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之道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15805306
作者:【美】罗杰·沃什&法兰西斯·方恩
页数:380页

内容概要

主编简介:
罗杰·沃什( Roger Walsh)
美国加州大学精神医学、哲学及人类学博士,著作与研究领域包括医学、生态学、心理学、哲学及宗教等。曾获得超过二十项国内外相关奖项。已有三十多年的丰富灵修经验。
法兰西斯·方恩(Frances Vaughan)
美国哈佛医学院精神医学博士,“超个人经验研究计划”创立理事,曾任美国超个人心理学协会会长。曾著有《劳伦斯传》(The Prince of Our Disorder:the life of T. E. Lawrence)及《内在之弧:心理与灵性治疗》(The Inward Arc:Healing in Psychotherapy and Spirituality)等书,前者曾获普利策奖。
胡因梦,台湾著名演员、作家与译者,现从事身心灵的整合研究与治疗。近二十年来,引介了多位心灵导师至华人世界,著有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译有《平常禅》、《克里希那穆提传》、《生命之书》、《恩宠与勇气》、《转逆境为喜悦》、《无可摧毁的纯真》、《耶稣也说禅》等书。
易之新,私人执业医师,文字工作者。译有多部身心灵图书,如《踏上心灵幽径》、《懂得爱》、《叔本华的治疗》、《疾病的希望》、《心理治疗入门》、《存在心理治疗》、《当下觉醒》等。

书籍目录

推荐序 超个人运动的发展/李安德
前言 超越自我之道
导论 超个人学的视野

Part1 超个人经验的种类
第一篇 意识之谜
第一章 心理学、实相与意识/丹尼尔·戈尔曼
第二章 长青心理学:意识光谱/肯恩·威尔伯
第三章 意识的系统论/查尔斯·塔特
第四章 超常意识状态的类比与图解/罗杰·沃什

第二篇 超个人的捷径:静坐
第五章 开悟的七项要素/杰克·康菲尔德
第六章 静坐研究:艺术的状态/罗杰·沃什
第七章 即使最好的静坐者也有旧时的伤口需要疗愈:静坐与心理治疗的结合/杰克·康菲尔德
第三篇 清明梦
第八章 清明梦的益处/朱蒂丝·玛拉穆德
第九章 学做清明梦/赖贝吉
第十章 超越清明:走向纯粹的意识/杰尼·盖肯巴赫&珍·波士维德
第十一章 持续的意识/奥罗宾多
第十二章 从清明到开悟:西藏的梦行瑜伽/赖贝吉
第四篇 心灵展现者:迷幻药的意含
第十三章 药物有没有宗教的意含?/休斯顿·史密斯
第十四章 形形色色的意识状态:笑气的观察/威廉·詹姆斯
第十五章 人类潜意识的范畴:LSD研究的观察/史坦尼斯拉夫·葛罗夫

Part2 更进一层的发展
第五篇 发展的超个人面向
第十六章 超个人发展的范畴/肯恩·威尔伯
第十七章 成为重要之人和无我之人:精神分析与宗教/约翰·英格勒
第十八章 无我之种种/马克·艾普斯坦
第十九章 前个人/超个人的谬误/肯恩·威尔伯
第六篇 道路上的问题:临床关怀
第二十章 灵性急症:超个人危机的认识与治疗/克莉丝缇娜&史坦尼斯拉夫·葛罗夫
第二十一章 成瘾是灵性急症/克莉丝缇娜&史坦尼斯拉夫·葛罗夫
第二十二章 开悟大师的阴影/乔格·富尔斯坦
第二十三章 病理的范畴/肯恩·威尔伯
第七篇 追寻完整:超个人治疗
第二十四章 治疗的范畴/肯恩·威尔伯
第二十五章 疗愈与完整:超个人心理治疗/法兰西斯·方恩
第二十六章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假设/布莱恩·维亭
第二十七章 完整的做法:身·心·灵/麦克·墨菲
Part3 基础与应用
第八篇 科学、技术与超越
第二十八章 不同状态产生的不同观点/戈登·葛罗布斯
第二十九章 眼对眼:科学与超个人心理学/肯恩·威尔伯
第三十章 科学与神秘主义/佛瑞杰夫·卡普拉
第三十一章 超个人人类学/杰里斯·拉夫林等
第三十二章 濒死经验/肯尼斯·兰恩
第九篇 超越的哲学
第三十三章 超个人世界观:历史和哲学的反思/罗勒·麦德默特
第三十四章 长青哲学/阿道斯·赫胥黎
第三十五章 大存有链/肯恩·威尔伯
第三十六章 隐藏的智慧/罗杰·沃许
第十篇 照顾我们的世界:服务和永续
第三十七章 慈悲:微妙的平衡/兰姆·达斯
第三十八章 有意识的爱/约翰·威尔伍德
第三十九章 超个人生态学/沃维克·福克斯
第四十章 深度生态学:重视大自然/比尔·戴维尔&乔治·赛逊斯
第四十一章 个人与社会转化之道/杜安·艾尔金
第四十二章 超个人经验与全球危机/克莉丝缇娜&史坦尼斯拉夫·葛罗夫
第四十三章 内心的曼哈顿计划/彼得·罗素
第十一篇 放眼未来
第四十四章 未来数十年的超越自我之路/肯恩·威尔伯
第四十五章 意识的探险/罗杰·沃什&法兰西斯·方恩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面对全球迫切的危机,有愈来愈多的人感受到自己是责无旁贷。也许你注意到周遭有些人开始力行环保、简朴生活,进行深度的自我省察,试图为特定族群、甚至全世界的人服务,思考人类更成熟的生存方式。这些调整与改变,是在呼应着全球的“超个人运动”。
超个人并非某个学派,它是一股潮流,一种跨学科、学派、国家、性别的运动,目的在于采纳包罗万象的途径,来反映出人类及宇宙超凡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本书中了解超个人运动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透过这股潮流,我们终于可以向累积了数千年的东西文化学习,再度寻得我们本质里的神性,学会与所有人类、宇宙以及众生和谐共处之道。
本书是诸多超个人心理学专家的精粹作品集锦,包括肯恩·威尔伯、丹尼尔·戈尔曼、杰克·康菲尔德、查尔斯·塔特等人,汇集各家思想精华,予以分析、整理。内容涵盖有静坐禅修、清明梦、迷幻梦、濒死经验等超常意识经验。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各种自我探索、灵性成长的具体道路,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与对治之道。超个人心理学是西方深度心理学与东方高度心理学的整合,而本书就是这条整合道理的思想精粹。
——胡因梦
超个人学者所共有的特色,就是能够抱持着开放的态度,深入探索人类经验的全貌,尤其能整合东西方在身心灵方面的各种发展。本书除了介绍种种意识状态,也提供了促进心灵成长与突破“小我”的许多方法。
——李安德
这本书提供了超个人心理学领域之中一个全方位的视野,从科学、心理、灵性及宗教传统的整合,提出心理学的新范式。
——吕旭亚


