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国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
ISBN:9787506019200
作者:杨晓升
页数:367页

书籍目录

前言
1 高钢 遭遇美国教育
2 吴�雯 家有考生
3 长江 家庭革命
4 卜铁梅 中年危机
5 曲兰 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
6 许芙蓉 我这十年
7 舒云 健康的钥匙送给你――洪昭光健康讲座启示录

作者简介

当今中国文学期刊的萎缩不是因为中国缺少文学读者,相反是因为文学期刊太缺少读者感兴趣的作品。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作家和文学期刊的编辑,对日益激烈的报刊市场竞争和对读者阅读心理变化的严重漠视,直接招致读者对文学期刊的严重惩罚。
  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时代,中国民众所感受到的从肉体到心灵的阵痛是极其巨大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角色的寻找、转换,每一个人都需要为生存去拼搏、奔波,新的社会分配公平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之前的下岗、民工潮、腐败、治安等等社会现象的背后,读者却很难看到作家深切关注现实、与民众同呼吸共患难的真正用情感与心血凝成的振聋发馈的作品。
  自2001年第1期改版以来,《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即《北京文学》原创版)杂志,以其内容的清新感、现实感、大众性和可读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尤其是“现实中国”栏目中每期精心策划的报告文学,更是因为题材切中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而引起广大读者的极大兴趣并产生强烈反响。
  热切地关注现实,敏锐地紧跟时代,真诚地贴近大众读者,精心地策划组织作品,正是《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广泛赢得读者的原因所在。鉴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报告文学所产生的强大的市场效应,应各界读者的强烈要求,我们曾经编辑了《现实中国——新版(北京文学)2001年报告文学作品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现在,我们又将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杂志2003年的优秀报告文学精选出来,成为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现实中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报告文学作品精选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以后每年,我们将及时编辑一本《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的年度报告文学精选,并使其逐渐形成文学图书市场中的品牌。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杂志所刊登的报告文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本身强烈的时代感和市场感,它关注的是百姓所关注的生活与情感、热点与焦点,所以每期的报告文学均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全国各地报刊的争相连载、转载。这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市场感的报告文学,在经过每年的精选之后会体现得尤其突出,其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会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长时间的精神享受。
  与此同时,读者将不难感受到,《现实中国》这些报告文学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当代社会不同角度的独到关注,以饱满的热情、清新的视角和独到的创造,丰富、繁荣了当今中国报告文学的创作,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
  看《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杂志,读最新最好看的报告文学作品,可以说已成为当今中国文学界尤其是广大读者的广泛共识。篇篇好看,期期精彩。不信,您就先读一读这本2003年度的报告文学精选集吧!


