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301142257
作者:保罗 萨缪尔森,威廉姆 巴耐特
页数:413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瓦西里·里昂惕夫 访谈录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是20世纪经济学的核心开创者和塑造者之一。他创立了投入-产出理论,发明了用经济和技术数据建立投入-产出表的方法,并领衔倡导使投入-产出表成为经济结构分析最为有力和最为广泛使用的工具。投入-产出矩阵理论也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期间总均衡理论清晰化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需求理论、世界贸易和动态经济理论也作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贡献。里昂惕夫的研究兴趣涵盖了货币经济学、计量经济方法、环境经济学、收入分配、裁减军备、诱致性技术变迁、国际资本流动、经济增长、经济计划,以及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等。以其在技术、贸易、人口、军备控制以及环境方面的研究,里昂惕夫在国家和国际政策制定领域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也是一位在当代经济学方法、理论和实践领域极有洞察力和影响力的评论家。里昂惕夫在1973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言

经济学家人数是比较多的,但在经济学史书籍中能占有一席之地的,却寥寥无几。比如说,整个19世纪,出了那么多位经济学家,但被写进19世纪经济学史的,有几人?再如,20世纪前半期,又出了那么多位经济学家,但今后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史中占有位置的,又能有几人?按照这样的筛选,将来能在20世纪后半期的经济学史列名的经济学家会有多少,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谁又能准确地预料到呢?也许有人会说,经济学史书籍是由这一领域的专家撰写的或主编的,各人有各人的评价标准,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原则,说得更具体些,各人有各人的倾向性或偏好。因此,很难以此作为定论。不仅经济学史如此,文学史、哲学史、政治学史不都这样吗?还有人说,自然科学史可能争论会少一些,比如说,如果撰写一部近二三百年的物理学史、化学史和数学史,就不会像经济学史有这么大的争议。当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所以差别肯定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科学史书籍的作者不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选择原则、倾向性或偏好,只是不像人文社会科学这么突出而已。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让我们稍稍退后一步,更清晰地回望整个学科领域,否则单看个别专家分门别类的研究,我们会很容易忘记全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教授保罗•萨缪尔森  在宏观经济政策模型化的核心——推断问题上,计量经济学家是失败的。这些模型现在的处境很尴尬。——计量经济学会会长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经济学家在寻找研究方向的时候很像羊群,如果远离那些普通的题目,可以有很多收获。——耶鲁大学经济这教授罗伯特•席勒  一位经济学家在哪方面超越了前人、作出了贡献,究竟该由谁来评判?谁是权威的鉴定者?难道仅仅是同时代的专家、同行?难道这些专家、同行就不带有倾向性或偏见?……我想,用经济学“验证的滞后性”来检验可能是解决经济学家所作贡献评价问题的途径之一。——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  

后记

经济学在20世纪后半叶的经历有点类似于20世纪前半叶的物理学。经济学的发展使得一门社会科学在逻辑抽象程度上直逼自然科学中最严格、最成熟的学科体系;而物理学的大步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殿堂“王者”——数学彻底承认一门“形而下”的应用学科具有和自己一样优美的“形与数”的架构轮廓。近十多年来,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快速进步更是惊人。除了不断在社会科学领域“攻城略地”,被相邻学科谑称为“方法论上的帝国主义”之外,经济学在自己学科内部的方法论上也有了些许类似数学王国的方法论格局。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说,就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这两个术语而言,方法论上的差别并不比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别小。这种差别有点像数学上的微积分和几何学之间的差别。微积分很难提供一套公理化的体系,而几何学本质上却是公理化导向的。在这个意义上,席勒认为宏观经济学很像微积分。沿着这个逻辑,微观经济学何尝不像微分几何呢?