 超越自我之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选自《超越自我之道: 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 【美】罗杰·沃什&法兰西斯·方恩 主编, 胡因梦& 易之新 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3年9月一版,42元超个人运动的发展李安德十九世纪末,有几位西方学者决定建立一门科学的心理学,当然了,那时对厂科学”的概念只限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被视为完美的科学模式,甚至被称为“科学之后”。这些学者深深期望得到科学界的肯定、接纳和尊敬,所以尽可能把自然科学家成功运用的研究原则和方法,非常仔细地应用到人的研究,比如客观的观察、把研究对象细分成许多部分来分析、精确的测量、彻底的操纵和控制等等。不幸的是,把原本设计来研究物质对象(比如矿物、植物、昆虫等)的固定观念和方法,强行僵化地套用在人类身上,必然产生许多有害的后果。这种狭窄僵化的典范就好像一种滤网,排除了所有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人性,以至于忽略或摒弃许多关于基本人类经验的研究,否定人的自由等等。简单说来,它导致一种去人性化的观点,对人造成有系统的解体和普遍的贬抑,人被视为众多物体中的“一种物体”罢了。总是有一些心理学家无法接受这种流于唯物论、“机械论”和化约论的心理学。从1940年代初期开始,越来越多美国心理学家开始结合起来,表达他们对这种心理学的强烈不满,并努力修正、扩展传统的典范,这项革命的代表就是人本心理学的兴起,这些心理学家开始有系统地恢复原本被移除的人性:也就是心智、意识和自我意识、人格、感受和情绪、自由意志与责任戚、内在经验、各种潜能、有创造力的想象、人类尊严等等。从四。年代初期到六。年代初期,马斯洛是这项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这个运动也被称为“人类潜能运动”。许多教授和学生都记得马斯洛在四。年代初期提出的“需求层次”,顶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可是到了六。年代末期,马斯洛逐渐发现人本心理学的限制,虽然他仍坚持过去二十多年来大家所拥护的主张,但也觉得需要增加“必要的补充”。换句话说,他觉得心理学典范需要再进一步的扩充。他越来越有志于发展一种“高度心理学”(法兰克创造的名词),除了生理和心理部分,也涵盖人的灵性面向,并处理人的终极渴望。毕竟,不论是否涉及宗教,在所有文化中都找得到人类有灵性面向的主张。于是马斯洛修订著名的“需求层次”,增加了“超越性需求”,他将之界定为“灵性需求”:更高而具有超越性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超越个体的“自我”),比如真、善、美、正义、和平、和谐等等。他批评自己早期的“需求层次”是不完整的,而且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写下一篇关于自我实现理论的评论,结论是“自我实现是不够的”。他甚至写了一篇短文,名称是“自我实现与超越自我实现”。他不断强调自我超越的需求,也就是突破人的“小小自我”。关怀别人的需求。从此以后,马斯洛和一群朋友决定把这个新的发展称为“超个人心理学”。自从马斯洛在1970年过世后,超个人心理学仍一直成长,散播如此之广,以至于不能只将之称为一个学派,事实上,它已成为一种无法逆转的潮流或运动。这个运动虽然始于美国,但已散播到好几个国家,在全世界诞生了许多超个人心理学协会。此外,许多组织和协会虽然没有使用厂超个人”(transpersoIIaL)这个字眼,却有超个人的精神和观点,也就是不但承认人的灵性面向,也提供灵性成长的技巧。它们更探索各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强调自我超越的需求,以及人本质上与大我相连的深入观念,这种观念或许可以具体转译成对他人,甚至对生态的关怀。几年前,人本心理学协会和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人本心理学分会,以及各自附属的期刊,都正式接受并采纳超个人的观点。2002年七月,在中国武汉举办为期四天的厂东西方咨商:人本与超个人取向”国际研讨会中,人本心理学期刊过去三十年的主编汤马斯.葛林(T'homas Greening)亲自告诉我,绝大多数人本心理学家都已接受超个人的观点。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厂心理综合学”(Psychosynthesis)这个心理治疗体系在世界上已经有超过一百二十个中心,这个学派基本上抱持着超个人的观点。其实它的创立者精神科医师罗贝托.阿沙鸠里(Roberto Assagioli)从1969年“超个人心理学期刊”创刊,一直到1974年过世为止,都是这个期刊编辑委员会的一员。同样的,意义治疗学派在许多国家都有协会和中心,这个学派是由另一位精神科医师维克特.法兰可(Victor Frankl)所创立,他和阿沙鸠里一样,也是厂超个人心理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的一员,从创立开始,一直做到l997年过世为止。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荣格建立的厂分析心理学”。荣格比马斯洛更早强调灵性面向,常在著作中使用厂超个人”这个名词,这个学派不只在许多国家有为数众多的协会和中心,荣格学派分析师也有自己的国际性协会。我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比如厂灵性精神医学国际协会”、“意识科学研究协会”,“灵性内在觉察运动”,“咨商灵性、伦理和宗教价值协会”等等。再者,这个运动已经扩展到心理学界之外,事实上,目前在许多国家已有跨学科超个人协会(transpersonal association),甚至有一个厂欧洲超个人协会”‘这些超个人协会吸引、聚集的不只是心理学家,还包括各种领域的学者,比如人类学、社会学、物理学、哲学、医学、教育等等。这本书正是搜罗各家的文集,这些作者并不属于任何特殊的学派,而是跨越不同心理学派、各种学科,甚至是属于横跨东西方不同文化潮流中的一部分,他们虽然共有相同的超个人观点,却呈现出不同的诠释和相异的见解,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世界观或哲学体系。超个人运动快速散播到各种不同的学科、国家和文化(东方与西方),这种情形清楚显示过去强加在人性上狭隘而僵硬的典范是错误而不自然的,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终将失败。正是这股潮流的力量,让我们听见人性发出诚挚的呼唤,要求恢复过去被忽略的部分。
  •     第一章 心理学、实相与意识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博士,《情商》作者。以系统及整合的方式而理解人类行为,这个企图绝非源自于现代西方心理学。正统心理学的年龄还不到一百岁,它只是欧美文化、社会及知性历史的产物,却试图以现代版本来诠释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的成就。然而,无论是现代或过往的文化,皆以隐晦或明确的描述,建构出了无数的心理学,因此,西方心理学只是其中的一种罢了。如果我们想全盘理解属于整体人类的心理学,就该转而研究其他类别的心理学,但不是以对我们有利的立场去进行研究,而是要将其视为另类镜片,透过它们,或许能获得被西方心理学所遮蔽的视野及洞见。虽然某些另类观点与自己的情况并不相干,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益。按照桃乐丝·李(Dorothy Lee)的观察,不同文化里的人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语言系统,将经验汇编分类,并依循这些规则来体认现实。每一种文化所强调及包容的经验皆不相同。人类学家发现,研究不同文化里的规则,将促使我们发现与我们的世界观截然不同的观念,以及现实的其他面向。现代心理学必须开放自己,才能从传统心理学取得有关意识的智慧及洞识。每一种文化均已发展出特殊的语汇,来描述存在领域里,就自己的经验而言,最为显著的模式。有趣的是,在西方文化里用来描述内在经验的专门词汇,却隶属于精神病理学中高度专业的疾病分类学;而像印度这样的亚洲文化,却拥有描述超常意识状态及灵性发展阶段的复杂语汇。