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经济学》书评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08650751
作者:[美]H·黑兹利特
页数:237页

『书摘』

The Shortest & Surest Way to Understand Basic Economics1. 关于这堂课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时影响,更要考察其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其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2. 破窗理论橱窗/裁缝店3. 战祸之福1) 将需要need 和需求demand(有购买力) 混为一谈2) 用金钱衡量自己的财富和收入而不是购买力生产力被摧毁多少,实际购买力就会被摧毁多少。4. 公共建设工程和税收政府所有的投资最后都必须靠纳税人来埋单;通货膨胀本身只是税收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是极其有害的形式。政府投资的幻象,无非是通过牺牲其他的机会,把特定的财富创造出来而已。5. 税负抑制生产税负占国民所得的比率越高,民间生产和就业受到的抑制就越大。6. 政府信贷扭曲生产私营放贷者不肯拿自己的钱去冒的风险,政府去愿意拿纳税人的钱去冒险。(浪费资本,削弱生产)7. 诅咒机器机器带来的是促进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机器能够提高货币工资,或者能够降低物价,让同样的薪水能买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8. 分散工作机会的企图只要还有人的需要或愿望尚未获得满足,能做的事就没有止境。在现代的交换经济中,当价格、成本和工资彼此之间呈现最佳的关系时,市场所创造的工作机会最多。9. 遣散军队和裁减公务员在裁员之后,原来被征去养活这些冗员的钱就可以留给纳税人自己支配。10. 盲目崇拜充分就业经济进步的首要原则是:追求生产最大化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文明的进步其实体现在就业人口的减少上,而不是增加上。11. 关税“保护”了哪些人?我们投资去降低货运成本,然后又用关税降低运输的投资价值。这样做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关税使得相对效率较低的产业规模变大,对,效率较高的产业规模变小。因此,关税造成的总体结果是,降低美国的生产效率,同时也降低相应贸易国的生产效率。……从长远看,关税一定会使实质工资下降,因为它将减少了,效率、生产和财富。12. 积极出口长期而言,进口与出口必然相等。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能有利益,最终并不在于其出口,而是在于其进口。是进口,让一个国家的消费者能以比国内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外国的商品;是进口,让他们买到国内制造商不生产的商品。总的来说,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赚钱来支付其进口。13. “平准价格”为了帮助农民,政府干预手段也仅仅是降低城市劳动力和其他群体的购买力而已。14. 拯救X产业放手让夕阳产业消失,允许朝阳产业成长,这是保证一个有活力的经济能够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保护落伍过时的产业,就跟保护落伍过时的生产方式一样愚蠢。15. 价格体系如何运作?商品价值取决于现在发生的供需关系。对于一种商品未来生产成本和市场价位的预期,将会决定那种商品未来的生产数量,这种预期会影响未来的供给。因此,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边际生产成本总是趋于彼此相等,但并不是由于边际生产成本直接决定价格。为了让经济维持良性循环,应该放手让衰败中的行业消亡,并促使成长中的行业扩张,二者相辅相成。劳工和资本应该从衰败行业释放出来,被吸纳进成长中的行业。16. “稳定”价格一刀切限制生产的结果,意味着不准效率高、成本低的生产者以低价供应其全部产量,同时意味着效率低、成本高的生产者仍将被人为地保留在业内。这就使得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下降。因为土地、人力和资本这些资源被无效率的边际生产者继续占用,它们就无法转移到收益和效率更高的地方。17. 政府管制价格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是商品匮乏或货币过剩。法定价格上限根本无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事实上,这只会加剧商品短缺的现象。18. 房租管制的后果房租上涨反映出居住空间供不应求,反映出通货膨胀的现状,这个情况下,个别租户精打细算,租用比较小的空间,或与人合租。相同数量的,就可以供更多的人居住,直到房荒得到缓解。19. 最低工资法我们没办法让大家分得的东西比大家创造的东西还多。从长期来讲,我们也没办法让全体劳工工资长期高出他们创造的价值。因此,提高工资的最佳手段,是提高边际劳工的生产力。20. 工会真的有办法帮助劳工提高工资吗?工资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资本投资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但是造成错觉的根本谬误还是在于,只考虑工会要求提高工资之后,特定受聘劳工短期内受到的影响,却没有去追踪工资上涨对所有劳工(包括迫使工资调增的劳工)的就业,以及对生产和生活费用所造成的影响。21. “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在商品交换经济中,每个人的货币所得就是其他某个人的成本。均衡工资和价格是指使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工资和价格。……任何迫使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水平(自由市场经常倾向于使之趋于这个水平)的企图,都能导致就业率和生产量缩减到低于它们应有的水准。22. 利润的功能利润的一大功能是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向,依照需求来配置各种不同商品的相对产出,……自由价格和自由利润会迅速促成生产最大化,迅速缓解供不应求,这是其他任何体制不可比的。利润来自成本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告诉我们生产何种产品最经济,而且告诉我们哪种生产方式最经济。23. 通货膨胀的幻景通货膨胀之所以吸引人,最明显、最古老、最顽固的错误,在于它把“金钱”和财富混为一谈。货币收入在通胀前期增加的几类生产者,会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价格或者工资上涨而获益,但是货币投入在通胀后期才得以增加的几类生产者,则必然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蒙受损失。即使相当轻微的通货膨胀,也会扭曲生产结构。它会导致一些产业过度扩张,迫使其他产业萎缩萧条,以此导致资本的错用和浪费。24. 抨击储蓄现代世界中的“储蓄”,只是支出的另一种形式。如果没有通货膨胀性政府政策去干扰资金利率,那么不断增加的储蓄也会为自己找出路,通过利率的降低来提高本身需求,也就是说,更多的储蓄供给要寻求投资机会,就会迫使储蓄者接受较低的利率。25. 课后回顾问题的解决方法,绝对不应该是武断地去减少供给量、去阻止进一步的发明或发现,去帮扶处境艰难的人继续从事已经失去价值的工作。然后,世界各国,竟然竞相利用开征保护性关税、毁坏机器,烧毁咖啡树、制定各种限制措施等手段,去解决上述问题。这是通过制造匮乏来创造财富的疯狂教条。看问题时,要全面地去看,不要只看片段。这就是经济科学的目标。

