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经济学》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08650751
作者:[美]H·黑兹利特
页数:237页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一章 关于这堂课 - 第一章 关于这堂课

在所有的学科中,经济学中充斥的谬论是最多的。原因:1、私利;2、短视。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时影响,更要考察其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其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绝大多数的经济学谬论出自两个基本错误:1、只看行动或计划的即时影响;2、只看特定群体所受的影响。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165页 - 165

价格、工资和利润,能决定产品分配的是这三个因素。最好的价格并非最高价格,而是能促进达到最大产量和最大销售量的价格。最好的工资率也不是最高的工资率,而是能达到充分生产、充分就业和最大的持久稳定总工资的工资率。不论从业界还是从劳工的角度来看,最好的利润不是指最低的利润,而是能够鼓励更多人投资、创业,更多人成为雇主,或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利润。
如果我们想使经济运转只为某个群体或某个阶层利益服务,最后一定会伤害或损毁所有人的利益,包括原本想要照顾其利益的那些人。经济必须为每一个人的经济利益运转而服务。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5页 - 第一章 关于这堂课

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时影响,更要考察其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其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9 - 9

1.军队或者政府裁员(不裁员只是为了保住其购买力的情况下),纳税人的钱可以购买更多的东西,民众的需求将增加从而提供了就业机会,国民生产总值会增加更多。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165页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14 - 14

1.补贴的结果不仅仅是财富或者收益的转移,也不仅仅意味着其他产业的总体萎缩程度和X产业的扩张程度相当。补贴的结果还导致国家整体发生净损失,因为资本和劳工也会被迫从运用效率较高的产业流失,而流向运用效率较差的产业。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6 - 6

1.政府信贷往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2.私营放贷者都是在用自己的资金承担风险。政府借出的不是钱,而是实体资本,钱不过是交易的媒介。3.银行只是把借款人的资产或信用从流动性较低的形式转换成流动性较高的形式而已。4.政府信贷所造成的净效果是减少而不是增加了当地所能创造的财富,因为可用的实体资本没有交给效率更高的、值得信赖的人,而是落到低效率的借款人手里。5.私人贷款比政府贷款更能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和资本。政府贷款与之相比会浪费更多的资本和资源,会削弱生产。从长期看,政府信贷并没有提高国家整体的生产,却鼓励了不当的投资,如政府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178页 - 178

因此,通货膨胀只不过是我们的核心课程的又一例子。它或许能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给享受特别待遇的群体带来利益,但这一定会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而且就长期而言,它会给整个社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即使相当轻微的通货膨胀,也会扭曲生产结构。它会导致一些产业过度扩张,迫使其他产业萎缩萧条,以此导致资本的错用和浪费。当通货膨胀停止或减弱时,那些被误导的资本投入(形式可能是机器、工厂或写字楼)不但不可能产生足够的回报,反而还很有可能损失大部分的价值。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68页

就业是手段,生产是目标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8 - 8

1.在现代的交换经济中,当价格、成本和工资彼此之间呈现最佳的关系时,市场所创造的工作机会最多。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11 - 11

1.关税增加不一定能提高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可能还会受关税影响而下降。2.产业作为整体并没有因为关税保护而从中获得净收益(用来购买其他产品的钱就会相应减少)。3.关税造成的影响,到底是降低名义工资,还是提高名义物价,要看当时实行的货币政策。4.关税造成的总体结果是同时降低生产国和贸易国的生产效率。从长远看,关税一定会使实质工资下降,因为它减少了效率、生产和财富。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237页

第一次读毕于2015年4月25日晚11时。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20页 - 公共建设工程与税收