拉巴(La Barre)指出,从跨文化的调查来看,人类情绪的表达被容许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哭或笑这类的生物本能,也有文化上的差异。因此,有关意识的经验及沟通方式,同样也受到了文化的局限:文化创造意识以顺应某种标准,它限制了个人经验的形式及类别,并根据社会的情况,来决定意识的状态是否正当或是否被接受。我们是为标准的文化现实,往往是特定意识状态的产物,在这情况下,“现实”乃是众人认为有效却武断的成规,而超常意识状态则象征着反社会和难以掌控的存在模式。这份对无法预料之事的恐惧,也许就是我们的文化所以会打压那些诱发超常意识状态的工具——譬如迷幻药——或是对冥想方法产生怀疑的主要原因。这些文化的价值体系导致women过分凸显醒时的意识状态,而防堵了超常意识状态的发展(酒醉除外)。然而就经济成长而言,符合文化标准的意识状态虽然被证实为有效的,却导致我们对超常意识状态缺乏足够的认识。其他“未开化的”或传统的文化,虽然在物质生产商远不及我们富饶,可是对意识复杂度的认识却远超过我们。某些文化明确地教育它的子民有关意识转换的常识,以及达到这种状态的“技艺”——譬如南非的布西曼族(Bushmen)往往能透过舞蹈而进入出神状态,并且能利用这种状态进行治疗。东方的宗教教诲之中早就包含了心理学的理论,而西方心理学也思索除了属于自己的宇宙论。这些东方传统心理学各拥有属于自己的宇宙论,不过这些宇宙论的妥当性并不是由经验科学的程序规则所决定的,而是一种应用到日常生活的诠释体系。伯格与拉克曼(Berger&Luckmann)做了以下的观察:因为心理学的理论就是社会定义现实的原理,它们那股引发现实的能力,便是它们与其他正统理论共通的特性……某种心理学一旦被社会确立(一旦被看成是对客观现实的正当诠释),就会以自己所诠释出的现象,强而有力地去实现自己的理论……心理学会制造出现实,然后又反过来成为自己查证的基础。许多传统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但包括人人熟知的醒时正常意识状态,还延伸到西方近年来踩认清的超常意识状态(对大部分的西方心理学家及一般人而言,这些状态时他们从未听过或经验过的,所以仍然是个谜)。举例而言,每一个东方灵修体系视为至善或生命前提的存在模式,却被近代心理学的典范阻绝于认知之外。不论你称之为“解脱”、“成佛”、“开悟”或“觉醒”,都无法在近代心理学之中找到相等的类别,但传统亚洲心理学典范,却能涵盖近代心理学的主要范畴及其他形式的意识状态。譬如弗洛伊德认为痛苦是没有出路的,你只能忍受它;佛教心理学却提供了另类的选择:转变日常的意识状态,就能止息痛苦。一旦转化了所有正常存在向度的意识状态,便进入了“佛的次元”。正常的存在向度里充满了焦虑、需求和自大,如果能透过禅定而转化这些平庸的意识,便能止息烦恼而成就佛境。成佛乃是高层意识的整合,它高于近代发展心理学所提出的任何一个意识阶层。佛教的发展纲要中最有趣的部分就是,它不但拓展了近代心理学对人类潜能所抱持的观念,还提供了改变知觉的详尽方法。譬如透过禅定——一种对注意力的操纵——就能进入超常意识状态,如果经过有系统的再教育,便能将注意力的习惯改变,令超常意识状态变成一种存在的属性。意识的结构及进行的程序一旦变成持续不断的超常状态,我们就不能再称之为超常意识状态,而应该称其为超常意识属性,因为超常意识的属性已经将平常的意识状态消融了。虽然东方传统心理学及近代西方心理学有部分是重叠的——譬如它们都想理解人类苦难不可逃避的本质,也都对注意力的进程感兴趣——它们各自对不同领域及方法所进行的彻底探索,却往往是被对方所忽略或完全未触及的。譬如,精神分析学派在所谓“业力”的层次上进行过的思考,比起任何一个东方心理学派都要复杂得多。东方心理学派曾发展出一系列自动转入超常意识状态及安住于超常意识属性的方法,并因而建立起研究超常心智活动之外的现实的应用科学。然而在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体系里,超越心智之外的现实却早已被概念化,或是被理解成我们平常的意识状态。我们甚至可以说,传记便是心理学的始祖,传统东方心理学与近代西方心理学在范型上的差异,反映出人类存在于世界的不同经验。精神分析思潮凸显了“现实的测试”的概念,但如果从意识状态的相对性来看,“现实”往往会被意识状态的范畴所局限。譬如,西方病理学认为,现实就是我们在醒时所觉察到的世界,并因而否定了其他意识状态所觉知到的现实。具有互补作用的东方病理学却认为,证悟实相和醒时的意识时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故而讲尘世摒弃为幻象。东西方心理学如同任何一种科学的进化一样,如果想解决那些看似冲突的识见、典范或世界观,就必须结合起来共同酝酿出更高阶的阐释公式,以便理解比过往更形复杂也更落实的意识状态,以及被意识状态所局限的现实。每个人都必须认清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的“意识永远有更广泛的一面……”,如此才能对所有的心理学产生更豁达的认识。来源:《超越自我之道》本书是诸多超个人心理学专家的精粹作品集锦,包括肯恩·威尔伯、丹尼尔·戈尔曼、杰克·康菲尔德、查尔斯·塔特等人,汇集各家思想精华,予以分析、整理。内容涵盖有静坐禅修、清明梦、迷幻梦、濒死经验等超常意识经验。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各种自我探索、灵性成长的具体道路,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与对治之道。超个人心理学是西方深度心理学与东方高度心理学的整合,而本书就是这条整合道理的思想精粹。——胡因梦
  •     2010年11月7日:胡因梦时尚廊书店演讲文字整理稿及录音下载演讲录音: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qFTd4pfoPc/胡因梦:今天我们共聚一堂,来共同探讨一下对于所有的人的成长阶序都有很大影响力的一个光谱的诠释,我们可以把这一套东西看成是现代唯识学,因为佛家它是中观唯识两大学派,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路线来了解的话,可能要花非常多年的时间,才能深入到中观和唯识的范围。那么现代的这些西方的老师,包括克里希那穆提他讲的其实就是龙树菩萨的中道实相观,而威尔伯或者是任何一个超个人心理学领域里面的意识研究的专家们他们提供的就是唯识的研究,也就是人类的意识它跟发展心理学、成长心理学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很简单的谱系,这个谱系在威尔伯很多书里都提到过,他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意识光谱》,这本书目前还没有翻译出来,那《一味》啦,《恩宠与勇气》、《万法简史》,这些书里几乎都有提到这个阶序的概念,那么我们今天就把这个阶序的概念整理出来。可以说这个意识光谱的阶序是佛家的唯识学加上吠檀多哲学+奥罗宾多的整合瑜伽再加上发展心理学综合起来的一套东西,那这套东西是从人诞生到这个世界,零岁开始一直发展成长的一个历程,而这个历程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概念,这个阶序不是一层完了又一层这样的状态,它是一个回旋型的上升,它也可能是一个回旋型的下降,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一天之内有可能经历好几个阶序,或者他这一生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好几个阶序,但有些人一辈子可能只停留在一个阶序,那也有很多人在早期0到七岁的所谓童年的阶段里面有一些心理的创伤或者人格的经验,这些把他往下拉,造成了他人格的无法统合。