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家庭治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10048517
作者:【美】大卫•萨夫,【美】吉儿•萨夫
页数:51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如果说精神分析取向的家庭治疗是沿着内心人际关系的连续谱来认识这些复杂的事物的,那么,客体关系理论为针对个体本身和家庭系统的动力的理解提供了理论框架和语言。客体关系理论确实提供了一种精神分析性家庭系统方法的可能性,因为它源自发展于人际关系观点的心灵内部的精神分析理论。 大卫•萨夫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国内在2009年就曾经翻译出版了他的两本著作——《客体关系入门》和《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观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当前这本《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是大卫•萨夫的又一力作。 大卫,萨夫受过精神分析及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训练,跟他的同事们一起勇敢探索、大胆创新,试图以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来解读家庭互动关系,他们积累了15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写成了《客体关系家庭治疗》这本书。他们将症状视为改变家庭困难的错误尝试,将家庭看成是一种不能适应变迁的人际控制系统,个人的问题是家庭系统紊乱的表现,问题是家庭引起的。他们将客体关系理论提升为架在个体和家庭治疗之间的一座桥梁,坚持认为内省是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出现的,修通则是用于巩固成效。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可以看成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与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的“杂交品种”,以家庭和人际关系为取向,在解读症状的人际关系因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名人推荐

家庭治疗聚焦于家庭现实,精神分析聚焦于内心现实。由于内在焦点的歧异,将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进行整合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本书则是这种努力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发行超过二十年,已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 ——赵旭东 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最见长的部分,是如何将客体关系理论具体应用于解决临床具体问题,书中还附有一些临床案例,以便读者理解他们的理论概念和操作技术。 我相信,该书的出版肯定是精神分析在中国热点地区升温发展的又一把干柴!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活着,其实是一门专业,每个人的专业。读《客体关系家庭治疗》这样的书,可以让你更加专业地活着。更加专业地活着,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让自己愉快,并且能够给他人带来愉快。 ——曾奇峰 中德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家庭治疗聚焦于家庭现实,精神分析聚焦于内心现实。由于内在焦点的歧异,将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进行整合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本书则是这种努力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发行超过二十年,已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   ——赵旭东 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最见长的部分,是如何将客体关系理论具体应用于解决临床具体问题,书中还附有一些临床案例,以便读者理解他们的理论概念和操作技术。   我相信,该书的出版肯定是精神分析在中国热点地区升温发展的又一把干柴!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活着,其实是一门专业,每个人的专业。读《客体关系家庭治疗》这样的书,可以让你更加专业地活着。更加专业地活着,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让自己愉快,并且能够给他人带来愉快。   ——曾奇峰 中德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内容概要

作者:哈佛医学院医学博士  华盛顿精神科学院院长
译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武汉市心理医院主任医师
赵旭东、丛中、曾奇峰 联合推荐
大卫•萨夫 哈佛医学院医学博士;美国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委员、成年与儿童精神科专科医师,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会员,咨询和治疗家学会前主席;任华盛顿精神科学院院长以及“客体关系治疗”培训项目主席、乔治敦大学临床精神科教授;同时私人执业,从事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婚姻治疗和性治疗。主要著作有:《性关系》、《两个世界之间:学校到职场的变迁》、《客体关系入门》、《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观点》及《客体关系家庭治疗》。
吉儿•萨夫 苏格兰阿伯丁医学院医学博士、化学博士;美国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委员、成年与儿童精神科专科医师,美国精神分析学会儿童与成人精神分析认证委员会委员;在华盛顿学院精神科“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客体关系治疗”培训项目中任教,并担任乔治敦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同时私人执业,从事精神分析和夫妻治疗。曾编辑《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基本原则》,著有《客体关系入门》、《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观点》及《客体关系家庭治疗》。
