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年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史 > 雍正十年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801064196
作者:阿海
页数:202页

内容概要

阿海,本名桂民海,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获得瑞典哥德堡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从事北欧历史及文化的研究,并于瑞典、丹麦各大学教书研究多年。曾出版《二十世纪西方文化史略》、《北欧的神话与传说》、《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封建主义问题》等。现为欧盟战略咨询顾问。

书籍目录

瑞典东印度公司和广州的对外贸易(代离)第一章 蓝旗国的外洋船    虎门口的一阵枪声,蓝旗国的外洋船到港了    蓝旗国外洋船遭遇台风,并终于找到了澳门    外洋船大班雨夜坐舢板到黄埔    蓝旗国外洋船在黄埔下锚    黄埔买办帮外洋船建造了岸上仓库    洋人在黄埔的饮食和生活第二章 广州城外的贸易镇    蓝旗国大班到达广州城外的外洋贸易镇    洋货行行商为外洋船作保的规矩    洋货行里的夷馆,外洋船的贸易办事处    设立夷馆和夷馆买办    蓝旗国大班觐见粤海关监督祖秉圭    黄埔的丈量船只仪式第三章 石头•银元•呢绒    蓝旗国外洋船带来的压舱大石头和中国生锌    船上有三吨多的西班牙银币,用来购买中国物产    蓝旗国前来广州贸易的历史背景    瑞典东印度公司是怎样成立的    二千四百十一件呢绒第四章 洋货行    康熙朝设立的洋货行    外洋贸易集中到广州始末    洋货行的福建行商和洋货行的各种字号    “行头”和“总商”,洋货行中的领袖    洋货行规模巨大,行商能讲洋泾浜英语第五章 茶叶•瓷器•丝绸    洋人大班们在贸易镇上,摆足了大人的派头    洋人大班要买茶叶、丝绸和瓷器    货比三家和私人回扣的冲突    雍正十年,青花瓷很少,茶叶货源充足,丝绸要事先预订    黄埔的外洋船上,洋人放枪作乐,惊了雍正十年的广州秋闱第六章 海部大人    粤海关监督关部正堂和海关监督衙门    抚院海部杨文乾的改革,“规礼”和“缴送”    广州官民和外洋大班一致要扳倒杨文乾,杨文乾得到雍正皇帝的支持,却暴病身亡    巡抚出身的祖秉圭出任粤海关监督关部正堂兼监察御使,有专折密奏之权    祖秉圭的当官经:大量贡品,礼物送往北京    祖秉圭对洋人大班谦和礼貌;洋人在广州贸易环境宽松自由第七章 祸起回扣    广顺行的陈寿观和海关监督大人混成了铁哥们    祖秉圭花样百出的搜刮手段    驴脾气的孚德行行商陈芳观不买祖秉圭的账    陈芳观写信给英国东印度公司总部告状,揭露英国大班和广顺行之间的贸易有私人回扣第八章 广州风云    陈芳观告状成功,英国外洋船不许和广顺行贸易    祖秉圭抓住陈芳观一招之错,抓捕陈芳观    陈芳观躲在惠州知府衙门,获得了祖秉圭贪污的证据    广州风云骤起,海关监督祖秉圭被捕    城守副将毛克明和广州道员郑伍赛接管粤海关监督衙门第九章 洋人告状    蓝旗国首席大班坎贝尔看准机会,准备鸣冤告状    暂署海关监督接见全体外洋大班;大班们趁机告状,要求废除“规礼”和“缴送”    茶叶瓷器验收装箱的繁忙季节,坎贝尔不忘告状的事情    广顺行行商陈寿观和裕源行行商张族观被捕受审    坎贝尔觐见海关副监督郑伍赛,再次告状第十章 东风乍起珠江    坎贝尔锱铢必较,得罪了许多行商    坎贝尔到广州城里作客,准备向广州总督衙门告状    祖秉圭贪墨总数居然达到十五万两银子之多,但是也保住了性命    外洋船启碇,停泊到虎门关前的二道湾,做好了返航的准备    东风乍起珠江,蓝旗国外洋船黯然离去;生意虽然成功,但是人际关系恶劣,几乎没有人送行参考书目和档案

作者简介

