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教师用书 > 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8
ISBN:9787810475839
作者:赵寄石
页数:648页

章节摘录

  美国幼儿教育的特点  1982年9月13日至11月1日,我参加南京师范学院学前教育考察组,到墨西哥、美国和英国进行访问。现将美国幼儿教育的特点介绍如下。  美国的教育领导体制分为联邦政府、州、地方三级。联邦政府原设教育卫生福利部,两年前分为教育部、卫生和人类服务部。50个州各有不同的机构。幼儿教育主要是由州和地方负责,联邦政府不加以统一领导。此外,有各种各样的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学术团体和群众组织,如幼儿教育协会、日托协会、蒙台梭利培训中心等,开展各种活动,组织和促进幼儿教育工作。  美国的幼儿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幼托机构类型多样,服务对象和任务广泛  (1)公立幼儿园附设在小学,经费来自地方当局,专门招收5岁幼儿,实行半日制,免费,主要是向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6岁入小学作准备。教师是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至少有学士学位,有的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2)占先教育(Project Head Start)是对低收人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60年代以前,少数贫困地区幼儿的营养存在很大问题,入学后学习也很困难,采取健康检查和免疫措施,效果不能持久。60年代开始,由联邦政府和地方当局提供经费,开展占先教育,招收贫困家庭的3~5岁幼儿,设计专门的课程进行教育。据介绍,多年实践证明,占先教育计划的收益比较长久,幼儿智力发展可提高一年。占先教育逐渐在全国广泛地开展起来,有独立的,也有设在小学的,大多数实行半日制,免费,有的还供早餐或午餐。近年来,美国正在把占先教育的课程推广到公立幼儿园。占先教育的教师一般职前未受过专业训练,而是接受在职培训。  (3)日托,主要招收母亲参加工作的儿童,实行全日制。家长按照经济收入不同的标准付费,收人过低的可以免费。日托收托0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其中大多数是3~9岁的儿童。小学生上学前和放学后来这里活动,中午来这里吃饭。日托的教师一般不是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大多是在职培训。  (4)私立幼托机构,如保育学校、蒙台梭利学校等,主要招收3~5岁的富裕家庭的子女,也为贫困家庭提供少量免费名额。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师都经过蒙台梭利培训中心的专门训练。  此外,各种类型的幼托机构都尽可能招收少数身体和智力发展有缺陷的幼儿,使他们能和正常幼儿一起活动,并在精神上得到安慰,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同时,还培养正常幼儿去关心和爱护他们。  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生动活泼  美国的幼教科研人员较多地致力于运用有关学科的理论来指导幼教实践,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不空谈理论。他们虽然有各种自己的观点,但似乎很少在理论体系上下功夫,而是比较讲求实际效益。  地方当局不设置专门的业务领导部门,而是由各种学术团体、科研机构通过科研成果的宣传对实际工作发生影响。  例如: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刊物《幼年儿童》以及编写的书报资料等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影响,最近出版了一本《幼教师资培养指南》。我们问协会主席,是否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下达这样的“指南”,她说:“不,这本‘指南’是我在大学里讲课的内容,人们需要这方面的指导,就来买我们出的书,我们的出版物是很受欢迎的。”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领导并亲自参加两项科研:一项是多民族多种文化地区占先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师资培训工作密切结合进行。她说,这是为适应美国日益增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移民的教育的需要。另一项是婴儿教育实验研究,观察婴儿社交行为的发展。她说,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推广婴儿教育积累经验。  伊利诺斯州州立大学的资料情报中心,把幼儿教育方面的资料制成缩微胶片供应全国,还把以前的科研文章写成摘要输入加利福尼亚电子计算机中心,供全国各地索取使用。  纽约银行街的教育学院实验学校开展从3岁到小学6年级两个年龄合编一班的实验研究。  三、重视幼教师资的职前训练和在职培养  我们曾在一个科研单位问他们是否开展过幼托机构课程的研究,他们的回答是曾经研究过,结果发现课程的类型不起决定作用,关键在教师。可见,他们把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的水平上。  美国的幼儿教师受到的训练是对3~6岁儿童进行教育。他们中学毕业后进人教育学院接受专业培养三四年。课程结构包括一般大学文科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育实习。实习时间长,每个学生必须经过幼托机构和小学低年级两次实习,深入到这些班级,逐步学习并掌握班级的全部教育工作。学完三年获得教师合格证,就可以参加工作当教师,然后再学第四年,才能得到学士学位。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小学、中学教师相等,一律按学历和工龄计算。  幼托机构的助理教师,有的是两年制专科毕业,有的是接受在职训练,逐渐达到幼儿教师的水平。美国有一种“儿童发展工作人员合格证书”授予制度,未经正规的幼教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可根据所规定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工作,申请授予这种合格证。负责授予合格证书的部门按制度派指导人员,会同学区或单位的业务指导人员、班级家长代表及申请者本人组成四人考查小组,对申请者的工作进行全面考查,包括听课、检查教学笔记、听取家长意见等。小组根据所规定的标准逐条进行评价,经四人小组一致同意,可授予合格证书。如果四人中有一人不同意,申请者必须继续进行在职进修,一段时间后重新提出申请。  培养幼儿教师机构的教师,包括实习幼儿园的教师,至少要有硕士学位,报考幼教硕士研究生必须具有三年直接与幼儿接触的工作经验,研究生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HS研究院的实验幼儿园的两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她们已经学完理论课,将利用暑假结合实践经验写出论文。

