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中国大历史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108030153
作者:黄仁宇
页数:398页

章节摘录

家和浪漫派作家来处理,可是若将这些轶事遗漏,则7世纪到8世纪初年中国史的完整性也必受影响。换言之,李世民和武则天当时不少欢乐与恐怖的情事都与唐朝的制度有关,从迂回的路线追溯回去,则可见这些章节仍与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变,一脉相承。从武后的纪录里,我们可以看出吐蕃、突厥和契丹的蠢动,但这种种边境上的外患终被平定。严重的旱灾曾发生数起。武后的一项创举则为殿试,应考的人被领带到御座之前,由她亲自策问。特务政治是她御宇期间的特征,不过受其威胁的乃是达官贵人而不是一般人民。她也以铜匦摆在公众场所,令人告密。公元697年,她的特务头目来俊臣自身被处死刑,恐怖政策稍为疏纵。可是除了以上几项,我们很难举出在她专政期间,政策上和组织上的设施有哪些算是具有创造性的地方。武则天所谓革命带来一种女性之选择,她喜欢金色、碧色和白色,于是她朝中的旗帜服色带着一种新鲜的情调。她也根据(《周礼》将不少官衙重新命名,例如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她称之为天、地、春、夏、秋、冬各官,也用鸾台凤阁的号目作为中枢机构的名称。可是仅只以上的各项举止,足以使一个主要的朝代几致倾覆吗?甚至使太后自己的家庭分裂?历史有何凭藉会让如此一个身份可疑的老妇人,在名义上与实质上,成为当日世界上最有名望而拥有最多人口的国家的统治者达二十一年之久?假使武则天真有传统的标准所指责的狼藉声名,她如何会为背景不同的人所共同称赞,有如8世纪末唐朝正规谨慎的首相陆贽,明朝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和清朝以札记方式论史的赵翼,都异口同声地恭维她。在答复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务必看清儒家传统之政府,不仅为一种组织,事实上也是一种纪律,所以它不以绵密紧凑的方式构成。在唐朝讲,均田制之能推行,一部分归功于它有化几个世纪的震荡而为宁静之功效。这计划付之实施,固然不能将丁田的分配尽如理想上的数目字,但却在乡村中产生了好几百万户小自耕农。只是如此这般的安排一经凝聚而固定化,则无法大规模调整。不仅提倡某一阶层或某一地域的经济利益无从下手,政府也缺乏督导私人从事这种工作的组织能力。更为难的是,政府面对的问题,很少能有明确的方案。游牧民族这一问题,无从一刀截断。水旱诸灾也只能等事到临头才能筹划对策。除开水利及开荒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经营足以使治理者和被治者在行动之中互有裨益。而且承平既久,政府更无实质。唐朝在取得地方官的任命权后,公文的数量增多。一般说来,其内容愈来愈形式化。即在隋时已有所谓“老吏抱牍死”的说法。和西方现代的政府比较,则后者具有组织的私人利益,与政府平行,这些利益足以向政府挑战,要求政府供给服务,它们也承担一部分行政费用(可是即在西方,这些情事至少也须待到1000年后出现)。唐朝的官僚机构缺乏与之平行的私人组织,它的执行全靠官僚之以名誉自重。经常下端的问题颇为重要,可是总是散乱,其上端的行政工具则又经常形式化而敷衍塞责。要使这体系生效,只能从上向下加压力。唐朝官员本身提出:朝廷治理全国的工具,无非刑法和人事权。到武后时,从已揭露的案件看来,舞弊与欺诈的情事必已相当普遍。例如河北的官军不能抵御契丹的入侵,事后各官员又以通敌罪惩罚民众,动辄处以死刑,这种种情形需要中枢具有机警性,且能作有力的干预,始能防范。总而言之,专制政府不出于专制者的选择。中国的悲剧乃是其在地方组织及技术上的设备尚未具有规模之际,先已有大帝国之统一,因之上下之间当中缺乏一段有效的中间阶层,全靠专制君主以他们人身上的机断弥补。

前言

macro-history这名词刻下看来由我创用。如果有前人用过,则恕我查访未周。其实此间之出处与是非已无关宏旨,因为这名词纵是新颖,已乏创意。经济学家以货币之流通影响到物质与雇佣之最基本的原则统称之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而以内部较精密之观察有如涉及物价指数与商业周期等详情称为“微视经济学”(micro-economics)由来已久,亦从未有人出面自称为始作俑者。宏观与微视亦不过放宽视界与计及精微之不同。改称大小,转用于历史,显系模仿而非发明。至于我自己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倒确经过一段长期间的周折。

内容概要

