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答问补正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集部 > 书目答问补正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
ISBN:9787532547814
作者:[清]张之洞,范希曾 补正
页数:264页

章节摘录

卷一 经部经学、小学书,以国朝人为极,于前代著作,撷长弃短,皆已包括其中,故于宋元明人从略。正经正注第一此为诵读定本,程试功令,说经根柢。注疏本与明监本五经,功令并重。十三经注疏。共四百一十六卷。乾隆四年武英殿刻附考证本,同治十年广州书局覆刻殿本,阮文达公元刻附校勘记本,明北监本,明毛晋汲古阁本。目列后。阮本最于学者有益,凡有关校勘处旁有一圈,依圈检之,精妙全在于此。四川书坊翻刻阮本,讹谬太多,不可读,且削去其圈,尤谬。明监、汲古本不善。【补】阮刻注疏有南昌局补印原刻本,湖南翻刻本,上海坊间石印本。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补】吴兴刘承斡嘉业堂重刻宋单疏本周易正义十四卷,附校记二卷。尚书正义二十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补】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影印宋刻本二十卷。吴兴张钧衡择是居丛书覆宋刻本二十卷,附校记一卷,刘氏嘉业堂重刻宋单疏本尚书正义二十卷,附校记二卷。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内容概要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书籍目录

古籍版本基本知识丛书出版说明校点说明序书目答问略例卷一 经部  正经正注第一 十三经五经四书合刻本 诸经分刻本 附诸经读本  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第二 易 书 诗 周礼 仪礼 礼记    三礼总义 乐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毂梁传 春秋总义    论语 孟子 四书 孝经 尔雅 诸经总义 诸经目录文字音义 石经小学第三 说文 古文篆隶真书各体书 音韵 训诂卷二 史部  正史第一 二十四史二十一史十七史合刻本 正史分刻本 正史注补表谱考证  编年第二 司马通鉴 别本纪年 纲目  纪事本末第三  古史第四  别史第五  杂史第六 事实 掌故 琐记  载记第七  传记第八  诏令奏议第九  地理第十 古地志 今地志 水道 边防 外纪 杂地志  政书第十一 历代通制 古制 今制  谱录第十二 书目 姓名 年谱 名物  金石第十三 金石目录 金石图象 金石文字 金石义例  史评第十四 论史法 论史事卷三 子部  儒家第二 议论经济 理学 考订  兵家第三 法家第四 农家第五 医家第六 天文算法第七 中法 西法 兼用中西法 术数第八 艺术第九 杂家第十 小说家第十一 释道家第十二 释家 道家 类书第十三卷四 集部 楚辞第一 别集第二 汉魏六朝 唐五代 北宋 南宋 金元 明清理学家集  清考订家集 清古文家集 清骈体文家集 清诗家集清词家集 总集第三 文选 文 诗 词 诗文评第四卷五 丛书目 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目 国朝一人自著丛书目附一 别录 群书读本 考订初学各书 词章初学各书 童蒙幼学各书 劝刻书说附二 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经学家 专门汉学 汉宋兼采经学 史学家 理学家 陆王兼程朱之学 程朱之学 陆王之学 理学别派 经学史学兼理学家 小学家 文选学家 算学家 中法 西法 兼用中西法 校勘之学家 金石学家 古文家 不立宗派 桐城派 阳湖派 骈体文家 诗家 词家 经济家跋校勘记

编辑推荐

《书目答问补正(插图本)》对意欲了解研读国学的普通读者有着重要的参考阅读价值。

作者简介

《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撰,是一本研治国学的入门书目。每条书目都标出各种版本,并指出其优劣,实际上也起到了介绍版本知识的功能。因此,《书目答问》问世后,广受士林学子欢迎。上世纪初,范希曾除对原书目的版本进行了大量增补外,还补收了部分书目,并纠正了原书的一些错讹,使其实用价值更高。本书以1935年国学图书馆重印本为底本整理,另加历代版本书影180幅,更便初学。

图书封面


 书目答问补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1.《书目答问》的由来与地位《书目答问》,是张之洞为劝学而作的书目举要性质的书(或云为其幕僚缪荃孙捉刀),以作为“为学之门径”。这本书所解决的问题是“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胡文辉有本《现代学林点将录》,以近现代学林一百单八名学者比拟梁山泊一百单八将。我曾与同学戏聊,谁可点为放出这一百单八魔头的洪太尉?最后议论的结果,非香帅莫属。张之洞以学政起家,《輶轩语》、《书目答问》的写作,尊经书院的创建,正是在四川学政任上之举。他不仅直接影响了廖平等一批学人,更是以《书目答问》一书间接且广泛地影响了整整一代民国学人,洪太尉可谓名副其实。康有为在广州讲学,推荐《书目答问》:书目之“精要且详,莫如《书目答问》”,并建议学子们“可常置怀袖熟记,学问自进”。