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9世纪的首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100094214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页数:256页

书籍目录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5年提纲)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9年提纲)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
一、波希米亚人
二、闲逛者
三、现代性
附录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附录波德莱尔论丹蒂

作者简介

《拱廊研究计划》是本雅明对巴黎19世纪城市景观的研究计划。在19世纪与20世纪现代性与资本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者”本雅明接受列宁所说“最后阶段”,相信资本主义的末世不远,萌生了通过研究巴黎拱廊这样一个大都市异化景观来研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盛世”的计划,即《巴黎拱廊计划》。在这项研究完成之前本雅明自杀身亡,遗留下来的只有两篇提纲(1935年提纲与1939年提纲)和两篇关于泼德莱尔的论文。这些所有遗留的文字即是本书《巴黎,19世纪的首都》。虽然是一部未完成作品,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其重要性。


 巴黎,19世纪的首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 概述本篇读书报告主要以论述《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为主,辅之以1939年的拱廊研究计划提纲。本文将对书中的几个主要意象,人群、闲逛者和英雄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找出它们与现代性的联系,以及“现代性”的本质。在这里,我把波德莱尔笔下的19世纪的巴黎看作是一幅关于巴黎的理想图景。这个图景由一系列机械化、技术化构建的幻境组成,加之波德莱尔艺术的渲染和解释,具有了内在的架构与秩序。本雅明通过对波德莱尔构建的“现代性”的研究,最终点破了这幅理想图景。二、 人群与闲逛者玻璃做顶,大理石为护板,两侧是不同房主经营的商房屋,煤气灯的光亮从上面投射下来,映照着两侧华美的商铺。作为19世纪文明物化表现的拱廊的消失使本雅明敏锐地意识到, 那建于新技术与新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文明本身不过是一种“幻境”而 已 。拱廊和商品拜物教推动了市场幻境的形成,市场又促使了一个新角色的产生。这个角色就是闲逛者。“他走进一家又一家店铺,不询问价格,也不说话,只是用一种茫然的目光盯着所有的商品。”特殊结构建造的拱廊营造了一种室内的错觉感,而闲逛者在这样的世界里适得其所,就像在自己的居室中一样。在这里,他们的内心得到无限的补偿。当时的人们热衷于用各种生理研究像展示生理结构一样全景画式我们展示那时的巴黎,这些研究促成了巴黎生活幻境的形成。但有一种文学和生理研究不同,它关注大城市中的人群特有的功能,关注城市生活中可怕的方面。在群众各种令人不安的可怕的形象中,保护反社会分子的形象首先凸显出来。因为“在一个熙熙攘攘的地方,几乎无法保持人们品行端正,也就是说,人们彼此都不认识,因此不必在任何人面前脸红。”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涌入,同时机械化和技术化的高速发展使人被机械化,失去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性。“人”消失了,而“人群”出现了。人群具有强大的吞噬个体的能力,能够隐没个人的活动踪迹。这就是为什么爱伦坡在其侦探小说《罗杰疑案》中会写一个出门之后会杀害的女子。“即使是巴黎最有名的人,他的熟人在巴黎的总人口中也只是沧海一栗。”这种情形只可能在大城市出现,城市中人的庞大数量以及生活的分隔化把熟人社会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社会。本雅明引用恩格斯对伦敦清晰精确的描写来说明这一点。在拥挤的伦敦,每人都被压制着,被追逐私人利益的焦灼侵蚀着,人们变得不近人情和孤僻,人性开始泯灭。