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研究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09752353
作者:李建军
页数:640页

内容概要

李建军 1963年生,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完成有关自杀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研究项目7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7部,在《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主编文集7部。

书籍目录

序 言【谢寿光】/001
序 章 自杀,一个都太多!/001
第一章 自杀行为与人类如影随形/007
第一节 自杀伴随着人类进步的历历屐痕/007
一 自杀行为在中国历史上不绝于书/007
二 自杀行为在西方经历了从“犯罪”到“权利”的千年之争/018
第二节 自杀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030
一 中国自杀死亡的绝对数字居世界第一/030
二 女性自杀率高企/033
第二章 自杀问题的相关研究概述/036
第一节 国外对自杀问题的研究/037
一 欧美国家对自杀问题的研究/037
二 日本对自杀问题的研究/046
第二节 中国对自杀问题的研究/059
一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对自杀问题的研究/061
二 2000年后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对自杀问题的研究/069
第三节 相关国际组织/084
一 国际预防自杀协会/084
二 国际死亡学和自杀协会/085
三 国际益友会/085
四 世界精神病学会/086
五 国际生命线/086
六 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预防自杀日”/087
第三章 自杀率、自杀手段、自杀时空研究/089
第一节 自杀死亡率/090
一 我国的自杀死亡率/090
二 我国城乡生产年龄段人群死因统计/092
三 我国大陆地区自杀特点概述/102
四 我国香港地区的自杀率/102
五 我国台湾地区的自杀率/104
六 日本、韩国的自杀率/106
七 世界各国自杀率排行榜/111
第二节 自杀未遂率、自杀意念率/119
一 我国每年自杀未遂者超过200万人/119
二 自杀未遂者是再次自杀的高危人群/120
三 自杀意念率/121
第三节 自杀的性别比例/123
一 女高男低:中国(大陆)自杀的性别比例/123
二 男高女低:日本等国自杀的性别比例/125
第四节 中国在自杀年龄阶段上属“东亚型”/126
第五节 自杀手段的比较研究/129
一 我国大陆地区的主要自杀手段/129
二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主要自杀手段/137
三 日本人、美国人的自杀手段/138
第六节 自杀行为的时间分布/140
一 季节分布/140
二 时刻分布/143
三 灾后自杀现象/144
第七节 自杀场所及人文地理分布特点/146
一 服毒、自缢多在室内/146
二 高坠多选高楼、桥梁/147
三 名山大川成为自杀胜地/147
四 自杀率的人文地理分布特点/150
第四章 中国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51
第一节 女性自杀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152
一 农村女性自杀问题严重/152
二 “冲动型”成为农村女性自杀的重要特征/155
第二节 自杀的“传染性”与集体自杀/158
一 “传染性”与“维特效应”/158
二 集体自杀现象严重/160
三 成年女性的“毁家自杀”/165
第三节 殉情与婚恋矛盾自杀/170
一 失恋型自杀/171
二 殉情型自杀/173
三 婚姻破裂及婚外情造成的自杀/176
第四节 女性高自杀率的原因分析/178
一 双重角色与双重歧视/184
二 传统人格的缺陷/186
三 农药的泛滥与公共卫生体系的缺损/187
四 家庭婚姻问题——第一位的原因/190
五 “民工潮”及其家庭转移风险/192
六 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缺损与“坑农”现象的存在/195
七 农村社会组织的缺损与整合力的弱化/199
第五章 中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201
第一节 中国青少年自杀问题较为严重/201
一 青少年自杀死亡率较高/202
二 青少年自杀的性别比例/209
第二节 青少年自杀的低龄化现象突出/210
一 应试教育、学习压力与少儿自杀/211
二 自杀行为的低龄化与心理疾患/217
三 家庭因素与少儿自杀/222
第三节 “维特效应”与青少年自杀/228
一 传媒诱导与“明星效应”/229
二 偶像崇拜与“追星”自杀/233
三 《完全自杀手册》等出版物的教唆/236
四 不良动漫的诱导/239
第四节 互联网的负面影响/242
一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概述/246
二 网络性心理障碍与自杀/251
三 自杀网站与网络直播自杀/255
四 沉溺于网络游戏/260
五 网恋:虚拟的爱情断送真实的生命/265
第五节 心理疾患与青少年自杀/271
一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堪忧/273
二 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特征/281
三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矛盾/285
四 抑郁、人格障碍与自杀行为/289
五 青少年性心理问题与自杀/301
六 青少年吸毒与边缘性自杀/306
第六章 中国老年人自杀问题研究/316
第一节 中国老年人自杀问题突出/316
一 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316
二 老年人自杀现象增加/317
第二节 中国老年人自杀的现状/318
一 老年人自杀的死亡率、意念率、未遂率/318
二 老年人自杀的特殊性/324
第三节 贵州省余庆县S镇的调查与分析/327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界定/327
二 S镇老年人自杀的基本情况/329
三 典型案例访谈记录与分析/332
第四节 老年人自杀的相关因素/342
一 老年人自杀的特征/342
二 老年人自杀的手段、时空选择/344
三 引发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相关因素/345
第七章 自杀行为的生物医学及历史文化因素研究/362
第一节 自杀原因的生物医学观点概述/363
一 遗传学关于自杀行为的观点/364
二 5-羟色胺与自杀行为的关系/364
第二节 传统价值观与自杀/366
一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死亡观与自杀/366
二 殉道•殉国•殉节:长风悲歌的永恒感动/377
三 殉情:源远流长的血色浪漫/381
四 情殇: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遗风/382
五 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回族的死亡观/395