童 俊 武汉市心理医院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候选人。分别于1998~2000年在美国塔福兹(Tufts)大学医学院、2002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附属心理医院、2007和2011年在美国旧金山VA创伤治疗与研究项目及美国纽约霍妮精神分析研究所访问和受训。
在国内率先探索住院式心理治疗并获得成功,是人格障碍、摄食障碍、创伤研究和治疗领域的专家。主编国内首部《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发表三篇关于摄食障碍研究的SCI论文。
丁瑞佳 武汉市心理医院心理治疗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心理学在读博士。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概述
第一章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产生的背景
家庭治疗领域内的分化 3
起源于精神分析 14
理论付诸实践:临床个案22
第二章 开始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时的阻抗
个体治疗师转向家庭治疗30
家庭系统治疗师转向分析性家庭工作32
意识和潜意识的焦虑32
对从事家庭工作的阻抗34
个人和制度阻抗的交互影响34
对压倒性反移情的防御38
战胜焦虑41
第二部分 理论及其发展
第三章 客体关系理论和家庭治疗
不列颠学派47
梅兰妮•克莱茵的贡献52
客体关系理论与家庭54
家庭功能运作的客体关系模型57
核心关联60
核心抱持61
情境抱持61
家庭治疗中的核心抱持和情境抱持63
改善家庭抱持能力和核心关联64
第四章 治疗模型
个体治疗模型66
家庭治疗模型71
共有的家庭抱持72
夫妻治疗模型78
第五章 家庭中的夫妻创造
夫妻的形成86
家庭中的夫妻创造90
受孕:生理和心理91
不孕和收养92
怀孕94
投射认同95
养育孩子的实践97
第六章 婴儿对家庭的再创造
四种形式的创造力106
婴儿观察研究的贡献109
作为一对夫妻的父母与婴儿110
作为一对夫妻的父母与分离期的孩子113
作为一对夫妻的父母与阴茎自恋的儿童114
分裂和三角关系的再创造116
三角关系的生殖器性欲化118
对父母作为一对夫妻的反应121
乱伦128
现实和幻想的汇合128
第七章 团体关系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
团体分析:S.H.福克斯132
家庭导向的团体分析:罗宾•斯金纳132
团体关系理论:威尔弗莱德•比昂133
团体移情:亨利•依泽瑞135
家庭导向的团体解释:罗杰•夏皮罗和约翰•津纳136
潜意识假设的发展137
团体关系的体验和家庭治疗140
第三部分 技术和移情
第八章 评估
家庭会面的基本原理157
安排159
排除或包含的亚组160
家庭评估的六项任务163
首次会谈中提供空间164
发展阶段和水平的评估167
防御功能的展现170
对共有的潜意识假设和潜在焦虑的探索171
运用移情和反移情172
检验对解释和评估形式的反应173
做出陈述、推荐和治疗计划176
第九章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技术
制定框架179
家庭进入治疗室180
分析阻抗181
开始183
拓宽参与范围184
核心情感交流: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188
干预的种类193
辅助技术206
协同治疗207
家庭治疗中精神分析技术的局限208
结束209
第十章 移情和反移情
移情的概念:弗洛伊德212
移情:客体关系理论213
对回到被压抑的坏客体关系的阻抗215
反移情217
“消极能力”的成长220
个体治疗中的情境移情和反移情220
个体治疗中的焦点移情和反移情222
家庭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228
利用个体移情形成情境移情235
第十一章 夫妻和夫妻治疗
核心关联和相互抱持中的问题238
夫妻工作中的移情和反移情模式241
夫妻治疗中焦点移情和情境移情的交替244
在情境和焦点的摆荡中工作250
反移情中的恨252
内在客体的外化253
内在夫妻253
对治疗师内在夫妻的反射254
夫妻治疗中的指导技术259
夫妻治疗的其他技术260
有外遇的夫妻治疗261
治疗形式265
第十二章 个体治疗、家庭治疗和夫妻治疗的整合
联合治疗和同步治疗267
儿童治疗、父母辅导和家庭治疗的联合271
儿童分析和夫妻治疗联合280
定相治疗模式286
精神分析联合家庭和夫妻治疗289
对抱持能力缺陷家庭的整合治疗方法293
第四部分 生命不同阶段的家庭治疗
第十三章 有幼童的家庭治疗
为什么对儿童进行治疗工作? 297
有幼年儿童的家庭治疗综述299
孩子的发展水平303
孩子发展水平与家庭发展水平的关系304
有婴儿和幼童的家庭治疗304
第十四章 家庭治疗中较大的、游戏年龄的孩子
游戏:孩子的交流320
建立游戏空间322
内在游戏空间323
使用游戏323
游戏中的置换水平324
评估阶段的游戏325
家庭治疗过程中的游戏331
游戏年龄孩子家庭的评估和治疗案例335
游戏的防御和表达345
第十五章 青少年家庭
青少年家庭的阻抗347
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 348
连锁的生活危机356
长期的代际间连锁作用356
更困难的家庭359
与青少年家庭的工作过程364
第十六章 离婚和再婚家庭
夫妻面对分居379
处在分离中的家庭380
当家庭离异382
单亲家庭383
再婚后的家庭388
再婚家庭的隐形术389
未完成的哀悼390
界限的模糊和弥漫392
经济压力393
夫妻离婚后的关系394
孩子的角色压力396
继父母的角色压力397
对否认现实的治疗模式399
寻找为再婚家庭设计的治疗模式400
交替的合并和联合家庭治疗模式406
第十七章 有成年子女的家庭
晚年家庭模式的可变性407
成年家庭中的丧失和哀悼410
有年轻成年人的家庭411
重新聚焦于夫妻414
抱持情境的失败415
与子女和孙子女的关系418
回到潜抑419
重新找回的需要420
成年夫妻和他们年迈的父母426
第十八章 经历了丧失、损伤或死亡的家庭
悲痛阶段428
丧失和哀悼失败429
第五部分 结束
第十九章 家庭治疗的终止
当家庭治疗的目标达成的时候459
治疗结束的标准461
终止的多样性463
在不完整的治疗中的哀悼过程472
治疗师离开导致对丧失的反移情476
当家庭治疗转为其他治疗形式时的结束477
结束之后的转诊479
终止治疗的客体关系481
终止时的移情和反移情484
家庭治疗与个体治疗同时终止485
结语493
参考书目495

