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的大脑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
ISBN:9787547811337
作者:[美] 戴维·J·林登
页数:164页

书籍目录

引言  大脑的诠释第一章  粗糙的大脑第二章  原始的大脑第三章  装配的需求第四章  感觉与情感第五章  学习、记忆与个性第六章  爱情和性第七章  睡眠与梦第八章  宗教的冲动第九章  愚钝的大脑尾声  缺失的中间环节进一步阅读的篇目和资料译后记

编辑推荐

《进化的大脑——赋予我们爱情、记忆和美梦(第2版)》是戴维·J·林登博士通过对大脑发育和思维的长期思索而得到的智慧结晶。本书并非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教科书,本意就在于面向多方面的受众。通观全书,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者的思路,那就是由基础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科学性转为更多的人类社会性。

作者简介

《进化的大脑——赋予我们爱情、记忆和美梦(第2版)》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教授戴维·J·林登博士向公众普及脑科学知识的富于趣味性的读物。作者认为人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组织系统而不是刻意设计的产物,因此将脑比作可以叠加新成分的甜筒冰淇淋。以这一思路为主线,作者介绍了大脑的构成和基本发育、感觉和感情等,进而描述脑如何支配学习、记忆和个性,如何决定性行为和性倾向,以及脑在睡眠和梦中的活动机制,还尝试性地阐述了脑功能与宗教的关系。《进化的大脑——赋予我们爱情、记忆和美梦(第2版)》中穿插了不少趣事并有近50幅插图。


 进化的大脑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应该请您去翻译。这是一本好书,但我读这本书时被文字绕的两眼有点发晕,看你的这段文字,基本就明白这本书要讲啥了。谢谢。
  •     这类书最好读最新研究,最新的教材。
  •     您客气了。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翻译水平还是相当好的,至少不记得有明显的重大错误。可能是翻译的过程本身给可读性带来了损失。但是没办法,咱中国人还是读中国话比较舒服~
  •     实际上,Windows是人设计的,可Windows还保留了dos呢!要向下兼容啊,不然那么多年的进化成果都没用了,这才是最大的浪费呢!如果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上帝绝对不会创造完美的人类,所以人类的大脑必然是有bug的。
  •       李泽厚说,21世纪的科学进展将集中于神经科学。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但如果说,人文学科(包括哲学)的重大进展将依赖于神经科学,我倒可以认同。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并非只有唯心的回答。但若言世界是真实(姑且这么认为)在我们大脑的映像,而我们的决策根据映像而做出,那么,大脑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正切中人文学科精髓。
      
       假期我看了《进化的大脑——赋予我们爱情、记忆和美梦》一书。虽然本书很有趣,但其中关于神经元及其活动机制的描述,仍然令我看得辛苦异常,幸而我高中生物知识还没忘光,基本弄懂那些原理——不过我可不想去记忆那些名词及原理,对此我是抱着得鱼忘筌的态度的。“鱼”,就是大脑如何去影响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一些问题:人,自我。
      
      我们总喜欢把大脑比喻为精准的计算机,计算机总是在更新换代,比如有人预测了我们将来会从电子计算机发展到光子计算机。但这两种计算机有质的不同,换言之,新一代计算机被重新设计了。本书作者林登说,大脑从来没有被重新设计过,总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系统。我想做一下拓展:1、计算机可以被重新设计,因为它是被人设计的。可惜,造物主比较像“第一推动”学说里的上帝,当他设定了原初状态之后,就不再理会世间的事情,新物种要想出现,只有从旧物种中进化,这种进化来自点点滴滴变异的积累,而积累式演进很难做一个重新设计。2、大脑会不会根本性的变化?理论上也许有的。累积式演进,可以达到一定程度后颠覆了之前的结构。但大脑及其他生物结构,也许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比如你认为生物细胞能达到篮球那么大吗?也许有可能吧——但细胞由于结构因素而有一定的体积极限。换言之,大脑结构的形成也许不是或然性的。3、进化总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吗?鸟要飞,所以生翅膀;鱼要游,所以有鳃?但进化既然不取决于内在意志而系于外在选择,这选择就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了。假如我们给定某种环境,比如水环境,那么,鱼无论是长鳃也好,长翅膀也好,只要适应水环境都可以存在——只要翅膀也能呼吸的话。假如只有鳃能够呼吸,翅膀不能呼吸却无碍鱼的生存,那么鱼就长了翅膀也可以。人的盲肠就是此类东西。
      