破窗谬论的思维方式—《一课经济学》读后感

在逻辑思维的推荐下买了《一课经济学》,它成书于1946年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连续再版41次。好多人都能对这样的书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不在意,我想这么多年的连续再版总有它的价值,我要读一读。全书共分为26章,通过诸如公共建设工程、税收、政府信贷、就业与失业、关税、最低工资、进出口、价格体系、房租管制、工会、利润、储蓄、通货膨胀等常见的例子,以浅显易懂的阐述方式向读者解读复杂经济问题背后的真相,以经济表象的对立面瘾象,提醒被大家忽略的经济学真相问题。书中的第一章做为本书的主旨,对经济学的谬论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解读,并最终把经济学归纳为一节课,总结了一句话“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时影响,更要考察其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其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本书作者亨利·黑兹利特认为所有的谬论全部出自两个基本的错误:“有的错在只看行动或计划的即时影响,有的错在只看特定群体所受的影响,而忽视其他的群体。当然也有人同事犯下这两个错误。第二章也是本书第二部分“课程的应用”中的总体一章,是讲到了“破窗谬论”其大致意思是有人恶意打破了面包师的窗户玻璃。面包师不得不更换玻璃,从而增加了修理工的收入。修理工又把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于是产生了链式反应,带动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如果玻璃的破洞足够大,就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对此谬论的驳斥是:如果面包师的玻璃没有被打破,他就有可能把钱用于购买新衣服,从而增加裁缝的收入,同样会产生所谓的链式反应。所以,打破玻璃的行为不会产生新的消费行为,仅仅引起消费行为的转移。剩余的章节就是列举了各种例子,利用“破窗谬论”来解释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政府、政策或者说外力对经济学的干预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百度搜索了“破窗谬论”出现了很多条目,好多人都有对此理论的解释和立场,看过本书后决定写下这些文字,以为本书的作者是从另一个角度提倡完全的“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或者说是倡导大家以“市场经济”的角度或者思维方式来思考经济学问题。但本人以为在社会存在“国家”这样的组织体系下,要达到完全的市场经经济是不大可能的,这个世界可能向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接近。看这样的书然后写下所思所想,写到最后感觉对书里的内容和思想又进行了梳理,对本书的阅读反馈更加深了一层,以后可以多找些经济学方面的书阅读也能大概找到方向,这是我的收获。

推翻了一些常见的经济学谬论

全篇感觉都是一个中心思想,围绕此展开论述,行文略显拖沓,有时候一个事情翻来覆去讲好多遍。但总体来说,纠正了很多常见的经济学谬论,并对其从原理上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论证。

序言里有作者想告诉我们的

那些努力探求真理的研究者,不应该被“古典”、“传统”或“正统”这些名头吓跑。—— 作者“忘记历史,就意味着重蹈覆辙”—— 格言一、成书之目的该书强调一般性的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生活中盛行的一些谬论,强调忽视这些原理会受到惩罚,而不是去探讨特定政策法规对经济可能造成的伤害。(一句话:少上当)二、适度人群该书虽然主要取材于美国的经验,但鉴于政府干预在各国的普遍存在,所以适读于许多外国读者。同时该书力求简单、明快、通俗,以便于还不熟悉经济学的读者同样能充分理解。(一句话:经济学入门读物)三、关于这堂课在所有的学科中,经济学中充斥的谬论是最多的,但这绝非偶然,原因如下:1.特定群体的私利。每个群体都试图追求私利,而有些群体为了更好的达成这个目标,而招募贤才,让大众接受他们的主张,或者干脆把水搅浑,让人无法认清其中的真相。2.即时影响。对比群体收益以及长期影响而言,人们更看重集团内的短期收益,尤其当“投入与产出”是在公共经济学领域里时,这种现象就更普遍。“长远”这个词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词,然而事实上,长远并不真的那么远。3.另外还有一个极端,部分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家居多)只关注经济政策对社会整体的长期效应,而忽略该政策是否立即伤害到某些特殊群体。当然这类错误当今已经很少有人再犯了。4.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许它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公众愿意接受他们愿意接受的真相,哪怕它们只是整件事情中的一部分。而还原那些复杂的真相,并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给普通大众,这件事并不简单。所以一些“坏”的经济学家才有胆量出面“挑大梁”。所以从以上四点原因出发,整个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简化为一堂课,这堂课又可以归纳成一句话: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使影响,更要考察其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其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与此同时,又将它们用合适的方式,传播出去。)

看奥地利经济学派怎样打凯恩斯的脸!啪啪啪!