黄仁宇,一九一八年生于湖南长沙。天津南开大学肄业(一九三六~一九三八),抗战期间及战后,曾担任国军下级军官十年;自成都中央军官校毕业后(一九四零),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一九四三年加入驻印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一九四四年五月曾在缅甸密支那负伤,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一九四六年参加全国考试后,获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一九四七)后曾任国防部参谋。一九五零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份退伍。再度赴美国,于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获博士学位(一九六四)。曾在南伊利诺大学任教,一九六八~一九八零年任纽约州立大学NewPaltz分校教授,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1月8日病逝于纽约上州的医院中,享年82岁。

书籍目录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
第一章 西安与黄土地带
第二章 亚圣与始皇
第三章 土壤、风向和雨量
第四章 兵马俑的幕后
第五章 第一帝国:树立楷模
第六章 名士成为军阀
第七章 长期分裂的局面
第八章 历史向侧面进出
第九章 统一的途径
第十章 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第十一章 北宋:大胆的试验
第十二章 西湖与南宋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
第十四章 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
第十五章 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第十六章 满洲人的作为
第十七章 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
第十八章 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
第十九章 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
第二十章 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台湾、香港与澳门

编辑推荐

《中国大历史》中文简体字版自1997年面世以来,十来年里二十余次刊行而不衰。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学著作,其读者面早已不限于史学界;作为华裔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法国年鉴派学术代表人物,黄仁宇极善于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即大历史观。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书以短短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欧美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作进一步的研究。 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中国大历史》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中国大历史》中文简体字版自1997年面世以来,十来年里二十余次刊行而不衰。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学著作,其读者面早已不限于史学界;作为华裔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法国年鉴派学术代表人物,黄仁宇极善于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即大历史观。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

图书封面


 中国大历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好厚的一本书,读起来却比枯燥无味的历史书更加的艰难。作者太过注重词藻文句,未免有失义理的阐述,总体来说,既注重了历史细节的描写,又论及历史的长远深意,实践了作者在《万历十五年》中的说法:叙事不妨细致,结论却要看远而不顾近。成为产销书,亦可信矣!
