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101074703
作者:金承艺
页数:313页

内容概要

金承艺,满族,皇室后裔。1926年生于北京。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曾为北平“中法汉学研究所”研究生。1949年赴台,历任杂志编委、淡江文理学院讲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世纪60年代初担任胡适先生的私人助理,是胡适晚年亲自指导做研究的少数几人之一。1962年起受聘于澳洲墨尔本大学,执教至90年代退休,1996年6月病殁于墨尔本。专注近代史、汉学、政治学研究,著作多刊于海外,大陆不易觅得,本书为作者清史研究文章的汇集,是其文字第一次在大陆正式结集出版。

书籍目录

何茲全先生的话
前 言
萨尔浒战前的辽东情况
努尔哈赤的一生
皇太极的继承汗位
康熙帝玄烨入承大统实录
从《永宪录》来讨论年羹尧的年岁
从“胤禵”问题看清世宗夺位
胤祯:一个帝梦成空的皇子
“胤禛”非清世宗本来名讳的探讨
一项有关清世宗是否夺位的重要问题之探讨
关于清世宗皇三子弘时
奕訢受封恭亲王始末
慈禧太后的家族
关于同治帝遗诏立载澍为帝一事的辩正
关于李连英的记述
【附录】:论《景善日记》不伪
吴可读《罔极编》手稿的发现

编辑推荐

  金承艺(1926—1996)先生本来不是学清史的,也不是专业研究清史的,但他于清史探索,用功颇勤,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卓有成绩。《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所收录的十五篇论文,时间跨度很长,涉及有清一代。集中的论文,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初清三篇,即《萨尔浒战前的辽东情况》、《努尔哈赤的一生》和《皇太极的继承汗位》;第二组为盛清七篇,即《康熙帝玄烨入承大统实录》、《从(永宪录>来讨论年羹尧的年岁》、《一项有关清世宗是否夺位的重要问题之探讨》、《关于清世宗皇三子弘时》等;第三组为晚清四篇,即《奕祈受封恭亲王始末》、《慈禧太后的家族》、《关于同治帝遗诏立载澍为帝一事的辩正》、《关于李连英的记述》;另有附录一篇。

作者简介

全书约26万字,作者关注的重点集中在清初和清末两个时间段,所论问题多是大家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努尔哈赤的一生、皇太极的即位问题、雍正是否夺嫡、奕訢受封恭亲王、慈禧太后的家族、关于李连英的记述等等。作者为皇室后裔,家藏有玉牒、圣旨、关防、祖先影像等,自小即备闻国乘家史,以其身份书写清史,不仅在材料、信息的占有方面,而且在观点和立场上都有独到之处。像《慈禧太后的家族》与《关于李连英的记述》等几篇文章,作者将对现有史料的解读与自己的家史及幼年的记忆相结合,是几篇很有史料价值的回忆文章。加之作者的文字清雅,能娓娓道来,可读性较强。