第三节 “自杀”的汉语、日语语词源流考/400
一 “中国第一部自杀病学的百科全书”/400
二 日本语言与日本人的自杀/401
第四节 日本人自杀的历史文化因素/403
一 义务、义理与传统价值观/403
二 武士道——源远流长的死亡之道/405
三 切腹——绝无仅有的“国粹”/408
四 自杀的审美意识——血腥的渲染与崇尚/414
五 自杀的“传染性”——集团意识、依赖心理/418
六 内疚感与拘谨自制的情感方式/419
七 宗教思想与日本人的自杀/420
第五节 邪教、迷信与自杀行为/427
一 世纪末邪教活动猖獗/427
二 “法轮功”邪教、迷信的影响/434
第六节 自杀式恐怖主义活动的历史文化背景/437
一 恐怖主义及自杀式恐怖袭击/437
二 自杀式恐怖袭击的特点/443
三 自杀式恐怖袭击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因素/446
第八章 世界三大宗教的自杀观/455
第一节 悟空断苦、涅槃寂灭:佛教的自杀观/456
一 佛教自杀观概说/457
二 佛教自杀观的缘起论基础/462
三 佛教自杀观的历史考察/466
第二节 “火狱”与“天园”:伊斯兰教的自杀观/480
一 伊斯兰教自杀观的道德哲学基础/480
二 伊斯兰教自杀观概说/484
三 坚忍、“圣战”与自杀/487
第三节 《圣经》中的是与非:基督教的自杀观/489
一 《圣经》中的自杀案例分析/490
二 基督教教会的自杀观/497
三 基督教神学家的自杀观:以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为例/504
四 基督教自杀观的影响及争议/513
第九章 自杀行为的防治之道/523
第一节 自杀防治的理论可能/524
一 杜尔凯姆有关自杀防治的观点/524
二 弗洛伊德一派的观点/527
二 国内学界的观点/531
第二节 自杀防治的现状、问题及可操作性进路/534
一 我国自杀防治的现状和问题/534
二 自杀防治的国家进路/541
第三节 三级预防体系的构建/569
一 一级预防:改善社会环境/569
二 二级预防:拯救绝望者/594
三 三级预防:防范自杀未遂者再度行动/599
参考文献/603
索 引/628
后 记/640
图目录
图1-1 1987~1989年中国自杀者的年龄结构情况/032
图1-2 1987~1989年中国女性与男性自杀率/033
图1-3 1994年中国农村与城市男女自杀率/ 034
图1-4 1998年中国农村各年龄段男女自杀率/ 034
图3-1 2005~2009年香港按性别分布的自杀率/103
图3-2 1997~2004年台湾自杀死亡人数/105
图3-3 1998~2011年日本自杀死亡人数/108
图3-4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自杀率分布状况/119
图3-5 1987~1989年中国自杀人口年龄分布情况/127
图3-6 2000年日本自杀死亡率的年龄分布/128
图4-1 1990~1994年中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员构成情况/153
图4-2 中国农村妇女自杀时的情绪状况/157
图5-1 1987~1989年中国青少年自杀者在自杀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202
图5-2 1998年中国青少年自杀死亡率/203
图5-3 2003年中国5~19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204
图5-4 2005年中国5~19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205
图5-5 2006年中国5~19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206
图5-6 2007年中国5~19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206
图5-7 2008年中国5~19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207
图5-8 2009年中国5~19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208
图5-9 1987~1989年中国青少年自杀人口的性别比例(女=100)/210
图5-10 各国网民平均每周在线时间/244
图5-11 2010年我国网民年龄结构/245
图5-12 1997年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状况/274
图5-13 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302
图6-1 1987、1989年中国老年人自杀死亡率/319
图6-2 1987~1989年中国各年龄段人群自杀死亡率/320
图6-3 2003年农村老年人自杀率与城市老年人自杀率比较/324
图6-4 谭某所处的社会生态关系系统/341
图7-1 2000~2006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杀族别比例/394
图7-2 2000~2006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杀手段比例/395
表目录
表2-1 自杀研究状况的中外比较/059
表3-1 1987~1989年中国各年龄段人群的自杀死亡率/091
表3-2 1994年中国自杀率及自杀死亡人数/092
表3-3 2003~2009年中国各年龄段城乡居民的自杀死亡率/093
表3-4 1998年中国农村、城市男女生产年龄组最主要的死因排序/095
表3-5 2009年中国农村、城市男女生产年龄组最主要的死因排序/097
表3-6 2009年中国农村、城市男女生产年龄组的自杀率与自杀人数/099
表3-7 2005~2009年香港按性别分布的自杀率/103
表3-8 2005~2009年香港按年龄分布的自杀率/103
表3-9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自杀率/112
表3-10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自杀率/116
表3-11 1987~1989年中国自杀人口的性别比例(女=100)/124
表3-12 1987~1989年中国部分城市自杀人口的性别比例(女=100)/124
表3-13 1987~1989年中国部分农村自杀人口的性别比例(女=100)/124
表3-14 1988~1989年中国各年龄段人群的自杀率/127
表3-15 2000年日本自杀死亡率的年龄分布/128
表5-1 1987~1989年中国青少年自杀人口的性别比例(女=100)/209
表6-1 1990~2000年老年人自杀率与总人口自杀率比较/320
表6-2 2003~2009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杀死亡率/321
表6-3 贵州余庆县S镇人口基本情况/329
表6-4 S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对2004~2008年S镇老年人死亡原因的统计/329
表6-5 本书课题组对2004~2008年S镇老年人死亡原因的统计/330
表6-6 2004~2008年S镇老年人自杀比例/330
表6-7 2004~2008年S镇老年人自杀的年龄分布/331
表6-8 2004~2008年S镇老年人自杀的方式/332
表6-9 2004~2008年S镇老年人自杀的季节、时间、地点/332