  •     之所以称“也谈”是因为之前读得论坛里书友的评论,不但受益颇多,而且是我重温该书之动力。于是最近一个多月,利用上下班的地铁上及午睡前的零碎时间断断续续地又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通读了一遍,也终于战胜身上的惰性,将自己的一点心得付诸文字,以免数年之后记忆中再成空白。黄仁宇是最近三十年为大家所熟知,并广受褒扬的一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其著名作品如《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不但掀起了一阵“黄仁宇旋风”,更是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写史的方式和维度,犹如在沉闷的封闭的房间里引入了一片新鲜的空气,引来后来模仿其风格者甚众。本书粗读下来,甚觉享受,但囿于自己文笔之所限,只能就几个主题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一、关于大历史黄仁宇创造“大历史”(macro-history)这个名词,大概是受到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概念之影响。在其看来,所谓“大历史”即是“用归纳法将史料高度浓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因此,其关注点也从琐碎的历史事件中转移到宏观的线条和历史特征上,注重的是对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这样以来,以前我们在一般的历史读物中被认为很重要的一些东西,比如皇帝的更替、宫廷的争斗、权利的争夺,甚至战争与动乱,在大历史的视野下都成了可以淡化甚至省略的内容。黄仁宇认为,传统的宏观历史读物“总是经常与战争结不解缘”,在其看来,“我们大可以在提到流血斗争之后,环顾其他的各方面”。政权的更迭亦非黄仁宇关注的重点,他更关注的乃是历史中的若干因果关系,以及各个时代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历史人物,如王莽、王安石、张居正等,黄仁宇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我们以为研究得很透的人物得以新面孔展现。作者的目的在于通过以上的调整,使得中国历史“和西欧史和美国史有了相互比较的幅度与层次”,以便于进一步研究。而在书中我们也确实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比较。二、关于“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中国历史上由于庞大的官僚系统以及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强调以仪礼代替行政,以伦理代替法制,因此传统的历史研究中也陷于其中,不得突破,犹如近人梁氏所言“二十四史,二十四姓之家谱耳”。而当代国内主流的史学流派,则少不了意识形态之影响。而黄仁宇先生则主张摒弃意识形态或道德上之争执,注重考察实情实事,“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因为“初看之下,宏观历史好像与道德全不相关”。所谓技术,具体说来就是财税、法制、土地政策,甚至地理环境等。在其大历史研究中,黄仁宇先生非常重视财政的重要性,对财政和赋税的探讨贯穿全书始终。因为他认为“财政与赋税不但涉及高层机构,也涉及底层机构,也与军事法律经济有关,最能保持一个大问题的全盘局面”,与我们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常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点类似。而在书中,黄仁宇也不讳言自己受到了马克思相关思想尤其是经济思想的影响,但却同时指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公众对马克思思想及资本主义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片面性。黄仁宇认为,中国历史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上层机构与下层机构的脱节,上层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层则是为数众多的小自耕农,中间仅靠科举及庞大的官僚体系联系,技术上的难度造成“数目字上无法管理”,因此,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张居正都只是企图在这种环境中使财政片面商业化或者增加行政效率,其失败亦具有必然性。中国原始的农业财富,缺乏商业性的组织机构,无从形成“商业之系统”,因此所谓的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之萌芽”实无意义,“犹如说一个小孩子不说他是小孩子,而勉强叫他为“预备成人””。三、关于中国历史的分段黄仁宇先生既不像传统的史学那样把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作为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又不像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那样动辄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笼统地称为“封建时代”,因为他认为中国所谓的“封建”时代与欧洲的中世纪及日本的“幕藩”不同,中国真正的“封建”时代只有商周之间。