      林登说,大脑几乎没有能力关掉控制系统,即使这些系统在指定情形下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可以想象,由于大脑的设计不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所以大脑存在一些瑕疵。同时,大脑又存在一些认识偏差和非预期的反应,这却不一定是系统设计的存在问题,而是大脑的一种功能捆绑。在心理学上,我们经常玩一些错觉图,人们常以直为曲,指白为黑,大小不分,明暗相混。你会觉得大脑很笨,但实际上为了应对可能的危险,大脑总是优先关注一些东西,比如视野中比较突出的东西,对某些信息的突出强调当然会导致信息失真或者反应失常。又比如,小脑让我们减少注意自己动作所产生的知觉,而增加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这种厚此薄彼其实是有益的机制。任何结构都不能处理全部环境信息,哪怕只是有用信息。如果一个结构能够处理大部分有用信息,即使它对少部分信息作出错误反应(甚至致命反应),只要它保证了群体的生存,这个结构就是有益的。
      
      神经元作为大脑的基本处理器,效率低下不可靠,信号范围极端有限。诚然,单个的神经元效率不高,但我有两点疑问:第一,在细胞大小的体积水平上,能有比神经元更高效率的处理器吗?第二,当我们认为神经元效率低下时,是否想到,神经元作为一个特殊的处理器,必须具有生物活性?限于水平,以上问题,大概非我所能了解了。
      
      爱情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有人认为,爱情是某种激素在起作用,并计算出茫茫人海当中你有多少概率遇到自己的真正另一半。有人认为是文化因素:人们彼此倾慕而产生爱,比如弗洛姆认为爱是某种生长的东西。还有人干脆就认为爱是无可理喻的,颇有神秘的意味。林登的结论很惊人:爱情不过是人类大脑结构的产物罢了!人类大脑极其复杂,无法仅凭先天发育就完成精细结构的连接,也不可能完成——人类脑容量太大了,成熟的大脑根本无法通过母亲的产道!综上,在子宫里发育的大脑,就是个半成品,其最后塑造成型有赖于出生后的经验事实。进而言之,人出生时大脑非常不成熟,在之后有一个漫长的发育期,这个时候的孩童非常需要持续的双亲关爱(母亲一个忙不过来),因此两性必须维持一个匹配的、稳定而持久的关系——这,就是爱情了!根据林登的观点,我们可以概括出:爱情为人独有,它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两性关系,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它是持久的;第二,它是配对的。这里有一个问题:自古以来人类的两性关系就是持久而配对的吗?我们不必追溯太远,可以从原始社会说起——再往前推人的脑量和现在就不一样了——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乱婚和群婚,对偶制是最后才产生的。婚姻当然不等同于爱情,但既然我们已经把爱情定义为一种未经文化污染的(或者说未经秩序化的)关系,而乱婚正是婚姻没有秩序化之前的表现,那么两者彼时差不多是等同的。据此言之,林登的所谓爱情的生物学基础并不牢固。我们也可以从林登的观点中来反推:既然大脑连接的精细结构依赖于经验,那么经验就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爱情产生了影响。换言之,爱情构筑在为繁衍种族而产生的两性吸引的生物学基础上,人的大脑结构对此有重大影响,但文化至少应该成为爱情的一个参数。本书中对于人类性取向的影响因子的研究做了详细描述,也承认了后天的重要作用。
      
      不言而喻,大脑对学习和记忆非常重要,身兼着存储器和处理器的作用。大脑的存储功能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课题,但对于我们而言,大脑是通过突触的变化而记忆还是别的记忆的生物学形式,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大脑的记忆原则赋予我们大脑的一些特质。比如,大脑对信息采用分解的方法去记忆,采用动态记忆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达到一些目的,比如信息的准确、较大的存储量、不断的更新、提取的方便、记忆的持久等。一方面,按这些原则设计的大脑,能较好地完成学习和记忆的任务,同时也会因其局限而产生一些错觉和不便。比如信息的遗忘是和时间相关的,这可能是出于保持足够的存储空间的关系,但我们也因此忘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又比如动态记忆和持久记忆,使之前的经验被后来的经验修饰和改动,却也破坏了回忆,产生了许多真诚的谎言。
      
