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 史记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200065015
作者:(西汉)司马迁
页数:383页

“滑稽”,玩的就是心跳!

  本学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读《史记》。我蛮高兴的,因为虽然全套130章的《史记》我还没细研究过,但至少有三十多章我都是读过许多遍的。小时候,看史记的连环画;小学时,读史记故事;中学时,看文言文;到如今,看《王立群读史记》都觉得有点轻车熟路了。总览史记,更多人记住的不过是那些大人物、千古流芳的英雄形象,但那不是史记的全部,更不是司马迁的主旨所在。正确的看待历史,完美的解读历史,更需要那数不尽的小人物,是他们让我们眼中的历史变得丰富多彩,活灵活现。《史记》对于小人物的描写同样十分出色,诸如《酷吏列传》、《游侠列传》以及我最喜爱的《滑稽列传》都是如此。这一段段美妙的文字让我们无比真切地领略到小人物们独特的性格特点,也将一幅幅漂亮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OK,闲话少说,进入正文,来说我的《滑稽列传》吧。  首先,我敢保证全中国至少90%的人读这个题目都会读错!因为真正的读法是“古”稽列传。在古时候,滑的一个读音就是“古”。比如墨子有个徒弟叫禽滑篱,他名字里的“滑”字就本应读作“古”,只是由于现在已经没这个音了,所以读成“华”也不算错。翻开古汉语字典,我们发现“滑”(“华”)的解释里“滑(“古”)稽”是单独作为一个词条出现的,原意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能不断地往外流酒。(哇噻!古代还有这么牛的玩意!)比喻义是能言善辩,语言流畅。因此,大家需要明白,司马迁笔下的滑稽绝对不是幽默Humour!  接下来,就文章而论:  全文第一段,是孔圣人说的一段话和司马迁自己写的一句。孔子这段话,甚为广大学者所诟病,疑为误引(本不出自圣人口中);但我至少十分欣赏司马迁的这句话——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太史公说:“世上的道理广阔无垠,难道不伟大么!言谈话语果能稍稍切中事理,也是能排解不少纷扰的。”  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体现了司马迁对于“滑稽”的态度与评价。  接着,咱们来仔细品读每个滑稽故事的主人公。我对他们的态度是能说真的不代表一切,他们的好运(说悬点就是他们的胆识)造就了他们的成功。  原文大家自己去读,我只是发表一下我的观点,大家不同意也没关系,鄙人欢迎讨论:  1.淳于髡:他的第一个事迹相当精彩,并且使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故事流传千古,但他后面的所作所为我就不敢恭维了。楚国攻齐,淳于髡奉召去求助赵国。身为外交部长,且不说他把帽子带笑断是不是在侮辱君王,只听他那番辩解,我就够无语的!外交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的花费解决最大的难题,但他却话里藏针的讽刺齐王小气,硬是要齐王给他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有这么多东西随便派个小兵都能出使了,还要他淳于髡作甚!看看后来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后期秦国的超级外交,不论多么困难的任务也没让他们一下子搭上如此巨大的血本;而此时的齐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更不必以这样的方式去接济赵国吧!毫无疑问,这个事件是淳于髡的超级政治败笔!后来楚国退兵,齐王高兴想犒赏三军,淳于髡又跳出来扫大家的兴,还说和大王只能喝一斗,而男女杂坐、六博投壶时就能喝一石。拜托,这是宴会呀,用不找你这么认真的来讲道理吧!场合选择严重失败,必定会造成朝中官员不合的!