胡适在《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的篇首,就开列《书目答问》。陈垣向启功传授读书心得:“现在看书先要看《书目答问》。”余嘉锡以《四库提要》与《书目答问》起家,长期将册页较薄的《书目答问》作为教材使用。顾颉刚自称“《书目答问》一类书那时都翻得熟极了。”梁启超十一岁时“得张南皮师之《书目答问》,归而读之,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者。”另外,张舜徽、程千帆、罗继祖、叶德辉等等名家,无不在《书目答问》上下足功夫。甚至于,当时的书肆老板招收学徒,都要求学徒把《书目答问》背得滚瓜烂熟。那么,《书目答问》究竟是怎样一本书?2.《书目答问》其书翻开《书目答问》,读书的兴致可以打消一半;读上几行,可以打消另一半,从而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书目答问》中,触目即是密密麻麻的书名,以及某种书有哪几个版本。一没有解题,二没有导读,三没有评论,简直味同嚼蜡。以常见的《十三经注疏》为例:◎十三经注疏。 共四百一十六卷。乾隆四年武英殿刻附考证本,同治十年广州书局覆刻殿本,阮文达公元刻附校勘记本,明北监本,明毛晋汲古阁本。目列后。 阮本最于学者有益,凡有关校勘处,旁有一圈,依圈检之,精妙全在于此。四川书坊翻刻阮本,讹谬太多,不可读,且削去其圈,尤谬。 明监、汲古本不善。 范补:阮刻注疏有南昌局补印原刻本,湖南翻刻本,上海坊间石印本。 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范补:吴兴刘承干嘉业堂重刻宋单疏本周易正义十四卷,附校记二卷。 尚书正义二十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范补: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影印宋刻本二十卷。吴兴张钧衡择是居丛书覆宋刻本二十卷,附校记一卷,刘氏嘉业堂重刻宋单疏本尚书正义二十卷,附校记二卷。 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范补:刘氏嘉业堂刻单疏残本毛诗正义三十卷。 蒙案:何绍基校刻毛诗正义注疏大字本,淮南书局印行注疏三十卷,诗谱一卷。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范补:贵池刘世珩玉海堂覆宋刻巾箱本周礼注疏十二卷。 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范补:刘氏嘉业堂覆张敦仁刻本。 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范补:刘氏嘉业堂刻单疏残本礼记正义二十卷,附校记一卷。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 范补:刘氏嘉业堂刻单疏残本春秋正义十二卷,附校记二卷。 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范补:刘氏嘉业堂刻单疏残本谷梁传七卷,附校记二卷。 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范补:刘氏玉海堂覆元元贞刻本论语注疏十卷,附札记一卷。 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 范补:刘氏玉海堂覆元元贞刻本论语注疏十卷,附札记一卷。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昺疏。 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毛诗、仪礼,皆依疏本子卷计数,孝经亦依疏分卷。 范补:归安陆心源十万卷楼覆宋刻单疏本,上海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咸平刻本。 所谓“范补”是范希曾的补正(也就是后来的《书目答问补正》),所谓“蒙按”是蒙文通所下按语。这就是《书目答问》的原文。这样一本书,如何可以嘉惠学林数十载?我以前一直不理解。上个月,细读《书目答问》一过,有所心得,分享如下。3.《书目答问补正》的读法(上)要读《书目答问补正》,有以下几点读法:第一,理解其目录分类体系,从而进入传统文化内部。《书目答问》的分类法,集传统目录学之大成而又有创新。首先,《答问》将所有图书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大类,既沿用了四库分类法,又有所突破。其次,就细目而言,如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古史、别史、杂史、载记、传记、诏令奏议、地理、政书、谱录、金石、史评十四种,再如谱录类又细分为书目、姓名、年谱、名物等。不同的分类法,可以体现不同文化对于世界的认识。比如王海龙在《地方性知识》中译本序言里提到:英语里没有“羊”这个词,他们只有绵羊sheep和山羊goat,而没有包含两者在内的“羊类”。再比如,中国人有堂兄、堂弟、表兄、表弟,在英语里只有brother。简言之,每个文化的关注点不同,自然导致他们的分类体系不同。以哲学来对应经、子,以历史学来对应史、以文学来对应集、以百科全书来对应丛书,恐怕都会有较大的问题。如何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体认中华文化中外人难以理解的精深奥妙之处,这是理解《答问》分类体系的重要收获。4.《书目答问补正》的读法(中)第二,要细细寻绎其字里行间,捕捉吉光片羽指点门径的信息。