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力量》书评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07544206
作者:学诚法师
页数:175页

《善的力量——学诚大和尚谈慈善》新鲜抢读

师父上学下诚大和尚谈慈善的图书——《善的力量》,在当当预售好些天了,昨晚9点多,终于等来了热乎乎的新书。看到书中所配插图,心暖了。我对家人说:长假里,我们也去“奉粥”吧。8岁的儿子说:为什么叫“奉粥”而不叫“送粥”呢。——他看到的是各地“仁爱心栈”义工们奉粥的视频,他觉得这就是“送”啊。我说:“送”字,虽然也很正式,但一个“奉”字,带着恭敬、虔诚,没有半点儿私心和杂染,是全心全心地奉献。不知道这样解释对不对?只听说但没有参与过“奉粥”,知道有很多义工坚持了很多很多年,寒暑不变,风雨无阻,也只有“奉”字才能与这份仁爱相匹配了吧。(其实,“奉粥”只是“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的一个项目,这些年,基金会相继成立了很多慈善项目:2007年3月,“仁爱助学”孤困学生资助关怀;2007年6月,“仁爱衣+衣”衣物捐赠; 2007年8月,”仁爱行动”灾害救助中心;2009年5月,“仁爱孝德奖”;2009年5月,”仁爱老年关怀”;“龙泉之声倾听热线”;2011年3月,“四和仁爱”社区服务;2013年8月,”幸福乡村图书馆”)师父曾说:莫轻小善,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我想,只要从今天开始,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发心为善,渐渐地,我们也会具备“善的力量”。

善的力量指引我们前行

读师父上学下诚大和尚《善的力量》一书,心情是喜悦无比的,仿佛觅得珍宝一般。言辞恰到好处,文中的每个地方无不闪动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令人心中生起希望、力量。从前只从师兄们口中听得师父的功德、智慧很大,自己也在一些活动中有一点体会,但是这次体会得特别深刻。末学也有幸见过师父,给人很自然的感觉,并不高高在上,而今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更深刻地领略到了师父的慈悲、智慧,心越读越叹服,越欢喜。书中平实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深奥的道理,给人拨云见日之感。自己从前想不太明白的地方,各种看不清的事物的关系,表述不明了的地方等等,也在师父的淋沁智语中得到释然,意识到自己心念的偏差,从而得到调整,让正知见得以树立,这是莫大的恩德!这是光明的火炬,引导黑暗中前行的众生;这是冬日的暖阳,温暖着在真理路上求索的人们;这是春天的种子,种在每个人的心中,蕴含着巨大无穷的力量!

看完书,你需要去体验一下

我参与过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心栈活动。这个活动完全没有门槛,谁来都可以加入进去,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你会直接参与进来吗?下文记载了我一路过来的心路历程。第一步,判断。作为一个自诩理性的、善良的人,看到公益活动我是赞叹的,但人是保守的,我要先做一番判断。于是上网搜索关键词: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北京龙泉寺,学诚大和尚,龙泉寺的数字生活,龙泉寺10语种微博,龙泉之声微信公众号,OK,搜索完毕,十分靠谱。第二步,考察。假期去了趟北京龙泉寺。下了346路,拖着个大行李箱爬坡的时候,眼角余光瞄到远处一个穿着义工服的年轻人在扫地。当时心里想,倒要看看这里的义工什么表现。结果,他看到我,马上放下扫帚,过来二话不说就帮我提箱子。当时差点哭了,现在想起来还想哭。我又不认识他,他的行为怎么那么自然而然啊,就像本该这样似的。难道这才是我们本该的样子吗?第三步,奉粥。我弱弱地问,我能体验一下奉粥吗?所有人都在笑着对我说,可以啊,欢迎,随喜!为什么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微笑呢?这个世界和平时我所处的世界不一样,哪个才是真的呢?第四步,成长。第一次奉粥,觉得清洁工、流浪汉比较需要,于是专门跑过去给他们。有老师轻言细语地跟我讲,不要有分别心。我们是慈善,不是救济,多体会自己的心。后来又碰到拒绝的,挥着手皱着眉,“不要!不要!”还从我旁边绕过去。当时怒气就起来了,你不要就不要呗,干嘛这副样子,招你惹你了,懂不懂礼貌。奉粥结束后的结行人人都要发言,为了准备发言,被迫仔细想了想自己的起心动念,发现我之所以发怒,是人家拒绝了我,而我并没有替别人考虑过一丝一毫。现在奉粥时,心态和去年刚刚参加时明显不一样了。现在的我会怀着无比的恭敬,90度鞠躬,大声喊出:“早上好,请喝一杯爱心粥,祝您一天好心情!”我会对着拒绝的人的背影,发自肺腑地深深鞠躬,因为是他们成就了我的成长。并且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像当初的我那样发生转变。从被动到主动,心柔软了,也坚强了,爱学习了,时间老觉得不够用了,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这就是善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善是爱的磁场 --品读《善的力量》感悟