易懂指数:★★★★★右派指数:★★★★★标签:奥地利学派、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文后:有重要惊喜提示~读这本书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亨利·赫兹利特是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本书是他特专为社会大众撰写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内容涉及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问题,例如公共建设工程、税收、政府信贷、就业与失业、关税、最低工资、进出口、价格体系、房租管制、工会、最低工资、利润、储蓄、通货膨胀等。书中蕴含的经济学思想简单明了,以浅显的文字取代了高深的经济学术语与复杂的公式,从出版至今一直受到许多西方读者的喜爱。总的来说,本书观点鲜明、易于阅读,论证说理不偏不倚,中文翻译实为本书增色不少,流畅的文笔和朗朗上口的俗语,让读者得意更好地融入语境,就连我这种理科出身的门外汉都为之着迷,确实不失为经济学入门的一种迅捷和有效的方式。内容精要全书共分26章,首末三章均为总结概括;另外,2-3章讲战争与利益,4-6章讲政府税收与信贷,7-10章讲社会工作机会,11-14章讲进出口产业,15-18章讲商品价格体系,19-20章讲工资提升办法,21-24讲货币流通规律。接下来芝士书摘分别从这几方面选取案例解释,向大家一一分享。1、关于这堂课在所有学科中,经济学充斥的谬论是最多的。这决非出于偶然。这门学科内在的难度原本就高,再加上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私利的天性,使得对经济规律的研究更加复杂艰难,以至于谬论层出不穷。人们有着天生短视的倾向,总是只关注某项政策的即时影响,或者只关注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影响,而不去探究那项政策对所有群体造成的长远影响。这是导致新的经济学谬论不断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说,整个经济学的研究其实可以简化为一堂课,这堂课又可以归纳成一句话: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期影响,更要考察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2、破橱窗与战祸之福人们只习惯于用金钱来衡量自己的财富和收入,所以只要手头多了几张钞票,便以为自己过得更好,却不曾意识到:拿这些钱能买到的东西比从前少,自己实际拥有的东西可能不如从前。这就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经济“收益”,其实大多是战时通货膨胀造成的幻象。被砸破的橱窗的确会给玻璃店带来生意,战争造成的破坏也的确给某些产品的制造商带来了大量的商机。房子和城市的毁于战火,为建筑业赢得了更多业务,而战争期间没办法生产的汽车、收音机和电冰箱,也确实为那些特定的产品带来累积性的战后需求。可是,在人们大兴土木的同时,可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人力和生产能力就会随之减少,可用于购买其他产品的支付能力也会随之缩水。人总是顾得了一头,就顾不了另一头。这一得一失当然要拜战争所赐。没有人会因为需要激发出斗志而刻意烧毁自家的房屋,更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财物毁于战争或和平年代。如果一开始就从惨遭横祸的个人角度去思考,那就不会有人认为战争造成的破坏对经济有利。那些认为战争造成的破坏能增加总体“需求”的人。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形而忽视最基本的真理:大肆破坏具有价值的任何东西,都会造成净损失、不幸和灾难。个别特殊情况下或许有这样那样的补偿性利益,但从总体上看,战争的破坏对社会绝不是恩赐或福音。3、机器生产与工作机会在所有的经济错觉中,“机器必然导致失业”这种错误最为阴魂不散。有些学者反对经济欠发达国家采用省力机械,理由是机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按此逻辑得到的结论就是:要想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让所有劳工尽可能地从事缺乏效率和收益的工作!持反对意见的人可能会说:机器不但不会导致失业,还能激增就业人数。当今的全球人口是 18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形成规模前的4倍,如果没有近现代机器,这个世界根本无法养活那么多人,我们之中四分之三的人能有工作可做、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都要拜机器所赐。然而,以上两种说法其实都是不对的。机器的出现不会导致失业,但也从没有什么绝招让人人都有工作可做。事实上,机器带来的实际功效是促进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增加经济福利。这个结果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机器使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变得更加便宜,或者提高工人的生产力,从而使工人的工资能够提高。换句话说,机器能够提高货币工资,或者能够降低物价,让同样的薪水能买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4、价格体系与供需关系当人们更想要一样物品时,会愿意出更高的价钱。这个物品于是价格看涨,其生产商获利会增加。现在生产该物品会比做其他更赚钱,因此已经从事那一行的人开始扩大产量,同时更多人被吸引进入那一行。随后,供应增多又导致价格下降、利润率下滑,直至其利润率跌回到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还有的是因为那种物品的需求减少,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利润低于生产其他的物品,甚至不赚反赔。这种情况下,勉强苦撑的“边际”生产者(也就是效率最低或成本最高的生产者)会被迫出局。只剩下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制造商仍在生产。那种商品的供应也会减少,或是供应不再增加。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而需求取决于人们想要拥有某种商品渴求程度,以及由人们用来交换的东西所决定。对于一种商品未来生产成本和市场价位的预期,将会决定那种商品未来的生产数量,这种预期就会影响未来的供给。因此,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边际生产成本总是趋于彼此相等,但并不是由于边际生产成本直接决定价格。为了让经济维持良性循环,应该放手让衰败中的行业消亡,应该促使成长中的行业扩张,二者相辅相成。劳工和资本应该从衰败行业释放出来,吸纳进成长中的行业。5、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工资?最低工资法的出发点是要消灭低工资,但事实表明,最低工资法越激进,试图照顾的劳工数量越大,试图拉动的工资涨幅越大,就越是注定其弊大于利。靠政府法规来提高工资这种方式,表面上看来简便易行,其实是错误的,并且是最糟的方式。因为我们没办法让大家分得的东西比大家创造的东西还多,更没办法让全体劳工工资长期高出他们创造的价值。提高工资的最佳手段,应该是提高边际劳工的生产力。这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实现:通过增加资本累积,例如添置机器以协助劳工;通过引进新的发明和改进;通过提高管理效率;通过激励更加勤奋和更有效劳作;通过更好的教育培训等。个别劳动者产出越多,全社会的财富增加越多。雇员产出得越多,对消费者的价值越大,因此对雇主的价值也越大,雇主越有可能给他涨工资。实质工资来源于生产,而不是来源于政府的法令。所以,政府政策不应该给雇主增加更多负担,而应该鼓励他们创造利润;鼓励他们扩张经营,通过添置更新更好的机器来提高劳工的生产力。也就是不要限制资本积累,而要鼓励资本累积,并以此来增加就业、提高工资率。6、如何看待通货膨胀人们对通货膨胀的热情从未消失过。似乎没有哪个国家能以别国的失败为前车之鉴,也没有哪代人能从前人的苦难中吸取教训。每一个国家,每一代人,都沉迷于相同的幻景。每次都伸手去摘死海的苹果,一到嘴里便化为一团灰烬。通货膨胀的特质让人们幻化出千百种错觉。很少有人意识到,通货膨胀的真正作用是改变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它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提高相对于工资率的商品价格,借此来恢复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可以持续经营的关系,进而能借恢复经营利润来盘活闲置资源,鼓励恢复生产。原文金句1、坏的经济学家只顾及眼前所见的利弊得失,而好的经济学家则看得更远;前者只观察经济政策提案中的行动产生的直接结果,后者还会考察更长远的间接结果;前者只关注某项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已经产生或者即将产生的影响,后者还会去探究该政策对所有群体产生的影响。2、政府之所以涉足贷款业,就是要向那些从私营机构借不到钱的人提供资金。换句话说,私营放贷者不肯拿自己的钱去冒的风险,政府却愿意拿纳税人的钱去冒险。3、不但工会领袖,连政府官员也郑重地宣称,“自动化”是失业的主要原因。他们谈到自动化,好像那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其实那只是持续的科技进步和省力设备不断改进后的新名称而已。4、对于同等价值的工作产出,他们总是有办法雇用最多的人力——换句话说,那些官员总是有办法让劳工的效率变得最差。5、一旦有人存心要贬低某种做法或机制的时候,任何帮腔的言论,不论多么不合逻辑,他么都会为之叫好。延伸阅读亨利·赫兹利特(Henry Hazlitt):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专栏作家,《福布斯》杂志总编辑斯蒂夫·福布斯尊称他为“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新闻人”,当代“自由至上主义者”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重要成员。赫兹利特一生勤于写作,撰写了18本专著和无数的评论文章。《一课经济学》是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1946年一出版即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至今已被翻译成8种文字,在全球销量早已突破百万。其它重要著作还有《道德的基础》、《凯恩斯经济学批判》等。芝士阅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内容来源:www.zsreader.com关注微信公众号:“芝士阅读”可享受免费私人订制书单服务。