这个原因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个光谱的阶序中看出来。现在我就带领大家进入这样的领会。首先,威尔伯提出的这个光谱概念,这个九层的意识光谱图中间还有一个第十层,但是这个第十层不是一个阶段,它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根本的基础,我们称这个状态为一味,这个一味的状态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人圆满无缺本自具足的本质,这个本质随时随刻都在我们的心底深处,它是一个背景场域,这个背景场域其实时时刻刻我们都有和它联结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这个小我——就是在三岁确立的这个自我,它的重重的思维习惯,情绪反应模式或者是一种欲望的模式,没有办法透过知觉或者反观自照而察觉到的话,那么这些反应模式就会障蔽住这个背景场域,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它是第十层,但他不是一个阶段,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演化到这个状态,事实上这个状态永远都在我们的意识底端从来没有失去过。这是首先要建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就要了解,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九个阶段的确是有一个阶序要慢慢发展,而这个发展在某种层次来讲它也是一个自我揭露的过程,从自我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发展和成长,但是从终极真理的角度讲它不是发展和成长,而是我们内心有一个状态要层层得揭露它,这是必须要了解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不是通过一个刻意的修为去捏造出那个状态,而是事实上我们内心有不同的阶段,我们只是一层一层去发现而已。那第一层是(一)感官与生理本能阶段(0-7个月)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下一代的人都知道,婴儿在这个阶段发展是发展他的四肢、身体的运用、感官的协调性,所以它是属于物质和肉体次元的一个发展阶段,此乃皮亚杰(认知发展,瑞士心理学家)所谓的知觉动作本能阶段,同时也是印度三大圣哲之一的奥罗宾多所谓的生理知觉阶段,也是吠檀多哲学所谓的肉身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无法区分自己和外在环境,因为他的自我还没有建构出来,他还没有任何分别意识。那么在这个地方,长年以来,威尔伯和荣格的概念之间一直有一个无法融合的部分,心理学家荣格一直觉得,小婴儿的这个海洋式的无分别状态很接近甚至就是开悟者的那个与万物融合为一的境界,在荣格的概念里这两个状态几乎就是同一个状态,但是威尔伯就竭力反驳了荣格这个观点,因为小婴儿的无区分的状态是完全没有发展出自我之前的非常原始非常初阶的一个意识状态,所以他认为荣格犯了前超的误谬。那《钻石途径》的作者阿玛斯,他是融合了这两者,他认为荣格讲的也有道理,威尔伯讲的也有道理,他认为这个初阶的状态的确非常类似于最后的开悟状态,并不是截然去区分前超,但是他认为也有这个接续之分,这是心理学界的三位大家他们各自的观点。在这个阶段的婴儿如果没有办法区分自己和外在环境,如果一个小婴儿这个阶段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譬如说受到了虐待,0到7个月的婴儿照理讲说应该是完全被爱的一个状态,但是事实上在精神分析史里面,有许多的恐怖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这个阶段遭受到了严重的虐待,像我的工作坊里的学员可能都知道,我在工作坊里就举过一个案例,是精神分析史里著名的案例,有一个女性她精神分裂了13个人格,她随时随刻会忘记她其他的人格,然后进入到其中的一个人格,过了一段时间又转换到另外一个人格,她似乎永远要透过不同的人格和角色转换,借助这样人格分裂的状态来逃避面对自己,那为什么一个人能这样不能接纳自己,无法面对自己深层的经验,那是源自于最早期的时候有过受虐的经验,她的经历就是在婴儿期,她的母亲用刀子和叉子插到她的阴道里面虐待她,然后等她大一点的时候,把她放在柜子里面用链子把她吊到半空中,一吊就是两三天,不给她任何的东西吃,然后隔段时间再把她放下来,喂给她一些东西。这个母亲本身就有精神分裂症,所以这个女婴小时候遭受到了这些非常非常恐怖的虐待,就形成了她日后完全无法接受自己的生命经验,她只有借助分裂成不同的人格才能活下去,但是她后来很幸运的遇到了一位相当不错的女性的心理治疗师,她花了十年的时间慢慢地统合她分裂的这13个人格,最后成功了,让她统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最后她也结婚生孩子,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这个例子就是在0到7个月的时候,遭受到了不当的对待,导致长大以后的一种严重的病症,就会造成内外界限模糊,梦醒不分的状态,进而延伸出严重的病症,譬如自闭症和共生型精神病(2-6个月为共生期),若持续到成年,就会助长抑郁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对治方法只能使用药物和精神疗养院加以监护。也就是说这样的生命基本上这一生就废掉了。所以任何一个生命它在0到7个月的时候都不能受到不当的对待,否则意识的有一个部分就停留在一个意识的地下室里,完全把这个人往下拉,不能达成一种统合。如果在这个阶段发展健全,那就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3岁,那凡是有一点心理学训练的人都知道3岁是一个人确立自我的时期,1—3岁是一个人的情绪和原欲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生物本能冲动、感觉、认知、情绪;生命力、欲力、气、生物能开始发展。自我在这个阶段必须区分自己和外在世界,认清身体是独立于身外世界的存在,建立起自我感,与母亲分离。3岁的时候其实就是要和妈妈分开了,也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我有一个独立的自我,我的身体是独立的,我在慢慢确立这个自我之后才能发展出一个健全的人格,但是很不幸的是从我本身的治疗经验,带工作坊的经验还有很多心理学家治疗者的经验发现,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的人在1—3岁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全确立他的自我,也就是说和母亲还没有真正的脐带切断,健全得分开来,很多人和母亲还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或者是一种自他不分的状态,健全的疆界感没有建立,那么长大之后就会有很多的行为举止,甚至生命重要的决定都是为了满足母亲,或者说母亲的情绪和各种心理状态好像都是我们的,所以有很多心理的投射作用,在自己和母亲身上有一种混淆不清的认知。