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聊斋来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64920858
作者:蔡小容
页数:310页

内容概要

蔡小容,1972年生,现执教于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出版有长篇小说《日居月诸》(2003年发表于《十月》,2012年单行本印行)和散文集《浮生旧梦说连环》(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初版,2014年北京上河卓远文化再版)。

书籍目录

序:赋得惜春词

画皮之鬼
王者之尊
琴心·幽魂
君生我未生
愿在衣而为领
一点胭脂红
有核好种梨
天上有蟠桃
老神仙,自砍柴
有狐绥绥
小翠是狐仙
媚与娇
情魔之劫
阿绣家的杂货铺
狐狸都姓胡
前世也非假
以其人之道
细柳英姿
谁家的经好念
不战而屈人之兵
独行
一饭之恩
石点头
子非鱼
汉皋解佩
人生若只如初见
凡尘·神界
百年大梦
计白当黑
梦里不知身是客
错位的心
猎人记
最后一只鹌鹑
金瓴缺
扇面上的梦境
人间女子

附录:本书插图资料一览

作者简介

《她从聊斋来》当代知名作家蔡小容阅读《聊斋》体悟而成的随笔系列,文章曲折多变,一时情爱,一时惊骇,一时谐趣,一时缱绻,内中充满着作者调控的呼吸与节奏。该随笔系列文字深入、深刻,书写的对象是《聊斋》世界的人与事,而又时刻照应着现实世界的人与事。作者用越轨的笔致,实现一次艺术上的跨界,同时充分地表达她自己。