作者简介

题  记

据统计,全球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

如果说自然死亡是人生的句号,早夭或病故是一串省略号,那么,自杀便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序  言

作为一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混迹于社会学界的学术出版人,我与建军老弟认识的时间并不算太长。我和他相识的机缘,是因为我长期担任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他从2005年起担任贵州省社会学学会会长,学术的交集使得我们最近几年来的联系与合作非常密切。
2008年,贵州省屯堡研究会获准成立,建军老弟兼任会长;我担任领导职务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担着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研究成果的出版任务,早在2006年,我社就出版过以“屯堡第一村”——九溪村为研究对象的《屯堡乡民社会》。在建军老弟的斡旋下,屯堡成为“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的实践点之一。
我们因项目、图书而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对贵州的山、贵州的水、贵州的人,尤其是贵州的学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或许这是因为安顺屯堡人乃明代屯军后裔,他们的祖先从中原和江南各省客居贵州,以其勤劳和聪明能干,在贵州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独特的“屯堡文化”。建军老弟的祖上从江南随大军征战至云贵高原并在那里铸剑为犁、耕读传家,其母亲也是在20世纪上半叶因为战争的缘故从江南迁徙至云南的。我听他说过,他祖爷爷的墓碑上刻着:“八千里路云和月,回首金陵是故乡。”我也是客家人,许多年前我的先祖从江南辗转迁徙到福建。相似的经历,使得我与建军老弟在地缘上亦颇有亲近感。正是因为这样,当建军老弟要我为他的《自杀研究》作序时,我欣然命笔。
自杀在人类历史上不绝于书,关于自杀的研究自然也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古老的课题。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宗教界人士、精神科医生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孜孜矻矻,从原因、背景,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心理因素等各方面对自杀现象进行过探索。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堪称这方面的经典之作。
自杀研究序言就我所知,建军老弟对自杀问题的研究有一个痛苦的开始。他对自杀现象的关注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时,他身边几位对他很重要的人都离他而去,这让身为学人的他很是痛苦,也深深激发了他对自杀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兴趣。当时,他看了一大堆叔本华、尼采、加缪等人的经典著作,发表了第一批研究文章。2007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和《自杀行为的社会文化研究》这两本书。其中,《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还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要报》2007年第14期摘编发表,并呈报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参阅。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自杀研究》,是建军老弟20多年来对自杀问题潜心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同时,还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杀行为的社会文化研究”的最终成果,亦是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自杀行为的历史文化研究”的结题成果。在这部60余万字的大书中,建军老弟系统梳理了自杀问题的现有研究成果,比较了各国自杀手段、时间、场所及人群分布状况,对我国农村女性、青少年、老年人这三个自杀率较高的群体的自杀原因进行了实地调研与深入剖析,揭示了传统价值观、社会文化习俗、宗教观对自杀的深刻影响,并提出了自杀防治的国家进路。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期,作为社会病之一,自杀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伤害,而且使其活着的亲朋难过、不安,还是影响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加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出现了不少因自杀而产生的“失独家庭”。据统计,全球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无论是出于崇高的目的还是出于怯懦的逃避,自杀都是人类弱点最集中、最凝练、最深刻、最简单的体现。如果说自然死亡是人生的句号,早夭或病故是一串省略号,那么,自杀便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从上述层面来说,对自杀现象与自杀问题进行研究是学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建军老弟的这部巨著,洋洋洒洒,旁征博引,不可谓不全面,在有效控制自杀率、努力减轻自杀这一社会病的危害方面,堪称具有时代性意义。但愿建军老弟这部专著的出版能发挥学者应有的责任与作用。

谢寿光
2013年10月于北京马甸




序章 自杀,一个都太多!

