派”部分,确实让人不太好接受。自己写自己不是没有先例可寻,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里面也设了他自己的专章。但也没有这么狂给自己脸上贴金,以史学终结者和唯一正确道路的面目出现啊。
  •     我的书,谁借了?赶快还来
  •     九十年史学搭台,许冠三自己唱戏,哈哈。近现代史学史经典之作。
  •     额,不敢说读过,同门讲解了这本书,强大的理科生的逻辑思维啊~~~琪琪威武~~~另,这本书吧,不敢说好看……嗯
  •     居然自己写自己
  •     可以
  •     不少真知灼见 但也有不少感到奇怪之处
  •     作者把自己与诸多大家同列,也太自不量力了一点
  •     书名号占去了一半篇幅。张荫麟与殷海光二家可观。
  •     第104页脚注4:“国维治学,因于取于东西洋汉学者甚伙。”这是很重要的观点,为什么不放入正文,而是放在脚注?作者没有深入探讨,只是罗列王国维作品中提到的汉学家。悲催的是,他将“内藤虎次郎”与“内藤湖南”当成了两个人!这其实暴露出作者对“新史学”的“新”了解是很片面的。至于作者的经史功力,似乎也并不比一般的史学史研究者深多少。
  •     非常好。由于个人偏好,郭翦范一卷读得很不耐烦,故不做评论。陈寅恪一章难度很大,了不起!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章也透彻,有启发。其他章节算是公允,能拿捏得这么恰当不容易。我其实是为了拿它来筛选接下来细读的书目。
  •     平庸之作,葛兆光的《且借纸遁》对此书评价也不高。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实在难以表现新史学九十年来的具体演变,毕竟史学的发展也与时代思潮有密切关系。
  •     郭沫若那一章写的真好,看过后有畅快淋漓之感。
  •     非大陆眼光的、仍是中国人眼中的九十年史学
  •     “新的”汉学与宋学
  •     看多了钱宾四我觉得许冠三挺惊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