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非国家化》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金融/投资 > 货币的非国家化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802253162
作者: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页数:219页

君不见,一江新钱向谁流?

  写在开头:今日看到两个新闻,颇为雷人:一条大意是说今年一季度银行信贷激增,达到1.8万亿元,为经济复苏埋打下了基础;另一条是说我国银行业利润率已经远远超过世界同行。看到这样的消息,像我这样的屁民本想放个屁表示欢呼雀跃之情,奈何已经两天没吃肉了,实在放不出来。不能用屁眼为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高唱赞歌,我有愧于心。一个封闭的社会,加上一个自私的政府和懦弱的央行,得出的答案只有无尽的灾难。这次遭遇经济危机,本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彻底清除多年计划经济留下顽疾的最好时机,他拒绝;健全居民基本福利、加强社会基础保障、从边际上增加人们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他不做;城乡多年二元结构把中国人活生生的隔在两个世界而带来的累累血案,他漠视;诸多道路可行,他偏偏选择印钞票,印完之后还通过中国国有银行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权力寻租体来放贷,我真他妈的想骂人。于是,挤出效应、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再加上贪腐之风将四管其下对准还在挣扎的屁民们继续抽血,又一场权贵资本的饕餮盛宴即将上演。只愿,这些肥头大耳的大佬们在酒足饭饱之后,还能剩些残羹冷炙给我这些连屁都放不出来的人。今天回顾自己一年多前写的书评,情何以堪......  下面是书评正文。   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对付“通货膨胀”,这个幽灵。传统的“菲尔普斯曲线”观点认为,作为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政府,总是面临着短期繁荣与长期萧条之间的艰难抉择。而佛理德曼则将“通货膨胀”的唯一根源归咎于货币发行量大于商品流通量,这样也就只有负责发行货币的政府应该对通货膨胀承担责任。而佛理德曼也论证了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政府有通过发行过量货币以达到“暗中征税”和“粉饰繁荣”目地的冲动,并往往将这种冲动付诸实施。曾经愚钝的思考过解决方法而不得要领,今天偶然读到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颇受启发。    一般认为,由于各人天赋的不同,便产生了分工。分工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而伴随分工产生的是物物交换,从起初的以物换物,到后来逐渐有了便携和储存的需要以致产生了货币。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货币种类极其繁多——贝壳,金属,石头,黄金,纸币以至现在互联网时代的游戏币,Q币。都可以算做货币。一个物体,无论其材料与构成,其之所以能成为货币。其原因只有一个——受领性最好。    抛开货币的种类不谈,就其职能而言,那就是: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记账单位。值得说明的是,货币理论的重中之重在于货币背后其实是代表一定“物品”的,例如贝壳、金银等。在传统的金本位制度中,以黄金为本位币,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允许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在金本位制度下,理论上是不存在通货膨胀的。但由于黄金开采量相比商品流通的需求量太小,以及世界黄金储备高度集中性所带来的不公平。金本位制在一战之后逐渐解体。    而今天我们使用的货币是信用货币,政府的公信力是其货币职能的基础。但诚如上文所说,作为货币的垄断发行者,政府有百分之百的冲动通过赤字政策营造繁荣或增发钞票来增加预算,于是便有了通货膨胀。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之中质疑了政府发行货币的权力,哈耶克认为,既然自由竞争在商品领域被证明具有提高效率的作用,为什么不能在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领域引入自由竞争机制?况且货币发行权本来也不是政府的天然职能。从自由的逻辑而言,政府可以发行货币,私人同样也可以发行货币,应该允许一种自由的货币体系,让各种货币之间相互竞争来决出人们相互承认的“稳定的货币”,而不是天然接受政府控制发行货币的权力并把这个当成正确的现实。    到此不难看出哈氏政策的疑问,根据格雷欣法则。若干货币在市场上自由竞争,将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这是因为人民会选择支付有贬值倾向的货币而储藏信用度高,含金量高的货币。哈氏对此的辩解是自由货币下,买方当然会愿意用贬值货币支付,但卖方会拒绝,或者给币值打折。所以,在自由货币的情况下,格雷欣法则失效。但是,深入下去思考会发现。当一种货币贬值时,今天虽然一百块可以买一斤米,大家都预期这个钱明天只能买八两了,手上这种钱很多的人,就愿意提前以一百块八两米的价格去成交。而卖家对于此已经预支通胀预期的价格是不会拒绝的。因为他做了这笔生意后,扭头去米市,可以一百块买九两米,这一两米的利润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要拒绝?所以自由竞争一定导致格雷欣法则失效,是没有道理的。    同时要看到,格雷欣法则隐含着一个前提条件,即信息完全对称。市场所有买卖双方都是明确知晓哪些是面临贬值预期的货币以及哪些货币信用度相对更高。但是这种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于现实之中往往是不存在的。所以,鄙人还是更愿意相信货币非国家化实施的可能性。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归结到“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高度私有制的矛盾激化的结果”,现在突发奇想,或许危机的真正根源是经济的自由竞争和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才对。相比泛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文,这个论题还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值得有思想的同学去深究。

治疗通货膨胀的新思路

对于奥地利学派而言,通货膨胀是罪恶的,而造成这个罪恶的源头在于政府滥发货币。而政府之所以可以滥发货币,其根源则在于政府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亚当*斯密在论述自由国家的功能时,并没有把货币发行权完全交给国家。哈耶克教授在这本专著中,论述了其取消货币国家垄断权的观念,希望将货币的发行交给私人银行来运作,通过市场的竞争,来最大程度抑制货币的超发和贬值。这个想法,比金本位制度更为激进,其争议性也更大。其实我个人认为,可以考虑让各国货币自由流通,在任何国家对于任何合同的定价,都可以让合同双方选择某种通货(currency),先让主权货币相互竞争起来,然后再考虑是否让私人银行来运作。大家可以考察一下香港的货币发行制度:香港没有中央银行,是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进行金融监管。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度,其特色是采用货币发行局制度,规定港元货币基础由外汇基金持有的美元储备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提供最少百分百的支持,而港元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亦要百分百与该等美元储备的相应变动配合。发钞银行(指渣打、汇丰和中银香港)须持有由外汇基金发出的负债证明书,为发行的银行纸币提供支持。负债证明书的发行和赎回均须以1美元兑7.80港元的兑换汇率在外汇基金帐目内以美元结算。同样,发行和回收政府发行的流通纸币及硬币也是按1美元兑7.80港元的固定汇率进行。

为什么要赋予国家货币的垄断发行权?