内容概要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是美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部教授(instituteprofessor),现在退休在职(学部教授是麻省教授的最高职别)。他基于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于1947年出版了具有行业标示性的著作《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该著作的出版提高了整个经济学行业的标准,奠定了他作为“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的地位。萨缪尔森1948年出版的经典教材《经济学》(Economics),是一部领域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书籍。该书出了18版,销量超过400万册,并被翻译为41种文字。
威廉·巴耐特(William A.Barnett),是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Oswald杰出宏观经济学教授,曾是华盛顿联邦储备系统董事会的经济学家、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Stuart Centennial 经济学教授以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经济学教授。威廉姆•巴耐特是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主导研究者之一,是研究混沌及社会经济领域非线性问题的先行者之一。同时,他也是总量汇集领域的主要研究人物,该研究是单个和总量数据相互连接的核心。巴耐特还是剑桥大学出版社爱思唯尔专论《国际经济理论与计量经济评论系列》(International Symposia in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以及《宏观经济动态》(Macroeconomic Dynamics)杂志的编辑。他出版了17部著作(著或编),发表了130多篇文章。

书籍目录

序言一  个体学者的传记与学科传记关系的反思序言二  关于本书的目的与内容序言三  经济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对话:一个历史学家的视角访谈录  第一章  瓦西里·里昂惕夫访谈录  第二章  大卫·卡斯访谈录  第三章  罗伯特·卢卡斯访谈录  第四章  亚诺斯·科尔奈访谈录  第五章  弗兰克·莫迪利安尼访谈录  第六章  米尔顿·弗里德曼访谈录  第七章  保罗·萨缪尔森访谈录  第八章  保罗·沃尔克访谈录  第九章  马丁·费尔德斯坦访谈录  第十章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访谈录  第十一章  罗伯特·席勒访谈录  第十二章  斯坦利·费舍尔访谈录  第十三章  雅克·德雷泽访谈录  第十四章  托马斯·萨金特访谈录  第十五章  罗伯特·奥曼访谈录  第十六章  詹姆斯·托宾和罗伯特·席勒访谈录——关于宏观经济学中的“耶鲁传统”跋

编辑推荐

《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主要探讨了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收录了数篇访谈录。包括:大卫·卡斯访谈录、罗伯特·卢卡斯访谈录、雅克·德雷泽访谈录、詹姆斯·托宾和罗伯特·席勒访谈录等。

图书封面


 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四颗星是给原书的,中文译本只配得两颗星。再骂一声这本书的中文译者MLGB!这是我在研究生一年级看过的书。具体内容没有太多印象了,只记得采访的多是老一辈的经济学家。然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我觉得这些老牌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和经济学的看法才是真实的。他们是承上(多是凯恩斯、熊彼特一辈的学生)启下(后来如萨金特、巴罗等人)的一代经济学家。他们见证并参与了经济学由“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过渡的历史。虽然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工具,有许多人甚至是自学的高等数学,但是他们并没有走向一个经济学研究的极端,这是让人敬佩的。在采访最后,虽然他们许多人提出让青年经济学家多学数学的建议——但是他们始终保持了经济学家的本色。所以,我想借此书向真正的,以严谨的数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经济现行,对经济学理论做出真正贡献的经济学大师们致敬!
  •     昨天刚刚拿到书,标题就感觉有点怪怪的。英文名是“INSIDE THE ECONOMIST'S MIND-Coversations with Eminent Economists”。中文名确翻译成《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候选者的对话》。真是不知所云,相差万里。这种标题是希望成为大众畅销书么?打开萨缪尔森的序言,又是云山雾罩,我基本上没有看懂。不知是萨老太高明,还是译者太高明。不过草草翻翻,书中的对话不是那么晦涩,大约还能够读懂吧,先试试。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翻译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就算是一帮硕士生翻译的也太差了
  •     正如古谚所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经济学这个行当正是有人看热闹有人看门道。这本书表面上是一本经济学者的采访录,实际上是用对话的形式来阐述经济学中的一些共识、纷争和趣闻。曾经在东莞市的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没想到这本如此吸引内行人的读物却被归类为“文学类”,素有“谢耳朵强迫症”的我马上带上这本“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图书馆的管理员,告诉他本书应该被归类为“经济学类”而非“文学类”,而且还跟他讲了一大堆萨缪尔森的理论,可怜的管理员应该是头一遭遇见这样的读者,被我说的一愣一愣的。另外这么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当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候选者之间的对话”,作为经济学这座伟大的山峰上最顶峰的人和只离山顶一里路的人,他们之间的对话往往充满着智慧的交锋和碰撞。更何况这本书的主要作者之一就是被公认为改写现代经济学教科书之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这位以一本重版了19版的教科书影响了几代人的伟大经济学家,那么这本书的可读性就更高了。
  •     拿过来的时候感觉还好,不过还没看就掉了,小伤心
  •     无论是译者还是正文都很棒 推荐
  •     当当网刚开始的服务还可以,最近给我送过来的书都是封面比较脏的,里面还有破页,让我很失望,能不能给顾客干净一点的书啊?
  •     这本书很不错,里面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很多都是大牛人物。
  •     挺厚的一本书,感觉满满都是知识,以后慢慢看
  •     老师推荐的书,都是与当下经济大家的对话,推荐给每一位学习经济的同学~
  •       昨天刚刚拿到书,标题就感觉有点怪怪的。英文名是“INSIDE THE ECONOMIST'S MIND-Coversations with Eminent Economists”。中文名确翻译成《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候选者的对话》。真是不知所云,相差万里。这种标题是希望成为大众畅销书么?打开萨缪尔森的序言,又是云山雾罩,我基本上没有看懂。不知是萨老太高明,还是译者太高明。
      