图书封面


 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金承艺考世宗入承大统,以胤禵原名胤祯入题。取“传位皇十四子”,改“十”为“于”这一民间说法。我以为不足取。“于”古写,当是“於”,不可能改动。雍正改胤祯为胤禵,或与雍正原名“胤禛”有关。禛与祯,两字相差太近,读音又同,民间以为误,以犯讳而改之,非大关节处。#又金承艺考隆科多事。以为隆科多篡改圣祖遗诏。此说也有问题,隆科多为圣祖大渐之际佐命之臣,然佟氏随爱新觉罗入关以来,向受高爵厚禄,有“佟半天”之称,无政治投机之必要,篡改遗诏之举,招致灭族之祸,隆科多必不敢为。
  •     近两年,清宫剧泛滥,每每打开电视,都能看到顶戴花翎和一条条乌黑的发辫。尤其是《步步惊心》播出之后,据说很多女生都爱上了吴奇隆扮演的四阿哥。当然,影视剧中的历史,大部分都是娱乐大众,不足为信。   前些天,看完了金承艺先生的《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文中收录了金承艺先生研究清史的十几篇论文。前两篇是关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最后有几篇关于晚清的慈禧,恭亲王,李莲英等人,剩下的便全与雍正帝有关了。 金承艺先生是爱新觉罗的后人,清朝灭亡之后,满洲后人为了避免种种麻烦,都改成了汉姓,爱新觉罗的后人大部分都改成了金姓。他出生于1926年,其时清帝逊位已经十五年,曾经做过胡适先生的私人助理,先后执教于台湾,澳大利亚等地。他在文中说,研究清朝的历史,便是追寻自家先人的足迹。 清朝从努尔哈赤到宣统皇帝,共十二个帝王。雍正帝是入关之后的第三个皇帝,是康乾盛世的中间的联结者。他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清朝历史甚至中国古代史上数得着的伟大帝王。康熙帝,擒鳌拜,平三藩,定台湾,亲征葛尔丹,更难能可贵的是康熙皇帝对现代科学的崇奉。而乾隆帝,号称“十全老人”,修四库全书,也是一代圣主。 记得第一次了解雍正帝,还是从电视上,热播的电视剧《雍正王朝》。那个电视剧里,雍正一派好像是正面,而八爷一党是反派。当然,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写就的。胜利者会试图消灭一切对他们不利的信息,但是些许真相还是会在夹缝中留存,让后人评说。 康熙帝一世英主,文治武功都彪炳千秋。但是,他在对太子的教育上,却彻彻底底的失败了,最终造成了晚年的“九龙夺嫡”。康熙的第一个皇后是赫舍里氏,是当时的顺治帝遗命的四大辅臣之首索尼的孙女。皇后在生了儿子胤礽之后,便难产而死,所以康熙便立了这个儿子为太子。也许,就是因为太早当了这个太子,所以胤礽之后的作为并不似一个储君所应为。 晚年,对太子极度失望的康熙帝最终忍痛废掉了太子,从而拉开了诸皇子争夺皇位的序幕。参加了这一场争夺的总共有康熙的九个皇子,所以也被成为“九龙夺嫡”。包括皇长子,二子,三子,四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三子和十四子。雍正帝就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与他关系最笃的是十三子胤祥,雍正即位后被封为怡亲王,并赐世袭罔替。 在金先生的诸篇文章中,向我们讲述了几个事情。雍正确系夺位,而皇位本来的继承者应该是他的十四弟;雍正在即位之后,改了十四弟的名字,也改了自己的名字;雍正的皇子弘时,是因为不满雍正夺位,而丧命于父手。 雍正夺位的问题,一直以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人们都各执一词,即使是研究历史的前辈学者们,也会在很多史实上也会有完全相反的意见。历史从来都不能根据一己之好恶,来评判一个历史人物抑或事件。而应该翻过了大部分的史实记载之后,经过推理和求证,来述说一件历史事实。此即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你可以大胆的假设,但之后你必须有紧密详实的求证来支持你的论断。要不然,就如同街头巷尾的流言蜚语,不值一提了。 首先,来介绍介绍我们的主人公吧。雍正帝,名讳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的第五个皇帝。雍正可说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因为政务繁忙,即位十三年之后就驾崩。但他也是最残忍的皇帝,他的大部分兄弟都惨遭毒手,而助他夺得皇位的人们也难逃一死。生于康熙十七年,在他之前,康熙帝排了齿序的已经有三个皇子,而其中的二皇子已经被立为太子。 其实,历史上很多事情纯属偶然,只要当时出现一点点意外,历史可能就变成另外一幅模样了。如果康熙没有活那么长的时间,又或者太子能够更加争气一点,就不会有晚期的争夺皇位。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康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太子胤礽的不争气最后突破了康熙的底线。 胤礽第二次被废以后,八阿哥变成了皇位有力的竞争者。但是,大臣的拥戴,反而使他失去了康熙的欢心,因为康熙最忌讳的事情,便是朋党。大阿哥胤祉,因为陷害太子,失去了竞争的实力。八阿哥转而支持自己的十四弟,因为十四弟是一直为父亲所钟爱的。 