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
ISBN:9787506325004
作者:余秋雨
页数:520页

书籍目录

1.千年一叹
2.出走十五年

作者简介

余秋雨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香港凤凰卫视组织的大型跨国采访报道活动——“千禧之旅”,过程中所写的日记及散文在国内外多家报纸同步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千年一叹》即为这些文章的结集,记录了作者随“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千年一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3条)

  •     这本书是高中好友云借我的,很厚,或者说很厚重。我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充满敬畏。事实证明,他值得一个读者产生莫大的敬畏感,这些来自他的文字。一个学者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库存,而是他能带给学生多少他从宇宙万物转化吞吐而过滤下的精华。一字一句,安静有力,气势恢宏。《千年一叹》是本游记,写在2000年那个世纪卡口。那些笔下的神秘国度,经由大师轻描淡写,更加神秘,并带有一种珍贵的文化性。很多青年旅者都习惯以自身角度出发,自我化来看这个世界,以及评论这个世界,个性使然,但有时不免忽略了风景本身的美好和来自心底的意义所在。也许所有作家的目的都是一样,但大师,大师们,会让读者不那么容易发现。看这本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学的阅览室。有时是从下午两点,一直到晚上八点,有时只是自习空隙的时候拿出来翻翻。而它,也在我看完的时候离开了我,回到我朋友那里。书的意义,不在于拥有者是谁,所有愿意去感受的人都可以受益其中。
  •     这是一本旅行日记,这段旅行,风光不优美,气氛不详和。一路黄沙,一路枪口,随时面对战火与刺刀。这本日记的每一个字仿佛都是从死神手里抢夺回来的。从希腊出发,途经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回到中国。一群布衣鸿儒选择在千禧之年,穿越广漠的古文明,给当代人一份新年贺礼。这些地域的文明,源远流长,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生活在这些文明的洗礼下。那些几千年前睿智的先知,可曾料想到,如今的这片土地荒草丛生、战壕密布、盗匪出没。有人说,余秋雨指出了世界上最危险最恐怖的地方。其实,我们大抵都知道那里不安全,至于环境多危险、气氛多恐怖,使我手捧书本仍能感受到阵阵寒意,簌簌发抖。那么身临其境呢?亲自踩在这片充满血腥味的土地上,去感受饥饿、贫穷、争端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这不单单是一份“勇气”支撑的精神,这是一种理性的勇气,不同于仗义执手两肋插刀,这份勇气充满人文关怀,包含着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华夏文明的忧思,对处在灾难、争端下的难民的人道主义关怀。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说,这本书有点粗糙,随着旅行简简单单的每日一记,来不及查询资料,也没时间斟酌文字。这些内容就发回国内发表。但是,这些文字却是掷地有声的,一篇文学作品,若是不涉及社会现实,就成了空中楼阁。与充满了风花雪月、心灵鸡汤的当代文学作品相比,这本书就像一个提刀厉马的侠士,伸张正义、踽踽独行。尽管书中语言十分简明,但却传递出一种精神,引领人们反思,反思那些由传统文化、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弊病,资源争夺、文化抵制、武装霸权在居无定所、饥寒交迫甚至尸横遍野的人类现状面前,真的那么重要吗?
  •     在截止要还书的那一天,终于把寒假前图书馆借的《千年一叹》看完了——对于我而言,是书非还不能读呢!它似乎在告诉我们,眼睛能旅行!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特别是所谓的校园小说横行的年代,觉得好书却是越来越难得,无怪乎听过某学者说“出版不超过五年的书不读”。个人认为,《千年一叹》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其实一直都觉得余秋雨的书很不错,记得高中的时候也在图书馆借了他很经典的一书,还是旧版的《文化苦旅》,结果没来得及读就还掉了,倒是我亲爱的母亲把它完完整整地读了一遍,还猛夸好书好书的,哈哈!《千年一叹》写的是还是文化,而且是古文明,虽然有的正在没落,有的在残存,有的已经随历史长埋地下——仅留几根残桓断柱见证它曾经的辉煌……历史始终逃不过“兴、衰”二字!似乎有点沉重,却足以使人深思、明智。他以史学家的眼光,冒险家的精神,文学家的胸怀,带着我们,一步步朝古文明步近,一路上,我们看到,宗教的、战争的、传统的、原始的……追随着他的脚步,追随着文明的脚步。看着世界的文明,兴极而衰,衰尽而兴,这样一部读不尽的文明史,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可不谓之有借鉴意义的!文明,该从哪里兴起,又该到哪里去,是我们一直值得深思的问题。开始,喜欢读史的人,觉得历史似乎是一本读不尽的书!几千年后的人走回几千年前的历史,这样的人眼光一定长远而广阔吧。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走走,亲手触摸那古老的文字,欣赏那经久不衰的建筑!我,没有史学家般深沉的文字,所以,只好把里面我喜欢的美好文字,呈现:《一千零一夜》:一切善良都好象传说,一切美丽都面临着杀戮,间离了看,它们毫无力量,但在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处它们却能造成期待。正是期待,成了善良和美丽的生命线。美,竟然是这般寂寞和无奈!我想,人类的古文明除了被远征的马队拖垮,被野蛮的战火焚毁,被无奈的乱脚踩踏,被纷争的怒气掩埋外,还有不少导致衰落的自身原因,例如迷昧和保守。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

精彩短评 (总计82条)

  •       这本书是高中好友云借我的,很厚,或者说很厚重。我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充满敬畏。
      事实证明,他值得一个读者产生莫大的敬畏感,这些来自他的文字。一个学者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库存,而是他能带给学生多少他从宇宙万物转化吞吐而过滤下的精华。一字一句,安静有力,气势恢宏。
      《千年一叹》是本游记,写在2000年那个世纪卡口。那些笔下的神秘国度,经由大师轻描淡写,更加神秘,并带有一种珍贵的文化性。很多青年旅者都习惯以自身角度出发,自我化来看这个世界,以及评论这个世界,个性使然,但有时不免忽略了风景本身的美好和来自心底的意义所在。也许所有作家的目的都是一样,但大师,大师们,会让读者不那么容易发现。
      看这本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学的阅览室。有时是从下午两点,一直到晚上八点,有时只是自习空隙的时候拿出来翻翻。而它,也在我看完的时候离开了我,回到我朋友那里。书的意义,不在于拥有者是谁,所有愿意去感受的人都可以受益其中。
      