从历史上看,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价值的货币,确实都是金属铸币。但是政府迟早会降低金属货币的成色,纸币更糟糕。比金属本位制更好地方法便是取消政府的货币发行垄断权,引入多种通货竞争,由一些私人银行承担起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只能。中央银行还是可以存在的,作为“准备金的最后持有者”。按照哈耶克的理论,政府的货币政策市经济萧条的根源。取消政府的货币发行垄断权,通过市场机制,使管理自动化,剥夺管理当局随意改变货币数量的权力。要维持通货的购买力,主要不是通过控制通货的发行量,而是通过商品之间相对价格变动。如此,通货之间的兑换率应该是基本稳定的。所以,就不存在国际收支平衡的问题,不存在汇率制度的问题。很有意思的一点,哈耶克在这本书里,提出了“货币锚”的观点。“个别物品未来的价格也是不确定的——这是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段中,对于整个社会的人来说,不可预见的价格波动的影响,将刚好能够相互抵消。这样的波动至少不会导致人们的预期都出现同一个失误”;“在任一方向对模型的偏离,都刚好彼此相互抵消,大多数价格的变动,都是因为某商品价格下跌、某商品价格上涨而导致的需求的变动引起的;用具有这个意义上的稳定币值的某种货币来衡量,该模型中所表示的商品价格保持不变,以按照某一确定的百分比而涨跌进行交易的个子的数量,正好互相扯平。”哈耶克建议以一篮子原材料作为货币之锚。篮子内的物品价格自由浮动,只要篮子内的物品种类足够多,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或者互补关系,那么整篮子的物价指数的波动就不会太大。张五常在他的文章——《从本位制度的延伸说货币下锚的理想》中,进一步阐释了哈耶克的观点,“建议的不是以本位制的物品作为货币,而是以可以在市场直接成交的物价指数作为货币之锚。要选择随时有可靠之价的物品。政府或央行不需要有货仓存货。市场本身就是货仓。”并且巧妙的运用期货合约,来解决下锚的问题。在这里,一篮子下锚商品就不局限于哈耶克设想的原材料。张五常的这一想法很好地契合了实物市场和期货市场,如果不考虑交易费用的问题,这确实能解决准备金持有的问题,并罗列十条鼓舞人心的优点。如果政府不再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如果期货市场不存在交易费用,这个想法确实臻于完美了。当然,货币的非国家化还只是理论层面的。

终结最后的堡垒——评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

《货币的非国家化》是哈耶克最后一本经济学专著,比起他那些闻名遐迩名垂青史的大作,这本书似乎不那么引人注目。因为它似乎走得太远,太偏激,而“主流经济学家”和“银行家”们不会把它当真。哈耶克认为,要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应当让银行自由发行货币,不同的货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那么出于利润的自利考虑,银行就会极力维持稳定的币值。乍听起来,这建议令人震惊。人们早已习惯了国家对货币的垄断权力,甚至将其当成天经地义不可置疑的信条。不能不承认,哈耶克在打破陈规教条时,有着非凡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不是基于空中楼阁,而是基于严密的推理。 在哈耶克这本书问世37年后,当全世界疲于应对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冲击,各国央行黔驴技穷只比拼印钞速度之时,通货膨胀的阴云如北京上空的雾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重新审视哈耶克这本薄薄的著作,正当其时。哈耶克认为,阻止通货膨胀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因为漫长而严重的通货膨胀本身会带来危害和痛苦,即使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最终也会造成周期性的萧条与失业。[1] 而通货膨胀主要是政府长期以来垄断货币发行所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政府不出面阻止,私人企业就能够并且确实在较早以前曾经向公众提供过选择货币的机会,而那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货币的币值基本上是稳定的,从而防止了投资的过分扩展,也就防止了接下来出现的经济收缩。[2]哈耶克从国家之弊和市场之利两个方面符合逻辑地证明了他的惊世建议:货币的自由发行和自由交易。一、国家垄断发行货币弊大于利。最初,国家作为获得普遍承认的权威垄断铸币,担保铸币的成色,有利于促进货币经济的扩展,但这种制度具有一切垄断行为的弊端:你即使对于他们的产品不满意,也必须使用,最重要的是,这种制度禁止人们探寻满足某种需求的更好方法,垄断者是没有此种激励的。[3](一)政府并非因公益而是其私利垄断货币发行权。铸币可获得额外的收益,政府可抽取铸币税,且可以劣币代替良币在市面上流通。哈耶克断言,所有地方的政府都一直在滥用人民对于它们的信赖而欺诈人民。[4](二)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被置于政治控制之下后,这种垄断就变成了一场无可救药的灾难。一种货币,如果被操纵用来满足特定集团利益之需要,则必然是有可能出现的最恶劣的货币。[5]即使是民主政府也不能例外。一旦政府获得了照顾某些集团或人口中某一部分的权力,多数政府的机制就会迫使它们使用这种权力获得足够的支持,以使它们能够掌握多数。这种诱惑不断地促使政府通过操纵货币数量去满足某个地方或某个群体的要求,于是,大量的资金就被用来收买那些嗓门最高、以最无法回绝的方式要求帮助的人。[6](三)货币的垄断支撑着政府的权力,它只是政府实施其主导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极大地有助于政府权力的广泛增长。当代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以下面的假设为基础:政府有权随自己的意愿创造任何数量的货币,并使人们接受之。[7]政府对货币的控制权被用于财政目的,推动了集权制。[8]二、银行自由发行货币是维持币值稳定的最佳方法。私人机构(发钞银行)可以自由发行彼此竞争的钞票,不同的钞票有各自的货币单位,并以此开立支票账户。发钞银行的自利心和竞争机制将带来下列效果:(一)只要人们可以自由地使用随便哪种货币,则对那种被人普遍接受的、能够保持其购买力大致平稳的货币,就会形成持续的需求。(二)由于成功地使货币之价值保持平稳而始终存在对它的需求,因此,人们也相信,该发钞行会竭尽全力使它发行的货币好过垄断者所发行的任何货币,因为垄断者是不需为其贬低货币价值的行动承担风险的。(三)发钞机构可以通过调整其钞票发行量来实现这一目标。(四)各种货币都根据上述原则调整其发行数量,乃是调整用于一切方面的交换媒介的数量的可行办法中之最佳者。[9]新闻媒体和货币交易所将起到严密的监督作用,关于不同货币币值的信息将如股票行情一样每日公布,以方便货币兑换和选择。另外,哈耶克认为,在国家垄断发行货币的前提下,实行金本位或固定汇率也不会比允许银行自由发行竞争性货币更好。金本位制,固定汇率,或其他形式的按固定比率强制转换的机制,“事实证明,这样的纪律太软弱了,不足以阻止政府破坏它。”[10]“除了某种信念——即一个国家不信守自己的负债义务是这个国家的耻辱——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充分地加强货币当局的力量,使之抵御种种要求创造廉价货币的压力”。[11]哈耶克批评了货币理论的假定,只有一种货币,即正式的货币。在完整意义上的货币与仅仅作为货币替代品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截然的区别。在银行自有发钞的情形下,被称之为货币价值的数量理论不适用。[12]在一个多元通货体系中,并没有货币需求总量之类的玩意儿。对于不同的通货,会有不同的需求量,但由于这些各异的需求量并不能完全相互替代,所以,这些不同的需求量,不能加总为一个总量。[13]哈耶克不同意米尔顿· 弗里德曼提出的,由法律对某个垄断性发钞者规定一个增发速度,它只能按照这个速度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那么,流通中的现金总量已经接近上限,因而增加流动性的要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14] 货币自由发行并相互竞争,将获得稳定的货币。那么,就不会再有一般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输入性通胀只是玩弄概念),也废除了萧条的根源。我们将不用再为扩张——收缩的经济危机而苦恼,国际收支贸易平衡也不再成其为问题。美好的世界就在眼前。哈耶克在书中还讨论了银行自由发行货币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只能凭想象和推理,实际运行的情况将很可能未必如他所言,而会形成“自发秩序”。但比起此书完成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的电子技术和金融工具显然应是便利了不同货币的发行和转换,使哈耶克的设想更具有可操作性。哈耶克写作此书至今已有近四十年,各国的货币并没有按照他的构想实现自由化,而他所反对的欧洲统一货币乌托邦建立了,如他所预计,运行得并不那么美妙;而他所担心的世界各国滥印货币的情形已经愈演愈烈。现代社会已一再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将带来繁荣。但却自相矛盾地认为,衡量自由竞争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尺度——货币应该掌握在垄断的专制权力之下。“我们的政府是在有组织的利益集团的压力下进行治理的,因此,我们必须牢记一个重要的事实:我们不能指望聪明或同情心,而只能依靠纯粹的自利来为我们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制度。只有当我们所期望的良币不再来自于政府的仁慈,而出自于发钞银行对其自身利益的关注之时,我们才确实进入了幸福时光。”[15]这段话是不是觉得很耳熟,没错,这正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中所阐明的基本原理。货币并不是下列法则的例外:自利比慈善更易产生好的结果。[16] 斯密的《国富论》成书一个世纪,英国才全面实现了自由贸易。恰好《国富论》问世200年之际,1976年哈耶克出版了《货币的非国家化》,也许,哈耶克的理论也和《国富论》一样,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得到重视和承认,才能终结自由市场最后的堡垒——国家发行货币的垄断权。[1][英]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Denationalisation of Money”),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第16页。[2] 同1,第17页。[3] 同1,第26页。[4] 同1,第29页。[5] 同1,第31页。[6] 同1,第117页。[7] 同1,第31页。[8] 同1,第137页。[9] 同1,第57页。[10] 同1,第124页。[11] 同1,第124页。[12] 同1,第86页。[13] 同1,第87页。[14] 同1,第92页。[15] 同1,第151页。[16] 同1,第13页。

