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经济》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 驾驭经济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
ISBN:9787214048820
作者:[美]彼得·霍尔
页数:412页

《驾驭经济》

春游一天,原本充裕的时间变得紧张了起来,当然,这倒也不是因为作业多的忙不过来,而是自己在学习效率上实在不行,如果每天都能像昨天深夜和今天早上那样的话,估计我的生活会很轻松,或者会很丰富。从上周三开始看的是彼得.霍尔的《驾驭经济》,30多万字是最近几个月来我看的最厚实的书,本来以为这本以案例分析为主的书会很容易读,但自己因为这个极容易走神的大脑而耽误了大量的时间,阅读的时间跨度长达5天。霍尔的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成型的标志性著作,作者通过分析英法两国影响其战后经济政策的因素,揭示出经济管理中的政治因素,认为“政治变量会对经济政策的特征与方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基本观点在于,“政策方向不是由主要的经济形势所能简单决定的,而是由政治动态决定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资本、劳工和国家的组织结构在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当然政治体系的组织结构和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也对之产生重要的影响。简单的说,在本书中,所谓的政治因素主要就是以组织结构表现出来的制度,制度结构对经济决策的产生和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作者在第一篇首先分析了传统研究经济政策时所应用的理论,包括功能主义模型(系统分析)、文化分析、公共选择理论、集团理论、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或多或少都能够对经济政策的产生提供解释,但这些理论不能说明政策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而研究国家——社会关系的制度主义则提供了很好的视角。这里所谓的制度,指的是“那些使存在于政体和经济体中的个体间关系结构化的正式规则、规范程序以及标准操作惯例。”在这个理论模型中,制度因素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方面,决策的组织结构影响了任何行动者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行动者之间的制度性责任与关系,组织性的位置还会影响到行动者对自身利益的界定”。当然,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作者过于强调了制度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经济政策之所以产生和变化的其他影响因素,比如理念、利益等,这在后文还要讨论。另外,制度也并非总是施加影响,有时候它更多的充当一种背景,使行为者在这个制度背景下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意识形态做出理性或非理性的选择。第二篇主要是写英国战后经济政策的演变,主要角度是英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英国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其独特经历使其产生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制度,这表现在,英国工业企业主要依靠自我积累,而较少依赖银行,贷款主要倾向于短期,因此银行没有干涉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经营的必要,因此工业和金融领域的合作不紧密,银行更倾向于开拓国际金融业务,这就使得他们更关注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地位,并因此还承担了国际货币的义务,这就使得伦敦金融城极力维持英镑的高汇率,而不考虑其给出口造成的影响。而英国工会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模式,这使得英国的工会势力很庞大,但又因为工会体制内存在众多下属工会,独立性很高,并且工会对工人的控制力也不是很强,这就使得后者经常得以违背中央级工会与政府达成的协议,而单独行事。另外,英国的决策中心机构是分离的,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各自独立,这就使得他们难以形成一致的政策,削弱了政府的控制力。在具体的经济政策演变中,英国首先采取的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后来则采取了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政策,其理论指导是货币主义。英国战后宏观经济政策的特征是“收放”循环,即每一次短暂的扩张之后紧接着就是紧缩的财政或货币政策,这种政策模式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英国的资本与国家的组织结构,每当国家采取扩张政策刺激经济发展时,扩大的需求引起进口的增加和通货膨胀的倾向,而应对的策略则只有货币贬值或者通货紧缩,金融机构的巨大影响使得第一种策略不可行,则只能采取后者。而在产业方面,没有工业部来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工会也出于保持独立性的考虑而反对干预主义的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方面,英国呈现出一种交替模式,一会儿是上层协商的收入政策,一会儿是不受限制的三方集体谈判,这种讨价还价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收入政策执行模式。