前言

  在人生道路上我是个幸运者,75年的历程一帆风顺,没有受过苦难,没有作出牺牲。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又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业,她使我的一生充满希望和乐趣,让我享受到了人间真情,更让我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无比幸福!  我希望把自己的人生感受和体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以表达对哺育我成长的父母和老师们的感恩,对启迪我灵感的广大幼儿和支持我事业的无数合作者的谢忱。对《早期教育》编辑部给予我这样的机会,我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我虽然出生在我们国家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却有幸生活在一个在当时比较民主开放的家庭里,享受到无忧无虑的童年。良好的家庭教养为我和弟弟们的成长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现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为孩子们享受快乐的童年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希望广大家长珍惜这一点。  进入幼教专业并非我自己的选择。我父亲是一位基督教牧师。我们都上教会学校。初中上的是我母亲的母校,毕业后保送进入苏州的景海女师,当时该校的毕业生就业机会甚好,很多人应聘到东南亚(当时称“南洋”)任教。我留校在附小、附幼工作,从婴儿院、幼稚园教到小学一、二、三年级。正是在这些年问,我逐渐地与2岁到8岁的儿童和他们的家长建立起感情,与其他教师(大多比我年长)合作共事尝到当教师的乐趣。这8年的实践成为我迈入幼教学术领域的基础。  1948年,我到美国上大学,学习幼儿教育。  进入而立之年,我回到了新中国,参加到社会主义幼教事业中来,尤其是下乡办园,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让我真正了解到农民的疾苦和需求,开始思考“为谁服务”的人生方向问题,并逐渐地从一个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人民教师”。阶级立场的转变,政治方向的明确,乃是那20多年给予我的重要生命力量!  年近花甲,我有幸赶上了改革开放这个史无前例的大好形势,从一个普通教师被推上主持专业教学科研的位置,面临的是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幼教第一线需求的呼唤,专业内部的坦诚合作,默契配合,使我们这个集体在我国幼教学术领域里获得一方立足之地,我自己也进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发展阶段。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和大家分享。  现在,年逾古稀的我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我的心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幼儿教育。1996年5月,在二弟的倡议下,经过几年的酝酿,我们和三弟、小弟一起成立了“赵氏幼儿教育研究服务中心”,开始引进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有关理论构建赵氏幼儿教育思想,希望在更广的范围里,更好地为广大幼儿服务。  二  70年代中期,我因胆囊炎多次复发加上更年期反应,病休3年。10年动乱结束后,同志们满怀喜悦地到农村送教上门,我未能参加,当时我怀疑自己是否能再工作。医生说:更年期结束会焕发第二个青春!高考制度恢复后,南师大教育系恢复了教研组工作,并准备招生,此时,我的健康状况大有改观。就这样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开始主持学前教研组工作。  重新工作的机会使我无比喜悦,难以预测的艰巨任务又使我不知所措。首先面临的是个人性格不适应和学术基本浅弱等问题。记得师范毕业留校时校长对我说:你工作很认真,就是没有魄力!这么多年来我都是以“认真”来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不需要发挥多大的“魄力”。在这关键时刻,我有幸得到了一位性格相反足以弥补我的弱点,而在专业上又能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当时我们就这样约定,他办“外交”,我管“内务”。10多年来我们互助互谅,配合默契,共同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分享着一次次成功的喜悦。直到今天,我遇到任何大小疑难,还可以随时找到他,从他那里获得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怀。不久前我对两位年轻同行说:生活上的“知音”不可多得,事业上的“知音”更加可贵,要珍惜、要培育,不可轻易错过!  关于学术上的难题,我在系资料室发现一篇文章,分析两个著名理科研究机构的成败经验,指出关键在于主持者能团结一班人,发挥每个成员的长处,形成一股合力,而不在于主持者本人突出的学术水平和聪明才智。这个思想使我豁然开朗。经过分析,我们看到了本教研组人力的优势和潜能。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南师设立了全国惟一的幼教系,它云集了一大批著名的幼儿教育、保育、福利等专业的留学归国专家,其中多数至今仍然健在。他们以各自的专长活跃在幼教学术领域里,是当今幼儿教育事业宝贵的学术财富。一批五六十年代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现已步人中年,他们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外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开始进入学前专业。