《答问》并非通篇书名和版本源流,偶有指点门径的一两句话或者臧否某书内容的评语。以《答问》卷一《经部》为例,经部之下有“经学、小学书,以国朝人为极,于前代著作,撷长弃短,皆已包括其中,故于宋元明人从略”。此语表明了作者的态度:采经注,要么取汉魏古注,要么取清朝新疏。再如“明洪武定制,……沿称‘监本’”一段,插叙“监本”之由来;“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第二”下云:“空言臆说、学无家法者不录”,表明了采择标准。另如对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与王鸣盛《尚书后案》两书之优劣,下“孙胜于王”的断语,寥寥数字间可以省却读者无数工夫。这样的细碎文字,在文中多为小字部分,以夹注形式贯穿于字里行间。细细寻绎,可窥门径。第三,要记诵书目,以打好文献学的底;要对读《四库提要》,以打好史料学的底。所谓“目录学”,目为书目清单,录为内容提要。《答问》所提供的,基本是“目”而已。但是目并非无用。能够大量对目进行记诵,可以了解某方面有多少书,脑子里可以有个索引,将来一旦用到,可以按图索骥,这是打下的一个文献学的底子。有了这个底子,则不至于感觉古籍浩如烟海、茫然无头绪,而是自有线索可循。另外,由于《答问》有目无录,则需要与《四库提要》对读。某些自己所专精或感兴趣的领域,可以与《提要》的相应部分对照阅读。《提要》有该书的基本情况、内容提要、优劣评价、史料价值等等。读这些,可以助长读《答问》的兴味,同时打好史料学的底子。第四,制作索引。余嘉锡教来新夏读《书目答问》,让他去做三套索引:书名索引、人名索引、国朝著述诸家索引。来新夏将三套索引做完,《答问》早已不知翻了多少遍,自然烂熟于胸。这种笨功夫,乃是读《答问》所必须的。5.《书目答问补正》的读法(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读法:制作属于自己的《书目答问补正》。首先我们来领教一下范希曾是怎样做《补正》的。范希曾的时代,已经是民国二三十年代。《书目答问》中的内容,已经部分过时:有些新出书目,该收而未收,有些清末所谓常见的好版本,当时已经难以觅得。因此,给《答问》打补丁、进行更新,势在必行。范希曾手头购置了一部《答问》,每见有新见书目或新见善本辄记录于天头地脚、字里行间。一部写满,换一部再记。如此两三部下来,范希曾把三部眉边页脚所记的笔记另加誊抄、整理,就成了后来的《书目答问补正》。如今八十年又过去了,《补正》自然也早已经过时。不过时的,乃是范希曾的读书方法。因此,我们何妨也购置一部《答问》在案头,有所见辄随手记录,长年累月,便可以做成属于自己的《书目答问补正》。来新夏即用此办法做了一部《书目答问汇补》。以《汉书》为例。《答问》所记《汉书》有颜师古注,明监本、汲古本、扫叶本三个版本。今天我们有中华书局标点本(有颜师古注),和岳麓白文本。至于《汉书》之属的书,《汉书》学最重要的几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如:王先谦《汉书补注》、杨树达《汉书窥管》、陈直《汉书新证》等,由于是后出之书,都未能入选。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汉书》一目旁作如下增补:《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有颜注。岳麓白文本。《汉书补注》,王先谦。商务、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广陵书社有影印本。上海古籍有标点本。西泠印社有沈元批注本。王书总结清以前六十七家注书而成,最精善。《汉书窥管》,杨树达。上海古籍、湖南教育。长于训诂校勘。《汉书新证》,陈直。天津人民、中华书局。以地下材料为《汉书》作新证,多所发明。(其实《汉书》方面的后出之书还很多,这里只是作个示范)长此以往,则可以做成一部自己的《书目答问补正》,如此则为学之门径,可以窥矣。
  •       一、我与《书目答问》      上世纪40年代初,我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那时,允许跨系选课,所以我除选历史系课程外,还选读了中文系的“目录学”。我之所以选“目录学”,一则初入大学殿堂,感到这是一门既生疏而又新鲜的课程,是前所未闻的学问,一定有许多值得探寻的知识奥妙;再则,住入宿舍后,有几位中文系高年级的同舍生告诉我,这门课的主讲者余嘉锡(季豫)先生的目录学造诣极深,足称近代目录学大师,使我为这种盛名所震。我又从同舍生借给我读的余师所撰《目录学发微》一书中读到如下一段话:“目录之学,为读书引导之资。凡承学之士,皆不可不涉其藩篱。”我既想走学术之路,无疑应涉目录学的藩篱。于是远修了“目录学”。从此,古典目录学便成为我学术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我同时专攻的历史学、文献学和方志学等其他学术领域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我第一次在课堂上瞻仰到季豫师的风采时,他虽已年逾花甲,但仍然精神矍铄,了无老态。他讲课操湖南乡音,手不持片纸,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使人若饮醇醪,陶醉于这形似枯燥而内涵丰富的学术领域之中。这门课规定以《书目答问》为基本教材,季豫师要求我们准备《书目答问补正》作读物,分两年按四部秩序讲授。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书目答问补正》这个书名。当时,我幼稚地以为由此就可以进窥古典目录学的堂奥。孰知展卷一读,只是一连串鳞次栉比的书名,彼此毫无关联,读之又枯燥乏味,昏昏欲睡,但还是硬着头皮通读一遍。