这个阶段若是产生问题,譬如长期缺乏关爱或受虐导致挫败,自我的疆界感就会模糊混淆,进而形成完全自我中心的倾向,就是妈妈是我我是妈妈,两个人不分,那长大之后进入社会和他人互动时候他没有办法有一个界限,他到了一个环境以后,这个环境里面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他自我的延伸。这种人的人格特质就是分寸不清,越俎代庖、到了任何一个场合他这个甲方自行决定一切事情,他不管乙方的感觉和决定是什么,一切都是以满足他甲方为需求为重点,对应模式就是永远希望别人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他永远都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所以带有一种严重的非常明显的自恋倾向和自我中心倾向,其实在社会上我们发现这样的人不少,在我们周围,朋友圈子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人,那这种人基本是他的结构没有建构好,这种情绪不稳定的自恋症,必须采用结构建立疗法,也就是要帮助他们建立清楚的界限感,让他们知道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是跟自己无关的,或者不赞同母亲的意见不代表自己会遭殃,通常这种人长大成人之后,一直在寻求和他可以形成共生关系的对象,他可能会在精神导师身上寻找,希望和这个精神导师永远结合在一起,也可能和他相恋的伴侣形成这样的共生关系,婴儿式的这些自恋型的需求如果你不能满足他的话,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其实自恋型边缘症的人很容易形成两极症,同时也有自杀倾向,就是用自杀来取宠,用自杀来争取别人的注意,这是一种取宠和撒娇的方式。但是是用自毁的手段来达成这样一个目的。他也可能会血拼,就是不断的把金融卡刷爆了,钱全都用光了,不断的在这种躁郁的情况下满足他的物欲,有很强烈的情绪不稳定的倾向。精神分析师或者心理治疗师在治疗这样的个案时,就会发现这样的人很难搞,因为这样的患者他也有一种能力可以操纵治疗师,我们在台湾曾经和一个精神科医师,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就说他有过一个个案,是严重的自恋症患者,他说这个个案的操纵手段非常高明,这个治疗师完全被他玩弄于掌股之中,他动不动就要闹自杀,动不动就像一个小婴儿一样闹这个精神分析师,把他当成父母一样的,这是在这个阶段的问题,假设在这个阶段如果发展顺利我们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我们就不会残留一些精神上的问题把我们往下拉。下一个阶段3-4岁的奇想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是早期心智的运作形式(早期象征思考与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的孩子3-4岁猫狗嫌阶段的这个小孩其特征是自我中心、不自然,相信万物皆有灵,认为人类是宇宙中心、相信语言的神奇性。这个当然也有很多的成年人,包括原始部落这些未开化的原住民,那么他们的宗教信仰就是相信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土地有土地神,到处都是神。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无法将主体与客体加以清楚区分,充满奇想,把自我和外在的世界基本还是联系在一起的,认为外在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延伸,而且把他的自我特质灌注在外在世界,对外在世界充满了一种投射作用,换言之就是说,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超人或者是哈利波特,无所不能,眼睛看一下山就可以移动,充满了一种英雄主义的自恋症倾向。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很多政治领袖就带有这样的特质,自以为自己是英雄可以拯救全世界,所以任何一个只有他带有着过度的英雄主义很自恋的以为自己可能完全改造世界,那还有很多灵修倾向,有帮助人倾向的人,可能也会认为自己可以救赎众生,传统的宗教信徒常常有这样的倾向,经过法师们的鼓励,“你是菩萨”,这样一鼓励之后,每一个人都变成菩萨了,充满着自恋的,认为自己可以拯救世界,其实某一部分仍然是卡在这个阶段的,大概3—4岁这个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自恋与自我中心掌控着一切,如果这个阶段的焦虑过于强大,为什么会形成焦虑呢?3—4岁的小孩他的需求包括温饱的需求如果没有得到身边照料者立即的满足,就会有一种情绪代谢不良的情况,这种情绪代谢不良就会形成焦虑,内在的焦虑过于紧张的时候,我们的自我就会压抑这些焦虑的念头和情绪,而这些压抑下来的欲望和情绪就是荣格所说的阴影层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过于沉重就会爆发成精神官能症或解离倾向,治疗方法是揭露技法。通过一对一的恳谈来把患者内在的深沉的焦虑和罪恶感一层一层揭发,患者就可以把早期压抑的情绪能量统合在一起。好!那什么叫做阴影层的问题,这是心理学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在座的有人听不懂的话我请你们放松你们的脑波,我会讲解给你们听的,因为你们的场会影响我,对不起。阴影层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大部分的人,如果有一部分的认知是不能接纳自己的某一个倾向,比如我不能接受我内在已经存在的情绪和思维的真相,那我们就会把这些被我们否定和压抑的模式变成了潜意识的活动,也就是不能够再清楚得觉知到的潜意识的活动,当这些内涵变成了潜意识的活动之后,就是所谓的阴影面,这个阴影层会影响我们的能量找不到出口,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底端,而这些负面能量并没有消失,它完全被我们压在心灵底端,在日常生活之中,透过两性关系,透过重要的关系互动,我们会逐渐揭露这些面向,如果没有办法揭露就会越压越多,而这些负面的感觉终有一天会在外在世界形成一种遭遇,意外,打击或者是困境来唤醒我们,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我们内心深处仍然有很多无法察觉到的负面情绪反应,所以阴影面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去面对的问题,假设在3-4岁这个阶段,我们内在被父母灌输了非常多的概念,大部分的爸爸妈妈在这个阶段已经在给孩子灌输对错是非、应该不应该的这些概念,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做是要受惩罚的,特别是中国的父母的教育,带有很多威吓和惩罚的成分和否定的成分。这些负面的教育很容易让一个孩子形成罪恶感和焦虑。这些感觉就会在这个阶段郁结在心理深处,那么长大之后如果没有办法遇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者,就会带着这些负面能量在我们身体里面,就是我们的下三轮,海底轮,脐轮,太阳神经丛,都有很多郁结的能量,当一个人开始灵修以后,开始在身心灵方面下功夫的时候,下面三个脉轮的负面能量如果不释放的话,很难达成高层意识的发展。