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气场

出版社:赵玉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02出版)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301217214
作者:赵玉平
页数:235页

章节摘录

第1章问天下谁是领导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有一百件事情,一个人都做了,那只能叫勤劳;有一百件事情,主事的人自己一件也不做,手下的人就帮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好了,而且回过头来还要感谢他提供这样的锻炼机会,这就是管理!事典 用贤还是用力时间 春秋时期地点 鲁国单父(今山东单县)对话者 宓子贱、巫马期出处 《韩诗外传》卷二原文 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于子贱,子贱曰:“我任人,子任力。任人者佚,任力者劳。”人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理,任其数而已。巫马期则不然,乎然事惟,劳力教诏,虽治,犹未至也。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诗歌可以保存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其灵魂是没有归宿的。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有一个美丽的去处——《诗经》。在这本思无邪(孔子对《诗经》的评价)的书里,开篇写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有水鸟清脆的鸣叫,有河水和水中的小岛,有身姿婀娜的女子,有脉脉含情的爱情。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浪漫的民族,同时更是一个充满睿智的民族,对于《诗经》这样一幅美妙的画卷,我们的先人在读出浪漫和美丽的同时,还读出了更多更深邃的东西。汉代有一本跟《诗经》有关的书,叫作《韩诗外传》,是当时的学者韩婴写的,虽然跟《诗经》有关,但是内容却不是关于如何做诗的——这是一本关于管理艺术的书。读诗歌能学管理吗?当然。如果把书比喻成建筑的话,《韩诗外传》应该是一栋西汉风格的华丽建筑,装饰精美,结构细腻,里面人来人往,比《论语》热闹了许多,而且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个个都会吟诗,十分风雅。在这里住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巫马期。这是一个貌不惊人的过路人,一副急匆匆的样子,像所有为工作奔忙的白领一样,他也是面容消瘦,两眼发直,很有可能正在咳嗽,额头和眼角的皱纹让他显得有些疲倦,显得比实际年龄老成。他的口袋里如果装着名片,上面应该印着“鲁国单父县令”的头衔和“孔子弟子”的身份。当你看到他的时候,就像当时他本人一样,你可能同样不会想到,他要去见的一个人以及他们之间将要开始的一段对话,将对中国管理思想史有深远的影响。巫马期要见的人是他的同学,名叫宓子贱,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至少三个关于他的经典故事,他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有故事的人。宓子贱和巫马期在同一个地方先后当过县令。他们俩一个擅长弹琴,一个擅长熬夜,我们的话题就从这弹琴的领导与熬夜的领导谈起。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于子贱,子贱曰:“我任人,子任力。任人者佚,任力者劳。”人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理,任其数而已。巫马期则不然,乎然事惟,劳力教诏,虽治,犹未至也。——《韩诗外传》卷二弹琴的领导与熬夜的领导鲁国的单父县缺少县长,国君请孔子推荐一个学生,孔子推荐了巫马期,他上任后工作十分努力,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工作了一年,单父县大治。不过,巫马期却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于是孔子推荐了另一个学生宓子贱。宓子贱弹着琴、唱着小曲就到了单父县,他在官署后院建了一个琴台,终日鸣琴,身不下堂,日子过得很滋润,卡拉OK天天唱,一年下来单父县大治。后来,巫马期很想和宓子贱交流一下工作心得,于是他找到了宓子贱。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大名鼎鼎的宓子贱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个头不高,面色红润,说话慢条斯理的,眼睛很黑很亮。在他的面前,巫马期应该是感觉到了压力。两个人的谈话是从寒暄客套开始的,不过很快就进入了正题。巫马期羡慕地握着子贱的手说:“你比我强,你有个好身体啊,前途无量!看来我要被自己的病耽误了。”子贱听完巫马期的话,摇摇头说:“我们的差别不在身体,而在于工作方法。你做工作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可是事业那么大、事情那么多,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努力的结果只能是勉强支撑,最终伤害自己的身体;而我用的方法是调动能人给自己做工作,事业越大,可调动的人就越多;调动的能人越多,事业就越大,于是工作越做越轻松。”宓子贱和巫马期的对话揭示了领导艺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领导者要通过别人完成任务,领导的核心工作不是调动自己的工作积极性,而是调动他人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人心的技巧在诸多能力要素中应该是最重要的。其实,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有一百件事情,一个人都做了,那只能叫勤劳;有一百件事情,主事的人自己一件也不做,手下的人就帮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好了,而且回过头来还要感谢他提供这样的锻炼机会,这就是管理!所以,领导者可以不必擅长某些专业领域的工作,只要能调动那些专业人士为自己工作就可以了。柳传志先生有一段关于领导的概括,说得很精辟:总裁在企业里一般都要做两件事,第一是制定战略并设计实施战略的战术步骤;第二是带好员工队伍,让你的队伍有能力按照这个战略目标去实施。这两件事做好了,企业就能向好处发展。但在做这两件事情之前,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办,就是建班子。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否则你把事情布置下去之后,后面的人未必照你的意思去做。有了好的班子才能群策群力,同时对第一把手也就有了制约;没有一个好的班子就制定不了好的战略,就带不好队伍,所以领导班子实际上是第一位的。“庸人”当领导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当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庸人”当领导。比如,唐三藏、刘备、宋江这样的人领导孙悟空、诸葛亮、武松这样的人。这些看起来很平庸的人,到底是采取了什么方式方法当上领导的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领导是什么?领导就是影响其他人,使之自愿为实现设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这个过程中有四个关键词。