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歐洲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1988
ISBN:9789571323879
作者:龍應台
页数:273页

内容概要

龍應台
1952年出生於高雄縣大寮鄉,1974年畢業於成奶j學外文系,後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德國海德堡大學。1999至2003年春為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現客座於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系。著有《野火集》、《人在歐洲》、《寫給台灣的信》、《美麗的權利》、《孩子你慢慢來》、《看世紀末向你走來》、《乾杯吧,托瑪斯曼》、《我的不安》、《百年思索》、《鋃色仙人掌》;編著有《面對大海的時候》

作者简介

真實世界──長久的依賴美國、仰視美國,使臺灣的一對眼睛調整成美國的弧度、角度、色彩,甚至連近視、散光的度數都一樣。可是,真實的世界並不是狄斯奈樂園:莫斯科不見得是個想毀滅人類的惡魔,華盛頓不一定是破解魔法的英俊王子,伊朗人不見得都瘋了,黛安娜也不是白雪公主,歐洲共同市場並不是由七個小矮人組成。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臺灣必須用自己的眼睛睜大了去看。然而真不容易。使我們眼睛變形變色的,還不止於美國的巨大陰影:長久以來,我們有自己綁上去的蒙眼布。
用歷史教科書作蒙眼布,讓台灣的眼睛只看到牆上自己巨大的投影。
台灣目前所處的已經不是八國聯軍的時代,也不是租借地的時代,台灣處是一個已進入地球村的時代。一個新的自信的台灣,會有一個開闊的、平衡的、健康的世界觀;會教導他的下一代愛自己的民族、國家固然重要,愛世界、愛“人”更重要。原因很簡單,沒有一個好的地球村,我們就不可能有一個好的台灣。你如果不可能好好做一個“人”,也不可能做個有意義的中國人。


 人在歐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德国在二战之后分为民主和联邦德国的发展情况,来暗讽两地之间的发展趋势,在两个德国统一之后,两国的发展情况得到好转,东德国变得富裕,比在苏联管制下的德国相比,人民再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简单来说,东德人民在摆脱了政治骗局,这多亏了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这本书虽然已经有点老,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来说,跟东德国是差不多,来形容两岸关系,有过之而无不及。
  •     读书笔记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151/sh/6a71182f-a1b4-45d0-bf04-9c0814a4bf70/6f2bd271d75d0d87948506bddca91c83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块砸自己脚的石头;有些基本信念,譬如公正、自由、民主、人权等等,必须超越民族主义的捆绑。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72-174这样的社会秩序来自一种群体的默契。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49-249秩序,是唯——能使大家都获得应有利益的方法。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51-251当一个人抱怨电视节目水准低落、他只是,个可有可无的个人,当一万四千个人起而“罢视”,就变成电视企业不敢轻视的力量,这个力量因而保障了渺小的个人,给予他尊严。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57-259她怎么不知道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呢?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78-278中国人对“自己人”讲感情、重道义,对陌生人却可以轻易践踏。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87-288瑞士人或许对“自己人”非常冷漠,但他们对“陌生人”却显得相当“温情”;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90-291在一个不爱生的社会里,你要学校怎么教导孩子爱生呢?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47-348有财富的社会,如果在心灵的层次上还没有提高到对人的关爱,还没有扩及到对弱者的包容,它也是一个落后的社会。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433-434它有钱为每一条人行道建斜坡,但是更重要的,设计道路的人在灯下制图时,会想到他的社会中有年轻的母亲推着稚嫩的幼儿、有失明的人拄着问路的手杖、有弯腰驼背的老者蹒跚而行……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437-439年轻人陷在法与理之间的泥沼中,最后没收了一本《九十年代》,“意思意思”。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487-488因为中国人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我看来,根本不重要。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601-601你见过养猪的人如何把几十只肥猪引导到同一个出口吗?只要用栏杆围出一条长长的窄路,连到出口,猪就会一只一只排队走向你要它走的地方。无形的思想栏杆,也是如此。