一九四三年三月间的一个风沙天,我到柴德赓先生家去请益,谈到读《书目答问》的困难时,柴先生把所藏贵阳本《书目答问》借我,并告我比读二书当能得益。回舍后,我先校读《著述姓名略》,纠谬补正,果有所得,兴奋之余,即于我那套《书目答问补正》书后写一小跋云:        癸未三月二十七日,京师尚有风沙,走访柴青峰先生寓,借其贵阳雕版之《书目答问》,返舍手校《著述姓名略》,正其纰缪,补其不足。校竣,识于后。      这是我第一次比勘异同的校勘实习。隔了一段时间,全书比读完毕,自以为略有心得,想进一步深求,便冒昧地登季豫师之门问业。季豫师听了我的读书情况后,很严肃地指导我做三件事:      一是讲了三国时董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故事,要我继续读《书目答问补正》,并特别注意字里行间。      二是要我再读一些与《书目答问》有关的著作。      三是要我利用假期为《书目答问》编三套索引,即人名索引、书名索引和姓名略人物著作索引。      季豫师还说,这三点做到,《书目答问》就算初步读懂了。这一点一拨,似已为我祛除迷雾而看到了入门之阶。我也是逐项按着老师指点去做的。      首先,我曾反复读《书目答问补正》,注意字里行间的只言片语,果有所得。如在史部正史类注补表谱考证之属后就读到小字附注说:“此类各书为读正史之资粮。”这不仅了解了这类书的性质,也掌握了读正史时主要参考书的书单。从而领会了目录学对治学的作用。      其次,我借到了《书目答问》的第一个笺补本,即江人度的《书目答问笺补》(光绪三十年江氏刻本)来读。《笺补》在各书下有笺,各类后有补。所笺涉及版本、分类、辨证、计数及评论诸方面;补则增补所不足之书目。此书有益于开启思路,拓展眼界,但书很难得,遂录其笺补部分,装订一册,可惜在“文革”初起时,这本小册子就被我曾经教过并知道“目录学”一词的勇士们非常潇洒地扔进了家门前正在熊熊燃烧的那堆“封资修”的“黑货”中,我只有目送片片纸灰随风飘去。所幸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又重得一复印本小册子,差堪自慰。此外,我还读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和《标注》、《读书敏求记》和《郑堂读书记》等目录学名著,依稀地窥知治学的门径。      第三,我利用一九四三年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为《书目答问》编了三套索引,并用墨笔写成一册。一本书经过三次反复编排搜检,两千多部书名和撰者都能基本记住,输存到我的大脑信息库中。我想对任何一部书或任何一种学问,如果都能做一次反三复四的工作,都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只是这种方法太笨,肯做的人不多而已。我掌握了这套基本书目后,明显地感到对于读书治学、开辟领域、转换方向都颇有左右逢源的美感。并且由于有了基本书目,便能很快地扩大书目储存量,而书目恰恰又是研究学问的起跑线。这正是我后来能多涉及几个学术领域的原因之一。这本索引在十年浩劫中也与其他一些书籍衣物一起被席卷而去,可能因为这是我亲笔墨写的“秘本”,也许能从中搜寻点我见不得人的“罪行”证据,最后大概无所收获而颇感失望,便随手扔到无人收拾的废纸堆中,幸而我的一位老学生孙香兰在被派清理查抄物资时,从废纸堆中看到此索引而善加捡存,直到七十年代后期落实政策后即送还给我。我很感谢这位有心人。为了纪念这一难得的离合,我把这三种索引表,又经订正,收入《汇补》的附录中,作为第七种附录。      经过上述三方面的努力,我似乎感到已奠定了古典目录学的入门基础,再读其他目录书也不感到十分枯燥而能从中捕捉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钻研学术也没有无所措手足的苦恼,自信能在学术迷宫中得到曲径通幽的乐趣。可是从五十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工作繁忙,要从事新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目录学”这类课程很难排入课表而渐渐被人遗忘。我对目录学虽然旧情难忘,也只能原地踏步而无所进展。            二、我为《书目答问》作汇补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处在一种无事可做的闲散境地,长日无聊,难以排遣。我没有什么爱好,只能寄情于读书。于是,重理旧业,又对目录学温故而知新。一九六三年春,我偶然想到,何不妨《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之例,搜求各家批注,为《书目答问》做汇补工作,于是先后在我那部《书目答问补正》上过录有关资料,如将叶德辉、邵瑞彭、刘明阳、高熙曾诸家所标注内容一字不遗地过录于我那部书的天头地脚和行间,甚至夹纸黏条。每毕一家,都在抑郁的心头绽开一丝欢乐。乃振笔疾书,题跋于书尾,录之以见“学海无涯乐作舟”之“乐”。我曾写过如下的工作记录:       1962年8月2日至9日,温度在三十度以上。自晨至夜,过录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1932年4月)第三期所载叶德辉著《书目答问斠补》全文。虽肘黏背湿而颇有所得,亦云快哉!过录既竣,心胸为之豁然者久之。翌日即归还该刊于藏者北京图书馆。俟暇当再过录邵次公及刘明阳诸氏校本。      1962年8月中旬录邵次公批语。      9月上旬补吕思勉《经子解题》。      9月下旬过录刘明阳批语。      