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

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1
ISBN:SH10208-246
作者:[苏联] 帕斯捷尔纳克
页数:763页

内容概要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1960年),俄罗斯诗人。所著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为他赢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受到国内的反对,他谢绝了这项荣誉。该书描写俄国人在革命时期的徘徊、苦闷和爱情,以及革命带来的后果,小说成为国际畅销书,但在苏联只能以译本秘密流传。
1890年2月10日(旧历1月29日),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列昂尼德是个画家,母亲罗莎·考夫曼是一位钢琴家。通过父母鲍里斯很早就认识了各国一些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
帕斯捷尔纳克11岁以前一直在家庭里接受教育,以后就读莫斯科德国文法学校和第十五大学预科,这两所学校都强调古典文学的教育。高中期间他跟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克莱宾学习音乐,由于对技艺缺少兴趣,后来他放弃了音乐。1909年帕斯捷尔纳克进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律,但兴趣马上又转向了哲学。在莫斯科参加毕业考试前,他去德国马堡大学学习了几个月。在这些年当中他已开始在写诗。
由于帕斯捷尔纳克的一条腿受过伤,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期间免于服兵役。他为了自立干过许多工作,出版了最初写的一些诗和翻译作品。1922年在他与叶甫盖妮娅·洛里埃结婚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年轻诗人。革命以后,他的父母和姐妹都移居德国,但帕斯捷尔纳克仍留在莫斯科。1931年他同叶甫盖妮娅离婚,又和齐娜伊达·涅伊哈乌斯结合。
30年代末,当斯大林加强意识形态方面的清洗时,帕斯捷尔纳克停止了出版诗集。他居住在莫斯科郊外彼烈杰尔金诺,从事翻译工作。他的儿子列昂依德生于1937年。1949年帕斯捷尔纳克认识并爱上了在《新世界》文学期刊工作的伊文斯卡娅。虽然他没有跟齐娜伊达离婚,伊文斯卡娅也在监狱里呆了5年,但是这段浪漫史在他一生最后的14年中一直保持着。在帕斯捷尔纳克写作和出版《日瓦戈医生》期间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辩中,伊文斯卡娅一直是他的情人、伴侣和知己。
公开的指责和暗中的骚扰,使帕斯捷尔纳克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逝世。几千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墓场成了他文学成就的纪念碑。

作者简介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小便被父亲遗弃。10岁丧母成了孤儿。舅父把他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学医科毕业后当了外科医生,并同东尼娅结了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瓦戈应征入伍,在前线野战医院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从前线回到莫斯科。他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但革命后的莫斯科供应极端困难,日瓦戈一家濒临饿死的边缘,他本人又染上了伤寒症。这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劝他们全家搬到乌拉尔去,在那儿至少不至于饿死。  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动身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这里虽然能维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闷。他既不能行医,也无法写作。他经常到附近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他在图书馆里遇见女友拉拉。拉拉是随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亚金市来的。巴沙·安季波夫参加了红军,改名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红军高级指挥员。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见面。日瓦戈告诉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旧军官出身,不会得到布尔什维克的信任。他们一旦不需要党外军事专家的时侯,就会把他踩死。不久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他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之后逃回尤里亚金市。他岳父和妻子东尼娅已返回莫斯科,从那儿又流亡到国外。随着红军的胜利,党外军事专家已成为镇压对象。首当其冲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他们躲到空无一人的瓦雷金诺去。