  •     千年一叹,千年走一回。 从《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叹》,从国内走到国外。 太深沉的思想我不懂,通过《千年一叹》对儒家文化,对世界文明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当旅行日记读就好了
  •     古文明
  •     用双脚丈量大地,从古希腊文明,到中国西藏边界的尼泊尔,古今中外,恐怕只有余秋雨一个人做到了。
  •     其实还行吧,这书确实很余秋雨,余秋雨确实是一个很有历史积淀的人,但没有特别吸引我,文明太不容易,真应该好好珍惜。
  •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小,在书店拿着这么厚的书看起来有点不协调,一翻开就被吸引住了,眼前浮现出各种古建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可能也是这本书让我有了一颗想飞的心~我爱上了独自旅行~
  •     一个小清新的文人,去探寻几千年前的文明,感觉怪怪的
  •     很好看的一本书,跟着余秋雨老师一起领略了古文明古国的现状与曾经的辉煌,不一样的风光恍若身临其境,归程最后的尼泊尔,真切的感受到了余秋雨老师团队的心情,即使看完了依旧久久不能忘怀。
  •     千禧之年,走过那么长的路,看到那么多不同的文明发生的碰撞,还有离战争无比接近的经历,一个文人,一个电视台节目,厉害。
  •     正在读,巴特农神庙
  •        《千年一叹》是我完整读下来的余秋雨先生的第二本书,不如对《文化苦旅》的喜爱。这本书是余先生以及凤凰卫视的节目组探访南欧,北非,中东,西亚,南亚,直到一路回国的及其冒险的文化探寻的游记。个人认为,如果没有最后的对各个文明的总结及比较,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小很多。
       沿途的风光文化,落后的埃及,战乱的巴比伦地区,熙攘的印度,让我对这三大历史悠久的文明不禁有些大失所望,这难道应该是文明古国们的下场吗?非常痛心。
      一路的游记,因为路途的艰险写作的不易,余秋雨先生只是纪录下沿途的风景,介绍对应的历史背景,以及零碎的一些所思所想,并不深入。倒是总结部分,他对于三大文明的衰落的分析很是有理—首先是战乱带来的文化奴役,其次是文明的失序。
      而对于印度,余先生却认为更有宗教阻碍了文明的发展,“轻视生命、厌弃人世、不负责任,最后甚至连腐朽、恶浊和奴役都能容忍,这就大大降低了文明自身的力度,以至良莠不分。当智慧程度最高的佛教也终于被剥蚀之后,它就自然地沦为被奴役者。”想想确实,宗教出发点总是好的,给人们一个高于自身的信仰,但是发展着就变味了,变成了禁锢思想的工具,西方宗教下崇尚自然科学的勇士的惨烈结果不计其数,可以想象东方的情景也极为相似。
      中华文明是唯一幸存下来的四大古文明,但是看着日益衰落的文化,我们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担忧。近年来很多中青年们及少年们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自己的祖国,把自己的文化贬得一文不值,看着就非常痛心。他们这样的行为是本身知识的匮乏,加上人云亦云的不甘落后,如果他们能到余先生走过的地方看一看,体会一下,也许观点就会有大改观,但是因为国际局势的不稳定,这片区域恰恰是无人敢涉足的,所以真相可能不会被大多数人所了解,也是一种悲哀。
      申请大学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没有哪一个文化优于另一个,每一个都有各自的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让这世界更加美好。读了这本书,对于文化优劣的相对性有了一层更深的理解,连一个文化现象都有褒贬两面,更不用说一个文化整体了。
      中华文明的幸存可能要归功于历朝历代“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的思想,不知是不是一种讽刺。由于这种自大的思想,再加上中国边境的自然条件不允许,征战远方的事情几乎没有发生过。饱受后人诟病的科举制度竟然也意外地保证了古代社会的秩序。现在想想,真是凡事没有绝对。
      现在很多国人想要的民主,就一定是最好的吗?美国说是民主,但真正的权力依然被掌控在精英阶层,说是一人一票,但是每个人的票的权重就一样吗?富人有更多资源拉选票。大众被政治家和有钱人牵着鼻子走,但还是乐呵呵地认为自己对国家的未来有话语权呢。
      反观中国,虽然民主离我们十万八千里,但是一党制让很多政策实施起来都便利很多。美国的两党制总要关心下一届的选票去处,而对现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留有一手,生怕触及商人政治家的利益丢了下一届的选票。没有了连续进行的选举,一党制更加节省了选举的钱款。尽管一党制下仍有很严重的贪污腐败,但是我们有自己高效能的地方。退一步想想,如果我们现在真的实行真正的民主,民众是否能够承受的住。有多少人关注政策的制定,有多少人知道国家的基本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方针。落后地区仍有教育程度极低的民众,把选票交给一无所知的人真的能够做出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的决定吗?我们准备好了吗?
  •     撒哈拉的骆驼是否依旧在哭泣
  •     我对余秋雨能有什么恶意呢?刚还让我妈读《山居笔记》呢。
  •     说得对,拍手。
  •     学生时代很喜欢看余秋雨的书
  •        第一次听到余秋雨是高中,一个朋友成天捧着老先生的《借我一生》。文人媒体曝光率过高难免引来诸多非议,因此我并非怀着对作者的敬畏之心来翻开这本旅途日记的。
      
