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眼察人以心观心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1332769
作者:刘邵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第八 英雄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物尚有之,况于人乎。)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文以英为名,武以雄为号。)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草木中,精华奇秀的称之为英,动物中傲视众群的称之为雄。所以文武双全、出类拔萃的人依此来取名。因此聪颖灵秀的人称作英,胆识超群的人称作雄,这是两种称谓的区别。若校其分数,则互相须,(英得雄分,然后成章,雄得英分,然后成刚。)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胆者雄之分,智者英之分。英有聪明,须胆而后成;雄有胆力,须知而后立。)如果比较这两种称谓的成分比重,就要让两者相互配合,把英才和雄才各自分成两份,然后各取对方一份,然后才能造就出英雄的品质。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智而无胆,不能正言。)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勇而无谋,不能立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智以谋事之始,明以见事之机。)待雄之胆行之;(不决则不能行。)怎样去证实这个论断呢?聪颖虽然是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得不到雄的胆识,那么他的思想便得不到推行。胆识是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得不到英的聪颖,那么他的事业也不会得到成功。所以英才从一开始就应该以自己的聪颖谋划,窥探其中的先机,并且等待雄才的胆识来使它得以推行。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非力众不服,非勇难不排。)待英之智成之;(智以制宜,巧乃可成。)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譬金待水而成利功,物得水然后成养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智能坐论,而明不见机,何事务之能处。)雄才必须以自己过人的胆识气魄,让众人心悦诚服,以自己的毅力解决困难,然后等待英才的聪颖去成就事业。这样,英才和雄才才能够各自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明能循常,勇不能行,何应变之能为。)如果一个十分聪颖的人谋划了事业的开始,也具有先见之明,洞悉了事物的规律,但是却没有胆识勇气去施行,那么也只能够坐而论道,没有办法付诸实施。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虽绝群,胆雄不决,何先锋之能为。)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力能先登,临事无谋,何将帅之能为。)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如果一个人的气力超群,但没有做事的勇气和气魄,那么他只能是一个莽夫,而不能成为真正冲锋陷阵的人;如果一个人有超群的气力,也拥有做事的勇气和气魄,却缺少谋事的聪慧,那么他只能冲锋陷阵,却难以统领三军。所以事业需要足够的聪慧去谋划开始,并且有审时度势的先见之明,有身体力行的胆识和勇气才能够成为英才,张良就是这样的英才。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张良英智多,韩信雄胆胜。)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制胜于近)雄可以为将。(杨威于远。)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气力超群,并且有做事的勇气和胆识,智慧也足以作出正确的决断,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雄才,韩信就是这样的雄才。一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英或者雄的成分比重不同,以多的那一份来划分。所以英和雄才有了不同的命运。然而,英才和雄才都是偏才,都是只能去担任辅佐的臣子。无疑,英才可以做宰相,雄才可以当将军。如果一个人兼有了英才和雄才,就可以号令天下了,刘邦和项羽就是这样的人。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以致智,智能役雄,何可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胆烈无前,济江焚粮。)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然而一个人身上英才和雄才的比重,应该是英才大于雄才。缺少一些英才,则难以留住有智慧谋略的人,所以尽管项羽气力拔山盖世,也有明智的变通,但却不能采纳良言,不能很好地任用颇具智慧的范增,以致陈平这样的人都离他去了。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归之,两得其用,(雄既服矣,英又归之。)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胜在于身,则能胜物。)然而刘邦身上的英才比雄才略多一些,所以众多的雄才和英才都乐于效忠于他,两种人才都得到了很好地运用。所以刘邦能够吞并秦国,灭掉燕国,成就天下霸业。因此一个人身上英才和雄才的多少是决定胜负的先天因素。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内无主于中,外物何由入。)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无名以接之,智者何由往。)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兕虎自成群也。)英能得英,不能得雄。(鸾凤自相亲也。)只有英才成分而没有雄才成分,那么雄才就不会效忠;只有雄才成分而没有英才成分,英才就不会效忠。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武以服之,文以绥之,则业隆当年,福流后世。)所以有雄才的人能招纳同样有雄才的人,却招纳不到有英才之人。有英才的人能招纳同样有英才的人,却招纳不到有雄才之人。只有同时具备英才和雄才的成分,才能同时招纳英才和雄才,才能成就大业。

