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五卷 歷史的變局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9881756251
作者:钱庠理
页数:538页

内容概要

錢庠理,畢業於國內重點綜合性大學歷史系,史學碩士。長期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和中外關係史研究,著有多部關於毛澤東研究和當代中國歷史的著作。

作者简介

從1962年起至文化大革命發動前夕,是一個色彩紛呈、複雜變幻的時段,有人稱其為「變局」。這種「變局」,是在大躍進運動遭受重大挫折、外部世界對中國施加愈來愈大壓力的局勢下,中國人在理論、觀念、政策作出一系列求變求存的調整和應對而發生的。它根本改變了60年代中國歷史的走向:那些最為重大、最為精彩的政治變動和思想流轉,都發生在這個時段;同時,它又開啟了更為激烈變動的十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五卷 歷史的變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The author is a Maoist and tries his best to justify Mao's madness.
  •     主要针对本书中第十一章第三节中本书作者关于“中间地带”的论述提出不同的看法。先引用书中原文:“中间地带”论,即指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一块“极其辽阔的地带”,他们包括亚非拉三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是毛泽东1946年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提出的。毛泽东当时认为,帝国主义在没有征服这片广大的中间地带之前,是谈不到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攻的。……【第445-446页。】那就先来看看毛1946年8月6日与斯特朗的谈话原文: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3页。】可以发现,作者用引号直接引用了“极其辽阔的地带”、“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两个词汇。但是却在两个地方作了与毛泽东原话不同的表达:1、原话中的“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到作者那里变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2、原话中的“欧、亚、非三洲”到作者那里变成了“亚非拉三洲”;3、原话中的“进攻苏联”到作者那里变成了“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攻”。这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反映出作者对于毛1946年那个时候提出的“中间地带”论的误读,在之后的论述中作者也暴露了这个误读:……作为一种战略性理论,“中间地带”问题在50年代和60年代有两次被毛泽东提起。但在理论阐释上,前后却有所变化。在1957年提到“中间地带”时,它的理论内涵大体同40年代相一致。【按:误读出现,但是等一下,我们还是先看看作者怎么说?】帝国主义“特别放肆地干涉那些位于美国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中间地带各国的内部事务”。“现在五大洲,除了澳洲,四大洲美国都想霸住……所以我觉得,它是霸中间地带为主。”可以看出,这时的“中间地带”论,基本是着眼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着眼于两个阵营的对抗。这种对抗,首先是基于国际的“阶级分析”,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然后才着重于战略,即社会主义阵营应该采取的政策策略。【第446页】作者这里都是直接引用原话,没有任何问题。下面分析一下作者的观点:1、作者说:这时的“中间地带”论【按:即1957年提到“中间地带”时】基本是着眼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着眼于两个阵营的对抗。2、作者又说:在1957年提到“中间地带”时,它的理论内涵大体同40年代相一致。3、那么我们根据三段论,应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作者认为:4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基本是着眼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着眼于两个阵营的对抗。问题暴露出来了:40年代【准确地说:1946年】哪有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哪有什么两个阵营?1946年美苏之间是有冲突,但是还并没有升级为两大集团之间的冷战。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概念直到1947年才真正出现。作者似乎带着自己的先入之见,把毛泽东1946年提出“中间地带”论的着眼点也变成了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斗争这个在那时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样也就好理解为什么会在三个地方的表述与毛的原话有出入。其实1946年毛泽东的“中间地带”和他在1949年以后任何提出的“中间地带”在内涵上都不一致。毛泽东在1946年提出“中间地带”的观点是为了表明:当时“世界斗争的中心实际上还不是美苏之争,而是美国的侵略和处于中间地带的国家和人民反对侵略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与美国为敌,只是中间地带国家和人民反抗美国侵略的斗争的一部分”。