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101101623
作者:黄仁宇
页数:404页

内容概要

黄仁宇(1918-2000),湖南长沙人,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世间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书籍目录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
经典版出版缘起/1
增订纪念本出版说明/1
自 序/1
第一章 万历皇帝/1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55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97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137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169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207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257
参考书目/307
附录一
《神宗实录》一/315
《神宗实录》二/319
附录二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324
1619年的辽东战役/344
附录三
英文版序言/373
万历:漫长的怠政时代/375
皇帝只是个牌位/385
经典的历程——《万历十五年》中文之旅(1976—2014)
《万历十五年》纪事/1
名家推荐/3
《万历十五年》出版始末 傅璇琮/9
两声欢呼,一声倒彩
——《万历十五年》三十载印象记 徐卫东/20
《万历十五年》的读法 徐卫东/32

作者简介

一部打开中国人视野的经典之作,全新修订,超值珍藏。
32年口碑相传,90次印刷,畅销逾130万册!
独家附赠《经典的历程》别册,揭秘传奇之旅 。
【编辑推荐】
1,畅销经典:这是一部打开中国人视野的经典之作,被誉为 “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自从1982年中文初版本问世,至今32年口碑相传,各种版本累计有90次印刷,畅销已逾130万册!
2,口碑见证:史景迁、牟复礼、杨联陞、刘志琴、杨念群、厄普代克、王小波、王朔、谢冕、易中天、吴思等国内外众多名家一致推荐!主流网店五星图书!各类媒体推荐书单榜上有名!
3,全新版本:经典版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的最新中文版本。全书统一校订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四篇文章,精选黑白和彩色历史图片以及黄仁宇相片、手迹等40多幅,图文相得益彰,并采用布面精装装帧形式,便于收藏、鉴赏,为《万历十五年》截至目前内容最完善、最丰富的版本。
4,独家赠品:特别附赠《经典的历程》,揭秘《万历十五年》中文版传奇之旅。在别册中,除了本书出版纪事外,既有初版老编审细细讲述《万历十五年》出版背后的故事,也有新版编辑勾勒《万历十五年》经历三十年毁誉的过程,同时探讨阅读本书的种种角度,让我们更加容易读懂《万历十五年》,理解国情与世事。
【名家推荐】
无论是作为历史著作,还是作为文学作品,这本书都堪称杰作。
——杨联陞(历史学家)
“欣赏”这个词不能形容我对黄仁宇的崇敬。
——易中天(学者)
黄仁宇先生对明朝末期一个年份的聚焦,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了那时中国官僚阶层的运作方式。……我有把握相信,这本著作将有助于全面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
——L.卡林顿•富路特(历史学家)
黄仁宇的书并不是一般的历史著作,也不只是给学者专家写的。而是写给大多数的中国人看的,时代感特别强,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高王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影响我整个的思想以及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读透这本书,我用了二十年时间,读了五遍。
——曾文祺(明基电通公司中国营销部总经理)
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有关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如果你有意同中国发展贸易,(这本书)将对你大有益处。
——史洛利•布洛特(美国心理学家)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历史书、对历史的看法。……《万历十五年》像一扇窗,打开了我的视野。
——王朔(作家)
《万历十五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古时候的读书人,或者叫作儒生们——是怎样作人做事的。……《万历十五年》是今日之鉴,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之鉴,我希望他们读过此书之后,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气,在书斋里发现粗浅原则的热情会有所降低,把这些原则套在国家头上的热情也会降低。
——王小波(作家)
《万历十五年》尽管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但却具有卡夫卡小说《长城》那样的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
——厄普代克(美国作家)
它是我学习撰写学术文本的入门书。……它象一盏指路明灯,让我看到,学术文本其实还可以这样写!这坚定了我选择学术生涯的信心。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关于本书】
