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诗选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6-01
ISBN:9787020024476
作者:曹操
页数:104页

书籍目录

目录
曹操(八首)
度关山
薤露行
蒿里行
对 酒
短歌行
苦寒行
步出夏门行
却东西门行
曹丕(二十一首)
钓竿行
十 五
短歌行
燕歌行(二首)
秋胡行
善哉行(“上山”篇)
善哉行(“有美”篇)
丹霞蔽日行
上留田行
大墙上蒿行
艳歌何尝行
煌煌京洛行
芙蓉池作
于玄武陂作
杂诗(二首)
清河作
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
代刘勋出妻王氏作(二首)
曹植(五十四首)
箜篌引
薤露行
鱼段鱼旦篇
吁嗟篇
豫章行(二首)
浮萍篇
当来日大难
野田黄雀行
门有万里客行
泰山梁甫行
怨歌行
精微篇
桂之树行
当墙欲高行
名都篇
美女篇
白马篇
苦思行
升天行(二首)
五 游
远游篇
仙人篇
斗鸡篇
盘石篇
种葛篇
公 宴
七 哀
送应氏(二首)
杂 诗(六首)
喜 雨
离友诗(二首)
赠徐干
赠丁仪
赠王粲
赠丁仪王粲
赠白马王彪
赠丁翼
朔 风
矫 志
杂 诗
三 良
情 诗
弃妇诗
七步诗
失 题

作者简介

前 言     建安时代〔一〕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文人诗的传统    里,是一个很突出,很辉煌的时代。钟嵘《诗品》说:     自王、扬、枚、马〔二〕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诗人之    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三〕,质木无文。降    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    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    于时矣


 三曹诗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他们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了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且身体力行,创作了各具风格的名篇佳什: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为曹操平反”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毛润之一句“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让曹操幸运地咸鱼翻身,而后沫若先生的剧本《蔡文姬》更引导文人们去追捧这个千年枯冢—然而这并没有使我厌恶曹,反而要说:“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书生未免要写诗,写诗就未免书生气。而武帝诗常以大气磅礴为人称道。《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对曹操的评论是:“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承祚说他有申不害、商君之术,兼韩信、白起之策。虽对他的诗才只字未提,但我相信衢边孺子皆能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句子来。《薤露行》及《蒿里行》是魏武之诗作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明锺惺《古诗归》)的体现。《薤露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因果始末,读来通透明了,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王镇远语)观录如下: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诗一起头就表明了作者对何进的讥刺,而后二句,更是让人觉得作者对何进有“痛恨之情”,罗氏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录了一首绝句,专说何进:“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凡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诗的前一句似乎颇有韵味,有奇警、苍凉之感;然而后一句却溜了,反在写何进的命运。对于“机警,有权数”的曹孟德来说,何进的确是一个值得去讥讽的庸臣。“白虹”一句作为过渡,而接下来则写董卓之乱,其辞垦切,似汉之忠臣所作。然而曹操在此并不拘于“微子为哀伤”,并不很直接地驳责董卓,却痛斥何进,初读觉得他在“哀君”,细读却是“哀民”。他是在对前朝的叹惋,丝毫没有所谓“王霸”之气。《薤露行》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辞,多来表示悲丧之情。“薤露”即人生苦短之意,宜用来抒发哀惋之情。而《蒿里行》则更加直白: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锐军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有人说《薤露行》为主,《蒿里行》为宾,我却觉得这首《蒿里行》反客为主,更加精彩。