【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共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442页。】也就是说1946年的中国,在毛看来是处于“中间地带”内,是“中间地带”国家。但到了1949年之后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中间地带”国家,而是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变成了要进一步推动并且领导其他“中间地带”国家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毛泽东在这时提出“中间地带”时,就很明确的把中国定位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了。比如1954年8月24日会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据我看,美国反共是把它当个题目来做文章,以达到他们另外的目的,首先是占据从日本到英国的这个中间地段。美国在北美洲处在这个中间地段的那一边,苏联和中国处在这一边。美国的目标是占领处在这个广大的中间地带国家,欺负它们,控制它们的经济,在它们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最好是这些国家都弱下去,这包括日本、德国在内。【《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159-160页。】美国在那一边,苏联和中国处在这一边。所以并不是如作者所说的:在1957年提到“中间地带”时,它的理论内涵大体同40年代相一致。而是大大不同,关键在于中国是不是处在“中间地带”的,1946年的中国是作为“中间地带”的国家,自己要反对美国,1950年代的中国是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帮助隔在自己与美国之间的“中间地带”国家反对美国。虽然都是反对美国,但所处的地位却是大不相同的。
  •     如下:1,金观涛主编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香港中文大学)。这套书也许仍是近年来最值得注目的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进展。金观涛的序说得很清楚了,并把全书和大多数缺少“史的品质”的人民共和国史写作做了区隔。得向这个浩大工程致敬。当然,各卷作者不同,风格,水平都有差异。我主要 看的是关于六七十年代的几卷。问题的关键不是它们大多仍然延续了以“党中央”为中心的历史视角(虽然它们更多地是中立地把党作为一个对象物),其实我到觉得,任何想研究“当代中国”的人,党史应是基本功(比如说,一个治现当代文学的,如果对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构成的变化过程没有个基本印象,那就有点说不过去;就如同洪子诚举得例子,不知道袁水拍从左翼诗人到文化部部长的党内经历和职务升迁,如果研究这个诗人?)。真正的问题是两个:a,部分作者缺少历史叙事学的自觉。作者们较少对自己作为叙事人这一角色进行反思或限制,时而价值中立地叙述,时而却感情投入、大段地宣泄和文学化的评点过度,时而又对小道消息、私人回忆大感兴趣,着墨于某些人的人生际遇,过分关注历史人物个人的性格、情感等无法作为严格史学对象的东西。b,这几卷有许多一般性的批评,但较少批判意识。由于这套书由中大主持,它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对许多在内地还过于敏感的问题进行从容、细致的批判性讨论,但越是涉及到重大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相关性的问题,作者们越是失去了批判性的提问能力,有时急于进行道德化的批评和价值判断——但这样其实无助于任何立场的表达,有时停留在很表面的层面,没有超出一般的社会批评,比如说,他们都没有提出或解答这样的问题,四人帮如果存在的话,如果不仅是“帽子”的话,到底是什么?一个派别,一种政治势力,一个利益集团?……如果真代表一种政治势力,那它的社会基础是什么,理论渊源是什么,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是什么?说了许多四人帮,这才是史家应该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些作者的专业功底都是出众的,我的阅读体验也很过瘾,基本上是手不释卷。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三星半。论过于述,情感倾向明显,不时发布文青式故弄玄虚的评点和质问,缺乏史学家应有的严谨态度,目前所读系列里较次的一本
  •     一般般
  •     议论太多,尊刘太甚,有些想当然,非史家笔法。
  •     这是极度需要精神的年代。
  •     时臆时证。
  •     读后记得一些以前我不知道的历史事件,此外并无什么特别深的印象.
  •     还是说的不细,到底四清怎么回事。回忆录上的小道消息都上书了,这可不行啊
  •     这本也一般
  •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向前的马甲.本卷水平极差.在总结大饥荒三年的时候,作者推翻了前一卷林蕴晖认为的人祸为主的结论(可笑的是两人引用的天气水文资料多数重合),他认为气候问题是主因(即使气候因素也要考虑大跃进时严重的环境破坏,作者只字未提),人祸虽然也泛泛而谈了几句,却被继而抛出的"学费论"掩盖.七千人大会和四清运动也没什么创见,中印边界冲突,中苏新疆逃民均被轻轻带过.中苏论战好歹还讲了几句.全书还有个大问题,大量论据没有注释出处,甚至频频出现"据说","有人说"这样的著史大忌.作者好发大而无当之评论,十足妄人一个.结尾一章大放精神原子弹,居然吹捧起60年代"精神肉体双疲劳"的人们为中共史上最佳年代,可发一噱,作者大概没见过1949-1954年那种无忧无虑真心建设新民主主义的热情时代.