还有一次齐王要他带只黄鹄出访楚国,由于他的玩忽职守把鸟给丢了,随手就编个了谎言又诓得楚王双倍酬金,足以见其小人本质!  综合评价:懂得大道理又生得好口才,得到了齐王宠信,但政治头脑不高,小人气质不少。顶多算个机灵的人,不配算作真正的智者。  2.优孟:我觉得他是全文里最出色的角色了,但也并不完美。他的第一个故事我最喜欢,就是楚庄王要厚葬一批爱马,且不许任何大臣就此事劝谏。优孟跑到楚王面前仰天大哭,并故作真切地提出用国君的葬礼规格来厚葬,让楚王认识到了错误,接着立即提出把入葬使用的物品都换成炊具,让大臣们吃了它。优孟的这一番表演极其精彩,欲擒故纵计使得无比漂亮,而且使用了排比的辩词更是加强语气,催促楚王最终痛定思过,作出决定。在他的第二个故事里,他的做法有点故作玄虚,但效果依然很好。话说楚庄王的功勋令尹孙叔敖去世后,由于生前极其清廉,其子十分贫困。优孟得知后,花了一年多时间模仿孙叔敖,然后表演了一次立刻让楚王怀念起孙叔敖来。楚王提出让优孟接替孙叔敖的令尹之位,优孟以孙叔敖后人的悲惨境地为据谢绝了,并成功使楚王赏赐了孙公子。优孟无疑取得了成功,但问题在于,他为什么不直接向楚王摊牌,而要演这么一出呢?估计他还是对自己的口才不够自信,否则,有理有据,只要稍加辩论,就很可能说服楚庄王这样的明君的。  综合评价:对自己口才不够自信,从未正面直接劝谏,但既有表演天分又有语言功底,成功实属必然!  3. 优旃:笔墨不多,故事不少。先是劝秦始皇让卫士们轮流休息避雨,但他直接高呼卫士这个做法十分悬啊,估计那天秦始皇心情不错,否则他早就成肉泥了;后来又阻止了秦始皇扩大狩猎范围的企图,这点很没劲;最后,他竟然成功劝阻了秦二世给城墙涂油漆的提议!这令我十分惊异,以秦二世的脾性,敢违背他的意志,他不让你死,赵高都得让你生不如死,优旃却成功进谏,估计是有赵高撑腰吧,反正至少,赵高跟秦二世想的不一样。  综合评价:劝谏本领一班,但运气奇好!竟然连劝秦始皇、秦二世这对父子暴君,值得佩服!  接下来,司马迁又续了郭舍人、东方朔和东郭先生的故事。郭舍人使犯了法的大乳母家人免于责罚,东方朔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为自己捞得了利益,而东郭先生也并无实才,只因给王夫人出了个小计策而发家。至于王先生,就更是一夜暴富,单跟太守交代了几句,就得以平步青云。这些任务,靠的虽不都是雕虫小技,但也着实没法映出他们的滑稽功力,政治才能就更是丝毫未提,可以说,他们的形象(除了东方朔的那些描写)并不突出,没法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与感触。  最后,司马迁终于介绍了一个有真才实干、政治作为的人——西门豹。他的故事甚至选入了小学课本——《西门豹治邺》。但不论从他与巫婆的斗争还是他的政治作为里看,滑稽似乎都少了点。他很牛,很伟大,也很聪明,但选到《滑稽列传》里,有一点不合适。  最最后,透过《滑稽列传》,我对中国人的幽默也有了一点感触。中国人的幽默是由昔日的滑稽逐渐演变来的,从源头上就与西方的不同,而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化观念也造就了日后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不懂幽默这个看法。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已经具备了咱们自己的滑稽或者说幽默,外国人不懂咱们的文化,所以不理解罢了。  我对《滑稽列传》的评价很高,并不在于我有多认同主人公们的做法,而是这样的一个个故事才是真正有趣的历史,能让读者充分领略当时彰显智慧的盛况。《滑稽列传》是史记里看了最不觉得乏味的一章!对于主人公们我只能说:佩服,恭喜!因为你们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你们的主子,你们用你们的胆量博得了主子的赞同,你们很不容易,又很幸运。纵观历史,因劝谏君王而被杀的大臣不计其数,比你们能说的也不是没有,但悲剧没发生在你们身上,你们甚至因此而流芳百世!还能说什么呢?!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的人类进步之路。

