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出版日期:2015-3-4
ISBN:9789869109330
作者:Stephen R. Platt 史蒂芬.普拉特 / 裴士鋒
页数:304页

内容概要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漢名:裴士鋒)
耶魯大學中國史博士,其博士論文獲頒瑟隆.費爾德獎(Theron Rockwell Field Prize)。目前是美國阿姆赫斯特麻塞諸塞大學的助理教授,著有《太平天國之秋》(Autum in the Heavenly Kindom)一書。他大學時主修英語,因此大學畢業後以雅禮協會老師的身分在湖南待了兩年。他的研究得到富爾布萊特計畫、國家人文基金會、蔣經國基金會支持。目前與妻女住在麻塞諸塞州的格林費爾德。
譯者簡介
黃中憲
政治大學外交系畢,專職翻譯,譯有《太平天國之秋》、《非典型法國》、《戰後歐洲六十年》、《維梅爾的帽子》、《大探險家》、《帖木兒之後》、《成吉思汗》、《劍橋伊斯蘭史》等。

书籍目录

導讀:王遠義教授(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導論:為中國構想另一種未來

第一章 重新發掘王夫之
第二章 湖南復興的基礎
第三章 湖南維新運動
第四章 在日本重整旗鼓
第五章 湖南與清朝的覆滅
第六章 重建
第七章 毛澤東與湖南自治運動

跋:湖南與中國
誌謝

作者简介

湖南人應該讓中國步羅馬帝國之後塵消失於歷史舞臺,湖南本身則要成為法國或英國之類國家,把舊帝國的文明帶進未來。──一九○三年,某湖南學生

中國近代史上,反清革命領袖中有一半是湖南人,同盟會中湖南籍成員最多,而中國共產黨第一屆政治局的成員則有整整四分之一是湖南人。湖南所產生的改革者、軍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國諸省之冠,但史學研究卻鮮少對湖南進行連貫性的探討。本書不同於中國現代化是首都與通商口岸啟迪內陸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為中心,認為湖南在內部進行的思想改革與論述生產,牽動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

本書追溯十七世紀的湖南隱士王夫之為現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分析其打破傳統窠臼的思想如何影響後代湖南復興運動,並以一手資料為基礎,梳理出上下八十年、縱橫三代的湖南學者暨行動主義者的傳統文化脈絡。從平定太平天國立功的曾國藩使湖南人地位上升開始,而一波波的改革運動到一九二○年代毛澤東領導湖南獨立運動時達到最高潮。作者力圖證明,湖南種種改革均走在全國之前。

「愛湘者」追求他們所要的未來與重振湖南的理想,同時主導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作者普拉特的觀點不僅挑戰了欲保存古老帝國版圖的歷史學者構造的中國大一統民族主義論述,也有助於理解地區主義在當前中國的重新湧現,要瞭解中國,可能要從地方認同重新開始。
王遠義 教授(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專文導讀
湖南是具有獨特性格的地區,類似孟加拉或蘇格蘭,既為更大國家的建造付出心力,也孕育出自己的身分認同。本書以多不勝數的一手資料為基礎寫成,為發人所未發的一部力作。——芮納.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學

湖南在中國歷史舞臺占有特殊地位長達一百多年,先是助政府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平亂之後大量湖南人成為封疆大吏,晚清改革時湖南成為主要的改革中心之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湖南貢獻甚大,而在毛澤東主政的中國則有多位湖南人躋身最高領導階層。
——柯文(Paul A. Cohen),《歷史三調》(History in Three Keys)作者

他讓讀者瞭解到對許多湖南人來說省優先於國,從而使聲稱中國從帝國走向民族國家乃勢所必然的民族主義敘述大大站不住腳。
——衛周安(Joanna Waley-Cohen),紐約大學