他根据财政税收的特性将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以来的历史分为三个大帝国,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奠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之运作的理论与方法,但“数目字上的无法管理”使得财政短绌成为必然。王莽的改革企图倒砌金字塔,其经济政策带有“自由主义”色彩,但中国传统官僚组织的不能用数目字管理使得其改革只能归于无果。第二帝国表现为一种开放性格,唐朝的均田、租庸等制奠下了立国基础,但人口的增加及流动使得上述制度无以应付地方事务,财政管理及统计编算江河日下,结果造成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终至帝国崩塌。此外,唐朝的开放还表现为一种“世界主义”的色彩。宋代的开放体现在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宋代的君主更务实,但其官僚则沉溺于道德之争辩,使王安石的改革无从推进,同时,与此前不同的是,宋代面临的少数民族强敌已进入半农半牧的时代,其效率及伸缩性使宋朝在军事上总是处于劣势。第三帝国则表现为一种收敛性。此时中央集权达到极致,但在其下的则是庞大的农村集团,使得主政者只能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支持大多数小自耕农,但其生产方式进展到某种饱和点后再也无法增进,导致相对于整个世界,中国处于一个发展停滞的状态,终于在1800年前后形成了一个转折的基点及其后一百多年的苦难。同时第三帝国文化的风尚,已开始内向。但其思想上的根据,则肇始于理学(道学)。黄仁宇先生对理学的批判不遗余力,认为其将伦理评论之理与物理之理、心里混为一谈,并认为“吾道自足,何作旁求”,既保守又与科学精神相悖。理学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使中国直至今日仍有以道德代替法律之趋向。四、关于数目字上(不)可管理(mathematicallymanageable/unmanageable)读过黄仁宇作品的读者大概都会注意到,有一个概念在其作品中反复被提及并强调,那就是——在数目字上(不)可管理。仅从字面上理解,可能以为大概是一个统计编算的概念,但是在其作品的背景中我们就会发现其内涵绝不止于此,只是由于自己理解有限,再加上表达能力的不足未能对其进行归纳和阐释。幸而笔者在黄仁宇先生的一部今年新近出版的作品中找到了黄先生本人对其的解释,在此与大家分享:“资金广泛的流通,经理人才部分畛域的雇用,和技术上的支持因素,如交通通信、法庭与保险事业等地全盘活用”,“各种经济因素要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换”,“要是一个国家进入这境界,也就称得上是在数目字上可管理”。由此看来,黄仁宇先生所指“数目字上可管理”当指与“商业之系统”对应的那一套技术。也就是在这种大前提下,黄仁宇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没有质上的区别,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如果其组织以私人财产为主,以致私人财产在公众生活之中战友特殊之比重,则可以视作资本主义。如果注入公众之资本,又使私人资本之使用受社会福利的限制,则为社会主义。”联想到小平同志关于市场经济的经典论述,我们不得不说两者有共通之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黄仁宇先生本人非常反对意识形态之争,在其看来争辩虚有名目的社会体制乃不智之甚,“等于一个疲惫至极的人,有人牵上一匹马他还不骑,只因为马的颜色不是他心爱的色彩”。当然,说了黄仁宇先生作品的这么多好,也并非讲其就是全无缺陷。套用林晋芳文中的一句话,“任何妄称完美之理论,则必然是伪科学”,何况黄先生本人也谦虚言不敢想望“由我的文字使中国改变”,“历史从业员的工作只是报导已经发生的情事之前因后果,不及于筹划未来”。如果非要挑骨头的话,我认为黄仁宇在其作品中讲了帝王、官僚集团之间的关系,甚至对于某些历史人物的分析具体到了人物个性的程度,但却完全忽略了农民在历史推动中的作用则算一个。农民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古代历史中人口的绝大多数,完全忽视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从情理上来讲是说不过去的。虽然我本人亦对传统历史教科书中对“凡是农民造反都是有理的,凡是农民暴动都是进步的”,即便其反人类如张献忠,反科学如义和团,腐败如洪杨集团的历史观不敢苟同。当然,对于黄仁宇先生如此不遗余力地强调“数目字上可管理”的重要性自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总体上讲,黄仁宇黄仁宇先生的历史著作,自成一派,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文笔深刻,自是其历三十年长盛不衰之道理。看惯了传统的面目类似的历史作品,黄仁宇的作品实为难得的精品。而有些传统的学者还在指责其“非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缺乏历史的严肃性”,不但是太苛责,而且简直是可笑了。