善是爱的磁场--品读《善的力量》感悟 (王静英)机缘巧合,我拜读了学诚大和尚新著《善的力量》。初看,即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善的力量,小善行,大改变,蕴含着人世间最质朴的哲理。细细品读,爱不释手。学诚大和尚以自己修行的感悟去引领世人行善,做善人,使这个世界形成一个爱的磁场,书中的话语给我以人生的启迪。生活中有很多小事,只要信手拈来,就是一种善行。与人为善,善良不分宗族、不分信仰,阳光下的爱,普天下的善,彼此间的情,一切都那么真!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中国人对“善”最朴素的理解,也最能激励我们躬身力行,做一个善的使者,用我们的善念和善举构筑一个爱的磁场。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奉送爱心粥项目,就是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小小的一杯爱心粥,传递大大的爱,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每天清晨同一时间,志愿者们风雨无阻地出现在全国十九个不同地点,大家因粥结缘,因爱相聚,不问职业,不问经历,爱心和微笑足以。每一处奉粥点,老人、青年与孩子共同书写成长的无数个瞬间,抽苗拔穗,花开无声。我成为一名仁爱志愿者也已三年,在朝外,我感受最深的,自己不仅是一名义工,更是孩子们的爱心妈妈,为了我的孩子快乐成长,我愿用仁爱之心善待别人家的孩子。没有冠冕堂皇的口号,只因我愿种下善良的种子。今天我种下的善缘,成就的是孩子明日的善念! 人们常说,与智者为伍,与善者同行。但生活中,又有谁可以真正的称为智者呢?反而是身边的善人、善事随处可见。所以,我更愿意与善者同行,与善者为伍!小善可以积大爱,仁爱志愿者就是在用身边的小善行,来启发更多人的善心,让善的力量形成爱的磁场,正如书中所说,“这份流动的爱,让日益冷漠的心日渐复苏,也让社会也更加温暖、健康。”当我们可以帮助别人时,不要吝啬。世界将因你我的举手之劳,变得更加美好!人心向善,如果您有时间,不妨细细品读《善的力量》这本书,相信您也一定会被各种不计名利,不求回报的善良所吸引,并会不自觉的向这里靠拢,因为这就是善的力量!善源自于心,感召于行动。让我们因善广结缘,让善的磁场不断增强,一起做善的使者吧……

内心的力量

从小学到大学,总被同学认为属于热心、善良之人。但是这种热心善良随着年龄增长,随着 社会阅历增加,日益被磨圆,日渐没有激情,因为总被打击,甚至被好心人打击,说你做事应该有目的性。所以经常迷惑,这个社会为什么冷漠人那么多。龙泉寺创建的这个ing台宣传和力行的,正如 善的力量 这本书反映的,坚定了我们内心善良的力量,只要有慈悲心,宽容心,内心坚持下去,无论是一个微笑还是其他行善行为,一定会带动更多的人,也会让更多的人内心相信,善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

【书评人俱乐部】善是一种信仰

文/河北小珊 评《善的力量》提到“善”不禁想起出自诸葛孔明先生的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的意义对于被救济者来说是善行,而对行善之人来说却是善心,正如本书所说:就慈善行为本身来说,被救济者急需的是财物,而对慈善者真正起作用的是慈善心。如果没有慈善心,即使有亿万家财,也会捐得很少,甚至一毛不拔。善行最直白的表现方式就是捐助财物,前不久天津滨海发生了爆炸事件,许多明星和其他行业的知名人士都纷纷伸出援手,外界对此十分关心,有心的朋友又把一些一毛不拔的大咖扒了出来一顿很批,此情此景,在之前的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灾难发生时都曾上演过。这些高薪职业的明星,特别是正大红大紫的那些人,不捐些钱虽然说不过去,但慈善毕竟是基于自愿的基础之上,我们也不好去谴责什么。直到昨天看娱乐新闻,某明星晒出了自己的婚戒,大大的钻石blingbling的,据说上千万,而出手阔绰的明星还有很多被一一列举。心血来潮于是进行了个比较,人家的婚戒一千多万,咱的婚戒一千多块,如此不太精确的推断,人家拿一百万和我拿一百块,感觉应该是差不多的,于是越发觉得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他们不捐钱捐物实在是太不应该。而反过来讲,大多数人虽然挣得不多,但也并非没有力量帮助他人,当我们职责他人小气的时候,我们又是否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的人民币呢?慈善是出于内心的善念,虽然每个人能力有大小,但都有向善的自由和资格。我并非是佛家弟子,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是我的唯一信仰,共产党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的利益,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也是行善的组织,因此在向善这件事上,和学诚法师所讲的慈善殊途同归。其实社会上还有很多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没有什么明确的信仰,却心里始终怀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人在做天在看”这样的念头,在自己普通平凡的一生中做着大大小小的好事,温暖着被救助者和整个社会的心。其实,善本身就是一种信仰,善念可以引导着它的“信徒们”在朝着最光明的方向前进的途中给予遇到的人以温暖。(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心怀感恩,志存高远

