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与人心》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6-9-1
ISBN:9787550282447
作者:余世存
页数:312页

《世道与人心》的笔记-第51页 - 弘一

  但跟公子哥儿们]不同的是,李叔同不仅得了中国文化的形,还得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即一个真正健康的中国人,即使生活在小康状态,他也必须有社会关怀,这种关怀是以忧伤为底色的忧时伤世;李叔同在优哉游哉之际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愤世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

《世道与人心》的笔记-第101页 - 梁漱溟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九十有五。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哲学家张岱年由此想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世道与人心》的笔记-第159页 - 蒋光慈:当文学遇到革命

蒋光慈的赤子之心总是没有得到多少好报,他的好运总是短暂的,作品的蹿红很快又被政治打压下去了,他的赤字个性也被革命否定了。1960年5月,蒋光慈主编的《拓荒者》被当局查禁,他的肺病同时也被恶化了。他搬到上海法租界里养病。法租界是当时上海的高级住宅区。也是最优美的风景区。环龙路的附近就是法国公园。每天早上,他喝完美国房东派给的牛奶,可可茶、奶油汤后就一个人去法国公园,边散步、边继续构思《咆哮了的土地》的后半部分,这部长篇小说的前十三章已经在《拓荒者》第一卷第三期及第四、第五期合刊上发表,那时的蒋光慈西装革履,手中执者一根司的克,他本来就是身材高大,戴着一副西边的近视眼镜,显得绅士派头十足,现在看上去就更像是一个高级华人了。

《世道与人心》的笔记-第249页 - 丁文江:学术与政治

丁文江任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期间,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政治上。当时政治混乱,内战迭起,人心恐慌,无法安心生产。丁根江很希望军阀们能够接受现代的、科学的眼光。据说,他对各路军阀的籍贯、年龄、出身、天资高低、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彼此关系、部队数量、训练水平、武器配备等各种情况了如指掌,他甚至写了不少军事分析评论。他总认为,这些军阀天资颇佳,只可惜因未受过现代教育而不能造福于深灰,他对曹锟等人抱有相当的同情,经过仔细比较,他认为在军阀中统治东北的“奉系”军阀最坏,而统治东南的孙传芳组好,有改造的可能。

《世道与人心》的笔记-第75页 - 陈寅恪:大成至学

当然,陈寅恪并未能实现他的用世梦想。有人说,陈先生有王通之才识,但他的才思遇到了革命世纪,难以舒展。因此,无论多少人谈论陈寅恪,他的人生传奇和学问传奇,仍是以悲情的象征占据了我们的世纪和心中,如果人们不能了解并理解这一悲情,那么谈论陈寅恪极易猎奇炫耀,于人于己并无教益。’

《世道与人心》的笔记-第39页 - 龚自珍:衰世中的诗人

一个中国一流的男人在衰世界里不得用现世报国,只能将一生的光阴耗费在这些雕虫小技之中,他只能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情怀,那些具有复杂的思想内容的抒情诗,给人一种深沉的忧郁感、孤独感和自豪感。在许多抒情诗中,他既歌颂少年朝气,侠客和义士,理想或豪杰人物,同时又羡慕“老辈”、隐士和读书官,留恋母爱和童年,企求纯洁的爱情,美貌天真而有才的少女,向往湖山胜境,乃至梦境、仙境和佛教的清净世界、

《世道与人心》的笔记-第19页 - 王凤仪:儒家的慧能

1909年,变法呼声传遍中国大江南北。朝阳知府王乃斌与时俱进,着急全县士绅民众讲解时政,王凤仪也去参加,王知府看见了他,就请他登台并坐,向众人介绍说:“这就是王善人凤仪先生,他守墓三年,近来有办女义学多出,我恭敬他,是恭敬他的人格,诸君如能像他,我也同样恭敬诸位。”晚上知府请王凤仪到家里去,他对王凤仪说:“你也应该做两件衣服,有事时我也好抬举你。”王凤仪说:“我去的地方,多数是些穷苦人家,我若穿着几件好衣服,自己发拘,人家着地啊也作难。因此,我才穿这样的衣履。”王知府郑赞:你真是个善人啊!“”

《世道与人心》的笔记-第23页 - 袁焕仙

  对一般读者而言,民国热似乎已经穷尽了民国的人物和事件。但对历史和民族生活而言,对民国人物的读解仍有很大余地。曾有论者说,当代的民国热仍是意识形态式的,对社会主流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过于关注;而对那些边缘者、特立独行之士、对华夏文化各类生活方式的传承和践行者的关注非常不够。这一评述相当精深。从这一角度看近现代中国,还有相当多的空白有待今人挖掘填充。以儒释道文化的传承而言,袁焕仙先生的人生功德就值得今人了解。

《世道与人心》的笔记-第11页 - 武训

  谈论武训,最令人索解的是他那三天的昏睡,我们,甚至他自己也难以说清楚那昏睡的意义。也许那是天启,那是中外历史上无数圣哲、使徒们觉悟前的“高峰体验”。他像阿Q兄弟一样在破庙里睡着了,但阿Q梦见的是“同去同去”,武训找到的却是个人的人生道路。

《世道与人心》的笔记-第74页 - 陈寅恪

  因此,谈论陈寅恪需要很多参照。只有这些参照足够多,也就是说,谈论陈寅恪的视野进入到文明的核心或文化的高峰处,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纯粹的学人能够在东西方的上层社会都得到重视?如果说,人们封孔子是大成至圣,那么无数人谈论陈寅恪的结论就是一个大成至学。如果说,章太炎生前感叹,他死后,华夏文化亡矣;那么,在陈寅恪那里,不仅复兴了华夏文化,而且打通了中西文化。可以说,陈寅恪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重建的人格象征。


 世道与人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