这样,我们在师资方面就形成了一个梯队,既为恢复招生作了师资准备,也增强了我们干好事业的信心。  在课程安排和教学任务的分配上,我们以发挥集中力量为重,以原有教学经验为基础,以发挥各人学术特长为原则,尽量使大家各得其所。我和我的合作伙伴则按当时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开辟了新的教学和研究领域,既培育了自己的优势,又丰富了教学计划的内容。  就这样,我们迎来了南师学前专业停顿14年后的第一届新生,为专业以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幼教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我们摸索了20年。这期间,有哪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呢?首先,走进幼儿园,去恢复我们的优良传统,并调整我们与幼教第一线相互关系的立足点,变“为我服务”(要求幼儿园配合)为“我为第一线服务”(重视幼儿园的需求)。从此,我们静心倾听实践的呼声,努力作出相应的回答,以研究课题为纽带,既密切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为我们自身事业的持续发展获得了一种造血功能。  另一个值得汲取的历史教训乃是对待理论建设的态度。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我们拨正了努力的方向——立足于建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幼教理论与实践体系。改革开放营造的宽松气候为此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继承我国幼教前辈的思想和经验,借鉴吸收国外的新信息、新观念,走上切实可行的理论建设道路。今日回首,虽然任重道远,却能走一步留下一个脚印,摆脱了“学了丢,丢了重学”的困境,真正做到边积累边加工,稳步前进。  理论体系的建设是缓慢的,何时建成难以预测。然而,建设的过程是有益的。首先,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探索和研究,其过程和结果不仅相互促进,而且成为理论单位与实践单位各自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营养资源。在这一过程中,高师的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使我们找到了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基本途径,从而逐渐摆脱改革初期的学术自卑感,增强了探索前进的信心与勇气!  还有一个值得汲取的教训是,陷在幼教圈子里埋头干,缺乏抬头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开放后,各种学术信息大量涌人,为我们扩展视野、吸纳营养提供了丰富资源。回想起来,有三方面的信息使我们长期受用:系统论关于整体的结构性,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以及重视整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基本观点;皮亚杰关于儿童智慧发展是由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而进行自我构建的观点;欧美教育科研领域里正在重视的行动研究法。从学术研究的现状来看,要深入上述三个领域,远远超出我们的实际可能。因此,我们采用了幼教界特有的学习方法:学一点,用一点;做一点,懂一点。通过理论思考和实践运用,吸收消化新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观念,通过观念的积累和加工,逐渐构建思想体系。  回顾上述过程,看到20年来我国幼教学术领域里集体智慧的成长发展,我感到无比自豪!我自己也在其中作出了努力,享受到了更多的喜悦!  四  80年代初,我们学前教育专业获得了一个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机遇。当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与我国政府建立合作项目,并给予资助。其中一项是幼教师资培训,正在物色一所高师进行落实。我校因十年动乱期间未遣散教师队伍,老一辈幼教专家都健在而被选上。在对方作可行性考察时,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交往能力显示了实力优势。从此,我们打开了走出国境观察世界的门窗,为后来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条件。我自己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这个学前项目,着重帮助我国解决幼教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具体的做法是:组团出国访问考察,培训英语,派出留学生,选送中年教师出国进行短期进修,以及引进视听设备改善教学条件。1982年秋,我参加了由院长领队的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学前教育考察组赴国外参观考察。这次考察旅程远、时间紧。其间,我既要主持交流,还要协助翻译,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甚至连吃饭睡觉都不得安宁。累是累点,然而收益是丰富的,有些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9月中旬,我们第一站到了墨西哥城,巧逢墨西哥国庆节。我们受到墨西哥教育部门的热情接待:面对总统广场进晚餐、观看礼花、聆听历届总统讲话(每年惯例)。席问,我与邻座的女士交谈,得知她曾到意大利学习蒙台梭利教学法两年,当时任联邦政府幼教官员。她怀着感叹之情对我说:“我真羡慕你们,政府那么重视幼教,使你们有机会到各国访问!我们的人只知道唱呀,跳呀,寻欢作乐,政府也管不了。我真为我们的前途担忧!”她的话使我感到应该加倍珍惜这次机遇,努力吸收各种信息,为我国的幼教发展作出贡献!  到美国访问伊利诺斯大学的小教幼教信息中心时,我与中心主任、美国知名幼教专家交谈。