善行,有大,有小。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心出发,一心一意不动摇,全心全意而为之,长此以往,必然会改变自己和我们所处的环境。这本书教给我:善愿,永远不嫌大;善行,永远不嫌小。做力所能及的事,从身边做起,把正能量传递开来。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慈善离我们有多远?

提及慈善,下意识的认为那是有名誉有声望有财富的成功商人、娱乐圈歌星影星的专利,不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凡夫俗子们该想的事情。房价的压力,车贷的负担,上有高堂下有妻儿照顾抚养的现实,我们自己尚且对生活应接不暇,实在无能力亦无精力与心思去关注别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及贫穷困苦。也许,还会想,当你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谁对你伸出过援助之手?当你孤立无援时,这个社会更多的可能给予你的是雪上加霜,比如出门做公交手机被盗,上班乘地铁钱包被偷,扶个摔倒老人还被冤枉。好人难做,难做好人。各扫自家门前雪,明哲保身就足够了,最大限度上,你没有主动去伤害人,就称得上善良了。多少人抱着这样的心态汲汲营生,从父辈传承,自己实践,教育后代,于是,我们的家国天下成了一群群麻木不仁的相继生活的团体组合。物质飞速的发展,而精神的土壤却日益的匮乏与稀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物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必然要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这种精神生活最为圆满和充实的形式非慈善公益莫属。慈善离我们有多远?在《善的力量》一书中,学诚大和尚说:“人的财富或有多寡,地位或有高低,能力或有强弱,然而普念一切有情苦乐的胸怀却可以一样宽广,利益众生的心志可以一样坚决,行动可以一样笃实,最终的成就可以一样的圆满。”没有财富,没有地位,没有能力,一样可以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可以去孤儿院陪伴失孤儿童,可以学着去善待每一个自己遇见的人。在知乎上有一个帖子:现实可以多美好?很多的网友在下面留言,诉说着在这个日益冷漠的社会里自己被温柔对待过的小事:出租车司机在下雨天看到孕妇等车,于是绕道免费送她去所需之地;婚礼一个月前,新娘检查出身患癌症,未婚夫请假打算离职,公司老板说职位给他留着,去取消婚礼场地,场地经理说不用取消,随时等着康复之后回来在这里举行婚礼;女儿对妈妈说,以后妈妈你一定要对爸爸好点,他每天加班好辛苦,我们都要好好爱他;丢失了8天的ipad,拾到者主动联系失主,物归原主;刚来北京闯荡的毕业生,整日面试淘汰被打击,在回家的楼下买烧饼,问多少钱一个,老板说不要钱;某一个清晨,在路上追赶公交车,一对骑电动车的母女从身旁经过高喊:“加油!”你认为,现实可以多美好?只要人人慈善,现实就是极乐世界!微笑的面对遇到的每一个人,就是慈善!温柔以待身边的家人好友,就是慈善!力所能及的给别人提供帮助与鼓励,就是慈善!让自己成为快乐的正能量,就是慈善。慈善,不是远在天边不可触及,它在我们身边的时时处处,分分秒秒。我希望诸位有幸读到这篇书评的朋友,能将这本《善的力量》列入你们的阅读书单之内,不,应该说,我至诚的请求诸位,在某一个秋意怏然的午后,远离喧嚣的社交应酬,远离随时能联络到你的手机,远离吸引力注意力的电视剧,静下心来,翻阅它。我相信它能给你带来一种震撼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你曾经听过的任何一首励志的歌曲或者任何一部励志的电影能带给你的。因为这种力量,它会给你一种来自心灵的持久的感动以及一种对人生的深入的思考。也许,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与生命历程。真正有益于世界的做法,不是除恶,而是行善;不是打击负能量,而是弘扬正能量。愿我们人人慈善,传递正能量,感受善的力量!