關於民族概念的中國如何由內往外發展出來, 至今只得到局部的探索。普拉特的專題性作品,以令人信服的筆法說明地方根源與民族果實的關係。他筆下的湖南以新且有效的方式說明了從帝國到民國的轉變。
——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滿洲人》(The Manchus)作者

普拉特首開先河詳述湖南人如何重建對王夫之的崇拜,從全新的角度呈現這位久為人知的晚清反滿民族主義偶像。近代中國的傳統、現代、省、國,仍是我們努力欲釐清的大問題,而這本發人深省且立論有據的書,大有助於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
——賈士杰(Don C. Price),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湖南人與現代中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 原本的英文版是2007年出版的, 事隔8年後由台灣出版社翻譯成中文.-- 台灣近一兩年出了不少關於中國大陸翻譯書, 把外國學者的東西引介到華文讀者中, 像這本書的出版社衛城, 或者另一家"八旗文化"也做得不錯。香港的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出版社也有做類似的動作, 但學校的出書還是相對學術一點, 而台灣出版社因為是'市場操作', 選書上更為靈活, 既有學術味重點的像這一本, 也有些時事性一點的如Ambitious Times, 值得留意呢。- 回到這本書, 我是挺享受這閱讀的過程。把現代中國/湖南的故事從明末清初的王船山講起, 一路下來有一些湖南的學者、政治人物、改革派、革命黨等數下來數到年青毛澤東, 是從來沒有想過的一條脈絡。-作者提到, 湖南不像沿海省份, 也不像長江流域的地方, 基本上清末時她是沒有接觸到'外國人'的。在這'派外'、'保守'的省份山了郭嵩燾這樣的第一名駐英'大使', 出了湘軍將領, 出了譚嗣同、黃興的革命黨, 蔡鍔、朱德等軍人, 更莫論一手刻下中國走向的毛澤東, 過去談現代中國大家好像更喜歡談口岸城市談沿海省份, 對湖南這內陸'腹地'好像注意少了點。- 不過更重要的是, 在作者眼中, 湖南在清朝數百年的歷史/脈絡卻不是/不只是中國內的一個省份而已, 它本身就有明顯的主體性, 在造就自己的性格與傳統。依託於王船山的學術研究, 或者說從'屈原'的歷史開始說故事, 雖然不同人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演譯, 但卻始終有一個 anchor 下發展出自己的東西。- 感到有必要盡快補回關於太平天國的歷史。之前看<合肥四姐妹>時看到張樹聲一段時已有這感覺, 這次讀到湘軍時感覺又重來, 看來也差不多是時候了。- 毛澤東的思想源流這本書有一章節的介紹, 提到他與老師、岳父楊昌濟的關係, 提到他與湖南本地學生自治運動的關係, 以及後來倒向布爾什維克的點滴。書中也提到五四時他作為來自落後省份的知識份子與北京知識份子的關係及希望得到後者的認可等...... 五六年前讀楊念群老師講五四的書看不懂這一點, 現在慒慒懂懂的知多一點了。希望日後可以多了解這部份。- 自治的討論其實十分重要, 可惜歷史的軌跡沒有往那方向走, 而今天的中國社會其實和這走向很有關係, 估計將來還有可能要承受後果。