(1)影响。领导者在影响他人的过程中,使用的是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手段。既要借助制度的权威和组织的资源,又要充分发挥个人的魅力。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领导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2)自愿。卓越的领导可以点燃下属心中的火种,使下属自觉自愿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再高明的制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再严密的控制也不可能一览无余,必须靠下属自身的责任感、投入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才能提高业绩。促进下属自愿承担任务的过程就是激励,卓越的领导必须具备激励人心的技巧和敏感性。(3)目标。是否能设计一个足以让大家认可、足以鼓舞众人前进的目标,是对一个领导的挑战。好的目标,能够统一思想,弥合分歧,促进团结,激发干劲。一个出色的领导,应该是一个可以给下属提出远大目标,并把这个目标分解成眼前的行动、下达给众人的人。要设置远大的目标,就需要领导用心去思考未来,同时还要把思考的结果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呈现给众人。让大家看到希望,看到前景,并在那个前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4)努力。一个领导的领导水平体现在下属的努力程度上。如果下属不努力,只有领导自己努力,那么领导干得越多,就越不合格。相反,如果领导自己比较清闲,但是下属们个个干劲十足、勇挑重担,那么这个领导的领导水平就是比较高的。前边提到的几个“庸人”之所以能当领导,恰恰是因为他们在上述四个方面都具备了条件。谈古论今《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打败项羽取得天下以后,在洛阳南宫里设宴与下属共饮。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刘邦说:“你们大家都别隐瞒,各位都照直说,你们说我刘某人之所以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而他项羽失去了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反应比较快,两个人说:“您性情傲慢而且喜欢羞辱别人,项羽性情宽厚而且关爱他人。不过您派人攻城略地,有了收获都犒赏下属,和大家一起分享胜利,从来不吝啬。而项羽嫉妒心重,有功劳的要加害,有才能的要怀疑,取得成绩的不给名也不给利,所以他就失去了天下。”刘邦说:“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出主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说搞管理,治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要说打仗,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大英雄,我能用这三个英雄,让大英雄给我打工、听我指挥,这就是我取天下的根本所在。”这是一段涉及领导方式的经典对话。高起、王陵二人提到,刘邦在员工激励上做得比项羽到位。虽然在私人关系上刘邦常傲慢无礼,但是他十分善于满足下属的需求,能与天下同利;而项羽则是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这一点确实很关键,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项羽的队伍才越打越弱,而刘邦的队伍则越打越壮大。刘邦对自己的总结更加深入。他把自己取天下归结为自己能用三杰。汉初三杰,说到出主意,刘邦不如张良;说到打仗,刘邦不如韩信;说到管理国家,刘邦不如萧何。但是能让这三个比自己强的人给“老刘家”打工,这确实是刘邦的本事。在调动比自己强的专家、能人为自己工作方面,项羽显然不如刘邦。“庸人”当领导,奥妙就在于找到比自己强的下属,让这些能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为实现领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如果领导找不到能人,或者找到了却不肯用,或者任用了却不知道如何激励其干劲,那么这个领导就是不合格的;但从表面上看,领导却往往是团队中本事最大的一个,别人谁都不如他。这种“出众”其实恰恰是领导力不足的表现。卓越的领导,从来不把注意力放在跟下属攀比某一项专门的工作技能上,相反,他会尽心尽力去寻找在某个专业领域比自己强的人,把他们安排到自己的队伍中去做事情。这种心甘情愿比下属差的“平庸”恰恰是领导力的真正体现。闲人的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句。王维的诗以其特有的空灵宁静为后世传诵。但是实际上,职场上的王维做的却是一项非常繁杂、总不得清闲的工作。王维的职位是尚书右丞,按唐史所载,唐代“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在唐代的宰相制度中,尚书省的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是宰相群体的领班人物,而尚书右丞正是尚书省两位仆射的助手。《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当助朕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比闻公等听受辞讼,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不暇,安能助朕求贤哉?”因敕尚书省,细碎务皆付左右丞,惟冤滞大事合闻奏者,关于仆射。唐太宗要求房杜二人把精力集中在帮自己谋划战略和寻访贤才上,而把琐碎的事务性工作都交给左右丞去做,用左右丞的辛劳忙碌换取仆射的轻松,以保证仆射能抓大事、想大事。领导的努力体现在如何让下属努力工作上,而领导自己不必局限于具体的工作内容上。忙乱是领导者的大忌,而持续的忙乱往往是由于工作没有主次、做事没有条理、分工不明确造成的。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领导者个人的工作方式。1.报时型领导与造钟型领导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领导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报时型领导,整个团队都不知道几点了,只有领导知道,大家就都来问领导,领导能够准确地告诉大家几点。领导在的时候,一切正常。这样的管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尽管一切正常,但是领导自己会很忙碌、很辛苦,因为所有的人都来找领导,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领导来拍板;二是如果领导不在,大家找不到领导,正常的工作马上就会陷入混乱,找不到报时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几点了,都不知道工作该怎么干。与此不同,第二类领导是造钟型领导。领导知道几点了,但是主要力量不是放在给大家报时上,而是集中力量给大家造一个钟,不管自己在不在,不管自己说不说,所有的人只要看看钟就知道几点了。让组织有一种自动运行的机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领导不需要事必躬亲,而应该只关注异常,不关注正常;只关注例外,不关注例行。因为正常的事情、例行的事情,有制度管,有下属管,不用领导自己管。只有那些超出制度框架之外的事情,领导不管就没人来管,这时候才需要领导亲自上阵。