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书法60年

出版社:李一、 刘宗超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9-09出版)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531034636
页数:52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刻石碑帖是重要的传统文化遗迹,对其进行整理考证校勘是建国初期书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唐兰的《石鼓年代考》,启功的《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周煦良的《谈碑刻》,容庚的《丛帖目》可为代表。 唐兰是著名的文字学家,其《石鼓年代考》发表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年第1期。《石鼓文》出土于唐代,当时就被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人推崇。一千多年来,研究《石鼓文》的人众多,对其年代,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各家所定年代,上至公元前11世纪,下至公元6世纪,上下差一千七百年。唐兰力排众说,从石刻的发展、文学史的发展、新语汇的应用、字形的发展、书法的发展、《石鼓文》的发现地点、《石鼓文》的内容、《石鼓文》内地望八个方面仔细分析,将《石鼓文》定为战国时期秦献公十一年,即公元前374年。这是一篇纯粹的考证文章,其特点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对《石鼓文》分析考证,最后得出结论。在近现代,自吴昌硕起,诸多书家都把《石鼓文》作为重要的学习范本,掀起了一股《石鼓文》热,弄清《石鼓文》的制作时代,是诸多书家关心的问题。唐兰的考证,对进一步认识《石鼓文》的重要意义是大有帮助的。 启功的《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期。谈论的内容包括法书墨迹碑帖在艺术方面、文献方面的价值和功用,碑与帖的区别和研究整理碑帖应该做哪些工作。在启功看来,历代留存的墨迹既反映了时代生活风貌,是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又反映了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碑与帖的区别在于性质和用途的不同,刻碑的目的主要是把文词内容告诉观者,帖则是把著名的书迹摹刻流传的一种复印品。两者各有价值,应该兼容并包一齐重视。碑帖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碑帖与墨迹一样,同样可以反映时代特征。关于对法书墨迹碑帖的整理,启功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书法的考查,分析它的发展源流,影印重要墨迹碑帖以供参考。二是文字变迁的研究,整理记录各代、各体以至各个字的发展变迁,编成专书。三是文献资料的整理,将所有的法书墨迹(包括出土的古文件)、碑帖(包括甲骨、金文)逐步编目、录文,达到摄影、出版。

内容概要

李一,1957年出生于山东曲阜。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年坚持艺术研究与创作相结合,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其中《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获文化部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刘宗超,山东泰安人。艺术学博士,师从张道一先生。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学术带头人,当代书法研究所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第四届刻字委员会委员。担任全国第三届现代刻字理论研讨会评委、全国第五届现代刻字艺术展评委等。出版学术专著《中国书法现代史》、《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汉代画像石解读》等。曾获全国第七届、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论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在东南亚及欧洲主要国家展出。