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群是罪恶的产生地,也是避难所。侦探小说由此兴起。 闲逛给了所有人一个扮演侦探的机会。他们游走于人群之中,像侦探一样不动声色地窥视着人群的一举一动,从中捕捉转瞬即逝的事物。人群成了一个“猎场”。闲逛者是和人群不同的,还没有失去张望能力的那些人。他们是人群中的人。人群不仅是犯罪分子的庇护所,还是爱情躲避的隐身处。这种特点在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用你的一瞥突然使我如获重生的、消势的丽人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因为,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在这些诗句里,人们认识到,爱情本身也遭到了罢黜。”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人都可能在大城市中逝水无痕般地消失,就连爱情也不例外。在这样的人群中,闲逛者沉浸其中,就像商品陶醉于周围狂热如潮水般的顾客中。人作为一种劳动力,在本质上等同于一种商品。闲逛者把自己隐藏在人群中,享受人群中的孤独,但同时他也是“被遗弃在人群中的人”。在这一点上,他和市场中带着王冠等待买主的商品没有什么区别。商品把路过的每一个当成潜在的买主,这种开放性,或者说“移情”,是闲逛者置身人群之中陶醉的本质所在。市场的高度发达、报纸的大量发行和广告、专栏的重要性上升促使文人像出卖商品一样出卖自己的思想。文人走进市场,就像一个闲逛者一样,东转西看,实际上是为了寻找买主。在这一点上,文人也和商品的性质吻合。三、 人群与英雄面对人群,波德莱尔表现出了与雨果截然相反的态度。在雨果的观念里,人群是思考的对象。他写道,“深处即人群”,借此他为自己的作品提供了思考和探究的无限广阔空间。大海、岩石、云雾、动物构成的壮阔的大自然景观对雨果的震撼是通过人群的方式实现的。在这里,大自然有了人群和大城市的影子。而人群具有某种无形的超自然力量,给予雨果特有的体验,在中体验在他的作品《悲惨世界》中得到了体现。对于雨果而言,人群是灵魂世界的存在方式,是他在流亡时可能首先思念的对象。因此雨果的作品大多以人群作为书名,比如《悲惨的人们》和《海上劳工》。人群跟随着雨果,雨果也跟随着人群。他不是闲逛者,而是人群本身。他举着“世俗、进步、民主”的旗帜,美化着他“希望成为骨肉至亲”的人群。个人和人群的界线,在他这里被模糊、遮蔽和丢弃。人群本身,被雨果颂扬为一部现代史诗中的英雄,而他把自己当着这个英雄的一部分隐没在人群中。波德莱尔则坚守着区分人和人群的门槛。他把自己当成英雄,从人群中剥离出来。人群对波德莱尔而言,是英雄凸显的背景。“英雄是现代性的真正主体。换而言之,过一种现代生活,需要一种英雄素质。”首先出现的英雄形象是“剑客” 。波德莱尔用剑客这个隐喻来表现他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状况。在他那里,“诗歌创作像是一种体力劳动。”他把自己描绘成苦练奇异剑术的剑客,面临一种“被击中之前惊恐地尖叫”的决斗。本雅明指出,对大城市的揭露性呈现不出于侦探和闲逛者,而是出自于穿行城市之中四处游荡却心有旁骛的剑客。本雅明发现,在格斗的诗人形象上,又叠加了另外一个劫掠者的形象,即以不同方式格斗的士兵。在马克思笔下,成为士兵是农民转变为英雄的光荣顶峰。在这里,农民作为被剥夺者的典型代表,以反讽的方式成为了某种英雄形象。现代性在激情领域的成就就是造就了一种激情的英雄形象——自杀者。这个世界被自己的幻境主宰着,而这种幻境或者说现代性“给人的自然创造冲动造成的阻力,远非个人可以抗拒。”本雅明提出应该把现代性置于自杀这个标记之下。大部分人在现代性的卷轮中被裹挟着向前行进,泯灭了个性,也丧失了斗志。而自杀这种行为体现了一种绝不向敌对精神让步的英雄一直和一种无与伦比的激情。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里》提出,只有自杀才是唯一严肃的哲学话题。加缪认为,面对荒诞的世界和人生困境,人不应该自杀,而应该去反抗。但是在波德莱尔和本雅明这里,自杀本身就是一种决绝的反抗。波德莱尔用他敏锐的捕捉能力,从自杀中辨认出了一种现代激情。社会渣滓和以社会渣滓为题材的诗人是另一种英雄。波德莱尔在当时的男性时装中嗅到了一丝现代性的晦暗色彩,或者说,一种“该隐的记号”。但在他对现代性的界定里,私人生活中有更英雄主义的形象。巴黎的流氓(罪犯、社会渣滓)就在这种英雄形象之列。诗人们从社会渣滓中吸取了英雄题材,把它们写进了自己的诗歌。在这点上,诗人的形象又与拾垃圾者相重叠。城市的发展使废物利用成为可能,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职业,就是拾垃圾者。