管理首先要把基础的、基本的事情做对。基本的事情就是为组织建立一个自动运行的机制,把基础的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基础管理的四化是制度化、标准化、结构化、流程化。通过基础管理,要让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遇到了正常的、例行的事情时都知道该怎么做。这好比是一座大楼的框架和支柱,先把框架和支柱建结实了,然后才能搞内部装修。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是所有组织的基础,一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于一座大楼,如果框架和柱子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建设者就热衷于搞内部装修赶时髦,那将是非常可怕的灾难。2.管理的三重境界让组织有一个自动运行的机制,这是管理的第一重境界。管理的第二重境界是让每个员工都有自动运行的机制。要达到第一重境界,基本途径是制度建设,靠的是领导者的规范能力和掌控能力;要达到第二重境界,基本途径是动机的激发,需要综合使用绩效管理和团队建设的手段,靠的是领导者的价值观和激励能力。管理的第三重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是员工的自动运行和组织的自动运行相结合,互相推动,互相促进。这就好比员工不但知道怎样看钟,还知道怎样调钟和修钟。钟也成了智能钟,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任务以及不同员工的特点,选择自己的报时方式和提醒间隔。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建设和队伍的培育与发展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一旦达到了第三重境界,那么组织的管理就可以举重若轻,收放自如。做一个闲人领导,其实不但是一种能力的考验,看其能否建立起自动运行的组织机制,更是一种个人境界的考验。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领导者居中调度、总领全局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逐渐从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要把很多执行层面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下属当中能做得跟领导一样、能让领导完全满意的人不多。有些人能力不行做不好,有些人态度不行做得不主动,有些人思路不一样做得不让领导称心。这个时候挑战就来了,看着下属不顺眼,领导怎么办?不能临阵换将,也不能自己上阵,不但要接受这个不满意的结果,而且在下属完成任务以后,还要给下属奖励和表扬。这种情况是最考验一个人的心胸的。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学会接受一个不完全满意的结果,学会安排不完全满意的下属去做一件让自己不是完全满意的事情。明知道下属会犯错误,甚至连什么样的具体错误都能预见到,还是让下属去做,锻炼下属,培养下属,容许下属犯错误,让下属在犯错误中成长,不断改进工作。如果一个领导者无法忍受这个局面,就有可能让下属靠边站,自己亲自动手做。于是问题就出来了。事业这么大,工作内容这么多,靠自己的力量怎么可能做完呢?有一件事情你能做得好,那叫合格;有十件事情你能做得好,那叫优秀;有五十件事情你能都做好,那叫卓越;有一百件事情,你还想努力把它们都做好,那就叫找死!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精力和体力更是有限的。浑身是铁又能捻几根钉?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一定要调动别人去干。搭平台、给机会、鼓干劲,让大家一起为设定的目标而奋斗。所以,要用心胸去用人,去容人。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心胸太小的人做大事业,首先对健康是一种严重的损害。给下属上发条人为什么会工作?因为有动机。如果上级安排你做一件事情,每天做两遍,坚持二十年天天重复,你一定会很烦。而有一件事情,你坚持了一辈子,每天至少做三次,可是每天都不烦,不但不烦,而且做的时候还特别卖力气——这件事就是吃饭。为什么对于吃饭,每天三次一辈子都不厌烦?因为有需求!因此,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抓住需求,把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和任务与满足他人需求相结合,这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技巧。这种技巧在管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词汇来描述——激励。激励就相当于给钟表上发条,给汽车安装发动机,没有激励就不可能有好的业绩产生。1.需求是多样的人是复杂的,谈到激励人心,就要从人类需求的多样性谈起。谈古论今话说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然后选择了功成身退,泛舟于五湖之上。史书上记载他曾经三次暴富,然后三次散尽家财。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做慈善事业,也可以看成是做品牌,做公共关系。范蠡有三个儿子,他在漂泊贫困的时候生养了老大,在事业初具规模的时候生养了老二,后来事业兴旺成为大富翁的时候生养了老三。范蠡派老二到楚国打理生意,结果不小心犯了官司。为了营救老二,范蠡就把小儿子找来了,给了他一大笔黄金并对他说:“你到楚国去找我的好朋友庄生,你把钱交给他,让他帮忙把你二哥救出来。”正说着,老大进来了。老大很固执,非要争取这个任务,并且说:“家中有事,长子承当,我是哥哥啊,为什么不派我去而派弟弟去?以后我怎么见人啊!如果真的不派我去,我当场就伏剑自杀!”范蠡无奈,只好派他前往。老大到楚国见到了庄生,奉上书信和黄金说明来意。庄生收了书信和黄金,第二天就去见楚王,利用楚王对自己的信任编了个理由,说服楚王大赦天下。老大看到大赦天下的告示可高兴坏了,他想,既然已经大赦天下了,我弟弟不用营救不也能出来吗?于是,老大急忙去找庄生,说:“现在大赦天下了,您也不费心去救我弟弟了,那您就把钱还给我吧。”老大鲁莽无知的举动惹恼了庄生,虽然庄生把钱如数退给了老大,但回头就跟楚王说:“天下谁都可以赦,但是范蠡的儿子不能赦,赦了这个人就说明你害怕有钱有势的人,所以必须把他斩了。”结果老大在监狱门口等着,等到的却是弟弟被斩的噩耗。老大拿着钱哭着回去见范蠡,范蠡说这事不怪你,怪我自己一开始考虑不周全,用人不当。范蠡应该派小儿子去。为什么?因为小儿子是富贵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在乎钱,派这样的人去送礼最合适;二儿子是在创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怕吃苦,所以说让他去做事情比较好;而老大是在贫寒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特别在乎钱,生活特别朴素,比较适合于守业,却不适合于去送礼、做公关工作。三个人的职业适应性是由不同的需求层次造成的。因此安排工作的时候,要针对其不同的需求层次挑选合适的人选。对于需求本身的内在特征的探讨,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探求人性的时候就开始了。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性假设主要有麦格雷戈的Y理论、薛思的复杂人性假设、莫尔斯和洛尔施的超Y理论、大内的Z理论和西蒙的决策人假设等,这些人性假设理论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内涵。