这首诗主要记录了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的军阀混战。诗以“讨董聚义”起,头一句在扬,二句、三句转抑。“称号”句指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寿县称帝,“刻玺”句则指袁绍谋废献帝,立幽州刘虞之事。作者先呈以史实,再毫无过渡地转入将士、百姓之苦,却并无突兀之感。后三句很直接,却有震人心魄之效,空阔之感。最后“念之断人肠”将远在千里的思绪拉回到起点:微子为哀伤,念之断人肠。恐怕是人民疾苦较季汉之倾更令人痛心罢。许劭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既然是治国能臣,那么求贤是必不可少的。罗贯中对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令《短歌行》家喻户晓: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所歌之辞便是《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舒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第一句“人生几何”之后的标点,我思忖再三还是用了问号,因为第二句“去日苦多”属自问自答。而后层层推进:有了人生苦短即有了忧思难忘即有了借酒浇愁。看起来像人劝人及时行乐,细读却像是大业未成的时间紧迫感。然而作者并未使这种紧迫感沿续下去,下一句转而求贤,却引用了《诗经》的名句,又自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本是男女之情,却在此化为袍泽之宜。而“呦呦……吹笙”四句又是对贤者的热忱之情。到了“月明星稀”一句,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说“诗谶”则纯属子虚乌有。我曾看到一个版本上误将“何枝可依”作为“无枝可依”,实吓了我一大跳。作为贤者,“无枝可依”乃怀才不遇;而“何枝可依”则有“非梧不栖”的意味,其优劣可见矣。“山不厌高”两句使诗意达到了顶峰。《魏志•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里曹操对夏侯惇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此诗中又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见曹魏之志在天下,欲效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论语•泰佰篇》上)虽然表现得足够含蓄,却仍有“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的凛凛之气。同是求贤诗,魏文则与乃父大不相同。魏文帝有《秋胡行》,属乐府《相和歌•清调曲》,朱干认为是“魏文思贤之诗”(《乐府正义》),但这层意思却十分隐讳: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乃在大诲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企予望之,步上踟蹰。佳人不来,何得斯须。看上去似乎是一首隽永美好的相思诗:诗人为与佳人期,托了飞鸟,却“告余不能”,此是一层落差;折了兰英,结了桂枝,却“结之何为?”,又是一层落差;继而又表示愿同佳人到海角天涯,让海神赠其明珠——却终没有来,似乎是一个年轻人主观而又偏执的内心独白,可爱又可笑——然而这真是那个写《典论》的魏文帝的本意吗?试想,如果这首《秋胡行》确是求贤诗,那么,全诗的意韵也就明了了。作者“朝与贤者期,日夕殊不来”。那到底是为何失约未来?为何作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到底是怎样的贤才,令作者朝夕以待,茶不思饭不想?然而这些似乎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求贤若渴的焦灼之心。作者思贤心切,句句流露无疑,读来顿感真心似金,灼灼可鉴,恐怕再高傲的贤才读到此都会心为之一颤吧!陈祚明说魏文诗风“能转能藏”(《采菽堂古诗选》)。“转”者,“变宕不恒”;“藏”者,含蓄隽永,意韵悠长,此诗便可窥见一斑。与魏武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比起来,似乎更真切、更平易、更婉约、更绵长。魏文帝《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诸如“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样精辟的句子尤叫人深领其才。而作者为中国诗之史的又一里程碑,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很显然,此诗写了一妇人秋夜怀念客居他乡的丈夫的愁绪。第一句是化用宋玉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与次句一同造成了一种寂清的气氛,而后的“不敢忘”和“不能长”尤妙,吴淇对此有言:“(清商)其节极短促。长讴曼咏,不能逐焉。故云(‘不能长’)。”又有刘履之言:“忧来而不敢忘,微吟而不能长,则可见其情义之正,词气之柔。”(《选诗补注》)奇怪的是,抒情至此,却又笔锋转至写景,写“明月”,写“星星”,继而又联想到牵牛织女,可见作者思绪是乱的。说作者思绪紊乱,倒不如说思妇之想是乱的,并且最后留给读者一个不像是疑问的问题,我在此运用了句号,而不是问号,抑或是感叹号,读来意味深长,含蓄蕴藉,岂是一个句点能锁住的?