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三卷 思考與選擇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9881756237
作者:沈志華
页数:831页

内容概要

沈志華,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兼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名譽研究員。研究興趣為蘇聯史、冷戰國際史,對中蘇關係史和朝鮮戰爭史有專門研究,代表著作有《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蘇聯專家在中國》、《毛澤東、史達林與朝鮮戰爭》和論文多篇。

作者简介

在共和國的歷史上,1956-1957年被稱為「多事之秋」。作者充分利用十幾個省市的檔案、俄國解密檔案、當時的報刊雜誌、當事人的口述記錄和回憶錄,以及現有的研究成果,對中共中央知識分子會議的目標和結果、蘇共二十大在中國的反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提出和推行,中共八大的作用和局限,中國在波匈事件中的角色和影響,整風反右運動的起因、轉變和結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過程,作出翔實的描述和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三卷 思考與選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此书胜在严谨、详实。体例结构无甚突破,议论少而呈现的材料多,从整风到反右梳理的很清楚,很见功力,着实是好书。书中前面关于苏共二十大的相关章节,最后一章关于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尤其是核援助以及莫斯科共产党工人党的部分,若看过沈的论文集或者《中苏关系史纲》等书,都会有似曾相识之感,一些研究的比较清楚的问题,干脆原文照录。全书的中心部分是整风反右,知识分子的角色贯穿全书。讲座的沈志华与著书立说的沈志华判若两人,对这样一本内力深厚的书,评论它实在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如录些印象深刻的地方:1 57年夏的选择令人失望,纵观全书,“转折”说并不确切,正如沈言,“稍有停顿和观望”,便走上了老路。2 “多快好省”的“好”和“省”,沈书认为是周等人用来限制另外二字的,不过形势逼人,此四字也早就一起成了狂热运动的代名词。3 只有2%的右派实在57“夏季攻势”被打为右派的,绝大多数人乃是一波一波运动的卷入者。4 58年四月后新划右派25万人是何时,以及怎么划成右派的,现在还不知道。不久前重温了高华的那本著作,高著有很多值得说可以说的,而我以为高著最大的特点与长处就是议论,现在的许多历史学著作喜欢铺陈材料,让结果自明,让读者自己判断。这不失为特殊时期的方法,当然不排除治学者本身就是此种风格。然而,读者依然需要历史学家的评论论述,而此种论述又出自对此问题极有研究之人,则论述应是最为精妙,对读者最为有启发。举《呼唤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王实味言论中的意义》一例,无论多少次重读,都为之击节叹赏,而高著的一些议论,恰恰跳出了整风之范围,站在更高的角度为之议论,读者自然有新看法。而沈著恰恰缺少这一点,沈著当然有议论,然寥寥数笔。比如谈到反右是一场以“文字狱”为特征的阶级斗争,也谈到了反右时的“逼供信”、发动工农群众,亲朋好友的“背叛”等等,那是不是也可以更多的谈谈这样一场运动与几次其他运动的不同,对知识分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此种伤害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进而直入80年代时期冰心签名之作为,像这样的论述如果谈的更多一点,则此书是可以更上一层楼的。
  •     如果你是听了他的讲座来看这本著作的话,那你一定会不无遗憾地发现,这本花费不菲、重量不轻的大部头完全没有沈老师讲课时的那种汪洋恣肆和大开大合。沈志华老师留在一般学生中的印象莫过于像说书人一般的叙史能力以及经常惹人发笑的历史幽默,但这些,似乎都与这本著作绝缘。如果你期待这本书是他在港大讲座的延续,那你一定要做好严谨求证的心理准备。准确的来讲,这本著作可以用一板一眼到艰涩来形容。但对于真正的历史爱好者和追究史实的人来说,这本绝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不二选择。事实上作为一本严谨治学的学术著作,这种一板一眼正体现出沈志华老师过硬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水准。人们时常会用各种各样的评判标准来评价大学教授或讲师,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这些老师要么讲课犀利,但学术能力欠缺(在中国很多情况下是资历),要么是学术功力深厚,讲课水平一般,在我看来,今天的中国大学,能将讲学和学术都达到一定水准和高度的,史学界莫过于沈老。