在这方面,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求。(1)生理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2)安全的需求。这是人们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求,如避免失业和财产损失、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解除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求。(3)社交的需求。一是爱的需求,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求比生理上的需求来得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4)尊重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5)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尽量发挥个人的能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在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很多例外情况。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后,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太小。继需求层次理论之后,许多学者陆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成就需要理论是麦克利兰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要归纳为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他对这三种需要,特别是成就需要做了深入的研究。具有成就需要的人,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他们乐意,甚至热衷于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他们敢于冒风险,又能通过认真的分析和估计、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冒险,而绝不会以迷信和侥幸心理对待未来;他们愿意承担所做工作的个人责任,并希望得到明确而又迅速的反馈。这类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欢长时间、全身心地工作,并从工作的完成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即使真正出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一般来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麦克利兰认为,一个公司如果有很多具有成就需要的人,那么公司就会发展很快,整个国家如果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他还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古希腊、中世纪的西班牙、1100—1800年间的英国以及当代的一些国家,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麦克利兰还开发出培养成就需要的一些方法。怎样才能增进个人的成就需要呢?麦克利兰提出了四个方法:(1)以成功人士为楷模。有意识地宣传取得高成就的人的形象。如果某人周围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刺激起他也想取得成功的动机。(2)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成功反馈。每经过一个阶段,对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加以肯定,对每次阶段性的成功都给予一定的奖励。(3)改变自我观感。通过增强人的自信,促使人们相信每个人通过努力都能取得成功,从而改变自身的形象,成为一个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4)经常用正面的思想鼓励自己。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可采用不断和自己对话的方式来克服消极的意识。麦克利兰以后的研究又发现,权力需要对管理人员来说是最为重要的。最为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是那些有高度权力需要、适度成就需要和低度社交需要的人。可见,成就需要理论对于我们把握管理人员的高层次需要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用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分析很多问题。比如打麻将这一游戏:有的人打麻将是为了赢钱,这是典型的物质需求,是一楼层面的;有的人打麻将只要不输钱就可以,这是安全需求,上升到了二楼;有的人打麻将是为了哥几个聚在一起热闹热闹,这是社会需求,已经上升到三楼了;有的人打麻将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聪明、牌技好,这是尊严的需求,是第四楼了;还有的人打麻将不为别的,就为了和牌时候的快感,完成挑战性任务后的内心满足,这就是自我实现了,是五楼的需求。一个游戏可以满足人的五大需求,所以这个游戏一定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我们的管理制度和市场营销方式如果都能设计成这种模式,可以全方位满足各个层面的差异化需求,那一定可以大行其道、所向无敌。有专家做了一项调查,这个调查反映了国内多数企业员工的需求层次。在激励方式上,96%的人首选涨工资,95%的人选的是分房子,82%的人选了发奖金,74%的人选了评职称。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员工,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员工,需求层次还没有那么高,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满足物质需求的问题。在这样的企业搞激励、搞改革,首先必须要满足大家的物质利益,否则花样再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把工资、奖金、住房、职称称为中国传统企业的四大激励因素,可以算是“四大金刚”。这四个激励因素最容易直接见效,同时也最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在激励领域中有一个定律,就是工资是刚性的。什么是刚性?打个比方,有一块钢筋,你把它拉长了,长了之后能再压缩回来吗?不能。往回一压它就要变形,用力大了就要打弯。工资就有这个特性,能涨不能降,把工资涨起来没事,要是把工资压下来,管理工作就要变形,就要打弯,就要出问题。所以一般来讲,工资和价格都不能轻易上涨,涨上去之后就很难降下来。所以很多聪明企业的薪酬管理也是一样的,工资保持不变,但是给一些带薪的休假、发一些实物、提供一些出去旅游的机会、增加一些专门的福利,这都是一些附带品,但是工资保持不变。因此,一旦企业萧条了,附带品很容易就可以取消了,员工也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把工资涨上去,再降下来,那就要出问题了。

