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1
ISBN:9787542834034
作者:卡尔·杰拉西,罗尔德·霍夫曼
页数:150页

内容概要

卡尔·杰拉西,斯坦福大学化学荣誉退休教授,1923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他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曾因首先合成口服类固醇避孕药获得国家科学奖章,并因发现新的昆虫防治方法而获得国家技术奖章。他还是一名卓有成就的作家,曾出版了5部小说和3个剧本,以及诗歌和传记。他还发起了杰拉西定居艺术家计划,从1982年以来,为1300名不同门类的艺术家提供了工作场所和条件。 
罗尔德·霍夫曼,著名化学家。1937年7月18日生于波兰,但在美国接受教育,1962年获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65年至今任康奈尔大学物理学教授。因“各自独立地发展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而与福井谦一共享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霍夫曼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曾创作出许多散文、三本诗集和三本化学科普著作,并担任了电视课程化学的世界的主持人。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
前言
演出史
人物表
技术细节
第一幕
第1场
幕间演出 1
第2场
幕间演出 2
第3场
第4场
幕间演出 3
第5场
第6场
第二幕
第7场
第8场
第9场
幕间演出 4
第10场
幕间演出 5
第11场
第12场
致谢

编辑推荐

《氧》这部由著名化学家杰拉西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霍夫曼携手创作的戏剧,以一种十分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这个问题。剧本假设诺贝尔基金会决定创立一个“追认诺贝尔奖”,以表彰一百年前那些在诺贝尔奖设立之前的伟大发现,并最终决定表彰氧气的发现。然而,选择获奖者的过程远非轻而易举……本剧的核心是关于优先权和发现的伦理问题。什么是发现?为什么成为第一个发现者如此重要?这些困扰着剧主人公们的问题,同样存在于人类所有的发现和创造性活动当中。通过本剧,读者无疑会对此有更深的领悟。

作者简介

《氧》这部由著名化学家杰拉西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霍夫曼携手创作的戏剧,以一种十分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这个问题。剧本假设诺贝尔基金会决定创立一个“追认诺贝尔奖”,以表彰一百年前那些在诺贝尔奖设立之前的伟大发现,并最终决定表彰氧气的发现。然而,选择获奖者的过程远非轻而易举……
本剧的核心是关于优先权和发现的伦理问题。什么是发现?为什么成为第一个发现者如此重要?这些困扰着剧主人公们的问题,同样存在于人类所有的发现和创造性活动当中。通过本剧,读者无疑会对此有更深的领悟。