  •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这本书读后,阅读当时所感受到的也并非毫无收获。不过,他的整个史观是围绕着黄河开展的,这样整个王朝和国体都成为必然。这其实是为政权的合理化所预设的立场。对于当时的我阅读而言,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洞见——大概因为黄河离我甚远,而我自己大多数时候都活在南方、生长在南方。当然也忘不了读这本书的时候情感上的一种感受,就是觉得有种透骨的冰冷,说不清楚是为什么,只是觉得悲凉吧,因为宏大的历史观似乎把人贬压为极度无关紧要的一个个体。究竟什么是历史的推动力呢?黄仁宇的史观背后,实则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或者佛教式的观念,重要的是在史料和结论之间架设一个逻辑的关系,但很有可能作者的预设立场和结论本身就是一回事。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种主观态度的见解。如何从神学角度来理解历史呢?因着就基督信仰——尤其是加尔文主义来看,耶稣基督是历史的主。导引历史的手,出于耶稣基督。但传统的天主教式的史观,基本是以教会为主体的一种史观。而这种观念,显然不适合于来理解中国的历史。回到作者黄仁宇本身吧。在本书中,黄仁宇介绍了自己写作的动机——因为有感于自己努力却不断失败的经验,故而推论于时代和环境,进一步更将自己的个人感受推及整个历史,把人当作整个历史主体里的尘埃和细屑。《圣经》中大概也不是没有类似的观点,年老的所罗门在传道书里感慨世人的遭遇与野兽如出一辙,对比本书,有过之而无不及。罗马书里也描述道:一切受造之物都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然而从一个基督徒的立场来看,外在环境并非第一要素,重要的是个人生命的改变。说到这点必须提及耶稣,耶稣肉身在世仅33年半的人生历程,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整个历史。他和《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提及的众多历史名人相比,是有质的不同。这种质的不同,就关乎于“生命”。可以说,近世的中国人的视野大概和黄仁宇都没有特别的不同,发乎于对所谓家国的关怀,故而注重从外在环境上考量,如何设计一种外在形式或结构,统辖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这其实还是一种传统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其实就是所谓统治者的立场,或者说是一种儒家文化的立场。然而这个世界上有另外一种活法,就是在黑暗中做光做盐,比如近世能抛下西方家乡的优渥,只身来到中国传道的传教士们,他们并不是为了中国而来,乃是为了效法耶稣基督,为了他们所信仰的耶稣和祂的福音而来。他们带着使命,不是通过政治和武力来统治这个国家,而是以“落地的麦子”自居,以他们的生命来影响改变了中国这块地土上的人,把福音带给他们,也把文明——医院、教育、慈善等馈赠给了中国人。当然,现在可能轮到政治体制。传统知识分子立场的思想,是从外在环境入手,按照他们的心意去改造社会,而耶稣的福音所讲求的是个人生命的改变,你若要影响一个国家,先从影响身边的人开始,从爱你的邻舍开始。就像主耶稣自己所做的。所以,人生为人,自身的罪恶与偏狭,绝不是可以忽略不计之事,逃避对自身的追责,而一味地从环境入手,其间,很难说是真诚的,也很难说是做到了真正的深刻。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很流畅 很一般的历史书注重细节不同 黄仁宇的历史书更关注整体局势 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     黄仁宇的书都很不错的
  •     读这样一本历史学的书虽然初读略有枯燥,但慢慢来,还是很有感悟的,纵观中国的大历史,以古戒今的同时更是给人一疏阔。
  •     与纵贯历史的学者对话,阅读中国历史进程古卷,百种情绪交集。
  •     我看的历史不多 但总以为历史就是史实堆砌。这本书却似作者散漫的思考 思考中国何以是现在的样子。感觉是带着目的探究 有思考有结论。对我来说新鲜有趣 脉络清晰。本身选择就是一种想法了。说华清池 他说 可以存着信心人类共同的情绪永不会枯竭。写三国用了刘禹锡的诗。感觉很个人化的历史书写。尤其重视政经角度分析。没有渊博的知识体系无法这么提纲挈领。翻译略涩 没有万历他自己译的好。万历更好看。历史学家的眼光和思考分析的能力要强。最烦八卦心的历史拉低了读者啊。
  •     感觉像是给外国人的中国史启蒙读物,浅尝辄止,立论空泛,讨论尤少,真是盛名难符,难道真是我才疏学浅不能慧眼识珠?
  •     放宽历史的视角,不一样的写作方式.