波德莱尔在《拾垃圾者的酒》里把拾垃圾者的工作概括为编目和收集废物。“我们这里有一个人,他不得不收集这个都市前一天的垃圾。凡是这个大城市抛弃的东西,凡是他丢失的东西,凡是他唾弃的东西,凡是他践踏的东西,他都加以编目和收集。他核对骄奢淫逸的流水账,整理废物的对方出。他对所有的东西分门别类并作出明智的选择。就像一个吝啬鬼守护者一个宝库那样,他收集者各种垃圾。那些垃圾将会在工业女神大嘴的吞吐中成为有用的或令人满意的物品。”这实际上是波德莱尔对诗人工作的一个隐喻。拾垃圾者和诗人所做的工作,都和垃圾有关。即使诗人的拾垃圾是一种“格斗”,但他在本质上就是“一路不时地停下来,捡起所碰到的垃圾”。这种隐秘联系的揭露提供了一种预言,在后来消灭抒情诗人的大屠杀中得到证实。描述流氓的诗歌具有模糊性,因此到底是“社会渣滓提供了英雄还是用这种材料创作作品的诗人是英雄”变得不甚明了。本雅明认为这两种都被现代性理论所承认。因此社会渣滓和诗人,可以看成另一种相互交缠的英雄形象。但诗人和艺术家的英雄性有更深的体现。现代性下的这幅图景终有一日会成为古典,永垂不朽就成了艺术家的基本使命。“现代性标明了一个时代,它也意指那些在这个时代发挥作用、使这个时代接近古代的能量。”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窥见波德莱尔的古典情结,他希望自己被视为一个古典诗人。而阐明现代性就是使波德莱尔最接近古典英雄的一个时代任务。罗马是波德莱尔心中的古代,而希腊只有一次进入他的视野,因为它有他心中现代性的女英雄——女同性恋。他在《恶之花》中最伟大的诗篇来描写这种结合了强硬和阳刚之气的女英雄形象。这种英雄形象体现了波德莱尔的爱欲理想和历史理想。但波德莱尔对女同性恋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在他现代性的架构中为她们留下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又在现实中拒绝承认她们。于勒把这种矛盾归结为两种对立方式的结合,一种过去的方式和一种现在的方式。波德莱尔对她们的看法始终充满了混乱。波德莱尔在另外的诗篇中,从船只停泊的意向辨别出一种伟大气势。这种气势的体现者就是丹蒂。丹蒂是英雄的最后化身。他们高雅、独特、追求美感、风度翩翩。他们是这个时代耀眼的光彩。但这种丹蒂风度,终究只是“颓废时代英雄气概的余晖”。四、 现代性的理想图景(总结)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手法把无数的意象串联了起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的全景式图画。在这幅图画中,我们看见人群,看见注视着人群的“人群中的人”,闲逛者、流氓、拾垃圾者,丹蒂,我们看见英雄,看见现代性在19世纪的巴黎的体现。然而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里指出,这些贴着波氏标签的人物,不过是波德莱尔扮演的一个又一个角色。现代英雄不同于古代英雄,他们不是真正的英雄,而是英雄的扮演者。充满英雄主义的“现代性”最后证明只是一场由演员演出来的有英雄角色的虚幻的戏剧,并且是一场悲剧。19世纪的巴黎,本质上是一场虚幻的幻境,处于幻境中心的“现代性”,是这个幻境的集中体现。现代性下商品的浮华与辉煌,社会虚幻的安全感,时代里的英雄,都不能拯救这个社会。“只要幻境在人类中间占据着一席之地,人类就将遭受一种神话式的痛苦。”“一旦现代性得到了应得的东西,它的时代也就过去了。那时,它将接受检验。在它终结之后,它是否能够变成古典,也将被证实。” “所有的现代性都值得有朝一日变成古典。”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更像是一个设计好的理想图景,其背后是现代性理论构建的秩序作为支撑。这样一个图景反映的是波德莱尔对于19世纪的巴黎的解释。现代性能否变成古典,能否永垂不朽,有待时间的证实。而现在,两个世纪过去,我们能否说,当时的现代性变成了古典呢?我们似乎仍旧在经历着现代性,或者说后现代性的阵痛。巴黎经过了奥斯曼的改造,如今仍然屹立于世,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一如既往”。通过揭露现代性的虚幻悲剧性,本雅明实则点破了波德莱尔构建的那幅理想图景。一个辉煌而虚幻的时代逝去,人开始重新解释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图景得以被重新架构。
