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熏出来的评论》书评

出版日期:2016-7-10
ISBN:9787301178352
作者:曹林,王昱
页数:448页

评事论理,激浊扬清

一份优秀的,甚至退一步说,一份合格的新闻报刊,最为点睛的当属评论专栏——评事论理,指点江山,激浊扬清,匡正时风。“五四”以降,时政评论见诸大报小刊,在言论自由的氛围下,各界贤达就世事提出真知灼见,蔚然成风。陈独秀、胡适之、周树人等意见领袖,自由评论,观点犀利,虽不容于当局,却深入民心。那一时代的北大学子也受几位导师的影响,在那乱世飘摇之中用客观与理性说话,坚守知识分子的社会道义。而共和国诞生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种种原因,自由评说的气氛被扼杀,而敢于捍卫言论自由的人常成为光荣的殉道者,报刊杂志说出的都是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思想。最终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一批为当局口舌的软文,不温不火,只知道永远保持所谓的“政治正确性”,却丢失了灵魂,前怕狼后怕虎的时事评论文章,读来味同嚼蜡。但近几年的舆论愈加开放与自由,这一方面得归功于互联网的崛起,另一方面则是许多学者、新闻从业者的默默坚守。曹林先生主编的《北大熏出来的评论》一书,便可看作是新一代学人捍卫舆论的姿态。我们细读其中一篇篇学生的评论习作,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言说的冲动在理性的克制下而显得愈加珍贵,青春的激情加之正义感爆棚,年轻的文字有推翻一切丑恶和威权的冲力。当下语境中最热的词汇莫过于“中国梦”,什么是“中国梦”,正解当然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诸如此类的宏大叙述。但之于个人,这样的梦只能“做”,而不能实现。罗蔓的文章《“同一个梦想”只是奢望》一语中的地指出上述现实的困境。个人之外的大环境竟演变成“梦”,只能化为美好的愿望,而难以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知乎”上,“中国梦”就是有一天再不会有人来通知我们梦想是怎样的。而罗蔓的答案则更贴近普世价值,他说“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梦,而且这个梦是可能实现的”。一个允许有梦想的社会,应该是不论出身的,但通过个人的努力有机会达到梦想的环境,而非时下阶级固化,泾渭分明,难以逾越。举以上一篇为例,便可看出北大近年来熏出来的评论,传承着北大的精神血脉,正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在激扬文字的表面下,我们看到未来一代的新闻人、知识分子的热血与激情,以及他们主动承担的社会道义。

让时评给新闻一个真相

读《北大熏出来的评论》作者:苏术我是写书评的,和时评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时评评的是当下的社会环境,一些当下的发生的事情;书评评的是当下新出的书,有心理学的,有小说有文学。我们都已评结尾,也都有时效性。当我在看北大的书的时候,第一眼就看上了这本《北大熏出来的评论》。我没有能力考上北大,却有一颗想去北大的课堂听一听课的心愿。我也没有写过时评,却有一颗对时评人的敬畏。时评和书评不同,不是读几本书看几个作家就可以的。他有一种对社会事件的敏锐性,与此同时,还能在事件中“评”出味道来。比如给你看一个妈妈带着小孩去上学,小孩哭着不想去,那个妈妈却狠心的转身走人。这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我小时候就经历过,相信很多家长和小孩也经历过。这样一个在别人觉得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在时评人眼中看见的也许还有更多。是父母转身后的眼泪,还有坚毅,是孩子在学堂里学会了结交朋友,一起欢笑。他们总能在一件事情的发生后,看见这件事情的背后所隐藏着的东西。而发现这个东西,不单单要看几本书,还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眼见。我有刷微博,也常常看见微博里那些写时评的人。我相信术业有专攻,读新闻学的人,心里时刻都有一种对生活里事件的新闻嗅觉;我喜欢找文学系的人聊天,因为每当我说出一本书的时候,他们就会跟我说这本书的前世今生,引出很多我自己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以及一些我读完没有发现的东西。那是一种对文字的精通,每一字每一句在他们眼中可能不单单是一字一句。所以作为一个书评人,我是非常欣赏写时评的人对新闻的嗅觉的。书里有非常多的的北大学子的时评精选。里面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我的身体是棋子,没有办法;但我的大脑还是下棋的人,任谁也阻挡不了。”我姑且不去介绍书里的一些北大名教师。说一说那些时评里让我感同身受的话。就比如这句话,我把它单独捡出来,就算你没有看过整片文章,还是能看懂其中的意思,并且每一个看它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想。这就是时评的魅力。这句话作者想表达是关于“梦想”这个词。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觉得考上北大了,还担心未来吗?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因为我没有考上北大。但是我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考上了北大,是不需要担心未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北大的高高在上?因为上北大的都是学霸?不,是因为能考上北大的人有他的坚持。一个人能有一个坚持,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比如梦想。但是作者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如果北大的学子出来是不用担心工作的,那他们是不是会担心梦想。工作的人多少都有体会,上班和读书上课,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工作和专业也是可以背道而驰的。作者身为一个学新闻的人,有他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思考。但现实工作的压力让你不能思考的时候,她说:”我的身体是棋子,没有办法;但我的大脑还是下棋的人,任谁也阻挡不了。“如此再看这句话,我们的思考是不是更深刻了许多。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我们用于思考的大脑依旧属于我们自己,那些发现新闻的敏锐性依旧存在于每一个细胞。就像梦想,你觉得生活已经磨砺了你的梦想,但其实只是你把梦想藏进了角落里,不如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释放出来吧。生活可以阻挡的压垮的不过是一具没有思想的身体,而真正能存活下去的是我们的思想。我曾经遇见一个人,他说,中国人总是时时刻刻已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我问他,这样不好吗?要认识一个人就要去审视他。他说,不好。因为审视的眼光里带着疏离。他还说,你可以去我们国家或者其他国家,你随便在路上找一个人聊天,我们都会非常乐意与你交流,并且相谈愉快。而不是先看看你是什么样的人,再进一步去聊天。这个非常累。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就如同现今的社会。微博里每天都在刷热搜,今天谁上榜了,明天又是谁炒话题了。而这些热门的话题,讨论的观众也是带着审视的眼光先过一遍,然后选择一派。比如,这个人以前有前科,这次的事情肯定就是他干的。比如这个人前几天刚传出绯闻,这次的事情肯定就是他干的。如此许多。我是一个不爱去评论别人什么的人。对于新闻也是看过知道就好。我喜欢看辛辣的点评,一针见血最好,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去评说。书里有关于明星间事情的点评,有几篇非常合我心意。里面有一句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以’强奸’民意的口吻骂’强奸’民意的报道,以洗白之行为骂洗白之现象,以’没有调查宣泄愤怒’的行为骂没有认真调查的媒体。其实我觉得弄巧成拙。”这句话给我揭开了一个新闻界领域的一种观点。而这种观点依旧值得当下时评人去体会领悟。前几天王宝强出了事情。我赶着这波潮流发了一段微博。只是简单说,宝宝离婚了,马蓉说有内情,默默地等内情。结果一经发出,便有很多人留言骂我,大致骂我的人有两种,一种说我不支持王宝强的,还有一种是宁拆十座庙,不悔一桩婚的态度。他们觉得我是幸灾乐祸。但是我只是觉得我身为一个蒙圈的吃瓜群众,还是不去议论里面的真假,等待事情真相就好。可惜没有人看懂我发的东西的内容,而是以一种自我的态度指责我没有跟着他们一起站在他们那边。最终我删除了那条微博,并不是说评论太让我伤心,而是让我觉得吃瓜群众也会默默躺枪,不如就不问世事吧。新闻界也好,时评圈也罢。身为一个吃瓜群众,我只想说,真相只有一个。