在高阳先生的著作《大清皇帝正说》中也提到,康熙属意的继任者就是他的十四子。原因有三,他在兄弟间的的关系最好,而且他是雍正的同母弟,此其一。他为人乐观善良,与父亲的脾气较相似,此其二。他的年龄适合,正当壮年,此其三。 康熙晚年,派十四子胤桢为大将军王,征伐逃到青海的准噶尔策旺阿拉布坦。出征时,所有亲王及大员送行至郊外,而这是天子亲征的仪式,岂不是向天下宣示储位有归。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秘密将十四子胤祯召回京城,准备即位。但不幸的是,在皇十四子还没到京城之前,康熙便离开了人世。其时,雍正已经拉拢了原本支持八阿哥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和阁臣马奇,假宣遗命,继承了地位。因为九门已被雍正控制,其他阿哥便是有异议,无奈手中无兵,只得尊他为帝。 待得胤祯到达京城的时候,已经木已成舟,无可挽回了。雍正和胤祯的母亲不齿于雍正夺位的行径,所以拒不受皇太后的称号,一年之后也离世了。因为当时朝野上下已经知悉了康熙皇帝的选择,所以有些王公大臣在得知是四阿哥继位时,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惊异。比如,康熙十七子胤禄在得知是四哥继位后表现癫狂,即是因为大出他的意料之外。另外还有一个督抚,在奏折中将皇帝与大将军王字样并排书写,也是因为他认为继位的就是十四阿哥。金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胤禛可能不是雍正帝本来的名讳。康熙帝诸子是清朝第一代经过严格程序命名的,上字为胤,下字为示字旁。如康熙长子为胤祉,太子名为胤礽,雍正继位后,经自己兄弟们的名字中的胤字改为了允字。我们后来看到很多材料中十四阿哥的名字写为允禵,这是被雍正帝改了之后的名字,他原先的名讳应该是胤祯。这在八阿哥胤禩的独子弘旺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因为胤禩与胤祯关系较笃,所记应为事实。因为皇子命名是很慎重的一件事情,皇子中每个人都有可能继承帝位,所以一定不能取类似的名字。祯和禛,在汉字中字形已颇为相近,而在满文中两字更是一模一样。所以金先生说,既然前面已有一个皇子命名为禛,后面就不会有皇子再命名为相类似的祯字了。至于雍正帝原来叫什么名字,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因为雍正帝规定,所有的诏书敕令都要交回,康熙晚期的诏书也需交回,因为这些诏书可能会透露出当时还是雍亲王的雍正帝的本来名讳。康熙皇帝为人宽仁大度,所以他的谥号为仁。而他的继任者雍正帝,则阴险狠毒,八阿哥胤禩被改名阿奇那,九阿哥胤禟被改名塞斯黑,即满文中的猪和狗。两个人后来都被拘禁,死于囚所。十四阿哥则被幽禁,乾隆帝继位后才被释放。而助他夺得帝位的功臣隆科多和年羹尧,也很快遭遇了灭顶之灾。除了这些人,雍正的长子因不满雍正所为,也被雍正狠下杀着。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迭时,都不可避免会出现诛戮异己的事情。而曾经并肩作战的人们,在同患难之后也很难共享乐。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尚属仁慈。朱元璋更是将那些曾经的袍泽,一个个逼向了绝路。因为龙椅所代表的绝对权力,让人们迷失本性,越走越远。雍正皇帝,不是昏君,甚至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很敬业的皇帝。他在任上,兢兢业业,仅十三年就撒手人寰。设立军机处,整饬吏治等等功业是不能否定的。但是他对兄弟,子侄,属下的狠毒让人不寒而栗。也许只能叹一句:“不幸生在帝王家”吧。
  •     这个书 被不少人高估,书稿内容成书于20多年前,甚至更早,作者在台湾资料有限,加上其人比较富有想象力,不少说法没有办法得到同行认可,比如雍正改名篡位,借用14名字夺取皇位,比较离谱。另外使用朝鲜人的所谓资料 证实自己的判断,明显无法服人,朝鲜人如何了解中国高层内幕?只有听取传言加上推演,这就如同香港和其他海外媒体恶意预测大陆政治一样,研究大陆相关问题,使用那些爆料能服人吗?另外坚持隆科多 雍正合谋毒死康熙,雍正篡改时间,召14回北京,都是没有办法做实的事情,没有资料,但是金确使用逻辑推理方法去进行考证,并被某些无知之徒奉为圭臬,极端可笑。深肖朕躬,金某认为是胡扯,但是对大量留下的资料视而不见,仅仅以性格不同,就否定攻击雍正是胡扯说谎。完全是武断,典型根据个人爱好使用资料,随意编排官方史书。涉及雍正继位问题,不少学者其实思路有问题,坚持阴谋论,武断下结论,比如史料篡改,销毁了,但是那些档案销毁了,谁也说不出,杨珍说有康熙传位14的诏书,找不到,后来雍正发现了 销毁了,这完全不合逻辑和事实。这个案件目前为止没有办法得出明确结论,阎崇年说继位说没有办法从情理上说服对方,这个话很好,事实没法辩论,只有情绪了,比如爱新觉罗恒源,杨珍是典型。个人以为雍正夺嫡的资料也就那么多,过于穿凿也没意思,存疑最好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八是挺八的,所以看得很快。可是罗里吧嗦重复严重,前几篇文笔尤其不好
  •     不太了解学术史。当时《皇清通志纲要》还是秘本的存在……作者的满族认同表现的很强。第一篇里的奏疏,反应出矿税监们如何在地方上聚集力量打土豪