  •     本雅明真是太刻薄了,也太机灵了。20世纪的本雅明反观19世纪的波德莱尔,他看到的是和自己一样,在商品社会中失意的波西米亚人。天才都是相互嗅到气味的,尤其是不同时代的天才更能惺惺相惜,他们称自己为,拾荒者、妓女,表达了对社会流俗的失望。金老师上课把这本书作为“诗与真”的例子。真实与真诚的区别:钢铁和玻璃构造的拱廊,暖融融灯光的煤气灯,披着工业纺织品缓慢闲逛的人们,它们是现在大商场、超市的雏形,它们是真实的,营造了一种看上去很美好又梦幻的气氛。而真诚的时代过去了,商品时代的拜物教改变了传统的道德和人际关系,“真诚”变成了与人沟通的一种手段,人要表现出十分真诚的模样,爱也变成了“最后一瞥之恋(last eye love)”。波德莱尔的诗是真诚的,他自白用两件衬衫填补外套的破洞时显得格外真诚。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对世界报以痛歌,还有比这更萧瑟的剪影吗。两个印象深刻的点:巴黎规划,市民建立的壁垒变为不可能,因为那宽阔美丽的林荫大道从政府军队开到贫民区。本雅明真是够刻薄,“世界博览会使商品的交换价值大放光彩。它们造成了一个让商品的使用价值退到幕后的结构。它们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幻境,让人们进来寻求开心。娱乐业更容易实现这一点,因为它把人提到商品的水平。人们享受着自己的异化和对他人的异化,听凭娱乐业的摆布。”真诚的诗人,真实的社会——评《巴黎,19世纪的首都》(商务印书馆2015,本雅明著,刘北成译)这部作品讲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巴黎如何走向商品经济的盛世,昔日的道德传统也同时走向覆灭。波德莱尔作为“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必然面对“诗”与“真”难以两全的问题。本雅明在波德莱尔身上找到了共鸣,对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敏锐到甚至刻薄的分析,两位天才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揭露现代性带来“真诚”和“真实”的分离。灯火通明的拱廊是19世纪的意象,象征着闲逛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无目的”变成人们生活的目的;居室是为了满足占有物质的欲望而诞生的,拥有的物质越多人越容易感到安全;巴黎城市规划打破了传统与时髦的最后一道藩篱;市民大路直通宪兵队,既隔绝了建造街垒的可能,也消灭了上个世纪残存的革命和浪漫主义气息。这就是巴黎,19世纪的首都,商品经济盛世狂花怒放时代的世界中心。20世纪的本雅明反观19世纪的波德莱尔,他看到的是和自己一样,在商品社会中失意的“波西米亚人”,现代社会的流浪汉。天才都是相互嗅到气味的,尤其不同时代的天才更能惺惺相惜,他们称自己为拾荒者、妓女,表达了对社会流苏的失望。波德莱尔自嘲在社会中游走的自己像一个风尘女子寻找她的买主,暗中期待被人赏识更显得诗人可悲。时代悄然发生了变化,如果一个人很真诚,那多半会显得他很蠢。波德莱尔自述用两件白衬衫填补外套破洞时显得格外真诚,他的寒怆和悲伤如此真实,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对世界报以痛歌,还有比这更萧瑟的剪影吗。波德莱尔的诗是真诚的,他的《恶之花》揭开社会流俗华丽的表面暴露其丑恶的本质,再将这丑恶剖开还原它本身的洁白来。19世纪的巴黎,钢铁和玻璃构造的拱廊,暖融融灯光的煤气灯,披着工业纺织品缓慢闲逛的人们,这是现在大商场、超商的雏形,它们是真实的,营造了一种看上去很美好又梦幻的气氛。而真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商品时代的拜物教改变了传统的道德和人际关系,“真诚”变成了与人沟通的一种手段,人必须表现出十分真诚的模样,才可能被真实到冷漠的社会接受。连爱也变成了“最后一瞥之恋”(last eye love)——当我终于遇到真心喜欢的那个人,我清楚地看着她的眼睛,那一刻我想到的所有是,真美。而仅仅这一刻被称为“最后一瞥之恋”,爱在这一刻是真实、是美的,很快爱就需要许多谎言去掩饰它的不完美,它的所有颜色迅速衰退。本雅明太聪明了,也太刻薄了,在他眼中19世纪的巴黎就是这样一片实在界的废墟:“世界博览会使商品的交换价值大放光彩。它们造成了一个让商品的使用价值退到幕后的结构。它们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幻境,让人们进来寻求开心。娱乐业更容易实现这一点,因为它把人提到商品的水平。人们享受着自己的异化和对他人的异化,听凭娱乐业的摆布”。