被遗忘与被掐灭

被遗忘的是零落的大众,被掐灭的是萌生的新物。尽管心理学对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我还是认为,把人简单的划分为感性与理性其实就已经足够解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了。生活里,我们常常是这两种思维的混合物。感性是冲动的情绪,理性是冰冷的逻辑。但是事实上,总有那些一小撮人别有用心地利用他们的逻辑鼓动我们的情绪,企图让感性左右我们的理性,进而做出能够达成他们希望目的的行为。阿尔法狗大败李世石的那段时间,机器是人类的终结者的论调甚嚣尘上,其论调无非就是那一套“机器导致人类失业”、“机器将取代人类”;猪肉价格飞涨,媒体竟然没有关注蹭蹭上跳的CPI,倒是替养殖户欢呼这风口上飞起来的猪;欧盟没有承认咱们的市场经济地位,情绪分子又开始叫嚣要以牙还牙,实行准入、提升关税。你听,那套逻辑,好像无懈可击:售货机取代了售货员,可不是就是造成了失业;猪肉价格涨了,养殖户的收入不就高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好教材;一实行准入提升关税,国内企业的损失就少了,妥妥的有利之举。可是,这些事实上的因果真的就是正确的么?天上有乌云,就会下雨,是乌云的存在因而有雨的降落吗?那么,没有乌云的时候,也下雨了又该怎么解释呢?只有规律才能解释事实,而事实绝对不能解释事实,当有人宣称用可见的事实来解释事实时,一定要当心这其中的用心。机器普及之后造成大范围商品价格的下降,为资本的积累创造了条件,而后者又是新行业产生必要的条件,更大程度上的就业就潜伏在这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不仅仅是财富从城市转入农村这么简单,背后打击的是城市居民的购买力和投资的热情,还有大范围价格的失调、经济结构的失衡;关税的上升,确实保护了国内的产业,可是这明明就是提高了国民购买的成本,情绪或者国民利益,孰轻孰重?这里,是不是有了更广的范畴、更多的人群,是不是看到了那些原本被消灭的新兴行业?情绪,是最没有价值的东西,谁都会有情绪,动物也会有喜乐、恐惧,可是,认知世界需要的不是情绪、不是感性,是理性。学习就是一个不断与情绪做斗争的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的一次升华。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它企图解释特定条件下人的行为,找寻其背后的规律。这过程需要的是不断地剔除情绪偏好,冰冷的看待这个世界,时刻保持对大众的质疑。好的经济学家受到质疑、抨击,不是没有理由的,他往往戳破传统认知的陷阱,研究的结果,只要有一丝与大众有出入,铺天盖地的谩骂就会如潮水般涌来,情绪性的叫嚣往往淹没正常的思考。但是,我们需要的,恰恰是用冰冷理性温暖这个世界。

人的问题,说简单点都是经济问题

今年2月份我在罗辑思维上买了一系列经济学的书,罗振宇将这些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版本。这套书我放在家里不敢动,可每次回家,看见包装一层层铺满灰尘,如给它们盖上历史印迹,心有不忍。从小到大,我是不喜欢和数字有关的书打交道,数学一直是我的软肋。可人生很奇怪,怕什么来什么,中小学学数学也罢了,读大学,原本学管理的我,无缘无故的和学经济学的妹子有了来往,头疼好几年。金庸笔下的令狐冲曾说,「一见尼姑逢赌必输」。我是「一见跟经济方面挂钩的人就头大如斗」。在我看来,大多数学经济学的,什么会计、出纳之类的,都是些斤斤计较、刻薄的人。我呢,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尤其是数字方面,不敏感。只要是跟学经济的妹子来往,便浑身不自在,每次吃饭、看电影、买东西,她们会货比三家,当然,我也会比,但与她们一对比,这自然是大巫见小巫,一样东西的价钱若差不多,我是随便买哪个都差不多。我碰到过的妹子呢,她们还会仔仔细细的看产品质量,稍有瑕疵便不要。后来看的多了,我发现无论是不是学经济的妹子,也会有这毛病,只是学过经济学的妹子,倾向更严重些,简而言之就是职业病,有强迫症。说来惭愧,我对经济学是一知半解的,而身边学经济的人会告诉我,会计、金融、出纳和经济学是不一样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就会问个白痴问题,不都是在哪儿倒腾数字,有什么不一样。朋友听后,摇摇头走开,似乎觉得我这人不可理喻。后来工作后,我喜欢上美术(严格的说是美术学),成天跟设计、美术老师、摄影师之类的打交道。我才发现还真是不一样。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美术,会画画的人不会照相,以前我认为这是一个概念,因为学美术就会学构图、比例之类的,可见过一些美术老师拍照后,不说构图,只说光线的明暗程度便达不到要求,这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跟设计接触的久了,发现许多设计也不会拍照,用他们的话说,我哪儿懂什么设计,只不过是素材的搬运工罢了……久而久之,我便明白学经济学的朋友那番话的道理。我的工作与经济学没什么关系,若要硬扯关系,也就报账、发工资、做数据统计之类的会有些关系,以前在公司做微信,还会看看数据,现在自己的微信,偶尔看看阅读量,其他数据我是懒得看的。可面对这繁荣的市场经济,每天都会冒出来一些泡沫、融资之类的词儿,我这个好奇心重的人,又禁不住这世界的诱惑,最终怀着恐惧与忐忑的心,在这个三月花开,翻开初级经济学——《一课经济学》像个傻子似的读起来。这本书于我而言,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没有太多复杂性的数字、公式夹杂在里面,书中运用大量篇幅,粗浅的介绍了公共建设、税收、价格体系、房租、最低工资等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我看这本书时,想的最多的,并不是作者对经济间谬论的讨论。我发现经济学家们的不断倒腾,调控就像水一样,在不断流动,水是一直往下流动,流动过程,或润泽万物,或升为云雾,亦或被人们污染,它们不断往下流的过程中,又水会渗进土壤里,流进农田、深林,滋润植被,有的则会被人取走,加工,之后以各种方式贩卖给不同的人等等,这就是一个庞大的循环系统。这样解释经济学可能有些不严谨,毕竟经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哪个环节稍微出现问题,就会发生巨大的灾难,水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多点少点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经济学的问题,使我想到父亲以前跟我打的个比喻,他说,如果油价一涨,整个经济都会或多或少的波动。一个人也如此,分工不同,所获得的报酬自然不同,一个人如果是农民,他会用粮食换成金钱,去向裁缝换衣物,裁缝在赚得钱后,又会去换取猪肉,卖猪肉的,可能家里需要些桌椅板凳,又会用这些钱去像木匠购买……这些经济间的交换,可能就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中的交换,没有政府干预,人与人之间也是理想状态。现实是比这还复杂的,比如一块地,甲和乙都想要,如果是政府,又该给谁呢?这时候就需要看两家的信用指数。若甲方信用指数高,则甲方获取这块土地,于是问题又出现了,乙怎么办,政府不可能不管,又要想办法帮乙解决问题,这时候又要去调控。美剧《纸牌屋》也有类似经济问题发生,皮特因经济问题,被佛兰西斯陷害,造船厂问题促使人下岗,为解决这个问题,皮特不得不被迫效忠佛兰西斯,这些都是经济问题所延伸出来的政治问题,也可想见经济的重要性。推及此,单看人与人,国家内部之间的经济来往便已如此复杂,若考虑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来往,关税问题又会上来,其复杂程度随之上升。所以看似简单的经济学,事实上会融合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繁杂的学科,好的经济学家,除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外,还要深谙其他学科的门道,只有不断调控,「探究政策对所有群体产生的影响」,拿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才是经济学家真正要做的事。我所知甚浅,随意唠叨,希望懂经济学的人勿怪我胡言一通。(完)豆瓣是你的精神角落,这里可能是你的精神家园,欢迎打开微信关注:

我的推荐很靠谱!真的不错,推荐指数5颗星

还是推荐一些干货书籍吧,呵呵哒1、《世界为何存在》逻辑思维推荐的,哲学入门通俗有趣的读物,推荐!2、《系统的哲学》,关于系统论的书籍,通俗有趣,推荐!3、《管理效率3法则-10年沉思笔记》关于管理类的书籍,通俗有趣有料,推荐!4、《一课经济学》关于经济类的书籍,通俗有趣有料,推荐!暂时能想到这些,以后更多的再推荐吧!

过了双十一又来双十二,可这还不是最坑钱的

双十一、双十二,不过刷爆你的卡;过节就一会儿没看手机,错过几个亿的红包;但是读了薛兆丰的《经济学通识》和美国经典教材《一课经济学》之后才发现,这都不是事儿啊……告诉你几个错误观念,这么多年,你有一笔大钱可能是这么被别人败掉的。1、提高关税保护本土品牌,才有利于提高国民收入(错!)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一个基本命题,“在任何一个国家,人民大众的利益总在于,且必然在于,从售价最便宜的人那里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提高某种品类的关税,限制进口,一方面让人们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购买产品,另一方面,那些明明可以去更高效率的行业的人,还得在为这个被保护的相对较弱的企业做事。投资、劳动力,都没有流向效率更高的产业。为了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开征关税,其他100种产业会相对萎缩。某种程度上来说,关税保护不仅浪费了人们少花钱的机会,也是浪费了人们可以多挣钱的机会。2、积极鼓励出口,就能挣回来更多的美元(错!)所有国家都对出口怀有一种病态的渴求,这种影响仅次于各国对进口病态的恐惧。然而,要想扩大出口,必须有更多的进口,否则外国人也没有人民币来买我们的东西。如果政府为了拉动出口,主张对外大量贷款,也就是借钱给外国人,鼓励他们用这些钱来买我们的东西,那就等于拿着我们的产品白送。一个国家不可能靠无偿的产品输出而变的富有,只可能更穷。企图通过出口补贴的办法拉动出口,同样愚不可及。出口补贴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卖货给外国人,补贴部分等于白送。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最终的利益不是出口,而是进口。是进口让我们以更低廉的价格买到想要的东西,是进口让我们买到国内没有的东西。3、征重税就能抑制炒房,从而降低房价(错!)古往今来,征税从来不能压低商品价格。反而,征税必然引发三个事与愿违的结果:一、挫伤供应商的积极性,使本来就稀缺的商品进一步减少供应;二、商品供给的减少,会使商品进一步提价,增加消费者的负担;三、政府平添一个“揩油”的借口,因为不论法律如何规定,赋税实际上都是由买卖双方共同向政府支付的。这就是为什么政府越调房价越高的原因,因为高房价是市场造就的,是供需造就的,不是政府一手就能逆转的。降低房价,还是要靠增大供给。4、同工就要同酬,男女工资一样才公平(错!)可以说,男女同工不同酬是一种歧视。由于人们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信息,所以自然就会重视“地域”、“男女”、“肤色”等这些标签。有了这些标签,就有了势利眼。势力就是某种歧视标准,它提高了了解对方的效率。比如,女性工资不如男性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女性被普遍认为在生育、家庭中负有更大的责任,会给社会一种简单的偏见——女的工作不如男的投入,总会被家庭和小孩分心。更别说女的还有产假。二胎政策放开后,更有企业直接下达“限招男性”的指示。如果说,这个时候法律明文规定,男女同工同酬,如果我是企业主,必然会认为,相同的价格,招男的当然更划算。所以,如果女性的价格稍低,相较于男性,反而增加了竞争力。如果这个时候企业主还是只招男性,不招女性,必然会付出代价——增加成本。这让我想起北欧的产假政策,他们为女性考虑,从来不是呼吁增加她们的产假,这样反而让女性缺少工作竞争力。他们的做法是,给男的也放近一年产假。这样,对于企业主来讲,招男招女,都要放那么长的产假,那也就没什么差别。女性反而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是不是很妙?5、最低工资保障了劳动人们的生活(错!)要知道,好生活从来都不是“规定”出来的。市场的“供需”是劳动力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这种硬性规定的后果,是低薪工人失业,是低薪求职者再也找不到工作。一样的价格,企业主当然会雇佣水平高的。那么,初级工人,或者初入城市的打工者,他们被雇佣的几率就会变低。他们唯一的筹码——低价,已经被取缔了。不仅他们会受伤害,消费者也会受到伤害。每个人都有权利购买低价的商品或是服务。本来我们只需要50块钱打扫一下房子,硬是规定要200,也会增加我们的生活成本。这么算下来,真是两败俱伤。说了这么多,我也只是列举了两本书其中一点点的内容,更多的经济学的常识还会让普通人大吃一惊,醍醐灌顶。原来自己一厢情愿的好心,未必能带来好结果啊。学了经济学,就会知道,市场是有规律的,不会因为人们的良心或者好恶而产生改变。这就是没钱才要学经济学的原因。你会知道,该有钱的,会变的有钱,该破产的,会变成穷光蛋……自由,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经济自由。经济自由,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拒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的经济学规律还不去学,难道要把一生的自由,拿去云里雾里的赌?----------------------------------------- 阅读更多有意思的书,和有故事的地方 可关注公众号:言者吴异 (微信号:yanzhewuyi)