政府所有的投资最后都必须靠纳税人来埋单,政府即将或最终要支出的每一块钱,都必须通过征税来弥补,而纳税人的钱本来是可以用来购买各自急需的东西的。因此政府投资进行公共建设工程只是使就业机会发生了转移,即牺牲其他的机会,把特定的财富创造出来。(并不认同。特定工程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或者说财富,真的和所毁掉的其他行业所创造的一样多吗?也许我从小到大已经被“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说法洗脑了吧…)
政府为执行基本职能,一定数量的税收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作为回报,以回馈生产者,保护生产。税负占国民所得比率越高,民间生产和就业收到的抑制就越大,生产热情就越低;甚至在资本还没有来得及累积就已经被征走,无法形成私人部门的新的就业机会。这样,试图增加税负以扩大政府支出来解决失业问题,反而制造出了失业问题。
通货膨胀本身只是税收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是极其有害的形式。
所谓“私人资本建造不出来”的伟大建设,实际上正式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即利用从民间征来的税来筹集建造工程的资本。即使是发行国债借钱的话,最后也是靠征税去偿还。(照作者的说法,难道有不属于国民的钱,不属于私人资本的钱吗?)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204页 - 204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认清他们不断提出的经济主张所包含的确切含义了。当他们说,拯救经济的方式就是增加信贷,就等于是说,加重债务就能拯救经济。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去看,便有了含义不同的名称。当他们说,繁荣之道是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就等于是说,让城市劳工购买的食物价格涨价就能迈向繁荣。当他们说,增加国家财富的方法是政府提供补贴,就等于是说,加重税负就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当他们主张以增加出口为主要目标的时候,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最后也一定会相应制定一个扩大进口的目标。当他们说,任何情况下,刺激经济复苏的方法是提高工资率,就等于拐弯抹角表示,只有提高生产成本才能促使经济复苏。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68页 - 盲目崇拜充分就业

文明的进步其实体现在就业人口的减少上,而不是体现在增加上。这是因为当国家变得日益富裕之后,我们得以禁止使用童工,得以实现老有所养,大多数妇女也能如愿专职照料家庭。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39页 - 39

政府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尤其是免首付款或首付款很少的住房抵押贷款)不可避免会产生更多的坏账。政府强迫全体纳税人去补偿这些损失。鼓励人们去“购买”自己其实负担不起的房子,最终造成住房供给相对过剩。过度刺激楼市,会使得每个人(包括以政府担保抵押贷款购买房子的人)负担的房价升高,甚至可能误导建筑业过度扩张,最终结果将是各方损失惨重。简而言之,从长期来看,政府信贷并没有提高国家整体的生产,却鼓励了不当的投资。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217页

第26章 30年后的这一课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54页 - 诅咒机器

几乎所有的工业和经济进步都会带来个人悲剧,张三只是众多不幸者之一。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4章 公共建设工程与税收 - 第4章 公共建设工程与税收

“政府即是灵丹妙药”谬论政府的所有投资最后都必须靠纳税人来买单;通货膨胀本身只是税收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是及其有害的表现形式。政府投资幻象——牺牲其他机会,创造特定财富。公共建设计划应该基于建设本身的效用来进行,而不应该着眼于“提供就业”。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13 - 13

1.政府不肯将平准价格原则普遍应用于所有的产品,证明这类经济计划并非对公众有利,而只是补贴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2.平准价格原则只是特殊利益只上不下的单行道。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7 - 7

1.整体而言,机器、技术进步、自动化、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并不会使人失去工作。2.机器所带来的是促进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213页

经济政策不仅要考虑特殊利益集团的短期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对全社会造成的长期影响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20页 - 第4章 公共建设工程与税收

政府所有的支出最后都必须靠纳税人来埋单,通货膨胀本身只是税收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是极其有害的形式。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10 - 10

1.同个人的经济目标一样,任何国家的经济目标也应该是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2.文明的进步其实体现在就业人口的减少上,而非增加上。问题不在于提供多少就业机会,而在于产出能达到多少。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2 - 2

破窗缪论起源于认为顽童打破橱窗导致面包店、玻璃店的额外消费,从而造福了社会。但是整个过程没有新增“就业机会”,反而使面包店主这个社会一员更穷困。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180页 - 通货膨胀的幻景

通货膨胀的真正作用是改变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它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提高相对于工资率的商品价格,借此来恢复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可以持续长久的关系,进而恢复经营利润,盘活闲置资源以鼓励恢复生产。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127页 - 127