  •     如果不是在帝都游荡了五年,我不会如此感性的阅读这本美学经典。离开美学领域好些年了,当不把那些好书当做功课去阅读,而当做感受去阅读时,才会激发出爱不释手的共鸣来,包括读完以后看豆瓣书评,都是看完电影以后般的好奇和愉悦。很多个下午和夜晚,我游荡在帝都的三里屯、王府井以及各种shopping mall里,比本雅明时代更巨型的拱廊和更大橱窗,和更拥挤的人群。我一边享受着女人对商品的最敏锐的快感,一边穿梭着体会着个体在都市里的疏离。没有波德莱尔那么的迟钝于日常,但同样也感受到了现代对个体的全面剥夺。更讶异,200年后的今天,我的感受在这本描述19世纪巴黎大都会的著作里,如此同样的清晰可见。我们引以向往的巴黎欧洲璀璨文明,同样经历过商品社会和现代性对自然人的最全面的剥夺,而且今天的我们是如此的亦步亦趋。这本书基本是浏览的速度翻过,却恢复了我关于人文研究的记忆和思维,也让我在资本、商品、物质的低智商生活里重新拾得了一丝清醒。都市里,是五光十色的美好幻觉,所有的美丽都是刺激着人对商品占有的情感和欲望。当你明白了,都市是怎么回事,你会努力把自己从其中的泥淖里拔身出来,为自己实施一场精神清洗和拯救。这本书更多的是描绘了都市感,而不是评论和分析。在对都会游荡者感受的描述中,触及到现代性形成的一些感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按着本书顺序看下来,当能看到一个个观点是如何萌芽、生长,哪些叙述得以保留,哪些枝蔓加以修剪,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认识又是如何步步深入。这就是读此书而不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的好处了。本来我以为本雅明是“天才”,看了此书方才懂得他自己说过的:“天才即勤奋”。
  •     人家的研究计划
  •     插图超喜欢,翻译也非常好。
  •     不能理解为什么说译得很好,感觉语言还是很不顺畅,一如刘先生其他译作的老毛病。不过还是会对本雅明感受到一种尊敬。我十分喜欢提纲的“蒙太奇”式研究风格,全书看来没有什么主线,直到1939年提纲才点出了一个主干。另外考察我心爱的波特莱尔的部分对着巴黎的忧郁效果真好……
  •     这本书我读了大概一周,唯一能评论的依然只有“译得不错”而已_(:з」∠)_
  •     择日再读一遍
  •     如果我没有被翻译坑爹,这本书不如说是一份后革命时代巴黎的城市生活方式、流行品味、城市景观、阶级关系、流行文学和公共舆论的图像记录和文本解读,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和忧虑。本氏眼中巴黎犹如戏台,上演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的剧目:城市的日常悠闲与生活,建筑风格所暗含的技术要求与艺术审美的张力与融合,城市规划中隐含的政治目的,过往行人的表情、作风、衣着所体现的社会阶层,报纸专栏观点的传播与讨论,复古品味的流行,百货商店与橱窗陈列对消费者的刺激,以至妓女的生意方式等等,无不指向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高峰所产生的城市生活,其中蕴含的现代性对人身、经济和思维的控制与改造。选取波德莱尔为研究对象,是由于他将自己放逐于城市人群之外,文笔兼具恶魔式黑暗和弥赛亚光芒,似也可作为巴黎二重性的一种意象。
  •     目测自己已经完全hold不住这样靠天赋和想象撑起来的研究了。有一点启发在于,本雅明试图通过法国的视角来揭示19世纪,如同他在《德国悲剧的起源》当中做的事情一样。
  •     发现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非常之奇特的哈哈。通过这书认识了波德莱尔。
  •     永远在蓬勃诞生和永远在僵死为古典的现代性(现代人的症候不在于罗曼蒂克式的“一见钟情”,而在于感伤怀旧的“失却之恋”),以及乌合之众中的英雄(现代英雄只是英雄的扮演者)、钟爱妓女与死亡的巴黎闲逛者(flâneur)波德莱尔,这位可爱又可憎的古典的现代诗人……
  •     本雅明的东西写得实在是,怎么说呢,有点像风俗史。照这么写论文肯定是挂了,硕士博士都挂。但是用来搞文化研究,做文字绘是真好
  •     和本雅明比起来真是业界良心了,谜一般的寓言体。
  •     是按英译本译出,不过有位博士生姜雪(北师大的本雅明作品系列(全集?)中的《单行道》和《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由她译的,不过似乎还未出版)根据德文原版做了校订……吐槽一下,注释还是不怎么详尽,什么“庞培”、“法伦斯泰尔”、“集体无意识”、“雅努斯”等等都是自己查的