《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基本上再现了雍正十年广州贸易的整体情况,其中有相关的广州地方官员,粤海关监督,海关监督衙门的家人、书办和胥役;有前来贸易的英、法、荷兰、瑞典、奥地利等国的外商大班,困守在黄埔的外洋水手,也有专门和外商贸易的福建籍行商以及为外洋船服务的通译和买办。围绕着外洋船的贸易活动,这些人物之间交织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引出了雍正十年瑞典商船在广州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蓝旗国外洋船首次到港,黄埔港洋人水手日夜放枪作乐惊了秋闱;孚德行行商陈芳观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告状,和广顺行的陈寿观势不两立,海关监督衙门查封孚德行等五家洋货行;陈芳观向总督衙门告状,直达天听,海关监督祖秉圭被革职查办;外洋大班趁机告状,蓝旗国外洋船黯然离开广州,无人送行,等等。
这本《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虽然是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但是书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都来自历史档案,属于严格的信史。相关事迹,均根据中文档案和瑞典文档案进行对照,据实记录;相关人物,除如升行的行商Mandarin Quiqua之外,都得以考证,查对出实际中文姓名和在广州贸易时所用的对外字号。

图书封面


 雍正十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很遗憾,网上下的不全,等下次借到再看一遍。书是根据史实来的,但并不枯燥无味,还是挺活泼的。没想到,那个时候广州就有长棍面包、黄油卖了,不过卖得也贵,哈哈多挣点洋人的钱是正道。就所看的半篇来讲,雍正用人还是信人的,但也就是他及他手下人的改革触及了许多人的利益,所以就会有太多的人来反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雍正四至六年时,粤海关监督杨文乾把规矩也定了,该得罪的人也得罪完了,接下来的祖秉圭就顺势乘凉了。后半部应该讲祖秉圭被革职查办的事了,这常在河边走,湿个鞋也难免啊。(那位有全本电子书的相烦赐我看吓,多谢哂。)下面是书摘:雍正十三年,每斤黄油的价格是二分四钱银子,一条面包是一点八钱银子,每斤牛奶则是一点六钱银子,到康熙三年,面包价格涨到每条两钱银子,牛奶则是每斤一点八钱。从当时的物价上看,这面包、黄油和牛奶等西洋食品,价格是很高的。当时一口上好的棺材,卖给洋人用于安葬死去的水手,也不过是二两银子。公元一七三二年,清世宗雍正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对太平、富足的年头。正是康乾盛世的中间阶段,皇帝勤政,满朝文武官员也比较勤奋卖力,社会不断进步。雍正的新政,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这一年,除了江苏昆山一带瘟疫流行之外,基本上风调雨顺。秋天,广东新宁县甚至还出现了两株一茎两穗的稻谷,可谓吉瑞之兆。这一年,也是清朝前期铸钱最多的一年,达九亿多文。可见社会经济之繁荣。雍正十年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年份,欧洲各国的外洋大船大量抵达广州,进行规模巨大的国际贸易。一方面,雍正年间朝廷对广州外洋贸易限制很少,基本上是鼓励促进的政策。因此雍正十年的广州贸易,正是清初开海贸易以来,非常成熟和富有成果的一年;另一方面,向来没有和中国有过任何关系的瑞典,从这一年开始,也派遣了外洋大船前来贸易。船通常也进口大量的藤条。藤条分量很轻,价钱也便宜。乾隆九年蓝旗国的外洋船,在广州买了三千七百四十八斤藤条,只花了一百零九两许银子。