前言

[三国]刘劭著  [西凉]刘晒  注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天以三光著其象,人以聪明劭其度。)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聪于书计者,六艺之一术。明于人物者,官材之总司。)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圣贤是因为其美好的品德而被称赞,而这些美好的品德莫过于智慧丰盈、才华超著;智慧丰盈、才华超著之所以十分可贵,是因为可以通过它来明辨人才,认识他们的才能。具备了这些,才能够知人善任,使不同的人才得到合理的运用,各尽所能,从而使各项事业都可以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君子者,小人之师。小人者,君子之资。师资相成,其来尚矣。)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九土殊风,五方异俗,是以圣人立其教不易其方,制其政不改其俗。)制《礼》、《乐》,则考六艺祗庸之德;(虽不易其方,常以诗礼为首;虽不改其俗,常以孝友为本。)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继天成物,其任至重,故求贤举善,常若不及。)    圣人建立了卦象爻辞,就确立了君子小人的不同标准。著述《诗三百》,则是为了区别不同地方的风俗和特点,以达到干预王政教化事业的目的;制定礼仪音乐,便是为了考察六经上所记述的恭敬明达守恒的道德;要想称霸帝王,成为天子,那么就需要赏识提拔各种才干卓越、明智尚贤、能够辅佐君王的人才。这些都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人才的才智和能量,以使这些人才辅佐君王成就千秋伟业。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忠臣竭力而效能,明君得贤而高枕,上下忠爱,谤毁何从生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采士饭牛,秦穆所以霸西戎,一相仲父,齐桓所以成九合。)    千秋伟业成功实现之后,君王和臣子则一起被称赞颂扬。所以尧因为善于赏识提拔人才而受到颂扬,舜因为明举任用“八恺”、“八元”而树立功绩,汤因为选拔贤士而闻名,周文王因为举荐吕尚而备受赞扬。由此而论,圣贤想要兴盛道德,怎么能不发挥智慧去寻找各种人才,将国家的大业交给这些有才能的人后获得安逸呢?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举德行为四科之首,叙生知为三等之上,明德行者道义之门,质志气者材智之根也。)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中庸之德其至矣乎,人鲜久矣,唯圣人能之也。)尚德以劝庶几之论;(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三月不违仁,乃窥德行之门。若非志士仁人,希迈之性,日月至焉者,岂能终之。)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仁者爱物,蔽在无断。信者露诚,蔽在无隐,此偏材之常失也。)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或进趋于道义,或洁己而无为,在上者两顺其所能,则拘抗并用。)疾倥倥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厚貌深情,圣人难之,听其言而观其所为,则似托不得逃矣。)又日: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言必契始以要终,行必睹初以求卒,则中外之情粗可观矣。)    虽然孔子屡试不中,没有受到重用,在仕途上没有什么作为,但他仍然将弟子按照不同的才能分成四类;大略的把弟子众人分为三等:孔子还崇尚中庸,以推崇圣人的德行;推崇道德,用来激励鼓舞勤奋好学可以成才的人;指出成才道路上的弊端,用来防止成才的道路上的偏颇和失误;思考奋进有大志和谨慎保守的两种人的不足之处,用来引导不同人的成才之路;呵责言辞诚恳却不讲信义的人,告诉人们貌似规矩的人难以信义相托:又指出,观察一个人安于什么状态,从事当前的事情有什么目的,就不难知道这个人的德行品格如何。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不详察则官材失其序,而庶政之业荒矣。)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圣人观察鉴别人才,十分详尽复杂。所以我按照圣人的训导和教诲写了一些鉴别人才的文字,可以用来修补被忘记的鉴别人才的知识,希望各位学识渊博的君子贤才可以品评琢磨,明白其中的道理。

名人推荐

《人物志》可视之为看相的书,即识人之学。里面是讨论人的器宇、器度、神态等问题。——南怀瑾我自己很喜欢刘劭此书……反复玩诵,每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钱穆主于论辩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所言究悉物情,而精核近理。——清•纪晓岚《人物志》杂取儒名法道诸家,读此书颇可见其大概,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汤用彤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宋•阮逸余尝三复《人物志》,而窃有感焉。修己者,得之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王三省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物志》可视之为看相的书,即识人之学。里面是讨论人的器宇、器度、神态等问题。    ——南怀瑾    我自己很喜欢刘劭此书……反复玩诵,每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    ——钱穆    主于论辩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所言究悉物情,而精核近理。    ——清·纪晓岚    《人物志》杂取儒名法道诸家,读此书颇可见其大概,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    ——汤用彤    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    ——宋·阮逸    余尝三复《人物志》,而窃有感焉。修己者,得之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    ——王三省

内容概要

刘劭,字孔才,邯郸人,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建安年间管理地方户赋,因学识渊博得到荀彧的赏识,升任秘书郎,后任陈留太守、征拜骑都尉等,赐爵关内侯,卒后追赠光禄勋。刘劭才华出众,除《人物志》外,编撰有《皇览》《新律》《律略论》等,另有“三都赋”(《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名传后世,受到推崇。

书籍目录

自 序 / Ⅰ
九征第一 / 001
体别第二 / 019
流业第三 / 033
材理第四 / 043
材能第五 / 065
利害第六 / 081
接识第七 / 091
英雄第八 / 103
八观第九 / 113
七缪第十 / 145
效难十一 / 169
释争十二 / 181

编辑推荐

《我读智慧谋略:以眼察人,以心观心》是一部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融于一体的论著。《以眼察人,以心观心》影响深远,清朝末年曾国藩置《人物志》于案头,朝夕研习,其心得融入《冰鉴》一书;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莱奥克曾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取名《人类能力之研究》,出版后立即风靡西方世界。多位国学大师也对其不吝美言,南怀谨称其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纵横古今的人才学的教科书”,钱穆先生则说:“我自己很喜欢刘劭《以眼察人,以心观心》,……年轻时读《人物志》,至‘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一语,即深爱之,反复玩诵,每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

作者简介

《我读智慧谋略:以眼察人,以心观心》原名《人物志》,又名《鉴人智源》或《辨经》,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以儒家思想为主,兼融道、法、名、阴阳各家学说,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诸观点,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论述。
《我读智慧谋略:以眼察人,以心观心》不仅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纵横家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我读智慧谋略:以眼察人,以心观心》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书中讲述了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


 以眼察人以心观心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