前言

自序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我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特别是读思想史的人。少年时代,最早接触的历史故事是《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那个时候脑子里没有二十四史,没有唐宋元明清、上下五千年,有的只是十几个大英雄,什么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什么一杰李元霸二杰宇文成都三杰裴元庆……历史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群大英雄的上场下场、打打杀杀。后来,又渐渐知道了诸葛亮、徐茂公、刘伯温……这时候,我知道了原来在武的英雄之外还有文的英雄,他们用智谋书写历史,而且他们的篇章愈加精彩。再后来,读了更多的书,听了更多的故事,发现居然在武的英雄和文的英雄之外,还有第三种人大放光彩,他们看起来都很平庸,但是却能调动和使用英雄。比如刘邦文不如张良、萧何,武不如韩信;比如刘备文不如诸葛亮、庞统,武不如关张赵马黄,但他们都能带领一班风云人物去纵横天下、成就大业。我想,这样的人应该算是历史中的第三类英雄,他们自身没有纵横天下的武艺,也没有精妙高深的谋略,但是他们却都能给英雄当领导,让英雄自愿听令、心服口服。第三类英雄就是能当领导、调动英雄去成就事业的人,就是管理英雄,他们的才华是管理才华,在这些人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翻开历史,篇篇章章都充满血腥,鲜血带来的沉重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在伴君如伴虎、人命如草芥,动辄满门抄斩的年代搞管理,真的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冒险事业。但是我们的先人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那样精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忠诚,值得我们每一个后来人景仰。正是这份景仰,给我写作本书带来了最初的冲动。三国的刘备文不如诸葛亮庞统,武不如关张赵马黄,但是他能调动这些文臣武将为自己打天下。再看水浒中的宋江,翻翻宋江这人的简历便知,他无非是山东省郓城县一个小吏,文也不能文,武也不能武。就这么一个人,却可以带领英雄团队。再看看梁山这个队伍的构成,其他的一百零七条好汉,可都不是一般人!有皇室贵胄、朝廷武将、草莽英雄、江湖好汉……这么一帮人居然都服宋江!宋江凭什么?仔细想想,我们就发现,成功的领导者,他们身上似乎都有一种超级强大的气场,这个气场,能把英雄吸引来,把队伍凝聚住,给人力量,给人温暖,催人奋进。管理的奥妙就在于把“我”变成“我们”——把我会变成我们大家都会,把我想变成我们大家都想,把我要奋斗变成我们大家都要奋斗。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我们往往能真实地感受到气场的存在。有些人和风细雨,但是号召一出群情振奋山摇地动;有些人声嘶力竭,但是结果却是鸦雀无声众人围观。到底是什么因素造就了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当中,那些管理英雄又是如何来打造自身这种影响力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指引着我,给了我写作本书的基本方向。在写作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内容的取舍与材料的筛选。用简单的八次对话来描绘一幅思想史的画卷,这简直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我自始至终都是在挑战自己。在选材方面,我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追根溯源,坚持“早”的原则。针对一种管理思想的演变,尽量向上去追溯,从源头入手来写。二是引用经典人物、经典故事,坚持“显”的原则。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尽量选择耳熟能详、众所周知的。因为我相信,只有传播了,才能产生影响。一个众所不知的人物或者一段流传不广的事件,对后世管理思想的影响也肯定是十分有限的。三是从史料入手,坚持“实”的原则。人物和事件尽量从史书(主要是《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其次是诸子百家的典籍)中选。全书只有第5章“和谁在一起”中“桃园三结义”的对话是从小说当中选取的材料。不过,尽管这段故事出自小说,但它在我们的心灵当中已经成了一段真实的事件。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不仅仅限于孔孟之道、八卦占卜、阴阳五行之类,它包含着更多的东西,等待我们这些现代人去探索。在读历史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在卷帙浩繁的历史当中,有些声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一个字上,这个字就是“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式管理中,人和的精神一脉相承。“人和”两个字包含着建班底、带队伍、选才用才、激励人心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也恰恰是现代管理所关注的内容。从这一点上来说,古代管理思想史的内容,对于现代管理也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介绍常用的管理策略。例如,分析杀鸡儆猴策略,第2章里写道——“假如有个新来的领导要给一群大象当头领,为了震慑这些大家伙,这位新领导威风凛凛地从地上抓过一只蚂蚁,然后当着这群大象的面把蚂蚁狠狠捻死了。这样会不会起到震慑的效果呢?当然不会。不但不会起到震慑效果,大象还会嘲笑他的软弱。相反,如果给一群蚂蚁当头领,上来就当众捻死一头大象,那么蚂蚁一定会格外信服领导的威严。所以,我们应该捻死大象给蚂蚁看,只有处罚了有分量的人,才能起到震慑的效果。回过头来看,一般来说鸡是比猴子小的,所以如果真的想取得管理的效果,恐怕更好的方法是杀猴给鸡看。这个策略叫作‘罚上立威’。”二是对历史案例进行剖析。例如,第7章写张良给吕后出主意——“张良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借助‘商山四皓’的威信和影响力来帮助太子说服刘邦。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从表面上看,是四个老先生说服了刘邦,其实完全是张良的谋略。一个有智慧的人,站在台前呼风唤雨比较容易,躲在幕后默默无闻做贡献比较难。站在台前,出名确实容易一些,但也很有可能因为一时不慎给自己招来意外的灾祸。做人要收放自如。一个有智慧、有想法的人,放比较容易,但是一旦放得过火,就会有很多麻烦,所以该收还是要收住。放得开,是才华;收得住,是智慧。”三是具体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例如,第6章写如何对待责任意识不强的领导——“这样的领导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遇事不做主、不拍板。比如,上级通知最近有工作组下来抽查工作,有可能查到本部门。于是你问:‘领导,要不要提前协调相关部门,准备一份书面的汇报?’领导说:‘别理他们。’等真的来了通知,工作组要求提交书面汇报的时候,领导又来问你:‘你怎么没有准备书面汇报啊?’与这样的领导相处,基本的行为策略是‘当闹钟’。闹钟的作用就是提醒,不断地提醒,一直到行动为止。而且闹钟关键在于一个‘闹’字,只有提醒到对方有点不耐烦的程度,才算得上‘闹’。提醒的技巧是:一说要求,二说行动,三说后果。”四是领导理论的引申与管理思维的启迪。例如,第4章分析对能人的管理——“《西游记》里孙悟空戴着一个紧箍,为什么不给沙僧和猪八戒戴,偏偏要给孙悟空戴?这就是奥妙所在:能人需要戴紧箍,庸人不需要。因为庸人离不开团队,离开团队就到不了西天;但是能人一个跟斗就能到西天,即使离开团队,也可以自立门户,当个美猴王。而团队是离不开能人的。对于能人,没有约束就难以信任。信任不仅需要情感认同,还需要一种机制认同。给能人戴上紧箍,忠诚度确认了,做事情也有谱了,领导就可以放心了。可以不念紧箍咒,但一定要戴紧箍,因为紧箍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双方的承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对这座思想宝库的每一次探索都让我浩叹不已。如果历史是一座山,当我们面山而坐,对着横亘在天边的这一段巍峨和苍茫,内心会腾起怎样的感受呢?对我来说,这份感受就是:除了想走进大山的怀抱,亲眼目睹神奇和精彩之外,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作为大山的儿子,去讲述那些山的故事,并把它们传给后人。赵玉平于北京邮电大学