藤条进口以后,一般用以做藤椅、藤篮、烟斗和绅士的拐杖。但是用来做妇女束腰和撑裙的骨子,既轻弹性又好,据说是十分时髦的事情。  雍正年间,广州贸易的通用语言,乃是一种特殊的英语,即最早的所谓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虽然词汇还是以英语为主,但是吸收了大量葡萄牙语的词汇,却以广东话作为语法基础。奇妙的是,广东话的语法和英语的语法并无很大差别,所以这种英语也大为流行,行商、通译、买办,也有个别衙门里的胥役,都用洋泾浜英语和洋人交流。  之所以是洋泾浜英语,乃是因为语法简单,词汇量少,简单而通用。比如海关监督衙门发的部票,无论是引水持的红票,允许卸货的货票,还是最后放关的部票,一律称为Chop。对于洋人来说,Chop最是重要,代表官府的许可。以此引申,重要和快,也都称为Chop,比如Chop Chop,就是“快,快”进行催促的意思。以讹传讹,筷子也变成了Chopsticks,在英语中使用至今。贪墨的总数加起来,达三十多万两银子,超过粤海关当时一年的关税收入数倍之多。如果所参属实,杨文乾的脑袋必定不保。但是雍正皇帝对杨文乾十分信任,收到这样的奏折,一不派钦差调查落实,二不下旨查办,居然只是上谕把杨文乾臭骂了一顿,“令愧悔痛改”。如此而已。  皇上这样处理这么大的一件事情,多少有点不伦不类。可见雍正皇帝对广州的情况,十分了解,甚至有可能是他出的主意,却让忠心不二的杨文乾来担这么一个恶名。把杨文乾臭骂一顿,也是安慰一下广州城的官民而已,该收的规礼和缴送,一文不少,还是照收不误。终雍正一朝,对外洋船带来的番银加一征收,都没有废止,却在乾隆元年,由乾隆皇帝下旨罢收。可见这件事情,多少和雍正皇帝有直接关系,也有可能是君臣联手,演出的一场双簧戏。  祖秉圭其时,也算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一是外洋船到港甚多,贸易繁荣,出入银钱很多;二是杨文乾将该立的规矩都立了,该得罪的人也全部得罪完了。祖秉圭照虎画猫的时候,只要不出新招,就不会得罪于人。和杨文乾相比,祖秉圭秉性绝对不是那种狷介之人,甚至可以算是相当圆滑。无端得罪人的事情,他是不干的。内务府的规矩,像祖秉圭这样的外放大员,一年当中当送四节:春节、冰敬、中秋和圣诞。所谓圣诞,当是皇上的生日,而不是西洋的圣诞节。自祖秉圭署理粤海关以来,关税银的收入稳步增长,雍正七年,是二十二万余两,八年升至二十八万余两,雍正九年,更是破天荒地达到了三十七万多两,见梁廷枏《粤海关志》前引书。具体数据为:1729年(雍正七年),222 116855两,1730年(雍正八年),280 903734两,1731年(雍正九年),374 453233两,雍正十年无数据。这和雍正初年,粤海关的关税银收入仅有几万两的情形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     由哥德堡号说开 哥德堡号是瑞典一艘远洋货船的名称。这艘船到中国的时间是在18世纪中期,相当于中国清代的乾隆年间。2005年,为纪念哥德堡号远洋货船抵达中国广州260周年这一带有纪念意义的事情,瑞典政府完全按照当年的传统制作方法克隆了一艘哥德堡号,并和中国联系准备按照当年的航行方式,完全依赖海洋信风和自然力从瑞典出发,经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抵达中国的广州,并按照当年的贸易方式和贸易内容从中国采购丝绸、陶瓷和茶叶为主的商品运回瑞典。 整个航行的过程经后期制作后在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节目播出,我曾经断续地收看过几集节目,从画面上看出,一切都是完全是按照当年的方式进行的,船上的衣、食、住、行遵守当年的航海记录,那生活确实是苦。但瑞典政府在几年前就花大价钱克隆这样一艘船,并掐算着日子千里迢迢远航一顿,正好在260年后的相同时间来到中国广州真的就是为了让一船的水手体会一下当年远洋贸易的艰难吗?况且沿途的水手是经常更换的,不同国籍、不同性别、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经常更换,意义仅仅就是反映不屈不挠的和大自然抗争的精神吗?