法国也有其特殊性,法国金融机构对产业有着很大影响力,因为工业发展要依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而金融机构则受到国家的控制。另一方面,在国家组织结构方面,财政部发挥着重要作用,计划部也通过计划职能对产业的长远发展施加强大影响,国家行政学院对公务员的培训教育也影响了公务员的理念。而在劳工组织方面,一方面是工会人数不多,另一方面则是工会众多,立场不同,这就使得劳工组织很难具有强大的政策影响力。由此产生了法国的经济政策模式,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法国实施刺激投资的模式,主要方式是刺激需求。而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倾向,则通过货币贬值来予以降低或消除。在产业政策方面,法国建立了计划委员会,共制定了九个计划来促进产业的发展,当然这九个计划并不具有一致的模式,刚开始经历了逐渐完善并日趋详尽的过程,而到后来随着经济危机的产生,计划难以预测经济形势,计划就变得不再那么详细,而被抽象的目标和政策宣示代替。在收入政策方面,法国主要依靠价格控制来奖励雇主解决工人的工资要求,并用周期性贬值来中和工资上涨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尽管经常会出现工人的大罢工,但因为没有强力的工会进行组织,而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性影响。仅比较英法两国或许还不够,因此作者在最后一篇中引入德国进行比较,进一步阐明组织结构要素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决定作用。应该看到,这些制度因素确实深刻地影响了经济政策的过程和结果,但是这种制度到底是作为一种背景因素,还是直接的决定因素,这是存在疑问的,起码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模式中,制度是作为背景而存在的,而理念、意识形态、各集团的政治运作以及领导人的作用都对经济政策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因素或许都受到制度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应该是相互,即制度影响它们,它们也影响着制度,突出制度的首要地位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尽管如此,本书对制度的强调纠正了过去研究中过分重视行为主义影响的弊病,将人们的关注点重新回到结构因素上来,毕竟结构和能动因素在决定和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时,是同时存在的,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具体情境下发挥作用的比重不同,但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存在简单化和片面化的问题。《驾驭经济:英国与法国国家干预的政治学》(Governing the Economy:The Poli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Britain and France)作者:[美]彼得.霍尔(Peter Hall) 译者:刘骥 刘娟凤 叶静目录:评《驾驭经济》与《金融体系》(代译者的话)中文版序言前言第一篇 理论背景第一章 经济政策与政治学范式功能主义模型文化分析公共选择理论集团理论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研究国家一社会关系的制度主义方法本书的计划第二篇 英国的政治经济第二章 英国经济衰落中的市场与国家国家的规模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文化的作用替代性的解释早期工业化、帝国及市场的形成结论第三章 英国经济政策的模式宏观经济政策的模式产业政策的模式政策的根源结论第四章 凯恩斯主义的演变战后的安排:1945-1951年凯恩斯主义的第一阶段:需求管理凯恩斯主义的第二阶段:收入政策凯恩斯主义的第三阶段:干预产业凯恩斯共识的崩溃第五章 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试验1979-1986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劳资关系政策产业政策目标与绩效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的宏观经济绩效紧缩政策的分配结果重塑的社会及国家长期的展望经济战略的政治面第三篇 法国的政治经济第六章 法国经济计划的政治角色经济计划的管理机构法国的九个经济计划:1946-1988年计划的演变计划的执行和产业政策经济计划的政治功能从经济光芒到政治阴影从理性个体到社会变化中的学徒结论第七章 国家与经济计划的演变国家的独立性国家的凝聚力国家的合法性变化的经济计划环境去计划化结论第八章 密特朗的社会主义试验1981-1982年的再分配性凯恩斯主义经济的约束1982-1983年的紧缩政治国有化产业政策:国家主义的复兴产业政策的演变社会党领导下的经济计划社会党领导下的国家社会的重组结论第四篇 比较的视角第九章 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制度逻辑制度主义方法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政策的最新演变第十章 国家-社会关系的组织结构结构性相互依赖组织结构的差异与阶级力量的平衡国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新统合主义与政策制定政治体系的约束创新与政治体系制度、利益与理念回顾与展望参考文献索引译者后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Polity Press Ltd,Cambridge,1986) 340千字