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812-813在美国一般的法令中,判决一个人有罪的先决条件是指控者提出被告犯罪的确实证据,而不是相反的要求被告提出证据来证明自己清白。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836-838历史,不可以成为政治的工具,即使一点点也不可以。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929-930而所谓保姆,多半只是一个有时间的妇人,丝毫没有对幼儿教养的专业知识,爱心更不可知。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219-1219觉得中国人和波斯人一样,古老的民族特别苦难,有一种特别的忧伤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251-1252以航虽然有“每一只箱子里都可能有个炸弹”的恐惧,却以精密仪器和训练有素的“面谈”技巧来保住旅客的尊严。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298-1299可是为什么美丽的环境里总是住着冰冷的人?为什么热情可爱的人总是造出杂乱吵闹的环境?似乎个性中一定要有那么一股令人冻结的凉气,才培养得出文明幽雅的环境,可爱的人与可爱的环境,竟是不可兼得了。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418-1420你知道,人命也有不同的价格?或许你一点儿也不惊讶,你毕竟是身历浩劫的中国人。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437-1438你说的当然不是全没道理。人的价值往往由权势的大小来评定。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465-1466可是我相信权势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似乎对中国人的苦难相当淡漠,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苦难相当淡漠。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468-1469怎么我们对历史的创痛那么容易忘记?当我们自己对人命漠然的时候,又如何能怨怼别人漠视我们的苦难?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472-1473中国人,也是有名字的,但必须自己先记得。你说呢?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494-1495你们对无辜的人,对无力自卫的人举起了刀剑,你们自己也必将死于刀剑之下……你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598-1599在平行的时刻里,有人在毒气中发肿流脓,有人在黑牢中慢性失明,有人在缝合孩子破碎的尸身;我坐在明净的长窗前抒情地写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想,若写得动人,或许还可以得到“人道主义者”的美丽头衔。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677-1678分开四十年,我们变富,他们变穷,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由于外力的压迫,是苏联把社会主义制度强加在东德人身上,而我们却幸运地享受美国的救济;我们的幸运使我对他们的不幸有点罪恶感……”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775-1777我都不否认我是个共产党员。我最瞧不起的,是那些见风转舵的人。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893-1894你为什么来测验我对人的信仰?给了你钱,我会后悔,认为你不过是个不劳而获的骗徒,破坏了人间公平的原则,不给你钱,我会后悔,责备自己污蔑了人性中无论如何都还存在的纯真。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1988-1990国庆日,一个政治性的节日,竟然这么重要?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059-2059这个国度里的人,显然是真心真意地在庆祝国庆。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067-2068我怎么跟他们解释:民主的弱点就是它的优点?我怎么解释:自由就是更沉重的责任?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199-2200四十年对人的一生是段漫长的岁月,更何况,东德人的四十年是段痛苦的岁月,可是四十年对国家而言,却是短暂的一瞬……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211-2212当然,是总理命令他们开枪的没错,可是没人命令他们一定得射中呀!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261-2261开枪可以说是奉命,不由自己,可射中,就是蓄意杀人嘛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262-2263一个国家开发的程度,可以由它街道上的泥泞量来测量。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314-2314我们这些被欺骗、被迫害了四十年的东德人,现在只顾得及往前看,看明天的日子怎么过,前头的路怎么走,实在没有精力去追究过去的是是非非……”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469-2470在苏联,效率就是等待的艺术。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536-2536人,要有余钱,要有余闲,还要有那么一点渴望和同类轻松自在的接触的心情,才会有咖啡屋的文化。僵化的社会主义长久以来也僵化了莫斯科人的生活。