坑害过他们两人的科马罗夫斯基律师来到瓦雷金诺,骗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这儿来寻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骗走。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绝,开枪自杀。瓦雷金诺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见弟弟叶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脏病发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日瓦戈医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日瓦戈医生》是我读过三遍的一本小说,这样的小说不多,《红楼梦》是一本,阿来的《尘埃落定》是一本。读第一遍的时候时上大三,外国文学的选读书,图书馆只有三本可以外借的,我一直在等待机会,待我发现查询系统上一本书出现时,我迫不及待冲进借阅部,在俄苏文学的架子里很快找到了书,夹着书出了图书馆,尽管去食堂的路上已经是洪流滚滚,我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北京广播学院在升级为中国传媒大学之后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食堂更为拥挤了,借书更难了,我们向学校提了N次意见,在大四毕业时终于听说要兴建新的图书馆了,并每年增加200万购书的预算,可是新的图书馆至今还是没盖起来。我拿回小说后花了几天时间专门看,白天黑夜都在坚持,除了吃饭睡觉,可以说是手不释卷,醒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过床头或枕边的书,先看一会儿再说——大学宿舍最为合理的事情是床头有一个二层书架,可以放大约100来本书。读完第一遍的感觉是,小说明显不是反革命小说,苏联当局的指责是毫不根据的,因为它很小,说的全是日瓦戈琐碎的爱情、参军、逃跑、离别、死亡,他是不幸的,他是十月革命历史洪流中一个可怜的多余人,高尔基的名言:革命是为了人,不是人为了革命——如果采取单向度的思考方式,很容易判定这是一个反革命小说,而马尔库塞反对的单向度,在我看来,一是有可能来自发达工业社会的科层制度,也有可能来自一种理想乌托邦的极权方式;《日瓦戈医生》更为不幸,它遭逢的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与苏联极权社会主义的挤压,冷战的双方把它视为博弈的筹码,瑞典皇家学院的颁奖也被人带上意识形态的眼镜来审视。第二遍是在社科院图书馆完成的,那已经是我准备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了,为了写好论文,我拿着学院的证明到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办理了一个外借图书室的借阅卡。建外大街的社科院图书馆共16层,外借部在8层,安静,舒适,五月的阳光透过窗户撒进来时感觉到的是温暖和惬意。带薪实习期间带给我的阴影终于可以在阅读中减轻了。读完第二遍的时候,让我感觉到小说叙述的诸多情节点充满了荒谬,一种奇怪的宗教感如同神启一样充满了日瓦戈的生活:看到拉拉窗户上烛火与冰花的圆圈,死亡前与梅柳泽沃斯克的庄园老太太奇怪相遇,公交车超过又被拉下,死亡后的灵堂正好是拉拉和丈夫曾经居住过的小屋,好多地方都在相交和巧合,而这样的事情不会让你觉得蹊跷,相反我觉得自然,合乎生活逻辑,生活确实就充满了奇怪的巧合和荒谬的反差。第三遍是在完成毕业论文前的再读,第一遍读的是湖南文艺的版本,编校质量差强人意,后两遍读的是蓝英年、张秉恒外国文学出版社的译本,蓝是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学研究所著名的专家,这个译本显得更精炼一些。第三遍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日瓦戈医生是一部特殊的复调小说。对巴赫金感兴趣的筒子不妨仔细研究一下,到底是不是,当年我的这一结论未能获得毕业论文评审老师的肯定,郁闷了好久。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有些书读太早没用,或者说,有些书就是要重读。
  •     “我完结了,而你却还鲜活。”
  •     断断续续又反反复复地读了一个月,最大的遗憾是始终难于潜入书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果然是诗人,片断式的场景繁复凝重,而起起落落的高潮却又时常被轻轻带过。此外,译本的措辞造句也是阅读障碍……
  •     看过后很难过。一本书看了很长时间,仿佛自己也被带进去了(又要为这日瓦格,拉拉难过几天了)。里面的描写是真好,尤其是日瓦格初到尤里亚金的那个冬天的描写,激动的简直看不下去。
  •     俄国文学,总让人欲罢不能,还说不出为什么,适合反复的读
  •     这是诗人。
  •     第二遍
  •     长篇就有这个好处,哪怕前面是如何的衰(上卷直到第六章才真正好看起来),只要后面可以补救,那就是所谓的转运。
  •     读完没有不喜欢的。穿越时空的著作。
  •     是我唯一一本自己买的外国小说。
  •     2012.6.重读。日瓦哥的一生悲惨却又热烈似火。作者对俄罗斯的爱,在战争,旅途,人物的描写中表达出来。这部书被禁,只是因为写得过于真实而已。我想每个中国人也都应该好好读一读。
  •     诗人写的小说果然很细腻,像白色雪地残缺枝头上红透的浆果。主角只是配角的多描几笔,只是穿引线头的针,讲述短短三十年的动荡。大概觉得背景和中国的太相似,甚至还不如六七十年代的冷酷,并没有觉得到史诗的程度。。
  •     又重温了一遍……
  •     读了两遍。
  •     怎么说呢,不知道如何评价,感觉自己半死不活地翻了一遍。没有太大触动也没有太抵触。就是一本俄国小说,日瓦戈医生尤里在20世纪前半期的经历。
  •     帕斯捷尔纳克自传性的小说,苍凉而悲伤~~很多年以前读过~
  •     十月革命前后的侧影
  •     悲凉而肃穆,一幕世纪剧的结束.蓝英年的译本,很精彩.