何谓自杀?广义上说,自杀是指自杀的主体蓄意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不列颠百科全书》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该定义强调了个体致死的动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自杀学”的创始人爱米尔•杜尔凯姆(Émile Durkheim,1858~1917)最先提出了自杀的完整概念: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行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称为自杀。
死亡,本是不可逆的、人人都无可奈何地必须经过的生命历程。自杀,显然是一种非正常死亡,它不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自然、必然结果,而是人的主观意志终止个体生命的断然抉择。自杀意味着人主动选择了死亡,而不是像自然死亡那样被死亡所选择。
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可分为生存权、发展权两大类。自杀是对人类生存权的彻底否定。
生存权的核心是人的生命权,人的生命权是所有其他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的生命权一旦被剥夺,他(她)的所有其他权利皆无从谈起。自杀死亡正是对一个人的生命权最彻底的剥夺。更可悲的是,这种残暴剥夺的施予者和授受者——主体和客体是同一个人。从这种意义上说,自杀的主体一次性地彻底剥夺自己作为人的所有权利。这无疑是人类最大的悲剧。
人类既然无法选择生,那么对死亡的自主选择也许就成了唯一的权利。自杀无论是出于崇高的目的,还是出于怯懦的逃避,都是人类弱点最集中、最凝练、最深刻、最简单的体现。只要人类的弱点无法根除,只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还存在缺陷,自杀就会如影随形,伴随着人类进步的历历屐痕。然而,自杀率的高低、自杀者的群体特征以及因社会而异的主要自杀方式和主要自杀诱因能反映出相应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内涵,最终反映出一个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结构。自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与其行为主体所属民族的社会文化习俗以及国民性有着密切的关联。近代以来,我国一代代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耳濡目染,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先辈的思维习惯、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经过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沉淀于潜意识的底层,因而时时可以泛起,在欧风美雨中仍可支配他们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对自杀所特有的道德评价、源自人际冲突特别是家庭人际冲突的自杀诱因根植于中国人所独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模式、社会交往方式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之中。
在人类历史上,已有累计800亿以上的个体生命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死亡。其实,一个人选择了生(也许无法选择)的时候,也就选择了死。生与死是一个轴心连着的两扇门,打开了这扇生之门,实际上也就永劫不归地迈向了已经开启的死之门。生是起点,生与死相隔的路再长,也有终点。自杀却僭越了自然法则规定的生命历程,是人类最大的悲剧。如果说自然死亡是人生的句号,早夭或病故是一串省略号,那么,自杀便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我国古代道学家倡导“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庄子•内篇•大宗师》),体现了朴素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所谓“天年”,即大自然赋予人的生命寿限;所谓“夭”,即个体的生命由于外在的社会原因或内在的精神、心理原因而过早地夭折。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在《西西弗神话》中开宗明义:“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生还是死,这是个首要问题。孔子的学生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荀子•大略》)在子贡看来,生命的价值才是终极价值。然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全世界有逾百万的人自杀身亡。那些自杀身亡者恐怕大多没有机会进行严肃的哲学思考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自我毁灭!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曾说:“人生只有一件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那就是死亡。”而生命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进入死亡的端点,生命就不复存在。生命弥足珍贵,又薄如蝉翼。自杀者毅然决然地离去,留给他们亲人的只有锐痛以及锐痛之后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然而,选择自杀者,他们自己也经受着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他们的个体生命也曾处于极度的困境,经受过极大挫折与苦难。就像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那样:“有些人之所以还活着,因为他口袋里时刻揣着一粒氰化钾。”
中国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在一份题为《自杀未遂研究——有详细精神科评估的研究》的报告中揭示,病情较重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考虑的时间是:37%不超过5分钟,46%不超过10分钟,60%不超过2小时。