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570-2571在许多西方社会,家,是一个隐秘的城堡,不轻易对人开放,只有亲密的朋友才能登堂入室。原因之一是,家可以泄露太多秘密:你经济的贫或富、社会阶级的高或低、生活品味的好或坏、家庭关系的和谐或冲突,都可以由家中的一切看出来,你的弱点和优点暴露无遗。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572-2575我在莫斯科两星期中所看到的家,比我在瑞士两年所看的还要多。瑞士人的房子那么华丽,家具那么考究,品味那么昂贵,他的门却是深锁着的,锁着孤寂的心灵。   俄罗斯人的家门是开的,即使在困乏的冬天。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581-2583你等四十分钟算什么?我们已经等了四十年!”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600-2600统一的国家里不能有两套法律。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654-2654废弃了四十年的铁轨,重新接上;切断了四十年的电路,重新流通。记忆所不及的阴暗角落,竟然还有纸色发黄的蓝图在。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685-2686在今天,我们目睹一个国家和平而自愿地把自己从地图上擦掉,不留一点痕迹;我们目睹一个大国把一个小国完整地“吃”掉,而两国的人民以香槟和爆竹来庆祝他们的结合。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707-2709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统一”,建筑在“自由”的基础上。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709-2709可是文化事业是消费事业,不是生产事业,我们坐吃山空。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732-2732在和平革命之前,我们军人在私下谈话之中,也经常讨论国事,大部分的军人也认为制度不改不行了,当然,当时还觉得一切改革都还是理论而已。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751-2752过了半个小时,明星还不出现,你这时才知道那个乐队的作用:音乐可以化解不耐烦的情绪。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784-2785“统一,不是一个价钱的问题。我们是一个民族!”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793-2794生活并不只包含奇异果,还包含恐惧:失业了怎么办?房租付不出了怎么办?我说权利不平等就是这个意思:西佬请得起律师、税务顾问等等,东佬就不可能。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862-2863在她们的眼里,我才是凳子和按钮,我才是那嵌在电梯里的时明时灭的灯,她们对我是彻底视若无睹的。不把我当“人”看,她们才活得下去。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2997-2998是因为他比我年轻了十岁,不太认识过去的台湾,还是两个族群之间真有本质上的不同?不错,在90年代的台湾,和西欧美国一样,很难见到打架的街景,可是,这究竟是族群性格的不同,还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阶段问题?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034-3036我无法忘记警察那对清纯的眼睛,同时充满了追求真相的渴望和对真相的疑惧。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234-3234移民,自然也是拓荒者。拓荒者的人生课题不在礼法的传承维系.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657-3658有各的统治方式,统治方式就是所谓“法”。对于拓荒者,守不守“法”只是末节,达不达到生存目的才是主题。法无碍于目的就容忍它,法有碍于目的就绕过它。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660-3661不要轻视台湾的钱。钱并不肮脏,它催化了人对自由的渴求,也给人带来自信,有了自信就有自尊。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675-3676为了说一句令人羡慕的、漂亮的国语,我付出了很重的代价——在语言上,我是一个失根的人。我的语言有正确的文法、典雅的用词、标准的发音,可是它没有祖先对家乡的记忆,没有和四周生活环境血肉相连的牵绊,甚至也缺少像眷村那种次文化所能提供的养分。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732-3735我这一口漂亮的国语不但悦耳,而且文明、优雅,但是贫血贫得厉害。因为它唯一的营养来源是书本和制化的教育,不是血色充沛的生活本体。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735-3736被压抑已久的方言文化蓬勃地站起来,是社会健康的迹象。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783-3783没有人是纯粹的压迫者,也没有人是纯粹的被压迫者。受过不公平的痛苦的人,或许更能体会公平和宽容的必要。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791-3792在一个雍容大度的社会里,不管什么妈妈讲的话,我们都说得理直气壮。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794-3794你看看密度不低于我们的东京、香港、新加坡,他们的生活空间却并不满到令人窒息的地步。除了人口密度之外,恐怕还有深层的文化因素才能彻底地造成像桃园这一类梦魇似的城市吧!   