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1961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15321455
作者:[美]弗雷德里克·肯普
页数:487页

内容概要

[美] 弗雷德里克·肯普,大西洋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此前在《华尔街日报》担任记者、专栏作家和编辑超过二十五年,是该报首席外交记者、驻柏林分社社长、欧洲版《华尔街日报》副社长。他之前的著作有《与独裁者分手:美国和诺列加的纷争》《西伯利亚的奥德赛:俄罗斯的心灵之旅》《父亲和祖国:新德国的私人探访记》。大西洋理事会是美国东部传统“大西洋主义者”重要的民间政策研究和协调机构,由己故前国务卿克里斯琴·赫脱和威尔·克莱顿等人发起和创建的。目前是华盛顿较为重视的对华研究的主流思想库之一。

书籍目录

序言  by斯考克罗夫特(老布什总统国家安全顾问)
引子 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上篇 棋手
第一章 赫鲁晓夫:左右为难的共产主义者
玛尔塔·希勒斯被强奸的故事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第三章 肯尼迪:总统的教育
寒风中走来的“狙击手”
第四章 肯尼迪:第一次失误
第五章 乌布利希与阿登纳:难以驾驭的盟友
弗雷德里希·勃兰特失败的逃亡
第六章 乌布利希和阿登纳:小人物左右大局
中篇 暴雨将至
第七章 赫鲁晓夫的春天
第八章 新手上场
乔恩·唐纳眼中的柏林
第九章 危险的外交
第十章 维也纳:青涩男孩遇上黑帮大佬
第十一章 维也纳:战争的凶兆
第十二章 盛怒之夏
玛莲娜·施密特,全球最美丽的逃亡者
下篇 对峙
第十三章 “大试验场”
乌布利希与库尔特·威斯马赫的冲突
第十四章 墙:罗网初张
第十五章 墙:绝望的日子
艾伯哈德·博尔进了监狱
第十六章 英雄归来
第十七章 核扑克
第十八章 查理检查站的对峙
尾声 余波

作者简介

两个棋手的数次对弈
决定了一个民族近三十年分裂的开始
柏林墙倒塌25周年纪念
2011年《经济学人》历史类最佳图书
大西洋理事会主席弗雷德里克·肯普 宏篇巨作
1961年,赫鲁晓夫把柏林叫作“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一年后的古巴导弹危机被广泛讨论,但1961年的柏林危机在塑造冷战格局上却更为关键、更为凶险。美苏两方如此近距离地荷枪实弹、列阵对垒,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一次失误、一个头脑发热的指挥官——核大战的触发就在瞬息之间。一方是未经试炼的美国年轻总统,他还未从猪湾事件中彻底脱身;一方是苏联总理,被中国人、东德人还有苏联政府中的强硬派包围。随着重要的党代会的临近,他知道,柏林的危局不但关乎苏联帝国的兴衰,更关系着他本人在克里姆林宫的权位。
一方从不试图理解另一方,双方都极力掌控局势。如此,一周接一周,危险步步滋长。
基于大量文献和采访,辅以新颖而惊人的洞察力,如戏剧一般的写作手法,本书以一种对20世纪历史的关键事件——这些事件对于21世纪的我们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地缘政治格局变迁,我们轻易地忘记了冷战中最恐怖、最危险的一次危机。那时美国和苏联的坦克近在咫尺,剑拔弩张。《柏林1961》情节紧张,引证丰富,发人深思,为今天提供了诸多教益。——亨利·基辛格
这是最好的历史写作。肯普娴熟地剖析了冷战时期东西方最为重要的一次战略对抗,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冷战的复杂性。——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
真是绝好的一出戏!1961年柏林的对峙是冷战的转折点,远比古巴导弹危机更为重要,更富启示。这是一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两个魅力型领导人基于误读的碰撞,到今天依然发人深省。肯普引人入胜的叙事是文学与学术结合的典范。——沃尔特·伊萨克森,《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乔布斯传》作者
弗雷德抓住了一个非凡的故事,这个戏剧性的故事造就了二十八年的世界秩序。《柏林1961》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在危机四伏、变幻不定和进退两难的当今世界局势中,具有借鉴意义。——查克·哈格尔,美国现任国防部长
弗雷德里克·肯普用生动的描述、机敏的分析以及严谨的研究为冷战中关键而危险的一页提供了新的洞见。他将徘徊在核战边缘的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又带回到我们身边。——斯特罗布·塔尔博特,布鲁金斯学会主席