 现实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图书馆闲逛的时候,借了些文学类著作。一直想借一本有关“普通民众”的生活的书,很多时候,总认为被历史记住的人太少了,仿佛历史只有一群各界的精英分子。在图书馆看到的,有名的也都是那些作品。我们可能都是普通人,可是没有人记录我们。我们读到的也都是那些已经被历史反复审读的人的故事,他们的一切被放大、放大、再放大。看到这个名为《现实中国》,之后匆匆拿来。这是一本记录中国,在现代社会,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后的样式。这是2003年《北京文学》大部分报告文学作品。居然是十年前,和现在基本无异,反而有点越演越烈的趋势。十年前,我十一岁。我对社会一无所知,现在我亲身经历并且对它开始有一点的思索。书分为七个板块。分别为《遭遇美国教育》、《家有考生》、《家庭革命》《中年危机》《老年悲歌》《我这十年》《健康的钥匙送给你》。读后有许多想说的。一看到这些标题,很多人可能嗤之以鼻。不都是每天报纸媒体炒作、制造的话题吗?现在又来炒冷饭,没有意思。不过,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一切不是重复和闲话。而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事情,在个人的小生活里。看看这个社会,这个我们生活的时代。说得再多都不多,它值得被反复提醒。因为,我们是健忘的!有时候,生活在生活里久了,就无法站在高度,和另一套价值观看自己。随着大流,波浪起伏。当我在初高中的时候,根本不会思考这些问题。可是在第一个模块,我看到,美国教育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教导一种“有价值”的思考,这种思考不是关于课后、饭后的闲聊;不是关于明星娱乐的八卦;不是关于利益的对立;而是引导孩子们对事实的分析,赋予一种理性的思考。他们教导给人的是“有用的东西”。这种有用有的可以直接拿到现实中用,有的是树立极其正常的三观。而我们的课堂,充满的是“沉默、沉默”“快点下课、快点下课”。现在对比一下,觉得真得是好可悲!我是很热爱学习的,可是我真得真得不喜欢学校!我是说,在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学校。幸亏,父母给我的压力不是很大,不然我想有可能已经在初中的时候走上了不归之路。我有时候真得能理解那些自杀的孩子,学业太沉重,父母太担心,没有安全感的教育制度,带来是信心的受损和长期的抑郁。这些教育制度,为后来许多流血事件埋下了重重的伏笔!这种事情不仅在2003年有,在2004年有,在2013年也有。如今早在大学的我,前几天稍微看下报纸。高考,考生,作文题,依旧不变。太沉重了,远离高考多年,未得体制好处的我还是有幽怨。因为后遗症太多,人为的东西果然是不能轻易相信。真得,仅仅看教育制度。美国可以领先中国不止二十年,在第一篇文章里,作者提到: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体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这种事情,压根十万个不可能在中国发生。首先是,学校没有这种如此有想象力的问题给孩子,也常常把孩子当成傻子,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这往往低估了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其次,中国文化,基本是不会提这样的问题的。即使是在高中,有人要是说:“我如果是谁,就怎样怎样。试想,有同学会怎么看待那个回答的同学,岂不是群起而攻之、笑之(大多是暗暗地想着):哈哈,这个自高自大的人,竟然还想自己是杜鲁门的高级顾问,简直就是做梦。”比较坏的情况是以后也会借这个事情,在一些矛盾争执中提起。谁会受得了这样的围攻?可见,中国的文化,很难有这样的结果。中国家长长期灌输给孩子的是,少说话,别乱说。大人说话孩子别插嘴,无法对任何事情发表任何意见。就算有意见也不可以当着大人的面说,要低调,不要说诳话。那些微言大义的话就不要说了,只要乖乖的完成作业,听老师、家长的话。还有家长潜意识里对面子的重视,导致了孩子几乎不会主动在课堂上提问,或者再课堂主动发言。基本上,许多人认为那是“爱出风头”“爱表现”的丑态,完全忽略了对知识,对真理应该把持认真、严谨的态度。看到那些教育事实以后,有点小小的遗憾。人家在小学就学会的事情,也许我们到大学也不一定学会。还有一点是美国的生命平等意识,也通过各种活动(爱鸟)活动教给学生们。我们呢,好多人是从小虐待小动物的。对生命的尊重意识极其淡泊,也是淡漠的。不由得想到鲁迅弃医从文的那张幻灯片,这么长时间了,改变了多少?八1977年恢复高考,高考改革在这些年间,只是噱头。从来没有真正实行,倒是人们,越来越不相信大学。弃考人数逐年递增。也有一批人仍然迷信名校,迷信权威。一切都在改变,可是有一批人还是固步自封。就正常家庭来说,都是要走上高考之路的。一些稍微贫穷的人,高考对于他而言,意义更加重大。被这座大山压倒的不在少数,有些即使在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在往后的日子里,一点点倾斜高考带来的伤害,或者一点点放纵弥补逝去的时光、岁月。现实中国关注的还有“中年危机”。中国式的中年危机,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童年、学生时代、再到中年。永远有困难在面前,文章里看到,有许多中年夫妇离婚。经历了社会浮沉以后,还是分别彼此。让人看到,很心酸。人们对执子之与子偕老的愿望,实在很难实现。在文章里看到一句话,让我一下子哭了出来。“隔绝,是比死亡更大的悲哀”。人与人之间若是有了隔绝,那简直是比死了还难受。堵在胸口的事情,让脚步无法从容。隔绝之后,再多的语言沟通都无法起作用,这种隔绝最初是来自伊甸园。想到,人类历史的种种苦难,悲哀都是源自两个字“隔绝”。我的一种极大的忧伤和悲痛就从胸口升起,但这种眼泪一下子就有了释怀。因为我不用我自己却修复,这太难,十字架的血,让很多破碎重新和好。这就是爱。中年危机,老年悲痛,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都没有逃离生老病死这些审判,这些审判,在各种的具体事实的面前,安之若素,无可挑剔。可是,这是一种不正常啊!人们再提出,再寻找,再询问,这些事情还会重演。没有止境。这是现实中国,也是现实人生。人们的寻找,对一个个路边到达的渴望。都在克服种种压抑,愁绪,希望那就是终点,可是终点是失望。现实带来的失望比希望更痛苦,希望是暂时的,失望却是长久的。现实中国,美国的教育也许比中国好,可是美国的现实也是那么悲凉。看完,来到阳台上,看着外面的天,对面的人们在活着。他们有的在打电话,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吃饭。现实就这样发生了,现实就是那样需要改变,却永远不会一劳永逸的被人们的理论改变。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就是这本书让我从异乡回到故乡,中国之现实,现实之中国,可惜借出去没有还回来
  •     偶然发现的书,看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