翻译之差,无出其右

首先,必须在本文的开篇就提出,我的评价不是针对哈耶克教授的作品本身,而是针对翻译质量。看到35页,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要将这恶心的翻译展示给大家看看,文句不通处处可见,举几个例子给大家看:1、P17序言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年轻的聪明人在研究这个问题”2、P17序言 “.....那种一直遭到相当正确的指责的市场秩序的主要缺陷....”3、P35第四章 “可惜,对这样一种发展如何为新的滥权行径敞开大门的历史,我们比对金属货币的了解更少得可怜。”由于错误如此离谱,我就不多做解释了,读者自有公论。

货币的自由市场:通货膨胀的解决之道

大学第一次去香港,当时觉得非常有意思一件事情就是不同于国内人民币由央行统一发行统一花色,流通中的港币花色有很大差异,印制银行也有不同。我一度好奇难道港币可以私人发行并存在竞争的?刚刚从高考应试教育荼毒逃出来又接着接受高等会计专修学校的实用主义教学的我对自己这种惊世骇俗的念头归类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重大差异。很久以后才羞愧万分的更改了自己的答案。   现在想来在76年甚至更早之前哈耶克就已经开始关于货币的自由竞争的思考。而我羞愧而又荣幸着在不到20岁那年曾经有过一刹那和伟大头脑心有灵犀的一刻。    去年看韦森教授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专栏比较完整的介绍过哈耶克生平。因而陆陆续续读了一些韦森教授介绍的哈耶克的”论敌“们的作品,比如凯恩斯的《货币通论》以及弗里德曼的《论通货膨胀》等等。然后再读这本《货币的非国家化》变得极为有意思。因为一方面以我的商科背景对于经济学的了解我只能算业余中的业余,大师之作我是不太能看出破绽来的。而作为正常的信奉弥尔顿”意见自由市场“的新闻专业主义者,了解大师之间的论战是厘清真相的有益道路。    当然直到奥地利学派在学界复苏并极大影响了我的思考方式之后来读这本书,哈耶克的观点依然是有些惊世骇俗的。哈耶克的论点很简单,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办法,就是实现货币的自由选择。也就是改变货币由国家政府垄断发行的状况,在货币发行上允许私人进入并实现自由竞争。    这本书的二十余章都在围绕着这一论点展开。定义、初步理论建构、实施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假使哈耶克的论点成立,它不仅将解决通胀问题,更在于被马克思抓住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小辫子将被割掉。自由市场因其帕累托改进属性而更具有存在的合法与合理性。    在哈耶克看来,通货膨胀的原因,一是在于政府存在滥发货币来解决财政赤字的不可避免的自私属性,二还由于市场之外的政府是无法真正把握市场瞬息万变的真正货币需求量的。哪怕第一点不存在,可是由于政府无能为力的累计计算误差中,蝴蝶效应也会绵延至经济体的每一寸肌骨之中。    弗里德曼基于政府发行货币基础上的货币主义,在哈耶克看来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江湖郎中式“的医术。而凯恩斯主义更是饮鸩止渴式的背道而驰。    对哈耶克来说,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办法,只有实现货币发行的自主自由。    读过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以及《通往奴役之路》等更倾向于政治学的著作,本书是了解哈耶克经济思想的一个相对简单的切入口。    在奥地利学派快要占据国内民间经济主流思想的今天,没读过哈耶克是件丢人的事情。虽然本书的翻译的确差强人意,可是依然不失为了解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的入门作品。推荐。

为什么把货币交给政府是不可靠的

长久以来,我们对政府这种机构存在着一种幻想。无论这种政府是民主政体还是君主政体,哪一种政体的支持者都相信,政府会按普遍利益行事,它应该或当然是为公利益,而不是为私利服务的。《利维坦》的作者霍布斯是一位君主政体的铁杆支持者,他认为君主政体是最好制度,其中一个原因是,主权者的公利益和私利益是相同的,因为君主的富强荣誉来自与臣民,如果臣民贫穷卑微,那君主也不可能获得富强荣誉。而对于民主政体的支持者来说,政府为公共利益服务更是不言自明的,如果这个政府本身就是被人民选出来的,政府的决策便会代表大多数选民的意思,它自然会按普遍利益行事。如果有这样的前提存在,把货币交给政府管理就应当是可靠的,会有哪个私营机构会像政府那样为照顾这个国家所有人的利益秉公办事呢?但事实的结果却是——政府无法控制住通货膨胀,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将其货币购买力始终稳定在过去的水平上,只要将货币交给政府,就无法避免贬值的趋势。那么,我们还可以相信这种前提存在吗?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打破了这种幻想,他认为政府“根本不可能为了普遍利益而行事”。“一旦政府获得了照顾某些集团或人口中某一部分的权力,多数政府的机制就会迫使它们使用这种权力获得足够的支持,以使它们能够掌握多数。这种诱惑不断地促使政府获得操纵货币数量去满足某个地方或某个群体的要求,于是,大量资金就被用来收买那些嗓门最高、以最无法回绝的方式要求帮助的人。这样的开支绝不是一种恰当的救济措施,相反,它必然会扰乱市场的正常运转。”——《货币的非国家化》P117哈耶克为我们揭示了一处尚被人普遍忽视的盲点——民主政体有时也是不可靠的。民主政体本身就是建立在多数人的意思之上的,但问题是多数人的意思就等同于普遍利益吗?如果所谓的多数人可以被操纵,如果多数人被少数利益集团所代表,你还能指望多数人的意思能代表普遍利益吗?看看现实,民主政府违背原则和长期利益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当选后为了回报选票支持,时不时挥动贸易保护的大棒是某些民主政府常干的事,甚至为了某些工业集团的利益,不惜发动一场战争来迎合他们。有货币发行权在手,政府就不需要征税或向公民借款,只需增加货币发行量就可以满足政府的各种需要,如此方便廉价的方式自然受历届政府的青睐。于是,“适度温和的”通货膨胀也好,还是“剧烈并引起崩溃的”通货膨胀也好,民主的政府或是独裁政府,在货币贬值这一结果上并不存在区别,只不过程度和速度不一而已。所以,在哈耶克看来,把货币的管理权交给政府,通货膨胀就不可能被避免,因为,就算政府知道如何管理更能有益于社会的普遍利益,但为了获得任期内表面上繁荣景象,他们也根本不可能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看清楚这点,不仅在货币问题上,实行民主政体的国家存在的其他弊病或民主制失败的原因都可以迎刃而解。因为,民主政体本身只是一种工具,若将民主当做是目标却是大错特错,它的目的应该是保障自由,但问题是民主政体有时却是在妨碍自由。思考如何防止民主政体妨碍自由,才是民主制困境的解决之道。