  •     This one is the best of the whole series. Well documented, great command of primary sources.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以前我旁听过沈志华教授的课,像听评书,趣味盎然。然后读他的书,处处讲史料讲逻辑,极尽严谨。这两种能力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真是妙不可言。
  •     大陸版《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的港版全本,剑桥史笔法;详细,不研究历史不必要细读
  •     沈长处不在此
  •     非常厉害
  •     修行31st,沈志华放下苏联史与冷战史转战中国国史,做的有声有色,固然是因自身底蕴实力一等一,也是因为1956-1957这两年苏联要素太多太浓重,从五年计划之制定,苏联全方位援助到莫洛托夫VS赫鲁晓夫,中苏争夺共产主义世界话事权,世界共产党大会。港版国史读完两本,深感此套书应该是毛泽东传外加毛泽东决策引发恶劣效果大全。中国真是一个生命力太强太强的国家了,一次次无必要的内耗,中国人一次次自相残杀自相迫害,却依然坚忍的存在着,想必是打不倒的吧,读到反右一段,笑不出,不想说话
  •     补记,材料上丰富多了,但是论史学的整个框架并无突破,不是新“发现”的“发现”
  •     搞冷战史的做这块有一定优势啊
  •     史料极丰富,沈志华做学问的扎实可见一斑。
  •     双百政策的章节可对照戴晴储安平一文读,可看出学院派与非虚构写作者之间的差异。依赖情绪和经验写作常会局限自身的认知视野,即使有好文章,也难有好见解,——遑论文章常也并不很好。
  •     中共高层还是没有摆脱打江山坐江山的农民起义观念,无产阶级专政在57年演变成无产阶级专制与中共高层的决策有莫大的关系
  •     这才是名师、大师呢!
  •     沈老师把这一段国史的脉络捋得很清。书里两条主线。一是“苏共二十大-中共八大-波匈事件-莫斯科会议”。上接一五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下启大跃进。用了很多外交史的材料,但主要还是立足在经济建设方针这么一个问题上。二是“知识分子会议-双百方针、长期共存-整风-反右”,上接三反五反,下启四清文革。在思想政治运动方面,建国前30年,就真的只有57年初短短一季的春光乍现啊。想把这一时期的中央重要文件过一遍了。
  •     把反右的背景分析得很清楚,特别是整风到反右的转向问题,现有资料基础上,尽量理清时间,这一点印象很深。
  •     沈的副业搞的真心不错,这一卷比林的第二卷在书写上就强多了。外交部分功力十足,内政部分有理有据。
  •     这段历史,可以想见是比较难写的,因为官方的资料来源问题,官方的态度暧昧问题。本书的态度比官修历史要少了些套话和禁区,可以一看。缺点是只围绕政权上层的活动,而缺乏关注社会中下层的活动;只围绕政治活动,而缺少经济、教育、商业、科技等领域的介绍。
  •     1956-1957.苏共自二十大"自我祛魅"放出斯大林时代黑历史后再经波匈事件,六月事件,在全球共产圈威信旁落至中共手中(某种程度上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之后的六中全会「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共不完全的"自我祛魅").沈志华以苏东局势影响为大背景阐述"双百"和"反右",这也似可看出毛始终相信阶级矛盾是最大矛盾,阶级斗争是万事灵药.无论对内对外.56-57的苏东局势和国内局势,可看出有血性者依然存在,尤其国内,这大概是最后一批了.
  •     沈志华在学问方面还是很靠谱的,严谨、详实,此书经过一定删减后,在大陆出版。十卷本的港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粗略翻了一下,就这本和卜伟华的那本还可以,剩下的有十分明显的缺陷。
  •     ★★★★★☆ #kindle# 2015.05.24-07.08 这个“思考與選擇”,是在国内镇反肃反基本清除反革命势力、新政权民主协商氛围较好、国际上朝鲜战争与美国战平赢得较高地位与和平环境、党内长期整风运动和“高饶事件”基本肃清了反对派的背景下,毛主动作出的。一旦局势稍有恶化,让毛感到社会主义制度乃至自己的地位被威胁,又马上回到自己所熟悉的阶级斗争(社会改造方面)和群众动员(国家建设方面)路线上来。“转折”说并不确切,正如沈言,“稍有停顿和观望”,便走上了老路。 因此八大才是一个偏离路径依赖的节点,是“试错”的一步。(让我想起杨奎松“但仅仅只是机会而已”的表述……)历史的必然性在这里看得很清楚。毛是个革命家,不是建设家。
  •     用材料说话,好。
  •     详见书评
  •     第七章、第八章,整风和反右运动。能把这种风向转来转去的事情写出逻辑来,是需要功力的!