这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的最新中文版本:经典版。经典版统一校订全书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章,精选黑白和彩色历史图片以及黄仁宇相片、手迹等40多幅,图文相得益彰,采用布面精装形式,为《万历十五年》截至目前内容最完善、最丰富的版本。随经典版特别附赠《经典的历程》,揭秘本书中文版传奇故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American Book Awards)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等。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万历十五年》畅销中文阅读界30多年,是高校师生以及企业家、作家、学者、艺术家、新闻记者和官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常读常新的经典作品,频频出现于历年报刊杂志的阅读推荐榜单,斩获诸多荣誉:
《新周刊》《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中国图书商报》“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出版科研所 “新中国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
第九届深圳读书月“30年30本书”
2009年搜狐网“读本好书”经典好书奖
《东莞日报》“影响新时代的60本书”
南京大学百名教授推荐“十大好书”
湖南首届“读书月”社区推荐书目
……


 万历十五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这本书感觉好严谨,每个人的附录都有好几页纸。但由于严肃不是我style, 所以不算是全本认真阅读。就是在描写万历时,真的觉得他可怜,生不逢时,如果他坚强一点,可以是一代有为君皇。如果他荒唐一点,可以是一代快乐君皇。但他都没有,折中了,不甘心按大家期望做好的,又不想千古骂名,所以郁郁不得志啊。
  •     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中文直译:《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明王朝的衰落》。1587年,即明代万历朝第十五年。最终,本书的中文版定名为《万历十五年》,从附录新增的“经典的历程——《万历十五年》中文之旅(1976-2014)”一文,可得窥中文版艰难的面世过程。本书是华裔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代表作,英文版成书于1976年,黄先生在自序中称“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其中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这本书我一开始只读了个开头,然后就搁下了,隔了一段时间再重新拣起,乃觉其深沉。究其原因,在于起初我觉得所写内容太过熟悉。一年前,当我还在Roi之时,初次接触到正规化的电子书,读的第一套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一般来说,以我的性子是读不完那么长的作品的,但在那时“一书难求”的情况下,自是百般珍惜,每天一有空闲就在寨板上看,不知不觉便将七册看完了。此后,对明史就有了一个总的轮廓,因其时只觉有趣,未作笔记,是以无法忆及具体,然而,在读黄先生这本著作的时候,却发现书中内容大多已知悉。以上一段话并非意在指责《万历十五年》不可卒读,只是觉得两本书的写法很相像:当年明月肯定是读过这本书的。那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儿?《明朝那些事儿》侧重于将明史以风趣白话方式呈现,辅以作者的议论,侧重于史实本身;《万历十五年》则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对政治经济军事的评论分析,侧重于立论、得出结论,重点并不在史实本身。因而,尽管史实相同,但带给读者的是两种感受。“黄仁宇的叙述恣肆雍容,很多人读这本书,就会陷进去,因而产生神龙不见首尾的感觉。”由于采用传记体的写作方式,读者若是不了解明史,很可能会产生上述感受,实际上,书名虽然是1587年,但整个明代史黄先生都涉及了。给个提示,关于本书主题,有几个关键词:官僚制度、文官集团、法律与道德。美国小说家厄普代克这样评论本书:“《万历十五年》尽管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但却具有卡夫卡小说《长城》那样的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后者是一篇好看而又令人沮丧的小说。”这个说法基本能代表一般读者的看法。就因其是严谨的学术著作却又采用通俗的写法,本书初版时一度在美国出版界碰壁(见后记)。以前在读明朝事儿时就给我极深印象的海瑞再次令吾扼腕叹息,最后一次任期的海瑞被官方予以“致命一击”:“这些文件由给事中官署抄录公布,就等于政府公开承认了自己的本身矛盾。为什么可以镇雅俗、励颓风的节操偏偏成为当局任事的障碍?可见我们帝国的政治措施至此已和立法精神脱节,道德伦理是道德伦理,做事时则另有妙法。再要在阴阳之间找出一个折衷之点而为公众所接受,也就越来越困难了。”像这样为难的境况,海瑞恐怕也只能“仰天长叹”了吧,虽然史料并未记载如是情形,但从海瑞七次递交辞呈当可证实:“由失望而终于绝望,都御史海瑞提出了七次辞呈,但每次都为御批所请不准。”海瑞是当时大众心目中的英雄,我也很崇拜他:直言抗命、廉洁自律、胆略冠绝(参见他给嘉靖皇帝的那篇著名奏疏)、高度责任感……无论哪一点都是优异的品质,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却难以被文官集团(亦即官方)所容,也难怪黄先生会说“断非个人原因所得解释”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嘴上一套,背后一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所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名将戚继光同样如此,他虽然在抗倭斗争中改变了“不论官方文件如何强调这一战争是政府的官军围剿海贼,实际上却是中国的外行对付职业化的日本军人”这一现状,但终究只是局部军事实力得以增强,无法撼动整个体制。“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文中引用均出自原书)Postscript:书中出现了好几次的“数目字管理”,英文是Mathematically management,这个概念真正的含义是“精确化管理”,在全书后记中有详细说明。