当时我就想,这样一件事情对于中国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呢?真的就是瑞典人民重温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吗?为什么一艘北欧的轮船这样值得在260年后的今天被大书特书一笔呢? 07年上半年我家附近一个茶叶店进来一批云南加工的普洱茶饼和砖,包装纸上写着纪念哥德堡号抵达广州260周年等字样,老板说这批茶是广州市某公司在他家厂子定制加工生产的,是哥德堡号事前联系、抵达广州后要采买回国茶叶的一部分。他们为保证数量而额外加工出的一点,再细节那老板就说不清了。哥德堡号抵达广州这一事实被炒作成这样,更调动了我的好奇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偶尔机会看到阿海的《雍正十年:1732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一书,解决了我前边这些疑问。 瑞典在17世纪后期(相当于清代初年)一直是欧洲的强国。那个年代,所谓强国一定要占领其他国家地方的,瑞典也不列外,当时它的邻居都受到侵扰,波兰、丹麦和俄罗斯等部分土地实际上都由瑞典占领。这些被占领土地的国家于是合起伙来,在1700年联合向瑞典发动了进攻。这仗一打20年,最后以瑞典失败为告终,瑞典也从此一蹶不振,不再是欧洲的强权国家。 战争后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发展经济。在当时的瑞典,组织远洋贸易显然是积累资金最好的方法,因为瑞典一向以远洋贸易为强项,说起北欧海盗没有不怕的。在这种背景下,瑞典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并负责与中国的远洋贸易。从1732年(雍正十年)派出第一艘船------瑞典的佛雷德里号(FREDRICUS REX SWECIA )来到中国广州从事远洋贸易,这实际也是瑞典与中国交流往来的开始。 瑞典驻华大使雍博瑞在推荐这本书时说:“本书所描写的贸易见证了瑞中友好关系和交流源远的历史”。我在读过这本书后却对这种“友好关系”有所异议。按照雍大使所说的友好关系就应该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了,但从始至终清朝政府没有以国事的形式接待瑞典的使者。书中的主角、第一艘远洋船的大班坎贝尔在临行前曾从瑞典国王手中讨到一份“瑞典国王特命前往中华帝国全权大使”的封诏,因此他来广州后在拜见粤海关监督(这角色可不是现在的广州海关一把手,要大得多。当时在广东或两广地区的领导里总督、巡抚外,第三个有权利给当家人雍正写密褶的就是粤海关监督了。)时本来准备炫耀一下,结果这监督没把他的封诏当回事,浮皮潦草地接见了一把就算完事。而且在以后的贸易过程中,坎贝尔因为对清政府的有关收费项目产生异议而告状时,清政府压根也没拿他当颗葱看,把问题象皮球似的踢来踢去、一味搪塞,最终也没个结果。然后就是国家称呼上,清政府的文献档案中根本没有瑞典这一国家的正式称号,称呼只是依据当地商人的随意取名:既然船上挂蓝底黄十字国旗,那就叫他蓝旗国吧。小小蓝旗国来和我煌煌大清贸易,所谓天朝上国的谱摆得却实那个到位。再就是坎贝尔本人来中国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淘金---发财,什么国家邦交、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等等纯粹是狗屁,让我坎大爷发财捎带瑞典国王挣钱才是正经事,不对是东印度公司发财我挣钱才对,要不公司下次不让我老坎来了怎么办?所以基于这种目的,他的个人行为也不怎么磊落,来时私人夹带货物、到后强买强卖、对人刻薄而锱铢必较,整个就是一个无良商人的形象。好在他后来也不夸耀瑞典国王给他的封号了,要不然瑞典国王的脸可让他给丢尽了。所以在他为大班的这艘船临回国时居然门前冷落,连本应送行的人都不愿意来。