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报告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3
ISBN:9787500642374
作者:吴文光
页数:331页

内容概要

吴文光,1956年10月出生云南昆明。 1974年中学毕业后到农村当“知识青年”务农至1978年; 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在昆明和新疆尼勒克二牧场做过中学教师;后在昆明一电视台做记者。1988年至今,居住北京,拍摄纪录片和写作。纪录片有《流浪北京》、《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四海为家》、《江湖》;著作有《流浪北京》、《革命现场1966》、《江湖报告》。

作者简介

一个名为“远大歌舞团”的大棚演出团。这个大棚来自河南农村,大棚老板老刘带着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子的女朋友和一群家乡村子附近的爱唱歌跳舞的青年男女在路上巡回演出。他们“上路”的目的只是一个:离开没有什么机会的老家,出门挣钱。他们所到之处都要在当地政府各种部门办好关系;演出节目是唱目前最走红的流行歌和通俗舞蹈;演出地点多半选择在大城市的郊区和附近的小镇。

老刘和大儿子小刘有了矛盾,在老刘回家后,大儿子接他的班管理这个团,但生意仍不见好转,一些人因为拿不到钱想要离开。小刘的一个好朋友从别的大棚跑来,说要帮助小刘,但他欺骗了小刘,带走了大棚的一个女孩。大风把帐篷吹塌,演出停止了,以后生意一直不好,两个月的工资发不出来,有的离开了。大棚的几个主要演员密谋向小刘要钱,不给钱就走人。小刘发了部分工资给他们,稳住了他的大棚。他们继续巡回下去,但挣钱的前景依然黯淡。