生命是极端脆弱的。对于那些徘徊在生死边缘、孑然无助的自杀者而言,生死就在一瞬间。迈过了生之门走向死亡,对于充满芸芸众生、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而言,遽然飞逝的个体生命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不过是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自杀统计年报上增加一个个位数(其实不少的自杀事件还没有或不能记录在案);但对于自杀者及他们的亲人而言,失去的却是整个世界。正如在中国工作了20多年的加拿大自杀学家费立鹏(Michael R.Philips)所言:“媒体更注意那些自杀的‘大数’,比如每年的平均自杀人数,还有多少自杀未遂者等。但是,这些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百分比有时并无价值。一个自杀者,对于他的家庭还有亲友,可能就是全部,就是百分之百。最重要的是关注他们!挽救他们!”
2004年夏天,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播出的一组画面,令我们灵魂战栗。多年过去了,那场景仍历历在目,令人无法释怀。湖南湘潭市一位姓姜的先生,不知生活遭遇了什么变故,想告别人生,他爬到了一幢六层楼的楼顶,准备跳楼自尽。但他站到楼顶的时候却犹豫了,也许生命中还有某些东西令他有些留恋,或许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或是妻儿。然而,他惊奇地发现,楼下的地面密密麻麻站满了人,人们翘首以待,有人还喊着让他赶快跳下去。这就是数十年前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麻木、变态的看客,不想让本来就对人生心灰意冷的姜先生碰到了。那嘈杂的叫喊声、嬉笑声,那恶意舞动的手臂,一切都令他彻底绝望了。姜先生愤怒了,随手拾起楼顶的一块砖头向楼下的人群狠命地抛去,嘴里好像还在骂着什么。随着一片尖叫,砖头落地。楼下的人群在躲闪之后,又迅速聚拢,他们的喊叫声更尖锐了,就像我们在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里看到的沙漠里一群闻着血腥味的、饥饿的鬣狗。他们中有的人从上午11点等到了下午1点,已经有两个小时了,原来以为有一出好戏要上演,谁想到这人就是不往下跳,于是就大声地叫了起来:“跳啊,跳啊,有种你就跳下来,老子还有事嘞!别让老子等了!”接下来的画面令人匪夷所思、目瞪口呆,因为我们亲眼目睹了一个生命的坠落,一个鲜活生命的遽然飞逝,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姜先生也许真是绝望至极了,只见他一仰脖喝光了瓶子里的酒,纵身一跃,从高高的楼顶上跳了下去。生命的最后轨迹就是一条短短的弧线,他重重地摔在了楼下的水泥地上,离救援人员为他铺设的气垫仅仅数米之远,显然他是下定了必死的决心。是啊,这样的人间有何可留恋的?这样麻木的人群何异于荒原上的狼群?姜先生躺在地上,蜷缩成一团,脑后有一大摊殷红的鲜血汩汩溢开。营救的警察伸开双臂,几乎哭喊着责问那些起哄的人:“再喊啊!再喊啊!不是你们叫他往下跳的吗?!”姜先生走了,他本来是可以不去死的,但他竟不得不去死,这出戏他必须演完,必须用生命来谢幕,他可能死不瞑目。但是,告别这丑陋的人间,告别那些灵魂如此麻木、对生命冷眼旁观和肆意践踏的同类,他或许死而无憾了。
吴飞曾经写道:“民间传说,自杀而死的鬼是最可怕的鬼,因为他们郁积了满腔的忿戾之气,四处游荡,找不到替身就无法转世投胎。但是,现在中国的这些冤魂,似乎并没有找什么替身,反而是无声无息地被大风吹走了,活着的人仍然若无其事地过日子,根本就没有理会他们的存在。”
自杀身亡的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生前曾写道:“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岛屿,而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永远不要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敲响!”
当今层出不穷的自杀现象就是由于有了麻木不仁者的无动于衷和旁观者的隔岸观火,才加重了它的悲剧意味。我们在对那些不幸的自杀者扼腕痛惜之余,当积极地行动起来,研究自杀、防止自杀。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发表公报指出:全球的自杀率正逐年增长,自杀手段趋于暴力化,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各国政府高度重视。自杀每年造成全球约100万人死亡,全球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理想与现实之间差别过大是青少年自杀者趋多的重要原因。世卫组织还呼吁媒体不要渲染自杀事件,以避免“模仿性自杀”。
2008年3月5日,国际预防自杀协会(IASP)主席、加拿大布莱恩•米沙拉(Brian Mishara)教授指出:“全世界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了100万,比死于战争、恐怖袭击及谋杀的人还多。也就是说,自杀者多于他杀者。”“尽管战争、恐怖主义及谋杀造成的死亡事件常常占据报纸头条,但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所有这些死亡人数,却几乎得不到任何关注。”
自杀率居高不下意味着社会组织形式本身存在缺陷。自杀行为绝不单纯是对个体生命的损害,更严重的是它可能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自杀事件的增多反映出社会运行机制出现了问题,自杀率也反映出一个国家民众的心理卫生健康程度。自杀形势如此严峻,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已无理由不再重视自杀问题。我国作为高自杀率的世界头号人口大国,必须改变在关乎生命的“自杀学”研究上的落后状况。研究自杀的成因,积极防患于未然,有效控制自杀率,努力减轻自杀这一“社会病”的危害,使我们的社会成员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充分适应社会和人生的一切挑战,是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费立鹏从其长期从事的自杀研究中得出一个似乎超越了科学的正确结论:“Suicide:One is too many!”(“自杀:一个都太多!”)这句话后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的口号。
鲁迅先生早在1925年就曾说过:“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
旁人怎么办?就像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所言:“当一个生命出现危难时,另一个生命无论结果如何也要拯救这个生命——这是生命的尊贵使然。”
尊重和爱惜生命是人类的本能和责任,对自杀行为的有效防治亦是一个现代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自杀,一个都太多!