政府限定最高价格,为什么这么费力不讨好呢?首先是他们误解了导致价格上涨的原因。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因,是商品匱乏或货币过剩。法定价格上限根本无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事实上,这只会加剧商品短缺的现象。。政府官员抬高某些商品的价格时,他们一心顾及生产者的眼前利益,而没有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同样,政府官员压低某些商品的价格时,他们一心顾及国人作为消费者的眼前利益,而没有考虑国人作为生产者的利益。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237页 - 共三部分26章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关于这堂课导致新的经济学谬论每天产生的因素:1、对自身利益无止境的要求2、人们有着天生短视的倾向,而忽略那项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影响。整个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简化为一堂课,这堂课又可以归纳成一句话: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时影响,更要考察其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其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第二部分 课程的应用第2章 破窗谬论破窗并没有导致社会效用的增加。第3章 战祸之福有效的经济需求,光有需要还不够,还必须要有相当的购买力才行。简单地说,战争改变了人们在战后的努力方向;战争打破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平衡;战争改变了工业的结构。经济推理中最常见的许多谬论,源于人们倾向于将“国家”当成抽象的集合名词去思考,而忘记或忽视了组成它与赋予它意义的个人。需求和供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其实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同一样东西。供给会创造需求,因为归根结底供给就是需求。弃旧并不意味着迎新。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必须拥有资金提留,或者通过储蓄取得资本积累,才能实现厂房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然而,战争却会摧毁累积下来的资本。大肆破坏具有价值的任何东西,都会造成净损失、不幸和灾难。个人特殊情况下或许有这样那样的补偿性利益,但从总体上看,战争的破坏对社会绝不是恩赐或福音。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3 - 3

1.需要不等于需求。2.有效的经济需求要有需要和相当的购买力。3.战争打破了各行业原有的平衡、改变了工业的结构,促使世界变穷困的同时增长了总体需求,从而带来一些补偿性利益。但是不可忽视:大肆破坏具有价值的任何东西,都会造成净损失、不幸和灾难。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2章 破窗谬论 - 第2章 破窗谬论

破窗谬论——顽童砸破面包店橱窗;面包店老板花费250美元修理橱窗;玻璃店老板用250美元去别的店消费;顽童造福了社会。错误在于:如果玻璃没有破损,面包店老板也会去其他商铺消费,也会拉动经济。而现在社区却损失了一套原本应该有的新西装,社区变得比以前更穷了。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3页 - 关于这堂课

经济学中充斥的荒谬是最多的,原因在于:
一、不同群体的私利彼此抵触,甚至形成冲突。相当多的公共政策只对某些群体有利,甚至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获利群体会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遗余力地主张积极实施相关政策,雇佣一流人才专心致志地力陈利益集团自身的见解(“半边真相”)。最终使大众接受自身主张,或将水搅浑,使人无法认清真相。
二、人们有着天生短视的倾向,总是只关注某项政策的即时影响,或者只关注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影响,而不去探究那项政策对所有群体造成的长远影响,忽视那些不那么即时和不那么明显的后果。
这即是“本堂课”的实质:好的经济学在观察行为和政策即时的、对某个群体所产生影响的同时,更要着眼于经济政策对社会整体的长期效应。但也要避免犯古典经济学者的错误,忽视政策是否会立即伤害某些特殊群体。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68页 - 68

采取生产最大化政策,同时光明正大地救济一部分失业人口,远比打着“充分就业”的幌子,用“制造工作机会”来扰乱生产要好得多。文明的进步其实体现在就业人口的减少上,而不是体现在增加上。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65页 - 65