 江湖报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A、两个《江湖》:前“江湖”系自由制片人吴文光拍摄的纪录片,后“江湖”则是吴撰写的跟《江湖》内容直接相关的一本书。 内容概要:老板“老刘”率领一个主要由“子弟兵”(他的两个儿子、儿子的女朋友和一群来自河南农村家乡四近有一点唱歌跳舞爱好的青年男女)组成的“远大歌舞团”长年在外的(包括北京郊区的马场、苹果园、香山,河北的廊坊、霸州,山西的长治、襄垣等地)漂泊演出。限于水准的“业余”,他们演出的地点多半只能选择城郊农村或穷乡僻壤间的小镇,所到处都需在当地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办好相关手续,摆平各种关系后才能进行。上演的节目多是当下走红的流行歌曲、通俗舞蹈之类,也有少数的魔术杂耍,自然也少不了招徕观众的“艳舞”(即女孩穿“三点式”跳的“拉场舞”)。生意远不如前两年,大棚入不敷出难以维持,老刘(跟大儿子发生矛盾)生气回家了,可大儿子接管这个团后生意仍不见好转,一些人因为拿不到工钱想要离开。小刘一个“能干”的好朋友从别的棚“跳槽”过来,说要帮助他,却骗走了大棚的一个女孩。接下来大风吹塌帐篷,演出停止,工资长期拖欠不能发放,已经有人失望而去。大棚的几个主要演员密谋向小刘要钱,不给钱就走人,小刘发了部分工资给他们,大棚得以暂时稳定。“远大”继续在“江湖”上颠簸飘荡下去,可挣钱的前景依旧黯淡,几乎看不到有改观的迹象。按作者的解释,“江湖”直接的词意是“江”与“湖”,但却是暗指身体离开熟悉的土地后漂浮在吉凶难测、前途未明的“另一种生活”中,就象人从家里被抛弃到了路上。所以大棚歌舞团里的人经历的并非是一种吉普赛式的生活,他们是被迫出门、上路,然后梦想着有朝一日挣到钱回家。这种生活注定与浪漫无关。吴文光在书中交代说,他与“大棚”发生联系完全出于偶然——先是因好奇在北京四环路外看过一次“大棚”演出,当时感觉“滑稽”,是“一个电视春节晚会的‘猪圈版’”(吴的“精英”或“上等人”意识?)。后来在别人作品里见到类似画面,受到触动,才决定着手去找一个“大棚”进行跟踪拍摄。因为“纪录”对象的特殊,以前习惯的“摄制组”工作方式不得不放弃,于是在断续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吴文光及其“助手”同一个名为“远大”的演出大棚“吃喝拉撒睡玩混在一起”,拍摄“纯粹纪录片”的计划一步步变更成了一种“以大棚为个案而展开的田野调查”。他们使用微型数码摄像机、照相机、专用录音机乃至笔等多种手段,记录了大量有关大棚/大棚人日常生活、相关背景、事件、个人经历故事自述等等在内的声音、影像与文字素材,最终据此制作完成了一部长约150分钟的纪录片《江湖》,以及由二十余万文字和超过两百幅图片构成的纸质出版物《江湖报告》。也许是意识到音像手段独特的表现力中与生俱来的局限,也许是觉得影片无法容纳的太多太丰富的材料不忍舍弃,也许是文科出身的“老吴”舞文弄墨的劣根性犹存,还有可能是从一开始吴文光就已打定主意双管/数管齐下,以实现所获取生活素材/资源的最优/最大化使用(此乃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必然思维,不知缘何却让人想起十几年前一鸟人“发明”并被闹哄哄炒作的“速成写作法”——要义好象是将一块“生活素材”置于一坐标上进行多角度扫描与从头到脚的精确比量切割,不浪费一丝半点边角余料,从清蒸红烧到火爆油炸炖汤反复充分利用)。总之,《江湖报告》依傍《江湖》而产生,它的内容直接与《江湖》相关联(《江湖》大致可为《江湖报告》所包含),但作为一个混合了“口述实录”、“事件描摹”“场面记录”、“背景交代”以及摄影图片等多种手段的“非虚构”文本,它的多角度、多侧面、多声道加上文字的不确定性,使得它的容量与内涵较之影片更为混沌庞杂、丰富多义。沿用这本书的“序”作者(一个叫做黄集伟的人)的说法:最结实的传奇终于被放到阳光下了——不过他假“非虚构”名义对“小说家个体的想象力”所作的夸张的贬抑却是叫人不能同意的。B、吴文光与“新纪录片”运动:作为一个角色,吴文光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八十年代前期一首名为《尚义街六号》的“口语诗”(目下“口水诗”的前身)里。那时的“老吴”还是一个湮没无闻不为人知的小人物。过了几年,吴文光“混”到了北京,在困窘的生存境况中,以极低的成本编导摄制了包括《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 (1990年。记录五位自由艺术家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活),《我的1966》(1993年。 对五位曾是红卫兵的人物的造访),《四海为家》(1995年。《流浪北京》的续片,五年后同样的五位人物分别在五个不同国家的生活),《江湖》(1999年)等在内的一系列纪录片。这些片子曾在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比利时及日、英、美、德、法等地的电影节上参展或获奖,“老吴”由此名声大噪并引发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一场“新纪录片运动”——其间出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新纪录片”如康健宁的《阴阳》、段锦川的《八廊南街16号》、蒋樾的《彼岸》、杨荔钠的《老头》以及《茶馆》(编导汪建伟),《婚事》(编导梁碧波),《疯狂英语》(编导张元),《北京的风很大》(编导睢安奇),《街头的草地》(编导蒋志)等一大批作品在影视圈内外都有相当影响,并在世界各类国际电影电视节及专门的纪录片电影节上获得了不俗的口碑与成绩。严格地说,在此之前,中国大陆还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只要定神儿思谋思谋十七年/“文革”期间电影正片放映前搭配的“新闻简报”还有目下的电影/电视里塞给人们的那些虚假造作的生活类或别的什么类的“纪实”,就不难认可这个看似偏颇其实不过是一句大实话的判断。较之以前的“纪录片”,“新纪录片”的不同至少表现在:1、个人独立制作,即不依傍任何官方机构/体制的民间运作方式。2、非专业化特征:编导者有以前吃电视饭的专业人士,也有从未接触过电视的纯粹的业余爱好者。3、强调真实、直接、客观、原汁原味,追求朴素的形态和日常场景中蕴藏的深度,发掘生活中因司空见惯而被忽略的问题。4、采用中立、平实、平等而非居高临下的角度,拍摄者尽可能少去打扰、干预、影响、阻断被“纪录”对象的日常/自然存在状态,由此也废弃了以前惯用的诸如旁白、解说和访谈之类的手法。在这方面,国外一些纪录片大师(如日本的小川绅介和美国的怀斯曼)的作品及其对现实的态度显著地影响了独立制作者们的创作。一些后来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或得到好评的片子大都是这批人在底层耗了一两年时间才掘出的金矿。为了捕捉到更真实、更质感、更有意味的生活场景与细节,他们必须抑止住急于求成的浮躁,平等/自然而然地接近、融入被拍摄者,用难以想象的耐心(同时还须保持感觉的敏锐)在漫长的时间中静观、等待、发现与捕捉。康健宁的《阴阳》、吴文光的《江湖》、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蒋樾的《彼岸》、杨荔钠的《老头》等篇幅较长的纪录片都是以这样精耕细作的方式研磨出来的。也许,从另一条路线去追溯,有人会将中国新纪录片出现的标志定格于也是九十年代出现的《望长城》之类——所谓中国第一部最像纪录片的纪录片:长镜头/同期声/采访者而非朗诵/宣示者身份的主持人 (1993年改版后的《生活空间》是它的摹本)。然而在另一些人心目中,1990年摄制完成的《流浪北京》更有资格承当上述荣誉——在我看来,这两条路线并不能简单视作是殊途同归的。 C、新现状:“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九十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处于低谷状态。”(《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和萎缩》杨阳)事实是纪录片不能成为收视热点差不多是注定的(国外也如此),最让大众开胃的仍然是那些冗长无聊的肥皂剧、体育及综艺生活类节目。收视率低下除了表明纪录片群众基础的缺乏外,还有一个致命问题是随着数码技术发展、DV(数码摄像带来的拍摄制作轻松易行(使用灵便/成本相对低廉)导致的纪录片的粗制滥造数量激增。2001年9月下旬,由《南方周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北京“实践社”联合举办了国内“首届独立映像展”(征集范围为1996年以来的纪录片/实验短片/剧情片),在这次“非常难得”的“观影盛会”上,民间影像在展示自身力量与生机的同时也遭遇了不小的尴尬——那就是相当部分参展的DV作品技术的粗糙幼稚/想象力的缺乏。即便我们对有人将拍DV贬斥为恶俗的卡拉OK大家唱这样的过激批评视为缺德和不怀好意,也不能不承认中国“新纪录片”的创作(无论用BETA拍摄还是用DV拍摄)还有太多东西需要拍摄者去认真地学习,还有漫长的路需要摸索跋涉。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江湖是什么?江湖不光是偷偷抢抢,诈诈骗骗,干大棚也是走江湖。干大棚是献艺,是赖账,是打架,是夜奔,是讨生活,也是做梦。少年弟子江湖老,26岁的老大有46岁的容顔,玉杰爱他,但还是背叛了他。
  •     底层认识空白与猎奇主义的自我矛盾
  •     无论内容好坏 无论作品几许 多年跟随大棚歌舞团 纪录片似的记录写作。这样的精神在如今的 浮躁的社会 是值得肯定的。
  •     这段历史正在离我们远去
  •     浅薄却冷静地潜入表演和真实交汇的表面,一群崔明亮的集体照,对得起“报告”的书名。
  •     1998年最喜欢的一本书。可惜丢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