1978年元旦又假得高熙曾补正本,除邵、刘已有补,又录高氏及李笠批语,历时二日。      我所过录的各家标注以版本居多。叶德辉为版本名家,所补以版本、刊行年代为主。刘明阳为天津名藏书家,经眼甚富,所见明版尤多。他所注版本颇精当,如在《册府元龟》条注称:        余藏有明嘉靖时人白纸蓝格精抄本,原书为宋监本,如以校刻本,当有许多胜处。      刘明阳对有些书还有所补入,如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故事》条即补称:         明万历杨士伟《诸葛忠武书》、清张鹏翮《忠武志》均佳作也。一则万历刻,一则康熙刻。      刘氏所藏明本书极为可贵。可惜人亡尽佚,徒留雪泥鸿爪于所批《书目答问补正》,后来此批注本又不知流落何方,幸我早自书肆借来过录。邵、高二氏均为学者,各有所知所见,而高则尚间有考证。      经过这一段过录工作,不仅进一步熟悉《书目答问》,而且也比较牢固地掌握了版本学方面的知识和著录版本的方法。但是,对《书目答问》所收书的评说尚少涉及,对《书目答问》以外的目录学著作还研究不够。于是,我又重新精读若干种目录学名著,如史志目录中的汉、隋二志序,私家目录中的《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专著中姚振宗的《快阁师石山房丛书》以及汪辟疆的《目录学研究》和季豫师的《目录学发微》等书,并检读这些著作所连及的一些著述。经过这阶段的研读,加深了我对目录学的认识和扩大了我进一步研究这门学问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正在读清代的各种杂书,时见有评论典籍的条目,其中也有评骘《书目答问》所收各书的。每有所遇,辄录入我的《书目答问补正》中,如读清人韩泰华的《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云:      《金石录》明以来多传钞,唯雅雨堂刻之,阮文达有宋椠十卷。      此即可入《书目答问》卷二《金石录》条。又如读清吴骞《桃溪客语》卷三记《南唐书》撰述缘起及流传情况云:        宋马令辑《南唐书》三十卷,其祖元康,世居金陵,多习南唐旧事,未及撰次而卒,令纂承之,实崇宁时也。书中多言徐铉、汤悦被诏作《江南录》之疏略。元戚光撰《金陵志》,求得其书,并为之音释,书始显于世。令,阳羡人,志乘多阙载。      此又可补《书目答问》卷二马令《南唐书》条。类此者所在多有。      做了这番功夫后,我的这部《书目答问补正》已是满目疮痍,天头地脚,字里行间,无不充盈墨笔小字,更有夹纸黏条,几难使外人卒读,而我则视其为私藏中之瑰宝。我对藏书外借素不吝惜,唯此二册绝不外借。我曾想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整理增补,成《书目答问汇补》一书以利己利人,并且不自量力地在撰者、补正者后面用毛笔添写上“来新夏汇补”字样,作为对自己的鞭策。不意在动乱年代,我的藏书不是籍没归公,便是在门前付之丙丁。我十分开心这两册书是否也未逃此厄运!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几年后认领抄家物资时,可能这两本涂写得乱七八糟的破书未能引起好货者的兴趣,所以才能物归故主。全书未太损坏,只是也用毛笔把那行“来新夏汇补”的字样涂抹掉。看来这是一位有点知识的勇士所为,也许还是曾受业于我的人,否则哪能鉴定我不够作《汇补》的资格而予以涂抹呢?此后我对这部书仍在不时添注。如果有人问我,你的藏书中,你最珍惜哪部书?我会毫不思索地回答说:我最珍惜的是那两册与我相伴半个世纪,并曾同遭劫难的《书目答问补正》。            三、《书目答问汇补》的成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政通人和,目录学之类的“三基”学问,已经不再归于禁区。宽松的社会氛围不能不引发我要重整《书目答问》的奢念,期望在有生之年完成二十多年前的宿愿。可是我却已步入人生的晚年——年逾花甲,身体精力已不如昔。甚至当年自己在书上批注的那些墨笔小字也因目力不逮而模糊看不清。因此,一方面珍藏我的批注本,不使再受损伤;另一方面随时物色可信托的中年学者共同合作,编纂成书,贡献社会,但一直没有遇到这样的人选。何时实现自己的愿望?仍然在期待中。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已近八十高龄,虽然一切都尚在等待,但我一直充满着必能成书的信念。德不孤,必有邻。我终于在耄耋之年,幸运地获得上天助我。二○○三年,我应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之邀,为该部馆员硕士班讲授“古籍整理”课程。该部主任李国庆君是多年的旧识,是一位好学勤奋而乐于助人的中年学者,是具有相当深厚旧学根底的历史文献学家。著有《明代刊工姓名索引》和《弢翁藏书年谱》等专著。因为授课为一学期,往往在课后有些交谈机会。一次我谈及当年过录《书目答问》各家批注之艰辛,引起李国庆君对我过录本的兴趣。当他看到我的过录本,了解到我整理的困难,当即提出帮我整理补充。这是这次兼课得到的最大幸运!我当时极度兴奋,喜得李国庆君之毅然承诺,不啻予我过录本以生机。随即商订编纂体例,进入整理补订工作。决定在我原有过录本为底本的基础上,更就所知,向有关藏者,广予搜求。历时三年,先后经眼《书目答问》不同刊印本达五十余种(见《汇补》附录一《版刻纪略》)。其间发觉原过录本为国学图书馆印行之《书目答问补正》本,多有缺漏,于是改用光绪二年王承恩贵阳校刻本为底本。