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好生活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32156915
作者:陈嘉映
页数:305页

内容概要

陈嘉映,1952年生,曾先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从感觉开始》《无法还原的象》《哲学•科学•常识》《说理》《价值的理由》《简明语言哲学》等;译有《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感觉与可感物》等。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伦理与伦理学
§1 伦理学这个名称
§2 伦理与道德
§3 伦理学与语言
§4 人该怎样生活:我该怎样生活与人该怎样生活
§5 亚里士多德学科分类中的伦理学:伦理学之知是何种知?伦理学能否教人为善?
§6 伦理学内的分科
§7 伦理学之为伦理领域的穷理:杀人与杀青蛙
§8.说理与劝求
第二章 功效主义与自私的基因
§1 功效主义简介
§2 幸福计算
§3 经济学帝国主义
§4 利益最大化
§5 利己即利他?
§6 看不见的手
§7 “自私的基因”
§8 自利与自私
第三章 事实与价值
§1 “是”与“应当”
§2 从借钱这个事实能够推出应当还钱吗?
§3 自然而然的存在是实然与应然未分之处
§4 简论社会研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5 人文/社会研究的科学化
§6 伦理学是有我之知
§7 评价与“主观”
§8 伦理学重在论理
§9 伦理道德方面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 实践中的目的
§1 目的—手段
§2 下棋不是好玩的手段
§3 目的与用途
§4 绘画既非单纯取效也非单纯游戏
§5 创造性与自主性
§6 行医也并非尽于取效
§7 德与才
§8 内向效用
§9 学医是为了悬壶济世吗?
§10 实践传统的式微
第五章 知行关系
§1 知行合一
§2 贺麟论知行合一
§3.知行合一说的困难
§4 深知而与行合一
§5 心理与心性
§6 屈原需要心理治疗吗?
§7 “理论指导实践”
§8 示范
第六章 快乐、幸福、良好生活
§1 快乐是不是好的
§2 目的与欲望
§3 快乐内融在活动中
§4 求乐
§5 苦乐交织与以苦为乐
§6 快乐的天然位置
§7 幸福
§8.自我实现
§9.良好生活
第七章 性善与向善
§1 善(好)这个词
§2 孟子的性善论
§3 荀孟异同
§4 性有善有恶论与性无善无恶论
§5 善“不与恶做对”
§6 成心输棋与有意为恶
§7 “一体之心”
§8 德性与本能
§9 “道德考量”
§10 向善与虚伪
第八章 个殊者与普遍性
§1 不同的立身之本
§2 相对主义
§3底线伦理
§4汉斯•昆的“真正的宗教”
§5 家族相似与重叠共识
§6环境之为内在制约
§7 普遍与会通
§8 个殊者实现自身

作者简介

本书探讨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读过几本书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其中有些,我有自己的体会、思考,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有些,前人好像讲得不太对不太好,我尝试讲得更好些。也许没做到——我一直对自己期望不高,更希望的倒是有几个读者能与作者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这个“纯粹”或“纯洁”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何为良好生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每个人在成长中的某一天,大概都会开始考虑存在的意义,考虑生活的方向。穿过岁月的羊肠小道,面对逐渐开阔的世界的时候,难免会有惶恐不安。而时代在发展,传统在脱节,理性化的时代里,纵然穿梭着满天的人生大道理,熬着四处飘香的鸡汤,或许都无法掩盖很多人内心里那一丝丝细微,而又突兀的困惑。陈老师的书大概是在帮我们解释这些困惑的来源与去向。读完只能理解个大概,印象比较深刻的在于书中说到的对于“名称”的剖析,以及隐含在名称背后的东西。曾经以为文字仅仅是工具,如果没有《1984》里所说的那样,刻意删除词汇,用这么丰富的文字,应该可以完整地表述世界。没想到的是在丰富的语言同样束缚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理。生活中的名称定义的模棱两可也往往会造成很多误解。正如陈老师在每一章节都会有很大篇幅讲述名称和定义,具体化讨论的对象,才让讨论能够真正深入和得当。正如对“快乐、幸福、良好生活”的定义和区分。志意之乐和溺欲之乐;“幸福更多与天真善良相连”,“良好生活更多与品格、灵性、有所作为相连”;正如告诉了什么是咖啡什么是茶,我们才能从“苦”中做更具体更合理的选择。回想生活中的那些无法描述的不安和焦虑,成长过程中人们会急于明确自己,急于有答案,“我们一开始不能够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清晰地显现”。在渴望怀念或古代、或隐居、或武侠生活的日子里,我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的流失”。等等。陈老师似乎拿着一把解剖刀,在我们这个话语体系下一道一道,游刃有余地切分与辨明,不徐不疾地展现着与“良好生活”相关的思维脉络。陈轻巧而严谨地评判解释各个相关理论,却没有给出太多教条和原则,更像是一种理性的征服。“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的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在实践中完善个性,找到理想,享受过程,“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这些看似大道理的条文,“知到切身出,知和行就合一了”。