       从希腊出发,越地中海抵埃及,出西奈半岛到以色列、巴勒斯坦,过约旦河探约旦,穿烽火伊朗、伊拉克,垮巴基斯坦、印度,最后流连于尼泊尔,收官!这趟“千禧之旅“探源古希腊、古埃及、两河、波斯、古印度等文明,横跨欧、亚、非大陆,完成了对其他世界古文明和中华文明有力叩击,企盼得到海内外华人的回响。是的,确实有回响,但余秋雨先生又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很对人批评《千年一叹》行文肤浅,没有对文化的深入思考,关于这一点,我倒觉得广大读者未免过于较真了。
      
       首先,余老先生这次的任务就是随队考察并每天向凤凰卫视发回相关日记或随笔。《千年一叹》里大量史实和可能不太深刻的文化感悟都是其在无法接触互联网、通讯工具,也没有相关书籍可供参考的环境下抢写出来的。不否认,其中许多文化思考和感悟并不深刻,些许用词矫情扭捏,偶尔史实与其感悟并不那么逻辑连贯。但毕竟创作时间有限,写作环境恶劣,为什么读者不能抱着宽容的心态却总是投以挑剔的眼光呢?你能在毫无辅助的创作环境中将史实信手拈来,将字句推敲把玩精确,并反思古文明兴衰么?你不能吧!但余老先生至少做到了60%。也许《千年一叹》并非完美之作,但却是诚意之作,不是别人眼中的以文化之名的随意之作!
      
       其次,我想到读者到底期望从许多书作里得到什么呢?如果让我回答,我会说"知"和"悟"。知是基本的知识和知识结构,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读完《千年一叹》,我有酣畅淋漓之感。至少我”知“的层面扩展了。”千禧之旅“的车轮将许多国际新闻中的”媒体地名“踩实,一副不再模糊的中东地图在我脑海中铺展开来。光”知“一点,《千年一叹》做到80%。那么”悟“呢,好书可使人开悟,例如佛经等宗教读物,次之的让人领悟或感悟。我不否认,这本书在”悟“上并没有点通我,但至少让我思考古文明兴衰的异同,让我审视生存线徘徊的贫困,让我感念中华文明的延续。哪怕40%也足够了。余秋雨不是释迦摩尼,也不是耶和华。
      
       再次,我想很多批评者也是良莠不齐的。现在有太多叼着烟在酒桌上对国际时事侃侃而谈的gentlemen,我敢断定其中50%都不知道加沙、巴格达、金三角到底在何方。哎,装逼的先生们还是干杯吧!当然啦,如果是沉浸在”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些”金句“中,对著名高挑作家郭敬明《小时代》啧啧称叹的low逼们,嗯,我觉得呢,你们呀,还是去回味下郭长腿的经典名著《幻城》吧!
      
       最后,余老先生在莫高窟的那一把泪,在巴比伦的那一声叹息,无论是否情真意切,是否意味深长,其实都没那么重要。
  •     第二本
  •        记得初中的语文老师在课上读了段《千年一叹》关于在巴格达的文字,从此记住了余秋雨。最近在看这本书,感觉是在复习历史知识,再也没有读《文化苦旅》是的那种厚重感了。物是人非,也许是人变了吧。。。。。。
  •     有点伤感了
  •     在世界上曾拥有最灿烂文明如今却身处战乱冲突的地方走一遭,千年走遍,贴地行走,文字都是当天写的,仍然保留着最初的感受,此种经历可遇不可求。
  •     能不能只论文笔呀…毕竟别的只是道听途说,难以评判。 我是真心粉。
  •        无法否认余老先生的文学功底,在每天紧张刺激的旅游观光之余,还可以将每天一文的任务完成的游刃有余。遗憾的是,我对这本书不太感冒。
       无意冒犯,很多旅行文字都是作者身临其境后感情的自然流露,读那样的文字感觉轻松自然,但这本书中的文章更像是每天一交的命题作文。虽然作者一再强调遥远的读者们对他每天更新作品的强烈渴望,然而每篇小文的粗糙,文章间附会的牵强,以及作者甚至有些无病呻吟的描写,也和文字一起,清晰地浮于纸上。
       其次就是,如果你读过前面几篇文章,你就可以感受到虽然作者的这趟旅途如他所说的无比艰险,但整整一个团队,有充足的装备,完善的后勤,明确的分工,和各路人马的资源关系,使这趟旅途更像是一次领导干部的出国考察(或许原本就是),于是,作者甚至在异域的旅途中体验了与爱人小别胜新欢的喜悦。这真像是一次豪华旅游。当然,即便如此,一路的舟车劳顿对一位老先生而言,已属不易,而他能坚持在那么疲倦的状态下每晚写作,精神可嘉。只是,还要求他能对沿途最真实最本质的当地人的生活有所体会感悟,的确有些强人所难了。
       如果你对中东,西亚的国家感兴趣,可以读读这本书。因为这里有一个很好的选题,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和在最前线写成的文章。
       至于别的,想想这是一位老先生在“目前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段”“历险”时写的书,也就不要说太多了。
       (对不起,我最终也是没能坚持将这本书读完,或许最精彩的部分恰恰就在最后,而我刚好错过了。所以以上观点不免偏颇,言语过于偏激,还请多多包涵。)
  •     为了这名字我也想给4星。
  •        这是我第二次读余秋雨的书。之前是高中时候读的《千年庭院》,这很大程度上,打开了当时语文的写作思路。
       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过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追溯了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除了旅途的艰辛,不得不惊叹人类文明的伟大。
       这是余秋雨对当代文化文明的反思,也是当代文人学者的反思。在二十世纪结束之际,这样的一次文化探索是具有当代意义的,以余秋雨作为个体代表,引发当代学者、社会当局的思考。
       这本书、这次经历没有引起更广泛的影响,以文人的思维和视角来思考人类的文明史是不全面的,就如文中提交到:历来走路最多的当属商人、军人、诗人、僧人,而文人也只能是人类文明浪潮中的其中一员,而非全部。
       这样的阅读,对于来说是收获颇大的,给我在地理位置、文明源没、世界格局上的启迪。当然,这些见解都是浅薄的,毕竟这里涉及的是人类文明史诗和世界格局的思考。
      