经典翻拍

《一课经济学》是巴斯夏的经济学名篇《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拓展翻写版,如果说《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是电影冰海沉船,那么《一课经济学》就是泰坦尼克。该书招招不离凯恩斯《通论》的后脑勺,而巴斯夏于1850年就去世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把三部作品找来一起对照着读,会非常有趣。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这本书叫一课经济学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的确是只讲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看得见的,就是经济政策对某个或者某些特定群体产生的影响,而看不见的,就是它对另外的群体或者说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其实全书的开头就已经将这个内容讲完了,后面的那么多章节无非是在各个领域和各种观点下的展开。另外,我还觉得作者在分析某些问题的时候非常的理想化(可能是为了能简化问题使条理清晰),导致某些复杂的问题看上去简单的有些失真。

一课经济学

本书是属于解释性质的面向大众的经济学入门读本 。书一开始就传达出作者的观点: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时影响,更要观察其比较长远的影响;不经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其对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然后作者就进行了举例说明。共23个例子。破窗谬论;战祸之福;公共建设工程与税收;税负抑制生产;政府信贷扭曲生产;诅咒机器;分散工作机会的企图;遣散军队和裁减公务员;盲目崇拜充分就业;关税保护了哪些人?积极出口;平准价格;拯救X产业,夹克体系如何运作?;稳定价格;政府管制价格;房租管制的后果;最低工资法;工会真的有办法帮助老公提高工资吗?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利润的功能;通货膨胀的幻景;抨击储蓄。自己感觉还不错。我现在开始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涉及到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我更愿意从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中寻找答案,涉及到人自身的问题,我更愿意从心理学、思维科学去寻找答案,这样你才会认识到这个社会的本来面貌。所以,要记住:一切都值得重新审视。

自由经济者

一本鼓励市场经济的书,以市场之手调节市场本身或许会更合适,作者思路清晰,比较浅显易懂,但书中观点比较赞同。

评论一课经济学

“橱窗被砸破、城市毁于战火是件好事;兴建不必要的公共建设工程,一点都不算浪费;政府裁撤冗员让闲人重回劳动市场非常危险;添置机器会令人不寒而栗,即便机器增进财富创造,能让工作更省力;对自由生产和自由消费设置障碍可以提高财富;迫使其他国家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购买我们的产品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储蓄是一种既愚蠢又邪恶的行为,挥霍浪费才能带来繁荣”。上面这么多常识性的误解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还不止,我们的公共政策有多少经过认真的讨论?每次公共政策出台的时候,政府会告诉我们,这是当时最合理、最必要照顾某些人的政策,全然不管民间的声音。有些政策甚至根本经不过简单的逻辑推导就强行推行,然后出现强烈的负面效果,最终黯然收场。“目前,我们的真正的出路在于趁目前的各种措施造成的伤害没有达到不可收拾之前,公共政策干预经济的局面必须得到扭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高人用耸人听闻的标题、结论强行向我们灌输,我们经常不加筛选的接受,结果不管是经济生活还是政治政策都被人忽悠,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得到正反两面的说法和意见,最终做出合理的选择。