后记

读自己四年前写下的这些文字,如同和过去的自己促膝谈心,感慨良多。四年前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生活是奔波忙碌的,四年后的今天,一切依旧,生活没有改变,但我的状态是有改变的。    此时此刻,我正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等飞机。候机大厅里人来人往,但是我的心很静很从容。作为作者,我最大的变化是经过四年多的磨砺,虽然忙碌依旧,甚至更忙,但是内心世界变得从容了,就像一杯净水,虽然飞快地打着转,水质却是清澈透明的。    管理不是理论,管理是实践,是个性涵养、行为习惯、为人处世方法等很具体的东西。我坚信,知一丈不如行一寸。当初写书的时候,我曾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就是把自己写的管理知识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这是我最大的挑战,也是我最大的进步所在。比如我会自己坚持,也会要求我的学生坚持每天做“五个一”:每天安排一次锻炼,每天记录自己的一个收获,每天读一段书,每天整理一次内务,每天帮助别人收获一声感谢。    “学习”二字有奥妙,“学”是在思维领域改变认知,“习”是在实践领域改变行动。我们既要学管理,更要习管理。学得多,习得少,提升就会比较慢。在梁启超先生撰写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当中,谈到学术界的风气与面貌,梁先生痛心疾首地指出知识分子只动口不动手,眼高手低,空谈误国的问题。在这方面,知行合一的大师王阳明先生是中国读书人的楷模。    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其实管理无外乎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打铁”的问题,一个是“自身硬”的问题。当领导,既要有打铁的水准,也要有自身硬的本钱。    其实,每个写书的人都有两种状态:生活在别处,还是生活在此处。四年前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生活在别处的。现在我落地了,我生活在此处。当下的琐碎事务、细小的烦恼,让我体会到了生活本身的一种平实细腻又略带沧桑粗粝的美。我想,一个管理者,面对每天纷繁琐碎的人和事,他需要一种清澈、平和、专注、超脱的状态。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常胜靠修。修得到位了,一个人的身上就会出现一种东西,叫作“气场”。按照物质、信息、能量的观点来看,气场应该是属于能量范畴的。这种能量,会把一个人推到一个能干成事业的高度。修的过程如同扫地,今天扫了,明天仍需继续扫。常扫常有,常扫常新。    我们学知识,仰慕古人先贤,倾听他们的故事和主张,其实都是为了给自己准备一些精神上的干粮,在干瘪空乏的时候,可以吃上几口,恢复元气。    本书中的八章包含着八个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其实是有关领导艺术的八种思维状态的浓缩,相当于八份压缩饼干,滋味与营养各有不同,但是块块实惠有咬劲,值得品味。今天看起来,本书有一些文字写得有点过于理论化,有些章节设计得比较散。但是文无定法,文成法定,既已成文,便有了它自己的逻辑,运行着它自己的小宇宙,算是一个整体。所以,此次再版,整体框架未做改变,只是对部分文字做了调整,并增加了部分内容,以补缺憾。    编辑建议的书名是《领导的气场》,以便于传播和认知。孩子改名,说事大也算大,说事小其实也小,本着从善如流、倾听专家的原则,本书有了现在的新名字。见仁见智,全凭读者法眼,此举求新求变,也体现创作团队的追求。    最后,特此向为本书出版付出辛苦的各位编辑表示感谢,向展卷阅读的各位读者朋友表示感谢,向我的导师和家人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内容概要

赵玉平:管理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领导理论、人力资源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和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主讲人,入选2009年“十大国学讲师”。在《百家讲坛》开设的《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课程,开辟了运用管理学和心理学解读传统经典的新领域。为世界500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受邀在全国各地进行了近千场传统文化、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讲座,受到学员广泛欢迎,反响热烈。主讲课程包括《解读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看水浒说管理》《选人用人定成败》《三国管理谋略》《心理学在团队管理中的运用》等。著有《比强者更强》《梁山政治》等书。

