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山火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远去的山火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222054974
作者:尹绍亭
页数:300页

章节摘录

第二章 传统刀耕火种志本章由几个典型刀耕火种社区的田野调查报告构成。云南各民族各地区的刀耕火种,相似之处不少,不同之处也很多,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十分有意义的。必须说明的是,笔者的调查,重点是要搞清楚各民族传统刀耕火种的实态,然而由于近50年来频频发生的激烈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冲击,传统的刀耕火种文化体系已然遭到很大的破坏,很多文化要素已经或正在消失,因而下面的几个报告的内容并非完全是现实情况的反映。例如各报告中的"社会组织"和"土地制度",虽然部分还变相地存在着,然而基本上是通过访谈和文献资料整理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前的状况;"农耕礼仪"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很多仪式在历次运动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销声匿迹了,然而最近十余年来一些消亡的农业祭祀活动又恢复了;至于耕作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则多半是现实田野调查的资料。第一节 卡场景颇族的刀耕火种一、地理环境卡场乡,20世纪50年代初期包括卡场、黑河、乌帕三个乡,统属原莲山县卡场文化站。20世纪60年代改为盈江县勐弄公社所辖大队,1976年从勐弄公社分出,成为卡场公社。后又改公社为区,1987年再改区为乡,现为卡场乡。根据1987年底的统计,卡场乡下辖4个大队,28个自然村,33个合作社。全区共有人口820户、5033人,其中景颇族3319人,傈僳族1136人,汉族573人。

前言

第一章 殉情面面观一、“世界殉情之都”殉情之风丽江纳西族的殉情习俗,最早记载于汉文史书的是光绪《续云南通志》一书:“滚岩之俗多出丽江府属的夷民,原因: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胶漆,伉俪无缘,分袂难已,即私盟合葬,各新冠服,登悬岩之巅,尽日唱酬,饱餐酒已,则雍容就死,携手结襟,同滚岩下,至粉骨碎身,肝脑涂地,固所愿也。”四川省盐源县邑人陈震宇与清同治甲戌年(十三年,公元1874年)抄呈的《盐源县志》中也有有关纳西族殉情习俗的记录。该志书中所载的《盐源杂咏》中说:“谁谓蛮家无是非,两情相向更相依,今生只合风流死,化作鸳鸯到处飞。(幺摩,奸情败露,男女俱自尽,俗名风流死。)”“取次贪花情大浓,风流肠断形踪踪,纵然化作双蝴蝶,未必花间得再逢。(夷俗,男女私通情愿,即采断肠草和酒饮,肠断同死,名日风流逝。)”段绶滋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纂修的《中甸县志》卷下中记日:"摩些族(即纳西)男女最重恋爱,每因婚姻不称己意,辄于婚嫁之前,男女转引自傅于尧:《盐源、木里二县民族历史文化考察记略》,载《雅砻江下游考察报告》,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印,1983年。

后记

本书原以《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之名于2000年8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次年9月该社又出版了英文版《PEOPLE AND FORESTS——Yunnan Swidden Agricuhtlre in Human-Ecological Perspective》。目前,热带的刀耕火种依然是学界关注的课题。最近几年,笔者和学生又多次参加了在印度、泰国、老挝、越南和我国西双版纳举行的相关国际会议,讨论的主题多集中于刀耕火种在社会发展背景下的替代和演变,其传统知识的整理和活用、替代生计的评价以及土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等。这些议题,本书均有涉猎,说明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依然不减。另一方面,当前世界又面临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应对的途径自然很多,然而发掘、活用传统知识却是不可或缺的策略。拙著不遗余力研究刀耕火种,用意不仅仅在于刀耕火种本身,而是要通过一个典型个案说明传统知识的价值。这一点,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因而特别重要。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又为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出版机会。基于以上原因我再次选择拙著付梓。新版的修订,集中于绪论,重新梳理了研究的背景、理论和方法,从而弥补了原著的某些缺憾。除此之外,大量的编辑、校对等工作则仰赖尹杰等几位编校者的帮助,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忱!

内容概要

尹绍亭,1947年12月生,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化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等专著;《稻米之路》等译著以及若干相关论文。

书籍目录

绪论 刀耕火种研究的背景、理论和方法
一、东南亚,南亚的刀耕火种研究概况
二、日本刀耕火种研究概况
三、中国刀耕火种研究概况
四、生态人类学的视野
五、刀耕火种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分布和分类
第一节 历史的考察
一、羌系民族的刀耕火种
二、濮系民族的刀耕火种
三、 苗瑶民族的刀耕火种
四、越系民族的刀耕火种
第二节 分布和分类
一、云南刀耕火种的分布
二、云南刀耕火种的分类
第二章 传统刀耕火种志
第一节 卡场景颇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土地制度
三、“营旺”轮歇制
四、历法与农事
五、百宝地
六、农耕礼仪
第二节 勐海布朗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社会组织
三、土地制度
四、刀耕火种技术
五、农耕礼仪
第三节 西盟佤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社会组织和土地制度
三、栽培作物及生产技术
四、打洛寨的刀耕火种
五、猎头祭谷
第四节 基诺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社会组织及土地制度
三、土地类型及耕作技术
四、栽培作物
五、发达的轮作技术
六、生产节 令和生产过程
七、农耕礼仪
第五节 独龙族的刀耕火种
一、地理环境
二、社会组织
三、土地制度
四、土地类型及耕作技术
五、栽培作物及各月生产活动
第三章 比较研究
第一节 轮歇类型的比较
一、无轮作轮歇类型
二、轮作轮歇类型
三、人工造林轮歇类型
四、草地轮歇类型
第二节 耕作技术的比较
一、无轮作轮歇类型的耕作技术
二、轮作轮歇类型的耕作技术
三、草地轮歇类型的耕作技术
第三节 迁移方式的比较
一、任意频繁迁移的民族
二、任意缓慢迁移的民族
三、固定地域内移动的民族
四、定居民族的分寨迁移
第四节 坝子和山地人类生态系统的比较
一、坝子人类生态系统
二、山地人类生态系统
终章 文化、自然与发展
一、不应蔑视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生存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由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是“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之《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回顾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历史,可用四句话加以形象的概括,那就是“生于动荡,立于国难,少壮挫折,中年复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引进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其时军阀割据,动荡不安;此后抗战八年内战四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开拓者们就是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辛勤耕耘,筚路蓝缕……沧桑百年,斗转星移,现在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可以说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虽然如此,然而如上所述,面对当前国内外悄然兴起的文化自觉和无所不在的文化诉求,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无疑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学科的建设,如何在融入国际学界的同时努力实现本土化,如何普及人类学民族学的知识以提高国民的教养和素质,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应用研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等,均为重大而紧迫的谬题。
本丛书的问世,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状况,作为新时期的具有代表性和规模性的研究成果。必将载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史册。

图书封面


 远去的山火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咋说捏,历史的部分有点弱。但是这个主题也是找不到更好的研究。。。
  •     尹绍亭很高大威猛
  •     我抱着猎奇的心态,翻了本严肃的调查报告。长见识的勿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