《一课经济学》——别挡着我晒太阳

全书其实就围绕一句话展开,那就是政府千万不要干预经济,一旦采取任何的经济拯救措施,就会打击生产积极性。其后果:或是降低劳工的工资水平,或是抬高社会的物价水平,总之就是降低了整个世界的福祉。的确是这样没错,我甚至觉得这个理论是天经地义、不言自喻的。其实从人类在上个世纪的两种经济形式的实验来看结果,天然地就是在给这本书和整个自由经济作背书。如果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画成一根数轴,完全管控的计划经济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极限,位于正无穷处;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是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极限,位于负无穷处。现实存在的政府不可能位于这两个端点,必然是位于数轴上不到极限的某处。我们假设,英美等国位于-100处,苏联位于+100处,中国在前半段位于+90,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向数轴的左边运动,直到现在位于-40处(都是大约的定位)。从短期来看,在数轴上越右边,对社会的管控能力越强,摆脱各种危机的能力越强;但是如果考量长达半个世纪的这一场较量,越是左侧的国家越是能够增进社会的福祉。表面上看上去左侧社会存在着各种不公,但是当某个国家中的工薪阶层也比另一个国家的金领人士能得到更多的生活资料,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高下也就一目了然了。同情弱者是人类一直以来的一个心理要素,参考《自私的基因》可以得知这种心理现象其实也并非具有什么慈善的渊源,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不愿意自己处于弱势时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推己及人的思考。由于这种源自基因深处的冲动,“同情弱者”的口号和思路,也就是各种左派的纲领,一直以来占据了人类政治斗争中的政治正确。如今美国民主党议员老爷们的济贫政策和洪秀全的“天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口号其实没有太多的差别。关爱弱者并不足以受到嘲笑,这是人生而为人的确需要的基本同理心。但是偏左的思维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往往只考虑了经济政策好的一方面,而忽视了政府的干预对于整个社会隐形的损伤。按照《一课经济学》的说法,这种损伤远远大于政策所带来的好处,但人们还是对此乐此不疲。且不说房屋租赁买卖和通货膨胀这样会引起深层效应的政策改动,就仅仅考量一下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劫富济贫,究竟会带来什么。对富人课税,补贴穷人生活,可以说是自古以来政府的一项重要功能。适当的税务负担和重分配的确对于改善穷人生活有好处,也不会成为富人创造财富的动力。但是当政府采用巧立名目、课以重税的手法对付富人的时候,就算你闭着眼睛假装没看到富人今后再也不努力投资这一后果,也会发现财产在转移的过程当中被经手的官员给雁过拔毛了。官员不一定都是贪官污吏,但是他们总要一些基本的工资吧,这些钱国家是没法凭空造出来的,还不是从这笔补助款当中出。一来一去,社会本身在没有增加财富存量的情况下反而受到了折损。这样的经济政策如果还有人认为在长期上对国家又好处,那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救他了。道理是很明白,新中国以来近70年的壮阔历史正好分成一半一半,中国人看得真真儿的。如果谁要说再回到那个时候的生产模式,但凡是摸着良心说话的有识之士想必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但是,为什么一到股灾、一到经济危机,就会有人打出横幅希望政府救市呢?如果说(按照我之前所假设),中国正常情况下位于-40的位置,那么在国家队进场救市、四万亿补助生产的情况下,其实已经回到了+40,越来越靠近曾经那个灰败不堪的+90的我们,对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好处呢?政府的钱并不是他自己的,不管从什么名目获得,实际上都是从老百姓头上课来的税。打着保障公平的旗号把这些来自民间的财富挥霍在一些没有必要的政府行为上面,(比如以工代赈、比如国家救市)还有比这更蠢的选择吗?现代经济政策往往就短视在把目光集中在一些获救的人身上,而忽视了整体上付出的代价。当然,由于经济生活是不可能躲开政治生活而单独存在的,要想触及本书所言的市场经济的长期好处,在短期上就会有人受到损失。如果这样的损失会进一步波及社会安定,政府就很难忍住自己的手不跟那只无形的大手掰一掰腕子,明知道要输却还是要让人民看看自己这个大哥的实力。拿国际贸易来说,即使某些产业再差劲,再倒贴而没有成果,有时候还是必须咬着牙自己来。比如对于中国来说能源产业就是一个巨大的功课,全靠向其他国家进口固然是价廉物美、各取所需,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哪个政府会傻到让人捏住自己这个命根。救市稳定躁动的股民、投四万亿帮助实体经济,都是一样的道理。有人说,每到经济危机的时候西方的政客就会从书架上取下凯恩斯的著作,拍拍灰,认真研读然后大展拳脚一番。有头脑、有想法的人真的会认为凯恩斯那一套对于社会长远发展有好处吗?我看未必,他们不过是为了稳住民众那脆弱的心罢了。不过最后,作为一个渴望自由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长远福祉的人,还是让我们引用一下本书最后一章中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大帝说的话吧:“劳驾站开点,不要当着我晒太阳。”

一课经济学

这本书是罗辑思维那边买的,看得比较顺。果然大师总能大道化简,没有生涩的理论和公式。披露了很多经济学上的谬论,比如:扯淡的最低工资法,坑爹的关税保护,哄人的公共工程还有傻逼的工会组织。揭露不少经济学家逻辑性的错误和政府的榨取人民又愚弄人民的阴谋。抨击所谓的以扩充就业为口号的政策的短浅和狭隘,因为这总是降低工作效率。殊不知,同样的生产量由更少的人完成,让人类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才是一种进步。

这一课,洞见深远

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时影响,更要考察其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其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整本书确实可以简化成这样的一句话或者这样的一堂课。有趣的是书中很多内容居然对当今的政策解读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不得不说作者谋虑深远。为了减低失业率而兴建非必要的公共工程,为了某些集团或者行业的利益而牺牲大众的福祉,为了帮助弱者而提供信用担保从而保护落后产能,为了政治原因而施行的价格管制,房租管制等等都事与愿违,罪孽深重。这一课的事例比比皆是,在眼下的中国,增发人民币,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使通货膨胀洗劫了每个人,是一种变相的赋税。同时为了保护房地产行业而进行的政策设计又以广大民众的税赋为基础,政府为了保护一些行业,尤其是产能落后,效率低下的行业,而作出的努力不正是拿大众的钱进行的冒险么