货币,多少罪恶借汝以行

货币,多少罪恶借汝以行——读《货币的非国家化》所谓货币,那是学名。小名唤作钱。中国古人亲切地昵称为孔方兄。但也有人和他感情不甚融洽,所以叫他“阿堵物”,也就是“那东东”的意思。说话人怕提钱字脏了口,刻意保持距离。从古至今,由外到中,货币这个东东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绝对不可或缺的。所谓“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者也。也正因为如此,人对钱的感觉比较复杂,爱之者有之,恨之者有之,惧之者有之。一般的东西总是距离产生美,原因是由于不熟悉而产生朦胧之美。钱却不同,人们天天看见,天天摸着,却依然感到神秘,琢磨不透。古人还行,因为金银可以打成首饰,这叫做具有使用价值,不过也有问题,铜板就不见得有什么别的用处了。现代人更加困惑,一张纸,印上个数字,就足以让人痴迷疯狂。然而,事实上,货币就是一种商品,米塞斯明确地指出:“唯一决定性的因素是需求。存在着对于货币的需求,这一事实就可以创造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就是一种普通的商品,没有任何特殊性,货币和其他商品之间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性质和一双袜子与一台电脑的区别一样。一、垄断真正的自由主义者都坚决反对垄断,确切地说是反对由政府授权的垄断。因为垄断导致经济没有效率。然而,绝大多数人却放过了一个最可怕的垄断,这个垄断让现代经济处于无法长久稳定的状态之中。这就是货币发行的垄断。即便是最怀疑垄断权力的人士也都毫不怀疑由垄断部门发钞的体制的正当性。自由主义如密尔顿弗里德曼也拥护独立于政府的中央银行。尽管在历史上,政府获得货币的垄断特权不是民众授予的,而常常是统治者自我授予的,但哈耶克说:中世纪的民众相信货币的价值是政府的法令所赋予的。民众对于货币价值来源的神秘感至少为政府垄断提供了某种比较有力的支持。被行政垄断之后的货币,它的表现和其他被垄断之后的商品的表现一样,人们对它不得不接受,即便它已经一文不值。哈耶克说:垄断的货币借助权力排除所有来自民间的创造一种更稳定货币的努力。特别是纸币出现以后,垄断的货币的价值就很难真正稳定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只能在垄断条件下才会发生。今天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故事中。二、通胀《圣经》里反复告诫人们不要贪财,“贪财是万恶之根。”“贪财的背弃耶和华。”同时不断要求人们借贷不得收取利息。然而告诫归告诫,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智者们已经证明,贪婪在某种条件下是一种善,人类的进步和繁荣有时候正依赖于它。这个条件就是对于侵犯他人的行为法律会予以及时相应的惩处。但是,垄断部门的贪婪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种善,永远是“七宗罪”之首。哈耶克说:我们可以十足有把握地说,所有地方的政府都一直在滥用人民对于它们的信赖而欺诈人民。比如在铸币过程中不断地降低成色来掠夺民众的财富。不过,更为严重和可恶的是,纸币的出现使得政府拥有了不加约束的扩张货币发行的可能。根据供求原理,供过于求,商品就会降价。于是,可怕的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地像噩梦一样降临到人们,尤其是现代人头上。为了支持战争,解放前的国民政府收取民间的黄金,滥发金圆券,导致恶性通胀。于是,金圆券的票面额越来越大,从初发行时的最高面额100元,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非洲的津巴布韦不正上演着同样的故事吗?它的通货膨胀率是2200000%。市场上,一块面包需要80万津元,津巴布韦人上街需要拎上好几个袋子的钱。上面所说的只不过是极端的例子,各国的货币都在一轮轮的通胀中不断地贬值。一部货币史,甚至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通货膨胀的历史。治理通货膨胀很简单,有效地控制货币数量即可。但同样,治理通货膨胀超难,因为拥有发钞垄断权力的垄断者总有各种各样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扩张货币。哈耶克说:近代以来,政府之所以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能够通过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而借口经常是它将因此而创造就业机会。他说,尽管扩张货币发行量有违国家的长期利益,但是为了逃避严重困境,它就会采取这种最轻松、最快捷的短期行为。哈耶克的这本《货币的非国家化》完成于上世纪70年代,里面字字珠玑,仿佛是今天这个全球金融危机的惊世大预言。各国政府慷慨的救市计划不正是那有害的短期行径吗?在这本书中,明智的哈耶克做了一个断言,他说:单一的国际性货币不是比一种民族国家的货币更好,而是更糟。它将使一国中熟悉金融领域的公众,甚至根本就没有机会躲避那些被严重偏见控制着的官员的决策所导致的恶果。他所指的正是欧洲统一货币。他不太相信也不认同欧洲统一货币成为现实。然而,可悲的是,这已经成为现实。