  •       看过余秋雨先生好多书了,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很巧合。小城的书店不大,没有料到可以买到的。这本书里有许多插图。看到余老能重走文明之源之路心里很是心痒。但是看过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有遗憾。不能完完全全把心放进去。是,没有经历过自然没有那样深刻的感受。总而言之。这是本好的书。还是有值得读的地方。
  •     啊呀,是这本,这是我第一本完整读过的严肃的课外书吧,15岁。
  •     不谈人如何 就书和文明探寻之旅而言 确实能够发人深思 看完书又去找来当年凤凰卫视千禧之旅的节目 跳着看了几集 当视频中真实的景象和书中掷地有声的文字相契合时 又一次感受到古老文明的警醒 美中不足是书到印度后开始有些“虎头蛇尾” 倒不是写得不好 只是思考的深度和质量不及前大半部分
  •     祖国 今天我终于及时赶到!
  •     内容过于简洁了,可能环境所迫吧,以余的笔力写这些文字还是有些简单了,感觉更像日记,基本没用什么劲,原本也是登刊的,最后以书的形式兜售,本就突兀,文笔还行,他是逛好了,反正是人家赞助他逛,写个随笔,so easy!
  •       读完《千年一叹》只是数日,心还紧紧相扣!
      没落的文明曾经繁华,那印在年轮留下的圈层里,跟着余老的探古访幽、步步紧趋,那斑斑驳驳的过往,留下了什么?
      我们看古之文明,能用的便是零零碎碎的拼凑和衔接,我们看今之文明,却炮火硝烟。文明的颠覆,是当今举目的西方所承接了更适合整个世界生存的必须,而那残留的痕迹里,我们缅怀,我们祭奠,我们深思,而能比拟的却只是瞻仰!
      文明古国曾在历史中都炫目的亮及一时,他们遗留给现世的,除了延承的一些古老还有旧迹,须弥一个幻象的世界让世人世代探究,却唯独没有给我们一个答案证明其完整性,那似乎就是人类文明的断层!
      都说一路走一路歌,而读书的过程,却不是如此轻松惬意。文明过后,是否时下就是种发展的必然呢!文明没落,是否就是该是一种回归的本真---那种荒凉文明的姿态!
      千年一叹,岂止?!
      叹叹,残喘的症候!!
  •        无论走到哪儿,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景
       一步一步向着未知出发,是每位旅行者的心愿,也是对他们而言最大的财富,包括自己,早已喜欢上未知的诸多惊喜,好坏参半吧,就像生活是个无法预计的时间瓶,我们都在瓶中,追求最大的快乐与自由
       十分感慨此书的部分原因,因为开书阅字,即可感受重重的旅行气息,什么气息?作者横穿那步步为营之地,带着重重的黄土味儿,以及作者拜读上天创造的一座座“塑像”后由衷的感叹,我们也跟着感慨,也许我们不会去那里
       我喜欢在路上,该说很多与我年龄相仿的都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我认为是新奇与自由,无拘无束与惊喜,以及延伸自我味道的最大化。
       这本书我推荐,作者去过的地方,也许与你所愿不尽相同或是不同,但旅行的味道,到了哪里都不会改变,不随时间、空间、地点而变质
  •       第一次看余秋雨的书,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作为一本关于文化的入门读物可看性强,涉及面广且不深,有种读起来放不下的感觉。    对于像我这种的文盲,看过这书之后,起码对各个古文明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而且产生了一些兴趣,应该说这书起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这书也有一点问题,就是偶尔,余秋雨会在书中流露出一股酸气,感叹一下这个,感叹一下那个,而在书的最后作者想试着做一些分析,结果分析能力实在令人汗颜。其实就写点感性的东西就好了,文笔不错,发挥特长就行了,纯文人一做分析推理往往就让我看不下去了。    不过瑕不掩瑜吧,建议看看
  •     我也想去耶路撒冷看看
  •        余秋雨老师在世纪之交受凤凰卫视之邀,随车队辗转了数十个国家,脚步遍及欧洲、中东、亚洲,书的内容也是由余秋雨老师每天在奔波劳累之后仍坚持写下的每天的日记组成:真实可感。
      
       真实可感,一是余秋雨老师此行的目的是探访途径各国的千年文化传统及相应的考究活动。很多学者只是在书本或是各种经验交流中发出对其他国家文化的感受,而余秋雨老师此行,是真真切切的到达了学者们口中的文化所在地,用自己切身的感受加上自己的文化知识功底,对各国的文化沿袭与发展做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每天赶着这一天的尾巴写下来,没有经过多余的加工,这样的文章才会更有说服力;
      