因此看,这第一次两国交往的意义实在是扯淡得很。要强说意义的话,也就是商人之间的利益而已。 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瑞典的东印度公司从1731年挂牌营业到1806年洗手不干的75年间航海135次,其中的132次是来中国,直到今天仍然是瑞典历史上盈利最多的公司。这些盈利为当时的瑞典积累资金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一是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二是造就了一批巨富,这些巨富又回报社会,成立许多公益机构。三是货物拍卖所得的千分之一用于救济穷人,基数庞大。 返回来再说哥德堡号,从1732年到1745年的十三年中瑞典共有九条船,计17个船次,进行了11次远航,其中两艘沉没,这哥德堡号就是其中一艘。 哥德堡号的沉没很有戏剧性,1745年(乾隆十年)9月哥德堡号从广州带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商品回来,在离哥德堡港不到一千米的(按海里算还不到1海里,1海里好像约等于1.65公里)地方触礁沉没。当时这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最大的一艘远洋船,因为近在港口咫尺沉没,其原因相当特殊,二百多年来各种猜测层出不穷,成为瑞典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瑞典东印度公司在长达75年的贸易中极大程度地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瑞典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在考古、文献、研究方面都特别完整。我想,在260 年后克隆的哥德堡号抵达当时贸易港口广州这一事情的意义,于瑞典来说似乎更大。于中国人来说也就是重新掀起了历史书中的一张黄页,读了一则古老的故事。甚至连黄页都算不上,因为中国历史中根本没有关于哥德堡号的记载,它的沉没于大清来说也没任何关系。哥德堡号的故事也没有泰坦尼克号(TATINIC)故事那样煽情、凄美。 2008年2月15日
  •     话说好像已经很长时间没看点闲书了,于是我决定利用火车上的大好时光稍微看看。可惜火车上的时间仅仅5个小时,汽车也才花了2个小时,因为前一天晚上没有睡好,所以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睡觉了,于是这本闲书只好留在回家之后再看了。这本书名字叫《雍正十年》,一看这书名就会让人联想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自从他写完这本书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学著作之后,很多人都试图模仿黄仁宇先生的写作方法以及他思考历史的独特角度,可惜至今这些模仿之作都难以与《万》书匹敌,自然本书也不会例外。本书的作者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后来在瑞典攻读历史学博士,是典型的科班出身,但与黄相比还是欠缺点火候,这既表现在独创性上,更表现在写作深度以及严谨性上。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是一个很平凡的年份,平凡的找不到什么历史上的大事,这一年是清朝前期铸钱最多的一年,也是华盛顿诞生之年,再就是中国与瑞典开始正式交往,恐怕只有这三件事值得一表,而这第三件事就是本书的主题。前一年瑞典的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因为瑞典刚刚经历了北方战争的失败,因为常年的战争导致国力的极度衰落,且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急需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发展经济。