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理论与实践探索

出版社:中国检察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801856579
作者:宋世杰
页数:595页

章节摘录

三、刑事裁判共识性实现的基本条件刑事裁判共识性应成为刑事诉讼过程追求的理念。追求共识,可以促进轻罪和解,重罪对立减轻,甚至因认罪和悔罪化解其对立,使原来被犯罪行为所破坏的人际关系得以修复与改善。“和合的人际关系一直是社会学关于社会关系方面研究的核心,也是因为结合形成社会,分离则不然。”所以,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诉讼必须以消解对抗为使命,求得问题的协调,达成诉讼各方特别是控辩双方都可接纳的裁判,从而化解矛盾,形成共识,使社会秩序重新得以稳定健康地发展。因此,共识性应当也必须成为刑事诉讼追求的最高目标,并将其作为刑事诉讼法完善的指导。然而,也应当看到,这一目标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也是困难的。但是,只要确立了这个诉讼目标,就有了追求的方向。我们可以逐步研究实现该目标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并尽力使得这些条件具备现实性,从而为实践中公正与效率、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等矛盾的解决疏通道路,更为达至刑事诉讼终极理想的彼岸。笔者认为,刑事裁判共识性实现的基本条件包括:(一)案件真实的发现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既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的过程,又是通过实践而实现价值的过程。在实践基础上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中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真是获得了真理,达到了真理的境界,即主体在思想和行为上充分接近和适合于客体的必然性。这是主客体之间达到实质性统一的第一种状态。

前言

2005年11月18日至19日,湖南省诉讼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在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召开,此次年会的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诉讼法的修改”。共有150多名来自湖南省各高校和公、检、法、司的代表到会,大会收到论文100余篇。代表们围绕会议议题,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研讨,以下就此次年会研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关于刑事诉讼刑事诉讼组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于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一、基本理论(一)理念1.刑事裁判共识性理念宋世杰会长针对目前对抗制中存在的问题,在传统中庸思想与现实和谐社会理念背景下,提出应当确立刑事裁判共识性理念,认为刑事裁判活动中应追求诉讼各方形成共同认识作为裁判的基础,得到法律与社会认同,从而使裁判具有最大的兼容性,实现司法公正与社会效益。

后记

2005年11月18日至19日,湖南省法学会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年会在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召开,此次年会的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诉讼法的修改”,共有150多名来自湖南省各高校和公、检、法、司的代表到会。大会收到论文100余篇,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能从中选择部分论文编成《诉讼法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还有一些论文没有编入该书,在此我们表示歉意。没有收入该书的论文主要有:李琳:《关于传媒与司法关系的理性思考——美国的法律实践及其启示》;李含春、孙浩滨:《对我国监视居住措施的存废思考》;蒋倩倩、弓沙沙:《论我国取保候审的制度定位》;梁燕妮、冯浩:《论我国司法程序的理性化——主要着眼于实践理性的角度》;金苹:《论我国律师性质的重构》;潘定衢、刘耀武:《无罪推定原则的实行障碍与贯彻途径》;彭海涛:《刑事审前阶段性证据开示程序探略——以协商性司法为视角》;陈新华:《对我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的思考》;杨恒胜:《构建法官释明制度的思考》;何本凡、秦琳:《股东派生诉讼程序设计初探》;李秋田:《民事诉讼证明妨碍排除制度初探》;甘真真:《论民事执行体制的科学构建》;戎群:《论民事执行体制的科学构建——以长沙模式为研究考查中心》;李芳:《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妨碍》;谢雁:《浅议事实推定的规范》;唐茂林:《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以日本的民事调停制度为借鉴》;刘一展:《我国民事送达制度立法规定问题研究》;刘芸:《论证据保全错误的救济与防范》;龚鹏:《对我国行政诉讼法价值体系的试选择》等等。