如果这个阶段发展顺利,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神话阶段(7-11岁) 心智发展的中间阶段(又称为具体运思以及从角色和规则来进行思考的阶段),换言之就是说7-11岁我们开始上小学,学校里会灌输许多具体的思想,然后我们学会以一种角色的方式去思考,我有老师、有爸爸妈妈,每个人在这个社会都扮演着自己的既定角色,然后按照这个角色的规范进行一种日常生活的运作模式,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能转换成他人的角色和包容他人。可是如果这个阶段发展不好的话,我们在会发现许多的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仍然以非常主观的态度在和别人对应,甚至完全不能换到别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在这个阶段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例如你拿一面绿一面红的球给此阶段的小孩看,你把红的面朝向他,绿的面朝向自己,然后问他说:「你看到的是什么颜色?」他一定会说:「红色。」但是你问他:「我看到的是什么颜色?」他的回答仍旧是:「红色。」意思就是说他还不能以你的立场来看待事物,也无法转化成别人的角色。所以7-11岁这个阶段已经意识到自己并不能神奇地改变外在世界,他仍然是自恋的自我中心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它的自恋倾向会逐渐降低,自我中心的倾向也开始缩减,转为以社会为中心的状态,研究者称之为随俗阶段,就是随顺着世俗的规范,随顺着世俗社会的思维模式来生活。但是还是因为无法独立判断,缺乏内省力,只能毫无伸缩性地追随世俗准则与角色扮演。所以这个时候很容易被主流社会的概念影响,有的社会会认为某种行为是有罪的、不够格的、不符合标准的,我们就会把这种规范内化到内心,成为自己人生中的一种对自己的论断或者是人生脚本,这个脚本里面一定充满许多是非对错的标准,所以很容易形成沮丧、抑郁、低自尊的倾向,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郁结许多情绪问题,假设这个阶段发展健全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11-15岁的理性阶段。此阶段的心智开始有能力清楚地进行区分,它开始把上两个阶段的认识方式转化成了内省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皮亚杰称之为「形式运思阶段」,奥罗宾多称之为「推理之心」,吠檀多哲学称之为「心意身」。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发展出强大而持续的反观力,因为可以开始反省自己了,所以就开始产生了第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办法产生一种健全的哲学上的认知,就会在身份认同上面形成一种危机,这时只有一种治疗方法能生效,就是增加内省力或是哲学治疗。如果这个阶段也发展顺利,我们就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就是威尔伯称之为「人马座」的阶段,他用了一个占星学的名词,所谓人马的阶段就是说上半身的人性和下半身的动物性——也就是心智头脑的理性逻辑的思维能力和原始的欲望进行了一个整合,那么整合之后就会达到一种统观逻辑的阶段,也就是说我们面对某种现象的时候,我们有能力立即看到它的全貌,随即就能用我们的逻辑头脑分析和洞察它的真相。知道如何诠释和认知。这第六个阶段是一个人心智发展的最高阶段了,也是一个人身心统合的阶段了,那据社会学者们的研究发现,这个地球上真正能发展到第六个阶段人是寥寥无几的。大部分的人还没有能力对任何一个现象作一个统观的认识,然后用一种清晰的逻辑分析法进行一种完整的诠释。这个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多半都是存在问题,譬如人生的意义、存在的真实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必然会死掉的,这种有限性和必毁性、在这个阶段会进行很深的思索,然后主客及生死的对立性等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认为的有一个主体在这里观察外面的事物,这个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性是真的存在的吗?还是这种对立性根本就是一个幻觉,然后你还会对生死美丑阴阳的对立开始进行一种哲学性的思考,如果这个阶段的发展出现问题,治疗方法采取的是人本心理学、意义疗法、完型治疗、存在主义心理学、生物能医学、哈达瑜伽等等。假设这个阶段发展顺利我们就进入下一个阶段。事实上第六个阶层是一个重要的分野,因为进入第七个阶层我们就进入到超个人的阶段,在第一到第六还都是在个人性的范围之内,而从第七个阶层开始已经进入超越个人性了,也就是我们可以超越这个小我的范围了。进入一个更大的场域,我们的知觉的范围开始扩张,也就是「大自然神秘境界」。也有人说这是「盖亚」(整个物质宇宙)及「世界灵」的次元。也就是说到第七个阶段的时候我们的通灵能力要开始发展出来了,所以我们看西方他用科学在研究人的意识成长的过程里面他完全没有否认通灵现象噢。而且也很认真严肃的研究这个通灵现象到底怎么回事。事实上,通灵现象就是超越我们小小的左脑的运作逻辑思考之外的直觉力的发展,也就是右脑的直觉力的发展。也是一个精微化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说,如果我们大部分的人没有超越第六个阶段的话,我们仍然是在一个肉身的知觉范围之内的限制在活着,但当我们演化到第七个层次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意识到体内的拙火和能量场,这个时候就有能力意识到外面的场,大自然的场,所以练气功的人就会明白这是个必经的过程,我们会扩张到这个对场的知觉,进入到这个状态,我们蓄积能量到一个程度,的确能够达到瑜伽士或者是萨满,就能够控制身心的能量,然后能到达呼风唤雨,两年前我们曾经到西宁见过一位三十年在山洞里闭关修行的瑜伽士:秋英多杰仁波切,他是三十年都在山洞里面修行,他修到一个程度以后,他成功的在靠近玉树那个地方,让天上下冰雹。那我们在西方《圣经》里面看到耶稣基督也可以把食物从有限的变现成无限的食物,这个也是神迹的展现,这是第七个阶段应该有的能力。但是这个阶段真正的重点还不是神通力的发展,比较是持续性的能够觉知到自己所有思维和情绪的意识活动,也就是说这个知觉的延续性能一直维持住。所以这第七个阶段开始进入超越大脑皮质层的活动了。这个阶段是最容易走火入魔了,克氏也讲过灵界是最危险的,因为灵界的众生是人类的数十亿倍,如果你一直卡在这个灵界玩这个通灵的游戏那就没完没了了,那里面有错综复杂的陷阱和现象,把我们卡在一个次元没有办法再往上统合,所以这个阶段一切的感通经验都要放掉,都不能执著,然后才能够成功的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第八个阶段精微光明阶段,比上一个阶段要更精微了,上一个阶段的呼风唤雨能力好像已经很伟大了,事实上还是粗钝的,还不够精细,所以进入到第八个阶层更精微了,到这个阶段,注意力就不集中在外在世界也不集中在内在世界,换言之就是说反观自照,不断地觉知的这种活动也可以放松了,也就是西藏密宗所说的大圆满的修行了,大圆满的修行连观也不刻意观了,但是我们要很长的时间要一直不断的观照,直到我们能进入这样一种次元,这个时候我们的本尊就会现前,每个人都有他的higher self,更高层的我,它和super self(超我)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和那种内化的监督力量是完全不一样的,而higher self是让你更自由,内在的空间更大,然后知觉的范围更精微更深刻更完整,所以到了第八个阶段奥罗宾多称之为「慧心」,吠檀多哲学称之为「意识身」,佛家称之为「阿赖耶识」。