       真实可感,二是整个车队在行驶路上的经历的:有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不吃饭不休息的时候;有一次次在入境检查时遭到检查员的刁难;有为躲避可能的危险深夜行军的体验;有在国外对那里食物难以下咽对中国菜十分渴盼的体会………我对古典文化了解的不多,所以对余秋雨老师主要的文化方面的文章不怎么感兴趣。但像我这样的读者也依然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历险记来读也是不错的哦。
  •       上教育硕士课那时,班上一个比较“红”的同学大声并且鄙视地说:“讨厌余秋雨。”我很愕然。虽然谈不上喜欢,但总没有说那么地讨厌一个人。人总有长处的吧。何苦老盯着鄙人的短处。以至每每看余先生的文章,我都有点怀疑自己太低俗了。这几天看了余秋雨《千年一叹》。这本书还好。    刚看时,我觉得里面的内容很有趣;    接着,发现在有趣的背后好象还藏着什么;     中间,觉得有点淡淡的悲哀;     最后,我开始思考文明的分量,连如此强大的迈锡尼文明也被时间所遗弃,那么现代的这些所谓的文化到最后会有怎样的下场?    旅行,其实是一个发现过程。读别人旅行的书,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     忘记了内容,也是高中时候读的。
  •     现在想起文化苦旅,真是装的一塌糊涂。哈哈。
  •     初中时看的,觉得在一个没什么阅历的人读来还是很有趣的
  •     千禧年艰辛旅程中仓促写成,大多是途中所见所闻所感,要求不能太高。直到尼泊尔的雪山之下,写作水平才得以还原。由此,可以窥见旅途之险了。
  •     对于当时一个读初中的学生而言,其实写得还是不错了,就是现在再回头看,就觉得,还是浅了
  •     旅行纪事的感觉,因为作者的文化底蕴真的很深厚,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懂,都看得出来很多内容,沿途走着看着,也把自己的文化历史底蕴掏出来给读者,有一种纵观历史的苍凉感。我觉得这本书和《明朝那些事儿》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把本来会比较枯燥的文化历史写得很好看。
  •       当他决定迈出那第一步,世界为之震撼,历史为之一叹。那些沉睡已久的历史,就等着那一刻的开启,他是一位勇敢的骑士,他是一位伟大的旅者,他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挑战尘封的历史,游遍世界各地,笔下道出了千年的一叹。这一叹,早已陈酿千年,只等谁来开启···
  •       喜欢本书的大部分,除了中间靠后部分的写作,个人觉得有点粗糙。通过行走,对中国社会进行思考。推荐最后旅程结束,回国之后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叹。
      另,强烈建议边看书,边上网看凤凰卫视当年拍摄的纪录片《千禧之旅》。
  •     还是打心底里佩服的
  •     文笔不错的游记。当初真是喜欢看书啊,爷爷买回来,一个下午就粗粗看完了,应该是小学三四年级吧。好像当天晚上还和他置气一场,晚饭都没吃。哈哈哈哈,我和他果然一直亲近。
  •     古文明之旅
  •     佩服余秋雨先生的勇气和人文关怀。 唯一一点不太喜欢的是抒情有些过于密集了,有些复杂的问题也被简单化了。
  •     这本还好些
  •       高中时代为装深刻,特意叫老妈买来余教授所有的书来看。
      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作为课间休息的文学时间拜读。
      看了半年,看着看着,就对余先生的文章腻了。
      但是那个装深刻的文风被我流利的运用到高考作文中
      记得开篇起就写了一堆气势磅礴,不知所云的排比句
      拿了个55分自以为还不错的分数。(作文满分60分)
      因此真心建议高三学生买来读读,对八股文考试有好处。
  •         
        文明是什麽?
        一直覺得這個詞語太過厚重,自己卻是那麼的卑微。《全球通史》上冊之後,終於對世界古代史有了較模糊的輪廓。《千年一歎》又為自己開闢了一條通往知識的路。現在想想,覺得自己傻得可憐,畢竟格局太小。尼儸河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黃河文明創造了多少璀璨的榮耀,自己卻什麽都不知道。
        很多很多的问题,留待自己去思考。
  •     仅是作为一个旅者对文化的解读,尽信书不如无书
  •       从地中海到中东,到南亚,这一条线路,值得一看。
      
      1946年出生,各方面经历都可算早熟的一个男人,在1999年,43岁的时候经历的一场游历,值得一看。
      
      余秋雨的文字和思想,已经足够争议,喜欢或不喜欢的,值得一看。
      
      人文旅行,思辨游记,值得一看。
  •     当时我最喜欢的一个竟然是《华语情结》。。。不过话说回来,55分的作文真的不错--!
  •       写日记的人多了,本不足为奇,但是如果告诉你它是余秋雨写的,就有些不一般了。想窥私余先生隐秘的人恐怕要大大的失望,这些日记与私人无关,只关乎文明。上个世纪末,凤凰卫视组织了一场气魄恢弘的远足,要在世纪之交,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一一拜访。
       人类文明的历史终究从何算起,怕是不会有定论,我们已知的文明只是小小的一角,还有更多的传承已经迷失在时间的荒漠。也许下一场考古的大发现,就会将现有的认知统统都击个粉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在三星堆遗址重见天日前,世人都把李白诗里开国茫然的蚕丛及鱼凫当成神话传说臆造出来的人物,但是四川出土的精美青铜面具昭示这个古老的文明曾经的辉煌。中国的文化构成了东方哲学主要源头,而西方哲学则来源于希腊,凤凰卫视千禧之旅,就是以希腊作为出发地,沿途拜访,最后从尼泊尔回到中国,这样一个循环除了路途上的合理外,不知道是否还有另外的深意,以西中的哲学渊源为起点和终点,是否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次回眸?
       发达的西方文化,从希腊走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巨人般的人物,至今仍然是西方哲思精神基本准则的缔造者,还有那体育盛事的奥林匹克,奥林匹亚山上希腊众神说不完的故事,都太过辉煌,太过耀眼,在余秋雨看来,文明过于绚烂,必然要引起野蛮的眼红,将其砸的粉碎才肯罢休,希腊是这样,埃及是这样,巴比伦是这样,波斯是这样,印度是这样,更不必说苦难希伯来文明,它们都被征服和奴役,被一双粗糙丑陋的大手扼住了咽喉,有的就这么彻底咽气。埃及的文字它的后人早已不能识别,比起来,我们中国还真是幸运,再怎么乱怎么苦,文字总是能流淌下去,又有大量的史料文字做血管,血脉就这么不断的延续到了今天。
       把文明比成巨人,几千年前,中国这个巨人旁屹立的邻居死的死,散的散,巨人希腊解体,以另一种象形潜藏在西方。剩下的巨人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都魂飞魄散,在地上地下留下零零星星的尸骨。孤独四望,都是些年轻的后起之秀,古老厚重的脚步,将迈向何方?要说看得最心疼的还是恒河那一路,佛教的发源地居然没有它的容身之地,我以为印度应该是遍地寺庙的佛国,谁知却是种姓的奴婢。释迦摩尼,你留下的雨露,滋润了世界上千亿的信徒,却无法将生你养你赤地千里的故土渡出苦海,恒河边那种对生命的漠视,那种把文明盲目的曲解,实在是对文明的最大讽刺。
       文明没有不朽的,既然这样,文明史就是很多不同地域时间的文明的接力,它们究竟是相互承接还是相互摧毁,或者压根就是不同的过程,有的开始,有的毁灭,再开始,再毁灭,最终看去它们是曲线的上升还是下降?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物质文明,会不会是一种倒退?破坏自然,破坏道德,最后一朝醒来,我们会不会又在追悔中把现在抛弃的东西,以千万倍的代价,耗费心血地,一一寻回?如果有轮回,一万年后,我会不会是一个野人?
  •       小的时候看过余秋雨的一些文章,可是因为年纪小,无法理解他的深意,所以儿时的我是不喜欢余秋雨的。后来渐渐长大,了解了一些历史后再看余秋雨的文章才发现那其中的深意。
      
