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史 >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章节试读

出版社:社科文献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509707586
作者:岸本美绪
页数:501页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的笔记-序 - 序

研究当时的地主、农民和官僚所以那样行动的原因:
经济变动 3-8章
经济行为模式—小农经济机制和市场性质 1-2章 5、7、11有所涉及
经济观 5-8 11、12
第一篇(1-2) literature review
第二篇(3-5) data based cycle
第三篇(6-9)综合
第四篇(10-12)个别事例
第五篇(13-15)史料介绍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的笔记-第一章 - 第一章

p12 全汉升《美洲白银与18世纪中国物价革命的关系》1957——对价格形成的货币数量论
p17 相对价格 史料不足 棉花 生丝 土地 工资
p15 atwell 明末以来中国经济中货币问题重要性 世界体系
p27 田中正俊(1971)以1840为分界线的提法 pre-1840 余力溢出;post-1840 出口依赖,与日本印度等的竞争形成,在世界国际分工基础上农产品手工品出口国的性质
vs p28 atwell 16世纪后中国经济看作对海外市场波动敏感的脆弱的出口依赖经济 外部需求(货币流入)是导致商品生产发展的原因
p30 吴承明 1983a,b 周密推算了谷物、棉布等当时主要商品的生产量、商品化量和投入远距离的流通量
p30 “只有对人类的行为动机做出现实、恰当的假说,借以说明某种具体的历史制度如何成立、展开的方法,才是现代经济学中最为必要的。。。需要弄清出当时人们经济行为的原理或规范意识是什么。。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近代经济人的类型?如果不可以的话,那又应该如何加以理解和把握呢?”
p32 赵冈(1977) 家庭手工业中,劳动不是可变要素而是不可变要素,其动机不是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作为不变要素的劳动力,尽量得到哪怕是一便士也好的更多的收入。因此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既是低于生存成本,生产也得以继续——对家庭手工业的竞争力的一个解释 小农经济本身就具有的自给性生存和面向市场的双重性,并不必然引向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
小农经济具有的阻碍分化机制的强度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的笔记-第三、四、五篇 - 第三、四、五篇

第七章 关于康熙年间谷贱问题——清初经济思想的一个侧面 1982
对以银纳税的批判、废银论
钞法论(信用货币)
银输入论(开海禁)
反储藏论
——解决经济停滞的对策大多是以货币论的形式提出的 有效需求等同于货币的概念,共同特色 开放的而不是地方自足体制的市场观
——自己部分使产品以与生产费用相背离的低价出售,并且,自给部分制约国内市场,提高了海外市场和财政需求的相对重要性
——江南手工业制品市场不具备以建立在生产者相互分工基础上的交换为主体的封闭性局部市场圈(古典经济学派货币中性理论的提出背景,由于分工,产品是互相提供销路的商品,短暂的供需不平衡能够自动调解),可以认为是主要受外部需求对象制约的特产市场——生产力的发展不一定自动使商品交换活跃化。有效需求不能指望的时候,潜在的生产力将以得不到实现而告终
——扩大内需指望富商 认为收入减少的连锁,不是富人小户人家之间的互动循环过程,而是从富人到小户人家单方面波及的过程
第八章 清代中期的经济政策基调——以18世纪40年代的粮食问题为中心1987
p283 清代经济政策中的不干涉论
不干涉论的逻辑,可以说都是以国家的放任和不干涉将会带来流通的高效化或社会安宁的普遍利益为依据。国家所追求的正当目的,并不是维护社会各构成要素所拥有的固有权利,相反,所有个人、集团的利益被认为应从属与社会的普遍性利益。政策不是作为不同利益阶层对抗的均衡点而形成,而是当政者作为社会全体利益的体现,在摸索最合适的政策过程中拟定政策
第九章 关于清代的“七折钱”惯例
杭银、纹广等
虽称作“银”并用“两”来计算,但这个“两”所指的内容只不过是700(或其它固定数额的)文铜钱
出现在铜钱开始大规模使用的过渡时期 转折点在乾隆十六年(1751)前后
第四篇
恒产琐言by张英 康熙年间
租核by陶煦 太平天国后 土地所有论 市场论(购买力求之于劳动大众)
第五篇 史料
户部银库黄册 (角色相当于最大的蓄水池)1995
清末江苏太湖厅清雨粮价报告 1994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河南钱粮册》1992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的笔记-第二篇 - 第二篇

第三章 清代前期江南的米价动向 1978
万历末年(1620)开始上涨——
崇祯十一、十二年(1638、1639)以后暴涨——
顺治(1644-1661)前期高价格——
顺之后期到康熙(1662-1722)初年下跌——
康熙前期低价格——
康熙后期渐长——
乾隆(1736-1795)前期暴涨——
乾隆中期以后渐长
第四章 清代前期江南的物价动向 与米价趋势类似 1979
第五章 清代前期的国际贸易与经济波动 1994
p176-177 17-18世纪贸易结构图
日本,马尼拉,南洋帆船贸易所占比重高
除了北边有若干银外流,白银一直是流入中国
17世纪前期繁荣-中期后期低落(康熙年间1656-1684海禁)-18世纪前期渐增-后期激增
17世纪日本马尼拉贸易在17世纪中后期衰落,18世纪中期南洋帆船贸易繁荣,18世纪后期广东对欧美贸易增长
乾隆十到二十年(1746-1766)物价全面上涨,农村繁荣vs 明末繁荣以都市贸易据点为中心,农村萧条
p191 “地域连接型”经济结构 蓄水池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的笔记-第26页

Atwell(1977)曾指出银流入对17世纪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其论述如下:“在17世纪初期的东亚,这一(货币金属)流通并非总是顺畅的,中国的商人和生产者所体验到的,是其后在18世纪困扰了印度人,甚至在当今的发展中国家也并不少见的状况。在交易高峰期所得到的丰厚利润的诱惑下,他们太过于依靠扩大到的货币经济,尤其是为了增加货币金属的存储量,而依赖于极不稳定的的出口市场。当出口市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缩小时,输入中国的银就减少,作为其后果的流动性和信用危机,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悲惨的。”——前车之鉴啊!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