编辑推荐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深谙客体关系理论精髓,集合十五年家庭治疗经验,综合前辈精神分析家的智慧,为你呈现当代精神分析的新趋势。《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是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客体关系系列之一,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作者简介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家将庭治疗聚焦于家庭现实,精神分析聚焦于内心现实。《客体关系家庭治疗》中还有一些临床案例进行了分析,方便了读者的理解,并通过案例让读者对其操作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介绍详细,易于理解。
作者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本书的基本概念,全书整合了精神分析、儿童发展、精神分析小组进程和组织系统的相关文献,与家庭治疗进程和研究文献相配套。作者综合了各种观点,以此来支持和发展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方法。这本书不仅增加了客体关系家庭治疗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是家庭治疗的精神分析方法的重要代表作。
家庭治疗聚焦于家庭现实,精神分析聚焦于内心现实。由于内在焦点的歧异,将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进行整合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本书则是这种努力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发行超过二十年,已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赵旭东 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最见长的部分,是如何将客体关系理论具体应用于解决临床具体问题,书中还附有一些临床案例,以便读者理解他们的理论概念和操作技术。
我相信,该书的出版肯定是精神分析在中国热点地区升温发展的又一把干柴!——丛中(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活着,其实是一门专业,每个人的专业。读《客体关系家庭治疗》这样的书,可以让你更加专业地活着。
更加专业地活着,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让自己愉快,并且能够给他人带来愉快。——曾奇峰(中德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当每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甚至是当他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不可避免地和人有了交流和连结。当别人给我们的回应是让我们舒服和愉悦的,我们就会和这个人建立起一个小小的连接细胞,这个小细胞包含了三部分:快乐的我、好的他(她)、愉悦的情绪。而当别人给我们的回应让我们痛苦和愤怒时,我们就建立起了另外一种细胞:痛苦的我、坏的他(她)、糟糕的情绪。我们每天接触很多人、遇到很多事,今天妈妈心情很好,喂奶时温柔又开心,对着我们微笑,我们就存进了一个愉悦的小细胞。隔天妈妈很疲惫,看到我们哭就心烦意乱,对我们态度很粗暴,我们就又存进了一个糟糕的细胞。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我们存进去的小细胞合成了一个整体,当愉悦的细胞足够多时,我们是喜欢自己的、也信任他人,很愿意和他人建立联系。而当糟糕的细胞比较多时,我们会比较自卑,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害怕建立关系,害怕被别人抛弃。这样的一个整体就是我们每个人特有的客体关系模式。  于是,每当我们和别人发生连结的时候,我们都会无意识地拿我们脑子里原本形成客体关系模式去验证。不喜欢自己的人,总也无法真正相信别人会真心爱他,于是一次次怀疑、一次次指责,终于吓跑了想要爱他的人,于是他又一次坚定了别人是不会爱他的这种客体关系模式,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模式如何破坏了这份关系。这是非常可悲的,但是只要他能觉察自己,是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一再重复发生的。
  •     作者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本书的基本概念,全书整合了精神分析、儿童发展、精神分析小组进程和组织系统的相关文献,与家庭治疗进程和研究文献相配套。作者综合了各种观点,以此来支持和发展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方法。这本书不仅增加了客体关系家庭治疗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是家庭治疗的精神分析方法的重要代表作。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客体关系的升华
  •     现代精分客体关系不得不看的教科书~
  •     萨夫客体关系的书很值得一看,尤其是这本。收获良多。
  •     不像正品,纸张不是一样的,而且侧面还有不少胶水。对亚马逊的书越来越失望了。
  •     内容不错,很厚的一本书,搞活动买的,很值得。
  •     帮朋友买的,说是还不错,像是正版
  •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最见长的部分,是如何将客体关系理论具体应用于解决临床具体问题,书中还附有一些临床案例,以便读者理解他们的理论概念和操作技术。我相信,该书的出版肯定是精神分析在中国热点地区升温发展的又一把干柴!——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     三篇中文序,把心理治疗的发展和流派说的清清楚楚,本书是客体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的hybrid.
  •     心理学基础书,慢慢读,寻找自己想要的。
  •     看看很厚,有时间慢慢看
  •     已购未读
  •     再多加五星。
  •     2016-12-17
  •     入手了客体关系的系列图书,这本算是升华版,深度有,实操有,总之一个字:好!
  •     买回来还没看,应该不错。
  •     看过客体关系系列,很好
  •     曾奇峰的序言《专业地活着》就非常棒!性格决定命运。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性格是被早年的关系决定的,更具体地说,是被幼年时跟母亲的关系决定的,所以,一个人的母亲就是他的命运。这就是我们爱母亲的原因,因为她们如此重要;这也可能变成我们恨母亲的原因,因为她们对我们过于重要,重要到我们经常无力成为自己。... 阅读更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