 她从聊斋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文/谭笑如何进入古典文学的阅读?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差异有如鸿沟横亘在当代读者面前。由此之故,以白话文翻译古典文学成为出版机构屡屡祭起的大旗,也赢得了一大批的拥趸。然而,我想读到的是现代版的古典文学,而非白话版的。我很幸运,2015年不但读到了这样一部作品,而且成为这部作品的责编。这就是《她从聊斋来》,作者蔡小容。一2015年春节后不久,我在电脑里新建了“她从聊斋来”的文件夹,里面有文字稿与内文图两部分。这是一部关于《聊斋志异》随笔集,小容老师独具慧眼,提炼出《聊斋志异》中不一样的女性世界,如《媚与娇》指出男性面对婚前与婚后女性时的复杂心理,《前世也非假》指出蒲松龄对古代已有的虐恋的无意识但精确的呈现,《情魔之劫》指出古已有之的同性之恋双方难于向外人说出的痛苦,等等,是解读《聊斋志异》,也深刻地触及到当今的某些社会现状。这远远超越我所接触过的教科书式的解读。与小容老师在我们这里出版的另一部为读者热议的《浮生旧梦说连环》相比,这部书稿文字依旧从容,而多了几分叙事的内敛,倾注的作者的情感也更为强烈。小容老师也曾说过:“《连环》写得轻松自如,几乎每篇都是一挥而就;《聊斋》则较沉重,词斟句酌,反复修改,总觉得不太好。前者凭的是情趣,后者则有巨大的激情推动。”二《她从聊斋来》的书稿编辑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插图的编排更难于文字的加工。编辑之初,我们确定将其做成图文书《浮生旧梦说连环》的姊妹篇,内文配图也以连环画为主,那是小容老师念兹在兹的情结所在。《聊斋志异》拥有非常丰富的连环画版本,程十发、项维仁、王弘力等画家在50—80年画了大量精美而异彩纷呈的连环画本《聊斋》,因而这部书稿的内文插图可用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安排书稿的图文格局,成了这部书成功的关键一环。杨师傅为我确定了大致的规则:一是图随文走,文前图后,遇到图片对应的文字离得非常近时,则视情况连续排两张图。以第一篇《画皮之鬼》为例,图文格局是文—文—图—文—图—图—文—文—文,造成一种阅读时的跌宕,不至于太呆板。二是所有图均与版心上齐。能铺满版心的大图还好办,若图片只占页面的一部分而又无法放置两张的,则图文格局是图上文下。          (《画皮之鬼》内文)尽管如此,图文布局仍旧出现了许多难点。比如《子非鱼》一篇,选用了两位画家的版本,一版是竖幅彩色图,一版是横幅黑白图。如果还采用图随文走的方式,就会出现黑白交错、一横一竖的格局,不但带不来阅读时的跌宕与节奏感,甚至会令读者眼花缭乱,带来阅读的不舒适。于是,我们采取了两种排法,竖幅彩色图按照既有的原则来排:文—图—图—文—图—文—文—文—图—文;在这一篇结束之后,以类似插页的方式,将横幅黑白图以上下并列的方式插入两页,非常大胆的做法。          (《子非鱼》内文)再比如,书稿附录本也想安排成图文格式,也费了很大的心思去做;但考虑到整本书的风格,杨师傅果断舍弃了几乎所有的附录,只保留了“本书插图资料一览”,确保了整本书的完整与简洁。三编辑工作完成后,我们开始了书稿的装帧设计。《她从聊斋来》庄重之中又带有女性的柔美,正像小容老师自述的那样:“《聊斋》则较沉重,词斟句酌,反复修改,总觉得不太好”,有一种老杜“晚节渐于诗律细,老去终篇浑漫与”的写作态度蕴含其间。最终,这本书采取了护封+硬封的装帧方案,护封图案用的是小容老师尤为喜欢的“青凤揭帘相见”的图片,色彩处理成浅浅得如同蒙了一层纱的颜色;硬封用了烟灰色以示庄重,烟灰色上别无一字,只有一朵烫成亚金的图案,书脊采取同样的烫金方式,烫上出版社/公司的logo,烫上书名与作者名,做标示之用。样书到达公司后,硬封的设计赢得了同事的喜爱,都觉得护封完全可以拿去。但在我看来,护封与硬封风格的悬殊,恰恰是作者在书中呈现出来的情感所在,庄重之中带有女性的柔美,而庄重又是遮掩在柔美之下的。试想,读者翻开护封看到硬封的那一刹,该会多么惊喜!这种惊喜也是这本书所带来的。内文用纸的选择,我们也颇为用心。我们的初衷就是要选用一种特殊用纸,能使内文插图的色彩饱满、有层次、还原度高。最终的选择是85克艾普丽丝,印成效果非常好,图片色彩柔和又有光泽,一本书拎在手中也是沉甸甸的,显示出这本书的分量。总而言之,淡雅色的封面+烟灰色的内封+光泽又柔和的内文纸,一本在手,物超所值。四“她从聊斋来”这个书名的确定过程也非常值得一提,它来自一个美丽的“错误”。起初在《新快报》发表时,这部书稿并无一个总的名目;在我们的公众号“上河卓远文化”推送时,暂以“小容谈聊斋”命名;在《读库》专题推出时,总名为“我自聊斋来”。等杨师傅拿到这部书稿时,或许因为书中所写大多涉及《聊斋》中的女性,便误以为书稿的名字就是《她从聊斋来》。在书稿编辑过程中,关于这部书的书名在小容老师的微博“小容书坊”上引起了一场比较大的讨论:热心的读者对两个书名各执一词,一度还出现了第三个备选书名“狐狸都姓胡”。