终结最后的堡垒——评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

《货币的非国家化》是哈耶克最后一本经济学专著,比起他那些闻名遐迩名垂青史的大作,这本书似乎不那么引人注目。因为它似乎走得太远,太偏激,而“主流经济学家”和“银行家”们不会把它当真。哈耶克认为,要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应当让银行自由发行货币,不同的货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那么出于利润的自利考虑,银行就会极力维持稳定的币值。乍听起来,这建议令人震惊。人们早已习惯了国家对货币的垄断权力,甚至将其当成天经地义不可置疑的信条。不能不承认,哈耶克在打破陈规教条时,有着非凡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不是基于空中楼阁,而是基于严密的推理。 在哈耶克这本书问世37年后,当全世界疲于应对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冲击,各国央行黔驴技穷只比拼印钞速度之时,通货膨胀的阴云如北京上空的雾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重新审视哈耶克这本薄薄的著作,正当其时。哈耶克认为,阻止通货膨胀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因为漫长而严重的通货膨胀本身会带来危害和痛苦,即使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最终也会造成周期性的萧条与失业。[1] 而通货膨胀主要是政府长期以来垄断货币发行所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政府不出面阻止,私人企业就能够并且确实在较早以前曾经向公众提供过选择货币的机会,而那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货币的币值基本上是稳定的,从而防止了投资的过分扩展,也就防止了接下来出现的经济收缩。[2]哈耶克从国家之弊和市场之利两个方面符合逻辑地证明了他的惊世建议:货币的自由发行和自由交易。一、国家垄断发行货币弊大于利。最初,国家作为获得普遍承认的权威垄断铸币,担保铸币的成色,有利于促进货币经济的扩展,但这种制度具有一切垄断行为的弊端:你即使对于他们的产品不满意,也必须使用,最重要的是,这种制度禁止人们探寻满足某种需求的更好方法,垄断者是没有此种激励的。[3](一)政府并非因公益而是其私利垄断货币发行权。铸币可获得额外的收益,政府可抽取铸币税,且可以劣币代替良币在市面上流通。哈耶克断言,所有地方的政府都一直在滥用人民对于它们的信赖而欺诈人民。[4](二)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被置于政治控制之下后,这种垄断就变成了一场无可救药的灾难。一种货币,如果被操纵用来满足特定集团利益之需要,则必然是有可能出现的最恶劣的货币。[5]即使是民主政府也不能例外。一旦政府获得了照顾某些集团或人口中某一部分的权力,多数政府的机制就会迫使它们使用这种权力获得足够的支持,以使它们能够掌握多数。这种诱惑不断地促使政府通过操纵货币数量去满足某个地方或某个群体的要求,于是,大量的资金就被用来收买那些嗓门最高、以最无法回绝的方式要求帮助的人。[6](三)货币的垄断支撑着政府的权力,它只是政府实施其主导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极大地有助于政府权力的广泛增长。当代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以下面的假设为基础:政府有权随自己的意愿创造任何数量的货币,并使人们接受之。[7]政府对货币的控制权被用于财政目的,推动了集权制。[8]二、银行自由发行货币是维持币值稳定的最佳方法。私人机构(发钞银行)可以自由发行彼此竞争的钞票,不同的钞票有各自的货币单位,并以此开立支票账户。发钞银行的自利心和竞争机制将带来下列效果:(一)只要人们可以自由地使用随便哪种货币,则对那种被人普遍接受的、能够保持其购买力大致平稳的货币,就会形成持续的需求。(二)由于成功地使货币之价值保持平稳而始终存在对它的需求,因此,人们也相信,该发钞行会竭尽全力使它发行的货币好过垄断者所发行的任何货币,因为垄断者是不需为其贬低货币价值的行动承担风险的。(三)发钞机构可以通过调整其钞票发行量来实现这一目标。(四)各种货币都根据上述原则调整其发行数量,乃是调整用于一切方面的交换媒介的数量的可行办法中之最佳者。[9]新闻媒体和货币交易所将起到严密的监督作用,关于不同货币币值的信息将如股票行情一样每日公布,以方便货币兑换和选择。另外,哈耶克认为,在国家垄断发行货币的前提下,实行金本位或固定汇率也不会比允许银行自由发行竞争性货币更好。金本位制,固定汇率,或其他形式的按固定比率强制转换的机制,“事实证明,这样的纪律太软弱了,不足以阻止政府破坏它。”[10]“除了某种信念——即一个国家不信守自己的负债义务是这个国家的耻辱——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充分地加强货币当局的力量,使之抵御种种要求创造廉价货币的压力”。[11]哈耶克批评了货币理论的假定,只有一种货币,即正式的货币。在完整意义上的货币与仅仅作为货币替代品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截然的区别。在银行自有发钞的情形下,被称之为货币价值的数量理论不适用。[12]在一个多元通货体系中,并没有货币需求总量之类的玩意儿。对于不同的通货,会有不同的需求量,但由于这些各异的需求量并不能完全相互替代,所以,这些不同的需求量,不能加总为一个总量。[13]哈耶克不同意米尔顿· 弗里德曼提出的,由法律对某个垄断性发钞者规定一个增发速度,它只能按照这个速度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那么,流通中的现金总量已经接近上限,因而增加流动性的要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14] 货币自由发行并相互竞争,将获得稳定的货币。那么,就不会再有一般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输入性通胀只是玩弄概念),也废除了萧条的根源。我们将不用再为扩张——收缩的经济危机而苦恼,国际收支贸易平衡也不再成其为问题。美好的世界就在眼前。哈耶克在书中还讨论了银行自由发行货币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只能凭想象和推理,实际运行的情况将很可能未必如他所言,而会形成“自发秩序”。但比起此书完成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的电子技术和金融工具显然应是便利了不同货币的发行和转换,使哈耶克的设想更具有可操作性。哈耶克写作此书至今已有近四十年,各国的货币并没有按照他的构想实现自由化,而他所反对的欧洲统一货币乌托邦建立了,如他所预计,运行得并不那么美妙;而他所担心的世界各国滥印货币的情形已经愈演愈烈。现代社会已一再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将带来繁荣。但却自相矛盾地认为,衡量自由竞争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尺度——货币应该掌握在垄断的专制权力之下。“我们的政府是在有组织的利益集团的压力下进行治理的,因此,我们必须牢记一个重要的事实:我们不能指望聪明或同情心,而只能依靠纯粹的自利来为我们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制度。只有当我们所期望的良币不再来自于政府的仁慈,而出自于发钞银行对其自身利益的关注之时,我们才确实进入了幸福时光。”[15]这段话是不是觉得很耳熟,没错,这正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中所阐明的基本原理。货币并不是下列法则的例外:自利比慈善更易产生好的结果。[16] 斯密的《国富论》成书一个世纪,英国才全面实现了自由贸易。恰好《国富论》问世200年之际,1976年哈耶克出版了《货币的非国家化》,也许,哈耶克的理论也和《国富论》一样,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得到重视和承认,才能终结自由市场最后的堡垒——国家发行货币的垄断权。[1][英]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Denationalisation of Money”),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第16页。[2] 同1,第17页。[3] 同1,第26页。[4] 同1,第29页。[5] 同1,第31页。[6] 同1,第117页。[7] 同1,第31页。[8] 同1,第137页。[9] 同1,第57页。[10] 同1,第124页。[11] 同1,第124页。[12] 同1,第86页。[13] 同1,第87页。[14] 同1,第92页。[15] 同1,第151页。[16] 同1,第13页。