  •     无甚新意,简练而已。
  •     好吧。我真心的实在看不进去。
  •     太棒了,对于我这种非专业门外汉来说非常棒的入门介绍。作者提出了很多很难回答格局很大的问题,一本书里面也不可能给出详尽的答案,但是至少给了我一个insight,以后读史的时候有了一个比较高的视角。书里面提到地理对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至高影响和我前段时间读的guns germs and steel契合度很高,非常有意思。
  •     文笔实在平平,写书作文自然是学术味相对弄,不过我认为他有些方面的观点和结论值得商榷。
  •     从一种宏观角度解读中国历史,这种宏观不仅是政治上的,而是整体的地缘,经济,农业,社会结构等。这对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有一种拨开迷雾般的顿悟感。
  •     黄任宇先生的著作很棒
  •     本书中文简体字版自1997年面世以来,十来年里二十余次刊行而不衰。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学著作,其读者面早已不限于史学界,作为华裔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法国年鉴派学术代表人物,黄仁宇极善于从历史的细微末节人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即大历史观。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
  •     购于2015.4月,读书笔记完成。 特别钦佩作者的大历史观。文章概要性的描述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发展和衰亡的脉络,通过和西方历史的对比,试图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做出概括性的解释。从地理,气候变迁,人口因素,社会阶层,经济政治制度,军事优劣,人文哲学等各个角度来阐述。 从周朝时期中国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制度到当代的土地改革,寥寥几笔,让人对只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包括唐朝和以后的朝代的宏观分析,从而得出整个中国文化所面临的特点和局限性。
  •     自有性情
  •     中国历史除了帝王将相改朝换代,没有别的东西了吗?这本书“大”在,用时间的大纵深与空间的大跨度,来解释历史背后的逻辑。
  •     另一种观点
  •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大历史观“代表作)(精装) ,黄先生的历史观很见功底,非常惹人注目,内容很丰富,虽是一家之言,但终究言之有据,言之有物~
  •     美籍华人背景,使作者分析中国历史更注重对史料高度浓缩后,揭示历朝由盛而衰的基本规律。不是历史事件的简单堆砌,也不对单一事件单个人物夸大,更多考虑从自然条件社会结构制度设计文化因素等角度出发理解朝代更迭的内在原因。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翻译的原因,初读起来略显枯燥,但内涵丰富
  •     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分段式事件人物的记忆,黄老的史观是连贯的,他逐个分析中国历朝历代,从中跳析出贯穿古今的矛盾——意识形态与生产方式经济制度艰难的磨合之路
  •     所有的历史偶然,都是必然。
  •     用归纳法、从技术角度去分析历史演变,确实是非常有价值和必要的一个角度。 回头看,读过不少历史类的书籍可以串起来,需要总结一下。
  •     泛泛的历史,像是一笔几千年的流水账。
  •     很好的一本历史书,值得反复看。
  •     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
    开篇从黄土地的入手就让我觉得很兴奋
    用简略的笔调介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很多观点着实有趣且感慨
    看过之后才觉得,是中国史的必读书
  •     对于我们而言,特论不多,重新温习一遍初中历史。
  •     更加了解历史
  •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通读下来,他并没有用英雄史观或是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不是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或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而是从经济条件的角度来分析,每个不同朝代的人民,有多少田地,能够有多少收入,要征收多少税收,要为国家出多少徭役,着重介绍历史上的改革而非朝代的变迁,这是历史书上没有教我们的。一般的历史书籍,不管是教科书还是其他书籍,更注重介绍朝代变迁之间的战争或是野史。对于非历史学科的人来说,对于历史的变化更多地停留在了朝代名称上了,而对微观层面的社会变迁没有感触。虽然书的出版时间很早,却给我很新颖的感觉。毕竟这种观点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读完黄仁宇先生对于整个中国历史,从夏商到明清,反而更有兴趣读读他更出名的一本书——万历十五年了。总而言之,很值得一读的书,短而精悍!
  •     宏观历史,蛮有意思
  •     黄仁宇的这本书配套《万历十五年》是历史上的两大奇书,书的作者采用另一种看待历史的角度来剖析历史,感悟历史,从而将历史展现在读者眼前。
  •     看这本书之前,需要对中国历史有较熟悉的掌握,然后才能在作者的叙述中跟得上逻辑,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总结,而不是对中国历史的详细叙述,因此需要读者有一定历史基础才行。
  •     有些部分,作者看历史的视角多有韵味的,给了我不同的思考
  •     对本国人来讲,唯一可取之处就是仍存在不客观性的国际,或者说欧美视角吧。老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不错,这本分高了