曹丕之诗,素以“清绮”,“轻浚”著称。然而作为政治家、军事家,魏文并不拘于思妇,游子的题材。《广陵观兵》是魏文在执政后期(黄初六年)伐吴阅兵时的雄壮之作,看到魏军盛气,逸兴遄飞,在马上吟成此诗,故又名《至广陵于马上作诗》: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诗一起头就开始描写曹魏六军之宏伟威武,以山林喻戈矛,玄甲金光闪耀,猛将似藐东吴为小儿,孙权虽有长江天堑,不过“一苇可以航”。然而其父曾说:“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孙子注》)于是作者适可而止,转而用典。虽用很寻常的故典,却被作者用出了新意,借昔贤之勋,言自己之志,有一种吞吐恢宏之气象。继而作者又着笔于“观兵”,诗情又复一振。为了东征孙权,魏文作了诸多准备,在用兵上“吾欲去江数里筑宫室,往来其中,见贼可击之形,便出奇兵击之”;在军心上“当舒六军,以游猎飨赐军士。”因此他自信满满,甚至遥想当年周公东征,虽取得胜利,但军士归来所唱《东山》歌(《诗经•诗经豳风》)多少有些忧伤,相形之下,魏文此次东征,却“六军咸悦康”,体现了凌越周公的帝王之气。刘桢对他诗风的评价极为中肯:“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赠王宫中郎将》)“魏之三祖”中魏明帝曹壑擅长乐府,存世诗不多,尤以《种瓜篇》闻名:种瓜东井上,冉冉自逾垣。与君新为婚,瓜葛相结连。寄托不肖躯,有如倚太山。兔丝无根株,蔓延自登缘,萍藻托清流,常恐身不全。被蒙丘山惠,贱妾执拳拳。天日照知之,想君亦俱然。全诗用了一个比喻,将这位新婚女子与丈夫都比作了瓜藤,新奇而有趣。不难看出这位少妇向丈夫表明心意,耽心遭到遗弃,希望得到他的垂爱,有一种小女子特有的娇嗔之感,又有一种卑怯心理。瓜藤爬过了土墙,从此之后,我们就瓜葛相连了。夫君就象泰山一样,我便依俯着夫君,我的心苍天可鉴,“想君亦俱然。”想来你也如此?说这话的时候必然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全诗只包含了一个意思,作者却别具匠心地反复迭咏,就是没有点明“别抛弃我”,很妙地抓住了少妇的心理。不过,刚结婚就要想到被休弃,是不是弱女子可笑的悲哀呢?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钟嵘有言:“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诗品》)刘勰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文心雕龙•才略》)这些对安乡候诗辞的评价,并非溢美之辞。曹子建现存诗八十余首,以言辞华美见长,读来却无文过饰非之感。其中《美女篇》既华丽生动,又意韵绵长: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着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曹子建并不直接写美女之美,而是先写“素手”、“环”、“钗”、“佩”、“罗衣”、“轻裾”以及“行徒”、“休者”见到她的反应,铺排而不夸张、华美而不流俗,让人想起《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句子:“……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显然,这首古汉乐府与《美女篇》起点相同,手法却各异。子建写美女,实隐喻自己。后来“媒氏……所观。”三句,体现了美女虽贤,却嫁不出去,正喻自己怀才不遇,不被赏识——然而美女盛年不嫁,真正是嫁不出去吗?“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原是美女的眼光太高!作者并不只是一个郁郁寡欢的诗人,他兼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他真的不被赏识吗?其父魏武说作者“最可定大事”(《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其兄魏文也“深爱其才,所以不杀。”原是一般人不了解志士理想的苦闷!清人王尧衢言:“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此。”(《古唐诗合解》卷三)可见子建所冀之位,在于世子。然而曹丕做了太子,于是:“余蒙隆宠,忝当上嗣,忧惶粦躇。上书自陈,欲繁辞博称,则父子之间不文也;欲略言直说,则喜慎之心不达也。里语曰:‘汝无自誉,观汝作家书’言其难也。”(《典论•太子》)如果将其理解为曹丕刚即太子而作,那么是一种手足无措;如果这是魏文即位后作或是私下之作,则是一种冷静。魏文丕、陈王植执政孰优孰劣,古人今人均无从得考 。我们只能从“曹氏兄弟各持一端,正亦西方谈艺历来所诤讼也。”(钱锺书《管锥编•全三国文卷八》〉这样的句子只体出些意味了。不管怎么说,这首《美女篇》在众诗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其文辞华丽、栩栩如生。清人叶燮推为“汉魏压卷”、“意致幽眇”、“千古绝作”。在众多咏物诗中,能与屈平《橘松》相媲美的恐怕只有刘桢的《赠从弟》和曹植的《吁嗟篇》,是诗人的痛诉也是政治家的无奈: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入我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飘飘周入泽,连翩历王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此篇名为“吁嗟”,实为咏物;名为咏物,实为抒情。从一开始提及“转蓬”,作者就注入了浓浓的情意。