她语重心长地说:“我国的幼教太自由,你们的集体性太重,都要改!应该彼此趋近。”在谈到幼小衔接的问题时,她认为:“幼儿园应向小学靠拢,因为小学数量多,不容易改。”(美国小学低年级的上课形式与幼儿园大班相似)  到英国访问时,得知他们有一个“保教结合”的研究课题已开始出成果,即把“保育学校”(收托0岁到入学前的婴幼儿)和“保育班”(招收入学前一年的幼儿)设在一起,建立“保教结合中心”,增加保育学校大班的教学因素,以提高教育质量。  这些信息使我们看清了我国幼儿教育的优势,更加明确了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兼收多种新信息的思想。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努力广交朋友,并为出国进修的中青年教师挑选合适的机构。这为以后几年我们专业师资队伍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  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我国幼教事业走向世界创造了可贵的发展机遇,而我的英语及文化背景则为自己适应这一形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此可见,一个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要用心加以培育,使之发展成为一种优势,特别是像语言这样重要的交际工具。人固然要有广泛的兴趣,但更需要有一种专注的爱好,并且尽可能使这个爱好成为自己的特长。这样,一旦机会到来,就能发挥作用。  由于家庭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从小开始接触英文,但认真学习还是初中三年的事。那时,我每天都抱着一本本厚厚的中英文字典。当时教我们英文的有中、美两国教师,他们有时还让我参加演英语短剧、朗诵英文小诗等。我母亲有一位当小学教师的美国笔友,她每年寄来圣诞礼物,母亲就让我学习写信致谢。抗战期间上课不太正规,学英文主要是通过阅读英文故事、诗歌和小说。后来我自学了一些英文的幼教资料。  这样,当赴美国上大学的机会来到时,我就主修“小学教育”(含幼教),副修“英文”。虽然口语不流利(太多书面语气),但语法和写作成绩在班上还是领先的。我由此得到的正规大学的英文培训,一般读研究生课程的中国学生是没这种机会的。  70年代初,我又意外地得到一个提高英文的机会。当时周总理提出要组织各大学的教师翻译世界各国的历史书。我系组织6人小组(其中1人是历史教师)翻译一本英文的葡萄牙史。二十几万字磨了整整3年,反复修改了三十几遍。翻译的成果是不起眼的,但翻译的过程却使我经受了多方面的锻炼,收益难以估量。当时,由于我年纪相对较轻,便协助组长搞一些杂务,包括与历史教师一起核对史料、核对英中译名对照等等。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并以此为乐。翻译“卡壳”时,我们就两三人一起坐上几个小时,为寻找一句能确切表达原文意思的中文而绞尽脑汁。由此,我的两种语言之间的逻辑、语法、修辞的转换能力得到提高。我上中学时,由于中文不受学校重视,我的写作功底很差,现在能写点东西,并且喜欢“咬文嚼字”,也得归功于那几年的翻译生活。  1982年开始,我主持“儿基会”项目,要帮助中、青年教师提高英语水平,当时我们用的就是短文翻译法。它有助于通过分析语法关系来理解原文,并运用相应的汉语进行表述,避免进入“词词对译”的误区。执行项目计划、撰写年度报告、接待来访、出席国际会议等等提高了我的中英两种语言的转换能力,从而为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创造了条件。  六  1997年元月19日晚,我从广州飞回南京后,住进了南师专家楼,准备参加一个课题的评审鉴定会。第二天早餐后,我独自散步,享受着这里清新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  漫步来到金陵女子学院吴贻芳塑像前,我不禁联想起1952年刚分配到南京师范学院工作时住的南山甲楼,当时的甲楼就在现在专家楼的位置。进甲楼的当天晚上,吴贻芳先生就来看我。当时,吴先生住在甲楼底层东头,西头是饭厅,我住的是客厅里隔出来的一小间。吴先生的亲切关怀使我这个对新中国全然陌生的归国青年感到无比温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每天从南山甲楼走到幼教系(后来的美术楼),我就是这样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幼教工作者的道路。45年后的今天,吴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  南师幼教系在我的学术生涯里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一到南师我就进入了一个学习气氛很浓的合作集体。当时系里分批派出教师到北师大进修苏联幼教,并以在教研组交流听课笔记、讨论各自的讲稿的方式来建立各门专业课。系主任等一批老教师都很重视深入实践,有两位副教授分别担任两个附属幼儿园的领导。全系教师定期定点到幼儿园、幼师听课,并具体指导幼教系学生在幼儿园、幼师实习。现在在职的好几位教授都是当年幼教系的学生。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南师幼教专业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在50年代就已经播下了种子。  南师校园里使我特别留恋的是那些种类繁多的树木及其上挂着的名牌。50年代,出于科研教学的需要,我曾捧着植物分类学,对南师校园内许多品种的树木进行了认真的辨认和识记。虽然不少树名现已淡忘,但我对植物的亲切之情却日益加深。无论是到悉尼的植物园、香港的自然博物园,还是广州的中山植物园、深圳的青青世界,我都有一种回归自然、身心舒畅的感受,都会生发出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看到现在的玩具市场,我总会想起当年幼教系的玩具研究室,那时陈鹤琴院长亲自主持研究,由一位留美博士、副教授具体负责。房舍虽然简陋,却有两位研究人员、两位青年工人,研究成果还曾在中央商场举办过展览。改革开放以来,系里虽然多次试图恢复对玩具的研究,但因多种因素终究未能如愿,这是我主持幼教专业工作中的一件憾事。

