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300113951
作者:王小甫
页数:322页

章节摘录

据《册府元龟》卷四四九:龙朔二年(662)十二月,海道行军总管苏海政受诏讨疏勒及龟兹,“海政军回到疏勒之南,弓月又引吐蕃之众来拒官军,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这是文献中有关吐蕃进入西域的最早的确切记载。我们由这条记载可以看到,吐蕃初人西域,就已经到了疏勒之南。那么,吐蕃是走哪一条道路进入西域到“疏勒之南”的呢?迄今为止,研究者多以为吐蕃一开始就是西经勃律(Balnr/Bolor)绕道葱岭进入西域的。勃律即藏文史料中的Bru zha,历史上指今巴勒提斯坦(Bal-tistan,即汉文史料中的大勃律)和吉尔吉特(Gilgit,即小勃律)地区。实际上,我们见到的许多史实表明,吐蕃最初还是越于阗南山(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进入西域的。后来因为长寿元年(692)王孝杰克复四镇并在于阗地区驻以重兵(见本书第三章第一节),吐蕃才被迫向西开辟新的进人西域之路。西藏通新疆的主要路线中国的地势大体上分成三级巨大的台阶,青藏高原是最高的一级,也是亚洲乃至世界的最高地区。②地理学家徐近之先生曾形象地说:“从小比例尺的地图上看,亚洲最高部分的轮廓有些像无脚无尾的鸵鸟:头部在帕米尔高原,嘴部是兴都库什山,尽管全区的最高点不在头部地区,然而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8611公尺)是在颈部上;构成颈部的骨干是崇高的并有很多大冰川的喀喇昆仑山,1815年厄尔芬士统(M.Elphinstone)已指明它是印度河与新疆西南部诸河的分水岭。

前言

王小甫同志把自己的博士论文增补、扩大了以后,即将付梓,索序于我。我对于他研究的这个题目没有深入探讨,不敢赞一辞。但是对于与此书有关的中亚史地研究工作,却颇有一些意见想说一说,因此便答应了下来。全世界都承认,中华民族是一个最爱历史的民族。我们不但注意写本国的历史,而且几乎在所有的正史中都有讲西域(中亚和新疆,甚至这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的专章。在大量非正史的著作中,在所谓“杂史”里,有关西域的记载也大量存在。古代西域,虽然荒凉寂寞,但在人类历史上却起过极大的作用。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干线丝绸之路,就横贯此区。它对沿途各个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上起了促进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一条丝绸之路的话,人们简直无法想象,这个地区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在历史上,这个地区多为游牧民族所统治,极端缺乏文献记载,所以现在研究起来有极大困难。幸而西方古代留下了少量文献,阿拉伯、伊朗等地的旅行家也留下了一些文献记载,稍稍照亮了这个地区的历史的暗云。而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的文献记载比较系统地、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这个地区各方面的情况,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过了西方和伊斯兰国家的有关文献,从而受到了全世界有关学者的重视。他们都异口同声地承认,如果没有中国的文献记载,研究古代西域,研究丝绸之路,几乎是无法进行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氏特别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他详细研究了吐蕃人多次进入塔里木盆地和葱岭以西地区所经行的三条主要路线:(1)经喀喇昆仑山口和苏盖提山口,(2)经坦驹岭、婆勒岭或多拉山口和扎迪夫山口,(3)沿阿尔金山北麓。透彻的研究、精辟的论述和宏大的架构被认为是本书的主要特点。对汉文、藏文、阿拉伯文、突厥文、日文和西方史料的参考为本书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论据。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对汉文、藏文、阿拉伯文和突厥文人名、地名进行比定勘同。三份年表有助于读者观察有关事件的流变和相互影响。详细的注释,一份认真编制的参考文献目录和一张有用的折叠地图都是受人欢迎的附件。即使那些并非在每一细节上都完全赞同王氏的人也会同意,这本书是对一项从前被极大忽视的课题进行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美国《中亚杂志》,39卷第2期(1995)

后记

五年前,当我的导师张广达教授为我选定唐代西域史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时,囿于当时的学识水平,我仍旧把它想象成一篇以唐朝同西突厥人的和战为主线的故事。然而,随着对史料的占有和研究的深入,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于是,我把论文写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认为,这样分析更切题,也更符合历史真实。记得论文写完以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主任王辅仁教授曾评议说:“建议尽快出版,为史学界增添一份新作。”现在论文答辩通过快三年了。古人云:“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诚哉斯言。这三年当中,我在工作的同时,仍念念不忘这篇论文,时不时对它搞点“小改小革”,力求使它完善一些,争取能够公开面世。这就是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的由来。关于这本书的成败得失,张广达老师在惠赐《序》中讲得十分中肯。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与原博士论文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在书名中加上了“政治”二字,这是接受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做的改动。因为我的博士论文原题为《唐、吐蕃、大食关系史》,而实际内容只涉及了政治关系。其实,我倒是很愿意做一些有关文化关系史方面的研究。我历来笃信陈寅恪先生对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的论断,而且认为唐代西域史也是如此。也许有的读者已经看出来,本书第一章及附录壹、附录贰开始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但此意非本书所能详尽,我只希望本书仍不失为一项全方位系统研究的有益铺垫。另外,我应该声明的是,本人向来不抱任何成见,用中国过去的流行说法似乎是“没有立场”。