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氏们

(一)我认识一位参加仁爱助学的师兄,她是这么和我介绍助学项目的:和我们传统所理解的助学不同,这个项目最重要的不是给贫困学生多少钱,而是陪伴。他们会选择留守儿童,然后定期去看望他们,听他们说自己的烦恼,和他们一起玩耍……经济的援助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援助。所有参加助学项目的义工都要经过培训,项目摸索出了一系列非常细致的工作规范:有一些思想是要被纠正的,比如不要带着同情的眼光看孩子,这会伤害到他;不要在校门口接孩子,他可能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正在被帮助;重要的是坚持陪伴,因为频繁地换人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她和我说,孩子的奶奶每次一听说她要回去了,眼泪就哗哗往外流。侧重心的资助而非经济上的简单输送,这个理念真的很厉害!(二)我一向觉得,中国人不擅长打开自己的心扉,尤其是对陌生人。我们有无数格言是讲这个的:话不投机半句多;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所以,第一次听到仁爱倾听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总觉得很奇怪。这个项目就是公开一个电话号码,然后不管是谁,心里不痛快或者只是单纯想找人说说话的时候,都可以打过去,有义工负责接听、疏导。我总觉得,真的会有人给他们打电话吗?最近和一位参加仁爱倾听项目的师兄聊天,她说自己接到过很多奇怪的电话。有各种烦恼的就不用说了,还有一上来就问:“你学佛多久了?你看了什么经?”然后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佛法——身边的人没人听他没事就讲自己的心得,于是他就打电话过来,像个导师似的,居高临下地给对方讲啊讲,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讲啊讲,本来以为要讲完了,结果又挑起了一个话头继续讲;又讲啊讲,以为他要讲完了,结果又不知道找到了哪个新角度继续讲……我又不能挂电话。”还有那种吞吞吐吐的,说到一半不说话了,她也不敢挂,在那儿干等着,等到对方又想说了,再挤牙膏似的说一段出来。她说她接到的还不是很难的电话,最厉害的一位师兄,对方一打电话就是好几个小时,一晚上就接那一个电话——那个师兄特调柔。我后来在想,这得有多大的耐心!要是我的话,没听两句肯定就开始吼了:“就这么点事,你翻来覆去地叨叨,烦不烦啊你!”这么想,我特别特别惭愧。我问过她一个问题:“一般人都是喜欢把自己的烦恼说给别人听——说白了就是把别人当垃圾筐。而参与这个项目,注定要当别人的垃圾筐,这是大部分人不愿意的。那么,为什么您愿意听别人的烦恼呢?这些烦恼会不会影响到您的心情呢?”她给我分享了法师的开示:参与仁爱倾听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慈悲心,二是清净心。慈悲心让义工们能感同身受地进入到对方的故事里;清净心让义工们能心无挂碍地从对方的故事里出来。(三)第一次听到仁爱心栈的奉粥项目,是在半年前。当时知道得很泛泛,大概就是,有很多人每天凌晨三点多就起来熬粥,更多的人六七点钟就起来,把熬好的粥送给没时间吃早饭的上班族。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唯一触动我的是,他们居然坚持了这么久——最长的已经坚持了八年,每天都这样,风雨无阻。后来听过一次奉粥义工们的分享,我才发现这事儿没这么简单!比如,熬粥是需要场地的。有一个心栈(就是奉粥点)的熬粥场地在一个大厦里,大厦的物业和保安之间好像是有一些经济上面的纠纷,最终的结果是保安不再值夜班了——所以凌晨三点多进入大厦去熬粥是不可能的了。这件事最后是这么解决的:一位义工为了能天天去熬粥,每天晚上义务去值夜班——即使是除夕之夜,他也披着一件军大衣,孤零零地坐在不足一平方米的岗亭里,值着其实和他半点关系都没有的班,就为了三点的时候可以去熬粥。比如,在清华大学附近有一个心栈,一开始的时候义工们总能看到一个孩子怯生生地站在马路对面看着他们。时间久了,这孩子开始走过来——这是一个明显能看出智力有缺陷的孩子,梗着脖子歪歪扭扭地过来。义工们照常给他粥,他歪着脑袋头也不回地接了就走。又过了段时间,义工们和他讲,他也可以一起来奉粥,那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干起了最简单的往粥碗里插勺的工作,插勺的时候手抖个不停。后来这孩子开始给路人奉粥,义工们总要随身带着纸巾,以备随时给他擦流下来的鼻涕和口水——路人自然是不会体谅这样的孩子的。几年后,可能是这种不间断这种动手活动刺激了大脑的发育,这个原本连话都不会说的孩子居然慢慢开始说话了,盛粥的时候手也不抖了。比如,有一个参加奉粥的花店老板,之前的生意很不好,因为她卖花给别人的时候总是搞些小动作——人家定99朵玫瑰,最多给90朵——因为没人会数;还经常把折断的花插上牙签伪装成正常的鲜花卖。参加奉粥以后,她突然意识到人应该诚实、懂奉献,之后再卖花给别人的时候,不仅给够数量,而且再也不会用折断的花了。虽然成本提高了,但是很奇怪的是,生意居然蒸蒸日上,因为客人们认为这个老板人很好,回头客越来越多。比如,有一位七八十岁的大妈住的位置比较偏僻,为了参加奉粥,每天骑着一辆三轮车往心栈的方向赶。后来她住的地方通公交车了,但是公交车的密度很低,往往很久才来一辆。为了不迟到,她依然选择骑车一个多小时。冬天的凌晨,在路灯照出的苍白光晕中,会出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呼着白气孑然骑着车子,在灯下拉出长长的一个影子。再比如,曾经有一个到北京上访的人,在北京西站喝到了义工们奉上的粥。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让这个人泪流满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结,之后,在义工们的开导下,居然就转身踏上了回家的火车。这样的比如有很多很多,后来我会想,到底是什么样的理念,让这些人这么心甘情愿的付出——尤其是,现在的社会已经这么商业化了。(四)基金会还有很多很多别的项目,比如说收集大家不喜欢了的衣服,洗净叠好分类,拉到山区去送人;比如说建一个图书馆出来,这种图书馆甚至建到了监狱里;还有敬老的项目等等……我经常在想,到底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为这些陌生人做这么多事情——他们往往得不到受益者的回馈,而且也没有想过得到回馈。亚当斯密说,人是经济动物,驱动人们做事情的动机是利益。这条铁律是构成现代经济社会的基础,但是在这里却被推翻了。那么,义工们究竟得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东西能够激励他们面对别人的冷漠而冰冷的脸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尤其是这种奉献还往往是一天又一天不间断着?为什么没有任何物质的收入,他们做事情的时候还能这么干劲十足?我相信,您会在这本书里得到答案。