      我们的课文中有一篇《都江堰》,写得非常大气,我一直也想写一篇关于都江堰的文章,可是,我想,无论我怎么样的努力也是无法达到那种磅礴的气势的,所以就没有“自取其辱”。
      
      余秋雨的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凝聚了血的,他真的称得上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为了探寻历史的踪迹,亲自到历史发生的地方感受历史,千山万水都无法阻挡他探寻世界、探寻历史、探寻奥秘的脚步。
      
      然而这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千年一叹》,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古国的悠久历史与悠久历史所带来的历史沧桑感,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余秋雨踏遍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布满荆棘、坎坷和危险的。亚非欧这片土地在历史上是文明的辉煌,而如今无论是沦陷还是战争,它们也一直都是热点话题,加之它的历史性,于是战争变得更加惨烈。
      
      就像余秋雨说的“我们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那里布满了危险,可以说他是在冒着生命危险来写这本书。《千年一叹》不同与往常的那些散文,它是日记,更加的真实,也更加的能流露出真情。就像余秋雨说的,他这一路太过辛苦,所以他没有改动这些日记,因为任何语言都代替不了当时当刻的感受,所以他保留了这最淳朴、最真实的文字,于是我看到了最真实、最感动的千年古城,以及最真实的余秋雨,最真实的旅程。
      
      余秋雨之前的文章无论是写作的手法和语言都比《千年一叹》要好很多,可我还是觉得《千年一叹》才是我手写我心,才是字字看来都是血,才是真正的经典。语言平实,不哗众取宠,却仍是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而文章最重要的便是这种真情实感。
      
      “以前我在实地考察中国现存原始文化、写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也曾一次次地投人过肢体历险和精神历险,但与这次相比,那时总还能转弯抹角地找到帮助和保护”,这一次的旅行注定了艰险。
      
      “不仅仅是荒原。荒原深处有断壁废堡、幢幢黑影、闪闪目光。”那种内心的恐怖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他们一路上都是官兵举枪把守,就好像是在看着犯人一样,照片上的景色也只是清一色的沙漠,沙尘滚滚、满面风霜,条件艰苦的难以忍受令人难以想象。
      
      可是,我想余秋雨这一路也是值得吧!踏过千年的土地,在最近的地方触摸千年的灵魂,感受文化的美丽,有开心,有辛酸,有感叹……可那都是最珍贵的经历。
      
      他最开始去的是希腊,他说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始祖,可是现在却令人难过的落后了,尤其是奥林匹克100周年纪念的那场运动会,希腊在经济落后的同时也失掉了尊严,美国的经济强权终究还是胜过了千年的文明,可口可乐终究还是代替了希腊神话,于是全场哭声一片,全国哭声一片。那时痛苦的不只是希腊人,还有千千万万个热爱希腊的人,可惜在资本主义强国的“统治”下,再深厚的文明也无法阻挡它的强势。
      
      而后是埃及。法老、金字塔、沙漠、咒语……埃及总是与神秘相伴,金字塔就是一个奇迹,一个至今都无法创造的奇迹,一个至今都无法解开的迷。还有它的历史,上下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埃及之行对于秋雨而言还是不错的,尤其半路上碰到了很多热心的埃及人,虽然他们有点热心的过头了,可是还是很让人感动。现在的埃及繁花落尽却依然美丽,美丽在人心,他们知足常乐,热情好客……有很多不可多得的好品格。
      
      然后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是敌国所以出入关的时候还惹了麻烦,差一点被扣留,然后印象最深的便是关于犹太的历史。犹太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而是到处旅行,只是无论是现在的犹太人还是过去的犹太人都不那么幸运,他们因为没有国家,所以处处受压,再加上他们上进、优秀、多金……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别人开刀的对象,即使是建立自己的国家也还是灾难不断,纷争不断,可是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却一直走了下来,他们很伟大。
      
      给我最深震撼的还是伊拉克,不仅仅是因为余秋雨的文字,还来自伊拉克现实的苦难。那样一个沉淀千年的灿烂辉煌的巴比伦千年之后不仅要遭受辉煌散尽的悲凉,还要遭受无边无际的战火的摧残,那该有多痛啊!
      
      “我在一本国际地理书上读到过这样一个断语:‘巴格达简直是浮在油海上的一个岛。’更何况,两河流域依然水草丰美,鱼肥羊壮,如果说,这点水草曾经大大地润泽了历史,那么,浩瀚的油海能给两千万人民带来何等的富强!但是,极度辉煌的古代文明和极度优越的自然条件,在这儿都变成了反面文章,现在,连世界上最贫瘠地区的人们,也在远远惋惜这个真正‘富得冒油’的地方。”
      
      伊拉克,这个名字再也不会让人想到灿烂辉煌的巴比伦,想到的,只有满目疮痍,弹火冲天,四处狼藉的恐怖之地。
      
      无情的炮火残杀着无辜的人们,妻离子散,颠沛流离,食不果腹,战战兢兢。这种提心吊胆,居无定所的生活日日夜夜折磨着伊拉克人民。
      
      在战火的摧残下,人们心中仅存的便只剩下心中的那份信仰,那份恳求上帝赐予幸福的信仰。于是,无数的人赶往耶路撒冷,这个拥有哭泣之墙的宗教圣地。
      
      哭泣之墙,传说中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人们对着哭泣之墙呼唤上帝,呼唤和平,呼唤幸福,却还是只见烟尘纷飞,黑沉无边的战火。
      