瑞典的东印度公司缺乏熟悉航路的本国人,于是征募外国人来组织到中国的航行,本文的主角坎贝尔即是因此而加入瑞典国籍的苏格兰人。雍正十年的阳历8月,坎贝尔担任首席大班的瑞典航船“瑞典的弗雷德里克”号到达中国澳门的海面,再经历了台风、迷路等困难之后,他们终于迎来了中国海关官员的检查,这也意味着他们可以到达广州进行贸易。当然,这个过程并没有那么简单,外国人需要现在澳门外停泊,然后延请两个引水,一个引导他们航行,另一个去虎门报告;到达虎门之后,再接受胥吏的检查,主要是登记船上的枪炮之类;之后他们会在胥吏的引导下到达黄埔停靠,然后大班们会在引导下乘坐舢板到达广州城与从事对外贸易的行商们接洽。外国商船需要选择一个行商作为保商,后者负责官府与洋人的联络和税务事宜。保商可不是一般人能当的,在之前担任海关监督的杨文乾为减轻官府应对洋人的负担,就任命部分行商为保商,这就使行商分成了两个等级,保商就是其中比较有地位的等级。通常洋人们会租用保商提供的夷馆作为办事处,这样保商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另外,作为洋人的保商,他们可以更容易获得一些订单,当然本书的主人公坎贝尔因为性格上以及目的上的原因,并没有担任其保商的陈汀观占到丝毫的便宜,反而给他惹上了很多麻烦。雍正十年的中国还没有呈现全面闭关锁国的状态,因此与洋人们的交往虽然有很多限制,但因为可以灵活处理,所以行商与洋人的关系还算融洽,其贸易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洋人在中国大量采购茶、瓷器和丝绸,回国售卖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并且他们也可以出售少量的呢绒布,因此他们与中国的贸易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的官场向来讲究“意思”,因而少不了让洋人们给点好处,胥吏、通译、海关监督的家人以及海关监督都需要,将这些钱汇集起来也是个不小的数目,到杨文乾的时候将这些钱统一起来,作为海关的收入统一征收,这就为后来坎贝尔多次告状希望取消此项税收埋下了伏笔。后来接替杨文乾的祖秉圭是一个受雍正皇帝宠爱的官员,办事效率很高,但也贪墨极多,他不仅没有取消这项税收,而且还通过做假账之类的手段进行贪污,后来被与之结仇的行商陈芳观告发,而被判了斩监侯。虽然这件事与瑞典商船没啥关系,但坎贝尔却看准了海关首脑更替的机会,希望浑水摸鱼让海关监督取消一些税收,可惜这些官吏都不笨,没有被他欺骗。不过,坎贝尔也不是省油的灯,他通过各种无赖手段,包括欺骗(其行为类似现在的开空头支票)、强迫等手段,尽量将购买价格压低,或者保证了自己购买货物的质量,可以说,这艘瑞典商船的首次中国之行是相当成功、大获其利的。这自然离不开坎贝尔的功劳,但他的这些行为得罪了很多中国行商,因此他们在离开广州的时候只有一个行商前来送行,这与其他外国商船来开时的热闹场面相比要逊色的多。其实本书的史学价值并不大,在方法论上也没有很高的开创意义,充其量本书只能算作一本通俗读物,可以增加读者的知识。但严格意义上说,本书的叙述方式并不严谨,充斥本书的“想来”一词证明了本书颇多主观臆测之处,很多地方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而仅仅是依据主观的推断,比如本书有时候会根据后来关于中瑞贸易的一些记述来推测雍正十年的情况,而这些记述也仅指一次贸易的具体情况,是否多次发生并形成惯例尚不能肯定。当然,这与历史资料相当匮乏,瑞典资料对中国的细节描写较少,而中国则更加缺少相关记载,因此作者也很无奈的在书中承认这些问题的存在。或许我对本书作者过于苛责,其实本书还是相当不错的,毕竟对这种冷门的历史内容能写成一本书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了,而能完成本书恐怕国内也没有几个人,因为这需要较强的史学功底,并且还要熟悉中国的历史典籍,更要能够查阅瑞典的资料,作者既在中国学习过历史,又去瑞典深造,并继续研究历史问题,自然是本书所涉主题的合适人选。