历史制度主义的开山之作——经典的“算无遗策”

阅读此书的第一个感受是作者分析角度很全面,在英国和法国案例的独立分析中角度与切入点又有差异。总体的中心论点是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中有政治因素的考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由其决定,围绕这一点作者分别从五个较为重要的制度因素:劳工、资本、国家内部等等展开分析与比较。 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作者重点集中在撒切尔政府与密特朗政府的“改革”措施上,在进入分析之前先铺陈了英法历史上的政策选择,奠定了分析背景与框架“限制”。随意一点说,英法的改革可以算作是“带着镣铐起舞”,表面有所改变,实际上仍旧受到沿袭的制度、观念和政治运作的影响,或许却有改变,但此书的作者无疑更关注的是延续性。首篇霸气得狠,把当时流传较广的理论评点一番,为作者即将提出的历史制度主义“烘托氛围“;第二、三篇依次分析英法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国家干预的关系;末篇则是重中之重,总结归纳了上书分析的要点与本书的核心观点,比较德英法三国的政策差异,并又从政治学理论的层面重新考量此书重点分析之外的其他因素。本人最喜欢其中对理念的分析:理念的形成不一定通过制度,但理念发挥作用一定是借助组织结构。这很好地反映出作者的分析风格:以制度框架为要点,兼顾其他因素,注重运作过程和互动作用,简直算无遗策!这样的分析与后来理念视角中以理念为核心,以制度为框架背景的模式互为补充、借鉴,很赞!

译者后记

比较政治经济学有很多问题,很多疑惑。对彼得•霍尔来说,问题在于英、法两国的经济决策模式何以会存在持续的不同模式。二十年了,他基于“组织结构”的回答在今天读来仍然铿锵有力。不管是尊其为开山之作的历史制度主义者,还是其他反对制度主义解释的理论家,霍尔的《驾驭经济》都是一座大山。你要么倒下崇拜、紧紧地跟随,要么迎面攀登、费劲地挑战。总之,自从有了《驾驭经济》这本书,任何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著作都得面对来自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竞争,想要轻易绕过去已经是不太可能了。当然,对于检验一本经典来说,二十年也许还不够长,那么就让我们中国的读者也来领教一下吧。话说回来,翻译却是讨骂的活儿。不过,对译者自己来说,翻译可能更是一种逃避,一种为了远离博士论文写作的焦虑而选择的逃避。经典本身就能最大限度地缓解论文写作的压力,而翻译要求的精读又让人不由自主地化身原作者,去思考,去推理,如同时光倒流、神灵附身一般,吭哧吭哧就把一行行单词换成了汉字。当然,译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是最快乐不过的事情了。对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希望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具体而言,刘骥负责序言、第一、三、九、十章,刘娟凤负责法国部分的第六、七、八章,叶静负责英国部分的第二、四、五章。除了翻译过程中相互校对以外,刘骥最后对全书文字做了审读和统一,刘娟凤与叶静还为读者做了索引的翻译。朱天飚副教授通校了全书,并自始至终百倍关心、站岗放哨,保证了这次合作的顺利完成。感谢霍尔教授专门为中国读者写来有新鲜内容的中文版序言。特别感谢中国驻欧盟政治参赞刘萍女士,她特意从布鲁塞尔为我们寄来了校对好的法语名词,并耐心解答我们提出的其他语言问题。还要感谢晓非、老段、小资对我们翻译工作的理解与包容。最后,还要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作为译者,我们每个人都真心喜欢这份翻译工作。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业余水平仍难免眼高手低,不当之处还请读者加以指正。联系请致电邮:liujipku@gmail.com 刘骥、刘娟凤、叶静2007年12月31日于松林包子铺


 驾驭经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