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智慧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1
ISBN:9787514315066
作者:鲁洪生
页数:304页

章节摘录

第五讲《周易》为什么可以“推天道明人事”?    为什么《周易》观照天象,可以预测人事的吉凶?    因为认为天人合一。天人相似,便可类比联想;通过天象,了解天意。    《周易》哲学更多体现在《易传》中,与《周易》预测吉凶的本义有联系,但已有不同,是儒家学者借用《周易》阐发儒学思想。以天道为理论依据阐发人道。    《周易》的内在结构同样是源于这样一个目的,就主观上通过《周易》彰往察来,同样是以天人合一为起点。天人合一既是《周易》人生哲学的哲学基础,又是价值判断、道德判断的标准,又是最后要实现的终极理想。    以天为师,这就是以天道为人道的理论依据,以天道为人的道德准则。    最终同样是以天人合一、和谐社会、和谐大同为理想的社会。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都与“天人合一”的天命观有关联,或者说是它们共同的理论依据。不同的就是它们对天道的感悟认识的角度不同,感发出的内容不同,关联程度不同。    《周易》所表现出的是殷商之际宗教神学体系下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萌芽,为什么能够通过感悟天象来预测人事的吉凶呢?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天人合一。那么“天人合一”观念产生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    “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解释其理论依据的说法也很多,有的是从天的角度说,天可劝善惩恶,“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的从人的角度说,人当顺从天道,“与天地合其德”(《易传·乾·文言》)。我们先从天的角度说。一、《周易》认为天有德有意志,能劝善惩恶这实际是从天的角度解释“天人合一”。很多学者认为《周易》卦爻象的“天象”以及《易传》当中所说的天是自然的天,而非有意志的上帝。    我前面已经说了,《易传》是用一种道家的方式来讲儒家的思想,道家所谈论的天确实有自然天的色彩,但《易传》只是用道家的形式,来发挥儒家的伦理道德,内容是儒家的。    《周易》卦爻象中的“天”在不同的语境、不同层次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周易》中卦象、爻象所显现的“天象”的表层现象多是自然的天象。    天有时又指自然运行的规律。    深层是有意志、有道德的天。天象背后则潜伏着神学意义的天,是有意志的天,天能劝善惩恶,可以预测、影响,甚至主宰人的命运。    占卜、草筮都是为了了解天意。“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易传·序卦》)这里所说的天,能洞察人世一切善恶,对善行垂象以鼓励,对恶行垂象以预警,是有意志的。    《周易》中的“天”与西方上帝不同的是:不具有人形;相同的是:同样具有人性、有德、有意志。    我们可以从内证、外证两方面论证这个问题,先从内证说。    ……    P72-73