《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828-3830不浪费,什么东西都得“有用”的观念,几千年如一日深埋在民族个性里。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833-3833我不能为了怕小偷而用丑来惩罚自己。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3918-3918东德的法律要你杀人,可是你明明知道这些唾弃暴政而逃亡的人是无辜的,明知他无辜而杀他,就是有罪。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这个东西。当法律和良知冲突的时候,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不是法律。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4195-4197六个月,而且缓刑。判得轻的缘故?女法官说,因为被告在一个极权社会中成长,没有学习到以良知判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法官说,人大多是弱者,怕事、随俗……能够抵抗大环境的只是少数的英雄,我们不能要求大家都是英雄。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4226-4228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全世界的媒体都凝聚在鸡蛋的混战上;全世界的人就看见了三百人的肢体暴力,看不见三十万人的和平宣言。这三百人成功地颠覆了这三十万人的意向,透过媒体的“合作”。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4270-4271流亡的人,就是那失去历史诠释权的人。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4435-4436现在,你应该知道,所有的战争、斗争,都是历史诠释权的争夺拉锯。统一和分裂只是浮浅表相。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4446-4447至于社会批评,我们的社会常常只说好不说坏,只褒而不贬,这种态度从好的方面说是‘隐恶扬善’,但真实说来是‘粉饰太平’而已,更不客气地说则是‘自欺欺人’”。“一个有自尊的民族就应该人人有批评的勇气,才能使社会进步。而且社会批评无所谓专家,无论市井小民或贩夫走卒只要肯于主动地对一件事物以理性的态度去表达、去批评,都是社会批评家。”“如果社会大众,都有自决自立的能力,去做客观的批评,社会自然能够日新永进了。”龙应台, 人在欧洲, loc. 4549-4554
  •     一天假期,磨磨蹭蹭的看完。这是初版印刷于1988年的书。开始看的时候并不了解,里面提起东德西德才让人突然发现这本书穿过的时间。所以,这也是当时一个走出去的亚洲人看欧洲看世界,又回过头来看台湾或是看中国的书。从瑞士到以色列到台湾。看瑞士的制度、看瑞士人的价值观、看白人看犹太人、看白人看白人自己、看白人看黄种人黑人,看我们怎么看他们和他们之间和我们自己的纷繁复杂。世界大同就是梦想。道德只是政治的附属品。民族特性与国家制度。(瑞士人的冷漠与瑞士制度的一板一眼一丝不苟)西方人的道义、价值观,西方人与东方人彼此不了解,而西方能够依靠经济政治实力推行价值观。不了解别人,就不了解自己。站到别人的角度,可以公正的看待自己(至少不被自己所听所见限制...如西藏)等等书中收录37篇文章,没做笔记也无法一一道来,涵盖主题虽多但还是有边界,虽然彼此之间少有连接,但跳跃式的可以看到其中的联系。整体说来此书也是出版多年,可以看到当年人们所见所想,与现时比来,没有改变的地方亦有,进步的地方亦有(也许是个人观点)。这样想来已经很是满意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第一次從台灣人眼裡看台灣
  •     龙应台女士在《人在欧洲》一书中说她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严厉指责中国大陆的人如何不择手段地寻求出国途径,包括以出国为目的的假结婚。她反问到:应该受到指责的是这些不择手段弃国的人,还是那个迫使它的人民不择手段逃亡的“伟大祖国”?是人民对不起国家呢?还是国家对不起人民?反观现在国内,很多人即使在国内生活富裕,但是还是拼命要取得国外身份,很多中产阶级可能由于自己年龄、工作的问题无法选择移民,但是如果自己家有小孩的话,那肯定是不遗余力要将小孩往国外送,并希望出国的小孩可以在国外好好读书落地生根,而不是将来再回到国内寻求发展。感觉龙应台女士在1988年写的文章在此时此刻仍能反映出国内很多人的一种“弃国”心态。
  •     短篇时评,介绍了不少瑞士等欧洲国家的人情、政权问题,其中指出的环境影响人的悲悯情怀,幼儿教育的东西差异,人长期来的文化模式偏见,胜利方阐述历史等,都需要我们从自身开始去寻找未来。
  •     以前很喜欢她的书她的观点,现在看来又觉得狭隘了,有可能是时间问题吧
  •     一本正三观的书。很多事情曾经在某个地方发生过,并正在另一个地方发生,也必将在某个时间点在其他地方继续发生。总感觉龙应台在影射些什么,呵呵。
  •     台灣也有過那樣舉步維艱不被認可的時代,但還好,文明不曾被階級鬥爭或坦克車損毀。
  •     革新的痛让人印象深刻
  •     不太好。
  •     龙先生八十年代在欧洲生活年间近四十篇随笔散文编成的书,涵盖甚广,开拓视野。写八十年代台湾在世界上地位的尴尬,写美国与犹太的渊源,写德国人的负罪,写瑞士人生活的严谨"无趣",写耶路撒冷,写伯利恒。这是龙先生较早期的一部作品,但是她的写作风格已经非常鲜明,爱她的人自然喜欢,不爱的就是不爱、也无妨。
  •     紙質書沒能帶出來,到歐洲以後用DXG又看了一遍,許多話題現在看來仍然未能邁過。
  •     除去她本人的某些偏颇,觉得当时的她对于台湾的反思对于今日的大陆很有思考价值,前面两三篇关于文坛的大可不读。
  •     也算以史为鉴。。
  •     在德國生活的片段回憶。龍應台的文字總是勾起淡淡思索。中華傳統思緒總是貫穿始終又不會奇怪和做作。
  •     “一直乌鸦想进入鸽群,把自己染成了白色,结果还是遭到白鸽的排斥,等它在回到乌鸦群里时,它不黑不白的羽毛同样不受到乌鸦们的欢迎。”这就是跨文化的悲哀吗?