事实上这个阶段已经是圣人的阶段了。到这个阶段以后人就变得更谦卑,对神通力更不在乎,所显现出来的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圣人的境界,当我们亲近这样的修行人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非常的平等、温馨、祥和、充满着一种非常温暖的氛围。那这个阶段能够顺利通过,就能进入第九个阶段,真正的本质开始被揭露了,这个阶段叫做自性阶段,又称为无相本体、自性、涅盘、毕竟空、混沌或宇宙深渊、阿因,亦即知觉的根源,都是我们本质之中本质存在之中的存在,也就是基督教所讲的神的源头,当我们进入到这个状态回归到自己最深的本源了,然后进入到真真正正的彻悟境界和终极实相了,也就是说到这个状态已经到底了,但是从第一到第九层我们可能要花几百世的时间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这个第九层次的大彻大悟的境界,所以一个人,对所有非关开悟境界的一切现象的执着都要一层一层的放掉剥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发现自己目前的状态、我们的执着点,仍然聚焦在某一些和开悟无关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用这个九层的意识光谱图来提醒自己,我目前大概处于这个光谱的哪一个位阶,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蓝图,如果我们不知道人生的终极的终站在哪里,我们可能以为我们买了房子、做了经理了,在世间达成了某种成就或者是令人向往的情感了,或者是智力发展到能够宏观思维了,或者说我们已经有神通力了,那事实上我们还没有真正到达那个终点,因为那个终点是个无相的状态,也就是说所有的二元对立性都消弭掉了,自我的实存感已经没有了,没有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了,所以第九个阶段才是一个终极的目标。我们再看第十,它不是一个阶段,这是所有阶段的最高目标,也是永远存在于当下的背景场域。亦即真空与妙有合一,神性与现象世界合一,涅盘与轮回合一──又称为「一味」或是「不二神秘境界」。奥罗宾多称之为「至上之心」(Super mind),佛家称之为「清净识」因为这个一味的状态人人具足,所以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如果我们还在追求自己的独特性,还在追求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那种价值和重要性,我们就没有办法尝到一味的滋味。因为一味的滋味里面没有任何凡圣的分别,没有任何高低的分别,因为众生身上都有一味的境界,所以处于感通阶段的瑜伽士通常拥有极大的神力,处于精微光明境界的圣人通常散发的是祥和光辉,处于自性境界的智者和贤者展现的是如如不动的平等心,处于不二境界的圆满证悟者示现的则是无穷的幽默感。因为人生左不过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一切想要证实自己与众不同的需求到这里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自我的特质已经没有了,所以这个意识光谱图是一个人在身心灵的自我疗愈以及人格的发展阶段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点,如果没有一个客观的参照点是很容易卡在从第一到第九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就再也没有办法往上统合和往深度探索,这就是威尔伯呈现出来的一个意识光谱图的概念,它有点像日本人的礼盒,也就是说它最高的层次像一个大的礼盒,下面有一个中号的礼盒,再下面有一个小号的礼盒,还有一个最小号的礼盒,一层包抄的一层,最高的一层包抄着下面八个低阶的层次,而低阶的阶层没有办法含纳了解高层,但是高阶是可以完完整整了解低阶是什么意识层次。这样一个光谱的概念在这里我给大家做一个简介,更多有关超个人心理学理论的探究在《一味》这本书里有很完整的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详细阅读。下面把时间留给大家,有任何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做一个双向的交流。陈寿文:因梦老师您好胡因梦:你好,寿文现在是国内很火红的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者,嗯,来,有什么问题,谈一谈。陈寿文:因为我是看的台湾版的《一味》,您在台湾版《一味》的序言中,说到过:21世纪有三个选择:一个是亚里士多德,一个是尼采,一个是肯恩威尔伯。想请您再具体阐述一下这个观点。然后就是这本书里威尔伯谈到三个途径,肉体之眼,理性之眼,和默观之眼,想听听您的看法胡因梦:威尔伯提出的这个九层的意识光谱图,有个粗的区分方式:肉体、情绪、心智、灵魂、灵性。前四个层次都还在知觉的范围之内,到了第五个层次就超越知觉范围之外了,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最高的层次了,所以默观之眼还没有进入到灵性,它还在灵魂的最后一站,我们要在这一站,用默观这样的能力向下含纳和包容理性之眼和肉眼的运作,其实和我们刚才讲的九层意识光谱图的概念是差不多的……当然,威尔伯他的一个特质就是:他在20几岁就有开悟经验。他不是一个头脑认知型的学者,他的体证经验非常丰富。再加上他的妻子崔雅,自从罹患了癌症之后跟她在一起五年的抗癌过程,其实带给他非常大的考验和提升。随着他妻子的治病过程和死亡,使他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对人性的了悟,他在写厚厚那本书《性生态灵性》的时候,有过三年的闭关经验,在此期间他对生物最原始的想要和人连结的本能有了更深一层的突破和转化,所以他和一般学者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在这个世界上拣择出一位能给我们提供一种宏观架构的哲学家或者意识研究领域里面的专家科学家,依循他的架构,需要他真真正正是一个过来人,那肯威尔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有倒带经验,他通过禅定看到了宿世的轮回转世,同时他还不只是个人性的轮回转世,还包括人类集体意识和文明的整个发展史,他在整个禅定过程中全部都看到了,所以他体悟得非常深。这个有点像我们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从开悟的角度向下统合所有的知识系统。所以他有一个很高的彻底的辨证能力,他可以分辨出他眼前的这套理论——任何一个学者任何一个哲人,任何一个科学家,他发展出来的这套认知的理论,大概处于这个光谱的哪一个位阶,所以这样一个学者提出的整个观察事实上是很值得我们探究的。我认为在我翻译的那么多书中,威尔伯好是很值得依循的一个理论架构的提供者。那另外一位学者阿玛斯——《钻石途径》的这位开悟的心理学家,我们应该说他有开悟的经验,但是他有没有进入到第九层次我们不知道,因为从很多的蛛丝马迹之中我们能发现,阿玛斯强调的比较是色彩的原型和本体的经验,当他谈到本体经验的时候,他谈的都是中脉七轮的经验。