所谓鸡汤文,大概更多是让你激情澎湃,或者安于现状,但好书或许是让你愈感匮乏,却愈加沉静而坚定。学之路漫漫,在迷茫消沉之际遇到此书,虽然无法全懂,但也给自己前进之路添了不少动力。践行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     借着疗程间隙,5天时间,接着把全书读完。把深的道理讲浅白,而且有动人的力量。我去搜了真人,得以通过照片领略风采。散文写得好。讲概念、讲主题,知行关系、普遍个殊,好读,效果是因人而异的。有朋友叫我辅导考试,弟弟叫我辅导功课,我推掉了。那时是觉得并没有水平。现在回顾,naive,偏颇。孤独和社会性很有意思,立身是不是在两者间取舍呢?虽然整个观点是基于个殊性,立足于实践的,但我们真的凭着读后感放到现实生活,要如副标题所说“行之于途而应于心”,不可以略违和额。我因为慢热懵懂,抓不到真爱(如果有的话)不太好。病假也是假啊。转眼又一年,我哥哥也是个有劲的男子。喝喝茶,要分享
  •     并不是说这本书里没有灵光一现的点,而是说,陈嘉映老师的论证方式有时过于随意,然后又掺杂了一些吐槽。所以可能作为引子看看还不错,可以往这里面继续走。伦理学的书容易引起好感,大概是由于贴近生活,陈老师的思考也很平实。但是毕竟是文章的汇编,还是显得散和浅。或许好评的书都是比较通俗吧。这个评分是相对于其个人的优秀作品而言,而非对于市面上的烂书。或者, 也可以说相对于另外的我看过的某本汇编的书而言,那本书的作者对于其中的文章还是做了很大幅度的修改,感觉“干货”更多一些。总的来说,希望能看到陈老师更多高质量的书。最接近哲学家云云,也只是别人的话,陈老师自己应该不至于自负至此,不过,以此为目标的话,还是希望能给我们留一部有更多思考的专著吧。PS,从这本书里还是可以看到很清晰的分析哲学式的或者语言哲学式的分析,读起来还是很惬意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刷夜在桥读完,是一本能总结、推进思考的书。
  •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标记 需要重读的书)
  •     其实看完一片混沌。近来读书多应付,希望尽快改正。
  •     很羞愧地表示读不下去。伦理学真的读得烦躁。
  •     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理论原本是十分认同的,各章节之间联系还可更紧密一些。
  •     沒讀完
  •     关于伦理,理论性有些强的跟不上,有缘再见
  •     想说的被更完善的说了出来,还可以依据先生的论述获得更多,感谢
  •     越看越失望吧。若是学术作品,论证推进太不严谨,例子可用以否定,但难以推出一般结论;若是写给大众看的,又太学术。喜欢陈嘉映写的关于黑熊的文章,如果有一本书都是这样的文章,该有多好。
  •     对一些长得好看的人,还是应该多读书(尤其是这本),免于流俗的道德,否则会误以为自己是伦理学巨擘的
  •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副标题才是想说的。虽然陈老师似乎对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更熟,但还是看出传统儒家的东西。进取的伦理学,虽然算是通俗的哲学读物。
  •     更加理解孟子的‘性向善’。需要再读。
  •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接触伦理学的第一本书,它辨析了一些道理,比如实然应然,知行合一,良好生活。辨析入理,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了启发。觉得不足的是,有些部分显得很杂乱,不成系统,以及在否定一些理论观点时举例都是以一些极端例子来反驳,比如极普遍不涉及价值观的例子和极罕见的例子,而在给自己的观点提供论证时则又回到了大众视角。
  •     巨烂。教你如何掉书袋抖机灵,最后达到什么都没说的效果
  •     从今天起记录豆瓣的读书情况
  •     困惑迷茫动荡,借这本书捋一捋人与世界的关系。
  •     人潮澎湃湮没钟声,带着各异新年愿望的五色气球缓缓腾空。大概没有任两个完全相同。时间迫使我们不断真正浸入生活,那下切过程本身的实践与经验是唯一的意义。行船已驶去,过时的愿望不必再许。
  •     一直在思考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
  •     不够境界欣赏这本书。我们不再生活在信仰时代,但仍有信仰品格的坚守者。
  •     正如书中引自某位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减轻;总是去慰藉”——陈嘉映这本小书也是可以常翻常新的,向着那“志意”的澄明之域
  •     哲学启蒙好书/ 陈老师的语言好有意思
  •     书挺好,但我很盲
  •     还是很多问号
  •     追本溯源而不离实际,用词浅显而指涉深远。种种细节显示作者心怀读者,用心用力。开卷有益,掩卷深思,此书当之无愧。
  •     散而浅,有些失望。欠深刻,陈嘉映没有对伦理学问题探索到根本处。有些重要问题虽有所点触,然终未明究竟。虽亦展现出人类关怀,然可见其性情有限、格调不高。书中通俗举例过多,深入的论述则单薄。洞见不深,他无力揭示问题的根源。他在第一章对“伦理学”的定位给全书定下了基调,把求善转换为了求真。虽是讲伦理学,也颇显分析哲学的风格。如果从“面对实事本身”的道理来讲,还是应该面对问题本身,而非把一切都还原“学”,这个“学”还是学院化、知识化的“小学”,而非中国哲人所倡的“大学”——生命的学问。部分观点也显示出陈受海德格尔的影响。很少独到、原创的东西,多可见不同哲学家们的影子。大概陈嘉映缺乏做伦理学的天赋吧。
  •     干净利索 简言意赅,再浮躁的心也能读下去
  •     很不错!