前言

如《易传》认为《周易》古经将太极作为世界本原,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存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系辞上》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老子的解释与《易传》相近,认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代西方科学家根据天文学中的黑洞理论、爆炸学说,认为《易传》及老子对世界起源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易传》还认为《周易》古经以“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是根本要素,世界万物皆由阴阳构成;阴阳之间既是一分为二的,又是合二为一的;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同生并存;阴阳之间的冲突交感推动事物的发展,“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传·系辞下》),发展变化的事物才有前途;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是有道(接近于现代所说的规律)可循的,或者说是依道而变的;再由世界万物的构成特征、运动变化之道推演出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思维方式,用现代哲学的话语讲,就是对立统一,辩证地认识分析问题,这是大智慧!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构成特征、运动规律去解说,因此更加切近世界原貌的真实。    《周易》有历史价值。    《周易》虽是一部古代占筮书,但由于它引用了许多殷商时期的故事,使我们今天可以根据它提供的资料研究当时的历史。如《泰·六五爻辞》和《归妹·六五爻辞》中的“帝乙归妹”,记载的便是商纣王的父亲帝乙把少女嫁给文王的事。如《既济.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讲的便是殷商时高宗伐鬼方的事。    《益》六二:“王用享于帝。”“享,献物以祭之义。”“王用享于帝”即王献物以祭帝神。天帝信仰,是殷周之际殷人和周人的共同信仰。    《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中的“王”,学者多认为指文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今本《竹书纪年》:“帝辛二十三年囚西伯于菱里,二十九年释西伯。”高亨先生据此认为“殆信有之事”,并指出:“《周易》此文‘拘系之’,谓纣囚文王于菱里也。‘从维之’,谓放归于周也。亨即享字。‘王用亨于西山’,谓文王归周以为赖神之庇佑,得免于难,因享祭于西山以报之也。”(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六经皆史”,由于《周易》产生时代早,它本身也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是考察商周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    《周易》有文学价值。    《周易》的卦爻辞是中国古代散文的萌芽,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卦爻辞押韵,采用了诗的表现形式。如《屯卦·六二》:“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匪冠,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周易》“假象喻意”,形象生动。如《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周易》“推天道明人事”的方法类似《诗经》的“比兴”手法,都是先描绘一具体物象,通过类比推理,从中概括出一抽象的意义。如《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大过·九二》:“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与《诗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以彼物比此物”的“比”的思维方式相同,同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以上所言多是《周易》的客观价值,从《周易》本义言,它最大的价值体现在由“天道”推导出“人事”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    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是按照规律预测未来、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的能力,是使自己理性、快乐生活的能力。    《周易》的智慧体现在方方面面:如何观象悟道;如何按照规律预测未来;按照社会角色划分,如何为君、为臣的智慧;按照历时性发展阶段划分,如何应对创业、发展、成功时期的智慧等等。感悟、分析《周易》的智慧将贯穿在本书全部的讲述中。    我们讲述《周易》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从历史角度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一个是从现实需要说:古为今用,继往开来,继承精华,摒弃糟粕,提升修养,提升智慧,理性生活。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首,此“首”有二义:    一是从时间说,源头,中国文化的源头。《周易》之后的文化现象大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易》的影响。追根溯源,纲举目张,“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荀子·劝学》)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二是从内容、地位说,重要。《周易》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五经有两种排列顺序,若从内容重要程度排,《周易》为首;若从普及程度排,《诗经》为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史哲的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核心是儒、道,而儒、道的渊源是《周易》。儒、道两家都推崇《周易》,都把《周易》奉为其说的经典,都通过解说《周易》发扬其说,其实是各取所需。    儒家更多继承阳刚、积极进取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终日乾乾”(《乾卦·九三》),在《易传》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孔子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左传》则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脊梁,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    道家更多继承阴柔、退隐、不争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坤卦》),在《老子》是“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往低处流,滋润庄稼,告诫君主要模仿水之德,贵柔守雌,退隐不争,无为而无不为,造福于民,让利于民,类似佛家所言的“舍得”,物质的舍,换来精神的得,换来臣民对君主的拥护,换来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和谐,故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老子从阴柔之道中感发出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从中感发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庄子》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以顺其自然为方法,追求逍遥自在,得尽天年。    ……云:“《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不为淫滥,是捷径。穷理尽性,言入秋毫,是精微。…“洁净”是道德修养,是私欲服从公德;“精微“是智慧能力,是见微知著,扪表知里,是贞物知终始,体道识穷达。    总之,《周易》由“天道”推论“人道”,弘扬了中和哲学,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深刻揭示了阴阳中和之道是天地人万物发展的根本之道,生生日新、与时变通的时中精神是最高的生存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和原则是根本的民族精神,“保合太和”是中和之道的最高理想。    在深入研究《周易》时代文化背景及《周易》象数思维的基础上读解《周易》,让您轻松学会《周易》,从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改善入际交往,进而创建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尽所有书。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关键处,书要有选择地读,并且对不同的书用不同的读法。英国16世纪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中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如果我们没有能力选择判断,可以参考世界级大学者荣格的评价,借鉴圣人孔子的选择。

