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年鉴2011~2012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39964485
作者:杨克 主编
页数:606页

内容概要

杨克,当代诗人。出版有《陌生的十字路口》(人民文学出版社),《笨拙的手指》(北岳文艺出版社),《杨克诗歌集》(重庆出版社),《有关与无关》(台湾华品文创出版有限公司)等8部诗集;《天羊28克》,(作家出版社),《石头上的史诗》(广东人民出版社)等3本散文随笔集;文集《杨克卷》(漓江出版社)。   主编1998—2010每个年度《中国新诗年鉴》,《〈他们〉10年诗歌选》、《朦胧诗选》(“中国文库”第4集),《60年中国青春诗歌经典》,《90年代实力诗人诗选》,《<中国新诗年鉴>10年精选》等。

书籍目录

年度推荐(一) 少数民族诗人诗歌
年度推荐(二) 微诗体精选
年度推荐(三) 新诗殿诗选
年度诗选(纸面)
网络诗选
散文诗
2011-2012年度诗学之纸面观点
2011-2012年度诗学之网络观点
2011-2012年度诗学理论与批评文章
《2011-2012中国新诗年鉴》工作手记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中国新诗年鉴》已经持续出版了15个年头,被公认为中国诗歌的权威年度选本之一。
《2011-2012中国新诗年鉴》“年度推荐”囊括“少数民族诗人诗歌”、“微诗体”、“新诗典诗选”3部分,年度诗选也包括公开出版报刊的诗歌和网络诗歌、散文诗3部分。年鉴同时还从众多诗学批评与理论文章中辑录出关注度较高的一些诗学焦点话题,如:关于新世纪诗歌的讨论、关于当下诗歌精神问题的讨论、关于诗歌如何有效介入公共生活的讨论、关于“微诗体”现象等等。


 中国新诗年鉴2011~2012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2433.html那总被忽略的影子,跟来跟去每逢这种需要提及灵魂和命运的庄严场所和时刻它就在身后,猛地喊我一声——王更登加《影子在身后喊我》影子,先是从一张锋利的纸上跃起,继而从一本厚重的书上跃起,再从一个完整的纪年里跃起。或者,影子从很远的地方出生,又从很近的岁月里消失,再从眼前的时间里“喊我一声”——猛地喊我一声,老去的是自己的身体,是诗歌的激情,也是那些扬起又掉落的尘土。只是一回头,那些“提及灵魂和命运的庄严场所和时刻”变成了世纪末的咏叹调,变成了模糊的“真正的永恒的民间立场”。是的,1999年,影子曾经喊过我,《1998中国新诗年鉴》里的语言是一种可以流动的物质,“穿透思想,流进世界的末端”,那里有着日月星辰,有着孤独的人,有着西西弗斯的沉重而坚忍,照见的光里都有前行的影子,都有提及灵魂和命运的庄严场所和时刻,所以影子不断地成长,在时间的河里成为一面镜子,它延续到2000年,延续到2004年,而那些标注着“中国新诗年鉴”的锋利纸张因为“艺术上我们秉承 真正的永恒的民间立场”而成为一道风景,只是时间也会有断流,就像身体在某处的断裂,听不到声音,却已经是摧枯拉朽地将一个时代肢解,到处是细小的尘土,到处是覆盖在上面的灰尘。而当世纪末变成一种虚拟的场景时,当日月星辰下的孤独影子变成符号时,影子早已经无声无息地关进了玻璃的橱门,它们和无数的纸张站在一起,分辨不出灵魂和命运,分辨不出尘土和空气,当然,也分辨不出在彼处的时间和现在的时间。“某种新的东西正在诞生”——只是我们还无法把它辨认出来,朵渔在新世纪十年之后所说的“羞耻的诗学”是不是已经仅仅变成了一种踩在雪地里的新鲜感,罕无人至,却享受着无根基的幸福,所谓愉快,所谓卸去沉重,大约就是被影子重新叫醒,重新站在《2011-2012中国新诗年鉴》的现场。为什么在身后,“猛地喊我一声”?必是要回头,必是重新回到民间立场,回到杨克的那片土地上,十年,或者更远,那“砾石累累”的土地上到底长出了什么:命定?