经过搜求采录,先后共得江人度、叶德辉、邵次公、刘明阳、伦明、孙人和、高熙曾等十数家(见《汇补》编纂说明及附录二《校补纪略》)的笺补批注,乃仿《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例,由李国庆君将各家批注分条系入各书之下,并邀天津图书馆常虹女士在李国庆君指导下,以业余时间,几经寒暑,独力承担编排工作。数易其稿而常虹了无异言,《汇补》之成书,其功不可没。      二〇〇五年,在初稿将成形之际,某夕,忽忆及忘年至好韦力君。早在二〇〇三年秋,我自某媒体记者处获知京津有新起藏书家韦力,收藏宋元以来善本佳刻,颇具声誉。我心存同好,遂多方探询,终与韦力君以电话通联,得知其庋藏甚富,中心艳羡而谋增益见闻,旋以事赴京,亲至韦府,承示多种珍藏,广我眼界。数年以来,时有交往,渐悉其方逾不惑而藏书之富已为当代新兴藏书大家,且为人诚朴谦抑,虽家道殷实,而具儒生气象,抢救古本旧籍不遗余力,而潜心著述孜孜不辍,所著有《鲁迅古籍藏书漫谈》、《古书收藏》、《批校本》及《书楼寻踪》等多种,皆蒙惠赠。读其书益知其腹笥之厚,当代言古籍版本,韦力君当首屈一指。若能请韦力君审正并补其所经眼者,当为《汇补》增色。于是冒昧通话,望获将助。不意于电话中我方婉转陈言,而韦力君即表示以其所写存私藏古籍著录成稿,入我《汇补》。兴奋之余,不禁念及昔萧梁时有阮孝绪者,一介寒士,凭诸家目录纂成《七录》,所历艰辛可知。时有刘杳者,生平入《梁书·文学传》,当称名人,撰有《古今四部书目》五卷,是一部传钞行世的稿本。当他获知前辈阮孝绪在编撰《七录》时,就毫不犹豫地将其所钞集的资料草稿全部赠与孝绪,以助成《七录》。孝绪非常感动,在《七录》序中言其所感云:        通人平原刘杳从余游,因说其事。杳有志积久,未获操笔,闻余已先著鞭,欣然会意。凡所钞集,尽以相与,广其闻见,实有力焉。斯亦康成之于传释,尽归子慎之书也。      这段故事与韦力君出其积存“尽以相与”的情状极其相似,所以使我即当产生联想。我孤陋寡学,《汇补》亦不过为爬梳钩纂之学。固难与阮孝绪《七录》比论,而察韦力君行事,不禁喟然而叹曰:“韦力君,固今之刘杳也!”      二〇〇六年初春,《书目答问》之经史子集丛各部已基本完稿。其卷尾所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虽个别印本有屏而不取者,但深究其义,恐非原撰者随意之作,乃按清学门类分述学人,足可作清代学术脉络之导引;但又嫌其附注过简,不便读者,乃由李国庆君亲加整理,于三百余名学人名下,增补其生平,并注明传略之出处,读之可当清代学术小史。《书目答问》正文部分于此全部汇补完成。细加翻检,念《汇补》既竣,而读者了解《书目答问》,尚缺参考资料,未免遗憾,于是再编《附录》六种,前五种为版刻记略、校补纪略、刊印序跋、手书题识及研究论文选辑,均出李国庆君之手。其第七种为《书目答问》索引表三种,系我从师余门之课业,曾蒙季豫师定为读《书目答问》之一法,收之以念师恩,兼志劫难,或可备有志于目录学者之参考。      《汇补》所辑各家为我等力所能及所得之资料。其未能见收者,尚所在多有,如闻人相告,季豫师有批校本、王伯祥先生有批校本,但经向家属探询,均未获结果。又如贵州吕幼樵先生所著《书目答问校补》已于二○○四年六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篇幅亦较大,难以收入。读者可自求其书。《汇补》仅在张新民先生同意下,将其尊翁张振珮先生批校、张新民先生辑补之《书目答问斠记》(见吕著《附录》)收入《汇补》,专列一家。又在《图书馆》杂志二○○四年第1期读到刘采隼先生撰《古籍目录史上的丰碑》一文中,言及其尊人刘德刚先生曾有《书目答问订补》之手稿,憾未获读,亦以有五十万字之巨不易融入《汇补》。其他散见各处之片言只语批注,力所不及,无法求全。      全书篇帙较大,涉及书名、人名、版刻等较多。为读者翻检方便,由常虹女士于全书之末,编制一综合索引,则按图索骥,可坐收利便于几席之间。      《汇补》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创意,六十年代着手,至本世纪初成书,时兴时辍,先后历六十余年而成书,固我与韦力、李国庆二君契洽合作之产物,而究其能顺利成书者,端赖有关单位及各方友好之支持、关注与协助。我们应向这些对《汇补》给予帮助的单位与友好,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应该感谢的是中华书局的学者编辑崔文印先生,文印先生是富有文史学识根底的文献学家,与我有近三十年的交往,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与我谈及我的《书目答问》过录本时,就鼓励我一定要完成一部《书目答问》有关批校与资料的《汇补》本,坚定了我默默地进行这项工作的信心。尤其令人感动的是,2002年6月12日,他在不知会我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写了向书局领导推荐《汇补》的报告。这份报告推荐了我的《汇补》和何兹全先生的文集,现将推荐《汇补》的那段文字记录如次:      宝志(编辑二室主任冯宝志)请转李岩等领导:      有两部书稿不知可否组稿?      (1)来新夏先生汇补《书目答问》。这部书作者经营了五十多年,汇录了有关笺补《书目答问》一书的十多种重要著作,如江人度《书目答问笺补》等,都是极为罕见的书。此书可以说是有关笺补《书目答问》一书的集成之作,具有重要研究和实用价值。此书本为自用,故集录内容极为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2)何兹全先生史论集(从略)      崔文印 02.6.12      这份报告我事先毫无所知,直至二〇〇四年文印先生始将其复印件寄我,作为《汇补》完稿后交付中华书局出版的意向凭证。这份报告很快得到中华书局领导人的同意。六月二七日李岩先生即批示:“崔先生所提两个选题均很有价值,均是名家名著。