那么阿玛斯和威尔伯不同的地方我觉得是:阿玛斯带学生而威尔伯不带学生,所以阿玛斯和人互动的经验比威尔伯要丰富,威尔伯是一个隐世的学者和修行人,所以他和人的互动之中的某种融通性不及阿玛斯,可是他的那种大理论架构和阿玛斯是可以齐头并论的。问:因梦老师您好,我有个问题就是说,食物对我们的身心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当发展到7、8、9层次的意识阶段的圣人,他们还会不会受这个食物和物质次元的影响,他们如果吃了对身心不太好的食物,是不是也会觉得很难受?胡:不必说圣人了,连我们自己都已经有这个经验了,就是拙火启动的人,在精微化的人,就会非常非常清楚,你每一餐吃的饭,都会决定你饭后所有的身心状态,包括你的情绪,包括你和人互动的品质,还有你的场的开放度的问题,全部都能决定。所以食物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会发现,古往今来所有的修行人,无论是在心地上面下功夫的人,或者是性命双修的人,到最后要辟谷,或尽量少吃,或尽量吃的单纯,包括藏密瑜伽里面特别强调要吃单一性的食物,就是说你最好不要混合得太复杂,量不要太大,因为你进入到精微层面的时候,如果食物的量太大、太复杂,在代谢消化的过程中,增加很多负担感的时候,完全可以把你从高层意识拉下来,所以克里希那穆提他每一餐的饭量不超过一个巴掌,就是一个巴掌,而且他吃得也很单纯,当然他是一辈子吃素的,那我不是在这里鼓励大家都去吃素,因为有些人的体质是不适合吃素的,不过呢,的确是肉食不能多摄取,蔬菜水果是阴寒的食物,气大的食物,风大的食物,对某些湿寒体的人来讲,这种食物会增加体内的气,这种气会往头顶冲,而造成脑压或者是胃肠胀气的问题,它会使人瞬间进入抑郁的感觉,使脑子的思维迟钝,也可能造成眼压过高,甚至是无法安然入眠,记忆力衰退等等的情况,这些都和食物有关。问:嗯,我有读到过台湾一位张全会医师的书,他把食物分成悦性食物、变性食物、惰性食物等等的,那我不知道这样的分类有多少的科学程度我不太了解。胡:我觉得,与其去依循别人的分类法,不如你自己去体会,因为人还是各有不同,这种通则不一定能为你量身定做。问:佛家讲的那个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不是还没有达到那个终极的境界,还得继续觉悟是么?胡:也可能你有悟,但是是悟后起修,事实上人是悟后起修,那个悟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它也重要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这个悟后起修的过程,你能不能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觉知得到what's going on,如果你只是为了蓄积能量,保持静默,远离大众,那个自我很容易就不见了,但是在日常生活里,那个自我随时随刻在蠢动着啊,但是你又不能说我用一个方法把这个自我的活动压制住或者消弭掉,这个欲望都不能有,你只能被动得看:这个自我的活动它怎么在造作,它随时随刻都在造作啊,当它起一个念头和欲望的时候这个自我就跑出来了,在这个当下我们要知道它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其实你只要知道真相就够了,就是你一直不断的知道,一直不断的明白,发生了什么,把这个探究和觉察能够一直延续,其实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实修功夫了。还包括,比如说我讲话的时候,这个麦克风的声音不够大,我稍微用力讲话,这个都是一个暴力噢,这个对筋络的感觉来讲就是一个暴力。意志力就是一种暴力,因为我要鼓起一个意志力来达成一个目标,它就是一个过渡努力的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不够祥和的。问:那您能谈一下无为和无我的关系么?胡:一样,无为就是无我,当你有我的时候就不可能无为。问:胡老师好,我是一直有一个……胡:你的健康有问题问:对对,我是一直有一个便秘的问题,很多方法都用过但总是不见效果,今天这次见面会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她让我来请教一下胡老师。谢谢胡:你过去世是一个哀伤过度的人,你的肺部吸气的功能不够,造成你大肠不蠕动,因为肺经和大肠是互为表里,所有大肠的问题都是源自你的心肺功能,所以如果你的肺已经很弱了,你的气没有办法深入到丹田的,你平常一定要做大量吸氧的运动,比如深呼吸或者是快速呼吸,来增加你肠道蠕动的力量。问:胡老师您好:肯威尔伯说的九层意识光谱是必须一级一级统合才能开悟呢,还是跳跃式发展也能达到那个究竟的层次呢胡:跳跃式是可以的,有些人是前面的问题没解决就开悟了,但那是非常危险的,为什么呢,因为开悟以后就性侵害女信徒,因为前面的原欲没解决,开悟之后就操纵信徒敛财,因为前面的原欲没解决。前面很多阴影层的问题卡在下面没有整合上来,所以有很多很多的有宗教狂热现象的大师都有这个问题,就是小时候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问:如果我不进行这种心灵的修持,这辈子是不是会死得很惨?胡:哈哈哈哈哈哈……会不会死得很惨不知道,但是不修行的话,会带着沉重的惯性模式到下一辈子,让下一辈子更惨……问:胡女士您好,我想问一个有关李敖的问题……胡:嗯,这个问题不回答,最后一个问题问:我觉得心理学有个巨大的漏洞,它在进行心理干预时,会屏蔽掉我们内在的那个最根本的超越性机制。也就是佛家所说的那个本体自性所带来的本真的自我超越。胡:超个人心理学就是结合了东方佛道里面的高层心理学和西方的深度心理学,统合成为了一个真正完整的心理学,没有任何抵触,所以精神分析在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史里面是属于很早期的初级状态,所以你现在真的要学习心理学就直接进入到超个人心理学吧.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终于出版了!
  •     慢读
  •     读过之后,真的做了个清明梦。太开心
  •     西方人好像特别能意识到他们深度心理学对佛教等高度心理学的补充面向,只是他们对高度的理解总的来说都是梵我合一的取向。
  •     超个人心理学相关的论文集,学习之~
  •     超人本心理学入门理论厘清读物,有启发。
  •     除了罗杰和威尔伯的文章,其他的基本没有意思
  •     其实是挺不错的合辑,不过真心不适合所有人。没有一定同类型书籍阅读基础会看晕的。
  •     入门书,出版了!真好。:)
  •     除了两个人的文章,别的都可以忽略不计,还是看个人专著好啊,比《意识光谱》弱爆了。
  •     (图书馆借阅。)没有完全读完,待以后继续,学术性很强的一本书,在超个人心理学领域中经典的作品。
  •     值得读啊
  •     肯威尔伯的书,没有一本敢错过,这本可以系统的厘清一些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不错!
  •     超个人心理方面的,束之高阁,没看完
  •     技术型较强,不适合普通阅读
  •     全面
  •     论文合集。一下吃进了太多东西,且是今年看的最慢的一本书了。
  •     各路‘大家’对于超个人心理学的整合。理性客观深入有说服力。力荐!
  •     读书不能把时间拉的太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