  •     有些部分较浅论证没有深入,考虑到并非学术著作,作者的真诚还是可见的。
  •     陈嘉映是维特根斯坦研究者,所以说起话来就像说理,用逻辑,用事例,好也不好。这本书中多半对普通读者而言是无用的,所以有时候读起来会想直接跳过。不过对于这种学术普及类的写作,此书已经完成得相当不错了。
  •     喜欢理想与实践的一章,看了三遍。实践具有危险性,也会让理想具体起来。我们无法看清心性不是因为不会聪明,而是这本身开始就是抽象的,要在实践中饱满起来。然而必须认识到实践是有危险性的。
  •     既有要言不烦,也有生搬硬凑之处。通读一遍之后有选择性的温习是极适合的,常读常新。
  •     "快乐不是作为抽离的状态而存在的,快乐不发动任何事,快乐在行动的过程之中。志意之乐。"
  •     以前看了2章,放在一边了,因为同时看着好几本书。当时就觉得好看,文字很好,说得清澈。现在又重头再看,居然感觉是全新的。看完了,感觉很畅透,以后要找一些文字好的书看。
  •      在这个意义流失的时代,如何自处,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人生的意义,非常重要。《何为良好生活》讨论了伦理学的好几个问题,每一章都非常好读,语言流畅清明,思维跟随者问题一步步向深处去,会感到一种穷理的快乐。读完此书,关于人生的思考会清晰很多。
  •     居然看完了。诚实的思考。感觉要再读几遍才能很好消化,有几个点很有触动。
  •     这本书总是读得很慢很慢。心烦意乱,举止浮躁的时候会拿出来读,所以始终放在我案头左侧。我读过一些西方哲学家的书,古代哲学家的书,始终感觉不像陈嘉映这么亲近,他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当下,这个现实中。和我一样的现实中。和我一样的病症中。我们一起面对这个时代。---柏邦妮推荐
  •     一个有智识的人的思想样本,看法多于道理,探讨纠结于形式上的思辨,时有概念含混和诡辩之处。
  •     有着通俗易懂的文笔,还不失为学术!读其书犹如面谈!
  •     开始觉得一般,从“知行合一”开始觉得越来越好看,好看到刚看完就想再看一遍了。有独到见解,而且说话实在,实用性也很强。
  •     睡前读此书,必失眠
  •     相见恨晚
  •     12.31-1.4
  •     解答了一直以来我对伦理和道德的困惑
  •     既不学术,也不通俗,两头不靠
  •     “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陈先生的这本书涉及了古今中外伦理学的几个重要话题,虽然看完后还是对“我该如何生活”没有明确答案,但我想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本身应该是有益的。对于一般人,从“效用”的角度说,部分章节似乎学术性太强了。不过在“知识”快餐(给“知识”加引号是因为我从来不认为存在“快知识”这个东西;如果有,那最多叫“信息”)大行其道的今天,谨慎的学术讨论比随便几句话后就总结出一个了不起的大结论让我感觉舒服多了。
  •     关照
  •     在高扬而脆弱的时代情绪席卷而来的时刻,一种温和却坚定的力量终于发声。是的,我们要从这场狂风中活下来,不会死。
  •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受教了。
  •     优雅
  •     我们的时代,需要陈嘉映这样的学者,认真做学问,明白过生活,有所思有所为,配得上写这本《何为良好生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