转蓬“遇风辄拔而旋”(《埤雅》),是诗人们常咏之物,多喻离乡飘泊之情,因此作者瞩目于之。作者用尽笔墨来写转蓬飘乎不定,运用了大量的方位词,字间有如幽幽咽泣之声。其后“宕宕当何依,忽之而复存”尤为精彩,宕宕无依,上承“浮云柳絮无根蒂”(韩退之《听颖师弹琴》)之意,下启“欢也零星,悲也零星”(王静安《采桑子•高城鼓动兰缸灺》)之哀而“忽亡而复存”一句并不是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而是生也好,死也罢,竞归他人之手,可笑可恨!接下来作者从一个似是而非的旁观者突然转用“吾”,而且突然说“吾艰”,可见其内心凄楚。诗的最后似乎加了一个光明尾巴,说宁愿受烧灼之苦也不愿离根飘荡,这可能是作者作为一个政治失败者的立场,他可能借诗言自己宁放弃抱负理想而不愿骨肉反目——可这毕竟是不可能的。我在写杨修的时候说:“门上门宽门里活,一人一口一合酥。欲树子桓植羽翦,为立文帝德祖纾。”因此对于不利的政敌,于其不杀可能出于骨肉情,留在身边则是不明智的了。政治家向来为了政权不择手段,对魏文帝及明帝来说,陈王植确是一个值得留意而又舍不得杀的骨肉至亲。可能诗人也体会到这一点,才借这转蓬抒无奈之情罢。曹丕和曹植可以说是建安中期邺下文人集团的中心。因此曹植有很多诗友至交,他们互赠诗文,互抒情怀。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魏王后,杀死了曹植的党羽丁仪、丁廙。而曹植自己尚不能保,更无力相救。因此子建写下《野田黄雀行》,成千古名篇: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这一首是陈王植比较特别、素朴的诗,但仍然可见其才。“高树”一句意为树大招风,而且多招悲风,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不过“海水扬其波”半句较为平淡,又似无隐意,只是一种政治气候的象征,似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作者继而一句“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十分直白,似乎直抵掌权者的胸口,明白如话,字字掷金。而后的诗调似乎平和些,一直平和到诗尾,也不见爆发。情感的高潮在第二句,用辞的高潮则在最后两句,尤其是“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虽然这类迭字顶针在乐府民歌中十分常见,但用在这里却别有韵致,看起来使全诗轻快愉悦,那恐怕只是诗人的想象,聊以自慰罢了!曹子建代表着魏晋文人的顶峰,但我最喜一句:“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美之余,又有些落落的哀叹。千秋功过,自有评说。唯锺——诗书焚后今犹在,是非成败转头空。
  •     真是个俗气的题目啊..好吧..曹操老人家是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这三个title加一块儿是多么的金光耀眼闪闪发光啊..)我看的这本诗文选,是..呃..哪年出版的不记得了,不过俨然记得价格是0.25,所以..嗯,可以想象年代于是全书都透露,不对,是明露一股子气味,我来给你描绘一下你就明白了..“仍然没有脱离他的阶级局限”等等上面扯完了,下面开始要按着看书时候划的提纲写了..时间-内容效用这本书很薄,薄到我一边看一边在想,看完固然花不了多少时间,可是最后还书以后,我能记住多少呢?我是追求平铺时间博览纵横培养“认知感”,或者在某一个话题领域深入,来获得“准确”的信息?停顿了一下,想到,貌似很多课题我们也要花上很多时间才能达到随时都可以朗朗说上不少的程度,于是有一点释然了..拉动式读书?(有点没劲写了..)似乎信息爆炸的现在,获取信息太容易的现在,看书太多失去了目标,也不确定效用性..是不是更加应该拉动式读书(而不是推动式)?话说..最适合推动式读书的学生时代,我马上就要失去了..情.境一直不是很懂,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读诗。看这本诗选的时候也一直没有什么感觉。然而当这本书借期的中间某个星期,遇见某些事情,情绪发生某些变化,忽然觉得有些诗句,读起来竟感觉齿颊生香,念念不忘。大约是要时-境-文三位一体吧,才会有这种美妙的感受而现在泛泛的阅读,只能期待以后的某一天我忽然回忆起一些篇章或者破碎的语句,获得一些共鸣。最后回到曹老人家身上,这个一心反儒的法家,唯才是举的政治措施,在历史上被习惯性丑化的角色,嗯,看一看他写的东西,也不错~(好吧这实在不是什么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高台多悲风
  •     大气
  •     古朴雄浑
  •     曹丕真婉约。
  •     底纹换掉了,79年版,0.37元。
  •     可以读,还有名句.
  •     呃,只能选这个相近的书来标记了..我看的那本叫做《曹操诗文选》
  •     : I222.736/8934
  •     没有原因,只是读过:)
  •     汉魏风骨、宋齐不传
  •     余先生好选本,入门好读物!
  •     名为三曹,其实入选的曹操和曹丕诗加起来才抵得上曹植的一半多点,可见编者对曹植的偏爱。当然曹植是当得起这偏爱的。看了曹植诗作回头再看曹丕的,韵、辞、意、情,都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面。
  •     曹操就像吴秀波陈宝国那样的中年帅大叔,曹植是忧郁的少年英才。曹丕四言诗模仿诗经真是东施效颦,不如他的五言七言爽朗,尤其是即位前的作品,一股清流。
  •     人生如寄,壮心不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