内容概要

宋世杰,男,1938年生,湖南长沙人,1961年毕业于原湖北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本科。长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1983年调入湘潭大学任教,现任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诉讼法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南省重点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名誉理事,湖南省诉讼法学会会长,曾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中国法学会理事,湘潭市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省社科评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个人专著有《刑事诉讼理论研究》、《比较刑事诉讼法学》、《举证责任论》、《证据学新论》、《诉讼证据法学》、《刑事审判制度研究》、《中国刑事诉讼的发展与现代化》、《外国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等10部;主编教材有《刑事诉讼法学》、《诉讼证据法学》等26部,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所讲授的《证据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并在1998年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称号。刘建军,男,1957年生,中共党员,现任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院长,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9月至1992年10月,在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曾任经济庭副庭长,正科级审判员,法庭指导科科长。1992年10月起任长沙市原郊区人民法院副院长,1996年任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2005年1月任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院长至今。宁松,男,1972年出生,湖南株洲人,2002年湘潭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任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讲师;2005年考入湘潭大学法学院,攻读诉讼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在《政治与法律》、《法学杂志》、《河北法学》、《犯罪与改造研究》等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著《外国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参编《刑事被告人概论》、《证据法学》等教材3部。

书籍目录

湖南省法学会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理论研讨会综述(代序)刑事诉讼篇刑事裁判共识性初论——建构和谐社会法制的视角一、刑事裁判共识性的内涵及特点二、刑事裁判共识性问题提出的背景三、刑事裁判共识性实现的基本条件四、刑事裁判共识性的实质化侦查行为规则体系研究一、侦查行为规则体系的涵义二、侦查行为的种类三、我国侦查行为规则体系之重构刑事裁判根据的确定性问题一、关于司法裁判确定性的争论二、刑事裁判根据的相对确定性三、刑事裁判根据相对确定性的程序保障论民刑交叉案件的处理——兼对我国传统“先刑后民”原则的反思一、我国处理民刑交叉案件的立法例及适用现状二、法、德、俄、英、美五国处理民刑交叉案件的立法例三、对我国传统“先刑后民”原则的反思四、我国处理民刑交叉案件的程序重构关于刑事被告人简易程序选择适用权的思考——以动议权为视角一、被告人的简易程序动议权及其在我国立法中的缺失二、对世界各国和地区有关立法的考察三、赋予被告人简易程序动议权的内在机理四、被告人的简易程序动议权的建构辩诉交易之理性思考一、辩诉交易的历史分析二、辩诉交易的利弊分析三、当前我国建立辩诉交易制度的可行性分析论刑事调解及其完善一、刑事调解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分析二、国外刑事调解制度考察三、我国刑事调解制度的现状及其缺陷分析四、我国刑事调解制度的完善论被害人抗诉请求权的缺损与弥补一、抗诉请求权概述二、被害人抗诉请求权的缺损三、被害人抗诉请求权的弥补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一、现状考察二、理性分析三、改革建议论我国刑事再审启动程序的价值取向一、我国刑事再审启动程序的价值取向二、我国现行刑事再审启动程序价值取向的缺陷三、我国刑事再审启动程序价值取向的重构律师程序性辩护之初探一、律师程序性辩护的性质及其意义二、律师程序性辩护的存在形式三、律师程序性辩护的程序后果对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的思考——以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为视角一、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二、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构建三、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保障措施试论加强我国自诉救济程序中的国家干预一、我国自诉救济程序的规定及由此而引发的争议二、与德日两国相关规定的比较考察三、完善我国自诉救济程序的途径——加强自诉救济程序中的国家干预我国应当构建强制措施的司法审查制度一、溯源——各国立法中有关司法审查之规定二、剖析——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实施现状三、移植——引进强制措施的司法审查制度我国律师在场权制度初探一、确立律师在场权的重要意义二、国外律师在场权利制度的立法例三、律师在场权利制度的具体构建探析无罪推定原则的制度建构——以佘祥林“杀妻”案为视角一、无罪推定原则确立的正当根据二、无罪推定原则贯彻的制度性缺陷三、无罪推定原则的制度构建新形势下刑事侦查仍应坚持依靠群众原则一、坚持依靠群众在刑事侦查活动中的重要性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暂缓起诉:积极意义与现实困惑一、产生二、积极意义三、现实困惑四、完善中国式辩诉交易制度的建构一、辩诉交易的内涵、起源与现状二、我国构建辩诉交易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三、中国式辩诉交易制度的建构设想……民事诉讼篇行政诉讼与司法制度篇后记

编辑推荐

《诉讼法理论与实践探索》是21世纪法学热点系列之一。

作者简介

《诉讼法理论与实践探索》内容简介:2005年11月18日至19日,湖南省诉讼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在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召开,此次年会的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诉讼法的修改”。共有150多名来自湖南省各高校和公、检、法、司的代表到会,大会收到论文100余篇。代表们围绕会议议题,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研讨,以下就此次年会研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


 诉讼法理论与实践探索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