      石油,水还有耶路撒冷,这些本是美好的东西却是伊拉克人民饱受苦难的万恶之源。
      
      再造的巴比伦古城也失去了本色,还原后的巴比伦古城虽然美丽却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再造的美丽只不过是破坏了废墟的历史感,余秋雨对于巴比伦的改造非常的气愤也非常的难过,我虽然没能去看看,可是,我想,废墟虽然并不美观,但是废墟正因为是废墟才能让我们感受那种文化的苍凉感,才能让我们在最接近历史的地方触摸历史想象它当年的辉煌与繁华。
      
      就像是圆明园,正是因为毁坏前后的繁华与苍凉才让我们百年、千年之后依旧怀念它的美丽,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废墟,一直以来都在以它固有的方式见证历史、铭记历史。
      
      余秋雨一路走来,最不喜欢的便是伊拉克。我想伊拉克作为曾经的巴比伦,它的美丽与辉煌毋庸置疑;余秋雨作为一代文化大师,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是无论如何都会热爱这片土地的。只是因为内心里无法认同现代伊拉克人民对于古迹的做法,所以才心生厌恶的吧!正是因为爱的深刻,所以才恨得惨烈!
      
      不过其中有一段是很感人的,就是当时余秋雨碰到了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他问:“你是不是像大人们一样,觉得美国讨厌?”没想到女孩儿用流利的英语回答说:“你指它的人民还是它的政治?人民不讨厌,政治讨厌,它没有理由强加给别人。”余秋雨又问:“你讨厌美国政治,为什么还学英语呢?”回答竟然是:“语言是文化,不一定属于政治。”
      
      这段话大概是我在全书当中看到的最为感人的一段了,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可以把问题看得这么透彻,我想,伊拉克的未来掌握在这样的孩子们的手里,伊拉克又怎么会被打倒呢?
      
      可是,他们这样美好,美好到令人心痛,这么可爱的孩子为什么要遭受战争的摧残,为什么长大后要到战场做令人闻风丧胆的炮灰呢?
      
      属于伊拉克的故事总是那么得令人怜惜,而我只能坐在家里思念着它,为它的痛而痛,为它的悲惨扼腕痛哭罢了!
      
      然后是伊朗,余秋雨对伊朗的评价很高,因为它和伊拉克是挨着的所以更加衬得伊朗的美好、光明,也许是因为我对伊朗不了解,总之我对于伊朗的美丽是很无动于衷的。我看不到它的美丽,我看到的只是伊拉克的惨痛,美好的伊朗衬得伊拉克更加的惨痛。
      
      后来的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都没能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了,不过余秋雨这一路很辛苦,不仅吃不好、睡不好,甚至有生命危险;我一口气看下来也很辛苦,因为这本书承载了千年的苦痛而我深陷在这千年的苦痛中久久回不了神。
      
      就像余秋雨说的那样,千年一叹,这一叹,就是千年的时光。所幸的是中华文明保存得要好很多,虽然也大量丢失,但不管怎么说,精华的东西传了下来,这多么得让人庆幸啊!我们竟然还拥有那么多。
  •     初中时读的书,喜欢,激发了我对耶路撒冷的一种奇怪的感情。
  •       作者带领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漫游,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色彩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与舒展,五代的精细与温煦……汇成一条斑斓的长廊,带领我们走向现代。我们应该回顾历史,却不改停留在过去,因为还要继续走下去,而为了未来去寻找历史,《文化苦旅》无疑是经典之作。
  •     10年前看的
  •     很早以前看过一篇散文叫《东坡突围》,好像是山居笔记里的,写的很有意思,从此认识了余秋雨。但千年一叹却是完整读下来的他的第一本书。一唱三叹中又透着对古文明衰落的悲凉,看完后有所触动。这个人,不管别人对他如何评价,他的书我还是喜欢的。
  •     小时候看的
  •     磅礴的排比开头,中间加上连环的名人事例,最后一举点题,成就高分。哈哈~~高中的作文思路--!永远只是45分的路过……你是哪个大学的啊
  •     好看。
  •     没手机前 厕所读物之一
  •       不知道为何看完之后总有一种感觉,余先生在游历大半个地球,穿越数个古老文明之后写出的貌似日记的文章,竟然令人有些失望。历史书式的日记(或者你们认为散文),千篇一律的感叹,完全不知所谓的歌颂,略微有些虚假的哭哭啼啼,总的来说,真的是有些名不副实了
  •     读余含泪的书可以静心思考。
  •     同感,不过道士塔写的还是蛮有感的,不过也就是那一篇而已。
    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辑某些时候眼睛还是贼雪白滴!赞一个!
  •        中国人知识分子,喜欢坐尔论道。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只是游山逛水似的。《千年一叹》中的余秋雨,坐着汽车冒着生死,从希腊开始,穿越阿富汗,走中耶中撒冷,亲临伊拉克,住进伊朗,坐在印度的恒河反思,在泥泊尔的雪国中写作……
       尤其是余秋雨以亲历也见闻,对古文化明思考,对民主印度的反省,对伊拉克与伊朗这些专制政权的文化解析……可谓是大家与大视野……
  •     这确实是本流水账,但这又不是本普通的流水账,余先生透过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平实的文字,与我们共享了这次跨越千年的文明之旅。且不说旅行的提炼与收获是否对人胃口,单是这次冒险的路程本身,就足够让人艳羡了。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秋雨老师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文明,在生命诞生的长河里,为我们解读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隐喻与微妙的关系。这次游走十个国家,所到之处满目苍痍。几千年来,作为历经无数浩劫的世人,是先辈留下智慧的结晶。在今天应该投入到更伟大的保护和创造中去,人类的智慧不应只停留在昨天。
       二千五百年前,希腊哲人在大海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我在1999年早该学习更多的东西。
      