      不过草草翻翻,书中的对话不是那么晦涩,大约还能够读懂吧,先试试。
      
      
      
      
  •     这翻译无语了
  •     当我们说某些经济学家的学说或观点经过滞后的验证而被确认为经济学创新时,并不意味着它们会一直正确。道理是很清楚的,客观环境在变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在变化,一国的国情在变化,所以几十年前被验证为符合实际的学说或观点,环境和形势变化了的新情况下重新验证(这同样属于“滞后的验证”)时,可能就不会得到几十年前那样的结论了。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一部经济学史,从某个角度来看,也许就是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的历史。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技术创新的历史。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哪有百年不变的技术创新?甚至二三十年不变的也不会有。但有了后来的创新,难道就可以否定以前的创新?就可以把以前的创新说得一文不值?尊重历史的人是不会这样简单地看待创新的。
    经济学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经济学一代一代向前发展。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是尊重历史。后来居上固然是一个规律,代表一种趋势,但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     很值得深思,了解我们的课本是多么的折中。。
  •     十几个著名经济学家对自己的人生和过去作了总结与访谈,很不错,收获很大!
  •     經濟學學術史。
  •     : K815.31/4222
  •       四颗星是给原书的,中文译本只配得两颗星。再骂一声这本书的中文译者MLGB!
      
      这是我在研究生一年级看过的书。
      
      具体内容没有太多印象了,只记得采访的多是老一辈的经济学家。然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我觉得这些老牌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和经济学的看法才是真实的。他们是承上(多是凯恩斯、熊彼特一辈的学生)启下(后来如萨金特、巴罗等人)的一代经济学家。他们见证并参与了经济学由“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过渡的历史。虽然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工具,有许多人甚至是自学的高等数学,但是他们并没有走向一个经济学研究的极端,这是让人敬佩的。
      
      在采访最后,虽然他们许多人提出让青年经济学家多学数学的建议——但是他们始终保持了经济学家的本色。
      
      所以,我想借此书向真正的,以严谨的数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经济现行,对经济学理论做出真正贡献的经济学大师们致敬!
      
  •     我相信原版英文书肯定是好书,但是此书的翻译水平参差不齐,一半翻译的还不错,另一半的翻译实在不敢恭维,跟文盲的水平差不多,好书至少糟蹋了一半,太可惜了。
  •     这本书很好,是老师推荐的一本书,都是牛人的的对话,可以帮助大家对经济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     这个商品不错,帮老板买的,很赞,赞赞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