热爱?无奈?还是争吵?回头的时候,其实“诗的土地翻检面积”更大了,挖掘得更深了,那柄铁锹是握在手里,但是即使在15年的守望中,他所看见的也是那片天:“当我从地里抬起头来,我看见了满天星空。”是的,那是日月星辰,那是孤独影子,那是1998的文本,不是回来,是继续走着,“一直干下去”,是影子再喊我一声,是“某种新的东西正在诞生”——猛地,便是“真正的永恒的民间立场”。诗歌其实没有标点,没有段落,甚至没有时间的中断与延续,它一直在那里。如果要从一首诗歌入手,它写在王更登加的联想里,神秘和惊奇,是因为经过了天上和地下,经过了经文和影子,塔尔寺的经幡在来无踪去无影的风中,可是那明明写着的笔画已经落地生根,已经超越了一个经过者的目光,所以即使扬起一阵细小的灰尘,那忽略的影子也会在身后叫醒我们,叫醒忘记灵魂和命运的人。诗歌的起点,仅仅是一个切入的口子,其实到处是风,到处是尘土,也到处是经文,到处是我们写下的诗歌和阅读的影子。“我果然走在了时间的前面,我来得太早了/我知道了此之前的秘密和这之后的阴谋/我果然赶在了时间的前面,我是见证者/当别人把握了见风使舵,我意外地/学会了宠辱不惊。还是客车候车室(杨小林《我是见证者》)”此前的秘密和之后的阴谋,是不是也是一缕风一粒尘,一片被忽略的影子,是不是也是一个现实?客车候车室里看见的只有时间,自己的时间和别人的时间,它们分别属于“见风使舵”和“宠辱不惊”,只是时间走在了他们的前面,我赶在了时间的前面,即使排队通行,也注定会一个错失的现实。就像詹澈看见的《转角的邻居》:“仿佛走过人生转折的中站/例如一辆出租车,清晨由妻子开去谋生/晚餐后有一段做爱的时间(我在隔壁听见)/然后丈夫接着开那辆车去载客”妻子和丈夫,开着同一辆出租车,所谓谋生的手段,是时间的接力,只是在晚餐后的那段做爱的时间是属于自己的,尽管只是身体,只是欲望,但也会是简单的满足,“载客”是面对另一个世界,一个活着和存在的世界,而在这个与做爱无关的世界里,有消化不良的大脑和内心,有“每天吃神赐的米和蔬菜”的生活,有被礁石撞击得七零八落的家族,有遍布大街小巷的拆字,当然也有与人民同在的马桶:“这是商业时代的胜利/“末代皇帝长着痔疮/每天要在马桶上坐很长时间/顺便批奏折(欧阳露《马桶与人民同在》)”这是现实,改变着时间,改变着生活,丈夫和妻子被一辆出租车割裂着,而人与人互致问候只是一出“长河戏剧”——“没有人意,也无人情。(凌越《从晚风中勒索鞭子》)”如同鞭打在身体里留下印记,而这样无情而冷漠的现实也让“村庄熬夜不睡”:“青蛙被一夜夜地拖出田野/谁还能在春天看到蝌蚪呢(泥马度《收购》)”。不仅青蛙,那代表自然的一切似乎都慢慢变成了记忆,“离别故乡/这束草就长进我的心里/因此我的身上/有一束草的味道(李向钊《长在屋顶上的草》)”仅仅是符号,是寄托,其实是空白的现实,是缺失的家园,而空白和缺失之外,是破坏,是篡改,冷眼的《两个岛国》里发出的“那些鲸鱼杀完了么?”是抗议,“哦,上帝,上帝。/沉没的小岛上/灰熊和鲸鱼/四只眼睛/在为你唱歌。”所以捕鲸船变成了上帝建在海上的大娱乐所,而那些拥有过美好记忆的人,在“无限多样性的排比句面前”,变成了盲人,“作为我们屁股底下的座椅/作为爱巢,作为淫乱之床/作为一条破枪/作为镂空的器具,作为木鱼/作为纵情歌唱的音箱……(余笑忠《诱人的排比句》)”树木变成了座椅,变成了床,变成了枪,变成了木鱼和音响,对应着屁股、淫乱、破败、镂空和纵情歌唱,纷纷解构的自然之物完全让我们找不到它最初的意义。而意义的改变并不是失去大自然的最后结局,而是灾难:“当18公尺的海啸磨蚀屋瓦、梁柱和树梢/几万双手仍顽强地在这海边挥手/几千双手也在海浪里顽强地挥手(白灵《向双手致敬——当18公尺的海啸磨蚀了高耸的树梢》)”“顽强地挥手”并不是抗争的肯定,而是生命的无奈,是灾难的毁灭带给人类最后一种姿势,所以在“新诗典诗选”中,不管是刘斌《方石》中没人理睬的方石,还是纪彦峰《我们村是怎么没的》“只剩下两孔窑洞”,不管是西娃说“正在这一条/买不起裙子的道路上”,还是韩彬《这孩子他妈妈跑了》里“我爸爸死了/我现在就住在麻将馆里”,都是对于现实的无奈,对于物主义的迷惘和错乱,而剩下的就如李淑敏在《妈妈》中写的“这是一个陡峭的梦”:“因为我爱上了你喜欢的男人/之后我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家/你懊悔/在夜里为我洗了脏内裤/而你再说什么我都听不进去”,或者如西毒何殇《冷场》里的那个残疾人:““我的左手没有大拇指,/右手没有小指,大拇指和食指和中指都少一节。”