愿力多大,善的力量就有多大

70年代的皖北还是很贫穷的,那时候家家都是如此,没有富裕的,祖父在外地工作,每月会往家里寄点钱,相对来讲,我们家在村子里算过的比较好的。但父亲和祖母都是慢性病患者,所以祖父寄来那点钱远远不够这一大家人加上两个病人的消费。尽管如此,祖母见到有上门要饭的人,总会尽其所能给些吃的。祖母说:我们家也是要饭出身,也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应该的。这是祖母对我最初的感恩和互助的教育。父亲也是如此,他在区里工作,算是见过世面的人,村里人有病有灾,他都会主动来帮助,带去就医或者接济他们一时的困难。虽然我们家也很穷,但是我们在周围的十里八乡都是受尊重的。他们对我们家的评价是:好人!这个好人,我想应该包含的是乐于助人,慈悲喜舍的含义。工作后,我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小城,也参加了一个公益组织,主要是做助学。我既是会员也是骨干志愿者,周末的时间,常常会到协会参与一些问题的商讨,或者去农村走访贫困儿童家庭,然后形成资料,为他们找到资助人。虽然很累,但看到自己的付出对他人的益处,内心是满足的。我参与这个公益组织的活动,有一段时间中断了,原因是自己家庭的琐事和工作的原因。但学佛后,我理解了这还是自己愿力不足的问题,就是说自己没有在心里真正发起利益他人的心, 只是凭自己的一时兴趣和喜好来做事,没有心力坚持。学诚法师《善的力量》一书,从历史的角度,更宽广的视野,带我走进了人类慈善的历程,佛教慈善的历程,以及现代佛教公益慈善的新模式:心灵慈善,人人慈善,时时慈善,补偿慈善,感恩慈善。佛教的慈悲是跨种族和国界的,它包容一些文明和一切人群,不仅对穷人也对富人。从古至今,人类真正追求和期许的都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这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如何实现这个梦想,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发起利他的心,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如《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师父的新书

仁爱基金会是个很神奇地方,在这里的点滴善行,无论是助学,还是奉粥,还是捐衣,都让人很感动。所以,很多人愿意亲近基金会,愿意去感受善带来的力量~~第一次去参与奉粥,不太敢跟人打招呼,后来突破了自己,笑着跟大家说早上好,心打开了,感动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很感动~

这里的故事很精彩,慈善触手可及。

看到师父出的这本关于慈善的书,真的很感动。找到仁爱心栈的博客,看到每天全国各地的心栈奉粥项目的志愿者留下的感想,那种简单的快乐,打开内心,奉献温暖的欣喜,感谢这个平台,让我们真的发现慈善触手可及。他们说:参加奉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真的是一片净土。现在的社会或者说我们所处的环境真是太嘈杂了,很多人事变的十分冷漠,而今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大家的真诚的爱,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没有什么利益的纠葛,每个人都在想着把爱传递给更多人,影响更多人,这种简单而温暖的感觉真好。哪怕生活有再多的纷杂,心底拥有一份纯净,学会去爱,幸福就到来了,我会继续保持我的乐观向上,让爱充满我的世界,并温暖他人,祝愿大家都快乐。

试着去爱每一个人,会怎么样?