  •     【導論】為中國構想另一種未來怪哉,湖南人在近代中國的事蹟從未被當作整體來看待。個別的歷史著作可能在行文中順帶指出,太平天國之亂(說不定是人類史上死傷最慘重的衝突)的平定,乃是由湘軍領導完成。或指出一八九八年北京師法日本明治維新改造中國,推動了三個月的「百日維新」,但其實在那三年前,湖南就已施行類似的改革。百日維新失敗,改革派遭捕遇害,其中最有名的殉難者譚嗣同,就是湖南維新運動的創始領袖。或者會提到二十世紀第一場反清大叛亂的諸領袖,有一半是湖南人。又或者指出領導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同盟會,湖南籍成員居各省之冠,湖南人黃興親身領導這場革命的程度,遠比事後得到大部分功勞的孫中山高。更近一點看,中國共產黨第一屆政治局的成員,整整四分之一是湖南人(包括毛澤東)。但不論是這些說明湖南人對中國近代史進程有著非凡影響力的例子,還是其他例子,都是零落、孤立的出現,缺乏連貫性,幾乎只是徒然引人驚訝,而無法給予真正的解釋。對此現象,歷來的解釋就只是含糊提及湖南人的神祕「精神」,有人推測那精神源自湖南多山的地理環境或愛吃辣的習慣。更令人感到奇怪的,儘管近代中國幾乎每個重要的改革或革命團體的領導階層裡,都可看到湖南人的身影,但我們仍把湖南視為保守落後的地方。湖南予人的傳統印象,乃是中國最排外的省分,是粗野之地,湖南的農民抗拒任何改革或進步思想,但這樣的省分卻出了這麼多改革者和革命人士,似乎說不通。本書的基本觀點,乃是這樣的矛盾之所以讓人覺得弔詭,完全因為我們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建立在一普獲認可但其實有待商榷的看法上:中國的現代性――和隨之而來的所有政治與社會改革、民族主義、全球文化交流――完全是沿海通商口岸的產物,且從那些口岸往外擴散,啟迪了內陸。在接下來幾章裡,我會證明事實並非如此,湖南其實是不為傳統所拘的文化中心,是今日現代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一個自成一體的節點。我們的目光停在通商口岸和首都太久,暫時轉移一下視線,把湖南擺在中央,全新的中國近代史敘述隨之呈現眼前。在這一與主流敘述背道而馳的反敘述裡,始於晚清的諸多湖南人行動主義事例,其發生都絕非偶然。我的研究目標之一,乃是揭露上述諸多不相干運動之間一脈相承的東西,特別是揭開諸主事者的個人關係――師生間、作者與讀者間、軍中同袍間、同學間、後代子孫間與堂表兄弟姊妹間――他們因此被拉進一自覺的傳統和一有意義之整體。我想弄清楚這些人如何理解他們出身的省分,以及其省分與外面世界(包括中國其他省、世界其他地方)的關係。中國近代史上那些家喻戶曉的事件,對他們而言有多麼不同?是什麼激發他們付諸行動?湖南的歷史學家所緬懷的是什麼,哪些人是湖南青年效法的對象?他們對未來有何夢想?總而言之,湖南的行動主義者如何解讀晚清直至清朝覆滅,中國大地上的動亂和走得踉踉蹌蹌的建造新民族國家之路?研究發現,這些疑問的答案與我們預期的是大相逕庭,從而使人不禁想問,今日學界對中國近代歷史之所由來究竟瞭解多少。我所要講的故事,圍繞著兩個主題鋪陳。第一個是湖南人的民族主義。在此,我所謂的「民族主義」兼具兩種流傳於湖南的想法:第一個想法認為,湖南人是一個自成一格的群體,共同有著與中國他省人迥然有別的特色;第二個想法認為,湖南人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有共同的先祖,以及最重要的,有共同的歷史命運。那是種時強時弱的民族主義,弱時主張湖南人負有引領中國其他人步入未來的天命,強時則主張湖南人該擺脫中國的束縛,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而從近代中國主敘述的角度看,這一現象根本不該存在。傳統的中國近代史認識告訴我們,儒家忠君愛國的觀念自然而然轉化為對中國大一統的想望,於是順理成章的,中國知識分子無一不懷抱著中國一統的夢想。這一歷史目的論(historical teleology),乃是本身想以近代民族國家的形式保住古老帝國版圖的中國民族主義歷史學家所構造,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許多重要的湖南改革派只把湖南省當成首要效忠對象的事實,卻恰好在掏空這個立論。