后记

2008年中华书局将我在北京电视台讲《周易》的讲稿编辑出版,并取名为《读懂(周易)》。《读懂(周易)》早已售罄,但索书者、问询再版者始终不断,我到各地国学班讲《周易》也只能使用打印的讲义。为满足读者的需求,现代出版社决定再版此书,并更名为《(周易)的智慧》。    两个书名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我几十年来研究《周易》的目的与特点。    中国古代对《周易》的注疏,在读解方法、目的上都存在问题。在方法上,更多是读者接受;在目的上,主要是用,是以《周易》为工具,为政教服务,甚至“援易以为说”,证明己意,有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易类》说: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    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    焦,入于机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    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    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    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古代学者《经》《传》不分,甚至以《易传》为读《周易》古经之门户。    我与古代学者的读解理念、方法、目的多有不同。    在《周易》古经与《易传》的关系上,二者相差五百年,思想观念上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周易》产生的时代尚无儒、道二家,但五百年后的儒、道却“援易以为说”,按照自己的观念解说《周易》,故要对《经》《传》的本义及二者的关系作具体分析。    我研究《周易》的目的,首先是学术研究,是求真,是“读懂《周易》”,是读解作者本意。读解《周易》古经,就要尊重《周易》古经作者的本意;读解《易传》,就要尊重《易传》作者的本意。    我研究《周易》的重心,首先是读解《周易》古经本义,故本书中所言《周易》多是指《周易》古经;其次才是读解《易传》本义;然后再分析《周易》古经与《易传》的关系。    有些《易传》的解释与《周易》古经相合,则利用《易传》中这部分解释,读解、分析《周易》古经;有些《易传》的解释与《周易》古经不合,则利用这部分内容,梳理《易》学接受史的发展。    我读解《周易》古经本义的方法是学术研究的方法,不是望文生义的臆测,是回到《周易》产生的时代,了解古人的象数思维方式;运用古人象数思维方式去读解、接近《周易》古经的本义。    这样做虽然很难,但方法、目的都不能变。    我研究《周易》的目的,首先是学术研究,是求“真”,但又不是为学术研究而研究,我研究《周易》的终极目的是在求“真”的基础上,古为今用。    了解《周易》的象数思维也可以古为今用。《周易》的象数思维与《大学》所言“格物”的本质是一样的,“假象喻意”这种思维方式、表述方式贯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始终,直至今天仍是中国人的主要思维方式,现在许多高考作文题目,如“我有一双隐形翅膀”、“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水滴石穿”之类都是观物取象、假象喻意,都是“格物”,都属于象数思维。了解《周易》的象数思维,不仅有助于读懂《周易》,还有助于学生读懂作文题目。    当然,我所说的古为今用,更重要的是在求“真”的基础上,引入向“善”。    《读懂(周易)》侧重求“真”,《(周易)的智慧》侧重引入向“善”。故本书在《读懂(周易)》的基础上,增添许多对《周易》智慧的分析。    《周易》的智慧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    《周易》以天人合一为理论依据,追求天人合德,借助天帝的神威引入向善,激发人的主观积极性,这就是最初的“笼子”理论,“笼子”外面立着五根木栏杆:天帝、民心、道德、祖宗、礼义。    《周易》认为结果的吉凶都是有原因的,而且是多因的,有客观原因,有主观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主观因素,也就是我们现在哲学上说的内因。内因是可由人自身掌控的,故其潜台词是说人自身的修养、才能、智慧、拼搏精神决定你未来的吉凶。清华大学校训选得好,“自强不息”是拼搏精神,是才能的提升;“厚德载物”是道德修养,是低调做人,这正是《周易》的主体精神。    《周易》具有前瞻的智慧,认为未来的吉凶是可以预测的。因为事物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按照规律是可以预测未来的。    《周易》认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周易》六十四卦可以视为有关社会人生问题的六十四个专题,三百八十六爻可以看做在三百八十六种处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最佳的对策。    孔子说:“洁净精微,易教也。”(《礼记·经解》)“洁净”是道德修养,是私欲服从公德;“精微”是智慧能力,是见微知著,扪表知里,防微杜渐,是贞物知终始,体道识穷达。    《周易》由天道推论人道,弘扬了中和哲学,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深刻揭示了阴阳中和之道是天地人万物发展的根本之道;生生日新、与时变通的时中精神是最高的生存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和原则是根本的民族精神;“保合太和”是中和之道的最高理想。    总之,在深入研究《周易》时代文化背景及《周易》象数思维的基础上读解《周易》,让您轻松读懂《周易》,用好《周易》,从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改善人际交往,进而创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我在行文中,时刻考虑所有研读《周易》者的需求,为了让初学者读懂,我尽量深入浅出;为了让研究者接受,我力求言出有据,在关键处一定引经据典,严密论证。    此书得以再版,首先要感谢现代出版社总编臧永清先生的决策,感谢责任编辑赵熙的精心编辑,感谢复审吕志贵先生的专业把关,虽然我们在一些观点上、标点符号运用上存在分歧,但最终还是找到了最大的公约数。    “生生之为易”,《周易》的核心精神是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敬请海内外方家不吝赐教,使我不断进步。    2013年4月28日    于首都师范大学拾贝斋