书籍目录

导言 一、考验与机遇 二、脉略与走向 三、特色与成就 上篇新中国成立初期 第一章逐渐复苏:1949~1966年的书坛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 一、与书法相关的文化建设 二、文物保护与法书归藏国家 三、文字改革运动与简化字的推行 第二节书法社团 一、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 二、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 三、江苏、广东、陕西等地的书法社团组织 四、西泠印社与东湖印社 第三节书法教育 一、普及教育 二、高等书法专业的创办 第四节中日书法交流拉开帷幕 一、文化外交 二、对书法艺术的促进 第二章承前启后:1949~1966年的书法创作 第一节继往开来的创作格局 一、三位一体的书家队伍 二、碑帖并存互补的创作态势 第二节开国政治家的书法 一、毛泽东的狂草 二、周恩来等人的书法 第三节“二王”帖学传统的回归 一、沈尹默的贡献 二、马公愚、邓散木、潘伯鹰、白蕉、吴玉如等书家的努力 第四节各具面目的学者书法 一、马一浮、谢无量 二、叶恭绰、胡小石 三、柳诒徵、章士钊、张宗祥、马叙伦、刘孟伉等 四、郭沫若、茅盾 五、郑诵先、高二适 六、萧蜕、王福庵、黄葆戊、马衡、容庚等擅长篆隶的学者 第五节别开生面的画家书法 一、齐白石、黄宾虹 二、徐悲鸿、潘天寿 三、吕凤子、丰子恺 四、钱瘦铁、宁斧成 五、徐生翁、来楚生 六、张正宇、石鲁 七、其他画家 第三章普及第一:1949~1966年的书法研究 第一节普及性著述 一、面向大众160 二、有关著述 第二节专题性研究 一、古代书论研究 二、书法史与文字学研究 三、刻石碑帖研究 四、书法美学研究 五、书法鉴定研究 第三节兰亭论辨 一、论辨的发起和展开 二、论辨的内容和焦点 三、论辨的意义及得失 第四章艰难生存:1966~1976年的书法 第一节书法遭遇“文革” 一、书法遭到严重破坏 二、书法家受到迫害 第二节大字报现象 一、千百万人书写大字报 二、新魏体流行一时 第三节“文革”中后期的书法活动 一、中日书法交流的恢复 二、书法又开始活跃 第四节“文革”中的一些书法展览 第五节“文革”期间有关书法的出土文物 下篇改革开放时期 第五章狂飙突进:20世纪80年代的书法热潮 第一节“书法热”的兴起 一、春回大地 二、潜流奔涌 三、《书法》对群众性书法活动的推动 第二节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 一、势在必行 二、上下互动 三、迟到的盛会 四、历史意义 第三节媒体的呼唤与推动 一、书法报刊的创办 二、传媒的力量 第四节展赛狂潮 一、大赛风云 二、展览竞秀 三、国际交流的拓展 第五节重在启蒙 一、书法美学大讨论 二、整理书论与反思当下 第六节书法新古典群体的形成 一、国展流变与创变潮流 二、代表性书家的创作理路 第六章回归传统:20世纪90年代的创变走向 第一节渐趋理性 一、总结与反思20世纪80年代 二、书法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三、反思沈尹默现象 四、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五、“世纪末”现象 第二节书风的嬗变 一、对传统的向往 二、回归传统的表象 三、回归传统的突破 四、“流行书风”的盛宴 五、回归传统的“大检阅” 第三节流派崛起 一、古典群体 二、新古典主义 三、新文人书风 四、构图式创作 五、制作古典 第七章众星拱月:新时期书坛重镇 第一节萧散飘逸——林散之书法的艺术魅力 第二节雄浑气象 一、沙孟海的沉雄老辣 二、朱复戡的刚健凝重 三、“南萧北游”女书家 四、李可染的“酱当体” 第三节高古奇崛 一、王蘧常的“蘧草”风貌 二、陆维钊的“蜾扁体” 三、徐无闻的“瘦硬”风神 第四节儒雅俊秀 一、启功的清俊雅健 二、赵朴初的平和雅正 三、蒋维崧的儒雅纯净 第五节生拙趣味 一、陶博吾的拙味野趣 二、沈延毅的力求生拙 三、赵冷月的生拙率意 四、费新我的“逆、生、拙、奇” 第六节恣肆烂漫 一、张大千的恣肆奇逸 二、陆俨少的舒卷自如 三、魏启后的洒脱不羁 四、沈鹏的奇崛烂漫 第七节典正风范——舒同、武中奇、谢稚柳、欧阳中石等人的艺术风范 第八章异军突起:新时期的“非主流”创变现象 第一节丑拙取向 一、民间书风 二、“流行书风” 三、“艺术书法” 四、创作现象 第二节“现代书法”的探索历程 一、现代书法首展 二、85之后 三、创变思路 第三节“书法主义”现象 一、观念历程 二、批评话语 三、创作现象 第四节低谷与考验 一、式微与难题 二、坚守与开拓 第九章与时俱进:新时期的书法生存状态 第一节社会生态 一、社会培育 二、创作培训班 三、学校普及性教育 第二节专业化走向 一、美术学院模式 二、师范院校模式 三、综合性院校模式 第三节书法的存身场所 一、新的展示机构和展示空间 二、书法视频材料的出版发行 第四节网络化传播 一、主要书法网站排名 二、书法网站的作用 第五节1990年以来的国际化交流 一、国模式 二、与日本 三、与韩国 四、与新加坡 第十章渐趋规范:新时期的书法研究 第一节书学研讨会 一、历届全国书学讨论会 二、国际性书学研讨会 三、个案专题研讨会 四、主题性研讨会 五、其他形式的研讨会 第二节书法著述 一、研究类型 二、现状分析 第十一章重温经典:新世纪的理性追求 第一节新世纪的起点 一、步入稳定发展时期 二、当代书法标准的讨论 三、“新帖学”的兴起 第二节创作思路的嬗变 一、书风的转向 二、功力与创新 三、走向深广 第三节“经典”和“大家” 一、中国书协的导向 二、其他艺术机构的书法活动 1949~2008年书法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新中国书法60年》著者以史实为根据,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论带史,真实记录新中国书法6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书法60年新的经验和教训,适合相关人员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新中国书法60年》是国内第一部以新中国书法为研究对象的书法史,首次对新中国书法60年的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时代特色、历史成就作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结合新中国大的历史文化进程,对60年间的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社团活动、书法交流与传播、重大书法展览、主要风格流派、代表性书家主要成就作了概括性的评述,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新中国书法的风貌。《新中国书法60年》分上下篇,上篇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书坛逐渐复苏的轨迹,下篇论述改革开放新时期“书法热”兴起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书法60年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