从具象的现实,到虚幻的梦境,所有的沉浮都变成了天狼《拍摄矿难》里的那种戏剧人生:“这些尸体点上烟吸着/说如果再来一遍/会演得更像”。这是一种荒诞的梦境,是一出虚拟的戏剧,一个颠覆的传说,它的指向是覆盖梦想的现实。所以在这个已经变成“尸体”的戏剧现场,大自然不见了,家园不见了,连自我也在迷失,“我老了也是一个心事最重的老太太/盘腿坐在秋日的阳光下/眯起眼,就想起一些壮丽的词语:/比如私奔,出走,生活在别处……我与那一群老太太多么不同啊/她们迷糊,打盹,连叹息都没有了/上帝,我还在否定我的皱纹,/时间在我周围那么柔软……(横行胭脂《我老了也是一个心事最重的老太太》)”私奔、出走以及在别处的生活,这些“壮丽的词语”替换成了迷糊、打盹和连叹息都没有的生活,时间柔软,它变成了皱纹,吞噬着一个个的梦想,所以在陆修远会喊出“妈妈,我很孤单”,所以潘洗尘会在墓碑上课上“爱自己的敌人,祝福诅咒你的人”,所以娜夜会“伟大的或者即将伟大地”署上孤零零的名字,所以马序寻找看不见的兄弟:“这个兄弟/——一半在船舱,一半在未来。”而我只是捏着自己的肋骨,“我是他的另外半个/保持虚假的俗世姿态/——抽烟,喝酒,吃肉。缓慢地走着。缓慢,缓慢地走着……(马叙《船舱里,一个兄弟》)”在丧失壮丽的词语丧失梦想丧失名字丧失兄弟的世界里,自我已经变成了一段墓志铭,一个在俗世里缓慢走着的半个肉体,而当自我迷失的时候,剩下的或许只有死亡。“为什么忽然就死了?!/因为肉体的容器已满;死亡,乃是其自然溢出之物。(张作梗《答客问》)”死亡从肉体的容器里溢出来,那些有关存在的意义成为一种嘲讽,死是一缕烟:“世世代代 所有的苦痛寒霜就是这样被消化掉的,/在乡村/在一缕炊烟中(张维《后事》)”死是一个梦:“我继续梦着/就像在一场死人做过的梦里/梦着他们的人生(多多《我梦着》)”,或者,死就是在消解死的意义:“墙上的鱼形挂饰兀自摆动着尾巴/我身上胎生的鱼鳞正一片片脱落……(周伦佑《当死鱼游动的时候》)”所以即使朵渔在史铁生的死亡中看到了崇高,看到了生命的重新绽放,但是在“唯有死亡不容错过”的孤独歌吟中,隔开了一切的“第二人称”,变成了一个希望超越肉体之上乌托邦:“那就让死亡来得更猛烈些吧,死/是死不了人的。”其实,在对于生命、自我、死亡、家园的“壮丽的词语”消解的同时,那在背后猛地叫醒人的影子也在寻找着一种归宿,一种抛弃物主义的超越,从现实中家园的失落对应亲情,从自我和死亡的状态寻找灵魂的意义,所为构建,是宫白云在《历史》中的“一些被废除的词,正通过/验证。”是高崎在《我还是接触那些火》中“在一个树的道路上/手握武器 胜过手握春天”,什么是手中的武器,是亲情,是爱,是关于父亲母亲和一切的壮丽词语,是“我要的不就是爱嘛(阿米《日常》)”,是“给飘荡已久的心写一封家书/写上永久的地址邀她住下来(荣荣《家书》)”,是在“夜蛾烧焦的翅膀和火苗上的舞蹈”中体会母亲带来的“一生的疼痛和温暖”,是要在春天将犯错的父亲“复生”。而所有关于亲情的温暖在魏理科那里,变成了数字游戏之外的呵护:“一是只有一个苹果我不吃/给她吃/二是一人一个,各吃各的/三是一个苹果切成两半/—人一半/四是我吃了几口的苹果/又递给她吃/五是她吃了几口的苹果/再递给我吃”,因为不管何种方式,“母亲最高兴的/是五/和四(魏理科《和母亲一起吃苹果》)”仿佛是对朝圣者的启示,一切的构建必定是从身边开始,从复活的父亲开始,从母亲的苹果开始,“好的箴言/可以分成两次说,半句生在天籁/半句活在人间。