本書檢視的許多例子裡,有個一貫且有力的中心思想,即本省擺第一位,帝國(如果考慮到帝國的話)擺第二位。從中國境內民族主義發展的角度看,這意味著湖南省可同樣輕易的(且如某些人所認為的,更輕易的)成為現代民族國家,把舊帝國棄之在後。或者如某湖南學生於一九○三年所說的,湖南人應該讓中國步羅馬帝國之後塵消失於歷史舞臺,湖南本身則要成為法國或英國之類的國家,把舊帝國的文明帶進未來。第二個主題與第一個密不可分,乃是至今方興未艾,對湖南學者王夫之的重新發掘。王夫之是明朝遺老,義不仕清,十七世紀隱居鄉野,其生平和著作於十九、二十世紀成為建構新湖南認同和歷史方向感的核心材料。王夫之比其他任何人或歷史事件更有資格做為現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在許多人眼中,王夫之是在他們血液裡事先植下改革、革命因子的共同先祖。讀者或許會注意到,我對王夫之的探究,未走從哲學角度分析他著作的傳統路子,而是研究近代人如何回應他的想法,近代人如何在他思想的基本要素和進步、民主、民族主義之類「西方」思想之間找到不尋常的契合之處。本書是探討思想歷史的專題論著,但具體地說,這是一部以如下信念為基礎的論著:思想不是抽象且不變的,而是有所待(contingent)且處於動態變化的。我認為瞭解思想史的最佳之道,乃是把思想史擺在人的時空環境(human context)裡去瞭解,這個時空環境包含了受自己生命中特別關注之事物驅動的讀者,其塑造文本的意義以滿足自己需求的方式,以及他們接下來將解讀化為行動的方式。在這樣的探究路徑下,引述文本此事所具有的意義,至少就和該文本起初被撰寫的一刻一樣重要。因此,本書不在研究王夫之的思想本身,而在研究王夫之的著作如何被後人運用:近代學者如何復興他的著作,如何重新解讀他的著作,又如何在數代的歲月裡把他轉變為令人仰慕的現代湖南精神象徵。用此一思想研究路徑來探討上述主題,可以說再適切不過,因為王夫之也非常重視文本意義經時空轉換而改變的類似觀念。最後得談談我個人的地區史研究方式。這不是第一本出自西方學者之手的有關湖南的書,卻是第一本避免把湖南當成個案研究(case study)的書。已有人寫出把湖南當作近代中國縮影的出色著作,而要抓到整個中國的趨勢,這是較容易辦到的研究路徑。但就本書的目標來說,湖南不是中國的縮影,就像中國不是亞洲的縮影;湖南就是湖南,在湖南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地方,湖南史與近代中國史不可分割,但不可分割不代表類同。這兩種研究路徑的差異在於:把湖南當個案研究,就是在強調當地歷史裡最容易被歸納出來以適用其他諸省的元素,或者對今人所知之中國近代民族國家的誕生,似乎最有助於說明的那些元素。但把湖南視為本身自性具足的一個主體來看待,則是要為湖南歷史裡該省所獨有且與熟悉的敘述格格不入的諸多元素騰出空間。簡單地說,第一種研究路徑用該地區來小幅調整既有的中國近代史模式,以使其更為完善,第二種則用該地區來質疑該模式。這是南轅北轍的兩種原則,各以其中之一來做研究的兩個學者,可能在同樣的原始資料裡找到截然不同的意涵,且會選擇循著那些資料所開展出的截然不同的主線走下去。兩人很容易會對另一人眼中最有趣的事物視而不見。但如果把他們的研究項目擺在一塊,兩種視角能創造出大不相同但彼此相當有關連的畫面,且足以發揮類似立體鏡之兩張幻燈片的作用,真正深刻呈現那些活在另一個當下,不可能知道自己未來的歷史人物充滿矛盾的經歷。本書所探討對象的希望、夢想、背道而馳的意念、挫折,始終未呈現於我們所瞭解的中國歷史,主要因為它們反映了一個已湮沒不明的世界,充滿諸多可能性――為中國構想另一種未來――的世界。那是日後篤定認為一切都通向大一統中國的民族主義者所無法理解的世界,也正是我以那些歷史人物為對象寫下此書的原因所在。