你应该懂点经济学

1.问题不学经济学,常常不能理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应该可以帮到穷人吧?比如环卫工人,对他们抱有善意同情的人都希望提高城市的最低工资水平,从而帮到他们。又如:富人是不是靠剥削穷人来致富的?很多中低层民众都有一种仇富心理,常常觉得应该对富人征更高的税。“劫富济贫”还是许多人的“理想”。比如,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是会抢走我们的工作机会?不少人有这种担忧,像富士康这样的制造大企业都开设使用大量机器人了,底层劳工的工作机会就减少了。如此等等。对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如果不学习一些经济学的常识,人们的理解往往都是错误的。人们想问题的方式往往流于表面、流于局部、流于当时,而不能从本质上、全局上、长远上思考。甚至有时会往完全错误的方向上去思考,比如:“破窗谬误”,说的是有人打破了别人的橱窗,然后主人不得不花钱找人修理,这样修理工就赚到了钱,然后他赚的钱又可以去购买衣服等等,如此推下去,整个消费活动由于橱窗被打破而得到带动,似乎破坏活动促进了经济发展。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错误思维,只看到了局部,而忘了全局。实际上,橱窗的主人如果不用花钱去修理窗户,他的钱就可以用来购买衣服等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发展。所以破坏橱窗的活动并不能带来任何额外的经济发展。而任何有经济常识的人都能理解,社会经济总量是靠产出才能增加的,破坏活动不可能带来增量。2.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那么,应该如何开始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一课经济学》这本书开始。亨利·赫兹利特的《一课经济学》正是从一些当时最常见的社会经济宏观问题出发,教我们如何用全局的、长远的、本质的思考方式去推理,从而避免谬误。该书从市场经济的自由主义立场出发,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本书具体讨论的问题包括税收对生产的抑制、政府信贷对生产的扭曲、机器对生产的作用、分散工作机会的企图是否合理、军队和公务员应该保留多少、追求充分就业是否盲目、关税保护对国内生产有何影响等等。对于这些常见的宏观经济问题,作者认为,政府采取的干预所起的作用往往是负面的。比如,税收能增加可供政府操作的财富量,从而可以用来为公共事业谋福利,但高税收会抑制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又降低了全民的福利,所以以提高税收来提高公共福利的方式可能是错误的。又比如,自动操作的机器人用于生产,会抢走工人的工作机会,因而会降低这些工人的福利,但是,机器的使用能提高整体社会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社会总产出,而被抢走工作机会的工人可以另外寻找其他工作机会。虽然从局部的、暂时的角度来看,对这些工人不利,但从整个社会以及长远来看,机器对社会经济无疑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又例如:关税可以保护国内的某些行业,对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是有利的,但对整个国家的消费者来说却是不利的,因为关税使国内消费者不能买到国外的廉价消费品。关税对国内行业的保护,也不利于这些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可见,要理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就必须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用全局的、长远的、本质的方式去看问题,理解问题背后存在的要素的逻辑关系。3.总结总体来说,《一课经济学》讨论的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作为一本经济学入门书,它并没有涉及宏观经济学的具体原理,如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货币、利率、汇率等概念的详细阐述。它只是从一些常见问题的分析出发,让我们能从一个全局的、长远的角度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大问题。读这样的书,可以让我们对经济学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出发点,我们可能开始对经济学感兴趣了,会开始思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的这样的问题。本书还没涉及具体原理,所以,真正的经济学原理学习,我们需要再找其他的书来进行。不过,虽然《一课经济学》已经出版半个世纪了,它所讨论的具体问题,到现在还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很多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仍然还在犯本书所讲过的错误。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无疑是超过很多其他国家的。这种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否有很强的可持续性?这是值得探讨的。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一直在调整,最近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对以前做法的一种调整尝试。对于国家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解,无疑是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经济学原理的。而《一课经济学》所探讨的主题,更是值得我们一直保持警惕。

学好经济学,做个明白人

作者格外倾向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主张大市场小政府,政府尽量少插手干预市场行为,任何初心善良的经济行为都可能因为没有掌握规律导致最差的结果甚至完全背离当初的预想。作者唯一纠结的点就在于“有益”的经济政策在初期针对局部利益群体的损害——尤其是社会底层最容易被代替的无产阶级,当然这个也是真正考验各种国体中政治家的大问题。同时,针对孩子的教育也可以有一些借鉴:“我是为你好”——比这句话更有用的是有一个好的教育框架跟理念并且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少的干预孩子的成长。因为往往孩子是被差的教育给教坏了而不是教的更好。关键是作为家长你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优秀。本书推荐指数:三颗星。本书作者还有一个事情没有明说: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因为劳动技能的单一跟可替代性,在任何技术革新,政策出台中都是最容易被冲击的一批人。他们往往在生存资料的竞争上更趋于白热化。同时也跟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解相反的是,这部分劳动者往往因为担心被替代对于“新政”最为排斥跟阻挠。因此,“代议”的政治制度,即每个利益群体都通过选票找到可以代替他们发声并获取帮助的“议员”就格外重要。如果没有议员也没有工会组织的帮助,加上拆迁、社保...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就可能再次联合起来。那么,你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人民军队的要求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了吧。2015年10月30日星期五 20:20 PM 海门正余体验店内

过去永远没有过去

最近事挺多的,但总觉得自己有些事落在这里了——读书笔记吼吼——我怕日后忘记,在此随便谈谈。观 一课 脑中冒出丰富的历史画面帮助我了解了很多事。在书中我得知在经济上为何当初国民党会败北的原因——政府过度管控(四大家族),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奔溃,社会糜烂;欧美工会的作用,随着时间,法律、社会福利的推移与完善,越来越成为阻碍生产力的一大毒瘤;各种政府因为不明晰自己的职责,而导致过度干预市场而带来的恶果;生产力的发展,除了给人们带来便利,还带来转型的痛苦与拼搏的汗水。看完全书,最大的感悟是:忘记历史就是重蹈覆辙;不明确自己的职责(责任),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做决策时,除了思考短期利益以及特殊群体外,还要关注长期利益(其实,不长)和决策对全部人群的影响,要全面、谨慎——现在知道 北宋 范仲淹改革之难了吧?观此书,除了历史感和一般经济学素养(政府与市场)得到提升外,还有一点在罗胖的视频中有所提及,并在书中获得确认:如何判断一个好的经济学家的标准:1.是否承认产权私有。2.是否提倡自由经济。这两点,不断是书里和视频中有所提及,在网络小说《伐清》中也有形象的体现,故对此非常有印象(今日翻阅《杀戮与文化》发现,这两点被作者归纳为西方军队之所以强大的的原因之一)原本 《一课》 读完,我想针对书中"机器替代人工""充分就业陷阱"等篇章,进行 读书笔记 分享——因为这里涉及的内容与我之前读的一些读物里内容相仿(《与机器赛跑》《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80后社会调查》还有一些生涯咨询的读物),还有与我当下进行职业选择有关;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如何理性看待"机器与工作",对于我们具体处理当下的问题,有很深的指导意义。但,犯懒了。。。不想写了。而且总结来总结去还是那些意思,没有新东西;加之又有好多书籍和任务要阅读和完成。所以,该笔记分享只能草草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流水不腐("永远的菜鸟,与知识和年龄无关");功不唐捐("对自我以及周边人事的明晰认知"→"日拱一卒"→"优质人格体")。逢山开路(将遭遇到的阻碍铲除),遇水架桥(创造新的有利环境)。最后,在未来是绚丽多彩的当下,用 一课经济学的作者亨利·黑兹利特一再强调的格言作为结束语,送给各位追逐自由的理性乐观派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重蹈覆辙"。


 一课经济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