我必须重申,许多公务员提供的服务是社会真正需要的,我所说的裁员并不是指裁掉这部分人,例如:必要的警察、消防队员、环卫工人、卫生机构官员、法官、议员和行政人员。这些人提供的服务能为社会创造效益,他们跟私人企业的员工一样不可或缺。由于他们所提供的服务,私人企业才得以在法制、有序、自由、和平的环境中运作。但留用他们的理由,是因为他们提供的服务有其效用,而不是因为他们靠支配纳税人的钱所拥有的“购买力”.
这种“购买力”论调经不起推敲。这套说辞对骗子和窃贼同样适用。窃贼窃取你的钱之后,他的购买力也会提高。他把盗窃来的钱花在酒吧、餐厅、夜总会、服装店,甚至拿去买车。窃贼的花销所提供的每一个工作机会,都是建立在你的损失以及你可以提供的工作机会的损失之上。同理,公务员的支出每提供一个工作机会,纳税人那边就要少提供一个工作机会。钱被盗窃,对于你而言是一种白白损失,钱被征去养活那些冗员,对于你同样是白白损失。要是那些冗员无所作为,还算我们走运;更糟的是,如今的冗员之中不乏干劲十足的“改革者”,或许正在忙着抑制和干扰生产。
如果留用一批公务员只是为了保住其购买力,而找不出其他更有力的理由,那就表明应该把他们从政府机关中裁减出去。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226页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要去打击、扼杀生产的积极性,而是建立实施一套法律体系,禁止暴力和欺诈,鼓励并维护自由市场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3页 - 第一章 关于这堂课

人们有着天生短视的倾向,总是只关注某项政策的即时影响,或者只关注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影响,而不去探究那项政策对所有群体造成的长远影响。忽视那些不那么即时和不那么明显的后果,本身就是一个谬论。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4 - 4

1.政府所有的投资最后都必须靠纳税人来买单,通货膨胀本身只是税收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是极其有害的形式。2.政府在公共领域投资只是使就业机会发生转移而已,是通过牺牲其他的机会把特定的财富创造出来而已。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3页 - 3

尽管有些公共政策从长远来看对各群体都有利,但也有相当多的政策只对某些群体有利,甚至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能够从那些政策获利的群体,会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遗余力地主张积极实施相关政策。他们会雇来一流的人才,要这些人专心致志,力陈利益集团自身的见解。最后,他们要么是让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要么就干脆把水搅浑,让人无法认清其中的真相。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2页 - 第一版序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重蹈覆辙。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5 - 5

1.所得税的重担往往会落在占国民收入很低比率的这部分人身上。而且,为了弥补公共开支,政府还必须开征其他名目繁多的赋税。2.税负占国民所得的比率越高,民间生产和就业受到的抑制就越大。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120页 - 120

当商品价格被人为限制在它的市场价位之下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是导致受控商品的需求增加。由于该商品变得便宜,图便宜的人会更多,人们也买得起更多。第二是导致受控商品供给减少。由于人们买得更多,该商品势必供不应求。但是生产积极性却遭到打击,降价致使该商品收益率降低,甚至做不出利润。边际生产者被迫出局,即使最有效率的生产者也可能追于政府的指令,亏本经营。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15 - 15

1.如何解决劳动力和资本用在哪里的问题的方法是通过价格体系,即通过生产成本、价格和利润三者不断变动的交互关系来调节。2.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而需求由人们想要拥有某种商品的渴求程度,以及人们用来交换的东西所决定。3.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边际生产成本总是趋于彼此相等,但并不是由于边际生产成本直接决定价格。4.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某个行业的扩张,必然要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生产要素在任何时候都是有限的,只有当劳工、土地和资本从原来的行业转移到了某个行业,那个行业才能扩张。当某一行业萎缩或者停止增产,并不意味着总体生产出现净减少。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12 - 12

1.那些靠对外贷款呆帐,或者直接赠予外国的方式,制造出口大增的假象,才是愚蠢的。企图通过出口补贴的方式试图拉动出口的做法同样愚不可及!——试问我国大肆援助亚非拉国家、年年补贴都在说亏损的石油等央企、美国欠我国万亿美元国债……制定经济政策的部门如何想的呢?2.长期而言,进口与出口必然相等。3.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能有利益,最终并不在于其出口,而是在于其进口。4.总的来说,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赚钱来支付其进口。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206页

弗朗西斯.培根的箴言“只知哲学的一些皮毛的人,思想会倒向无神论;但是深入了解哲学,会把人带回宗教”。
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的“被遗忘的人”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一 - 一