 柏林1961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来自《柯克思书评》杂志(Kirkus Reviews),@欢乐的方脑壳 译《华尔街日报》的前资深编辑肯普为我们叙述了一连串的场景,场景中,俄国人手持橄榄枝,而美国人则拔剑相对。肯尼迪上任初期,赫鲁晓夫意想不到地采取了和解姿态——比如,他允许自由欧洲电台在铁幕后广播,释放他们击落的美国间谍飞机的飞行员,在《真理报》上全文刊载肯尼迪的就职演讲。但是,肯尼迪却对赫鲁晓夫报以怀疑,殊不知,后者“正在对内改革、对外亲善,还是对内独裁、对外对抗之间犹豫摇摆”。由于肯尼迪的迟疑,他失去了鼓励苏联领导人的最佳时机。同时,赫鲁晓夫也面临着困难的坏境。他刚拔除了自己最危险的对手、斯大林时代的秘密警察头子拉夫连季·贝利亚,但仍然面对大量的斯大林死忠党徒的反对,以及毛泽东争当全球共产主义领军人物的挑战。他还被拖进了东德的烂摊子。那里在他实行后斯大林时代的改革政策之初就濒于崩溃,变成了东欧人向西方逃亡的门户。1961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正如肯普的叙述,这年的高潮事件就是在苏联一次次误读了肯尼迪政府的信号之后,开始建起了柏林墙。最后,肯尼迪不得不自吞骄傲的苦果,“眼睁睁看着一堵墙的修筑”,接受现实。不过,肯普说,肯尼迪最终在第二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表现出色,重占先手。虽然来得有些迟,但这本书确实继承了威廉·夏伊勒和芭芭拉·塔奇曼新闻写史的传统,堪称佳作。
  •     黄艾禾/文我们都知道德国首都柏林曾有一道“柏林墙”,它修起来30年后,又被拆了。它修起来的年代,我懵懵懂懂,只知道世界被分为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我们是属于前者的;它被拆了的时候,我们听说,冷战结束了。《柏林1961: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这本书,讲的就是这道柏林墙是怎么修起来的。这本书是一本非虚构写作的名作,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为2011年最佳图书。书很厚,但是好看,波澜壮阔,像是在拍电影,镜头从莫斯科跳到华盛顿,又跳到东德的柏林,西德的波恩;上至肯尼迪、赫鲁晓夫、西德总理阿登纳、东德党魁乌布利希,下至守卫关卡的下级军官、一夜间被柏林墙分隔的普通柏林市民,个人的叙述与全球的政治格局完美地嵌接成一个全景视角,随着事件的发展,层层递进。所以,可以看得很过瘾。  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化的国度,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大量政治观念,政治人物只要一在媒体上出现,他的政治身份就已经被划清楚了。于是我们知道,帝国主义分子(后来加上修正主义分子)每句话都是错的,他们说的所谓正义、自由都是骗人的,他们的话都是阴谋。是不是到了今天,我们看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头面人物,还会延续这种思维——所有的政治人物只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中国好的,一种是害中国的,尤其后者,他们宣称的价值观都是在说谎,他们说的每句话都是阴谋。  而《柏林1961》是在解构阴谋。作者肯普尽力在还原,还原美苏这两个当时的超级大国的决策过程。在美国总统的周围,肯尼迪依靠的实际是个很小的圈子,包括他的弟弟罗伯特、美国驻苏大使汤普森、国务卿腊斯克及前任国务卿艾奇逊、国家安全顾问邦迪等。他总是拖到不能拖的时候才下决断,他一旦决策失误,会有他的政敌不失时机地向他攻击,报刊媒体也不会放过他。而在另一方,苏联的赫鲁晓夫做起决断来就永远不会有肯尼迪这么多的顾忌,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翻云覆雨,咄咄逼人,可以把肯尼迪玩得团团转。但是,在那个由他来独裁的政权里,他的政敌却远比肯尼迪的凶险得多,赫鲁晓夫的强硬,有许多是出自他保住自己权力的需要。  两位大国首脑的个性,也在这场国际政治角力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当然也影响到了事情的走向。风度翩翩的贵族子弟与从底层一路冲杀上来的矿工遭遇,书中有一句评论很精彩,说肯尼迪第一次遇上了根本无视他的魅力的人,他竟不知道怎么办。当时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看出,肯尼迪被赫鲁晓夫的粗鲁野蛮打败了,就像“第一次会见鼎盛时期”的拿破仑,或者是内维尔•张伯伦“试图与希特勒进行对话。”  大国的国际政治战略,当然非常复杂。但是这种复杂并非一些人想象的如同电视剧里演绎的惊天阴谋,它是各种因素机缘在特定情境下相互影响的嬗变。《柏林1961》的作者肯普,就是在这里很艰苦地把复杂的种种因素机缘一点点整理,缕成线索,最后把全景图展现出来。这里有必然,也有偶然。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图景就是这么多彩,也这么迷人。当我们被历史源流所裹挟着走时,我们只能身不由己,听凭这潮流把我们推到激流中,又塞到某个角落;但总有一些历史学者在激流过后,站在我们当年不能站到的高度,重新拼起当年的碎片。  如果我们只讲成败,柏林墙的建起,是西方的一次失败。东德人趁着肯尼迪犹犹豫豫之际,以德国人特有的高效极快地修成,从此德国的分裂被固定化。然而,从道义上说,那是为防止本国人出逃而建起的墙啊。政治的冲突,给一代德国人留下的,是多少家庭的生离死别。这些代价,终将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承受。