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身为一个湖南人,知晓了以前未曾知晓的东西。有很多先辈奋斗的事情需要我们品味,而如何在一个时代认清自己,认清自己心中的信念,文中有很多片段能给我一些感悟。敬此文给我描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湖南,而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过。也许曾经的湖南精神以及淹没在中国民族这个大精神,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以至于我在长沙的这么多年来没有真正感受过。但愿那长长的黄兴路,岳麓书院下的精神,愿其能给我们一些福泽。论书对我的影响力,这本书我给五星。
  •     船山先生若是泉下有知兩百年後他的湘潭弟子拿他的文字把「湖南」吹捧得獨一無二,會不會急得從地裡跳出來?(話說我看宋論讀通鑑論為何就沒這感覺?可能我是南海的.白目=。=)
  •     資料詳盡,故事流暢,惜立論太過進取。
  •     #好书# 湖南人应该让中国步罗马帝国之后尘消失于历史舞台,湖南本身则要成为法国或英国之类的国家,把旧帝国的文明带进未来。──一九○三年,某湖南學生
  •     作者是史景迁弟子,在长沙生活过两年,对不少湖南人的评价几近传奇。 从曾国藩郭嵩焘以降到谭嗣同、黄兴蔡锷、刘人熙、杨毓麟昌济叔侄等一批本地人曾经有过的试图让湖南独立为一政权的尝试教一个湖南人无端的澎湃,在不久前那个时代,湖湘大地居然有那么多高瞻远瞩也不惧流血的豪杰人物。
  •     视角独特很有意思,“政治不正确”大概造就了没能在大陆出版。但,论述时“想当然”的地方也挺多的。
  •     chiman推荐的书 作者组织材料好高明 学习
  •     激進的湖南人,激進的日本幫。如果郭嵩燾多些,王闿運少些,會怎麼樣的。
  •     一部“湘独”的近代史
  •     将湖南单独抽离出来,作为一个民族去处理,而且还是由美国的中国研究者著述,值得看看。但最值得关注的点不在这里,而是将中国的现代化启程放置于内陆省份,将湖南作为“现代中国”的起源来叙述,这是此书最有价值的地方——这跟孔飞力认为现代中国的起源更多是内生性的,并非以往绝大多数观点所认为的外来影响轮。
  •     題目特別有噱頭,也有趣,但抱歉,8.6的評分虛的也是可以。讀的英文版,原著本身歷史敘述毛病都一堆,典型的海外東亞漢學路數,特別東方主義。推薦台灣汪榮祖教授的書評。
  •     立论不认同
  •     比较失望……
  •     本书试图讲述一个不同于匀质性的中国现代革命和改革的故事,在中国,特别是湖南发现历史。在书中,王夫之的思想在晚清重出一直被重新解读成为一条主要线索,贯穿了郭嵩焘、曾国藩、戊戌前后的维新者、辛亥前后的革命者以及民国初年的新旧各派直到毛泽东和他得新民学会以及共产主义小组。湖南的故事与整体性中国之间具有张力,尽管在有些材料的解读上,我觉得作者走得太远,特别是湖南独立和建国的那些表述,有可能只是为了实现某些短期利益的权宜之计,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些持上述主张者会很快放弃他们的主张。另外,本书梳理了清末到20年代湖南地方上活跃的新旧各派的联系,譬如通过阅读本书,我了解了船山学社、新民学会、湖南自修大学、共产主义小组之间的人员和思想的延续性。
  •     就好看而言,五星。翻译很台风。志业,和合类都有。有些断句,要会一阵子神。但是整体说,在所有功课书里,这个文字好看,思维也好看。
  •     没想象中好,也没想象中坏。专注这一议题就已经意义重大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