      说起梦,也许大家马上想起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也许有人还想到《周公解梦》。不过,前者有详细的原因分析,显得很“科学”,后者差不过就是纬谶之书。林登对梦的意义解释如下:为了有效使用,记忆必须根据过去的事情和情绪引导加以整合。记忆整合和巩固最好时机是夜晚,因为那时没有其他竞争性的感觉刺激。我很满意这个解释,并且对于他对弗洛伊德的不甚认可感到高兴,我对这个家伙总有点腻歪。梦是有原因的,可分析的,他是说对了,但是但他比较僵化的梦与事物事件的对应方式,比较令我反感。第一,如梦甲对应事A,可能不同人都接触过A,而有人并没有接触过甲,这梦还能做吗?如果某人没接触过甲,他做梦时把A梦成乙了。这就打破了对应关系,或者说使这种对应关系比较复杂,比较个性化。第二,即使同一种事物,对不同人言有不同的意义和体验,也不可能有相同的梦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要具体化分析。当林登把梦解释为一种记忆机制时,梦中出现的各种奇怪的东西也许并不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而是一个混杂的附加产物。当然,梦还是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比如,白天你被校长骂了一顿,晚上梦见校长咬了你一口,那意思就清楚得很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宗教。宗教的本质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林登说,瞧,又是大脑惹的祸。宗教本身的自我证明软弱无力,但是科学却也无法否证一些宗教的核心信条。对此,科学只有采用迂回的方法:实证主义者说,无效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命题;波普尔说,不能否证的命题,是无效的命题。林登又说,大脑的左半球的叙事功能,从潜意识和意识两个层面产生了非自然论的思想,此即宗教思想也。依此看来,宗教的核心是非自然论,并且要么是潜意识里产生的,要么是清醒时回忆梦加以非自然的解释形成的,总之,一个清清醒醒地、“科学”地思考的人,是不会产生信仰的。但我想说的是,宗教也是复杂的,这种解释并不充分。宗教经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一些经过了高等教育的人,甚至是理论物理学家,也愿意去信奉上帝,是因为上帝是永恒、主宰的一种象征,或者相信设计论;中世纪的人相信上帝,是因为他们认为上帝真的存在,是毋庸证明的、前定的存在;古代人信奉老天爷,却可能是对破坏性的自然力量的有灵化想象。这不仅仅是一种叙事功能,只要人类相信因果联系,都可以产生宗教信仰;而宗教的发展,更是牵连了很多因素。为什么你会相信有一个你看不见的主存在?或者为什么你相信你看到了别人看来是虚幻的东西?为什么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幸福、安定、愉悦甚至飘飘然?宗教的创造者和宗教的信徒的感觉不一样,创建者或许受到什么样的刺激而启动大脑的叙事功能,但宗教信徒未必就是因为大脑编了个故事,才去信仰的。但他们之间有相同的神圣、超自然的感觉,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些也许有一定的生物学原理,倒应该加以探求。
      本书还提及了情感和个性。情感与感觉密不可分,也是记忆的一种机制,而个性则源于大脑组装的需求——后天的发育受制于经验。总之,林登或者说神经学家的目的是建立起一个从分子到行动的解释链条。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前景,也是李泽厚愿意看到吧,但是我们也有一种恐慌:如果我们的行动全由分子层次得到解释,那么我们岂非像一个机器人——一个由内外环境共同控制的机器人?一个古老的问题冒了出来:我是谁?哦,你不是谁,你不能控制自己。你怕猫,是因为有次竟然被猫咬了,那次记忆改变了你某些神经元的突触,引导了你以后的表现——怕猫。诸如此类,反正你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来自大脑的决策,大脑的决策来自神经元的既成结构及环境的刺激,神经元的既成结构来自之前的神经发育和环境刺激。。。。。。。。天哪。这是典型的还原论。不过幸好我坚信自己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至于这种主观能动性从哪里来,待查。这也是最吸引人的课题之一。对于我,现阶段这个问题是无效命题,但未必是无意义命题
      
  •     还行吧,属于科普书。。。。
  •     即便进化论完全正确,毫无疏漏。也不能说人不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可以用任何方式造人,包括进化。
  •       好多地方的翻译难以看懂,甚至有些地方说反了:
      “相反地,一些行为特征并不怎么受到环境的影响:饮食习惯非常依赖于早期早期经验(包括啮齿类和人类)……”,原文是“In contrast, other behavioral traits do not appear to b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genes:”,原文是genes,翻译成了“环境”,刚好说反了。
      
      “进一步地,听了你的陈述以后,听众激起的情感能够微妙地影响你的记忆……”,原文是“Furthermore, the emotions in both you and your listeners that are revoked by the retelling will subtlely influece the memory trace itself”,是说retelling在“你和听众”心中激起的感情会影响记忆本身。(听众激起的情感影响你的记忆?)
      