图书封面


 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虽然是两位化学家所作,《氧》在我心目中却不能算是科普读物,我认为与其是在谈科学,不如说是在谈科学发展中的科学家,更一步,谈他们的人性:利益,争斗,诋毁。话剧的内容十分简单,一半是现代的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一半是18世纪的三位化学家:普利斯特里,舍勒,拉瓦锡和他们各自的夫人,争论的焦点就是:谁发现了氧气?是首次发现了氧气但错误认识它的人重要,还是虽然稍后发现了氧气但是首次正确认识它的人重要?显然在近年来的诺贝尔奖中,奖项已经更多地被分享,但争斗第一却从来没有失去意义:第一永远是最重要的,而第二就毫无意义,这是这部话剧里出现的台词,也体现了不仅是科学,甚至是各行各业的一个铁的定律。人性就在这时被展现出来,虽然我看到了黑暗,但是却没有感到反感,因为这才是真实。戏剧的结尾是开放的但具有暗示的,奖项将被颁给两个人,一人落选,以我的揣度,最后应该是普利斯特里和舍勒获奖。现在就要谈到这本书的真实性了。虽然是虚构的场景,但剧中的台词情节都是基于历史史实的合情推理。作为对18世纪化学史以及书中几位主人公较为了解的我,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是较符合历史真实的,这也体现了话剧作者严谨的科学性。书中的关键人物无疑是拉瓦锡夫人。其和杜邦先生的故事是真实的,而最后的关键物件梳妆盒,我在PANOPTICON LAVOISIER(为拉瓦锡而设的网上虚拟博物馆)和康奈尔大学的相关网页上均找到了实物照片。应该来说,无论拉瓦锡夫人扣留舍勒信件的对错,其命运都是悲剧性的。作为一个工作狂化学家,一个早上6点起晚上10点休息中间连轴转的人,拉瓦锡所能顾及的有关于他夫人的面,可能只是实验室助手和实验记录员的级别,外加翻译——因为拉瓦锡不懂得英语。更为糟糕的是,在拉瓦锡看来,这么做就已经足够。这也是这个话剧在最后拉瓦锡身陷牢狱和其夫人对话时所体现的,而其夫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和杜邦的爱情以及“没有爱过别人的男人”也是合理的。拉瓦锡由于税务官的职务、莫名的指控“在烟草里掺水”以及早年和马拉的过节,于1793年11月入狱,次年5月8日被处死,其财产被全部没收。失去了父亲和丈夫的拉瓦锡夫人其后来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幸而先有拉格朗日等人的接济,后来平反后财产得到归还。现在我们能在康奈尔大学等地看到丰富的有关当年拉瓦锡的实验资料,都亏了后来其夫人的收集与保管。普利斯特里,正如在这本话剧里所说的,政治思想极为激进,化学思想极为保守,后来不得不远走美国,在这个颠簸中,其妻子和孩子都不幸死去,最后普利斯特里孤苦伶仃,“从此绵羊无家国”;舍勒,一个普通的药剂师,也是一个大胆的可以尝氰化物的药剂师,由于与卤素的长期接触,在与波尔夫人结婚后几天就去世了;拉瓦锡,傲慢而无视同辈贡献,收刮财富虽是为了科研但终究来源不正,最终在大革命中命丧断头台却让他仍然值得同情。最后我要说,这部话剧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基于历史的合情推理,而是它真实展现了本已淹没在历史的灰尘中的科学家们的人性,无论这个展示是否完美,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发展中一些主观的要素。多少年来,我们在教科书上所学的科学家们不过是冰冷的名字和公式,让我们只能用“有的人死了,还不让别人活”来评价,科学学习中的趣味也消失了。发掘科学家的真实,让我们看到他们也是人,不仅让我们重新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也让我们思考什么左右着科学以及什么是科学家:并没有处于神坛上,而是和别的所有领域一样,充满了利益与争斗。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才有更远的道路。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两个化学大咖写的关于“谁是氧气的真正发现者”的二幕话剧。从戏剧/文学的角度看着实普通,但实在很想现场看一次演出。
  •     @水货 化学家版《哥本哈根》
  •     这是一个以十八世纪化学家们的故事折射科学长久发展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的故事,也是一个重新审视化学早期发展史的故事。虽然是虚构,但对于人性的考察却是真实的。以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这本书确实有理有据,合情猜想推理了普利斯特里,舍勒和拉瓦锡在面对诺贝尔奖的反应。限于戏剧的简洁,对这段历史不了解的读者可能会陷入无趣中,忽略许多几位主角的性格复杂性。不能算是科普读物,应该说是基于科学史的演绎,挖掘科学家们的人性,而不是像课本上所习得的一样,他们永远是一群冰冷的名字和公式。
  •     发现规律比发现现象更重要。。想不到杜邦家族和拉瓦锡还有如此关系。。还有,18世纪的人真的对优先权这么看重吗?但牛顿和莱布尼茨的确争得不可开交。。
  •     Awwww……想当年我也是鼓捣化学竞赛的…… 假面剧又有爱又崩坏……最后写信那里把我虐到了……藏磁铁要不要那么浪漫!
  •     说起来剧本的演员表部分,同一演员对应的角色也有微妙的重合呢。
  •     Carl Djerassi & Roald Hoffmann, ,亚马逊200-120凑单书。同样是基于科学家、科学史以及科学伦理的假想剧,无论在深度还是技法上,《哥本哈根》要好得多。
  •     毕竟是2003年出的书了,本身看起来不可能太新,但是收到的时候书页都黄了,不免觉得这书果然是氧,氧化得也挺快的...
  •     很短,一个晚上看完。
  •     很有趣的剧本,就是探讨一个科学发现的优先权问题。到底是取决于首次发现,最先发表,还是最先阐释发现的意义?
  •     凑单买的,印刷重页,文笔一般,十分枯燥俗套
  •     为那几句话。 纸张特别符合书名,氧化得都黄了。
  •     很厉害,对我最有感觉的是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冲突,但优先权和科学伦理的部分也让人很感兴趣啦。在昌平线来回读完的www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