  •     对冷战历史有兴趣的读者不应该错过这本书,从世界格局的大背景到政治环境到势力间的博弈,这本书可以说是翻译过来的第一本如此专著而又全面的书。作为冷战的标志性建筑,柏林墙可以说影响了至少三代人对于那个时代的看法,这并不是由于赫鲁晓夫的不理性抑或是美国的咄咄逼人才建成了,相反,这是一道缓冲,是两极格局的分界点,是不可或缺的。毕竟,这道墙从政治意义来说是让两个势力之间避免了战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保守主义鹰派和自由主义鸽派永远站在两个角度相互指责233333
  •     肯尼迪很萌嘛
  •     有一个想法一直在我脑子里——如果我在那个时刻坐在决断的位置,我会是不断忧虑担心核战争危害的肯尼迪还是强硬决断的赫鲁晓夫呢?——我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我也不相信自己的回答。
  •     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昨日重现,一切都那么真实和激烈,我们曾经那么的接近过核战争。
  •     今年看的相当不错的一本书,是11年经济学人最佳图书。从小就被灌输了大量幼稚的政治观念,许多政治人物已经被套上了一个政治身份。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肯尼迪,艾奇逊,这些脸谱褪下了僵硬的定义,在这本书的解析中变得更加生动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波澜壮阔的书,个人叙述与地缘政治构造了一个全景视角,层层演进,看得很过瘾。
  •     十分易读的一本书,作者将柏林墙建起前后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很清楚的进行了讲解,让读者能有很多思考。现在很难想象当时东德人民的生活情况,只能为他们感到惋惜。还好历史最终证明,强权政治是走不通的。
  •     两个人在对赌,地球是赌注,一帮人帮腔,最终也都没敢show hand。当然,我是真感谢他们没发大招。
  •     4m roa 96g y7a no7f h7 86f noa pa7 ea noa y7f pm7 da jm 46g 96g o7 lgfb pmf 5om no7fb roa rmg ea6 pa7 5om d6a roa nom rgfb noa o7f o6g 9m b7f 47f 4m oma tgm no7f h7 oma no7 ra t6f omg ro7 noa 5o6fb f6f em c7 noa ro7 dafb ta rogfb 57fb ha6f no6fb t7 pm7 jmg d7 4m no6g y7f pm7 roa rma t6g 97fb ea noa ta
  •     #t# 一个老练的玩家如何粗鲁地教训一个新手;对肯尼迪说得很详细,但对赫鲁晓夫和社会主义阵营就缺些背景材料;十足精彩。 #kindle #听书
  •     因为到过柏林墙,所以才会对这座墙的历史感到好奇
  •     非常好看的一部书,作者以时间为轴线,回顾了1961年柏林危机每一个阶段的种种决定,揭露极权政府残酷的同时,并不讳言肯尼迪在执政初期的幼稚与失误。历史不能假设,你永远不知道当初一个细微的判断偏差会在未来导致怎样截然不同的走势。
  •     书里有句话引得挺好:JFK说着丘吉尔的话,干着张伯伦的事。可惜啊,历史还在重演。
  •     极优秀的作品,要是历史都这么写看书的人就多了
  •     非常棒
  •     角度观点都带有批判性,对历史的细节描述的透彻,博弈的结局。
  •     在1961,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政权会建立起一道墙来围困它的人民。而28年后,同样匪夷所思,同样一道墙会和平地倒下,似乎之外一夜之间。
  •     D819 K719.1/3
  •     很显然,我们对于政治家的要求有些过高了。总以为他们又超强的判断力,能猜出一切别人的想法。但事实上,他们也会误判,会误读。虽然没发生可怕的事儿,但是也足够让世人胆战心惊了。
  •     最激动人心的还是Ich bin ein Berliner
  •     评价过高,意思不大
  •     好书
  •     很详实的记录柏林危机,历史的细节被大大地放大了,值得细看
  •     资料的堆积,把精彩都埋藏了。作者有多讨厌肯尼迪?
  •     基本认同作者观点,但是无法忽视其立场