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偏向于“她从聊斋来”。如果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我”突出了写作者的位置;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我”也使读者有一种比较强的代入感,即便是男性读者,也深有所感。但通读全书则会发现,作为写作者的“我”,很多时候是身在叙事之外的,取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如《刁梨贩》《老神仙,自砍柴》等篇目。而“她从聊斋来”,虽则一开始就将自己独立于文本之外,是书中故事(即《聊斋》)的旁观者,可实际上也还是时时有代入的。读者在读到“她”时,一来会认为指的是《聊斋》中的女性,一来也会认为指的是作者蔡小容。这里的“她”,不会因为《她从聊斋来》书中出现了对男性角色的探讨而减弱。进一步来说,这也可以视为对《聊斋志异》的一种呼应。《聊斋志异》虽然记录了千奇百怪的故事,可对女性则给以了所处时代最为大胆的赞颂,只此一点,以“她”来指代《聊斋志异》中的人物也未尝不可,没有哪个读者会认为这是一种偏颇。五 我们处在一个集影像、图像、文字于一体的时代,在欣赏过其他媒介对《聊斋志异》的演绎之后,我们迎来了《她从聊斋来》这部随笔。《她从聊斋来》带有写作者独特的审美经验与体验,深切把握住了《聊斋志异》最能够吸引人的地方,最能够为现代性所接受的地方。也许它不如白话译文更能赢得读者,但它在今日出版界拿白话翻译古典文学出成书的怪现状中,可以说是一股清风,让人认识到古典文学之美通过白话翻译是绝对体现不出来的。(原载于“做書”微信公众号2016年3月23日)如何进入古典文学的阅读?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蔡小容老师的解读很多是从女性视角来阐述的,但又不仅仅讲女性。她的笔下既有爱情,也有人生得失、母子婆媳关系、文化失落等,以小人书来开篇或许是和上一本书有关,而她基于自己英美文学研究者的出发点进行的几处纵向对比,又给故纸堆很浓的氛围增添了异域的格调。
  •     文章排序不够好,开篇几篇让我以为平平,看下来又有几章佳篇。整体不如《小麦的穗》。(蔡小容教过我英文……)
  •     超级乏味,毫无意义。行文就像是与一个人进行一段无聊的随意聊天,有些语句段落也像脱口而出的口语,逻辑怪异
  •     我说实话,蔡小容的《小麦的小人书》还不错,这本书太没意思了………………
  •     看得真过瘾,行文和书籍装帧都很像小时候无意翻出来,然后一篇一篇反复看的小书。
  •     再读库上看过一半,心心念念。买了全本,读起来却反而不如那时,坐在重庆到成都的动车上,一口气看完的酣畅淋漓了。
  •     读库上看过几篇 非常喜欢
  •     读库上看过几篇,这算是合集了,写得还不错
  •     2016014 部分篇什还是不错的。最近读流利的语句读多了,总觉得这本有点阻滞。但总体而言,值得一读。
  •     1、这本书写得真好!让人有泪也有笑。借着老蒲的原著说出几百年未变的情感。其中《细柳英姿》与《君生我未生》尤其让人感动!看了想哭。2、我不太喜欢读同世代作家的书,真是读不下去。这本书是第一次:我读了且很想再读一遍的,期待新作。
  •     立足于当代回看《聊斋志异》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当代是一个集影像、图像、文字于一体的时代,《聊斋志异》在经过了许多次影像、图像、文字的演绎之后,我们迎来了《她从聊斋来》这本随笔。随笔集以对《聊斋》中的女性为主要写作对象,对其他一些有趣的篇章同样进行了非常具有现代意识的解读,如《错位的心》之解读《陆判》,《猎人记》之解读《田七郎》,《最后一只鹌鹑》之解读《王成》。尤喜欢其中《阿绣家的杂货铺》一篇,对中国传统式的零售日用百货方式的描写,十分打动人心。
  •     缠一种绵
  •     201512
  •     翻阅,套路化,看多了有点腻。
  •     被科普
  •     一口气看完的。
  •     爱意凶猛,哪管你是狐是鬼?
  •     一本融合了作者阅历的书,以聊斋为引子,讲述历史和文化,但整体感觉可圈可点之处不多,很像随笔
  •     在同类书籍中算很好的了。
  •     好看是好看,但好看的还是聊斋的故事,而非作者的解读。
  •     比想象的要好
  •     看得太顺心。
  •     女性视角太细腻了
  •     读不下去,没什么内涵,感觉是在叙述聊斋剧情和扯闲篇。
  •     喜欢青凤那篇抱着小狐狸的插图。
  •     细腻婉转 值得一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