终结最后的堡垒——评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

《货币的非国家化》是哈耶克最后一本经济学专著,比起他那些闻名遐迩名垂青史的大作,这本书似乎不那么引人注目。因为它似乎走得太远,太偏激,而“主流经济学家”和“银行家”们不会把它当真。哈耶克认为,要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应当让银行自由发行货币,不同的货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那么出于利润的自利考虑,银行就会极力维持稳定的币值。乍听起来,这建议令人震惊。人们早已习惯了国家对货币的垄断权力,甚至将其当成天经地义不可置疑的信条。不能不承认,哈耶克在打破陈规教条时,有着非凡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不是基于空中楼阁,而是基于严密的推理。 在哈耶克这本书问世37年后,当全世界疲于应对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冲击,各国央行黔驴技穷只比拼印钞速度之时,通货膨胀的阴云如北京上空的雾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重新审视哈耶克这本薄薄的著作,正当其时。哈耶克认为,阻止通货膨胀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因为漫长而严重的通货膨胀本身会带来危害和痛苦,即使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最终也会造成周期性的萧条与失业。[1] 而通货膨胀主要是政府长期以来垄断货币发行所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政府不出面阻止,私人企业就能够并且确实在较早以前曾经向公众提供过选择货币的机会,而那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货币的币值基本上是稳定的,从而防止了投资的过分扩展,也就防止了接下来出现的经济收缩。[2]哈耶克从国家之弊和市场之利两个方面符合逻辑地证明了他的惊世建议:货币的自由发行和自由交易。一、国家垄断发行货币弊大于利。最初,国家作为获得普遍承认的权威垄断铸币,担保铸币的成色,有利于促进货币经济的扩展,但这种制度具有一切垄断行为的弊端:你即使对于他们的产品不满意,也必须使用,最重要的是,这种制度禁止人们探寻满足某种需求的更好方法,垄断者是没有此种激励的。[3](一)政府并非因公益而是其私利垄断货币发行权。铸币可获得额外的收益,政府可抽取铸币税,且可以劣币代替良币在市面上流通。哈耶克断言,所有地方的政府都一直在滥用人民对于它们的信赖而欺诈人民。[4](二)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被置于政治控制之下后,这种垄断就变成了一场无可救药的灾难。一种货币,如果被操纵用来满足特定集团利益之需要,则必然是有可能出现的最恶劣的货币。[5]即使是民主政府也不能例外。一旦政府获得了照顾某些集团或人口中某一部分的权力,多数政府的机制就会迫使它们使用这种权力获得足够的支持,以使它们能够掌握多数。这种诱惑不断地促使政府通过操纵货币数量去满足某个地方或某个群体的要求,于是,大量的资金就被用来收买那些嗓门最高、以最无法回绝的方式要求帮助的人。[6](三)货币的垄断支撑着政府的权力,它只是政府实施其主导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极大地有助于政府权力的广泛增长。当代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以下面的假设为基础:政府有权随自己的意愿创造任何数量的货币,并使人们接受之。[7]政府对货币的控制权被用于财政目的,推动了集权制。[8]二、银行自由发行货币是维持币值稳定的最佳方法。私人机构(发钞银行)可以自由发行彼此竞争的钞票,不同的钞票有各自的货币单位,并以此开立支票账户。发钞银行的自利心和竞争机制将带来下列效果:(一)只要人们可以自由地使用随便哪种货币,则对那种被人普遍接受的、能够保持其购买力大致平稳的货币,就会形成持续的需求。(二)由于成功地使货币之价值保持平稳而始终存在对它的需求,因此,人们也相信,该发钞行会竭尽全力使它发行的货币好过垄断者所发行的任何货币,因为垄断者是不需为其贬低货币价值的行动承担风险的。(三)发钞机构可以通过调整其钞票发行量来实现这一目标。(四)各种货币都根据上述原则调整其发行数量,乃是调整用于一切方面的交换媒介的数量的可行办法中之最佳者。[9]新闻媒体和货币交易所将起到严密的监督作用,关于不同货币币值的信息将如股票行情一样每日公布,以方便货币兑换和选择。另外,哈耶克认为,在国家垄断发行货币的前提下,实行金本位或固定汇率也不会比允许银行自由发行竞争性货币更好。金本位制,固定汇率,或其他形式的按固定比率强制转换的机制,“事实证明,这样的纪律太软弱了,不足以阻止政府破坏它。”[10]“除了某种信念——即一个国家不信守自己的负债义务是这个国家的耻辱——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充分地加强货币当局的力量,使之抵御种种要求创造廉价货币的压力”。[11]哈耶克批评了货币理论的假定,只有一种货币,即正式的货币。在完整意义上的货币与仅仅作为货币替代品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截然的区别。在银行自有发钞的情形下,被称之为货币价值的数量理论不适用。[12]在一个多元通货体系中,并没有货币需求总量之类的玩意儿。对于不同的通货,会有不同的需求量,但由于这些各异的需求量并不能完全相互替代,所以,这些不同的需求量,不能加总为一个总量。[13]哈耶克不同意米尔顿· 弗里德曼提出的,由法律对某个垄断性发钞者规定一个增发速度,它只能按照这个速度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那么,流通中的现金总量已经接近上限,因而增加流动性的要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14] 货币自由发行并相互竞争,将获得稳定的货币。那么,就不会再有一般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输入性通胀只是玩弄概念),也废除了萧条的根源。我们将不用再为扩张——收缩的经济危机而苦恼,国际收支贸易平衡也不再成其为问题。美好的世界就在眼前。哈耶克在书中还讨论了银行自由发行货币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只能凭想象和推理,实际运行的情况将很可能未必如他所言,而会形成“自发秩序”。但比起此书完成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的电子技术和金融工具显然应是便利了不同货币的发行和转换,使哈耶克的设想更具有可操作性。哈耶克写作此书至今已有近四十年,各国的货币并没有按照他的构想实现自由化,而他所反对的欧洲统一货币乌托邦建立了,如他所预计,运行得并不那么美妙;而他所担心的世界各国滥印货币的情形已经愈演愈烈。现代社会已一再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将带来繁荣。但却自相矛盾地认为,衡量自由竞争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尺度——货币应该掌握在垄断的专制权力之下。“我们的政府是在有组织的利益集团的压力下进行治理的,因此,我们必须牢记一个重要的事实:我们不能指望聪明或同情心,而只能依靠纯粹的自利来为我们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制度。只有当我们所期望的良币不再来自于政府的仁慈,而出自于发钞银行对其自身利益的关注之时,我们才确实进入了幸福时光。”[15]这段话是不是觉得很耳熟,没错,这正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中所阐明的基本原理。货币并不是下列法则的例外:自利比慈善更易产生好的结果。[16] 斯密的《国富论》成书一个世纪,英国才全面实现了自由贸易。恰好《国富论》问世200年之际,1976年哈耶克出版了《货币的非国家化》,也许,哈耶克的理论也和《国富论》一样,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得到重视和承认,才能终结自由市场最后的堡垒——国家发行货币的垄断权。[1][英]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Denationalisation of Money”),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第16页。[2] 同1,第17页。[3] 同1,第26页。[4] 同1,第29页。[5] 同1,第31页。[6] 同1,第117页。[7] 同1,第31页。[8] 同1,第137页。[9] 同1,第57页。[10] 同1,第124页。[11] 同1,第124页。[12] 同1,第86页。[13] 同1,第87页。[14] 同1,第92页。[15] 同1,第151页。[16] 同1,第13页。

读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

差不多用三个星期的时间才看完了这本书,每天早晨在上班路上的地铁看上20分钟,如同与世隔绝。 看这本书确实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做大师的思想体系,这是我在看其它类似经济学著作中没有体会到的。在这本书中,哈耶克提出了竞争性货币的构想,即在一个国家内同时流通多种由私人发行的货币,人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用于交易,持有的货币,每种货币的兑换率都是浮动的。一旦某家货币发行单位滥用权力擅自多发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的话,人民就可以迅速更换自己持有的货币种类,最终的结果就是这种贬值的货币将会退出市场。也就是说,每家货币发行单位的为了获取利润必须保持币值稳定,竞争性的货币发行环境约束着他们保持币值的稳定。这样,不会出现政府擅自调整货币数量导致的通货膨胀,不会出现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繁荣过后痛苦的萧条。因为通货膨胀并不是所有物品都涨价那么简单,它会导致商品相对价格的扭曲,从而导致经济的发展倾向于一些能从通货膨胀得利的行业而造成整体市场经济的结构紊乱。他认为,货币发行并不是政府与生俱来的权力,应该限制政府,剥夺它发行货币的垄断权。他还探讨了上述方案的其它相关理论和实施的问题,我就不多说拉。总之看看这类大师的学术著作还是蛮有收获的,感兴趣的同学不妨也看看。

