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史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040122077
作者:周伟良
页数:138页

章节摘录

插图:绪论一、武术史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什么是武术史?这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武术”。也就是说,只有解释清楚“武术”这个基本概念之后,对它的历史寻绎才能建立在一种逻辑学所要求的一贯性原则上。因此,明确武术的基本概念,是关于武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也是武术学科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至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一些研究者对武术概念进行理论阐述。了解人们在不同时代对于武术概念的认识,无疑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什么是武术”具有积极意义。1932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有段涉及武术概念的论述:“国术(即武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技能,一方面可作锻炼体格之工具”①。该论述指出了武术属于体育范畴,以及所具有的技击、健身两大活动功能。1943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宣言》中提到,“所谓民族体育者,即我国固有之武术也……不独在运动上具相当之价值,且对于自卫上有显著之功效”②。显然,此言大体上沿承了30年代的观点,但把传统体育看成“即我国固有之武术”,则不免失偏。因为武术虽是民族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但两者是属种关系。1957年北京举行了一次“关于武术性质问题的讨论”,与会者较为一致地认为,武术是民族形式体育的内容之一,它具有健身、技击、艺术的成分,它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思想品质③。这就肯定了体育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及的“技击”,没有停留在前代所说的“自卫”这一功能上,而强调其锻炼身体、培养思想品质的体育意义。

前言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精深,呈现出浓艳的传统文化特色。从发展的历程看,它肇始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和搏击。进入阶级社会,主要体现为武技的搏杀技能,因此在古代称之为“武艺”。从史料上看,“武术”这一词汇可能出现较晚。大体上,中国武术萌生于先秦,越汉、唐至宋元,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到明清汇成高潮。中国武术在它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多种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其文化的“类”上,无疑应归属于体育。既然是体育的一个内容,那么就应与“军事武艺”有所区别(尽管两者有着密切的交融互摄)。就价值特征而言,军事武艺相对单一。而武术则体现为多功能性,如健身养生、休闲娱乐和艺术表演等。当然。技击是武术的内在价值规定。中国武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作为中国先人的一种技击之”道”,在长期的发展中它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兵学、中医学及养生导引理论等等,因而成为一种极富文化内涵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方式。并依凭它自身的文化魅力绵延至今。梳理中国武术的发展脉络,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不仅是我国当前武术专业理论教学的需要,同时也可为中国武术的世纪之行提供借鉴。但是,有关这方面的历史记载却断简残编,且极不系统。为此,要编写一部涵盖周到、立论精当的武术发展史。实在非易,它需要研究者甘坐“冷板凳”的钻研精神,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文史功底,否则难有所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数部《中国武术史》问世,反映出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有了一个初步基础。但是,有些武术史著细读之下总有种失之于庞杂的感觉。如或将武术视同为古代军事武艺,或将传统导引养生统统归于武术之列,这样使得武术的界限十分模糊。所以对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及规律的总结则不免漫衍不清。

后记

2000年下半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随即来到西安体育学院工作。根据教学安排,我被要求开设中国武术史这门课程,该书就是在原讲稿基础上条贯润色而成。引发本人对于武术史的兴趣,那是在20年前。20年来,有关武术史方面的研究文稿,箧中也稍有积存,并在领域上由历史学而拓展到了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这一研究特色,在本书中也有所反映。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其内容非常丰富,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又相当广泛。因此,要在一本小书中对此进行面面俱到的描述和讨论是不可能的。所以,本书的重点主要侧重对武术史整个发展脉络的勾勒上,并通过对不同时期武术发展基本特征的概括,来展现出中国武术的历史屐痕,因之名日《中国武术史纲要》。与前几年已出版的几种《中国武术史》相比,本书在叙述上力求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并非将古代史上与武术发生种种紧密关系的文化领域如军事武艺、气功导引等都不加分析地一概归入到武术史的范围。古代的军事武艺等,对武术的萌生、滋养与发展,无疑具有不可缺少的文化意义,但它本身并非武术,也就是说,像武艺、气功等只有和武术发生了交叉关系的那部分内容,才能作为武术史的画面构成。