  •     ok
  •     今天买了这个老版本。没有选择力冈版是因为力冈的帕斯捷尔纳克那首“梦”译得太差了。网上说张蓝版的译诗也好不到哪去。但至少这个版本的封面是漂亮的。
  •     看过几次删节本的。一直想看完本。遗憾的是,现在没时间把生活重心放置于此了。有点遗憾了
  •     看到最后,是无奈,是纠结,是感伤。在那个慌乱的时代,人人自危,可爱情、亲情并未在它的面前低头,依旧令人动容。
  •     读到医生和拉拉的雪夜相别时候正好听格里格钢琴协奏曲
  •     经典作品,百看不厌
  •     有一个没想明白的地方——男人为什么稀饭轻率的女人?
  •     往往入港处突然搁浅,棋圣有昏招
  •     壮阔的北国史诗,个人的圣经!
  •     封面不错
  •     每个人物的命运互相交叉影响或是互不相知,因为读者能够看到一切才对相错产生遗憾悲伤。关于红色ZQ的一切描写都与贵国异曲同工,但发生在这个年代和本国,让贵国显得更魔幻残酷。所谓的解决着过去症结的痛快手术过后不过是另一场更大灾难的到来,日瓦戈拉拉帕莎东宁娜等等但凡不被主流思潮彻底洗脑还保持着个人信念的人们都不断地怀念着过去,或者说,在怀念着生活本身。有些人则在接受了新政权莫须有的合理性之后以战争逃避。与过去政权更替不同在于GCD同时进行的思想入侵,集体主义化让人丧失独立人格,邪教。沙皇时期开始的故事一开始让人抓不住重点,但与发生革命之后的一切产生对比,并看到至那时起便相连接的人物命运之后才恍然大悟。也能看见医生观点的逐渐变化,愈发激烈但最终又归于沉寂。最后最后的结尾,适用于所有红色ZQ,注定毁灭。
  •     小說到後半部見入佳境,第十四章的高潮部分真是揪著心的疼。醫生對妻子和拉拉的感情是之前從未知的那種感情,也許在長大成人後更能理解也更能感動。
  •     越往后面越有味道
  •     别管他妈的什么主义,我们想让我们爱的人 和爱我们的人 可以过得好。让世界更美 奉献与进步,才是人类奋斗的永恒意义。 共产主义也不是完美的,资本主义也绝不是万恶的。
  •     母亲89年读过的书被翻出来。时代的产物,无法左右的选择无所谓正确与错误。
  •     图书馆的旧书 图书房的救赎
  •     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这部小说
  •     日瓦戈和拉拉的爱情荡气回肠。在白雪皑皑的原野上,写诗。电影改编的也很好,画面辽远澄净。
  •     每个当代大学生都该读的一本小说 关于 理想 信念 革命 与 人生
  •     沉重的回忆!
  •     2008-06-05  
  •     蓝色马蹄的想念
  •     前半段觉得很沉闷,看到中间却是豁然开朗
  •     真诚的生活,不论是何样的年代 抱歉只读了400多页。
  •     不记得是哪个版本了,只记得连封面都看不到了,相当旧的书。
  •     二十多年前读的,现在还记得那种震撼。
  •     “我想,倘若你没有这么多苦难,没有这么多抱憾,我是不会这么热烈地爱你的。我不喜欢正确的、从未摔倒、不曾失足的人。他们的道德是僵化的,价值不大。他们面前没有展现生活的美。”
  •     10万之书
  •     苏联的禁书,情节跌宕起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