没有了国家,也就没有了非国家化。

但是,国家会消亡吗?为什么会有市场。交换会得到利益。为什么要有自由市场。自由市场会让交换更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呢。交换双方话语权强弱有别。这不就是一个常态的动物世界吗。为什么要回避这样存在动物世界种甚至植物世界中的现实。我们如何能保证一个自由市场的存在。自由市场需要有力的监管而保证其自由度。或者,我们不需要监管,没有监管的市场保证了最原始的纯洁自由度。或者天下国家都放手,达成默契,允许自由的竞争,如果这样,"国家"已非国家。再说,如何定义一个"自由"。参考值不同,“自由”的定义会相悖万里。有人,就有私心,有私心便有利益纷争。某种程度上说货币不过是一种紧俏商品而已。关于货币的利益纷争会永远下去。货币非国家化的必要条件:消除国家,社会共产。不理解。

通往自由的货币体系

通往自由的货币体系【读品】| 李华芳不知道是因为巧合还是什么,罗卫东老师的心灵史01也是提到了哈耶克,梁捷也已经为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写了一个书评,下面是我自己的书评。哈耶克的影响,将会更为持久和深远。刘军宁老师在华人哈耶克学会第三届年会的致辞中发表了一番振动人心的讲话: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在中国坐在一起纪念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为什么我会来参加这个会议?是因为哈耶克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吗?不是的,和他同样伟大的经济学家有很多。今天我们坐在这里,是因为哈耶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吗?不是的,每年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今天我们坐在这里,是因为哈耶克的博学和睿智吗?不是的,博学睿智胜于哈耶克的比比皆是。那么这是为什么?我想是他促成人们去进一步思考:还有什么是被国家以各种借口垄断在手,但原本却应当是属于个人的自由。最近由猪肉涨价开始的一系列物价飞涨,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忧心。而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对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货币数量的问题:流通中的货币过多了,会造成钱不值“钱”的问题,这就引发了通货膨胀。这也是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的核心所在,货币数量的变动与物价或货币价值的变动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上涨,货币价值随之下降;货币数量减少,物价随之下跌,货币价值随之上升。 货币理论的重中之重在于货币背后其实是代表一定“物品”的,例如贝壳、金银等,马克思详细阐释了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好处,在金银本位时期,所谓通胀是很难出现的,有过几次金矿和银矿的大发现,导致金银贬值的情况,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各个国家之间贸易的扩展以及商品生产的扩大,对于金银的需求量又扩大了,导致一定金银对应于一定商品的比例关系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动。如此货币就像下了锚的船,不会漂太远,这就是所谓的“锚理论”。 “锚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理解哈耶克之所以不同意凯恩斯关于通货膨胀的看法的关键所在。凯恩斯的名望是来自于他对大萧条的治理对策,坊间曾经用“埋钞票”的笑话来概括,意思是说,一旦遭遇大萧条,政府可以发钱让一些人把钱埋到地里再挖出来,这样就可以增加就业。其背后的含义是政府应该出手进行干预经济活动。而反过来说,这就相当于政府制造通货膨胀,把实现所谓“充分就业”的目标挂在前头,将未被雇佣的工人临时吸引到某些工作岗位上。但通货膨胀本身又会引起不良后果,政府于是又要出台治理通胀的政策,一旦通胀结束,这些岗位就不存在了,重新又会导致工人下岗。如此一来,经济波动就无法避免,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来回动荡。 哈耶克的亲身经历告诉他,这种经济波动的永久化将会对经济造成损害。在1920年代的维也纳,发生严重通胀,这座古老城市的许多著名咖啡馆被新的银行分支机构给挤跑了,咖啡馆的服务员们失业了;但通胀被治理后,咖啡馆是搬了回来,但这次轮到银行职员加入了失业大军的行列。因此在哈耶克看来,凯恩斯提出的依靠多发行货币来增加短期内就业的方案,其错误在于会造成经济的内在不稳定,使波动永久化,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也就是说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要给货币下个“锚”,多发的货币没有坚实的商品基础,是不可能从根子上增加就业的,虚假繁荣在通胀破灭之后也会烟消云散。那么到底怎么下“锚”呢?哈耶克举了个例子,一枚1863年铸造的英国便士,在100年后,也就是1963年还在伦敦的公车上使用,这就是“锚”的形象解说,表明了长期币值稳定的含义。但在英格兰银行实行国有化之后不足30年时间,其货币的购买力就下降到了不足国有化之前的四分之一。哈耶克由此指出,政府控制货币数量是极其危险的。 与弗里德曼不同的是,哈耶克在反对政府控制货币数量上走得更远。弗里德曼认为因为货币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有中央银行来掌管。因为必须要严格控制货币的数量,交给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有助于防止政府扩张货币的冲动。尽管弗里德曼同样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措施,但弗里德曼认为通过货币政策的运用,可以缓解大萧条的困境。如果说弗里德曼是在凯恩斯主义的笼罩下坚持了对经济手段的捍卫,那么哈耶克则是在弗里德曼的基础上将自由主义的精神贯彻到底。哈耶克的理由是既然货币那么重要,那么为什么非要由政府来控制货币的发行?从自由的逻辑而言,政府可以发行货币,私人同样也可以发行货币,应该允许一种自由的货币体系,让各种货币之间相互竞争来决出人们相互承认的下了“锚”的货币,而不是天然接受政府控制发行货币的权力并把这个当成正确的现实。 事实上,哈耶克间接提到了中国的“交子”,这固然不是政府发行的货币,同样中国后来各大钱庄发行的银票也成了事实上“货币”,这同样不是政府发行的。回溯货币尤其是信用货币的历史就会发现,一开始所谓的“信用货币”往往是个人之间的相互承认,而与政府无关。随着政府规模的扩大,逐渐垄断了货币发行的权利,但这不意味着政府的信用就一定可靠。政府也会破产,最明显的例子是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中对国民党溃败的解释,政府发行的货币贬值过快,政府信用一文不名,民间开始用大米香烟等“等价物”来替换政府的“法币”,通货膨胀成了国民党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货币就不是政府的天然职能,而且政府信用也不是全然可靠,在这种情况下,设想自由货币制度并非异想天开。 在哈耶克看来,我们不应该过于迷信政府的信用,而竞争的效率会远远高于政府行政垄断的效率,而且也会挑选出币值长期稳定的货币。因此应当破除被凯恩斯主义强化的货币应当国有化的迷信,可以由私人来提供竞争性的货币,而政府的职能是提供私人货币有序竞争的法律框架,进行依法监管。哈耶克凭借其坚定的自由主义立场表明:货币发行也可以由私人提供,竞争将会挑选出最佳的货币。事实上,哈耶克在《自由宪章》的一个脚注中已经提到:保护个人自由的最有效措施可能是制定一部宪章,禁止和平时期对任何货币(或贵金属)交易施加任何限制。也许是因为他的思想超前太多,人们暂时还不足以理解他的深刻吧。但哈耶克通过这本《货币的非国家化》表明了一种以一贯之的态度,即个人拥有发行货币的“自由”。这也促成人们去进一步思考:还有什么是被国家以各种借口垄断在手,但原本却应当是属于个人的自由。 哈耶克著:《货币的非国家化》,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1版1印,25元。【读品】正在发起【小组讨论04】,是关于奥地利学派的,去看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82865/