  •     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那里去。
    走在了历史的哪个节点上面。
    历史的潮流,哗啦啦的飘去。
  •     是一笔几千年的流水账
  •     书虽然小,但是内容不“小”。写出了中国历史中很多重要的片段。值得一读。
  •     很多人,特别是理科生,关于历史,如果看书少的话,都比较窄。曾经的历史书,不过是一种官方的宣传,很多事实,并不像我们在历史书看到的那么简单,拥有很多的不可知,复杂性,甚至历史的突变,完全来自来自一场意外。这本中国大历史,也同样给你一种新的体验。
    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在国外,虽然说法偏颇,但有一定的道理。这本书,能给你一些想法。
  •     黄仁宇的大历史学说,在这本里很好的体现。
  •     读的第一本历史类的书籍,很有特色的观点
  •     新的视野看历史。
  •     作者简明扼要地描绘了这幅历史画卷
  •     这本书应该说是把整个中国历史的大事件方面的总脉络描述了一番,而并非是叙述史料,应该说带有一定的史论性质。作者也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谈论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缘由,即从经济、管理模式等方面而非传统的“得道、失道”的角度来解释历史兴衰之由,对于我们历史观、历史思维有拓展作用
  •     相对太说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大体的回顾,细节不多
  •     严谨 深刻 加入西方哲学/社会学的分析技巧 名著之范本 细品深尝
  •     作者从多个角度阐述历史,更加立体化,受益匪浅。
  •     看了一半儿了,有些内容不是看的很清晰很能理解,这跟本人的文学修养和造诣有很大关系,此书需要仔细品笃,还要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才能和内容联系起来,所以回头还要恶补一些历史知识!总体来说 很不错~
  •     黄仁宇是有深刻史观的历史学者 好书 值得收藏
  •     Macro-history。格局大角度新欠精深。
  •     把经济作为核心切入点过了一遍中国历史。但话虽如此,也涉及到了对社会结构、道德法律、民族争端的分析。信息量非常之大几乎没有一字是废话,因而不免显得有些散乱。立场蛮客观的,但是要读透需要有历史、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真正见解。
  •     难得能够见到一部写历史的书有这样一个可以囊括整个体系的宏观构架,惊喜
  •     开学初看完了这本书,本来忘掉的历史知识在看书的时候都会慢慢的跑回来了。想起了很多有关历史老师的课堂。好喜欢喔。这本书很有内涵
  •     这个版本装帧的不是很喜欢,可这本书向往已久。非常崇敬黄仁宇先生,几本关于历史的书籍都非常好。买来珍藏
  •     很好看,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的代表作
  •     比起《万历十五年》,读这本书需要耗费的脑细胞更多,需要调动的储存信息更多,需要查阅了解的历史知识也更多,但有些问题还是不明白,可能还得重新再看一遍。
  •     很不错~
  •     需要再读
  •     粗粗讀完一遍,大概需要多品幾次,才有味道。感覺就是地理位置,地緣政治,這種環境因素,對歷史如何演進有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份量,其次就是組織凝堅,物權分配,也有進化上的訴求,生產關係要符合生產力的發展。
  •     中国的地理环境需要一个集权的制度来救灾和抵御侵略,但这个制度以社会价值作行政工具而缺乏法律等技术手段,过多依靠道德手段来约束人,商业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只依靠小农经济,虽然多次有改革的机会却皆以失败告终,最终在西方侵略的强大外力下这个制度被瓦解。
  •     《中国大历史》,读史不可不读,让你明白历史其所以然。
  •     黄仁宇的经典之作,关于历史的不一样的视角。我们从小学习的历史完全从汉人王朝去看中国历史缺失了很多
  •     一口气看完,感觉比万历十五年要好!整体把握中国宏观层面的历史!对近现代历史说的很中立,典型的西式史学大师!
  •     非常好的书,别样的历史叙述,大家都来读!
  •     黄老先生的历史观,值得细细品读。书确实有个尘,就像中国古老的历史一样。
  •     宏观的历史角度,看着舒服
  •     黄仁宇的著作,给写历史的开辟了另一种道路。
  •     一直在读中外历史,但这一本,与众不同的历史写法,很喜欢。
  •     刚买到还没看,导师说了一句。黄仁宇的代表作除了《万历十五年》就是这本了。简装比精装便宜10块钱,质量也很好;但是毕竟想要收藏,就买了精装的。不错的。
  •     篇幅不长,大概两三天就可以读完。通过近现代西方的理论来分析中国历史社会,不出现一些例如金融管制,马基亚福利式的政治现实主义,之类的学术性交强的词汇。总体而言还是可以的。/20170328
  •     非常好的一本书,提供给你不一样的看历史的视角
  •     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概述了中国整个历史,可以帮助大家对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里边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了独特的剖析,受益匪浅。
    也推荐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
  •     花了一个月,深深浅浅大约读到最后,作者也并没有让我感到信服。以大计量和货币政策为基础,砍去上下数千年的文礼教化之传承,这不是完整的历史。
  •     浓缩,加一些新意思,比较喜欢
  •     黄仁宇的系列在当当上陆陆续续的买了,送货很快,快递服务也很好。还有就是每次买书的包装都很给力。越来越喜欢当当了,大家用了都说好!
