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诊断学

出版社:郭振球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7811078
作者:郭振球 编
页数:43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是指患者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其怕冷的产生,多为感受寒邪致病,或为阳气不足而阴寒内盛所致。根据发病急缓,病程长短,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新病恶寒患者突起恶寒,四肢不温,或伴有腹部冷痛,或咳喘痰鸣者,多见于外感表证初期尚未发热之时,或寒邪直中脏腑的里实寒证及表里俱寒证。多因感受寒邪较重,致使阳气郁遏,皮毛失其温煦所致。应注意,外感病中恶风、恶寒、寒战症状独立存在的时间很短,很快就会出现发热症状,成为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 2.久病畏寒患者经常畏寒肢冷,得温可缓,舌淡嫩,脉沉迟无力等,为里虚寒证。多见于内伤久病,阳气亏虚或寒邪过盛,直中于里损伤阳气,温煦肌表无力而出现怕冷的感觉。此时若加衣近火,防止阳气的耗散,或以热助阳,使阳气暂时恢复,肌表得温,畏寒即可缓解。 (三)但热不寒 患者只感发热,不觉怕冷,甚或反恶热者,称为但热不寒。多属阳盛或阴虚所致的里热证。特殊情况下,亦可见于气虚发热或真寒假热的患者。临床根据发热的时间、轻重等特点不同,临床可分为壮热、潮热、微热3个类型。 1.壮热 指患者身发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甚至不恶寒反恶热的表现。若伴有汗出口渴、面赤、心烦、舌红苔黄、脉洪数等症者,多因寒邪入里化热,或邪热内传,邪正相搏,阳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多见于外感伤寒阳明病或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属归热亢盛的里实热证。若伴有神疲乏力、气短自汗、纳呆腹胀、舌淡浮胖、边有齿痕等症者,多见于脾气亏虚,清阳不升,郁而发热的患者,属气虚发热证。若危重患者突发高热,但喜近衣被,伴面赤如妆,浮游不定,脉虚无力或躁疾不安者,多属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的真寒假热证。 2.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如潮汐之有规律的表现。正如《杂病证治准绳•寒热门》所说“潮热有作有止,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外感与内伤疾病中皆可见潮热。由于潮热的热势高低、持续时间不同,临床又有阳明潮热(日晡潮热)、湿温潮热和阴虚潮热3种类型。 (1)阳明潮热:患者的热势较高,但常于日晡之时(即申时,为下午3~5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者,此种潮热多见于外感伤寒阳明腑实证,故称之为阳明潮热,又称日晡潮热。由于邪热入里,与胃肠燥热内结,故热势较高;而每至日晡时,气血流注于胃肠阳明经,此时经气最旺,抗邪力最强,邪正相争最剧烈,故而此时发热更甚。患者常并见口渴饮冷、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舌苔黄厚焦燥、脉沉实等症。

书籍目录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中医诊断学的范围 三、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 四、中医诊断学与临床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上篇诊法 第一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概述 一、问诊的原理与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个人生活史 六、家族史 第三节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 五、问耳目 六、问睡眠 七、问饮食口味 八、问二便 九、问经带 十、问小儿 第二章望诊 第一节望诊概述 一、望诊的原理与意义 二、望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第二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 四、望态 第三节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二、望五官 三、望躯体 四、望四肢 五、望二阴 六、望皮肤 第四节舌诊 一、舌的形态结构 二、舌诊的原理与意义 三、舌面分候部位 四、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五、望舌的内容 六、望舌质 七、望舌苔 八、舌象的综合分析 第五节望排出物 一、望痰涕 二、望涎唾 三、望呕吐物 四、望二便 中篇辩证 下篇临床综合运用 附篇诊断学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实用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体系中的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

《实用中医诊断学》分绪论和上篇诊法、中篇辨证、下篇临床综合应用、附篇诊断学发展与展望等四篇。绪论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学科范围、理论基础、与临床关系等内容。诊法部分,在继承传统四诊的基础上,增加了特色诊法和诊法综合运用。辨证部分,介绍了13种辨证方法。


 实用中医诊断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自学帮助蛮好的一本书,内容全,专家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