      “记忆动态巩固的过程在某些方面很有用处:平凡事件的记忆受益于时间过程和随后的附加经历的巩固,让满怀激情的重要事件更加清晰地凸现在记忆中。”!!我非常想问一下译者自己是否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原文是“This dynamic reconsolidation of memory is all well and good in some ways: memory of commonplace events is probably of more use to us when rendered generic by passage of time and subsequent expierence. This also has the useful result that emotionally important events stand out more clearly in our memories.” 原句中一个重要的rendered generic译者可能不知道怎么翻译而省去了,导致整句话意思跟原话相差十万八千里。原话说“此动态巩固过程”“well and good”的方面是:对日常普通事件的记忆,被时间流逝和后续经历render generic(弄成了笼统的记忆,比如并不具体记忆每天早上都吃了什么早餐),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更有用的。
      
      类似问题好多。
      
      没有英文原版,看这类翻译的书是很痛苦的。书中曾说搞研究的人当中很少有文学家,对我来说,或许只是国内的情况,这些人不必成为一个文学家,能翻译对,把事儿说清楚就行了,可惜顶着专家名号也做不到这一点,太失败了。
      ====================
      讲了太多的神经分子水平的分析,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不过瘾。
      
      1. 小时候家里贫穷(准确地说是小时候能接触到的资源稀少),会妨碍一个人的智力。没有证据表明幼教如莫扎特音乐对大脑发育有任何帮助。维生素的比方——够了就行了,补多了身体不吸收有啥用。中产和富裕家的小孩智力无高低之分,贫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不然。
      
      2. 同性恋是大脑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可能是基因导致,也可能是怀胎时导致(或刚出生时?需要查原版),所以“治疗”同性恋不仅代表了一种低劣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还只能是一个科幻的设想。
      
      3. 记忆常会出错。所以如果尚雯婕不承认她的《战》抄袭了兔子舞,我愿意相信她是忘记这个曲调来自兔子舞了。
      
      4. 人都有很强的受暗示性。特别是小孩(评估记忆准确性的额叶没发育好)。所以有很多儿童虐待冤假错案。在《狩猎》这部电影里,那个幼儿园老师和那个老头对小女孩进行了暗示“在幼儿园”“鸡鸡硬”“有白色的液体流出来”。(鸡鸡硬来自两个小男孩),这不科学。不过那电影没在这块儿做文章(不过对于小女孩的行为写得足够好了,没漏洞)。
      
      5. 人有一种下意识的、无法自控的自圆其说的冲动,这种冲动来自左脑,会把零散的信息碎片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内容,可以部分解释梦境、错误的记忆。
      
      6. 本书指出流行的关于REM的错误观点,比如人只在REM阶段做梦。还有呢?
  •     如果有基础的话看起来挺有趣的 知识性比较强 而且作者举了不少例子 看着不会枯燥书的整体装帧我也很喜欢
  •     “自古以来,宗教总是站在阻碍科学发展的一边。”
    这句话不太对哦,最初科学和宗教是一伙的,后来科学才慢慢甩开宗教长足发展的。
  •     十分详细介绍了脑的结构,工作原理,易懂又富有趣味。
  •     上帝他老人家很忙,他说如果你要见他,就必须先信他。不信的人他是不会随便见的。
  •     书是好书,非常推荐。但装帧设计质量都很一般,比教材好不了多少
  •     @灯芯 经你这么一说,我觉得向下兼容正是进化的证据。
  •       作者站在脑科学理论研究的前沿,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叙述大脑的构成,作用。写的清晰,明了,专业人士沈颖教授翻译的也很流畅。值得对脑科学,神经科学、行为和认知感兴趣的人一读。
  •     书的质量和内容不错 很受启发
  •       这本科学普及读物如此通俗易懂,却又发人审醒。
      
      我们对于大脑的认识,甚至一些坚信不宜的知识,很多都是错误的。逐渐地,大脑被我们神话了,像一个拥有未知力量的宝藏。
      
      如今,是时候揭开这层面纱,透过乱生的头发和粘粘的脑组织,睹一睹庐山的真面目了。
  •       全书逻辑链如下:
      
      成年人类大脑的功能强大。但同时神经细胞漏电严重、传导迟缓;大脑结构又非一次设计成功,而是逐步进化堆积。那么问题是,如此粗略的设计如何实现伟大的功能呢?
      
      答案是神经细胞必须通过巨大数量来弥补低效率。因而成年人大约有1000亿神经元和500万亿突触。
      
      要配置这么多神经细胞的物理位置和功能,我们的基因编程信息却不够用了。一个例子是蛔虫每个神经元对应的基因信息量比人类高1亿倍。意思就是说,人类基因无法像蛔虫基因一样来对每个神经元作细致的编程。
      
      所以第二个问题是:如果“预装”的基因信息不够用,大脑的神经元和突触应该怎么去配置?
      