评蒙恬列传

这个假期我开始读史记,我读了李斯、淮阴侯、张耳陈余等的列传,还读了有趣的滑稽列传。下面我要评论的是“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大将军蒙恬的列传。蒙恬,秦朝的第一大功臣,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就曾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被任命为中郎将。他再立下几次战功后,官职逐步被提升,最终被委以要职,统帅三军。他带领的军队锐不可当,接连攻下了另外六国中的三个,秦国称霸已成定局。同时,在朝内,他的忠厚老实、又有才能的弟弟蒙毅也担任要职。他全家都受到秦王的恩宠,战功赫赫的他可谓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但最后,由于当权者的猜忌和大奸臣赵高的谗言进谏,结果被袭捕、灭三族。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大将蒙恬,成为了混乱的、人心险恶的官场的牺牲品。     一个统治者,当他急需人才时,当然要通过各种手段和奖赏吸引人才,然而当人才已经对他没用时,尤其是赶上胡亥这个不懂得人才重要性的昏君、暴君时,可怜的、忠心耿耿的蒙恬只落得这样一个凄惨下场。历代开国之君,在天下太平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迫害和诛杀开国功臣,防止他们生出叛乱之心。稍微仁慈一些的赵匡胤,也是把功臣们遣返回乡,防止再次“黄袍加身”。而秦始皇对待忠诚的蒙家非常够意思了,蒙恬应对自己非常庆幸,找准时机衣锦还乡,这样的结局已经很不错了。他的悲哀源于他没能向一个有道之君尽忠。当然,由于他忠于秦始皇,也干了一些不利于百姓的事。于是,这一点被司马迁抓住,太史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司马迁对他只有贬,没有褒,我认为有失公道,为他鸣不平。

“谋圣”张良

楚汉之争,成就英雄无数,也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历史上有名的谋士很多,但唯有张良被称为“谋圣”,可见他一定有过人之处。从他早年“偶得兵书”的奇遇,就可以看出他超乎常人的耐性,再到之后烧栈道瞒项羽、约法三章、修栈道渡陈仓、立太子平韩信,他的每一计都想在常人的五六步之后,其足智多谋令人叹服,但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则是他“功成身退”的这一计。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我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的萧何,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这三位都是人杰,为我所用,所以得了天下。”但没过几年,刘邦就不再信任这些曾经的功臣,杀的杀,关的关,三人之中,唯有张良,一生平平稳稳,最后善始善终。他的激流勇退也就成为了他为了自己使出的最后一计。由此可见,“谋圣”一名,非留侯张良莫属。

商鞅的悲哀

提起商鞅,首先进入大家脑海的一定是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之前有很多人都提出异议,但是商鞅的那句“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偱其礼”强有力地反驳了他们。应该说这次著名的变法不仅让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好局面,更为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崛起以及日后的称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商鞅的才能在变法之中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会说他是悲哀的呢?虽然他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最终却落得一个谋反的罪名并且被五马分尸而死。他之所以有这样的下场,用司马迁的话说“有以也夫!”(这也是有渊源的呀!)。由于他的变法很有成效,秦孝公封给他十五个邑,他变得非常骄傲;由于他的法制过于严酷,百姓非常悲惨;在伐魏时他欺骗了魏将公子,打败魏军,但这种胜利并不光彩……商鞅的所作所为都为他的“亡”埋下了伏笔。商鞅想与赵良交朋友,赵良婉言拒绝的同时给商鞅提出忠告,但他并没有听。连如此中肯的话商鞅都不理不睬,他的死应该更是“理所当然”了。商鞅倚仗着自己的才干,变得非常骄傲自大。为自己大规模的修建宫阙,每次出行都要有拿着武器的贴身侍卫保护,身后跟着数十辆车,非常有气派。《诗经》上所说的“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如此看来,他的行为确实不能恭维了。俗话说“骄兵必败”即使他有如此大的成就也没有用,我想他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那时的社会中如此的招摇必将引起皇亲国戚的怨恨。即使在如今,这种骄傲也是不可取的。即使你有再大的贡献也应该戒骄戒躁,认清自己,一个低调的人一定会更加引起别人的尊敬。赵良说他的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归还他的封地到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享受隐居的乐趣对他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他偏偏没有这样做。当我们处于危险的境地,有时选择归隐是很明智的。商君在逃亡时发生了很戏剧性的事情,他在边境想住客栈,却被告知“商君有令,没有证件的人住店要连带判罪”,他严酷的刑法竟然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惨死,这样的“自作自受”代价或许太大了。总的来说,商鞅的悲哀就在于天性残忍少恩及骄傲自大。

初始印象

刚开始看,包装上很有古色古香的感觉。书中页眉有相应时间的其他文明的介绍,很好。译文还不错,但觉得应该有一定的词义注释,而不是附一段译文了事。另外,若能增加相应的地图就好了。