内容概要

王小甫,男,四川成都人,1952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主要著作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唐朝对突厥的战争》、《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主编专题论文集《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数十篇,多次获奖。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唐朝统治西域与吐蕃的介入第一节 唐朝的西域统治第二节 吐蕃的兴起第三节 吐蕃最初进入西域之路第四节 吐蕃在西域的早期活动第二章 唐初安西四镇的弃置第一节 吐蕃与唐朝之反复争夺安西四镇第二节 大食之介入西域第三章 葱岭地区的政治角逐第一节 长寿元年复四镇后的西域形势第二节 吐蕃越葱岭进入西域之路第三节 七、八世纪之交葱岭地区政治势力的消长第四节 吐蕃借道小勃律攻四镇及其失败第四章 唐、蕃西域较量的新发展第一节 吐蕃从东道入西域第二节 唐与大食共灭苏禄第三节 唐朝势力在西域之臻于极盛第五章 东争唐地、西抗大食的吐蕃帝国第一节 安史乱后的西域形势及唐军的坚守第二节 “蕃军太半西御大食”说考辨结语附录壹 “弓月”名义考附录贰 弓月部落考附录叁 崔融《拔四镇议》考实附录肆 四镇都督府领州名称、地望略考附录伍 古藏文Kog(Gog)yul为俱位考附录陆 金山道行军与碎叶隶北庭附录柒 论古代游牧部族入侵农耕地区问题附表一 大事年表附表二 帝王年表附表三 将相年表缩略语与参考文献英文提要(Summary)后记地图

编辑推荐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作者简介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内容简介:作者广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汉、藏文书在内的第一手资料,并从阿拉伯文史籍以及《阿拉伯舆地丛书》(BGA),中做了大量摘译,从而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见解或对前人成说有所突破。例如,仔细研究了吐蕃人进入西域的主要路线,发现了一条与吐蕃在西域活动史有关的地理线索,从而为许多重要史料的断代、定性建立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通过对汉、阿两种史料的认真比勘,否定了唐朝与大食曾在中亚对抗的种种说法,确认751年的“怛逻斯战役”只不过是双方的一次遭遇战;等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结论令人信服:中亚绿洲的所谓“突厥化”只能是几大强权政治时代结束以后的事。

图书封面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功力深厚,对我来说颇为难读。另外感觉作者谈宗教的时候就比考论地理、军事恣肆多了……
  •     水好深(我是说语言)
  •     忽然很想拿老三国的歌词来形容看完这书的感受: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 多少次潮汐来去,不断的如今只有一脉。
  •     看得我昏头昏脑——那是我程度太浅…作者为做研究学习了阿拉伯文、藏文、波斯语、维吾尔语,夫人为支持他的工作,独立抚养女儿十年,都很厉害
  •     专业考证,超吾能力,非浸于西域语史文地者不解也
  •     有些事件讲得不够详细。
  •     全书立论从唐朝为何经营西域开始,以欧亚大陆的格局为铺垫,广泛使用其它语言资料,缺点是不那么政治史。
  •     旁证博引,然政治史反不出彩,仍只是个人意见尔。薛宗正以为唐联合突骑施对抗大食,亦是一说。
  •     很有新意的西域专著。一来专述吐蕃-唐-大食三角关系;二来可见不少新近出土史料;三来广泛引用西亚语言文献。为了封锁吐蕃联结突厥谋取西域的意图,唐在克什米尔、阿克赛钦、青海等各通道布下棋子,结合谷歌地形图来看,很有意思。从648年唐太宗置四镇,到792年彻底丢失西域,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唐经略西域的156年中,前110年多年虽然几经反复,但总体占据主动;而后30多年则风雨飘摇。吐蕃兵出河湟,击破关陇,四镇、北庭、西州、甘、沙便成为孤悬于沙漠的死棋。从789年开始的最后3年,上述孤城相继陷落。安西、北庭节度使的威名曾震动葱岭内外,此时拥有这些名号的人却一一兵败身死。这最后3年里,留守唐军是怎样一种状态,是让人感兴趣的
  •     1) 书很棒文风很差, 口上积德会死么. 2)"食盐之路(新疆盐-羌塘-卫藏)"纯属脑补, 喇嘛丹巴和<赞普遗训>明明说雅砻食盐来自"北方"/"北方拉措", 偏偏要扯到新疆去, 理由是近代羌塘没有与"拉措"发音相近的盐湖...更离谱的理由是英国记者1960年代在阿克赛钦看到有牦牛商队从新疆运盐入藏, 因此"已经出现了民间副业...小规模采盐"的西藏仍然不能离开"食盐之路"! 我靠您知道1950年代初西藏年采盐2500万斤出口500万斤, 摊到人头上人均25斤吃得掉吗? 不要太以偏概全好吧.
  •     一团浆糊~
  •     为了做《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下篇的报告,翻看本书,为作者宽广的学识和视野所折服。不过,欲读本书的读者首先要对西域史地有充分的了解,本书虽然附有地图,但是只有一张,很不方便;其次,读者要对语言有浓厚的兴趣,至少要对那些翻译成汉字的民族姓氏不反感。就个人而言,除了最后的结论外,作者宏篇大论的考证基本没有读懂,感觉作者是以交通考证为主,分析了吐蕃、大食和唐朝在西域的竞争,探讨这一地区是否形成三国对峙的局面,最终认为,对西域的争夺,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而唐朝似乎可以视为唯一一个在西域稳固建立一段强权政治的国家。学历史来,一直觉得唐朝战力颇弱,本书修改了我的成见。希望能出一个通俗版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