  •     这本书,非常值得看两遍。看完第二遍,会发现作者的写作环环相扣,前后照应,非常好看!一般人评价这本书,会说作者开创了一种新颖的历史书写方式:通过某一年里发生的几件重大事件,将当时几位关键性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围绕几件事情,将当时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深入浅出的介绍给读者。当然,最关键的是,通过几件事情,将大明王朝衰败的原因,展现在读者面前。明虽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何以亡于万历呢?在我看来,和当时的政治制度的设计有很大关系。明朝废除丞相,大权独揽,让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个人。但因为没有丞相,除皇帝一人以外,群臣实际上都是平等的。皇帝与文官之间缺乏一位具备合法性的中间人。在任何有效的沟通与决策过程中,中间人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不仅能够团结百官,也能有效传递下面的信息。在万历时代,充当中间人的是首辅,也就是内阁大学士。“由于文渊阁是皇帝的文书机构,和皇帝最为接近,在不设丞相的情况下,这个机构的职权就由于处理政事的需要而越来越大,大学士一职也变成了皇帝的秘书兼顾问,虽然他们并不负有名义上的行政责任”。而张居正就是首辅。他的结局——死后两年,被没收家产,皇帝改变对其看法,大臣纷纷站出来反张,原因除了他个人过于飞扬跋扈,滥用职权,结党营私外,更因为他所处的位置是不具备合法性,又非常尴尬的位置。张居正之后,是张四维,因为在任不长,暂且不表。之后是申时行。申时行非常明白自己作为首辅所处的位置非常尴尬,因此决心采取和稀泥,和事佬的态度处事,上下不得罪,在阴阳之间学会平衡。但就是这样,他依然不讨百官的喜欢,百官认为他无能,不作为,和稀泥等,最终他的个人结局也不好。当然,明朝为何走向衰落,除了废除丞相以后,首辅位置的尴尬,作者还详细分析了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一朝一代的文官制度,总是由开国之君制定。在那时候,皇帝具备至高无上的权威,群臣诚服在他的身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官制度越来越完善,完善到没有皇帝,制度依然能稳步运转。在这时候,百官需要的不是一位有个性,想有作为的皇帝,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位正统权威的代表,在有纷争的时候,出来做出最终仲裁的傀儡。而万历皇帝,正好身处在不需要皇帝,国家也能正常运转的时代,而他又看清楚了这一切,不甘愿做一个对百官言听计从的皇帝傀儡。第二、中国的传统制度,缺乏详细的法律条款去解决具体的问题,遇到问题,往往都是诉诸道德。道德能够使人向善,约束人心。但运用道德管理国家,有一个前提,人性本善,或者说,对人性,往往更愿意从好的方向去预判。但我们知道,人性往往是自私的。在作者看来,就是具有双重性——阳奉阴违。因此,万历皇帝在废长子,立幼子这个问题上,就没有办法依照法律问题去处理,而道德问题,又像紧箍咒一般,紧紧箍在皇帝头上。群臣更是用道德约束皇帝,用道德去直谏皇帝,让皇帝按照他们的想法去执行。第三、经历了张居正事件以后,皇帝对于百官的双重性,深深感到了迷茫。他们往往嘴上道德文章,但内心却充满了另外一套私欲。张居正,这个皇帝曾经从小就最为信任的人,最终却被别人斥责为滥用私权,飞扬跋扈,作风奢靡等。这样的反差,如何能让皇帝接受?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反张运动,乃至对申时行的反对,虽然打着道德旗号,但背后都有些不可告知的小秘密。皇帝到底该相信谁?身处百官制度非常完善的时代;因为首辅位置的尴尬,缺乏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道德约束让人窒息;百官的双重性;这一切成为了万历皇帝决定采取消极态度治理朝政的原因。而废长子,立幼子,只是皇帝最后唯一能够抓住的稻草,以此与百官抗衡,以此表达自己对当时制度的不满。自此,明王朝开始走向了衰落。但明王朝的灭亡,只是由于万历一个人造成的吗?恐怕不是。在书里,万历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为何自己越想有所作为,就越难。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比起黄仁宇先生抽丝剥茧般的揭开明朝社会的肌肤和髓骨,让我感触更深的是—伦理道德既是这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倚仗,也同时把这个国家拖入深渊。它就像一把枷锁,牢牢地锁住了国家命运,亦使每一个人被死死地困住在一个框架内,无论如何巩固或者挣脱,至死都是局中人。而现在这个国家的种种顽疴,都是从古至今有迹可循的。因即是果,果即是因。
  •     读的也是kindle版,至于为什么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时提到的这本万历十五年,可以说,自《万》之后,中国才有了这种视角和风格写历史的一派。历史固然是史书上的铅字堆积而成的记录,但倘若也要以这种方式来传承和为大众所熟知,无疑很难。黄先生有据于历史但不拘泥于历史
  •     成功损害了中国,一个高度程式化的社会过快定型,个人角色被彻底束缚住了,国家实际上不同于个人,因为它在演进中会对正形成的环境中的特定因素产生反应,然后它本身也变成一种环境,从而阻碍更进一步的适应性调整......所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才不断重演,直到大变革的到来……引申到大企业的变革也是如此.....