历史是人生必修课

看历史,主要感叹人物命运。你杀了谁,后来又被谁的谁杀了。你做了什么孽,子孙必遭报应。我愈发觉得,人的命运都是一出生就注定好的。你今生的际遇,都是由前世的业障决定。你会遇见谁,和谁结婚,其实都是命中注定。比如汉初的薄太后,出生并不好,还是私生女。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邦看中她的美色召她入宫,但马上又把她忘了。后来只宠幸过一次,就生了代王刘恒。后来刘邦死了,吕后当权,把最受宠的戚夫人整为“人彘”(最毒妇人心莫过于此),将刘家的骨血杀得差不多了,将刘邦曾经宠幸过的女人全都囚禁起来,不准出宫。而薄姬因为很少见刘邦,得以陪儿子去代国。当吕后死了,其党羽纷纷倒台,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筹划挑选合适的继承人,发现在北方苦寒地带,匈奴的边境线上还有个代王,而且为人宽厚,节俭仁慈,便强力要求他继位。后来代王登基,就是汉文帝。“文”是最好的谥号。历史上能称为“文”的并不多。比如周文王,他还编了《周易》,受到无数后人顶礼膜拜。虽说汉代最出名的皇帝是汉武帝,但一个“武”字,即表明了他穷兵黩武,并不得民心。汉文帝在位期间,休养生息,免去徭役赋税,开创“文景之治”,果然无愧为“文”。同样的还有窦太后,本来是吕后的宫女,后被吕后赏赐给诸侯王。她本来一心想去赵国,因为离家近。后来主管宦官给忘了,把他安排到了去代国的名册。临行前窦姬痛苦流涕,只得被迫启程,去了偏远的代国。后来她获得代王专宠。代王登基后便成为皇后,最后当了太后。这两位太后人品都非常好,笃信黄老,母仪天下,为汉朝的鼎盛打下基础。鄙人不才,根本不配谈历史。本来说这学期还要看《二十四史》的,最后还是难以坚持。桌上一堆书,也是东翻翻西翻翻,实在相当愧疚。

好书--一本非常适合普通老百姓读的《史记》

传承了几千年的书,其实傻子都知道,是好书。可国人真正读过的,确如此之少,看看书评人数,就有些寒心。《史记》-之所以看的人不多,我想,原因主要是,很多人有误解,看古文,看的头疼,看不懂,可看白话文,又觉得看白话没意思,所以就直接不看了,其实现在能看古文《史记》的人,想除了文学研究者,应该没有几人了。一本好的白话文《史记》,可以说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几人真正理解,史记中的故事,不是仅叙述历史,其文学水品非常之高,其中有很多故事,让人看的泪流满面!没有看过史记--妄为华夏子孙!愧对司马迁老先生!

史记之花,开在历史枝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司马迁的忍辱负重,让我们仰望这天大苍茫间的一根骨,不可屈服的骨。历史告诉我们:武帝的愤怒,盖不过这根倔强的骨头

孟尝君列传

战国时期,收养宾客成为了一种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极可能多的收养宾客为荣,而这其中又以“战国四公子”最为有名,他们是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在史记中有对这“战国四公子”的记载,并将他们列入列传当中,这就是史记中的四个列传。在阅读这四位“战国公子”的列传中就需要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对这四位历史人物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我们要对这四位历史人物进行基本的了解:孟尝君:原名田文,其父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平原君:原名赵胜,是赵国的一位公子,封地在东武城。信陵君:原名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春申君:原名黄歇,考烈王元年做宰相,封为春申君。这四位历史人物流传有许多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其中的许多在史记中也有记载,下面我举一个例子:“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客人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已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这段文字对孟尝君的作风有了详细的描述,从中不难看出他的饭食和宾客的是完全一样的,有点类似于和宾客同甘共苦的样子;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智慧:当宾客告辞之时可以猜到是因为他认为饭食的质量不相等;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的大度,胸怀坦荡,当宾客放下碗筷辞别之时,他能不生气,虽然这是别人的错误,他也没有发脾气,由此可见,孟尝君成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是必然的。仅仅46个字,就把孟尝君的平时的待人接物,生活作风以及他超乎常人的智慧描写的活灵活现,司马迁的文笔不可谓不精妙,史记的文学性由此可见!这就是史记!我们国家的二十四史之最!


 史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