1.人们总是只关注某项政策的即时影响,或者只关注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影响,而不去探究那项政策对所有群体造成的长远影响。2.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者政策的即时影响,更要考虑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101页 - 101

放手让一些旧产业萎缩或消亡,其实是为了让新产业能够快速成长。只有这样,必要的资本和劳工才能从旧产业中释放出来,供新产业使用。要是我们人为地去维持马车业及其相关行业继续存在,我们只会减缓汽车业及其相关行业的成长步伐,我们只会减低财富创造,阻碍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当我们为了保护有一技之长的劳工,为了保护已经投下去的资本,去极力阻止某个产业消失时,我们正是在阻碍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放手让夕阳产业消失,允许朝阳产业成长,这是保证一个有活力的经济能够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尽管有的人无法接受。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14页 - 战祸之福

关于“破窗”和“需求堵塞”谬论
一条最基本的真理:大肆破坏具有价值的任何东西,都会造成净损失、不幸和灾难,个别特殊情况下或许会有一些补偿性利益。
1、需要(need)和需求(demand)不能混为一谈,需要并不等于需求,有效的经济需求,不仅要有需要,还必须要有相当的购买力才行。需求和供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人们把自己生产的东西供应给他人,其实是为了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归根到底供给就是需求,这是现代劳动力分工和交换经济的本质。生产力被摧毁多少,实际购买力就会被摧毁多少。
2、不能只从金钱的角度思考“购买力”,增发的钞票数量越多,单位货币的价值(购买力)就越贬值,货币贬值的程度可以用物价上涨的幅度来衡量。
3、破坏只不过是把需求从一个地方,转向了其他地方。
战后的社会需求形态绝不会和战前完全相同,战争改变了人们在战后的努力方向;战争打破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平衡;战争改变了工业结构。但战后迎来和平的人们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迸发出旺盛的精力;军事科技在战后可以在某个局部提高个人或国家的生产力,也可能由此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86页 - 86

与几个世纪以来大部分政府官员所奉行的教条恰恰相反,这个结论正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所说: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能有利益,最终并不在于其出口,而是在于其进口。是进口,让一个国家的消费者能以比国内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外国的商品;是进口,让他们买到国内制造商不生产的商品(在美国,尤为突出的此类商品是咖啡和茶叶)。总的来说,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赚钱来支付其进口。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3章 战祸之福 - 第3章 战祸之福

需求堵塞谬论——战争对经济有利;战争时期庞大的需求“累积”或“滞塞”,会给战后的世界带来繁荣。错误在于:将需要和需求混为一谈;需要并不等于需求;有效的经济需求,有需要,还必须有相当的购买力。“金钱即购买力”谬误错误在于:战争带来的“经济成果”,其实是通货膨胀造成的错觉。原因在于:1、单位货币购买力下降;2、需求从其他地方转向了这些特殊的产品。战争改变了人们在战后的努力方向;战争打破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平衡;战争改变了工业的结构。经济推理中常见的谬误源于将“国家”和组成它的个人割裂开。一个基本事实:需求即是供给,是现代劳动力分工和经济交换的本质。大肆破坏具有价值的任何东西,都会造成净损失、不幸和灾难。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170页 - 22

与普通人的想法相反,利润的实现不是靠提高价格而是靠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

《一课经济学》的笔记-第225页 - 225

现在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社保制度真的是一套保险计划,或者只是一套挖东墙补西墙的复杂救济制度。绝大多数领社保的人,都认为领到的社保金是他们自己“赚来的”,是自己“出了钱的”,所以领得心安理得。但是,还没有哪家私人保险公司,有能力从实际收取的“保费”中支付现有规模的社保金。1978年初,低收入劳工退休时,每月领取的社保金相当于原来工作收入的60%左右。中等收入劳工领取的社保约为原来收入的45%。薪资特别高的人领取的社保约为原来收入的5%到10%之间。如果我们把社保制度看作是一种救济制度,那它就是一种很奇怪的救济制度,因为已经领取最高工资的人,到老又将领到最高的社保金。


 一课经济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