书籍目录

自序  不知过去无以图未来
第一章 问天下谁是领导
一、弹琴的领导与熬夜的领导
二、庸人当领导
三、闲人的境界
四、给下属上发条
五、用人四策
第二章 你凭什么说了算
一、杀鸡还是杀猴
二、只有一个圆心
三、新来的领导是熟人
四、荷花荷叶间的失落
五、温柔一刀
第三章 一路上追的原来是自己
一、取天下从自己开始
二、领导者缺什么
三、领导算卦
四、管住自己
五、临事有静气
第四章 “没用的人”有什么用
一、用人如器
二、小人的用处
三、庸人的用处
四、仇人的用处
五、唱反调的人
六、能力、岗位和待遇的匹配
第五章 和谁在一起
一、“兄弟连”的真谛
二、也爱诸葛亮,也爱豹子头
三、下一个人是谁
第六章 能人如何不吓人
一、千古忠诚说岳飞
二、有这样三种忠诚
三、五种不好相处的上级
第七章 该做不该做
一、不知钱粮的宰相与关心牛喘的宰相
二、有些好事不能做
三、责任感与有限解决
第八章 借来慧眼看莲花
一、大处看天下,小处看人
二、基于胜任要素的选拔
三、心智模式阻碍执行
四、英雄从哪里来
附录 老赵语录
后记 我是这样一个写书的人
再版后记 大胜靠德,常胜靠修

编辑推荐

《领导的气场:8堂课讲透中国式领导智慧》不同于一般领导力理论的书籍,侧重从传统文化角度解读领导力的修炼,立意独特。作者赵玉平有十余年经营管理经验,任央视《心理访谈》节目嘉宾。并在《百家讲坛》主讲《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系列节目,开创了运用管理学和心理学解读传统经典的新领域。《领导的气场:8堂课讲透中国式领导智慧》中融合了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妙语解读历史背后的领导智慧。不论是政界领导者还是商界领导者,都可以从《领导的气场:8堂课讲透中国式领导智慧》中学到如何定位、修身、观人、用人、立威、授权等,从而提升领导力。

作者简介

《领导的气场:8堂课讲透中国式领导智慧》内容简介:气场是一个领导独一无二的精神名片。身为领导者,气场的大小,决定了你领导效力的高低,更决定了你对组织和他人影响力及号召力的强弱。纵观历代卓越的领导者,他们都有一种超级强大的气场,能把人才吸引来,把队伍凝聚住,成就一番丰功伟业。大胜靠德,常胜靠修。修得到位了,气场就会自然而生。修的过程就是学习、借鉴古人先贤故事和主张的过程。
《领导的气场:8堂课讲透中国式领导智慧》整合了《吕氏春秋》、《史记》、《三国志》、《水浒传》、《贞观政要》等古代典籍中耳熟能详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和小说家的笔法,妙语解读历史背后的领导智慧,在领导如何定位、修身、观人、选人、用人、立威、授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旁征博引,却不觉晦涩难懂;诙谐幽默,却不失浩然正气。于平淡和细节处见真谛,处处展现了现代领导所需要具备的胸怀、眼界、智慧与韬略。翻开《领导的气场:8堂课讲透中国式领导智慧》,在品味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哲学的同时,提升你的领导力吧!