      答案是让人类经过一个不寻常的漫长童年期(比其他任何动物都长),好让经验有时间能够在基因的基础上继续配置我们的脑。
      
      因而,我们大脑的进化特点间接导致了以下的副产品:
      1) 人类心智的高度可塑性:典型的例子是拥有长期记忆。实际上记忆在物理上的体现就是神经细胞的结构变化,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就是配置突触的过程。
      2) 人类拥有情感:情感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形成的伴生物和催化剂;情感使得记忆和学习成为可能。
      3) 一夫一妻制和“忠贞的爱情”:人类不寻常的童年期使得父母的长期照顾显得必要。这也是无数作家诗人所歌颂的人类爱情的进化本质。
      
      本书观点与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和Buss的《进化心理学》互相印证;推荐同时阅读这两本书。
  •     用朴实幽默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大脑进化的逻辑和加工机制,揭示着行为举止的种种生理基础。
  •     深度如大学教材!
  •     好多生物学的知识,看得云里雾里,从进化论角度解释了不同性别的人在情感、直觉方面的差异。
  •       总是在图书馆能发现稀奇古怪的书,比如这一本。
      它很通俗的举了很多例子,读的一点也不乏味,让我想起了那些又臭又长的论文,讲了很久也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
      难道通俗易懂的东西都死光光了么?
      文字的苍白无力,怎能表达丰富的世界?
      如果让我写那些无聊的东西。。。。我真的会无奈的。。
      我想,我想,真的想写出一些实在的论文,对社会有点供献的,这是真实的想法。
  •     @LS 让我们生物学家相信上帝的方法其实很简单,让他来跟我们聊聊~我们有很多想问的~
  •       “人脑是效能极其低下的器官”——作者从一开始就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然后在此立足点上通过人类的感觉、情感、爱情、性、睡眠、宗教等方面展开论叙说,其观点看似怪辟,实际上很符合逻辑,且仔细琢磨饶有趣味。尤其在关于人类稳定的一夫一妻式的性关系的问题上,作者巧妙地把原因归结于人类巨大又低效能的大脑。书中的援引的研究都比较新,基本上可以到2006年底左右。作为专业知识的补充和科普的趣味阅读皆可。
  •     页面太大,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之间太密,读起来很费劲,内容也并不有趣。
  •        这是个大科学家写的面向公众的科普书,可谓深入浅出,知识系统丰富,翻译准确生动,还阐明了很多公众对大脑的误解。除了一些离子通道,谷氨酸受体,REM睡眠之类的东西,大部分内容是有趣并且易懂的。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作者是要反驳神创论和智能设计论的。证据绝对充分和可靠。人类的大脑并不是大部分公众一厢情愿想象为的完美和高效,事实上大脑相当的愚蠢和不合理。第一,人类的大脑并不是被重新设计的,是在之前的低级大脑上新增加高级功能,即和老鼠相比,人类只是多了一些功能,而和老鼠一样的功能人类还保持着。第二,没有开关来关掉低级大脑的功能,比如视觉处理,人类有两套系统,新系统是适应进化新增的,但旧系统虽然已经毫无用处了,却没有被关闭,这非常不经济。第三,从细胞上看,电信号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极慢,信号范围太小,并且还漏电,导致单个神经元效率低下并且不可靠。综合这些简单却可靠的发现,如果有个什么玩意设计了人类大脑,那货也太stupid了。
      
       作者把大脑比作冰激凌蛋糕,人类只是多加了一个球。这个球可能味道好一些,但也只是一个球而已。
      
       自古以来,宗教总是站在阻碍科学发展的一边。虽然现在大部分宗教界人士承认了宗教教义不能完全解释世界,宗教与科学可以并存,但总有一小撮顽固极端分子。这些人将进化论看作是对宗教的最大威胁,极力诋毁和污蔑关于进化的研究证据。神创论由于明显的Bug已经被淘汰,于是被改成了智能设计论。其实很简单,就是那些人主张地球生物是被某个可能还未知的高等智慧设计的,而不提God。
      
       就这么个简单的伪装就骗过了很多文科人士,看来世界范围的公民科普还任重而道远吧。对于生物学从业人员来说,揭穿智能设计谎言的证据到处都是随手拈来,这还有什么好说的么。
      
  •     “我非常想问一下译者自己是否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我也是,有点乱。。。
  •     只有绰绰有余的大师,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的说明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