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532157733
作者:[日]夏目漱石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与森鸥外并称“明治大正时代两大文豪”。
本名夏目金之助,俳号愚陀佛。生于江户,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一度在中学执教鞭,后奉命留学英国,归国后担任东京帝国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同时发表长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继而陆续发表《哥儿》与《伦敦塔》等。其后进入朝日新闻社供职,发表中篇《虞美人草》与《三四郎》等名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时称“高蹈派”。其主要作品另有中篇小说《后来的事》《门》《行人》《明暗》及短篇小说集《漾虚集》等。
夏目漱石的创作给后来的日本作家以深刻的影响和启迪。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一千元的纸币上,以纪念他为日本文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作者简介

《心》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晚期作品之一,写于1914年,当时他四十七岁,历经久病缠身、妻子寻短见等困扰,萌生厌世之念,作品风格逐渐转为内心深层的探索与自省。两年后,夏目漱石辞世。
《心》由“先生和我”、“双亲和我”及“先生和遗书”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形式上各自独立,在内容上又相互联系。其中,第三部分“先生和遗书”是小说的核心,可以说是先生的忏悔录。
本书是夏目漱石探讨人性的经典之作,他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显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
夏目漱石自称:“推荐这本探究人心的书,给渴望探究自己内心的人。”


 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评论,是关于一起自杀事件的。自杀者长期患有抑郁症,自杀的原因大概也概莫能外。于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作者指出,正确地处理抑郁相关的精神疾病,首要的事情是“去污化”,即给患者充足的空间去适应和了解自身所处的状态,而不是以污名的方式做屏蔽化处理。很多敏感话题的讨论,“去污化”都是很必要的环节。人们习惯于将客观存在的事物加上自己主观的评价,但过多的主观评价累积,势必将使事物的客观属性发生颠覆。这便是“去污化”的必要性所在——我们必然要驱除些什么,才能迎进些更加有益、利于解决问题的东西。可是如果回归到具体问题上,对“精神疾病”去污化无可厚非,可是“自杀”本身,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去污化”呢?客观上说,人对自己的生命是有主宰权的,因而怎样的选择,似乎也都是无可厚非的。可是现实呢?这样的讨论,多少有些细思恐极。夏目漱石的《心》是一部很细腻,细腻得有些令人感到压抑的作品。主人公“我”偶遇先生,对先生的睿智和遗世独立十分钦佩,于是与先生的交往也愈加频繁。及到“我”返乡,正巧遇上父亲生病,家事繁琐,与先生的交往也变得若即若离。可是忽然一日,“我”收到先生的一封长信,信上说当“我”读到这封信时,先生自己将不在人世……先生的这封长信,是《心》这部作品的重心所在。信中详述了先生自童年起的人生经历,是与前文的孤僻与多疑形成对照的。可是世事的吊诡在于,越是遭遇怎样的折磨,人往往会希望以相反的方式加以回应,可到头来,这种努力却会成为事实上的报复。先生遭人背叛,失掉家财,寄人篱下,生活总算有所稳定。他结交了新的朋友,这位朋友K君苦闷、郁郁不得志。为了开导他,先生将其接回家中,不料这位K君爱上了主人家的小姐——那却早已是先生心仪的对象。在爱情与友情的纠葛中,先生阴差阳错地背叛了朋友,由此背负上了内心的焦灼,以致最终走向不可挽回的结局。世上的悲剧有太多原型,可因好心却酿成恶果的,却是最十足的惋惜。而事实上,好心为善,其实也是一种可以看成是“诱惑”的存在——当朋友身处困境,是要心有所盼,希望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帮一把,才能求得心安的;而当那美好之物同时被自己亲近的人所惦念,优柔寡断也是出于善意。