 领导的气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职场中,无论你是领导,抑或不是。你都该知道,做领导绝对是门艺术活!那么你到底会不会做领导?你该从赵玉平的《领导的气场》一书中了解这门做领导的艺术。如果你已经是领导,理所应当你应该学,如果你还不是,那你更应该学,毕竟就像拿破仑所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啊!下面就是我看完此书后的部分收获,在此做个简单的归纳总结。大家了解一二后,更该去细读此书。看着此书妙语解读历史潮流中的领导智慧,你会发现自己离“领导”更近了。领导的宗旨当领导就是调动下属去完成自己的事业。管理他们的才华,把“我”变成“我们”,让大家会我所会,想我所想,奋斗我所要奋斗的。做领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那就是绝不能事事亲为,而是应该只关注异常和例外,不关注正常和例行。总而言之,领导就是要把最大的精力放在人力的优化管理上,而不是具体工作的完成上。如何树立权威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做领导的很重要的两种力量,而这两种力量基于领导的权威性。然而,领导要如何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呢?1.认识权威我们要清楚,任何权威的产生都必须借助已经存在的权威。这很好理解,除非你自己是老板,不然哪有能够自己给自己封一个领导职位的呢?就算你自封,也没人会认可你呀!所以,有一颗想要当领导的心,还得先通过正确恰当的途径把领导的权威获得。2.打造正确的领导形象作为一个新领导,在亮相前要思考一下,对于即将被自己管理的人群,自己在他们心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是怎样?如果是已经有了一定的威信,那么应当以平易近人的形象亮相。如果认知度和认可度很低,甚至是负认知,那么出场时要有一个有别于自己以往形象的亮相,比如穿着的改变,发型的改变,言谈举止的改变等。3.必要时,罚上立威在树立领导权威期间,绝不倡导杀鸡儆猴,而是应该杀猴儆鸡。只有处罚了有分量的人,那么在群体中才能起到震慑作用。4.尽可能任用自己比较了解的人刚上任期间,尽可能任用自己比较了解的下属,这样既能够针对性的利用其优点,还能够有效把控好他的缺点,从而把控好整个事态的发展。5.对下属的态度尊重下属是做一个领导应有的胸怀和气度。平时拉进与下属间的距离,一方面的好处是给下属一个进步的机会,另一方面来说则是领导自己一个很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如何留住人才领导的水平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在自己的管理之下,下属做了什么?合理的管理下属自然就能得到下属的归顺,从而留住人才,让自己的管理能够得以顺利有效的进行。所以,留住人才是让领导的水平达到高水平状态的重要保障。而留住人才的方式有四种,这也是用人的四大策略:分槽合槽、高屋低屋、分饼画饼、厚赏惜赏。分槽合槽就像千里马共用一槽用餐,会有互相争抢和妒忌等问题,因而难以好好用餐而长肉,所以分槽的理念就是:不安排两个实力相当的人一起去做同一件事。喂养小猪则不能分开养,因为它们在同一个槽吃饭,会因有了争抢而吃得更香,然后吃得更饱,长肉更快,这就是合槽理念。所以分槽合槽也就是说:让能够独当一面的人各负其责。让还在成长、尚未成熟的人在一个竞争的平台快速成长,成长到能够独当一面了再让他们各负其责。高屋低屋当还没嫩草,要喂牛吃隔年干草时,直接把草放食槽,牛肯定吃很少,但如果把草放在屋顶,牛要伸长脖子才能吃上,牛会吃得多。但有了嫩草,还把草放屋顶,那么见到嫩草过于兴奋的牛说不定会把屋顶都给顶垮了。所以高屋低屋也就是说:当回报有限且一时难以改善时,把门槛设高点,能够让它变得更具吸引力和挑战性。当回报已经有足够吸引力,就没必要故意设置额外障碍,就让众人凭借自己努力去获得就行。分饼画饼画大饼这招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那么分饼画饼的前提就是要对自己的下属有个全面了解,清楚哪些是老同事?哪些是入职年轻新人?哪些是团队中坚力量?老同事一般已经没有什么成长性,曾经有过付出,他们现在更在乎眼前所得,所以要对他们实行分饼。年轻新人有时间,对未来有憧憬,那么对他们画饼,告诉他们未来的吸引力,即使他们现在的饼分得少些,他们也是可以接受的。团队的中坚力量是关键人物,要带着饼跟他们一起吃,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厚赏惜赏当下属做了某件出色的工作,很有榜样作用时,领导可以适当的对其厚赏,这可以让大家知道自己重视人才,从而吸引留住更多人才。但是,绝不可以毫无缘由的对下属进行奖赏,这会让积极努力工作者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领导平时也要做到惜赏。细读《领导的气场》一书,能得到的宝贵收获还有更多。我相信,在职场中,在这样思想指导下的领导会是个工作的游刃有余的轻松的领导。对于还不是领导的普通员工,懂得这些做领导的思想,那么也是有助于把控自己工作局面的。再说了,谁人没有做个领导角色的时候呢?不是在职场上,可能就是在生活中,这些领导思想都是能够被转化,被变通,然后成为自己的领导智慧的。就让我们去实践吧!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纸张质量太差,不是正版的质量却要付正版的钱。请给一个说法,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     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干货满满,值得一读。一口气买了赵玉平老师的所有管理书籍,慢慢品味
  •     如果没看过该作者的其他书的话还挺吸引人的,但与前作多有重复,新意不足。
  •     语言通俗易懂,道理明白,思路清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有启发~特别是用人的时候,正确评价他的能力,能够使其出乱子也是你控制的范围之内,也要特别宽容,因为搞砸了,选他的你绝对有责任绝对不够目光长远。
  •     没有说的好么好 也不有趣
  •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常胜靠修,信哉!又“每天帮助别人以收获一次感谢”,良言。
  •     好书,看了遍,打算仔细再看第二遍的书
  •     2014-08-10
  •     这本书当初是朋友推荐的,试着读了,挺好,现在在实验室做了小头目,感觉书中的只是让我受益良多,打算抽空再看一遍。
  •     破书一本。这种书以后都不必买来看。
  •     宣传有水分
  •     讲透中国式领导的智慧
  •     写得很实在,符合中国国情
  •     阅读门槛低,很容易入门,风趣幽默,讲解易接受
  •     观点比较零散,无法将主旨串联成线,故事性较强,启发性较弱,三星不能更多.
  •     喜欢赵玉平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一本好书
  •     短小,有趣,实用
  •     杀猴给鸡看!
  •     买其他书时加了一点钱换购的,读下来觉得整体故事性、趣味性较强,启发性也还可以,但是书的框架较为松散,另外书名多少有噱头的味道
  •     很好的一本书,准备再买一本其他赵玉平老师的书。
  •     不错
  •     2016年阅读
  •     感觉很实用
  •     写得还不错啊,很多地方找到了吕峰老师上课时的感觉。为什么没有人评论?
  •     作者写的好,内容丰富,语言书评高,很适合大众看
  •     比较深入浅出
  •     职场都会遇到的事情,被赵老师总结成理论,就像天天上战场,经历的挺多,但还是需要把经历总结成兵法才受用。深受启发,尤其是对我,团委学生会工作,自成体系,每条都可以拿来实践。
  •     道理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讲起道理来不令人生厌,好书
  •     内容看看还不错,涉及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人物,属于口香糖似的快餐书
  •     用西方的管理理论分析中国人的案例,非常接地气,理论性与趣味性兼备,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值得一读,长内力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