  •     不是一味的吹捧国外的好,也不是贬低国内的坏。站在冷静观察者的立场上去看世间百态
  •     读着读着,我似乎看到我心里一些闭塞的窗户次第打开。十九岁的我觉得自己浅薄无比,期待着、渴求着从这些文字里得到更多启迪与开化。另外读完以后真的好想去苏黎世啊0.0
  •     龙应台的文章始终值得一读
  •     我距离定居德国还差一门语言。
  •     琐碎的文字,说不上深刻,但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     第一次读龙应台的杂文,作者谈了文化认识误区,两德关系的反思,中国/台湾与西方文化对比等几个方面的见闻和感想。没有太多犀利的言语,更多的是细腻感悟与关怀。
  •     什么样的爹养什么样的儿, 什么样的政府喂出什么样的傀儡, 什么样的国家教养什么样的子民, 一切都是无奈中浓浓化不开的胆怯与愤怒
  •     且被我一个工科生当成历史的普及教材了。字里行间是文人的小情绪,说感性也对,说矫情也不过分。喜欢的是边走边看边感知的态度,无关评论
  •     ●有几篇给我感觉不那么「龙应台」,稍稍失落,后来发现,龙应台还是很「龙应台」的嘛。 ●一早也就知道龙应台有德国和瑞士的游居经历,一整羡慕之余,又在想她是如何融入当地的?明明文化的烙印,肯定打得很深。 ●无论在哪,都有相应的思考,或许是该学习的?在龙应台眼里,世上该是少有绝对的对错吧?
  •     体制让我们看起来是那么飘渺... 东德与西德之间昭示出当变革开始时,人们面临不仅仅是体制的转变,我们年事已高真的能承受变革之痛吗?你在或不在 世界就在那里
  •     一如既往的龙应台。
  •     等待抽血
  •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人们都不知脑子怎么进水了
  •     一直很喜欢龙应台 她对这个年代的敢说敢为
  •     毕竟是很多年前写的 很多已经不一样了
  •     放到今天的中国来一样适用,历史是一种重复,尤其是文化同源时
  •     豆瓣竟只数百人评价,实在愧对这样一本好书,文字虽杂,内容却充实无比,身为台湾人的龙应台,由身边发生的许许多多小事,竟联想到如此多的关联,尤其对其中关于东西德国的故事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最终的好坏结果,但是却探讨了很多至今值得思考的问题。
  •     读记录东西德统一的几篇采访文章,恍如隔世。龙应台真是会写好文章,有文采,有观点。好几篇都可以拿来给学生写作文当范文。比教科书里的选文好太多了。
  •     看看东德的昨天就如大陆的未来,社会主义制度总有其相似之处,历史也必定会在某个时点重演
  •     由今视昔。
  •     曾经因为目送和孩子你慢慢来很喜欢龙应台。于是很希望能读这本,但是大陆已经不出版了。没想到在美国的图书馆里找到~欣喜。若是两年前的我会喜欢,现在读了三篇,就没有办法忍受她猛烈抨击的负能量了~
  •     读的是电子稿 一定要再看次书
  •     世界观,一定要看看。
  •     1988年的书 写的太随性 阅读感很低 一个话题还没讨论好就跳到下一个话题
  •     我开始讨厌这个作者,非常的。
  •     在上次回家的火车上读到龙应台对文化的解释 被内容跟她的表达能力惊艳到 回来找她的书 挑了比较温和的这本开始 游走在几种文化间的对比跟思考 冷静又精准 她应该是那种能够将自己的经历提炼出很多感悟的人 配上犀利的文笔 能引出很多思考 而随着作者阅历的增加 思想也越扎实饱满 平和又充满养分
  •     德国,或许如该隐一般,背负着罪孽的包袱很多年。可我依旧欣赏德国。
  •     不知能否适应对这种双重标准的视而不见
  •     值得思考
  •     对其子女在德国的成长描写是我不愿留在德国的原因之一
  •     没有去过国外,但是对中国的描述感觉经过二十年也没有变化,物质的丰盛并不代表文明会跟着进步
  •     龙先生总是又理性又温情~
  •     可作为道德启示录来看,尽管是一家之见
  •     希望通过此书了解欧洲的诸多社会现象
  •     有趣味,牛仔裤那段有意思。但整体读过来觉得心胸很不够宽广,视野不开阔。瑞士教育家的“头脑,心灵,手”很nice,跟龙应台其他小说以及“大江大河1949”相比而言差了很多。
  •     龙阿姨情感真的很丰富,很充沛。吐槽瑞士人的几个段子真是笑喷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