北大熏出来的评论是什么味?

其实,关注并阅读这本书,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对新闻时事评论很敬重,自己也曾写过“豆腐块”式的时事评论;其次,对曹林老师很敬仰,看过他的评论作品后,相读恨晚、深受影响,可以毫不含糊的献上膝盖;最后,对北大很敬慕,相信每个文科生都有过自己的北大梦。带着这样的多重致敬来读本书,虽值盛夏、酷暑难耐,仍然手不释卷、昼夜不舍。对这样一本北大新闻学子的时评佳作,若说评论,有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大刀之嫌,但读书的体会、感受、回味还是很多,最值得说的就是回味。那《北大熏出来的评论》究竟是什么味儿?可以说,五味俱全。文艺味儿是必不可少的。在国内文科高等学府序列中,北大的地位有如泰山北斗。对学生文史哲等文艺方面的熏陶、培养是毫不含糊的。北大的新闻评论课是安排在大三以后的,这个专业的学生在文艺素养、文字水准方面,大多已经被北大的氛围熏陶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果然,看他们的评论作品,语言文字方面多姿多态、水准很高,有的准确严谨,有的活泼灵动,有的饱含热情,充满了未名湖畔的灵秀之气。虽然文辞是为观点服务的,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了更好的呈现自己的观点、说服读者,文采文艺应是比较重要的基础。纯真味儿也保持的很好。本书是曹林老师学生的作品选,也可以说是北大新闻评论课的“课堂作业选”。既然主要是作业,就不必像待价而沽的文章一样文过饰非,并被编辑手里的板斧砍来砍去。在“课堂观点交锋”、“校园评论”、“在北大的旁听生们”等部分内容中,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北大校园里教与学的“原味”,传递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互进时的“真味”。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既有学生的评论作品,也有教学互动。比如,在“首节评论课之后的‘评论’”中,很多学生谈到的“新闻评论是‘虐课’,很虐心”的现象。比如,学生对曹林老师的印象刻画方面。比如,在众多学生的佳作中,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莘莘学子的本真情怀。今天的大学已非昔日的象牙塔,但仍然是“纯真味儿”含量较高的地方,具体就不在累赘去说。当然,完全的、绝对的纯真,可能只有在童话故事和绘本里了。所以,在这方面,请不要刻舟求剑、抓住不放、深究不已。麻辣味是足够的。曹林老师曾说过“我不想去得罪人,但对不起我是评论员。”时评没有麻辣味,算不得成功的作品。一篇好的时评,如果不敲住麻骨,不点住疼点,怎么能叫好的评论?窃以为,失败的时评,读者看过后报之以“呵呵”,继而成为路人甲;成功的时评,读者看过后产生了触动和共鸣,继而成为关注者、参与者,哪怕只是某一时某一事。北大熏出来的评论,曹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时评作品中还是不缺麻辣味的。在这本评论中,学子们指点校园,回应热点,激扬文字,在另一种层面上传承了北大精神。还有,“营养也是很丰富的”。这是对没有机会去北大上课、没有条件去旁听,但是想学习评论、提高写作能力的人而言的。本书第二编“学生优秀评论精选”中选取了七位学子的评论专辑,他们应该是曹老师的得意弟子,有的毕业后顺利进入国字头媒体,相当有实力。在每个人的专辑后面,还贴心的附上了每个人的写作经验,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写评论的体会、感受、方法等等。在第七编“评论考试佳作”中,曹林老师拿出了新闻评论考题,并分析了出题意图,校园外的读者,有兴趣了可以按照要求,试着去写评论,然后对照“答案”,看看自己的写作水平。这就有点翻转课堂的样子了。


 北大熏出来的评论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