……建议接受。”同日熊国桢先生即批称:“同意李岩同志意见,把笺补《书目答问》的成果汇总集成,将是一部实用指导性非常强的目录工具书,有较长远的市场销售前景”。      这份报告和批语为《汇补》的出版问世铺平了道路。我也不得不赞誉中华书局领导层的学术眼光和胸怀。文印先生不仅推荐和玉成《汇补》的出版而且在成书后以古稀之年承担《汇补》的责编重任。由于文印先生重听,因此有许多有关编务的斡旋周章,多承我的启(功)门师弟柴剑虹先生自愿代办。我在此也表示我的谢意。      其次,我感谢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安平秋、杨忠和曹亦冰等领导和评审委员会的朋友们所给予的资助,他们批准了我的项目申请。拨付一定的项目资助,解决了各处调查和借阅批注本的费用,为《汇补》的最后完成注入了活力。      再次,我应当感谢在《汇补》成书过程中曾经多次打扰过的有关图书馆。为了观看《书目答问》的各种版本和搜集批注资料,我们走访过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同时也烦劳了各馆的有关人士,如国家馆的苏品红、董馥荣,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沈乃文和丁士良、吴晓云,清华大学的刘啬,上海图书馆的王世伟和陈先行、郭立暄,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吴格和杨光辉,天津图书馆的常虹和白莉萍,南京图书馆的徐忆农,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史梅和南开大学图书馆的江晓敏等诸位先生和女士,也在此统致谢意。      《书目答问汇补》这部近百万字的书,虽然,我和韦力、李国庆二君都尽心竭力做好,以裨各方学人使用;但终以成书历程断续,篇幅较大,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是未能“竭泽而渔”,留下了遗憾。韦力与李国庆二君,正当盛年有为,为《汇补》贡献了多年的精力,消耗了他们的可贵年华,而值得庆幸的是在成书全过程中,我们一直坦诚相见,和谐共处,成就了“正其谊不谋其利”的共识。至于书中的疏漏不当之处,当由承担统稿责任的我负责,至祈各方学人有以教我,不胜忻悦之至。      二〇〇七年初夏写于南开大学邃谷,时八十五岁生辰
  •     为了普及工作,还是排成简体横排的易于人民大从接受。没别的版本比较难觅,所以就选了这本。这种排版法其实是不值三十多块钱的。但是为了看内容,也就将就了。但有时看到这类书目横排简体会觉得很可笑,或者哭笑不得吧。比如以前的书都是竖排从右到左,总结的时候写“右一章”,指的前面的内容,现在变成横排从左到左读,再写个“右一章”,那其实是“上”一章。唉,不过就是小问题了。除了大问题,小问题也不值得拿出来穷讲究。这是当年小学基本上人手一册的图书目录,介绍读书一些好的版本,加上一两句简评。对照着查现在出版古籍版本的底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读古籍是要挑注者和版本的,我觉得。其实也不应该叫古籍,有人现在还在看嘛。就像不应该叫“国学”一样,把过去的现在的,中国的外国的学问人为的分割开了。不是说万法同源吗?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扯远了扯远了。这本书挂名虽然是张之洞,可实际却不是他写的,他最多算个选题策划吧,缪老师写的,范希曾老师在下面做了补正。书前面还有柳诒徵老先生深情作序,痛心疾首地怀念英年早逝的范希曾。不过,遗憾的很,这种排版方式,我倒了儿也没看出那些是补正。就是个随时查阅吧。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上古的这一套书共三本。本人都卖了。觉得还不错吧
  •     勿骇其多
  •     这是一本做古典的必读书。
  •     非塑料压膜封面,是简体横排本,不过有图,所以无所谓是否是正体字本,就内容而言,是初学者的最佳指导书,找不到国学老师的话,这一本在手就能按图索骥,打下非常好的国学底子了。
  •     此书有补四库总目之功。
  •     增长知识,又是做学问的门径。
  •     书印刷不错,上海古籍的书向来可以,在卓越买了好多了,一直很信任。这次的书,发货有点慢,拿到书后发现书有些污损。唉……
  •     这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少有的善本。首先是印刷很精,版式也典雅,字虽然不大,可是眉目疏朗悦目,纸也不错。再说内容。这本书在近代国学中地位很高,不用我废话。如果你有志于中国传统学问,这书总不能不看,说是国学入门指南也不为过。还真有学者按图索骥,照着这书目读了一辈子书,学术成绩还真的很好。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是把经史子集、丛书、别目里最经典、最基本的书全选上了,第二是这个书目不像藏书家的私人书目,不选什么孤本、古本以自炫,而是选那些精校精注、流传广泛的版本,这当然就很实用,造福近代贫寒学子不少。还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这本书加了范希曾先生的补正,内容更加准确与完善,二是附了很多关于善本的插图,收集到如此之多,印得这样的好,真是用心思了。现在看起来好像国学热极了,其实不过是炒作,瞎热闹,如果照着这书目去读书,恐怕只有国家图书馆里是齐备的,现在明清善本书一套动辄上万,即使有钱,学识也不够,学识够了,精力也不够。所以,本来是给初学者读的书目,现在,大概只能给收藏家用了。时代如此,有什么办法呢?
