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7
ISBN:9787020041350
作者:(西班牙)塞万提斯
页数:986页

作者简介

《堂吉诃德》一经问世,立即受到人们的欢迎,近国百年来,这部作品在世界各国共翻译出版达一千多次,成为读者普遍喜爱阅读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与其他文学大师一样,塞万提斯准确把握了其所处时代的脉搏,而与他们不同的是,塞万提斯的语言和他在书中描绘的世界,无须多加解释,便能为现代读者所理解。
本书译者杨绛先生,系中国当代知名女作家,她的译文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忠实地体现了原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堪称名作名译,相得益彰。她因成功翻译了这部世界名著,而于1986年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
致贝哈尔公爵


 堂吉诃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堂吉诃德的骑士之旅没有让世界变得更好,如果说产生笑声也是改造世界,那他给别人造成的一大堆麻烦也够抵消掉这点好处了。有一天,他在途中遇到一个正在痛打放羊孩子的地主,遂举起长枪朝地主刺来,吓得地主乖乖住手,满口答应不再打他雇的羊倌,还把欠的工钱全付给他。那堂吉诃德一走开,地主就把放羊孩子又捆在树上,打得比以前还狠。这可怜的孩子一定想诅咒全天下所有的骑士!堂吉诃德三次出游,想要行侠仗义,拯救世界,最终还是无“功”而返。他在临死前承认自己的骑士梦荒诞不经,向上帝忏悔,承认自己是疯了才会沉迷于虚幻的骑士小说。他听完诵经,痛骂了骑士小说,终于死去。看来,堂吉诃德是个彻头彻尾的荒诞剧主角,跟悲剧英雄不沾边的。悲剧英雄往往是尸首和理想一起入土,而我们伟大的游侠骑士却“晚节不保”。关于无“功”而返,堂吉诃德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骑士兵团,已经是傻到家了。要是他单挑狮子能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跟鲨鱼搏斗那样来个你死我活还好,但偏偏人家狮子还不搭理他,伸了个懒腰后就把屁股对着他悠然躺下。可见其游侠生涯是受尽了嘲笑,哪怕对象只是一只狮子。堂吉诃德临终的自我忏悔,更是等于自个儿嘲笑自个儿,连死亡都没有一点崇高感。塞万提斯这一手法很绝,让小说的荒诞性贯穿始终。也许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堂吉诃德不懈追求梦想的过程本身,搁置理想的合理性,搁置行动的后果,搁置对理想的最后坚守,搁置除追求的过程本身以外的所有,堂吉诃德的品质就会真正显现出来,且颇有西西弗斯推动大石头的意味。加缪说西西弗斯是个荒谬的英雄。和西西弗斯一样,堂吉诃德对自己的遭际也有着非常清醒的意识(意识不同于认识),对旅途中所遭的痛苦刻骨铭心,有时甚至还自讨苦吃。小说里就写到堂吉诃德联想到古代游侠骑士浪漫地为情人受苦,决定自己也要为意中人受苦,于是在深山里过起苦修生活来。西西弗斯“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堂吉诃德与风车/巨人、羊群/军队、邻居加尔拉斯果/镜子骑士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亦足以使他心里感到充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堂吉诃德是个“荒谬的英雄”。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延续自己的存在以及赋予存在以意义。出生,饮食,劳动,繁衍,笑着,哭着,然后死去,整个过程本来是毫无意义的运动,但这存在本身却非常重要。有了存在,人才开始赋予存在以意义或本质。这样的处境与西西弗斯无异,他一遍遍地推石头上山,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这过程被加缪称之为“无效无望的劳动”,人的生生不息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循环往复的生老病死,无休止的欲望衍生和为满足欲望的努力。但西西弗斯却接受了这个命运,并为这个过程填满幸福和痛苦。接受不是妥协,而是抗争,因为推石上山的荒谬命运是无法改变的。麻木的人对这种荒谬没有意识,也就无所谓抗争,这才是最大的妥协,甚至是一种奴性,阿Q就是典型的代表;西西弗斯意识到并藐视自己荒谬的命运,并享受这个过程,恰恰是对荒谬的顽强抗争。诸神认为推石头上山这个事实很悲惨,足以让西西弗斯永世痛苦,西西弗斯却通过享受这个过程来让诸神的惩罚失效。同样的,堂吉诃德意识到世界的荒谬和理想的痛苦,却依然享受他的出游,让所有的嘲笑失效。在堂吉诃德的时代,封建贵族腐败堕落,教会横行施暴,百姓困苦不堪。在堂吉诃德看来,就是人心太坏。堂吉诃德将一面正义的旗帜竖立在大地上,使这片土地在旗子的飘扬下充满荒谬色彩。其实现实本身无所谓荒谬与否,只有在理想的观照下才是荒谬的,而理想往往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满身的伤痕反而让自身散发着荒谬的气息。