  •     竟然一天就读完了。但本雅明终究勤奋,不是你想学,想学就能学。有点小聪明就想高屋筑瓴的,没有地基不要以为别人都瞎(以及不由感叹很多文化研究至今还在吃冷饭,也是应该羞愧的吧
  •     “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最后一瞥之恋”,这就是现代性及现代性体验之暧昧神秘的本质:永远地生,并永远地死。
  •     除了两篇大纲,没有新的内容,也是两篇潦草的提纲,更像文学蒙太奇;重温过程中,意外发现波德莱尔受过皮拉西内影响,本雅明对jungenstil评论有意思,直接去读arcade projects吧
  •     可惜只是本雅明巨著《拱廊计划》的节译
  •     好看,语言不能直接表达的东西可以让语言营造使人“体验”而非认识。
  •     这本书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虽然根本看不懂在说什么,也还是想看下去
  •     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
  •     我应该好好看了简介再来买的,但死活弄不明白这书怎么就进了汉译名著系列。总之满嘴的阶级分析让我厌恶,看在我买错了的份上就不打分了。
  •     依然轻易地俘获我。。。。。
  •     很好的研究19世纪现代性以及现代生活的切入点
  •     翻译太烂。
  •     译得真好
  •     一口气看完,说得深入浅出,引发很多思考。
  •     似乎写的是潜藏在物质文化背后的观念变迁,比较难懂。。。所以,等到对这个主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再回来重看这本书,应该会有收获。
  •     比张旭东的那个选本感觉好一些。刘北成大师的译文相当棒。
  •     接近病态般的敏感
  •     中间那篇波德莱尔长文暂时没读。
  •     一个波德莱尔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     雨果将人群作为现代英雄史诗去赞赏,而波德莱尔为他的主人公在都市人群中找到了避难所;雨果把自己作为公民放在人群中,而波德莱尔却把自己作为一名英雄从人群中分离了出来。
  •     单就《巴黎拱廊计划》一篇,对比读了三联书店的《启迪》的张旭东 / 王斑的译文,感觉还是本书翻译的完整通顺。
  •     特地重读了库切内心活动的第四篇…然并卵…
  •     许多意向十分耐人深思寻味,比如闲逛者
  •     1、文不对题,若早知通篇都在谈论拱廊和波德莱尔绝不会购买此书;2、语言晦涩,翻译腔,许多地方不知所云;3、左派的马哲艺术论,消化不良。
  •     核心在于讨论波德莱尔和恶之花,拱廊那部分还是挺有趣的
  •     很好读,但是其实很难理解他到底要表达什么。听刘北成老师讲解这本书时,也是一头雾水的。
  •     不喜欢不在行的领域。
  •     文化的空间性≈玄学
  •     看!不!懂!
  •     于学术中展露出个人的偏好和才华;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发掘作品深刻之处,而且是发现作品能够达到的深刻之处,尽管从对文学作品来看有的角度我不是很认同,但读来仍让不禁让人感慨本雅明不和波德莱尔厮守终生真是可惜——世上不可能再有比本雅明更诚恳深刻地解读波德莱尔的人了。
  •     这样的蒙太奇方式让人读着很爽,真要写什么就要抓狂了。本雅明的漫游者是现代性下挽歌的吟唱者,波德莱尔那里则是英雄主义的行为。前者少了波德莱尔的热情,多了土星的忧郁与怀旧的闲愁。
  •     因为本雅明对波德莱尔好感度上升
  •     “幸亏”本雅明这“失意”的一生,我得以读到这样诗意的“论文”。
  •     只读懂了附录里的Dandyism一节……
  •     为什么连这么重要的东西我都曾经忘了mark
  •     1,北成兄业界良心。2,本雅明算是第一个如此强烈地吸引我并让我有种征服欲望的人,3,即使如此还是想大吼fuck benjamin!!!
  •     本雅明才是意识流。
  •     昨天一口气读完,刘先生的译文还是不错的,没有那些批评意见说的这么差。书首两个提纲对照起来看很有意思,而且看了提纲再看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更觉势如破竹。在此意义上,此书的编排比三联版《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要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