内容概要

鲁洪生,男,1931年4月出生,辽宁省东港市人一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了《诗经学概论》《读懂(周易>》等著作20余种:
先后在北京电视台《名师讲坛》、国家图书馆津讲坛、北京大学国学百家讲坛、北京大学华夏儒商学院、复旦大学九州书院等栏目和董事长高级研修班(EMBA)讲解《周易》,受到广泛好评。
本书系《周易》讲稿集结而成。

书籍目录

导读为何要学《周易》?
第一部分 如何读懂《周易》
第一讲 《周易》是怎样一部书?
第二讲 《周易》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三讲 《周易》的发生与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
第四讲 《周易》的内容、体例
第五讲 《周易》为什么可以“推天道明人事”?
第六讲 《周易》的整体思维
第七讲 《周易》的主体思维
第八讲 《周易》的类比联想思维
第九讲 象数思维的具体规则
第十讲 《周易》的天道
第十一讲 《周易》由“天道”推导出的“人事”
第二部分 如何运用《周易》
第一讲 《周易》的筮法
第二讲 《坤》卦:为臣之道,宽容厚德
第三讲 《中孚》卦:处世之道,诚信为本
第四讲 《谦》卦:修德之柄,谦虚低调
第五讲 《讼》卦:诉讼之道,息争止讼
第六讲 《师》卦:用兵之道,选帅得民
附录一 六十四卦卦序图
附录二 六十四卦速查表
附录三 八宫六十四卦卦名表
参考书目
原版后记
再版后记

编辑推荐

有些《易传》的解释与《周易》古经相合,则利用《易传》中这部分解释,读解、分析《周易》古经;有些《易传》的解释与《周易》古经不合,则利用这部分内容,梳理《易》学接受史的发展。    《周易的智慧》作者鲁洪生读解《周易》古经本义的方法是学术研究的方法,不是望文生义的臆测,是回到《周易》产生的时代,了解古人的象数思维方式;运用古人象数思维方式去读解、接近《周易》古经的本义。

作者简介

《周易》由天道推论人道,弘扬了中和哲学,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深刻揭示了阴阳中和之道是天地人万物发展的根本之道;生生日新、与时变通的时中精神是最高的生存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和原则是根本的民族精神;“保合太和”是中和之道的最高理想。
总之,在深入研究《周易》时代文化背景及《周易》象数思维的基础上读解《周易》,让您轻松读懂《周易》,用好《周易》,从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改善人际交往,进而创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鲁洪生在《周易的智慧》中,时刻考虑所有研读《周易》者的需求,为了让初学者读懂,《周易的智慧》作者尽量深入浅出;为了让研究者接受,我力求言出有据,在关键处一定引经据典,严密论证。


 周易的智慧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迅捷方便,安全准时,值得信赖。广传信誉,为您助力。
  •     装帧设计不错,印刷清晰,排版也很不错,主要是特别喜欢鲁洪生教授的讲座,非常好的一本书
  •     纸张粗糙,而且有油墨污迹
  •     很喜欢此处,入门基础
  •     写的真不错,里面解析的很深刻。
  •     我觉得现在研究周易的人很多,但毕竟能否将周易的大智慧用在人生的处事哲学中是个分水岭,这里边有大学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