  •     对七千人大会这节研究的颇为令人信服,论证缜密,文笔优美。很有启发意义
  •     #Kindle# 2016.03.30-04.18 烂。①丛书已出版中最薄的一本(也有五百多页了……),和二、四一样大段引用官方套路,作为从大跃进调整纠错到文革的准备这样一段关键转折期,本书对此叙述显得非常混乱,拆散了原本交织拉锯的左右之争;②动荡之中,无人无辜,刘少奇多年后挨批时会否想起当年力挺王光美“桃园经验”中整倒的人?③这套书的很多作者民族主义倾向太重,外交、科研部分一脸红光盎然。④据台湾党史交流博客考据,作者似为“中共黨史研究室的研究員「李向前」”⑤豆瓣评论里扒出疑似篡改《毛选》
  •     精彩
  •     中文大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叢書一向語言熨帖,第五卷的《歷史的變局:從挽救危機到反修防修》也不例外,這一冊主要從國內路線的曲折探索和外交關係的不斷改變兩條線來闡述,雖說這套叢書的每個作者都是苦心孤詣的學者,但這一冊有一個小地方不敢苟同,就是引用到“捲起千堆雪”這一句時說是“毛詞”,但追根溯源理應為蘇軾原創,及至這一冊很多地方提到毛澤東不無溢美之詞,稍失偏頗,4顆星
  •     个人论断较前几本多了一些。政治和经济的走向渐行渐远,背离最后必然导致毁灭。
  •     大跃进之后的修养,暴风雨前的平静。
  •     只看了序言,从外部看62-65,写的不错
  •     此书应该是这套书中比较差的一本,书中大段的关键资料没有出处,有些引用的史料还出现错误,作者的一些观点也值得商榷。只举一例:P287,“1959年庐山会议后,全国一哄而起反右倾,结果闹出一个全国性的大饥荒。”作者的这一观点实在令人摸不着头脑,大饥荒59年就已经开始,反右倾怎会成为大饥荒的主要原因呢?
  •     无论是揣测个人动机,还是梳理结构性的制约,都不如沈志华那本来得好。看到作者说毛要反修是因为他特别注重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洁性,我噗哧一声笑了出来。。。=,=
  •     总的来说是大众对这套书期望过高,这套书还是党史的老框架,却套了个所谓的国史新瓶,但怎么看都别扭,除去沈志华那卷尚有点”发现“,除去第十卷文笔尚佳,其余各卷陈旧不堪,包括文革两卷,不过沈志华那”发现“,也不是什么新东西,李志绥、杨小凯在沈志华还在淘黄金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只不过中国的史学家没有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以至于延迟了这么久才再次”论证“了这个”发现“。不知道杨奎松、韩纲、王海光的那三卷如何?这三人乃执牛耳的大牛,应当比其余五卷写得好,当然,我只是说”应当“。另外,看到豆瓣某社会学红人给这本书打了四星,给冯客打了两星,还评价冯客立场不正,我就哈哈哈了,论历史学的洞见,冯客甩大陆大部分学者不知道几个等量级,连这点都看不出来,不知道是脑子被遮蔽了,还是心被遮蔽了。正人需先正己
  •     这一段的国史,大家也都抄来抄去
  •     丰富的史料与前几卷一样精彩,填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的知识空白(《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卷国内未出版)。只是在本卷的前几章,作者在阐释历史的时候对政治人物过分地“同情”和“理解”,不知把深受其害的亿万普通人置于何地。这可能与作者的官方身份有关。第一章对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判断,我认为杨继绳《墓碑》引用的新材料更加权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