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雕像》书评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6-01
ISBN:9787222030619
作者:李洪涛
页数:416页

时代的脊梁

今年是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联大纪念碑文如今读起来仍震撼人心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刻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丹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掠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日: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泽。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谈谈西南联大

最近看书少,实际上一直如此。再加上更少动笔谢谢读后记之类的,仿佛看过的极少几本书也都过眼云烟,没在脑中留下什么痕迹来。试图改变眼高手低的习惯,便想在看完这本《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之后,写点什么,以便日后能记起曾看过这么一本书。为什么看这本书,因今年是联大七十周年庆,听人讲起联大往事,勾起兴趣,遂想深入了解,改变过去对联大极其流于表面的认识。今日我能坐在温暖的宿舍中写这文字,七十年前的联大师生却只能在土胚茅草屋中上课,平时根本没有自习之处,只能上昆明城中茶馆求得一隅学习之地。然而,七十年前的学习精神和求知欲,时至今日,已所剩无几,在我这个懒惰之人身上,更是极难觅其踪影。灯红酒绿的和平年代,读七十年前的师长轶事,虽极其钦佩仰慕,也生效仿之心,但终究积重难返,一觉之后,仍旧如故,心中浮起的那一丝感动和豪迈早无影无踪。联大的人才辈出是史无前例的,今后也是不可能再重现的,这同当时极端困难的教学生活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被称为联大的斯芬克斯之谜。然而我想,为何在如今这样优越的条件之下,出不了人才,这恐怕是更为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吧!无论你是学文史哲或是数理化,当看到联大那灿若星河的教授和学生名录,心中都会油然生出一股敬意,进而向往之。我这样的人,所能做的也仅是向往而已,无论多么自信自强,恐也难及联大前人成就之万一了。今昔对比,总会对今日之现状深恶痛绝。学生游戏成疯而不思学业,教授衣冠楚楚却胸无点墨。然而,当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而不能自拔,恨也只是徒增无奈罢了。当时联大教授之穷困是尽人皆知的。朱自清先生身上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名乞丐在大街上追逐先生乞讨,朱先生被纠缠的无可奈何,便回头甩下了一句话:“别跟我要钱,我是教授。”那位乞丐听到这句话,扭头便走。如今那些在网上哭穷的教授们看到此,不知作何感想。梅贻琦校长曾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如今的大学,大楼一座座拔地而起,大师却消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了。最近,北大三角地也被拆除了,将换上更为先进的电子公告牌。哎,不独大师已逝,精神也已渐逝了!附:西南联大校歌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称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春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大学

  我从小到大,从来不是图书馆的常客,即使后来在狗儿的影响之下开始喜欢读书,也很少去图书馆。我不喜欢去图书馆借,是因为看到好的书,读过了,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反应,想据为己有。友人老骈讲过当年在部队,战友偷部队图书馆的书,没错,一个现役军官偷书,这大概跟我是一样的心理,只不过我没偷。倒不是我高尚,是因为我想收入囊中的,希望能是新书。苏珊·桑塔格曾说过她买的书都是她看过的,她事先在其他渠道看过了,知道是好书,所以再买一本新的留做收藏。  天下的爱书人都是一样。既然如此,我连上运费花接近原价的价钱在孔夫子买了一本《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到手之后发现,居然是2001年1版1印,现在市面上很少看到了。  对西南联大的兴趣非止一日,在豆瓣网混了这么久,早已经耳闻此书是目前关于记述西南联大往事最好的一本。前一阵子,大读几天读完,想叨叨几句,无奈屁事太多,就耽搁下来。前几天,适逢某日子前一天,豆瓣网居然关闭“我说”功能,到昨天才恢复。“掩耳盗铃”、“此地无银三百两”都是指的这种情况,我一下子发现,除了我们现在可以用上网来表示时代进步之外,对思想的限制和误导依然存在。宋儒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几天里,我们和他们都沉默,但都清楚是什么横在彼此中间。  说实话,这本书的文笔并不出色,这倒不重要。我看的是那些人和那些事,这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这是一种近于报告文学的文体。联大是抗战时期一种特殊的教育体制,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合并而成,在战争烽火里,转涉千里,分几路到达云南昆明,他们是民族的精英,国家文化的传承者,所担负的责任并不亚于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军人。  那个特定的年代里,物资匮乏,民生艰难,由联大这样聚集民族精英知识分子的群体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联大的茅草屋和铁皮屋教室居然出自梁思成的设计,梅贻琦校长的夫人为生活所迫沿街叫卖“定胜糕”,朱自清被乞丐纠缠讨钱时一句“我是教授”就可以让乞丐掉头走人。同样在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年头,联大师生学习报国的热情丝毫不减,为物理系制造加速器邓稼先走街串巷收集废钢铁,华罗庚埋首牛圈改成的小屋里演算矩阵几何,直到建国以后,联大师生人才辈出,灿若星河……联大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五年前,李敖在北大演讲,当着北大校长的面,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北大“孬”。他当面骂中国最好的大学,实质上是骂尽了全中国的大学。我要强调的是,他骂的并不是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他骂的是这个不出大师的僵化刻板的高校行政体制。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现在的大学也无法跟七十年前的西南联大相比,毕竟那个时候政府除了政治活动,在学术上还是非常自由。  全书结尾部分过于正确,诚为一个小小遗憾,按五星评分的标准,我只是给了四星。之所以如此,只因为我对“正确”一词的含义有不同理解罢了。


 精神的雕像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