  •     历史书上只言片语讲完的明朝重文轻武,原来背后有这么多的牵扯与利害。还有离经叛道的李贽,果然不是寻常人。
  •     道德信仰的可怕,李贽部分涉及思想学说读的很累。
  •     制度决定国运
  •     专业性和通俗性处理的很好
  •     这个推荐先对这段历史了解一下再看更深层次的本质
  •     2017年我的开年第一本书。曾经被各种书单,微博力荐过,终于读完。我的阅读量可能不算丰富,但也算是读过一些各种类型的书,《万历十五年》是目前为止我最为喜欢的一本。如果不是早知这本书写于几多年前,很有可能被误以为是当今某位作家借古讽今,表以讨论明朝万历,实则抨击现实政治。书中总结明朝万历年间各类官场弊端陋习,现在社会依旧同样留存,不免让人觉得亚洲文化制度如此,中华文明如此。也不禁思索,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     对我这种文盲来说通俗易懂,有点啰嗦但是很细致很客观,科普了
  •     通过对万历十五年间六个主要历史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的分析,剖析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运作方式。文官集团的分析颇有见地,而作者主观上的批判意识导致了他对明朝士大夫的见解有些偏颇。
  •     历史有细节才更有解读历史的意义,印象最深是关于官僚制度的剖析和法律道德的矛盾。后部分的附录最有感觉,感觉好书读的还是太少,应该是16年最后一本书了吧
  •     重读kindle版,又有很多新的收获,印象最深的是戚继光,抗倭战争中功绩卓著的天才,‘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
  •     有趣的去读历史,一个个都是鲜活的人物。皇帝不好当啊!
  •     感觉有些部分重复拖沓,读着有点累!文官手无寸铁却最为阴险自私,文武失衡,万历无法制衡估计也因为心灰意冷吧。
  •     是国,亡于汉武,亡于董仲舒,亡于朱夫子,亡于赵元朗,亡于朱洪武。正德、嘉靖、万历者,祖宗误之、夫子误之,君臣两相难,纵富有四海,统御兆民,亦不过土牛木马。社稷已燃星火,大厦已倾,纵有明君贤,相励精图治亦徒无用也。
  •     最不像教科书的教科书,阅读无障碍,强推。
  •     对明朝历史基本上不了解的我看得津津有味
  •     三四年前,读过一次,当时没有觉得什么。最近又读了一次,感觉很震撼,但很明显的认为还是没有读透,也许再过三五年再读,会有更多的所得。
  •     史学价值不敢妄言,但行文水准着实很高。
  •     薄而厚重的一本书。以一种新的角度看待历史,不是历史教科书上一板一眼的客观描述。以前读过《明朝那些事儿》,两本书挺多地方持的观点不一样。作者提倡的历史观很值得学习。
  •     与其说整个文官系统缺乏治理的能力,不如说是缺乏治理的愿望。伦理纲常成为官僚们彼此平衡利益的保护伞,以及排除异己和要挟君主的武器。政治昌明的极致也不过就是大局安定、朝野和睦。
  •     第一次看到历史能这么写的,黄老先生开创了历史写法的新纪元。对历史的分析和解读非常透彻,看完之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     “在按着固定节奏流逝的时光之中,既缺乏动人心魄的事件,也缺乏令人企羡的奇遇。”
  •     读完了。1587,看似相安无事的一年。原来帝国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了。因为我们的帝国是注重体制的稳定,牺牲少数人,正是维持大局的办法。以前总不可思议大明军队会被倭寇欺凌,被满清这种落后文明打败。了解了粮食武器供应制度后,一切都明朗了。落后的体制,祖传制度用到底,显然无法适应发展。