书籍目录

最快乐的事业(代前言)
学前教育考察
出国考察报告
美国幼儿教育的特点
澳大利亚童年早期工作协会第十七届全国年会情况报告
参加早期保育与教育国际专家会议的报告(英文)
1986年巴黎国际幼教会介绍
从世界幼教发展趋势看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
独生子女时代的挑战(英文)
幼儿的未来——提高生活质量的挑战(英文)

作者简介

《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编辑推荐:赵寄石教授有着宽广的学术视野。她不仅关注着学前教育领域,也关注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她还关注与教育有关的许多学术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对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和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借鉴及其在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赵寄石教授的学术眼光和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能力。在对学前教育领域的探索中,赵寄石教授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她的学前教育研究从3-6岁扩展到0-6岁,从正常儿童到特殊儿童,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从婴幼儿的机构教育扩展到家庭教育,从对儿童的教育到对师范生的教育,从宏观的理论问题深入到微观的具体操作……这些课题她都有计划、分阶段地认真探索、研究、实践、论证。她一贯主张高等师范院校的幼教教学应与幼教科研紧密结合,引导教学人员与幼儿园、托儿所的实际工作者在共同工作中合作、互动,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深化实践,同时不断补充、完善和提升理论,逐步形成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我相信,赵寄石教授的这本书,会给幼教工作者许多启迪与思考。
  赵寄石教授给人的印象是一位谦祥随和、诲人不倦、政治责任心很强的学者和朋友。她热爱儿童,关心教师,与她相处,常能使人感到其内心有一股“爱的奉献”的暖流。她常能引导、帮助年轻人,注重培养年轻人的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她提出并实施的高师学前专业年轻教师必须到幼儿园工作一段时间的主张非常有价值。她不顾古稀之年,深入实际,身体力行,笔耕不辍,不停地探索、研究,这就是她取得累累硕果的原因吧120年来,她为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她的十分可贵的敬业精神和开拓精神。

图书封面


 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学习阅读中
  •     经典之作,受益匪浅。
  •     赵寄石是学前的前辈,书好,值得参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