  •     想了解历史就读它吧
  •     内容太多了,以后有空还要再读
  •     黄仁宇 先生好书 书很好 不错 对于一般功底的都可以看懂
  •     也许是原版是英文的问题,感觉这个中文读起来好别扭……
  •     非常喜欢三联的排版,那在手里刚好。。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以宏观角度串联。。有趣,且与所学形成正侧面。。
  •     黄仁宇征服了我 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
  •     黄仁宇的书没得说啦,很棒哦。
  •     一直接触的是唯物史观,灌输了太多关于阶级的内容。本书更加贴近于历史,从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入手,让人耳目一新。
  •     这本书是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喜欢历史的可以看一看。
  •     特别喜欢这本书的装帧,拿在手里就是享受了。先生许久不接触中文,有些字句读着有点拗口,但是也能明白。严谨治学,博学如是,语言精炼,视野广阔,很荣幸读到先生的书!
  •     比正常书小一号,亮丽的蓝色硬皮封面,怎么看也不象一本严肃的书,可是内容却完全符合书名,内容果然衬得上这个大字。中国为什么是中国,为什么中国会是这样的中国,从本书中可以看到清晰的脉络,本书不能让你详细的了解某段历史,却会让你清楚,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几千年的根源。读来颇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了解历史用不同的角度和切入方法,详细的了解也需要一个基本的框架,这就是本书的独到之处。
  •     入门的书
  •     够简洁。一个介乎于局内人与局外人眼光下的中国。
  •     必须承认,缺少经济学相关知识的熏陶,这本书看得我一知半解。黄老提出的大历史观构架固然因其开辟独特视角而彰显价值,但落实到本书上问题却也不少:1.野心太大,想用区区二十余万字道尽中国历史到底还是自不量力了一些,过度浓缩的结果是凡事仅蜻蜓点水般触及,而无多少深入的剖析,这一点在书中唐朝以前篇章尤为明显;2.主题先行,所有论述都围绕“缺少数目字管理、商业与法治社会迟迟未能形成”的主题而作,但缺少一个周密推导的过程。此外,黄老所极力推崇的商业社会之弊病当下正如雨后春笋般暴露,不知黄老若活至今日当作何感想。
  •     我喜欢历史书,这本书更喜欢
  •     读来甚是拗口,瞌睡连连,阅读体验及其不佳,读之一半,到南宋止,累而弃之,就像崖山之后无中华一样,只能叹然而去,也无从评说本书总体内容。
  •     历史的精华,很好看。
  •     作者按照他的(归纳法)介绍了中国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从夏周到民国和现代中国,文笔不错,分析通俗易懂,每个朝代也各有的放矢,分量不一,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宋至清末最尖锐的剖析,文化政治经济,国运如何,人民如何,都在其中可以找到让今人反省的内容。
  •     本书算是我个人第一次接触非阶级论看历史的书,作者黄仁宇用的是技术衍进的大角度来剖析历史,现在读起来很平淡了,用技术或者其他角度重新解构历史的文章、书籍甚至纪录片层出不穷,对于十几年前的小朋友第一次看到本书,还是很震撼的,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
  •     必然和偶然,潮流和趋势,矛盾和统一,漩涡和前进。黄仁宇的大历史给人一种无力感,和一种宿命感。
  •     好
  •     黄老的历史著作,能让人从另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来体会历史的厚重
  •     历史名作,值得拥有,需要自习研读
  •     其实我更喜欢万历十五年
  •     宏观俯视结构令人佩服。不过角度比较西化
  •     不断重复的螺旋式发展与数目字管理,算是开拓了思路吧。
  •     喜欢黄仁宇的风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