我师父亲自指导运作的仁爱慈善基金会,算来已有八年,早期我就在这个基金会里做义工。这段经历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从小到大接受的信息里,我一直不太认可一个人可以做到完全善良,一定是有条件的。在内心深处渐渐已经不怎么信任别人,乃至不怎么信任这个社会。我不觉得自己还可以真的被感动, 感动和信任也许偶尔会有,但一定会是有条件的。如果不是在基金会的这段生活,我想,我应该一天一天地变成一个很麻烦的人,给别人找麻烦,给国家找麻烦,给社会找麻烦,也给自己找麻烦。我想,我可能会非常的孤独,也比较可怜和可嫌,也会被很多人厌恶。我会越来越自我。基金会影响了很多的人,包括我在内,到现在,我也说不太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那么多人的人生轨迹,让我们重新建立起内心的信心,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对国家的信任和对社会的信任。这些年跟着师父,外人可能觉得他很高大,有很高的职务,但离得近了,就不再是以往远望的那个角度,师父作为一个出家人,没有背景,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常常会来寺院里小住些日子。我们都比较尊重他的父母。而已。他本人就是每天带着一群小和尚们忙啊忙。有时候早出晚归。去佛协忙,回来接着忙。因为出家人普遍都不在乎生死以外的事情,职务啊什么的一般不会把它跟修行扯在一起。但我就思考过,到底是什么让这么多的人心甘情愿地按照师父的指导去从事各种慈善活动。真的,这是我见过最纯粹的慈善事业了。奉粥这个项目,师父设计出来,并亲自指导和实践,大概六年前开始,很多志愿者早上三四点钟起来,熬粥,然后到大街上免费送给行人。现在很多城市都有了。最不可以思议的是,这么多的人坚持了这么久,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基金会的义工没有任何报酬,出差什么的,都要自己出钱。很多志愿者都是把这个当毕生的事业去做的。像救灾,全国哪里有灾害了,师父就指导他们奔赴哪里,平时就经常接受专业的灾害救助培训,在灾害现场会有生命危险,但很多人义无反顾。每一次,和他们在一起,我都会很感动,很感动。至今,我也没有找到这些力量和勇气到底来自哪里,因为,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个可以常常被感动的人。我觉得我应该是个冷漠的人。因为,我经历了那么多冷漠的人情世故。我相信只要是能活到中年的人,都有过在人生的角落里潸然泪下的冰冷回忆。我没有具体数据,但我知道很多很多志愿者都在我师父的感召下默默地做这些事情。助学、奉粥、环保、开书院、救灾、扶贫济困等等,据说已经十多个慈善项目了。所有的这些项目都不是轰轰烈烈的大项目,但却都是长期坚持,逐渐吸引和凝聚非常多的人。他们中有起草过宪法的高龄专家,也有几岁的孩子;有富翁也有工薪者;有领导也有群众,各行各业都有。有一位信众专门到各地拍摄了一个关于奉粥的纪录片,他们回来讲述了一些很有故事的事,并摄入了镜头,比如,一位在西客站上访的访民,在喝了志愿者奉送的免费爱心粥后,改变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一位深圳靠打拼生存的江湖人士,在做了一段时间志愿者之后,放弃了原来的生存方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在志愿者那里,有很多很多的故事,见到他们都挺惭愧的,没有能力把他们的故事都讲给更多的人听。真的,很惭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慈善组织中,在寺里,常常就会听到某某城市又开了一个免费奉粥点什么的。又增加了多少位志愿者等等。在这里,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包括我自己在内,本来是社会的负能量,因为这个慈善事业,内心的复苏,不敢自称就说是社会的正能量,但心态上已经从过去的批评和抱怨者,成为心甘情愿的建设者。在北京的亦庄开发区,地铁站的奉粥点,乘客和地铁工作人员,都因为这个慈善事业被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多很多温暖的小事情点滴地在温暖着很多人的心,也温暖着这个城市。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少年,因为参与奉粥,逐渐恢复了健康。还有一位脑部有发育疾病的少年,语言能力有缺陷,在志愿者的带动下,长期坚持从事这种慈善活动,竟然有一天,在奉粥的时候忽然完整地对母亲说出来一段话,让他的妈妈泪如雨下。他们奉粥之后,还拣垃圾,把能清理的公共场所都给清理干净。在北京城里,一组织就是好几百人,有的举家出来做这样的好人好事。在上海,我知道有一位企业家,早上骑着小三轮和志愿者一起到大街上奉粥,然后再开车去上班。在深圳,一位企业家常年带着自己家人和员工坚持着,从事的慈善事业规模越来越大。在天津,江西南昌,在山西大同,在河南郑州,在秦皇岛,在石家庄,在四川的雅安,等等,还有人常常会问我,怎么才能加入这个慈善组织,怎么也能参与这些慈善活动。我不知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而且,了解这个慈善事业的人都认为,这个事业会非常的广大,前景非常的广阔。师父的说法,是悲心和愿力。但是,这个说法比较宗教化,一般人也还是搞不太清楚。今年,我有机会参与编辑了师父的一本书叫《善的力量--学诚大和尚谈慈善》,收录了师父历年来在慈善方面的开示、讲话以及对我们的言教,很多义工加班加点,辛苦地编辑整理,出版社的老师们也全力以赴,赶在了深圳慈善展览会之前出版发行。书的排版很干净,选取和摘录的文字都很平淡,没有大道理,也没有动人的词句。只能说很平静,我自己在师父身边久了,也是有点麻木,真的还是想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影响了那么多的人,去从事这些完全利他的慈善事业,难道只是这些文字吗?还是大家常说的师父的慈善理念。如果一定要说,应该就是文字后面的那些理念,可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道理,可能是一些说法,比如,成就别人成就自己;做慈善不是救济工作,而是我们自己需要,自己内心成长的需要,等等。我相信,师父实践的慈善基金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具体帮助,更重要的是榜样的力量,是慈善前行者指导,书里提到的理论,我觉得虽然是一个高度,但都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足可以令我们信服,并效仿实践。我想,这个世界不是每件事情都能说得清楚,很多感受,往往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在师父的身边,目睹也亲历过一些他亲自处理慈善基金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这些年,走过来,真的是困难重重,从师父,到僧团,到每一位义工,乃至所有支持帮助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各团体、个人。非常非常不容易,但非常非常非常值得。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自己承担的事情也是遇到一些困难,不知道怎么抉择的时候,师父回复给我的短信里,有这样一个词:“硬汉”。我猜师父的意思是告诉我,要常常和有力量的人在一起,和硬汉在一起,自己慢慢也要成为一个硬汉。《善的力量》这本书,献给所有共同走过这条平凡但又不平凡的生命轨迹的同行善友,献给所有在内心深处还保有着信任他人的力量的人,献给所有的善知识以及善知识引领下不断成长的人们。愿这本书,帮助到更多的人找到慈悲的方法和道路,在佛教智慧明灯的指引下,重新获得久违的爱,勇气和力量。献给所有的有缘人。作者:《善的力量--学诚大和尚谈慈善》内容编辑:贤不二