  •     讲自己家的事儿,那个感情饱满啊
  •     宗室子弟写此类题材也是离莠不齐啊
  •     作者自以为是的论据,不足以为信,作为史料,很失败。但是此书可以刺激本人查阅史料,重新考据的动力
  •     大胆,雍正冒名顶替十四爷,连名字都改了
  •     对有争议的事件分析的很好
  •     当时石破天惊的言论,已经成为如今的老生常谈。作者喜恶太明显,好歹做学问客观一点吧。
  •     沒有想像中差
  •     一家之言。这书定价虚高。
  •     論世宗名諱一篇寫得殊為牽強
  •     言世宗放弃本名改作与“胤祯”音同形似之“胤禛”,并湮灭一切相关记录,又言其占用十四弟之名,迂曲至极,类小说家言。惟以晚清几篇见佳。
  •     五星的水平,可惜三星的行文。
  •     书收到的时候很脏很旧!!好像二手书一样!!!真是够了,发货前都不检查下的么?!不过内容还是很不错的,要是书干净些就好了!!!
  •     世宗伪造名讳这一块还要细读,另需要找到庄吉发老师的书反复比对。
  •     300多年的时间湮没了多少帝王,还有那普普通通的人!
  •     历史总是让人很唏嘘!历史比小说电视精彩。
  •     据说新版有删节,看来封面弄污的老版还不能丢……
  •     之前在多本关于清朝的学术著作里看到金承艺这个名字,也知道他在墨尔本教书,并且写下了很有见地的学术论文。可惜,限于种种原因,金先生的著作在大陆一直未见出版。这次中华书局出版的这本《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收录了金先生的诸多名篇,虽然其中部分在今日读来已经不再是新鲜的题目,更有部分随着新史料的发现,也变得值得商榷了,但作者查阅史料的方式,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学术态度之严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     作者想象力似甚丰富。
  •     可以看
  •     因为成书较早的原因,很多观点有问题。
  •     活动折扣大,这次买了太多的书,只能慢慢看了。
  •     作者也是治清史的专家呀
  •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作者是十四爷的后人吧= =
  •     值得研究,值得一阅。。
  •     本书在相关主题上是一本有价值的专著,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本书作者抗战后在北京大学毕业,后来在台湾和澳大利亚任教,曾任胡适的私人助理。本书所收文章大多原刊于海外学刊,不易搜齐。
  •     总的来说哦,这本书的某些观点很有新意,也很有作者的见解,但是,个人觉得,这本书作为考据的资料话,说服力不高,有很多证据都相当不足,是作者自己想当然,没有足够的史料能够支撑他的观点,即使作者本人在学术界被捧上了很高的位子。
    最明显的就是说“胤祯”和“胤禛”的名字争议。个人完全不同意作者的说法,阎崇年帮这本书作序,也是在序言中间接驳斥了这一观点,第三页上就有明确的说明。
    至于兄弟两人同名的嫌疑,不知道为什么金先生只会质疑胤禛,不可否认确实因为我是四爷党所以对此说法相当不满。但乾隆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在皇五子永琪在世的时候,就给皇十二子取名为“永璂”,想问金先生,这又怎么说?我确实不懂满文,但至少在汉语当中,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还有乾隆的两位公主,孝贤皇后的“和敬”公主,令妃的“和静”公主,这两位公主的封号也是读音一模一样,不知道金先生又要如何解释。
    关于金先生说康熙满文遗诏上写的是“胤祯”,所以胤禛才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来证明康熙是传位给他,个人觉得此观点太荒谬。不说其它,难不成“四”和“十四”这两个数字在满文还是一样?皇四子与皇十四子大家分辨不出来?还有,假使胤禛真的改名,即便四与十四这两个数字在满文中的写法也没有多大差别?那么,请问遗诏上“雍亲王”三个字的满文难不成也还和胤祯当时的封号在满文上还是一样的?真不知道金先生所谓的学术考据是怎么来的,还是干脆直接说那满文遗诏也是假的好了。
    综上,这本书作者本人自以为是的地方太多,史学考据,太不严谨。所谓的观点,根本就没有经过考据,令人信服的史料作为依据,对于历史不熟悉的人来说,太容易被误导,不建议对清史没有了解的读者来看这本书
  •     只读了晚清部分,甚严谨;关于《景善日记》含有真实材料的判断,竟不谋而合。
  •     关于允禵改名以及“胤禛”非清世宗本来名讳的论证缺乏说服力
  •     应用史料能力很强,观点存疑,很有参考价值
  •     观点挺新,但是在引用史料作为证点时自己的观点太多,总觉着是牵强附会啊= =尤其是雍正的名字这一节
  •     对于雍正帝篡位问题的分析,极端精到
  •     作者乃大名鼎鼎海外清史大行家金承艺先生也,爬梳史料,客观严谨,卓有创见,在台湾和澳洲声名久著。然他的著作迄今在内地尚未见到完整版,此次中华书局结集出版,功莫大焉,嘉惠后学不少,善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