  •     大国较量,危险而敏感,每个细节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     重现冷战最紧张的时刻,1961年时赫鲁晓夫的狡猾,肯尼迪的软弱,柏林墙建成的前后。把自己的民众圈起来的政府,国家,主义,都是失败的!
  •     60年代是冷战的最高峰,读完本书都感觉心里发凉,同时也感觉到各自的克制。活在那个时代的领导人和普通民众是不幸,毁灭的阴影实时萦绕。当然最不幸的是德国人民,永远处在冷战的最前线,无论他们是否愿意,都无法抽身。
  •     生动翔实的历史写作. 围绕着地缘政治棋子的一场较量, 证明了意志有时比计算更重要. 美国唯一的一次软弱表现导致了长期的被动.
  •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三十多万字历史回顾。对冷战时期的东西对立、德国分裂和最标志的柏林墙以及几位领导者有了比课本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段历史哪怕一丝一毫的变动都可能改变整个世界的发展和当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以史为鉴让人不寒而栗。
  •     在书店看到这个封面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这本书详实记录了冷战中最标志性的事件柏林墙的兴建始末,对于这样详细而精确的历史描述,我本来以为在豆瓣能看到很高的评价,可是事与愿违,先不说分数高低,就那10个人的评价就已经令我十分的失望!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已经很薄弱了,难得这样的好作品被翻译出来却没有多少人关注也是很可悲的。整天嚷着开放网络,为什么不先好好了解了解历史呢?
  •     20世纪精彩的一年,缺乏沟通,过度解读导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发生的碰撞。书里虽然抨击肯尼迪过于软弱,但是处在他的位置上考虑,是不可能为了柏林而愿意核战争的。
  •     从柏林墙的建立,及至倒塌,将近30年的时间,整整的一代人。美苏以及东西德领导人的意识形态,以及周边国家对于第三帝国的恐惧,导致了这个必然的结果。在这30年里还发生了很多事情,个人命运置身于历史洪流中则显得那么无奈。正如Bob Dylan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中唱到的:周遭的洪水已经围拢,面对现实吧,你们的骨头将被浸透。如果你的年华尚值得珍重,你最好即刻开始游动,不然你会如同石头般沉入水中,因为这是个变革的时代。
  •     肯尼迪全程被怼
  •     Kindle电子书价格: ¥ 31.00
  •     就没有人觉得翻译得很烂吗?语言完全直译,没有任何修饰,很!难!读!下!去!后面翻译比前面好,可惜都快结束了。如果翻译给力,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对了解更多冷战的历史有帮助。
  •     对我这种国际历史盲来说可读性还是很高,对政治人物的个人看法不会太过主观,虽然觉得缺少佐证,但是在整体的脉络上很清晰,让人很有胃口读下去。
  •     有空可以看看
  •     大格局视角与小人物视角交替使用,从历史发展看个人在历史滚滚洪流的挣扎,躲不了,逃不掉。国家之间的博弈,牺牲掉很多普通人的人生与生活,谁会在乎呢?那些官僚?那些政客?太天真。
  •     民主制度虽然是不完善的,“但是却从来也没有建起一座墙来让人民在里面生活”......当自由领导人不加反抗,专制体制施加的暴力会有多大。
  •     真正从现在的眼光看过去,值得一看
  •     我忽然想起一句台词:两军相逢勇者胜。如果刚刚就知的肯尼迪对赫鲁晓夫的威胁更勇敢一点,冷战的进程是否就会不同。可惜历史无法再选择一次。
  •     惊心动魄 栩栩如生。。肯尼迪的软蛋造成了东德的悲剧。。对共产主义这种人类毒瘤就特么打翻在地再特么踏上千万只脚。。
  •     从美苏、两德等国领导人的决策过程剖析柏林墙的建造,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领导人虽说有国家之力来辅助决策,该犯错误还是会犯,该无能为力的时候还是很无奈。
  •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栩栩如生
  •     历史只能描述而不能评论,作者对肯尼迪有太多鹰派的偏见。
  •     《午夜将至》的前传,相似的手法,少了细致的临场细节,多了纵深的历史感和冷幽默:肯尼迪执政一年,充满了前后不一、优柔寡断和政策失误。这真是一种新鲜的展现了自知之明的表达方式。
  •     看内中东方阵营的各路诡辩,沉重之中勉强轻松一二
  •     一些史实细节上仍有讹误
  •     亦不失为谈判学的经典案例
  •     神奇的柏林墙倒下了20年后,地球对面有个神奇地方的神奇政府又以同样的愚蠢逻辑建立了一座更神奇的墙,简称GFW。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