(简明《纯金的布达拉官》)”所以每个人心中的那座圣殿里有着不灭的箴言,半句在人间,另外半句就在灵魂的超越中,就在“启开一张中咒而失语的嘴(鲁娟 解咒十四行(一))”。所以在灵魂的探寻上,首先是人与万物的默契,是永恒的东西,是迷醉心怀的智慧,“一些精神的密码/会在后人的脸庞以及举止之上/微妙地,遗传下来(李琦《西安男人》)”而不仅是人的精神密码,也是在“转着,就是坐着;坐着,就是问着;问着,就是写着;而写着,必将随方言的浊浪激荡”的传道中,所有的目的就是“兑淘出变幻的神通——既在更新的守望中俯仰芸生大地,/又涕泗橫溢,遍嚅着混沌汗涔的器官。(胡冬《达摩在黄河岸边踯蹋》)”而在更具有民族归宿的神灵世界里,灵魂是不信宿命的外婆变成通灵者,是佳支依达堆积如山的头颅,是“一片重构历史的石墨”,是“背对着星宿打跳赤着脚”的舞蹈,是“嫩的经书放在黑裙之中/把它取出需要—万年”的坚守。而其实,灵魂的超然只是一种心灵的安详,一种自我的豁达,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认知,“我在庸常的生活中热爱诗书/在节日里念诵经文/热衷于小。在这名为同心的小县城/贪图世间微小的幸福/领略小块地域上的各种欢愉(马占祥《我贪图这小城的幸福》)”。是的,影子带来的是黑暗,是现实的沉默,是自我的遗忘,是家园的失落,是不可逃避的死亡,而猛地喊你一声的影子现出光亮,现出希望,现出意义,时间曾经是一个出口,从下坡慢慢走回来看见远处去的阳光,只是“仿佛一下子沮丧地进入了成年(马永波《1970年的记忆片段》)”,而当活过,爱过,写过之后,向东又向西的脚步里总是有着历史中踯躅的场景,“时间使得一颗石头/变成一朵云(隐匿《包袱与洋葱》)”,所以当重新从影子的象征里找到时间的意义,那块看得见星辰的天空下是否布满了“忧郁的眼睛”?或者那个关于世纪末开始的神话在民间的复活中是否具有了持续的意义?“民间立场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写作的基本在场。”那么,在场是不是就是从1998年的持续?是15年开垦的土地?是“一直奉行着民间出资、民间策划、自谋市场的路线”?那场“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写作”的纷争到底带来的是浮躁还是坚持,是独立还是偏执?或者说,当满天星空里是少数民族诗人诗歌、微诗体诗歌、新诗典诗歌、网络诗选、散文诗等形式分野的时候,“民间立场”是不是已经从启蒙意义变成了对于“一个镍币和四粒豌豆”的怀念?“新世纪诗歌的民刊和网络书写热闹非凡,它的能指滑动、零度写作、文本平面化的激进语言实验与狂欢,在反叛、质疑主流中心话语的同时,也消泯了许多优良传统,造成诗意的大面积流失。”朵渔的“羞耻的诗学”里所要构建的也并非只是“下半身写作”的冒犯、冒险和自由,当然“民间立场”也绝非只是个人化、日常化和口语化的简单造句,在那些属于“知识分子”的命题里也依然有着他们的身影,它们是柏桦《重庆,1983》“她是不死的,永恒地睡在床上深夜,让我听一听”的缅怀,是叶延滨《真相》“死神两只手正/掐着你俩的喉咙”的命运,是欧阳江河《母亲,母亲》“如今晚餐在天上,/整个菜市场被塞进冰箱,/而母亲,已无力打开冷时间。”的逝去,是徐敬亚《判人类一个点球》“我要以简明的开幕,判人类文明一个点球/为了倒退式的前进,为了让/古老的土地扳回那古老的比分”的公平,是余光中《水中鹭鸶》“:鹭鸶说,那是鱼/只低头一啄/就破了剎那的幻镜”的禅思。是的,那猛地喊我一声的影子只是让自己回头,看见经文,看见诗歌,那么就不要管影子是日月星辰照见的影子,还是那昏暗的灯光照见的影子,只要信仰还在:我对空白有一种洁净的癖好我喜欢一本书中突然出现的一页空白这一定是为我预留的信仰——吴投文《空白》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开篇就是少数民族诗人诗歌 。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