但事实是,“一个人的存在必然要伤害另一个人”,想要相安无事只能“相忘于江湖”,可那于“心”而言,又太过理智冷清,以至于艰难了。人心的机理,在于热切,在于善良,在于“相顾左右以求安宁”。可现实又往往会给人心的良善以挫败,于是人要有所依凭,才能抚慰自己,填补内心的空虚。而一旦这依凭——往往升格为信仰——破灭,人的境遇便很尴尬了。这大概也是至于生死,人应当由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但为何当它被讨论时会是一个危险的话题的原因了——就像所有危险的玩具都不应被小孩子触碰一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写人性的自私
  •     不明白
  •     则天去私,想起大学的时候~读到后半段,觉得自我剖析感觉像鲁迅。同样是谈去私的紫罗兰,敏感、感性的情感,夏目则厚重的多。不仅仅是探讨自私吧,还有那种灵魂深处拷问中无以逃避的孤独和绝望。thanks to utopia booshop
  •     探讨人性,利己主义
  •     看日剧时剧中人总是好引夏目漱石的文字 暗想总要看一看这所谓文学巨匠的文字究竟有何魔力 初读似觉淡而无味 遗世之作不过如此 于是拖拖拉拉 本该早早完成的任务 拖到现在才读完 “苟活于世间 憎恨一切世人 怯懦的活在过去的悔恨中 不能理解先生为何总是欠缺那份殉道的勇气 所谓羁绊也不过借口罢了 擅长致郁之作 也算是日本作家的通病 或许是我肤浅了 最后一篇 读来总是让人出神 想及自身”
  •     好戏都在后面。
  •     大概可以理解先生的心境。
  •     很喜欢的小说,文字读起来特别舒服。2016.10.27
  •     文章第一部分给出的提示足让人猜到后面的大半部分故事,反应人物内心的敏感、多疑和那种良心不安能让人感同身受,但是这个写作手法个人不喜欢。
  •     不能说喜欢夏目漱石、五味陈杂的心。
  •     喜欢夏目作品的立意,这也是他独特的风格。这部小说很现实,很无奈。在这个看似有文化没文化差别并不那么大的社会,做好自己、包容别人实属不易。
  •      主题很像《烛烬》,老时代与三个人微妙的恋情… 先生着实是有古风的人,即使是坦白也让人无法责怪。天皇驾崩后老时代所要求的忍耐、自省与自罪意识再无意义,先生行将变为outcast og the era,于是决定殉时代之死。 亦或者说,先生也体悟了K遗书中“意志薄弱”一语,终于以死了结冗长罪责的生。
  •     我看的是这版 表扬一下翻译 看书前面30页完全是因为这版的翻译 流畅舒顺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
  •     想交換看看竺家榮老師版。語言的典雅美,我第一遍,真是沒有看出來......而第二遍,還沒開始......
  •     读完实感惆怅,里面的每一位人物都让我觉得可怜……
  •     如果心之所念,源源不断,即使没有书信的来往,没有耳畔的蝉蜎,也终会彼此感受,不惧千里万里,只因恰在心里。
  •     让人忍不住看第二遍的书。夏目漱石的这本要比《我是猫》引人入胜多了。文笔的沉稳内敛,徐徐展开,像是一剂高纯度的海洛因,让人吸了还想再来两斤,还频频幻觉。
  •     厭世的人啊,是我們一起創造了文學與藝術。
  •     人啊,总是无时无刻不处在两难的境地。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     先生对K自杀缘由的认识的推进(心眼与心耳的所见、所听),至先生本人的自杀,以及所引的另一个人的搁置了三十五年的自杀……
  •     是时候补一波夏目漱石的作品了。
  •     好玻璃心讲真
  •     “我在25岁以前都不喜欢夏目漱石”
  •     太孤独,平实得让人没办法做出一点反抗。从先生这样个例的故事,没办法推说人心
  •     剧情总觉有些狗血
  •     后半信件部分哀愁情调画风一转偏向悬疑剧结构,一个讲述者彻底敞开,事无巨细的倾吐他一整个历程,孤注一掷而又无奈,无奈的繁复了。在读到先生会定期去扫墓时想到了卡佛那篇《毁了我父亲的第三件事》,K的死既是击垮了先生的第三件事,最后一根让K“不知为何”的稻草断裂,而先生勇敢又自私的跨出了那一步,却不料仅是走向了另一种孤独。
  •      “我是孤独的一个人”多次出现,日本近代的迷茫和现代的是如此相似,他说“我们生在充满自由、独立、自我的现代,就要付出代价,每个人都要品味这种寂寞”,精神上得不到理解,都是需要一个懂的人,而这个人却又伤自己最深。本是受伤人,原本厌恶叔父,却又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一类人,看不清自己,正如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而先生正是这样,当认清自己的内心,无法面对曾经的背叛,选择自杀。我相信真诚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相处的真理,套路只是人们害怕受伤而已。