  •     对我们学校图书馆彻底无语了,全套书只买了这一本...明天就去申请第四卷...
  •     沈志华的书都不错,生平也很有意思。
  •     就两年时间可以写的那么细致入微,果然是大家。
  •     很有启发
  •     确实很好。看当年社会主义阵营里的弯弯绕绕,非常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谁说得好,就听谁的,这对不对?信仰是真诚的,利益却也是实在的,一个并不能化约另一个。
  •     翔实,找某一个关注点看就好,可做工具书
  •     单独为两年的历史另辟一卷,似乎有点奢侈。看完才觉得完全合情合理且十分必要。个人认为此卷是已出版的七卷中最出色的。
  •     四星半,比第二卷更优。主要围绕中苏关系和建国后知识分子的命运落笔,前者是沈志华的当行本色,后者可与朱正的《1957年的夏季》参读。历史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一个出乎意料的细节的出现,往往可以改变整个格局
  •     鸿篇巨制啊。
  •     56年至57年为新中国一大转捩点,其间起承转合,不可谓不关节重重,线索繁芜。而本书一一宏揽之,廓清之,真不愧大家手笔。在高华、杨奎松两卷问世之前,本书可视为十卷本共和国史之冠。
  •     有是有非。
  •     好看!
  •     被老左骂,被老右骂,就证明这本书,值了!
  •     前一年阳光明媚,后一年乌云密布。以史为镜
  •     分量很重的一本书,但是很好读,作者的论证很严谨,史料丰富~
  •     比之其他各卷,问题意识明显清晰。但是感觉经济功底还是不足,经济和政治这两条线索没有完全打通
  •     怎么可以在手机上看这本书,请各位指点
  •     对中苏关系论述甚详,采用前苏联档案很多。 对某人的翻云覆雨印象灰常深刻。
  •     沈志华的书就是史实性和可读性都做得好啊。
  •     行文流畅,环环紧扣,一气呵成,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两年,写的精彩
  •     客观
  •     1956年匈牙利事件&1957年访苏 与 毛的国内政策之间的关系 这个视角实在是太让人玩味了。 不过这个确实拼不过沈志华,人家是砸了多少钱从苏联档案馆里复印了多少材料啊。尼玛研究的困难之处就在于这些该死的档案馆。
  •     史料扎实,史识不足
  •     很多有新意的表述,比如认为中共党内最反感苏联式计划经济的,恰好是毛泽东,毛讨厌按部就班的计划和官僚体系,喜欢用群众动员的方式搞经济。
  •     史料功夫深厚,线索绵密明晰,苏联档案独门,对勘不乏新意。惟皆利弊互见。全力梳理高层文件,稍有局部解读,罕见结构分析,更缺乏社会面大势。苏东相关章节放纵笔墨,比例失衡。个别章节与他卷重复。作者专治冷战史和中苏关系,厚军政而轻经社,加之时局若此,倒也无需苛责。
  •     很有意思很关键的两年,其戏剧性让人叹息...春风变寒风之突然,看似不合理,作者却能解释清楚。作者的专长是冷战史与中苏关系史,中苏的互动贯穿其中,国际国内因素的互相影响讲的很明白,挺长知识滴~
  •     对毛和周的对待知识分子看法的不同分析的到位。。。反右着实是个值得研究的题目。。。
  •     沈志華最差的一本书,只有国际背景的分析,对国内的精神文化氛围和知识个体缺乏体认。
  •     一些纠结终于明白了,一切都是因为主席自我膨胀,唉,中华民族错过了东亚经济腾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