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牺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国家与牺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09702772
作者:高桥哲哉
页数:208页

内容概要

高桥哲哉 1956年生于福岛县,毕业于东京大学养学部教养学科法语系。获得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哲学专业博士课程学分。专业是哲学,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主要著作有《记忆的伦理学》、《历史/修正主义》、《德里达——脱结构》(讲谈社)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编 “牺牲”的逻辑与修辞
第一章 靖国与“大屠杀”——“崇高的牺牲”是为了什么?
“崇高的牺牲”这一修辞
把战死正当化的效果
“牺牲”一词的起源
献上以撒的故事
复活的大屠杀
从参拜靖国神社到实验动物慰灵式
第二章 “英灵”表彰的过去、现在、将来
大阪、台湾诉讼的背景
夺取殖民地战争的记录
“台湾理蕃”与“崇高的牺牲”
“靖国的逻辑”回归
派兵伊拉克正当化的“逻辑”
“国民精神”的含意
如何表彰自卫队员死者
第三章 广岛、长崎和“崇高的牺牲”——追究被抹消的责任
受到国家表彰的死于原子弹轰炸的死者
死于原子弹轰炸的死者也是“崇高的牺牲”吗?
浦上的圣者
“原子弹轰炸=上帝的旨意”说
“燔祭”的隐喻效果
勾销了美国的战争犯罪
对“圣断”神话的贡献
关于追究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
第四章 “战殁者大祭礼!”——国民动员的修辞
《时事新报》评论的意义
“正因为是战殁者,才要注目!”
化悲伤为欢喜——圣化的过程
现实化了的“大祭典”
“靖国逻辑”的舞台背后
不仅战时,现代也仍在使用
第二编 国民、牺牲、宗教——“为祖国捐躯”的历史
第五章 由牺牲联结起来的“国民”——菲希特与勒南
作为“国民逻辑”的牺牲逻辑
向战败国国民做的两个演讲
是“每天的人民投票”还是“语言”——两个对比性的国民定义
“自我牺牲精神”的祖国爱
“国民”概念的误解
哀悼要求义务
作为共同要素的“牺牲的逻辑”
第六章 哀悼与忘却的共同体
“忘却”为什么重要
因为是有悔悟的民族
《败战后论》的主张
来自国民方面的“哀悼逻辑”
哀悼共同体所排除的
第七章 神话化的战争体验——近代欧洲的“英灵”表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灵表彰显扬
哀悼与自尊心的混合交织
与“靖国逻辑”的共同性
战争体验的神话化和平庸化
神话化始于何时
第八章 从“真正的牺牲”到“堕落的牺牲”——坎托罗维奇
犹太人的德意志、国粹主义者
英灵表彰与殉教的关系
“崇高的牺牲”的起源
中世纪的变化
代替“祖国”的封建制度和基督教
世俗国家带有宗教性价值的背景
作为神秘体的国家
自我牺牲的堕落
第九章 英灵的血与基督的血——“殉国即殉教”这一逻辑
佛教徒的“靖国的逻辑”
“宝贵的鲜血”的意义
作为媒介的“血的逻辑”
殉国即殉教
“国教”的普遍性
第三编 能否逾越“牺牲的逻辑”
第十章 “正战”与牺牲——沃尔泽的理论
正战论受到注目的背景
“战争的正义”和“战争中的正义”
自卫战争将牺牲正当化
何谓常备军
一成人牺牲的正当化逻辑
第十一章 反抗与表彰——韩国的英灵
侵略与反抗共同拥有的逻辑
虐杀越南百姓问题
忠烈台与靖国桥——纪念的政治学
“五月的英灵”——光州事件记忆
第十二章 德里达与“绝对的牺牲”
是否存在没有牺牲的国家与社会
人无法摆脱绝对的牺牲
战争——牺牲逆说的极大化
废除牺牲的愿望
引用、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日本“靖国神社”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250万军人,包括日本在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死亡的军人及二战中甲级战犯的灵位。在日本,“靖国”问题是与其近代历史相关的国家与国民“为国牺牲”的关系问题。特别自日本一些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以来,“靖国”问题不仅引起我国及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日本国内也出现了争议。
本书通过对欧洲和东亚国家历史上与此相似的事例进行比较考察,对日本在“靖国”问题上不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对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的死者及战犯也应给予祭奠,甚至把他们作为作出“崇高牺牲”的“英灵”予以表彰,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探讨。