  •     比起中国含蓄精炼地用两个字四个字道尽心事,日本文学习惯絮絮叨叨诉说来龙去脉,细致得总有那么几个能切入印象的点。晚年作品把人性的自私、愧疚、孤独、暧昧和矛盾面写得无比精美,但又通通指向了一个悲剧——肤浅地说,K的死就是失恋自杀,先生的死是为了摆脱自私而产生的愧疚黑影。事实上,两者的矛盾都集中在同一个点:对自己、对外界在乎或者不在乎。不论是选择与外界隔离,看上去“仙风道骨”地活着还是鲜活开朗地活着,总摆脱不了人心中矛盾面的激动。把这种拿捏不定的脆弱归之于自己精神世界的无奈,为其“殉”,这也算是一种人间失格吧。
  •     先生说过,“我是孤零零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支撑他的是他的矛盾和惆怅还是那种负罪感带来的孤独。“我原本厌恶他人,现在连自己也厌恶起来”,所以才会选择与K一样的方式吧。
  •     强烈的真挚和执拗从文字里排山倒海而来,无论是指写作风格还是先生这个人物的性格。初读有一丝诡谲的男同志风情,“我”与先生冥冥中的相互吸引是个谜。任何人读完先生的遗书,一定有一部分自己对世界的期望与先生一起殉死了。纤弱情感的人如果不能迎击恶意,持续营造高洁的自己,也是一种人间失格吧。
  •     只是为了董启章的《心》才读这本书。要说此书的思想,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但对于这类文字,从来也不想细细回味和感同身受。
  •     读得太压抑
  •     先生说:“我既是极为高尚的爱的理论家,同时也是最为执拗的爱的实践者。”
  •     我们穷极一生都未必有勇气去直视心地的阴影,如果不曾让阳光漏进去,早晚会被它吞噬。
  •     形式上还挺像推理小说的,前面挖坑留线索,最后解谜丝丝入扣让人能一口气看完。第三部分写得真是极好,把自己的心都刨出来一点一点剥给你看了,却并不让你(我)觉得多么压抑,平静理性却又处处动人心魄。真正让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的经典杰作。
  •     兴许一个人的人格越是完满,读罢本书却越感厌世。这大约是刺入现实生活的严肃文学的吊诡之处。もっと早く死ぬべきだのに、なぜ今まで生きていたのだろう。虽则驳斥了友人所谓“顺利就活婚活才是真正的精神自戕”,但隐隐自知这反对是无力的,而自己内心其实真正认同这一观点也说不定。地狱即他人,理解与被理解终乃妄想。纵然写尽这种苦闷也是徒劳。去私尚难,对无神论者而言,又有何天可则?如此,吾辈惟有“努力、感谢、笑颜”可以仰赖了。
  •     记得刚刚学心理的时候,别人常常问我,是不是读懂了人性。我只能茫然的摇头,不,我越来越不懂了。
  •     借用两句热评:“我在25岁以前都不喜欢夏目漱石”&“有意的孤独者”。
  •     其实很喜欢开头
  •     哎
  •     比起中国人习惯只用两个字的词语描述心事,日本人有一种不怕浪费时间,絮絮叨叨仔细说来的细致
  •     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虽然不赞成先生这一生的过法 但也表示尊重 夏目漱石太有才华 一定也很同路
  •     装帧好不喜欢啊,典型日本小说,罪恶感这东西真是奇怪
  •     其中对与心情和生活状态的大量精细的描写,实在是细腻到让人佩服。日本的悲剧美学、瘆人的孤独感在这里扎下深根。
  •     别人经历着太多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情感了
  •     看到结局K自杀的时候,我居然看见泪水从脸上掉了下来——我这个铁石心肠的人。我们都是厌弃人类的人。都是这个世界边缘的流浪者。明明向着遥远的美丽星光追逐而去,渐行渐远的同时却只有越发丑恶的影子同行。我们默默看着这变坏的一切,无能为力,缄默不语。
  •     阴暗面
  •     孤独如影随形,内疚、悔恨、懦弱。厌世其实更是厌己。本该早日死,为何活到今日。"往日跪在其人脚前的回忆,必使你下一步骑在其人头上。我之所以摒弃今天的尊敬,是为了明天不受侮辱,之所以忍耐今天的寂寞,是为了明天不忍耐更大的寂寞。” PS:K和先生其实很像,所以最终选择了一样的道路。
  •     很温暖,很舒服,一气呵成的读完,久久不能忘怀,是真心读完的夏目漱石之作。
  •     能说出来的痛苦都不是痛苦,真正的痛苦都像一种意念,是无法通过语言传递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