只有在自己的骑士梦中,堂吉诃德才真正主宰了自己的世界,用一种绝对的信仰姿态抗拒荒谬。就像俄狄浦斯与命运抗争,自残双目,看似徒劳,却一语振聋发聩:“尽管我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堂吉诃德式的信仰就是这么一个“无意义”的运动过程,一种纯粹的姿态。他一直在严格执行骑士的那一套,披盔甲,拿兵器,骑马漫游世界,到各处猎奇冒险,只有这个过程本身,只有堂吉诃德在这个过程中充满诗意与激情的姿态,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搁置除追求的过程本身以外的所有意义,正是塞万提斯的高明之处。米兰•昆德拉亦提出对艺术的“道德批评的延迟”,聪明的读者不必因为骑士梦的荒诞或堂吉诃德的“疯”而否定堂吉诃德的品质,唯有延迟一切先入为主的批评,我们才能走近《堂吉诃德》的精神本质。与其说堂吉诃德高尚,不如说他是一个纯粹的人。当他心怀骑士道时,他罔顾世俗的看法,忠于自己的信仰本能——我相信信仰也是人的一种本能。诸神惩罚西西弗斯也利用了他的信仰本能,他们知道西西弗斯不会干脆停在山底无所作为,相反,他对将石头推上山顶有着强烈的不可泯灭的愿望。在近代哲学终结的年代,许多人认识到上帝是我们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异化。上帝意识不过是一部分生本能的衍生。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上帝(信仰的内容)的真实性,信仰便会沦为人的异己力量,人最终成为自己某部分本能愿望的奴隶——具体到宗教,就有禁欲(追求稳定的本能),膜拜某种绝对的力量(获取安全感的本能),把自己的灵魂交给权威或大众以逃避选择的苦恼(规避责任和痛苦的本能)等等——这样,非但人心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甚至会造成某些被压抑的本能的非正常宣泄,从而导致罪恶的肆虐。二战期间日军对天皇的愚忠和在华犯下的非人罪行,文革期间举国上下对领袖、平等、民主的非理性崇拜和戕贼人性,就是很恐怖的例子。反之,如果我们对信仰的内容进行彻底的理性审判,进行刨根问底、追根溯源式的怀疑和反思,反而会摧毁信仰的理性根基,甚至怀疑理性本身,陷入彻底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之中。战后西方的非理性哲学便从对理性的反思演变为支离破碎、充满不确定感的思想逆流,并在全球化环境下席卷全球,制造文化废墟。如此看来,只有信仰的姿态本身是最本真和最具实质意义的,为信仰填充的内容反而虚无,经不起太多的拷问。信仰是人必须面对的生存悖论。那么,如何在这种生存悖论中把握一个度?这不是塞万提斯意图解决的问题,他也无法解决,谁都无法真正解决,塞万提斯只是为我们呈现了信仰的本真状态,这是对信仰的最接近生本能的呈现。或许,塞万提斯“创造”堂吉诃德的胜利,就在于他让堂吉诃德把人生中最好的年华用来执着于一件排除了价值判断和道德批评的事,他只提供了信仰的姿态,给信仰填充什么内核是读者的事,读者因此可以发挥“无中生有”的本领。今天,人们仍热衷于讨论《堂吉诃德》中的理想和现实、目的和方法、彼岸和现世等各种亘古长存的矛盾。人们嘲笑堂吉诃德的疯癫,欣赏他的可爱,歌颂他的正义和浪漫,同情他的痛苦,或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探讨作品反映的时代和社会批判意义,研究其中真实与虚构、严肃与幽默、准确与夸张、元小说性(故事中套故事)等现代小说大师们在叙事实验中玩得最多的因素,甚至关注《堂吉诃德》的后现代性、主题的复调性、语言的双语性等等,堂吉诃德的阅读史生发出无数思与悟的支流,却很少人关注《堂吉诃德》的精神之源——一种纯粹的信仰的姿态。借用一句流行的话,“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呈现纯粹的信仰姿态,就是悬置信仰,把信仰还原为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式的“无意义”运动,让信仰“没有意义”,让“没有意义”为“确定意义”提供沃土。塞万提斯一定不会想到,他用来摧毁骑士小说的“武器”,在完成了作者赋予它的使命后,又衍生出如此多的意义。说什么“堂吉诃德精神”,理想主义也好、济世情怀也罢,都像一句谚语所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当一块大石头与一座陡山出现在你面前,信仰的真谛便明了。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不是我的菜。
  •     深爱桑丘~
  •     小学开始读的。再读一遍?
  •     为什么它曾是本流行书呢?
  •     小学买的第一本名著吧
  •     很抱歉,没有读完。不知为何,不觉得特别好笑,也不觉得如何悲伤。也许以后再读,或是将来学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文化多了解点儿,再读原著会好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