图书封面


 国家与牺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人写书都有股执拗劲,还是该称之为严谨?总之书中有很多“完整”的关于牺牲的理解。所谓完整,是指每每提及国家使用的牺牲逻辑,总是会不厌其烦地一字不漏地重述一遍作者的这一理解,让人怀疑作者是否一直在使用复制粘贴功能来凑字数?除此之外,整本书稍显晦涩,印象最深刻的是永井隆关于二战时期美军投放原子弹到长崎的浦上的解释,非常精妙,再次让我感觉到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语言的艺术总是让人叹服!另外就是两种国民的定义——德国人菲希特以“语言”界定的国民概念和法国人勒南以“人民心里投票”界定的国民概念。前者与后来希特勒以种族之名侵略他国不无关系;而后者乃是法国自由、平等、民主精神的一个注脚。
  •     初读本书,以为主要是在批评靖国问题,读完之后才发现作者已经远远超出这个层面,探讨的是废除一切牺牲的永久和平的可能性。作者首先批评日本政府将战死作为"崇高"之死来赞颂,作为"值得尊敬"、"值得感谢"来美化,并表达"敬意"和"感激"的说法,认为这是掩盖战争死亡之悲惨的手段,更重要是其中很多人是加害者,给他国的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把这些人和长崎、广岛的牺牲者混为一谈,无疑是不分黑白。即使是原爆的牺牲者,对于将原爆的牺牲神圣化,继而掩盖了天皇和美军的责任的说法,作者也给予批判。进而,他不仅反对以国家之名的牺牲,即使是对正义之名下的战争牺牲的赞颂,比如抵抗侵略、争取民主,他也一并质疑。以少数人的死亡换来大多数人的生存,又以光荣之名赞颂这种死亡——将其正当化、圣化,称之为牺牲,为的是鼓励新的危机出现时候继续有人挺身而出。这是何等野蛮、怯懦、功利的心态!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要牺牲一个小女孩来拯救世界都是不允许的。作者认为,必须放弃"牺牲"本身的要求,放弃将"牺牲"歌颂为光荣的逻辑。但只有在没有军队的国家才能实现没有牺牲的社会。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说,"常备军随着时间的推移必须全部废除。"理由之一是军人是"为了杀人、被杀而雇佣的。"废除军备的国家在现实中似乎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康德也好,高桥哲哉也好,都认为追求这样的社会是有意义,而且是有现实意义的。 即使现在的社会还无法存在这种情况 ,即使我们现在是处在"绝对牺牲"的存在之下,也绝不可将其作为理所当然,尽管很难,还是必须抱着废除所有牺牲的愿望去做决定 。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从逻辑与修辞端视「牺牲」,抽丝剥茧拆穿蓄意挪用,左右开弓坐实浮浅滥用,穷本极源肃清蒙昧误用。关照「国家」作主语时的真实性命:自尊被利用,战士被浪掷,遗属被欺哄,余者被规引。并非专利的情感炼金术,五十步笑百步。频频承认现势庞杂,接受牺牲之绝对——然而作者「喜爱批判并许愿的虚无,胜过漠视的虚无」。标准结尾。
  •     比《靖国问题》一书写的更好,进行了更多的关于西方近代国家原理的梳理和讨论,言简意赅而且写的有趣。不过译者的专业修养似乎不太够。。
  •     有趣的是开头就引用了圣经中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
  •     更像是报告,而不是文学读物。
  •     其实逻辑很简单。个人成就了国家的细胞,而让牺牲也变得光荣起来,由此忘记战争苦难。从人性方面讲,很残忍。
  •     "我们处在'绝对的牺牲'构造里,但是必须一直抱着废除所有牺牲的愿望去做出决定。"
  •     本书可以看作是《靖国问题》的姐妹篇吧。与《靖国问题》注重日本近代化历史和宗教背景,以靖国神社作为切入点做出超越太平洋战争责任检讨而对日本国家(宗教)主义做整体批判不同;本书试图在更“普遍性”,或者说,欧洲中心现代性的意义上探讨为国牺牲和哀悼英灵的逻辑。高桥选取了德法两国的近代战争和民族国家建构来讨论这一逻辑的生成,并在希腊城邦共同体的历史和中世纪政治神学中追溯了这种思想的根源。最后高桥回到现代语境,讨论了韩战和越战,揭露了民族国家牺牲/哀悼逻辑的内部矛盾及其展示的虚伪和残酷,并援引德里达对于“绝对牺牲”的讨论试图做最后的伦理学突破。
  •     未解决。
  •     日本人的写作方式仍然难以习惯,不过这本书值得一读
  •     这本书真是渐入佳境啊!赴日之后一定要买来原版重读。
  •     其实高桥先生是个理想主义的左派
  •     懒人包/车轱辘话有点儿多/翻译不好
  •     三星半。对于牺牲逻辑的历史演变考察、结合日本的比较,以及最后德里达的“绝对牺牲”的部分好。引用鲁迅结尾加分=w=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