书籍目录

绪论一、武术史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二、学习研究武术史的意义和目的第一章 中国武术的起源及其初始形态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与军事活动对武术原始形态的影响一、原始社会生产活动对武术原始形态的影响二、原始社会军事活动对武术原始形态的影响第二节 先秦时期武术的初始形态一、夏、商、西周时期武术的萌生二、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初始形态的形成第二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角抵手搏活动一、角抵的形式与内容二、手搏的技术特色第二节 汉代、三国刀剑技艺的发展一、剑术的衍变二、刀术的兴起第三节 其他兵械活动一、长兵与短兵二、艺术化的兵械活动第四节 武术理论的发展一、理论的表达形式二、习武之德的要求及武术价值体系的概括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第一节 拳技与武功一、“相扑”一名的出现及其活动情况二、武功活动及其种类第二节 刀盾与剑的技艺发展一、武技中的刀与盾二、三种剑文化现象第三节 长兵技艺的发展一、稍矛技艺的兴起二“入白刃、取大戟”的棍技第四节 表演性武术的发展一、拳技活动二、器械活动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武术第一节 隋、唐社会的尚武之风一、注重武备、创立武举制二、尚武崇侠的社会风习第二节 角抵与拳技一、唐代的角抵拳技活动二、唐代相扑活动的东渐第三节 多姿的兵械活动一、击剑与剑舞二、枪的形制与技艺三、唐代的刀制及其他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武术第一节 统治阶级的武备制度一、武举制与武学二、保甲法三、宋、元军中的武技训练第二节 宫廷及军中的表演性武术活动一、相扑表演二、兵械表演第三节 民间武术活动一、民间结社二、相扑与套子三、兵械活动第四节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的禁武一、宋代统治阶级的禁武二、元代统治阶级的禁武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武术第一节 军队中的武技训练与武举制的终结一、注重“实艺”的军中武技训练二、武举制、武学的沿承及废止第二节 民间武术的传播及其拳种、功法一、民间各类秘密结社及其武术活动二、拳种门派的大量涌现三、习武中的功法练习第三节 民间各类兵械技艺的发展一、刀法二、剑法三、枪法四、棍法第四节 古代武术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一、武术理论与古典哲学文化的契合二、明清时期武术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三、明清时期的主要武术论著简介第七章 民国时期的武术第一节 武术进入学校一、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二、武术师资的培养第二节 政府要人及社会名流提倡武术一、政府要人及社会名流的提倡二、马良与《中华新式术》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两大武术组织系统一、中央国术馆及地方国术馆的建立二、精武体育会及其他民间武术团体的建立第四节 “土洋体育之争”中的武术科学化呐喊一、土洋体育之争二、武术科学化的时代呐喊第五节 近代武术竞赛活动及对外传播一、近代武术的竞赛活动二、近代武术的对外传播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术第一节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武术机构的建立一、武术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各类武术组织机构的建立第二节 社会武术的发展及竞技武术的形成一、社会武术的蓬勃开展二、竞技武术的发展与竞赛规则的制订第三节 现代武术的教学与科研一、学校中的武术教学二、当代武术的科研概况第四节 武术的对外文化交流及经济资源的开发一、中国武术的对外弘扬与交流二、武术经济资源的开发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武术史》为高等学校教材之一。

作者简介

《中国武术史》内容为: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精深,呈现出浓艳的传统文化特色。从发展的历程看,它肇始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和搏击。进入阶级社会,主要体现为武技的搏杀技能,因此在古代称之为“武艺”。从史料上看,“武术”这一词汇可能出现较晚。大体上,中国武术萌生于先秦,越汉、唐至宋元,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到明清汇成高潮。
中国武术在它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多种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其文化的“类”上,无疑应归属于体育。既然是体育的一个内容,那么就应与“军事武艺”有所区别(尽管两者有着密切的交融互摄)。就价值特征而言,军事武艺相对单一。而武术则体现为多功能性,如健身养生、休闲娱乐和艺术表演等。当然。技击是武术的内在价值规定。


 中国武术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系统说明了武术的发展史
  •     哈哈哈,是教材,挺值的
  •     书好,价廉物美,感谢作者。
  •     这本是自己一时感兴趣买的,觉得还不错吧
  •     我喜欢武术,本书让我了解相历,很好。
  •     以朝代脉络简述武术的发展演变,比较浅显
  •     简单明了,适合外行人增加知识之用。
  •     从实战向神棍转化的历史
  •     原以为是知识普及类的,结果看起来貌似是教材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