  •     最早想看看这本书是由于鲁迅先生曾经推荐过的缘故。世人所被灌输的可能仅止于张之洞是个大官僚、洋务派领袖等一些平面概念,其实张之洞和曾国藩等辈,都是饱读诗书,擅写文章的人,实在比我们现在的一些高官有内涵多了。
  •     张之洞的书,从一本书上看到这本书的,就寻来看了。的确很不错啊。很适合学习历史的人哈。
  •     确实是一本极好的书.我认为它的作用是:一、知道以前普通读书人的常读书,避免我们现代读书的偏颇,这是一个文化健全的人必须做到的。否则,受时代局限,有些该读的书始终不读,作为知识分子,实在太可惜了。要补上这一课,读该书就行了。二、知道该读哪个版本。读“精校精注本”,则事半功倍。建国以来,古籍整理工作确实做了不少,但要确实进行专题研究,非读没有整理的古人的书不可,有此,则可有所取舍了。三、此书选图精当,印刷精美,让人读起来有亲切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喜欢它。
  •     纸质印刷什么的,就是看不进去啊啊啊啊
  •     了解传统学问的一本好书,
    参考价值颇高,
    且选目得当,
    篇幅适中

    缺点是,
    书中所涉及图书,
    毕竟过去百余年,
    很多对不上号了,
    当时常见的版本现在也极少见
    再就是当时完善的注本,
    今天看已经有更好地来取而代之了
    大多只能参考其书名,
    来寻找今天的好版本

    总的来说,
    是值得浏览和收藏的好书
  •     国学入门必读书
  •     在书店找了很久,终于当当网上买到了。
  •     国学入门必读
  •     书不错,也很轻巧,但就是就是插图所用图并非与正文完全对应。
  •     值得一看 很好的一本书 中华经典啊
  •     书是好书,印刷也很清晰,尤其是配上古版书图片,很难得。用纸是那种稍泛黄的畅销书纸,个人感觉不是很好,有点遗憾。可能出版社是为了普及吧,用的是简体横排,要是用正体字就更好了。
  •     这本书还是要待用起来才知道个中好处。书影编选也十分用心。
  •     排版很好,书的价值很高
  •     可以作为一本目录学的工具书吧,如果要想知道读哪些书可以参考这个。想要专业一点的应该看四库总目提要
  •     当然不是针对书的内容说的,而是书的排版。起初冲着标注说的“插图版”买的,拿到书翻看了反倒觉得插图成了他的累赘,搞得排版有点乱,浪费纸张,还比较贵。不是很满意。
  •     柳诒徵先生曾说史学即区分畛域之学。分类明,学问才能做得清。此书宜常翻。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生谁知能读多少?尉缭子已证实并非伪书,需要更订。西学是否也该有同样的导读性著作?
  •     翻完补作业去。[泪目]
  •     好书。过去的人办事认真,写书也如此。
  •     纸张质感非常好,考专业的可以看看
  •     书海无涯,从何处着手?这是初学者常常困惑的问题。晚清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为回答上述问题而编纂了本书。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另增“丛书目“一类列出该类最重要的著作及较好的版式本,并加适当的比较和评论,颇便初学者,在当时流传极广。有志于国学者、古籍收藏爱好者可以看看,收获多多!
  •     需认真阅读,可反复阅读的好书。
  •     书很经典 设计业很好
  •     这个书目可以大大的增加和修改,一个是以前的版本现在不再出版,另一个是后代的人通过努力已经在前人的基础上超过了前人,后人的版本可以说比前人好,只有想再次校证的人才会去看版本。而本书架构的目录对现在同样有参考价值,至于该书曾经是读书人的案头读物,影响巨深就不必说了!
  •     当作很好的工具书,不知道该看什么书的时候,就在上边找
  •     这本书是作为作者的读书笔记的形式出现的,很有阅读价值,尤其是在学习文献学知识的时候,不失为一本增长知识,扩充学习的书.
  •     不错,有钱就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