《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作者:阿海(桂民海)目录:瑞典东印度公司和广州的对外贸易(代序)第一章 蓝旗国的外洋船虎门口的一阵枪声,蓝旗国的外洋船到港了蓝旗国外洋船遭遇台风,并终于找到了澳门外洋船大班雨夜坐舢板到黄埔蓝旗国外洋船在黄埔下锚黄埔买办帮外洋船建造了岸上仓库洋人在黄埔的饮食和生活第二章 广州城外的贸易镇蓝旗国大班到达广州城外的外洋贸易镇洋货行行商为外洋船作保的规矩洋货行里的夷馆,外洋船的贸易办事处设立夷馆和夷馆买办蓝旗国大班觐见粤海关监督祖秉圭黄埔的丈量船只仪式第三章 石头?银元?呢绒蓝旗国外洋船带来的压舱大石头和中国生锌船上有三吨多的西班牙银币,用来购买中国物产蓝旗国前来广州贸易的历史背景瑞典东印度公司是怎样成立的二千四百十一件呢绒第四章 洋货行康熙朝设立的洋货行外洋贸易集中到广州始末洋货行的福建行商和洋货行的各种字号“行头”和“总商”,洋货行中的领袖洋货行规模巨大,行商能讲洋泾浜英语第五章 茶叶?瓷器?丝绸洋人大班们在贸易镇上,摆足了大人的派头洋人大班要买茶叶、丝绸和瓷器货比三家和私人回扣的冲突雍正十年,青花瓷很少,茶叶货源充足,丝绸要事先预订黄埔的外洋船上,洋人放枪作乐,惊了雍正十年的广州秋闱第六章 海部大人粤海关监督关部正堂和海关监督衙门抚院海部杨文乾的改革,“规礼”和“缴送”广州官民和外洋大班一致要扳倒杨文乾,杨文乾得到雍正皇帝的支持,却暴病身亡巡抚出身的祖秉圭出任粤海关监督关部正堂兼监察御使,有专折密奏之权祖秉圭的当官经:大量贡品,礼物送往北京祖秉圭对洋人大班谦和礼貌;洋人在广州贸易环境宽松自由第七章 祸起回扣广顺行的陈寿观和海关监督大人混成了铁哥们祖秉圭花样百出的搜刮手段驴脾气的孚德行行商陈芳观不买祖秉圭的账陈芳观写信给英国东印度公司总部告状,揭露英国大班和广顺行之间的贸易有私人回扣第八章 广州风云陈芳观告状成功,英国外洋船不许和广顺行贸易祖秉圭抓住陈芳观一招之错,抓捕陈芳观陈芳观躲在惠州知府衙门,获得了祖秉圭贪污的证据广州风云骤起,海关监督祖秉圭被捕城守副将毛克明和广州道员郑伍赛接管粤海关监督衙门第九章 洋人告状蓝旗国首席大班坎贝尔看准机会,准备鸣冤告状暂署海关监督接见全体外洋大班;大班们趁机告状,要求废除“规礼”和“缴送”茶叶瓷器验收装箱的繁忙季节,坎贝尔不忘告状的事情广顺行行商陈寿观和裕源行行商张族观被捕受审坎贝尔觐见海关副监督郑伍赛,再次告状第十章 东风乍起珠江坎贝尔锱铢必较,得罪了许多行商坎贝尔到广州城里作客,准备向广州总督衙门告状祖秉圭贪墨总数居然达到十五万两银子之多,但是也保住了性命外洋船启碇,停泊到虎门关前的二道湾,做好了返航的准备东风乍起珠江,蓝旗国外洋船黯然离去;生意虽然成功,但是人际关系恶劣,几乎没有人送行参考书目和档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线装书局2006年1月第一版 120千字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5.1
  •     学术性和阅读性都比较好~~很适合对历史有极大兴趣的非专业人士阅读
  •     案例学习,写法向万历十五年看齐。
  •     《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非常好看!大一的时候就抱走了,刚忽然想起来。以故事的形式展示史料,通俗易懂,考据派,科普,不要看题目以为是小白文。P.S.如果没记错作者是北大历史系毕业,后来做欧盟战略顾问。我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做……
  •     作者的语文真心不怎么好。很多废话和车轱辘话。信息密度太小了,一下就看完了。结构不清晰。不习惯看这类的历史书。
  •     民间史
  •     作者最近成为新闻人物
  •     生动的故事简述了当时枯燥的历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