善的呼唤

读了学诚法师的《善的力量,学诚大和尚谈慈善》,心里忽然对“善”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感悟。“莫轻小善,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学诚法师这样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也这样讲。如果说有一群人,时刻不忘“善念”,我想他们应当是僧人。善念,是他们的精神特质和法门。他们“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打坐念经之余,他们不胜其烦的教化世人,普度众生。他们最懂得“慈”和“善”,也自然最有资格谈“慈善”。从小,我们就被期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童话这么告诉我们,父母这么告诉我们,老师这么告诉我们。因为“善良”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使我们一代又一代传承的食粮。小时候,我们也会很自然的去做一个善良的人,哪怕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帮助了别人也能够引以为豪。而渐渐的,我们长大了,经历了更多事情,慢慢发现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并不像童话故事里那样纯洁美好,我们看到了诸多的丑陋,于是连“善念”都开始动摇了,我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益”和“得失”,开始越来越多的“谨慎小心”。有老人摔倒了,我们不是立刻扶他们起来,而是在想他会不会讹我?因为新闻里有太多扶人反被讹的报道;有人在面前行乞,我们不是立刻倾心帮助,而是在琢磨他们会不会是骗子?因为新闻里有太多假乞丐行乞暴富的报道。……我们错了么?没有!因为我们的担忧确实有道理。这样做很好么?不!因为我们真个忽略了善念。我觉得《善的力量》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不是告诉我们要行善——童话早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了。它的意义在于给我们行善的希望和力量,让我们能够更加笃定的奉行“善道”,在任何时候都不动摇。我们常常说要“惩恶扬善”,其实,未必人人能够除恶,但却人人都该行善。行善容易么?不容易!行善有风险、有代价,但是对于善行所能起到的积极意义而言,这种风险可以冒,这代价也值得付出。我们还是说老人摔倒这个问题,善良的人来扶摔倒的老人确实要冒被讹诈的风险,而且坦白说这风险不低。如果不去扶,自然不必冒风险,但是,我们能能够所有人都不扶么?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所有的人对待摔倒的老人都冷眼以视袖手旁观,那么倒下的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道德品质,老人摔倒了好扶,可是一旦道德跌倒了可就想扶也扶不起来了。莫轻小善,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不是每个平凡人都可以做出惊天动地的善举,然而,关注细节,注重微小也是善的呼唤。

