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达摩《悟性论》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108046079
作者:蔡志忠 编绘
页数:123页

作者简介

禅宗重视内省实修,不立文字,不随文教经论。但弟子们还是把达摩的禅法心要话语记录下来,于是便有了《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二入四行论》等达摩禅法语录,后世合称为“达摩四论”。
漫画达摩禅之二《悟性论》要义,是阐明佛即是觉悟,离一切诸相。
达摩反复启发人们觉悟的是,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苦楚?其实这一切苦,都由我们自己的心所产生,修行成佛之道即是修心,佛教本质上是教人如何修持心的宗教。
那么如何开悟?达摩教导修行者内观自心,即察觉贪、嗔、痴的来处,令自心不生此三毒,无念无想,无分别心,不执著于眼前情境,心不随人生际遇的好坏顺逆而改变,也就不会被烦恼所持,这就是佛性。


 漫画达摩《悟性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最初是被蔡志忠本人的“狂迷”所吸引的,于是开始看他关于佛教的漫画。个人感觉,他佛学系列的作品的风格,与以往的国学主题漫画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若真要用言语形容,大概是画作的留白更多、更有“宇宙”之感吧。我想这跟作者内心境界以及画作主题的变化有关。以下是一些对个人十分有触动的片段……|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善于观察色的修行者,不从眼前情境生妄心,不令心自造苦乐境,于是色心内外清净一如。用心若镜,来时不着痕迹地照见,去时不留痕迹地回归空无。或许正是这种“轻无”,才造就对“色”终极观察力。|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并不是说不说话的人都是智者。如果内心未证得无我、充斥着贪嗔痴慢疑等习气,即使外表平静不言语,依然是痛苦之境。一个入世却有真修为的人,外表看上去普普通通,如旁人般谈笑、生活、工作,事实上,内在已有化解诸烦恼的智慧。自己是天性趋于沉默的人,让自己high起来需要格外的努力。有时会以“懒得理他”的态度来用冷战去应对“不喜欢”的人。其实这就是没有参透“离相”的真谛。没有我,因此也就没有人我之别。学学三两岁的小朋友,与任何和他一起玩的大人都是欢喜迎之。长大了的我,渐渐生出各种害怕落后、因而有嫉妒、憎恨。何不把心变回简单如初?回复出厂设置——赤子之心——很多烦恼、忧虑、愤懑也就无从生起了……更何需去灭之呢?|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当觉知自己念起如瀑布,就是走入修行迷宫的入口了。可怕的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念起,犹如经过通往“不惑之路”的入口都没有被吸引,因此也就不可能有走出迷宫、见奇妙光明的一天。|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忘,更有何物而不亡也?问:‘说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只见各种际遇,而没有对际遇好坏顺逆的想法。心不以之为苦,就不是真的苦。这一点上,爸爸就是一个例子吧。过去总不能理解他苦行僧般的工作“癖”,但一想起他是如此忘我地热爱着建筑事业,以及生活上的无欲无求,也就不难看透他的哲学。当个人的欲求很小很简单,就会很容易满足。他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因为那个“大难”,让经历者的心久久不能忘却“生命就在呼吸之间”的真理:没有为下一刻担忧的必要,因为你不知道在那到来之前你还存不存在。这带来宽恕、勇气、专注。有了这样的“轻无”与“幻灭”的心,还有什么,能是障碍呢?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买了一套四本。“佛教本质上是教人如何修持心的宗教”。
  •     “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忘,更有何物而不亡也?问:‘说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
  •     漫画使有缘之人愿亲近佛法,这便是很大的功德。佛陀不善不恶,凡夫有念起则有善恶。欲观佛者,先观于心,已见佛者,若不忘于心,尚被心所惑。从前未接触佛法时说过凭心而为即可的话,现在感觉是先找到心,在心中找到佛,接下来修证佛法、秉持戒定慧,戒而能定,定而后慧,慧了以后就真真正正地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时可以顺遂自心,因为此时的所为绝对都是善的不掺杂恶。
  •     修心路漫漫,想努力寻那“胸臆空洞,与天同量”的达观,但这寻的过程,已然显得悖心刻意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