  •     对文化的思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走出去 才能想到更多
  •     初中时代,余先生出的新作。第一时间拿来看,这是一本游记,充满着人文和底蕴的旅行见闻。
  •     通过文字,跟作者走了一遍他们的这趟寻找千年文化的旅程,最后跟作者一个感受,很伤心,通过去别的国家,才发现自己祖国的种种好,我们总在一个自己以为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国家很多问题,其实只有出去看过别的地方,你会发现,我们对祖国真的太过苛刻。
  •     文化散文,厚重,可读性很强。
  •     单位的图书 作者游历了古老的文明 撰写的游记
  •       看完追风筝的人,决定再看一遍关于中东的文化苦旅。那个充满苦难的大地,在某个时代,几乎每天都有生死离合在上演。我承认我是被那个大地深深触动了。
      
      那个像一把锥子的以色列,浓缩了所有犹太人的血恨情仇。曾经他们不断流浪,但是命运总是以其绝对不公的姿态对待这个民族,仿佛所有的苦难都该降临到他们头上,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他们苦难的缩影。后来,为了反抗,他们开始强大。他们开始明白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绝不是卑微的活着,任人屠戮,而是以绝对的高度宣称自己的存在。也许看过他们最悲哀的一面,所以对这个民族很是同情,而对他们强大后发起的战争,给其他无辜的人带去的痛苦,多多少少会选择弱化。但是就像千年一叹里说的:人类,为什么如此对同类过不去?
      
      还有那个一直处于战争阴云下的伊拉克。从战争开始的那一瞬,这里就注定不会有人声欢笑,注定是满地的荒凉悲怆。我很难想象,在21世纪各国高速发展的今天,还会有这样的地方,战争的阴影深深地在这里的人们身上烙下痕印。最让人难过的是那些孩子,难道他们就注定要匍匐战场?没有家园,又如何有童年呢。就像胡塞尼笔下的阿富汗,在塔利班残忍的统治下,连大人都为之战栗,更何况孩子。很想很想,紧紧地拥抱他们,即使我还小,我也很想告诉他们别怕。
      
      我觉得我总是如此,在一个地方默默感叹,默默为一些人哀伤,却不知付诸行动。中国式的惰性,就像鲁迅恨铁不成钢的中国人啊!我希望,有很多人可以帮助他们。我更希望,不要再有战争了。
  •        我是行路者,不愿意在某处流连过久。安适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丰沛的泉眼很容易死滞留人性,而任何滞留都是自我阻断,任何安顿都是创造的陷阱,任何名位都会诱发争夺,任何争夺都包含着损毁。——《千年一叹》
       余秋雨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前几年看过他的《文化苦旅》,回忆了他自己那些年为了追寻文化的角度走遍了中国各处文化之处,这些地方或已经荒凉不堪、无人问津,或修饰过度、人声鼎沸,按照实际都不应该残留着非常多古人留下来的痕迹,然而,在余秋雨眼里,那沙漠之中的月亮湾是多么的美丽,如黑夜中的一轮皎月,冰清玉洁,惹人怜爱……这一本书,潜移默化了我的对中国大西北荒凉的土地的热情,每每提到旅行,我眼中便浮现除了那敦煌、那阳关,多想马上飞过去看一看,看看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以怎么样的形式多么美妙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啊,多想让自己的灵魂以飘渺的样子去与那深沉的思想做个碰撞,再也抑制不住自己那颗不安定的心了……
      这几年,恰逢公益支教等机会,有幸去了中国西北的一些地方,依然是荒凉的西北,但在我眼里却因为余秋雨的描写多了一份亲切,让自己慢慢在江浙一带城市中已经逝去的灵魂多多少少有了点苏醒……
      12年的暑假,偶然在书店邂逅了余秋雨的另一本散文记《千年一叹》,在书店驻足良久,翻看几页后毅然买下……
      书中实际上描述了一群凤凰卫视的媒体人在千禧之年即将到来的时候走遍中东、亚洲几个国家的故事,其交通的通达性决定了荒凉程度,大多数的地方都太荒凉了。
       这些国家里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优雅的雅典和神秘的印度,处于战争之中或者之初、之后的以色列、伊拉克、波斯、约旦、伊朗感觉满目苍夷,虽然荒凉之中带着悲壮,但是这种悲壮太厚重了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只是想快快逃离。而雅典就不同了,就如同传统概念上的雅典一样,优雅、自由、象征美好。余秋雨的说法是希腊未必给人安全,却永远给人安全感,原因是它年岁太大,经历太多,接受在灾难的心理弹性超过灾难本身,这是多么让人妒忌的品格啊,就像一个阅经世事的老者徜徉在宁静安详的江南小镇……在这里,会有一种力量去监督你思考、思考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要往哪里去?
       而描述印度的文字中,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天底下有两种人,一种怯弱,一种逞强。怯弱者成天扮成可怜相,只想博取别人的同情,他们有时会也会夸张敌情,却又不敢说谁威胁了他们,这样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危机感;逞强者恰恰相反,决不是自己受到了什么威胁,只把自己打扮成无敌英豪,一次次向着更强大的对手对阵,恨不得立即就决一雌雄。而“恒河晨浴”在余秋雨的描述中表现出来的是人性的肮脏与丑陋,这样的印度让人顿生厌恶,与印象中的“恒河晨浴”相差甚远。记得曾经在《读者》中看到一个老妇在恒河中晨浴的美妙,圣洁中带着对灵魂的洗礼,让我神往良久,恒河究竟如此,只能让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了……
       身体和灵魂啊,总有一个在路上吧。
      
  •     人文
  •     呵呵,谢谢!窃以为是字写得不磅礴扣的分,不过多亏了这篇“深刻”的作文,我才可以接受再毁人教育4年。。。
  •     印象最深的是耶路撒冷的哭墙。
  •     千年一叹啊!
  •     中东启蒙教育,余老师有时候下笔略矫情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