做一个善良的人

做一个善良的人我们身边有很多人虔诚念佛,而有些人却不得要领,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得要领,或者是有心力不足,还更甚者对佛法是一窍不通。笔者通过网上搜索,发现了一本好书《善的力量》,学诚法师新书即将发布。据媒体资料,阿里巴巴成立16周年,马云提出,公益是最好的庆生礼物,从2015财年开始,阿里员工每人每年必须完成3小时公益志愿服务。每年抽出3小时不难,但公益事业显然不止这些。9月18日下午,由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承办的“佛教慈善专题研讨会——佛教慈善的传承与创新”主题会议将在深圳召开。届时,佛教界、公益行业嘉宾莅临,参加者包括北京龙泉寺禅兴法师、贤书法师;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腾讯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窦瑞刚等。作为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导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在不同场合讲述过慈善在佛教中的价值,用佛法的智慧对慈善公益事业给予了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善的力量》就是这样一本书,他将理论与实践汇集成册,愿所有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启迪与力量。佛教与慈善公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 近年来,佛教团体的慈善公益事业开展得越来越丰富,不断为社会提供着温暖清净的正能量,感动人心、慈爱天下。学诚法师在不同场合讲述过慈善在佛教中的价值,用佛法的智慧对慈善公益事业给予了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本书将之汇集成册,愿所有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启迪与力量。

给世界一点点温度。

文|慕卿月。前段时间,群里有人讨论到一个话题。“路边有人摔倒了,是扶还是不扶?”小伙伴们讨论都很热烈,甚至有人说为了考虑家里人也不能扶。万一被讹了,可是一家人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有点泄气的敲下一句话,“虽然,我知道坏人很多,但是我想我还是会扶。”《善的力量》 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给读者介绍了很多著名佛学里的例句。另一部分则是从生活中去介绍佛学。我对佛学并不了解,但读这本书的时候,仍然能给我很多心灵上的启示。比如,我曾在火车站中,遇到一个穿得干净整齐的男人向我借钱,他说他的钱包被偷了,没有车费回家。我当时的反应是愣了一下,脸上开始露出窘迫。心里在想这个人会不会是骗子啊?刚好那会,我正在和朋友打电话,随便搪塞了一个理由,就走了。可是,走了十几米之后,我开始觉得我是不是做错了,内心非常纠结。要是他不是骗子怎么办?那我岂不是没有帮到他?我继续和朋友说了这件事,朋友说,肯定是骗子,而且我都走了,就别想这事情了。书中最后的一部分内容,是学诚法师和网友们的对话。有一位网友,恰好问了我刚才提到那件事的问题。学诚法师的回答是,“若对方说的是真话,他需要帮助;若对方说的是假话,更需要帮助。无论对方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们都应该有慈悲心,这才是我们应该用心的重点。”“我们通常认为身体上的苦是苦,而忽略了被烦恼蒙蔽的心灵之苦。被骗的人固然苦,骗人的同样也是苦,当发大愿心拨出一切众生的苦及苦因。”生活中的我们,真的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学诚法师所说的这样,但我们可以努力的去一点点的靠近。有一位朋友在群里说,她会去参加奉粥。这个过程,她成长了不少。那天她随意说的一句话,至今我也记得。她说,“如果你们在路上看到有奉粥的,一定要接住,因为那个人可能就是我。”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奉粥”这个词。自从“扶不扶”这件事情之后,还有多少人敢去接受陌生人递过来的粥呢?心里有疑问的人,肯定会想这个粥真的没有问题吗?而不是去思考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我们过多的保护自己,让自己活着一个舒适圈里,拒绝很多可能会个自己带来伤害的事情。这样的我们是不是也错过了很多事情呢?这个世界能不能再有多一点点的温度?太过冰冷、寒意本来就不是我们愿意去接受的世界,那为何要把自己伪装成冰冷的人呢?希望这个世界多一点点慈悲,心更宽一些。再多一点点温度,多一点点就行。PS:作品均为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豆邮或24685251@qq.com联系。————————————————————————————如果你有什么烦恼,可以关注@学诚法师的微博,他会在线上解答大家问到的问题。并没有要打广告的意思,只是推荐给有需要的朋友。


 善的力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