  •     第二遍了,越看越有意思
  •     甚是枯燥。其实更接近于是一本学术研究作品,但不知为何却被包装成小说类书目,所以读的时候很是痛苦,但相对来说,还是讲的挺深刻,让人会对一个国家的治理,一个社会的运行产生一些深刻的思考。
  •     从2016读到2017,经典无须多言。第一遍读得挺费劲的。到后面没耐心看了,更多的是想早点读完。下一本开始中国大历史。
  •     一直知道的黄仁宇先生的大作,终于有幸拜读了
  •     “我们这个帝国,我们这个国家,我们的历史。”
  •     那一年,国家走到了尽头,政治博弈、士人纠纷、国防涣散、哲学自相矛盾,皇帝被权力吞噬,首辅左右求索而不得,士兵消失在农村,哲学家感到痛苦和困惑;那一年,所有的失败集结在一起,预示了不久后的改弦更张。
  •     这也许就是胡适所说的一个国家人人只讲道德而不讲规则的产物,儒家的三纲五常既提供了矛又提供了盾,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能从中找出依据又能找出驳斥的判据,最后就是狗咬狗一嘴毛。 另外一个儒家为官场带来的浆糊逻辑就是人才的甄别,不同于佛家在佛堂里辩经,这些自诩道德楷模的文人在朝堂上通过辩儒来左右国家走向,可惜辩经越辩越明,文人们扯皮确是越辩越浆糊,以至于做任何事情都阻力重重,也就是本书中几个人物悲剧结局的根源。 说回到本书,每一句话都经过了认真的考证和推敲,不愧是学院派,语言上还是属于翻译腔加半文半白所以读起来比较慢。看似无关的几个人物之间其实有了一个隐含的主线,那就是浆糊机制下个人无可作为的无奈,换做今天比较流行的词来说就是典型的‘道德绑架’
  •     受益良多
  •     这个版本有附录!!!
  •     醍醐灌顶。
  •     细致, 文笔又很好
  •     有点过誉了。。
  •     一个“非暴力不合作”的皇帝,万历;一个“老面糊刷子”的首辅,申时行;一个“生时不知死后事”的前首辅,张居正;一个“想要恢复大诰(剥皮实草)”的大清官,海瑞;一个“讲政治懂经营会修长城”的军事家,戚继光;一个“自相矛盾”的哲学家,李贽。过了万历十五年,朱明王朝已经没人能回天了!
  •     这种看起来一丝不苟的客观腔真是让人喜欢!
  •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     历史读的不多,明史是我为数不多有些兴趣的。这本书以万历执政为主线,介绍了同期的几个历史人物,如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李祯。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晚明的历史状况,尤其以作者独特的大历史观的角度辩证看待问题吸引人。值得细细品读
  •     近代具有洞见的历史著作里最通俗直白的,通俗直白的历史著作中最具洞见的.
  •     于我而言,开明史之窗,三百年之风云,犹如春光乍泄
  •     中国通史课程的老师极力肯定黄老的历史研究成果。大家写的书籍,内容通俗易懂,比明朝那些事儿又更有深度。
  •     能做到尽量客观,笔法从容,从大处着眼又能见微知著,读起来酣畅淋漓。对几个人物的解读还是喜欢李贽那部分,既是文人有是官员出身,大机器下的愁苦与不羁情怀甚是令人感触。
  •     礼,法
  •     从《男人四十》知道《万历十五年》,又从《万历十五年》感悟《男人四十》。万历十五年,宇内无事,四海晏平,实则暗流涌动、危机潜伏。四十岁的生命,普普通通的年份,却充满了无法言说的困惑和迷惘、忧伤和抑郁、苦痛和窘迫! 历史与现实,男人已四十。
  •     写得漂亮,一种以小见大的「大历史观」:盖我天朝之弊,千年未解。
  •     搞了很多华而不实的附录
  •     中国古代的政治运作机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