 自杀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书看起来很厚,近1/3都是引用的数据与相关人物著作。读到现在感觉作者还算客观,起码有科学研究的态度在,形式上有学术论文的结构感,挺好。
  •     虽然个人觉得在结构上有点异议 但是看完了想说 嗯 不要死 要救那些想自杀的人 one is too many
  •     理论的部分有些粗制滥造,不过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而且有一定细节的框架。
  •     好书!很规整,但是感觉思想缺少闪光点,启发性一般。
  •     不能死 安眠药/醉酒+烧炭 最无痛楚 实施简单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87%92%E7%82%AD%E8%87%AA%E6%AE%BA
  •     这些数据都是活生生的人命堆积而来,挺难过的,结合现今各项政策与舆论来看,女性面临的问题只会更残酷,更绝望。
  •     据一般规律,实际自杀人数往往比公布的自杀数高3-5倍~~
  •     有些观点不能苟同,引用的材料比较粗糙
  •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写出这句诗的诗人海子,最终卧轨自杀了。对我来说,书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是针对农村女性、青少年、老年人三个高自杀率群体的调查研究。至于整体结构和文献征引多属堆砌,乏善可陈。
  •     像为了毕业赶出来的论文,可以理解为为了赚钱赶出来的书吗?大部分都是数据,各种引用。冷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