超越时代的先知

很早以前读过的一本书,又找出来翻了翻。哈耶克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探讨了打破货币发行垄断权、由私人部门发行竞争性货币的可能性,以消灭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对自由社会造成的伤害。即便有着极其鲜明的指向,但其实哪怕仅仅在几年前,哈耶克革命性的建议似乎更多地还只具有精神层面上的象征意义,而并未获得多少现实性的关注。大家谈论的角度更可能是,在货币问题上坚持竞争性安排,是哈耶克与新古典经济学家最重要的差异,鲜明地体现了奥地利学派彻底的自由精神。就像刘军宁所说,哈耶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促成人们去进一步思考:还有什么是被国家以各种借口垄断在手,但原本却应当是属于个人的自由。这种局面最终被虚拟货币近年来的突飞猛进所打破。“比特币”在2013年光辉灿烂的历程给本书作了一个生动的现实注脚,它清晰地提醒着我们,私人货币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事实上不同于我们的一般错觉,法定货币其实才是非常晚近的产物)。货币与非货币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界限,就像哈耶克在本书中提到,金德尔伯格在金融危机史中讨论过的那样,无论以何种特定流动资产的形式将“货币”定义下来,货币化都将在该定义之外的地方进一步发生。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私人货币极可能是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无论我们观念上接受与否,只要达到一定条件它自然而然地会在市场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冒出来。这样看来,哈耶克对“当下政治必然性”的不屑一顾是极富远见的。哈耶克在本书中对私人货币的流通安排、竞争体系、价值确定、控制可能性、币值稳定性、货币政策、汇率纪律、财政安排等方面做了初步但并非粗浅的讨论。这让我们得以回归基础性的视角来看待、讨论这一过程。当然哈耶克的很多看法都基于他所处时代的条件与环境,但他提出的基础问题是一般性的,只是在特定情形下以不同方式反映出来而已。在对私人货币的讨论中,只有这种问题才是真正重要、根本、富于启发性的。

为什么货币一定要由国家控制

货币太重要,于是要把他交给央行货币太重要,于是不要把他交给央行弗里德曼与哈耶克虽同属朝圣山学社也一样是资本主义自由的捍卫者但有严重的分歧货币这方面,从名气来看,我们要遵循弗里德曼如果这样认为,应该看看【货币的非国家化】该书论述了货币非国家化的各个方面为什么货币要非国家化货币非国家化如何应对信用问题等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货币的非国家化》读后感

哈耶克在很多读者眼中看来,似乎纯粹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很少,或者在很多人眼中看来,他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家。诚然,哈耶克的很多经济学著作都是1940年以前的作品。在1942年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之后,他就基本上不怎么探讨单纯意义上的经济学理论了,而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跨学科的社会科学分析以及知识普及方面了。也许是因为当时官方凯恩斯主义当道,自由主义经济学不受人重视,哈耶克试图从哲学以及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证实自身持有的“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货币的非国家化》,这本书是在哈耶克获得诺贝尔奖两三年之后成型的。当时西方国家正处于“滞胀”(stagnation)的阶段。自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以来,政府干预大行其道。尤其是在1958年“菲利普斯曲线”这个统计学规律被发现之后,西方各国家更是认同“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起到降低失业率”这个观点。不幸的是,这种幻想在70年代被终结。传统的凯恩斯学派无法解释当时的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同时存在的现实。最后,还是货币学派找到了答案: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和哈耶克虽然同属于自由市场经济的赞同者。不过他们对于货币的态度却是大相径庭。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所以货币发行权需要交给央行,他更关注的是央行的独立性。而哈耶克则认为,即便是独立的央行也无法避免自身存在的自负,由于享有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往往也是产生通货膨胀的隐患。《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秉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强调只有在竞争当中,才能寻求到社会中所需要的货币。货币的非国家化似乎是很多人都未曾考虑过的问题,似乎货币发行权原本就应该是属于政府当局的。不过从来没有逻辑和经验可以证明,货币发行权本来就是应该属于政府部门的,它也并不是自发演化而产生的。也许很多人也认为,这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哈耶克也在书中说明了,经济学者的思想本来就应该先于政治先行。哈耶克的这本书颠覆了以往的货币理论思想,他的货币竞争思想不仅仅是限于一国境内,而且也主张在国际范围内之间的货币竞争,只有在自由竞争中生存下来的货币,才是在国际贸易中真正需要的“世界货币”。哈耶克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得出了国际收支是各莫须有的概念。他在70年代就否定了后来所谓的“欧元之父”蒙代尔的欧洲统一货币的思维。他认为一个货币联盟和一个政府,在货币的发行角度而言,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过,当时蒙代尔是否已经有欧洲统一货币的思维了呢?我没有资料,暂且不妄加评论。弗里德曼也不认同“欧元”。弗里德曼认为,全世界的货币形式只可能有两种,一种就是世界各国单独的货币,另外一种就是全世界统一的货币。他们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大的差异,不过他们对于某个联盟统一货币的态度是一致的不赞同。在哈耶克的意义之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和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都是不成立的。也许,按照这种思路,货币理论又将会衍生出一种新的模式了。许久没有读过货币理论,上半年读过弗里德曼的《货币的祸害》,感觉从中受益良多。而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虽然从思想性而言,和弗里德曼的思维有诸多冲突之处,但是却从另一个视角启迪了人的思维。

哈耶克的建议并没有解决问题

哈耶克的理论无疑非常深刻和有意义,但简单地认为“国家无用,把一切都私有化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在我看来并不是解决问题之道。特别是对于货币,哈耶克认为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尤其是通货膨胀。但书中的论述没法说服我,原因很简单,通货膨胀不仅仅是对政府的巨大诱惑,实际上这也是每个人的根本愿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想买的东西降价,但我们更希望我们要卖的东西涨价,比如我们自己的劳动力。即使市面有几家竞争的货币提供商,也无法阻止他们一起发动通货膨胀的冲动,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在我看来通货膨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均匀的通货膨胀,特别是劳动力价格与商品价格的不均匀膨胀。而比这更可怕的是通货紧缩,因为这将直接导致生产的下降进而导致物资的短缺。一个国家崩溃的表象是这个国家发行的那张纸没有用了,但根本则是这个国家能够流通的物资远远不能够满足这个国家人口的需要了,这或者是由于生产极度萎缩,或者是由于财富分布极度不均匀。联系到当下的中国,只要中国继续保持工业产值世界第一,中国就是经济最安全的国家。不知道哈耶克是不是忘了人类社会就是从无政府状态发展起来的,现在的货币状况其实也是从私人可以发行货币的状态一步步发展过来的。哈耶克实际上深刻论证了自由竞争的好处,但他并没有论证自由竞争是一个可以长期稳定的状态。在我看来,自由竞争的结局一定是垄断,不管是国家的形成还是货币的诞生和集中发行,都是这个过程的体现。这是由人类的贪婪自私的本性决定的。自由竞争固然是好,但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如何打破“竞争-集中-垄断-腐化-崩溃-竞争”的循环。


 货币的非国家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